Category: 技术
2025款特斯拉Model Y的电池技术迎来重大突破
近日,特斯拉发布了今年的第二季度更新,这标志着2024年的中途,也为2025年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如往常一样,埃隆·马斯克在这次更新中提出了一些大胆的预测和暗示。而关于特斯拉最畅销的车型Model Y,我们知道有大的变化即将到来,而且来的非常快。 4680 电池的最新进展 本周一个重要的更新与特斯拉的4680电池有关,这是一个全新的实验性电池设计。特斯拉表示,他们在第二季度生产的4680电池比第一季度多了50%,这表明生产仍在不断推进,并没有放缓的迹象。更重要的是,特斯拉在7月份开始测试一种使用自家生产的干电极4680电池的原型Cybertruck(赛博卡车)。 为什么这是一个重大消息?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在2020年秋天,特斯拉举办了一场名为“电池日”的大型活动,展示了一种新的电池单元设计,称为4680。这种电池不仅比普通的圆柱形电池更大更强,还承诺通过特斯拉的电池创新,将其车辆的每千瓦时能量成本降低56%。众所周知,电池是电动汽车中最昂贵的部分,这一创新很可能让特斯拉车辆变得更加便宜,而无需牺牲性能,或者在不提高价格的情况下实现更高的性能。 Model Y 的电池革命 特斯拉承诺,第一个受益于这种新电池的车型将是Model Y。所有在当时正在建设中的柏林超级工厂和德克萨斯超级工厂生产的全新Model Y车辆都将使用这种4680电池设计,并与铝制超级铸件配合,形成超高效的结构电池包设计。这种设计可以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供30%的续航增加。 我们耐心等待,但这个等待时间比预期的要长得多。不过,这个漫长的等待可能终于会在2025年结束。4680电池未能如预期般快速推出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制造工艺——干电极制造技术。这项技术是特斯拉在2019年通过收购一家名为Maxwell的公司获得的,如果成功,它将大大减少电池生产线的规模和成本,同时增加生产的速度和体量。 干电极技术的突破 传统的电池制造使用的是湿法工艺,添加大量液体溶剂将成分熔合在一起,然后需要重新干燥。这种湿法和干燥过程既耗时又耗能,还增加了处理有毒化学品和排放气体的复杂性。如果能够制造出干电池,将消除这些制造过程中的所有麻烦。然而,这个过程比特斯拉最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他们确实找到了如何用干法制造电池负极(电池的负极或阴极)的方法,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这已经是制造过程中相对简单且成本较低的部分。电池的正极(阳极)更加复杂且昂贵,它包含了铝、镍、锰和钴等元素,而这个部分对干法制造更加抗拒。 现在,根据特斯拉最近发布的信息,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干电极正极的问题终于被解决了。这意味着到2024年底,所有的赛博卡车将采用100%干法加工的4680电池。这个制造工艺的改变应该能够让4680电池的生产量比现在更快地提升,足以生产出德州超级工厂所能处理的所有赛博卡车,甚至可能超过赛博卡车的需求。 2025 年的 Model Y 更新 这让我们思考,2025年是否会迎来我们期待已久的升级版Model Y——使用结构电池包,增加30%的续航,并降低价格。这一切与特斯拉的新承诺相吻合,即在2025年推出包括更多经济实惠选项的新车型。这些新车型将利用下一代平台和现有平台的部分特点,并将在现有车型生产线上生产。 虽然这意味着不会出现我们之前期待的廉价版特斯拉,但这确实意味着现有车型(如畅销的Model Y)的价格会更低,且不需要在续航方面做出任何牺牲。 特斯拉的未来 展望未来,特斯拉Model Y自推出以来一直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汽车,这就是它如何成为全球最畅销的车型的原因,无论是电动车还是其他类型的车。随着时间的推移,Model Y 只会越来越好。 总的来说,2025年对于特斯拉和Model Y来说,注定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年份。无论是4680电池技术的突破,还是即将推出的更新版本Model Y,这些都预示着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持续创新和进步。未来几年,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的新技术和新车型,它们将继续推动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 出处:头条号 @MrBAB先生 read more
伊隆·马斯克打算把全车电线从5000米降至100米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别看你的车,可能只有5米长左右,但其实里面的线缆,达到5000米。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对于汽车而言,电线就像是它的神经,它要通过电线,将所有的控制单元连接起来,一般的汽车不说5000米,3000米是一定有的,高档一点的汽车,控制单元多一点,超过5000也不是没有可能。 实际上,你车里面的每一个功能,都需要电线连接起来,收音机、喇叭、窗户玻璃,雨刮器、音量开关,座椅控制、仪表盘,导车可视,电动后视镜…… 由于汽车的这些功能,基本上都是分布式的,每个设备都得各自一条线连接,功能越多,线越多,单元控制器也越多,所以汽车里面的线是密密麻麻的。 按照媒体的说法,现在一台高级一点的大型SUV,比如宝马X5、奔驰GLE,如果把这些电线拿去称重,可能达到100KG,重量甚至和发动机差不多。 线路越多,成本越高,也越复杂,所以一直以来,车企们都在想着如何减少电线的使用,比如马斯克,就曾经表示,要在它的Model y里面,将电线降至100米。 从5000米降至100米,你说马斯克是不是疯了? 事实上他当然没疯,马斯克的计划是,彻底的颠覆之前汽车这种分布式架构,要通过总线、中央计算大脑的方式来控制汽车。 简单的来讲,就类似于电脑一样,由一个中央CPU来进行所有的决策控制,然后一条总线,从中央CPU出来,再接入汽车的每个模块。 这样就不需要各个控制设备各自为战,也不用每个功能都接一条线,这些线再单独汇入汽车的控制舱,这样就能够大大的节省电线的使用。 而节省电线的使用之后,不仅降低成本,减轻重量,也能够让汽车的结构大为简单,这样在制造的时候,效率也会快很多。 不过,这样也带来了一个有可能比较严重的后果,早期每个功能是由每条线、每个控制器单独控制的,一旦采用中央CPU的模式,由总线来控制的话,一旦哪个功能出了问题,也许就不是换这一个功能控制器这么简单,也许整个大模块都要换,这样维修起来,成本会非常高。 不过特斯拉表示,整车控制器的寿命是非常高的,正常状况下,不会轻易坏,甚至因为结构简单,线路也简单,维修更为便捷,很容易定位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的Model Y,实现了马斯克定的目标,降至只有100米了么?并没有,之前有机构拆解了Model Y,其电线还有300米左右,相比于之前的5000米,已经降了90%+下来。 也许,马斯克的目标,快要实现了,不知道到时候国产车会不会又学起来,就像当初的CTB一体化车型一样? 出处:头条号 @互联网乱侃秀 read more
工信部打算禁止“单踏板驾驶”电车?特斯拉客服回应
近日,工信部网站发布公告,公开征求《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等五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 其中有内容提及到,近年来随着A 型电力再生式制动系统技术应用的逐步广泛,由于驾驶员长期通过控制加速踏板来实现制动停车,可能会导致养成相应的驾驶习惯,在紧急制动工况下出现误踩等误用的情况。 因此,对装备电力再生式制动系统的车辆的附加要求增加,对于A型及同时具有A型和B型电力再生制动系统的车辆,在前进挡下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的制动作用不能使车辆减速至停车。官方表示,该要求是在经过充分行业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引导驾驶员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保证行车安全。并考虑行业技术和产品现状,此条款给出单独的过渡期时间。 当然,该条款的附加要求修订内容一发出,自然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议。更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此项规定正式实施,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将受到很大的影响,日后单踏板模式或将被禁止。 针对这一消息,有媒体致电特斯拉客服,客服人员回应表示:特斯拉的车辆没有单踏板模式,它的功能叫能量回收。网传消息目前我们没有了解到,在现有车辆的功能使用上,并没有收到任何消息。如果确实是国家有相应的要求,那么也会后续在软件版本发布或者相关的说明中,特斯拉会发布说明通知,但目前确实没有相关的消息。 实际上,一直以来关于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就备受争议。特斯拉频繁的发生事故也有很多专业人士指出或与其单踏板模式有一定的关联。因为,特斯拉的单踏板与传统汽车是不同的。传统汽车的油门只具有一个功能,踩下油门就是启动和加速,松了汽车也会保持惯性行驶一段距离。而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则是踩下是加速,一旦松力就会明显减速。在正常驾驶情况下,单踏板模式可以完成大多数加速、减速的操作。 但在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急刹时,往往不少驾驶者由于紧张,导致驾驶者思维逻辑混乱出现了错误操作。毕竟很多驾驶人员对传统燃油车的驾驶模式非常的熟悉,但刚刚接触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并不熟悉,这样就极易出现操作失误,而导致事故发生。 对于工信部拟禁止汽车单踏板完全刹停的意见,不少网友表示支持。有网友指出:单踏板默式,改变了正常的驾驶习惯,一旦习惯了松开电门车子能减速甚者刹停,平时就很少会去踩刹车了。当面对突发时,大概率是一通乱踩,踩对刹车的概率极低,悲剧往往都是这么酿成的! 不过,也有网友认可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评论表示:单论技术而言,单踏板对于电车是个非常好的技术,当然它或多或少改变了部分人的驾驶习惯,引起部分用户不适应,但对于大部分司机来说,熟悉这中动能回收之后,开车将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频繁发生的特斯拉事故 ,特斯拉曾表示,“目前从未发生任何一起刹车失灵事件,也未收到因此情况导致的碰撞或受伤案例”。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也曾公开表示,246个特斯拉失控加速案例全部都是驾驶员踩错踏板造成的。同时,还指出“在车辆的使用环节,还需要加强消费者的教育,需要去跟驾校、交通部门去合作,让大家了解新型汽车的使用方法,避免在使用环节当中的误操作,或者说因为功能上不太了解而带来的一些其他的问题。” 出处:头条号 @汽车行业关注 read more
手机/电脑在1分钟内可充满电?电动汽车也只用10分钟就可充满?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化学工程师安库尔·古普塔发现了描述超级电容器中离子运动的“缺失环节”,修正了已存在近200年的基尔霍夫定律,从而让科学家们能够模拟和预测离子在多孔材料中的运动,有望开发出让手机笔记本电脑1分钟充满电,电动汽车10分钟充满电的超级电容器。 平均来说,超级电容器充放电速度可以比锂离子电池快10倍,但储存能量也只有锂离子电池的1/10,从而让电容器取代商业锂离子电池变得完全不可行。这是由1845年发现的基尔霍夫定律决定的,这个定律主要用于描述电流和电压,但它只适用于单个孔隙中的电子运动,无法准确预测离子在多孔材料中的行为。 古普塔发现,离子在孔隙交叉处的移动与基尔霍夫定律所描述的不同,它既受电场影响,也会受到扩散的影响。古普塔因而通过应用化学工程技术,开发了一种新模型,在不影响精度的情况下,将数值计算速度提高了6个数量级,可以在几分钟内模拟和预测离子在一个由数千个相互连通的孔隙组成的复杂网络中的运动。这意味着科学家们可以更有效地预测离子运动,开发出具有更高储能潜力的超级电容器。 简单来说,就是古普塔解决了基尔霍夫定律的局限,发现了离子在多孔材料中的运动方式,从而为开发能存储更多能量的超级电容器奠定了基础,科学家们有望借此开发出储能媲美锂离子电池,但充放电速度和循环寿命都远超锂离子电池的新的储能设备。 如果这一理论得到实际应用,不仅可能彻底改变手机、笔记本、电动汽车的储能方式,对正在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也将产生重大影响,而它最重要的影响可能还在电网上,因为这种极为高效的充放电储能,可以快速响应电网的削峰填谷要求,让电网变得更加稳定。 这项研究发表在5月2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标题:A network model to predict ionic transport in porous materials 链接: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01656121 出处:头条号 @徐德文科学频道 read more
满电满油续航可达2500公里!比亚迪重磅发布第5代DM技术
比亚迪“技术鱼池”又有重大“产出”,将混动续航里程甚至“卷”向2500KM级别。 北京时间2024年5月28日晚间,比亚迪正式对外公布第五代DM技术,一同发布上市的还有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秦L DM-i、海豹06 DM-i车型。 根据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凭借第五代DM技术,上述车型综合续航里程甚至最高达到2500KM。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发布会上所言,“燃油车已经成为非主流”。 在业内看来,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的发布,将进一步加速汽车市场油转电的进程,插混将进一步冲击燃油车市场。 进一步颠覆燃油车? “当工程师提到DM混动技术可以将亏电油耗降低到3L以内时,我当即拍板开干。”王传福在发布会上坦言。“如果项目失败了,最多几十个小目标打水漂,但一旦成功了,将会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他笑称。 在比亚迪看来,此次第五代DM技术发布,是其全年最为重要的事项之一。毕竟,比亚迪上一代DM技术曾被市场视为“燃油车颠覆者”。 按照官方信息,第五代DM技术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6.06%。相比之下,强调燃油经济性的日系品牌丰田和本田,其混动系统的专用发动机热效率均约为41%。 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五代DM技术将亏电油耗拉低至百公里2.9L,综合续航里程达到2100KM。其一方面将亏电油耗拉进“2时代”,另一方面将续航里程“卷”向2000KM级别。 值得注意的是,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两款新车秦L DM-i和海豹06 DM-i也在当晚正式上市,起售价分别低至9.98万元。 而且,发布会上的官方信息表明,两款新车在实测中,百公里油耗均小于2.5L,综合续航里程均超过2300KM,甚至最高达到2500KM。 在业内看来,比亚迪此举或将进一步挤压燃油车生存空间。在会上,王传福也直言,“当下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主流,而燃油车则成为非主流。” 在前不久的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国际论坛上,王传福也曾预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走高,未来可能会突破50%,而传统燃油车将进入“生命倒计时”。 在业内看来,比亚迪插混轿车产品未来将主要面对合资燃油轿车竞争。其面对合资燃油轿车的优势主要在于:第一、配置上显著高于竞品带来的性价比;第二,通过插混系统带来的更低油耗戳中消费者痛点。 DM5.0为代表的新周期 在发布会上,王传福回顾了比亚迪在插混技术上的发展历程。比亚迪的插混技术可以追溯到2008年,从2008年到2021年,比亚迪已经经历了四代DM技术。 其中,第一代采用双电机串并联架构;第二代应用多速DCT并联架构;第三代带来多速DCT混联架构,性能提升;而第四代DM技术双电机串并联架构,成为燃油车颠覆者,推出DM-i(主打节油)、DM-p(主打性能)、DMO(主打越野)。 不过,比亚迪的插混之路并非坦途。“我们本以为插混技术可以在2018年迎来高光时刻,然而事实却是相反的,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甚至比亚迪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分歧。”王传福坦言。 不过随后,插混车型在比亚迪的产品矩阵中,逐步占据了重要地位。在2023年,比亚迪插混车型销量达到143.81万辆,占到整体销量的47.55%。而在今年前4月,插混车型更是大放异彩,在整体销量93.95万辆中,插混车型销量达到50.19万辆,占比达到53.45%。 中泰证券甚至评价,当前市场对比亚迪新品周期存在认知差,“2024年真正的新品周期并非荣耀版车型,而是以DM5.0为代表的新一代车型。” 在中泰证券看来,当前荣耀版车型的本质并非2024年新品周期产品,而是自2021年起以DMi为代表的上一轮产品周期的尾声车型。“真正的产品周期将以秦L(搭载DM5.0)为代表的新品开启。” 该机构表示,随着DM5.0 插混系统进一步提升性能,比亚迪插混车型优势还将继续保持。插混带动的新一轮产品周期促进下,公司新车放量有望带来新一轮估值中枢上移。 插混的“中国时代” 不过,在插混赛道上,比亚迪也并非没有对手。 王传福也在发布会上表示,“插混不再是‘无人之境’,长安、上汽、广汽、奇瑞、吉利、长城等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插混产品。” 今年以来,多家自主品牌宣布插混车型续航里程超过2000公里的技术储备。 其中,东风在5月24日发布了首搭马赫电混PHREV(插混/增程)技术的新车型——风神L7,在无补能综合续航极限挑战测试中,东风风神L7实测综合续航最高达2054公里,馈电油耗为3.8L/100km,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5.18%。 而在3月,吉利也宣布雷神电混技术平台将推出新一代电混系统。该系统在满油满电的情况下,最高续航可突破2000公里。据悉,该公司最新一代混动发动机热效率已突破46%,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量产。 在业内看来,近三年来,中国品牌已经纷纷推出自己的插混技术,在技术深度、应用广度、产业链完整度已领先全球。 撰文:中国基金报 @冯尧 read more
固态钠电池研发获新突破
固态钠离子电池技术研发又有新进展。 2023年12月19日,美国的马里兰大学宣布,该校能源创新研究所教授Eric Wachsman领导的团队开发出一种性能优于当前钠离子电池的新型固态钠离子电池架构。 它使用了更稳定的陶瓷固态电解质,相较于液体电解质,这种电解质不易燃,安全性更强。其采用了钠金属作为负极,使得电池能够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相较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储备量丰富、成本低等优势,但在能量密度方面落后于锂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多采用液态电解质,容易出现漏液、燃烧等问题,而使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易燃的有机液态电解液,可有效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这类电池也被称为固态电池。固态电解质的开发是此项技术的主要难点。 马里兰大学称,上述固态钠离子电池特殊的负极和电解质材料使得其负极界面的电阻有效降低至3.5 Ωcm2,有利于钠离子的快速传输。 该电池每平方厘米的表面上能够创纪录地通过40 mA的电流,满足高速充放电的需求。同时,它还能够在每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储存和释放10.8 AH的电荷,能够满足电池长时工作的需求。 为验证该新型固态钠离子电池架构的性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将软包电池外壳、磷酸钒钠正极与钠金属负极和陶瓷固态电解质组装在一起,在室温下实现了2C速率循环,这意味着电池能够在半小时内充满或放完电。 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都被视作下一代电池技术,两者的组合此前也已进入国内电池研发人员的视野。 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公布了一款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等特点的全固态钠离子电池,由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等人共同研制。 该款软包钠离子电池在平铺和弯折状态下循环535次后,仍可保持355 Wh/kg的能量密度。软包是电池的三种封装方式之一,其他封装方式还包括方形和圆柱。 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胡勇胜团队发现了一类新型粘弹性无机玻璃固体电解质,克服了有机聚合物固态电池界面化学稳定性较差、无法与高电压正极兼容等问题,使得固态钠离子电池能够耐受高压,并保持良好的循环率。 10月,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发文称,崔光磊研究员带领的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成功研制出了固态钠离子电池,其电芯能量密度超140 Wh/kg,已实现在二轮电动车的示范应用。该团队未来还将重点针对低速电动车、新能源汽车48 V电源系统、家庭储能等领域继续开展研发工作。 国内的固态钠离子电池研发成果大多公布了能量密度等关键参数,但界面新闻未能查询到马里兰大学所发布成果的同类数据,因此无法直接对比产品的性能高低。 截至目前,固态钠离子电池在产业化层面并未大范围铺开。仅有广州昊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昊威新能源)公布了这项技术的量产投资计划。 今年9月,该公司宣布将在重庆投资100亿元,建设固态方形钠离子电池生产线项目,年产能30 GWh。昊威新能源注册成立于2021年,何怀福持有该公司全部股权。 比克电池则在今年7月透露,正在探索钠离子电池性能改善的新路径,即“半固态+钠电”的组合,目前已开启中试样品阶段。半固态电池是液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的折中方案,其电解质形态介于液态和固态之间。 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002594.SZ)等电池龙头并未公布在固态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方面的研发成果。 宁德时代于2021年7月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该产品其采用了液态电解质,能量密度为160 Wh/kg,接近磷酸铁锂电池。后者是目前主流的锂电池技术。 高工产研GGII曾分析称,“现阶段,(半)固态钠离子电池仍处于开发初期,随着专利技术储备增加与突破,(半)固态钠离子电池有望在2026-2027年实现规模量产。” 编译:界面新闻 @高菁 read more
美国环保署公开了特斯拉 Cybertruck 的细节文件
美国环保署(EPA)近日公布了特斯拉 Cybertruck 的官方文件,揭示了这款电动皮卡车更多细节。 首先,特斯拉在 2023 年 11 月 21 日提交的认证摘要信息报告(Certification Summary Information Report),提到了电池组的总电压为 816 伏,电池能量容量为 150 安时,以及电池的比能量为 170 瓦时 / 公斤。这意味着 Cybertruck 的能量容量为 122.4 kWh,与一些报告中未经官方确认的 123 kWh 的数据相符。遗憾的是,特斯拉没有公布 Cybertruck的电池容量。 特斯拉还在 2023 年 11 月 11 日提交了符合性证书的初始申请,该文件确认了热泵的存在。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大多数新款特斯拉车型都配备了热泵,而且今年早些时候 Cybertruck 车主俱乐部的成员分享的谍照也展示了位于前行李箱后的冷却系统。原理上,热泵利用电池和驱动单元产生的热量来加热车厢,节省能源,并提高续航里程,这在冬季尤为关键。 此外,Cybertruck 充电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该车充电口位于后左挡泥板上,会根据电池的充电状态(SoC)显示不同的颜色。例如,白色灯光持续亮起表示可以插拔充电线。橙色灯光则表示充电线未正确锁定,而蓝色闪烁灯光则表示充电正在如预期进行等等。 最后,Cybertruck 的整备质量为 6898 磅(约合 3132 千克),全轮驱动版本的重量为 6669 磅(约合 3028 千克),两种版本的车辆额定总重(GVWR)均为 9169 磅(约 4163 千克)。 编译:IT之家(网站) read more
传闻特斯拉的FSD(自动驾驶)即将进入中国
11月18日,有海外爆料人士称,特斯拉FSD即将进入中国,一切已准备就绪。不过,此前也多次有过类似传言,因此一切信息还是以特斯拉官方为准。目前,特斯拉官方暂未公布相关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11月13日,有用户在 X(原本的推特)询问特斯拉CEO马斯克:何时可以试用特斯拉FSD V12 自动驾驶?马斯克回复表示“大约需要两周”。 马斯克曾在All-In Podcast 2023峰会上表示,特斯拉FSD“非常接近”在不受监管的情况下比人类司机更安全, FSD安全性已经超过了人类司机,几乎可以做到“自动驾驶”,但仍需要进一步地改进。“我认为它正在非常接近这样一种情况,即使没有人为监督或干预,使用 FSD 进行安全旅行的概率也比有人驾驶的情况更高(例如你在车里睡着了),我们非常接近这一点”马斯克如此说道。 此前,据财联社的消息,有业内人士透露称,在接连三次涨价后,特斯拉将于下周再次上调中国市场售价。这次涨价相对于今年8月份的降价实际上属于‘价格回调’,一方面是因为特斯拉销量好,另一方面是由于生产线压力非常大,生产成本也在上涨,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涨价是一个必然的事情。 出处:手机中国 read more
新能源格局将彻底改变?伊隆·马斯克公布核电池发展策略
近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伊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特斯拉将领导核电池革命,新能源格局将彻底改变。这一消息引起了全球关注,许多人对特斯拉的这一举措表示期待。 马斯克表示,特斯拉已经在核电池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将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他还透露,公司将在未来几年内推出一系列基于核电池技术的新能源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据了解,核电池是一种利用核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具有高效、环保、可持续等优点。马斯克认为,核电池技术将有助于解决能源危机,减少碳排放,从而保护地球环境。 特斯拉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一直在新能源领域积极探索。此次宣布领导核电池革命,意味着特斯拉将在新能源技术上再次实现突破。有分析人士认为,特斯拉的这一举措将对全球新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新能源产业迈向新阶段。 在过去的几年里,特斯拉已经成功推出了多款电动汽车和太阳能产品,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欢迎。随着核电池革命的到来,特斯拉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导地位。 总之,马斯克宣布特斯拉领导核电池革命,预示着新能源格局将彻底改变。作为消费者,我们有理由期待特斯拉在未来带来更多创新产品,共同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编译:头条号 @四月科普 read more
欧洲动力电池厂商Northvolt跟中国电池厂商抢客户失败
Northvolt会被中国电池制造商“生吞活剥”了? 今年初,当宝马对外招标160GWh电池订单时,肯定考虑过一家欧洲本土的明星电池企业。 这家企业正是电池独角兽Northvolt。 两名特斯拉前高管2016年创办了Northvolt,随后在大约7年时间内完成8轮融资,并从包括高盛、大众汽车、ABB在内的投资者处筹集了82.6亿美元。 这家估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欧洲动力电池国家队”——8月中旬生效的欧盟《新电池法》强化了这一角色。 甚至早在两年前,宝马就和Northvolt签订了价值20亿欧元(约21亿美元,当前汇率)的动力电池长期供货合同。 据称这能减少欧洲车企对亚洲电池供应商的“依赖”。 但近日的消息却显示,这一次宝马抛出的价值960亿人民币(按每瓦时0.6元价格计算,约合131亿美元)的电池大单,却跟Northvolt无缘。 据称来自中国的蜂巢能源、宁德时代分食了这块肥肉。 产能可能是Northvolt错失宝马订单的一个潜在因素。 直到2022年5月,Northvolt才向一个未披露名字的汽车制造商提供了电池产品,成为第一个实现商业交付的欧洲电池公司。 这次交付的规模同样没有披露。 该公司的计划是到2030年,在欧洲动力电池市场占据约25%份额(150GWh)。 迄今为止,Northvolt没有公开过电池装机数据。 包括SNE Research在内的行业机构,发布的电池装机榜单中也从未出现Northvolt的名字。 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浸淫电池超过20年的巨头级玩家相比,Northvolt想要打出的本土化和“绿色电池”优势,还没有兑现成市场竞争力。 绿色电池成为救星? 基于现实,宝马也很难在一桩迫在眉睫的交易中选择Northvolt。 今年上半年,宝马纯电动车销量达4.49万台,同比增长283%。 宝马自己也预见了电动车销量爆发的趋势,并于今年初把电芯采购量从原计划的120亿欧元(约合127亿美元),增加至超过200亿欧元(约211亿美元)。 宝马的采购量达到了160GWh,这已经超出了Northvolt到2030年150GWh的规划产能。 技术是另一个大问题——甚至Northvolt刚成立时就被一位车企高管质疑,称其会被中国电池制造商“生吞活剥”。 但还是有车企给了Northvolt机会。 2018年初,Northvolt才在来自日本的“外部合作伙伴”帮助下,制造出了第一个“测试电池”。 当时这家公司的全部员工只有100多人。 同期的宁德时代,研发技术人员为4217人,其中光是博士就有112人(2018年报数据)。 发展到现在,Northvolt有5500多名员工,不过宁德时代的研发技术人员也已经膨胀到了 17998 人,博士和硕士加起来也有3255人(2023半年报数据)。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甚至还布局了锂矿。 因为开采一个新矿山需要5-25年,没有多少欧洲企业愿意投资这种项目。 但在Northvolt创始人的彼得·卡尔森(Peter Carlsson)看来,这都不是问题。 彼得·卡尔森(Peter Carlsson) 他认为(当前)动力电池生产会造成大量碳排放。 所以他的公司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电池,同时推进电池回收业务,Northvolt得以生产出世界上最环保、(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锂电池。 Northvolt在瑞典和北美的生产基地,都设在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 在大众汽车集团2021年的Power Day(电力日)上,彼得·卡尔森表示Northvolt的一家工厂甚至会把融化的雪水收集来,为工厂发电。 彼得·卡尔森相信,在欧盟《新电池法》对电池碳足迹严格要求的情况下,他生产的“绿色电池”更有优势。 这地确让一些车企印象深刻。 但一位汽车制造商客户表示,“对车企来说真正关心的是:我什么时候能拿到电池?” 彼得·卡尔森也承认,客户对电池短缺的不耐烦情绪已经加剧,因此2023年对欧洲最大的工业初创企业来说是决定性的一年,“今年将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 规模难抵竞争对手 “我们的电价只有中国工业用电的五分之一。”彼得·卡尔森说。 他想向车企和投资者传达的信息是,Northvolt能把绿色和成本统一起来——车企当然欢迎环保,同时也对成本更敏感。 目前动力电池在电动车的成本中占到40%左右,车企并不希望这一比例继续上升。 但在Northvolt的产品只是小批量出货、难以实现规模效应的情况下,其在电价方面的单一成本优势难以体现到最终的电池产品中。 根据Northvolt官网提供的信息,目前其在瑞典有4家工厂(3家电池工厂和1家材料工厂),不过其中只有“Northvolt labs”和“Northvolt Ett”小批量投产。 位于波兰的工厂出货了储能系统,德国工厂2025年投产。 今年9月份,Northvolt又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规划了一个超级工厂,设计年产能60GWh。 […] read more
伊隆·马斯克称特斯拉将坚持降价
2023年10月19日,在特斯拉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强调称,特斯拉仍将努力降低其汽车的价格。他说:“我对我们所处的高利率环境感到担忧。买车的人关注的是他们每月要还多少钱。如果利率保持在高位,甚至更高,人们购买汽车的难度会大得多。”和马斯克一样,特斯拉首席财务官兼首席会计官Vaibhav Taneja也强调,该公司将“坚定不移”地“追求2024年进一步降低成本”,这涉及到工程和工厂运营。 会上,马斯克还表示,公司希望FSD(全自动驾驶服务)的价格能让更多人负担得起,吸引更多用户选择这项服务。马斯克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FSD价格会随着其价值成比例上涨,FSD的定价目前比较低,但这只是暂时的。 出处:财联社 read more
密度可达到1千瓦时/公斤的“最强电池科技”已经发布?
美国初创公司「Wright Electric」发表轻量化电池技术,透过新科技,新的电池能量密度可达到 1,000 Wh/kg 的水平,而目前一般的 LFP 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约落在 100Wh/kg,主流的三元锂电池约莫是 200Wh/kg;对照现有的电池产品,新技术可大幅降低电池包的重量,Wright Electric 预计在 2025 年开始进行原型产品测试、2027 年商业化使用。 「Wright Electric」专注在商用电池技术的开发,特别是航空、航天等领域,并且与 NASA、美国空军有合作开发项目,由于航空业的特性,Wright Electric 致力的是电池的轻量化技术;Wright Electric 的执行长表示,新的技术可大幅降低现有动力电池的重量,除了航空产业外,在特定的电动车市场也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根据 Wright Electric 发出的新闻资料,并未说明新的轻量化电池采用的是何种技术,不过仍是在化学能形式的基础下发展,目前该技术还在实验阶段,预计最快 2025 年进行原型产品的测试。 目前一般的 LFP 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约落在 100Wh/kg;主流的三元锂电池、也就是 Tesla 使用的电池技术,其能量密度约莫落在 200Wh/kg 上下。对比 Wright Electric 的轻量化电池,等于可降低 5 倍的重量,不过电池应用还需考量到系统整合、电池包构型以及结构等层次,未必就可降低等比例的重量,未来还是要等到商用化、并且有应用到电动车之时,才能比较其重量的差异。 出处:头条号 @UCAR汽车网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