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志趣享

a website dedicated to electric vehicles only.

Month: March 2022

  • 理想汽车逆袭的两年

    理想汽车逆袭的两年

    图源:理想汽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一辈子都用不上,但关键时刻没有它,就可能错过这一辈子。比如AED除颤仪,对于心源性猝死病人来说是“救命神器”,但国内的AED普及率远远低于欧美。 在汽车上也有一个类似的救命功能,叫作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它能识别车辆前方的障碍物,并在碰撞发生前紧急自动刹车,避免事故的发生。很多时候,它不仅是保护车内人的安全,更多的还是让行人、骑行者免于事故的伤害。 同样,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在国内,也面临普及率低的问题。以某全球车企为例,2020年的数据显示,该品牌在美国97%的新车上都配备了AEB。但该品牌在国内销售的新车中,AEB装配比例仅为21.7%。 AEB是智能汽车时代的标配,但它不是每个智能车企的标配。 绝大多数车企,更倾向于研发那些能直接转变为产品亮点,且能被用户直接感知到的前瞻性功能。但像AEB这类费力不讨好的基础性功能,他们会直接采购供应商的现成方案。 在中国,几乎所有搭载AEB功能的产品,都要向博世、安波福、Mobileye这三家国际供应商采购。从成本的角度上来说,车企研发进攻方向最先砍掉的往往就是AEB这类,用户看不到、见不着的“救命功能”。 3月30日,理想L9公布全自研的智能驾驶系统:理想AD Max。在介绍这一系统时,理想最先提到的功能就是AEB——针对中国路况进行了优化,增强了对横穿行人和两轮车的识别,可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通过全栈自研能力还可以实现快速迭代。 理想汽车微博截图 在这条消息底下,不乏有网友评论:“不痛不痒”、“没意思”、“失望至极”。确实,这就是中国汽车行业对待AEB功能的现状,用户不关心、车企不搭载。 现有搭载AEB功能的车型多为了满足碰撞测试得分,而缺少针对中国实际道路交通场景的优化和改进。即便它就像AED除颤仪一样,在关键时刻可以救人一命。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带领团队,做了别人不愿做的事,并且坚信:“一家人的安全必须标配。” 关于安全的故事,要从2020年那个秋天说起。 理想不太理想 2020年9月的一天,李想给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副总裁郎咸朋打了个电话,明显有些着急带着气:“这个事你赶紧去好好看一下、分析一下。”在那段时间,连着发生了两起类似的事故,2020款理想ONE在高速上开启辅助驾驶后,与并线中的货车发生碰撞。 在郎咸朋印象中,李想非常尊重研发人员,在以往交流中很少使用这样的口气说话,这也让他感到不同寻常。郎咸朋是在2018年1月加入的理想汽车,之前曾担任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高精地图与自动驾驶技术总监。有着丰富研发经验的他,在处理这次危机时,感受到空前的掣肘。 “很遗憾,那时我们还没有开始自研,必须通过供应商实现改进。” 2020款理想ONE的辅助驾驶和主动安全,全都是来自供应商的方案。为了解决货车并线问题,研发团队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增加预警功能,让车辆在开启辅助驾驶后,自动判断侧向车道大货车的并线趋势,如果有明显压线,会给出一级报警(仪表盘白色光条闪烁)。当运动趋势非常危险时,发出二级报警(急促声音报警+红色光条闪烁)。 理想研发团队把这个需求提给供应商,得到的回复是:“可以做,但要等两个月。”郎咸朋当即提出反对,并连夜带着团队和设备一起,赶到供应商处跟进开发,“人命相关,必须抓紧”。 最后,从项目启动到功能上线只用了两周。 2020年10月30日,理想汽车宣布向所有2020款用户推送OTA升级,新增货车并线预警功能。而基于这一功能,理想后来又推出衍生功能“货车避让”、“前车变道预警”。 作为理想汽车主动安全产品经理,杨杰也参与到这次“货车并线预警功能”的项目,“我们想做的东西很多,但是束缚太多,就是因为没有自研能力,一切都依赖供应商,他们会跟你扯资源问题、扯项目资金问题,一大堆掣肘的因素在里面。” 在第一代车型上,不做大规模自研,这是早期的战略性选择,也因受到资源有限的掣肘。“公司创办初期我个人的融资水平实在太差。”李想在微博上说,他当时更多思考的问题是最切实际的企业生存难题,“融到的钱勉强满足产品研发、自建工厂、供应链和服务体系的建设,还有给团队发工资。” 郎咸朋也曾试图将自研的时间线提前,在第一代车型上就开始自研,他曾在2018年和李想提过:“我们智能驾驶不做了吗?蔚来、小鹏都在高歌猛进,又招200、300个人了。” 这个想法当即就被反驳了,站在公司整体负责人的角度,李想有自己的考虑。当时,理想ONE在北京刚完成它的首秀,大家所有精力和资源都放到这款车的量产上。“现在最重要的是活下去。如果这个车交付不了,哪怕咱自研做得再好,后边这个公司没了,那也不行。” 2018年,蔚来ES8、小鹏G3都进入了量产阶段,理想ONE姗姗来迟。而且,团队耗费大量资源去打磨产品和建设工厂,没有多余资金可以用于智能驾驶功能的研发。那一年,蔚来完成了赴美IPO,但理想还在四处找钱,年末,理想汽车账上仅剩下9个亿。 李想的专注精神和独特的做事方式,吸引到美团创始人王兴。2019年、2020年,美团和王兴个人连续参与理想汽车C、D两轮融资。最终,把理想送上岸——2020年7月30日,理想汽车正式以“LI”为证券代码,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继蔚来之后,第二家在美国上市的国内新势力车企。 公司上市,只是新挑战的开始。 一个“拜年电话” 2021年1月,李想和理想汽车的管理层密集地开了几场公司级的战略会议,几乎所有高管都到场出席。 彼时,业内风向瞬息万变,科技巨头们都对汽车行业虎视眈眈。华为刚刚宣布自己的新定位:“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而后,苹果又频频传出造车的动向。对理想汽车来说,焦虑更多是来自于对未来竞争格局的担忧。 “整个1月,李想拼命的跟别人聊,内部的人,他的熟人朋友以及外脑”,郎咸朋回忆时说道。在理想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那股危机,“以前是危自己活不下去,现在是危自己长不起来。” 在这次战略讨论中,核心技术自研被确立为公司下一步的主要发展方向。杨杰记得,“2020年12月,基本就确定自动辅助驾驶相关功能要做自研,虽然团队都还没有搭建好,但自研的规划已经提上日程。” 那时,大家都在等,等李想扣动信号枪的扳机。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郎咸朋又接到李想打来的电话,电话的内容不是拜年,而是加班。 电话接通后,李想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事你们有没有决心做?你们有决心,我也下决心,咱们把这个事一起做好。” “这个事”,指的就是自研。 放下电话,李想立马拉了微信群。郎咸朋一看,几位合伙人和高级别产品、研发负责人全在里面。他知道,大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要破釜沉舟,打一场自研的翻身仗。 大年初三,郎咸朋开始打电话招兵买马,第一个电话打给了王佳佳。“我当时在健身房,突然接到郎博的电话,他很兴奋,说现在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李想已经下定决心了,全栈自研。” 王佳佳是国内量产自动驾驶领域为数不多的人才,33岁就在博世做到研发总监级别。在这家百年企业里,他可以过得很安逸。但他的内心还是想做些不一样的事情。 在他看来,自动驾驶想要真正落地必须要有闭环——有场景,有场景下的数据,再产生算法服务产品。而这样的闭环只能在主机厂完成,供应商无法实现。 就这样,2018年就开始关注理想的王佳佳,在2021年的春节下定决心,他后来加入理想汽车担任智能驾驶研发高级总监。 2月26号,元宵节。公司内部搞了一个誓师大会——“卫城计划”,这也正是2021款理想ONE的项目启动时间节点。彼时,整个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团队不到100人,而任务相当艰巨—— 2021款理想ONE停止和Mobileye的合作,并基于国产地平线J3芯片开展智能驾驶的全栈自研。这意味着,理想要丢掉供应商的“黑盒子”。 所谓的黑盒子,指的是主机厂向供应商采购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通常是软硬件全包。这在辅助驾驶领域尤其常见——黑盒子成本低、见效快。但也因此,主机厂无法掌握核心算法,也无法基于现有功能自主进行升级和迭代。 而“丢掉黑盒”就意味着,智能驾驶功能的代码需要你自己一行一行敲上去。当时,智能驾驶团队盘了一下人手和资源,最后挑了三个自研的方向:行车、泊车和主动安全。 按最初的计划,5月25日召开2021款理想ONE发布会、5月30日交付到第一批车辆到用户手中,同时要提供自研的基础ADAS(辅助驾驶)功能和自动泊车功能,但自研的AEB和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先放一放,等量产后再通过OTA(远程升级)的方式向车辆推送新的软件。 随着发布会的临近,他们发现即便是把AEB自研放到量产后,也低估了全栈自研的交付难度。距离发布会只剩10天时,BUG库还堆积着数百个BUG。团队的开发目标也非常清晰:“必须把BUG库都清干净。” 5月25日凌晨,发布会当天,郎咸朋终于带着团队把BUG清完。他给李想发了一个信息:“智能驾驶都搞定了,整车质量也过了”。那天晚上的发布会,李想在台上说“我们全栈自研”时,郎咸朋坐在观众席上,心潮澎湃。 打破桎梏 这种短暂的喜悦,很快就被不断冒出的新挑战浇灭了。 按照研发计划,2021款理想ONE交付之初没有搭载自研AEB软件,而是采用供应商提供的基于雷达感知的方案先做保底,保证最基础的AEB功能,对行人的识别性能存在局限。 而AEB自研最难的点,也正是对行人识别,也就是俗称的“鬼探头”。 理想汽车微博截图 美国汽车协会曾做过统计:车辆以每小时30英里(48km/h)的速度行驶时,自动紧急制动和行人检测系统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无效的。当一个孩子从两辆车之间冲出来,车子以每小时20英里(32km/h)的速度行驶,89%的概率会发生碰撞。 […] read more

  • 路特斯“ELETRE”即将发布

    路特斯“ELETRE”即将发布

    日前,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路特斯旗下首款纯电动SUV车型——ELETRE,将于明日(北京时间3月30日凌晨2点30分)进行全球首发。新车此前的内部代号为TYPE 132,后官宣其正式名称为“ELETRE”。该命名方式遵循了路特斯一贯的家族特征,即以字母“E”开头,匈牙利语中译为“新生”之意。据悉,路特斯ELETRE将配备业内领先的800V高压系统,最大功率超千匹马力,0-100km/h加速时间有望冲进3s,性能极为炸裂! 根据此前曝光的预告图以及专利图看,路特斯ELETRE采用轿跑SUV的设计语言,整体造型动感流畅,搭配犀利的线条运用,视觉效果极具冲击力。细节方面,新车将配备羽翼式LED前大灯组,内部排列有点阵式灯带,点亮效果极具科幻色彩。后部扰流板由车顶处向后延伸,而后尾灯组则会内嵌于车辆尾部的凹槽内,造型设计颇为独特。 路特斯ELETRE内饰将搭载贯穿式全液晶仪表,方向盘采用翻毛皮材质包裹,并带有回正标识以及金属换挡拨片,运动气息十分浓郁。据悉,路特斯ELETRE还将在内饰部分配备大量碳纤维饰板,减轻重量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升运动氛围。 动力方面,路特斯ELETRE将搭载最大功率为1000匹马力的驱动电机,配合整车前、后主动式空气动力学设计,0-100km/h加速时间有望冲进3s。官方宣称,新车将配备目前业内领先的800V高压系统,有望实现充电8.5分钟,即可拥有400km的续航里程。关于新车更多消息,车质网将持续关注及报道。 出处:车质网 read more

  • 宁德时代官宣新电池,比4680更厉害!

    宁德时代官宣新电池,比4680更厉害!

    2022年3月25至27日,召开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本届大会论坛,多家企业领导者以及电动车行业众多明星企业和代表分别发表了各自的言论,其中不泛关于行业、产品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众多演讲,而在本次论坛中,“宁王”作为电动车行业锂离子电池的龙头企业,官宣了一则消息,又迅速引发了行业的震颤。 宁德时代发布麒麟电池 在3月26日下午,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先生在以“迎接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新阶段”为主题展开演讲中,正式官宣了通过不断技术迭代,推出了第三代CTP(Cell to PAC)技术,内部称其为麒麟电池;在针对麒麟电池的透露中,吴凯先生讲到, 目前电池行业,在能量密度方面,每家企业都做出不同的策略和办法,来帮助电池提升能量密度,从而提升续航里程,吴凯先生表示,麒麟电池系统重量、能量密度以及提及能量密度均继续领先行业最高水平,在相同的化学体系、同等电池包尺寸下,麒麟电池包的电量,相较于4680(特斯拉下一代圆柱电芯)系统提升13%。 先姑且不谈麒麟电池,我们重新回顾一下4680电池,此前笔者着重针对4680电芯做过介绍,4680电芯,相较于目前特斯拉采用的2170电池,无论是在长度和直径上,均有所提升,在体积上,很像我们常见的5号电池晋升为1号电池,由于单体电芯的增加,使得单体电池能量固然会有提升,而更大的电芯在排列组装中,更能节省空间占用,在整体电池包上,也能起到非常显著的电量提升,可以让特斯拉车型在续航上有所提升,关于4680电池系统,想要了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后文链接了解详情。(汽场文章链接) 麒麟电池的优点 根据目前消息所知,麒麟电池在811(正极材料配比)三元锂电池上,实现无热扩散技术,811电池命名方式和523电池一致,均为正极材料配比所得,三元锂电池中,正极材料采用镍钴锰三元,不同的元素在携带锂离子数量上亦有差别,而不同材料可以综合电池的平衡,所以会有不同配比导致不同版本电池,811电池是目前行业主流电池配比,能量密度也有非常不错的表现。 宁德时代在2020年9月份率先在旗下811电池产品上实现无热扩散技术量产以后,带动整个行业技术变化,目前这项技术已经成为行业主流,关于无热扩散技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0年5月份颁布的GB 18384-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规定,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5分钟内不起或不爆炸,为成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关于此类要求,宁德时代也有相关发表,认为国家强制眼球为最低门槛级要求,企业应以不发生热扩散为设计标准,并且目前行业众多优势企业已经主动作为,实现电池系统不热扩散目标,并且在对热扩散要求日益提高。 三元锂电池,相较于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维度上,的确存在劣势,但根据目前众多企业在积极对三元锂电池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已经研发出多种可以抑制三元锂电池安全问题的技术,无论是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管理系统,还是各家企业的BMS电池管理系统以及热失控系统等多维度的安全保障,均是为了让三元锂电池在能够解决能量密度的基础上,将安全性能提升,目前三元锂电池的表现也是行业内有目共睹。 能量密度为何影响续航? 在安全问题解决以后,更重要的就是提升能量密度,来提升续航里程。 续航里程其实在汽车上有非常明确的公式计算:续航=电池电量/电耗,而电动车的常见电耗采用kwh/100km来计算,电动车表显看到的的数据20kwh/100km就是电耗;想要提升电动车续航里程,要么提升电池电量, 要么降低电动车电耗。 此前,广汽埃安LX就用提升电池容量来提升续航里程,但是一味的提升电池容量,会给车身重量带来非常大的压力,无脑的提升电池容量,虽然能够提升续航,但是由于车身重量的增加,所以提升续航的变化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而单纯的降低汽车电耗,难度更大,毕竟千人千面,每个人的驾驶习惯都不同,带来的驾驶电耗也不同,所以,想要提升电动车续航,行业内将能量密度视为最核心的因素。 能量密度有两个维度计算,分别是:kw/kg和kw/L,考虑到续航和车身重量,我们常见的能量密度单位为kw/kg,前文说过,提升电池电量,固然会提升电动车续航,而如果在提升电池电量还能保证整车重量不受影响,那就一定会提升整车续航,这也是能量密度的关键作用,而麒麟电池,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无论是在电芯方面还是在电池PACK方案上,应该都有全新的优化方案,来超越之前一直备受行业追捧的4680电池,目前麒麟电池根据信息预计今年4月发布,届时笔者在为大家带来详细的分析。 写在最后 目前,行业内众多锂离子电池企业都在对安全、能量密度等多维度技术在积极研发,尤其是众多消费者源于电动车补能焦虑问题,很多企业也在持续对能量密度做优化;无论是4680电池还是宁德时代全新的麒麟电池,都是为了在不增加电池体积和重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升电池电量,来满足消费者对续航的需求。 根据乘联会统计,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69.1%,而且在未来也会逐步呈攀升式的增长,电动车行业也需要时刻推进,电池行业的发展更是电动车行业的根基,决定着电动车的基础,所以,无论是4680电池,还是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都值得消费者期待,笔者也希望可以更早的看到量产产品,究竟能带来怎样的提升。 出处:头条号 @智能小电鳗 read more

  • 特斯拉的新专利“激光雨刷器”曝光

    特斯拉的新专利“激光雨刷器”曝光

    特斯拉使用激光束清除驾驶员视线中的碎片的挡风玻璃刮水器的专利近期已经由美国专利局公布,特斯拉是于 2019 年 5 月提交了该专利申请,最终于 2021 年底获得授权,不过现在美国专利局公布了该专利,使其更加公开可见。 长期以来,特斯拉一直对一些非常疯狂设计和革命性的汽车创意感兴趣,多年来,特斯拉已经研究了几种不同的挡风玻璃雨刷设计和想法,从用于下一代跑车roadster的单雨刷系统(利用电磁线性致动器去除挡风玻璃的水分)到Cybertruck 皮卡上的巨大雨刷,甚至到最后完全没有雨刷… “对车辆和光伏组件中的玻璃制品上积聚的物品进行脉冲激光清洁”的专利,特斯拉最初于 2019 年 5 月提交申请,按照美国专利局公布的说法,如果他们最终不授予该专利,公众也仍然可以从这项专利中学习,或许还可以开发另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系统。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特斯拉对激光挡风玻璃雨刷器的应用有什么计划,但专利中的插图似乎确实展示了 Model S 的车身,这也表示特斯拉可能愿意在其车辆上测试这种类型的设备。 特斯拉描述该专利过程的流程图相对简单,并且还显示了清除太阳能电池板碎片的用途,该专利分五个步骤描述了激光清洁组件的使用: 检测安装在车辆上的玻璃制品区域上堆积的碎屑;基于对玻璃制品区域上累积的碎片的检测,校准与从光束光学组件发射的激光束相关的一组参数;基于与激光束相关的一组参数的校准,控制激光束对玻璃制品上累积的检测碎片的曝光水平;用激光束照射玻璃制品上与检测到的碎片相关的区域;通过激光束去除区域上积聚的检测到的碎片。 这样的操作方式似乎是由车辆本身操作的,但特斯拉也描述了手动操作的潜力,在该系统中,驾驶员可以通过触摸屏、操纵杆或其他介质控制激光,以与清洁设备的组件进行联系。 虽然这似乎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但使用激光清除挡风玻璃倒也符合特斯拉一直以来的形象,毕竟马斯克过去曾说过很多奇怪的想法,其中包括了Roadster使用SpaceX 的冷气推进器提高车速,特斯拉Cybertruck 在其后座上安装太阳能电池增加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等等,不过新的激光专利反而是最好应用的,如果这种雨刮器的模式最终被特斯拉使用,那么特斯拉车主已经很低的维护成本将会更低,毕竟以后连玻璃水都不用加了……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 仅有7个品牌合格!新能源车最新质量榜单公布

    仅有7个品牌合格!新能源车最新质量榜单公布

    说到新能源车,总有人上来就说,买那东西干嘛,不如直接去买台特斯拉!诚然,特斯拉的车型在娱乐方面的确做得不错,也突破了常规的车辆设定,更像是一个行走的大玩具。尤其头上还挂着国际化的光环,似乎就让某些人失去了判断性。 但其实一台车到底好不好,真的和品牌无关,还是要看质量,尤其是弯道超车的新能源车型。这不,最新质量榜单(2021年全年榜单)中明确表示,目前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的新能源车型只有7个品牌是合格的。而有些人最喜欢的特斯拉,只是勉强入围的最后一位。 第三名:理想汽车 在新能源的领域当中,理想算是一个“异类”,别人都是纯电,而Ta更喜欢没有续航里程焦虑的增程式。目前国家对于Ta的评价PPH值(百车故障数)也只比第二名多出一个,为102。 其实这个数字还是可以的,毕竟没有车辆是可以完全没有故障率,算是国产中比较成功的新能源品牌。 第二名:比亚迪 如果说第三名的理想目前只凭借着一款车型没什么说服力的话,那么比亚迪可以了吧?目前Ta的产品线太过于宽泛了,有王朝系列的宋PLUS、汉、秦PLUS等热销车型,而比亚迪海豚和最近上市的驱逐舰05也都正在逐渐成为主力车型。 几年的时间,比亚迪完成了弯道超车,成为了国货新能源产品中当之无愧的王者。尤其是近6个月的时间内,比亚迪汽车销量屡创新高,更是在2月份的时候突破了9万月销大关。说到质量方面,Ta肯定是可圈可点,这么多的车型PPH值只有101。 第一名:蔚来汽车 这是不是一个你没有想到的排名?但是Ta的PPH值是真的低,只有49个,是目前唯一一个可以把品控做到如此的汽车品牌。 第七名:特斯拉 目前特斯拉在中国的主力车型是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在2月份的SUV中,特斯拉的Model Y还夺得了头名。但是现在看看TA的质量排名,133PPH值,也只能说,就那样吧。 鬼斗车观点:当然,几何A、大众ID.4以及埃安AION S都入围了,算是目前主流产品线看起来都是品控在线。那么那些类似于哪吒、爱驰、零跑这样的企业,要么是根本不敢参加,要么是自己的质量不行。看着榜单买车子是真的没错,至少我,只会在这几个品牌当中选择。你呢? 出处:头条号 @鬼斗车 read more

  • 加装了增程器!Model 3用车仨月了

    加装了增程器!Model 3用车仨月了

    本人1992年生人,跑业务的,纯电汽车支持者一枚,很喜欢电力驱动的顺畅感。毛豆3开了1万8000公里,跑市内一直很舒服。后来工作调动需要出差之后,续航明显不够用了。 我的日常用车行程市区和长途对半开,加装增程器没坏处,续航上去了,去什么地方都方便。去工厂加装完提车回来开了近3个月,各方面都还算满意。下面说说加装增程器之后我的用车心得: 1.续航能力 加装增程器之前,充到90%的电量里程显示的是469km左右,冬天开空调的话会掉个45km左右。基本在市区用不上增程器,都是长途的时候用。一开始还会找充电站,想着能充电尽量不开增程器。但是充电站的变数太多,后来索性跑远点就直接用增程器充电,中间不停歇,省事。 我改的是12kw的,还有20kw的。直流电380v,一小时能充大概12度电,增程器油箱30L,全用完的话粗略估计能充85度电。 2.美观度 加装这个增程器技术人员给我几个选择,安装在前背箱后备箱下面的隐藏空间都可以,我装在后备箱下面了,会有一点小突起,但是基本看不出来,也不影响后备箱的空间。这个隐藏式安装很人性化,对于我这种吹毛求疵的人来说还算满意吧。 在充电口另一侧加了一个加油口,哈哈,还挺有意思。能充电,能加油,感觉我的小毛豆3升级了一样。 3.有待提升的地方 我安装这个增程器有一定的声音,虽然没有理想one那么明显。都知道特斯拉80km以下噪音还好,在高速上风噪和胎噪都很大,所以在高速的时候开增程器声音也不是很明显了。但是在市区比较明显。如果增程器的声音再减小一点就更好了。 4.油耗 这个油耗问题我没太注意,大概4、5个油?这个等我再用一段时间完全测试出来再说。 总结一下,加装这个增程器之后续航硬实力明显提高,当然了除了电费还要油钱,但是值了,解决我一个大麻烦,也用不上多少油。三个月的驾驶感受可能还有不严谨的地方,仅供大家参考。 作者:头条号 @左一科技 read more

  • 大众发布全新纯电Minivan,可拉人/载货,轴距近3米!

    大众发布全新纯电Minivan,可拉人/载货,轴距近3米!

    其实,在燃油车时代的时候,大部分车子的造型都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很少会出现一些颠覆性的设计。直到这几年,新势力造车的崛起。越来越多更具有突破性的设计走入了大家的眼帘。 这不,连号称套娃家族的大众,也都开始改变了。前不久,大众发不了旗下全新的MPV车型,现款是燃油车,但是新款将化身新能源车型。相比起现款的造型,新款的设计堪称颠覆。他就是ID.Buzz。 该车将会在今年上半年开启预售,不过会优先在欧美市场上市。届时也有可能进入国内市场。 从外观上来看,ID.Buzz的整体造型变得非常可爱,连进气中网都是镂空形状的。同时,双色车身的设计也让它变得更加具有亲和感了。和现款的大众完全不是同一个风格。根据官方的介绍,该车将提供两种版本的设计风格,一种主要针对家庭用户,还有一种是用来商用,日常拉货。尺寸方面,它的长宽高分别为4712/1985/1937mm,轴距是2988mm。后门依然采用了侧滑门的设计,大大地提升了空间使用率。后备箱容积方面,ID. Buzz后备厢空间为1121升,可扩展至2205升,其中,货运版内部装载面积为3.9立方米,可装载2个欧标货物托盘。 内饰方面,区别于传统的燃油车,ID. Buzz更为科技了,两块悬浮式的屏幕非常吸睛。同时,它还将提供座椅加热/按摩、手机无线充电等配置,算是比较豪华了。 最后说一下动力方面,ID.Buzz采用的是单电机驱动模式,它的电机功率为150千瓦,最大扭矩为310牛·米,同时还将匹配净容量为77千瓦时(总容量82千瓦时)电池组,纯电续航暂时没公布,但是估计在500KM的样子。除此之外,预计后续还会提供最大功率为300马力的四驱版车型。 目前纯电MPV这个细分市场,有的车型还比较少,大众这个时候杀入这个市场其实也算是抢占了一部分的先机。ID. Buzz虽然目前是家商两用,但是凭借其品牌力,引入国内应该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出处:头条号 @功夫Auto read more

  • 纯电动“大G”要来了!奔驰确认EQG车型即将量产

    纯电动“大G”要来了!奔驰确认EQG车型即将量产

    康松林确认,最终量产版电动大G仍将基于奔驰G级的平台,进行电气化改进。 去年,我们看到了电动版大G的概念车。如今,关于该车型确认投产的消息也终于得到公布。 奔驰近期确认,新款纯电动奔驰EQG将于2024年上市。而消息来源则来自奔驰最高层——梅赛德斯-奔驰董事长康松林(Ola Kallenius)。 奔驰近期在美国亚巴拉马州开设了一家电池工厂,以便为拥有三排座布局的2023款EQS电动SUV和尺寸较小的奔驰EQE电动SUV供应电池。此外,这家豪华汽车制造商还计划在当地建造一家汽车装配厂。 奔驰方面称,EQS将于近期投入生产,EQE将于今年年底加入生产线,而EQG则将于2024年推出。 在去年9月举行的慕尼黑车展上,奔驰展示了电动G级车型的概念车。虽然只是一个概念版本,但它被描述为对“电动大G”最接近量产水平的一项研究。 该车型使用了类似燃油版奔驰G级的车身。康松林确认,最终量产版电动大G仍将基于奔驰G级的平台,进行电气化改进。 这意味着,新车不会共享当前用于EQS和EQE车型的EVA2架构。EQG也不会等待该汽车制造商仍在开发中的全新纯电动专用架构。 翻译一下,电动大G将是一款“油改电”。 奔驰旗下未来的中型及大型电动汽车将采用MB.EA平台。高性能电动汽车将使用AMG.EA平台。康松林称,基于AMG.EA平台的产品将于2025年下半年推出。 电动商用货车将基于VAN.EA平台开发及生产。而为小型车辆打造的第四个核心平台MMA则有可能在2025年前后问世。 虽然EQG拥有“大G”标志性的、四四方方的车身外观,但电动概念车用一个黑色面板取代了传统的格栅,同时奔驰车标也可被点亮。 对奔驰旗下电动产品来说,此类设计已成为颇具代表性的“EQ”妆容。全新前脸将在2022款奔驰EQS上首次亮相。 从概念车来看,EQG将拥有4个电机,每个车轮配置一个。同时,车辆还拥有一部两速变速箱。如果该车型遵循EQS家族的领先地位,那么它将搭载奔驰107.8千瓦时电池组。 虽然工程师将尽最大努力改善其空气动力学性能,但形状和重量将使EQG要达到不错的续航里程,成了一项巨大的挑战。 出处:头条号 @智驾研习社 read more

  • 华为的高端SUV“阿维塔11”正式亮相,可3秒内破百!

    华为的高端SUV“阿维塔11”正式亮相,可3秒内破百!

    由长安汽车、华为以及宁德时代三大巨头合作成立的阿维塔科技,是目前国内实力最强的汽车公司。定位生产高端智能电动汽车,该集团去年11月完成了品牌首发亮相,并公布了旗下首款车型阿维塔11的概念车,在当时的汽车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让不少消费者对阿维塔的第一款量产车充满了期待! 时隔4个月之久,如今终于迎来了阿维塔的首款量产车型-阿维塔11,随之官图也被曝光,据悉,新车将在今年第二季度正式发布,第三季度就可以实现首批用户的交付,新车在三维尺寸上全面超越蔚来EC6,性能同样非常彪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部分:不愧是出自大师之手,新车第一眼给人的感觉就与众不同,辨识度极强。车头部分采用的是封闭式设计,仅仅保留了细长的下格栅设计,两侧细长的LED灯组呈镰刀状,看上去非常激进前卫,凸显出很强的科幻感。整个车头部分非常的厚重圆润,与长安的UNI-K的身躯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来到车身侧面部分,阿维塔11整车长宽高尺寸分别为4880/1970/1601毫米,轴距为2975毫米,新车采用了时下较为流行的轿跑式车身设计,看上去非常高大饱满,气场十足。大尺寸轮圈加上类似花瓣样式的轮毂造型非常动感,官方预计会提供21-22寸不同规格的轮毂供用户选择,前后纯黑色的防刮侧裙让这辆车的野性更足。同时电动车上常用的隐藏式门把手在这台车上同样没有缺席,能够降低风阻的同时也使整台车的科技感更强! 车尾部分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饱满、浑厚,高耸的尾部比例将厚重感拉满。阿维塔11尾部整体设计简约时尚,同样沿袭前卫激进的设计理念,除了一条简洁明了的贯穿式尾灯几乎在看不到其他的线条,而尾窗的尺寸也是非常小,几乎忽略不计,正因如此,车内的流媒体后视镜配置自然不会缺席。 作为一辆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加速和续航能力自然是考验一辆车的基本标准,阿维塔11搭载的是来自宁德时代90.38KWH的三元锂电池包,有华为双电机加持(分别为195KW和230KW),零百加速不到4秒,同时续航能够突破700公里。充电方面自然也不赖,应用750V高压充电系统,最高240KW充电功率,15分钟就能完成从0-80%电量 总结:阿维塔11是基于CHN平台打造而来,而该平台就是华为、长安以及宁德时代三大巨头联合打造的智能电动车平台。正因为三大顶级巨头的背书,所以这台车无疑生而高端,起点就非常高。再加上德国慕尼黑阿维塔全球设计中心的操刀也让这台车有了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和灵魂,辨识度极强。从这台车的整体设计属性上看,它的直接竞品就是来自蔚来的EC6,二者在尺寸上非常接近,定位也非常相似。但就从产品力方面而言,显然这台车的综合实力一定更强一些,一方面EC6上市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智能电动车软硬件方面的迭代本身就比传统燃油车来的更快。另外一方面这台车集众家之所长,整车+电池+电机+智能化领域都是行业翘楚背书。所以它未来的市场表现还是蛮令人期待的! 出处:头条号 @車有志 read more

  • 美国电动飞机“Alia”成功试飞

    美国电动飞机“Alia”成功试飞

    上周,3月9日星期三上午,一架翼展为50英尺、名叫Alia的电动飞机从纽约普拉茨堡起飞。这架飞机由两个发动机驱动,在后部有一个螺旋桨,飞行了大约一个小时。那天晚些时候,它进行了第二次试飞。Alia飞机是一种实验性的飞行器,在空中不会产生任何排放物,由佛蒙特州一家名为Beta Technologies的公司制造。让这些飞行引人注目的是,对于这家公司和其他参与空军“敏捷计划”(Agility Prime)项目的人来说,第一次在飞机上和控制飞机的都是空军飞行员,他们都有长期担任试飞员的历史。 Beta Technologies并不是唯一一家研发电动飞机的公司:其他一些公司也在研发电动飞机,比如Joby、Kitty Hawk、Wisk和Archer。这些初创公司和其他公司也正在研发能够垂直起降的飞机,比如直升机等,由不同配置的电池、电机和螺旋桨提供动力。这些新型实验飞行器的行业术语是电动垂直起降飞机EVTOL。 Beta和其他一些太空公司也是空军一个名为“敏捷计划”(Agility Prime)的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致力于帮助这些公司加速开展工作;它也让空军内部了解到这些新型飞机可能为军队服务的用途。 一个关键的感官差异是,它不像737这样配备传统发动机的飞机那样嘈杂。试飞员说:“你会听到风撞击挡风玻璃的一些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声音,甚至推进器(螺旋桨)发出一些噪音,但你这些嗡嗡的声音非常柔和。”。 虽然包括Beta在内的这些空中机动公司专注于制造不需要通过加速跑道起飞就能升空的飞机,但上周Appleby和Griffiths运营的具体实验飞机实际上配置得更像传统飞机,而不是eVTOL。这是因为这架飞机没有额外的螺旋桨安装在其顶部,以将其垂直拉入空中或帮助其以这种方式着陆。取而代之的是,它仅仅由后面的推进器驱动,并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飞和降落,尽管这是一架实验性的电动飞机。 当驾驶一种新型飞机时,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正如这些新型EVTOL飞机一样;飞行员们有降落伞和其他安全装备。就在一个月前,另一家公司Joby的一架未经改装的电动飞行器坠毁,据报告,无人受伤。 出处:头条号 @zhousoit read more

  • 福特同时发布了9款电动车

    福特同时发布了9款电动车

    刚刚拆分纯电动业务独立运营的福特,有备而来: 到2024年推出9款纯电动车,除了已经发布的福特Mustang Mach-E和E-Transit,另外还有7款新车型。 除此之外,福特官方还公布了一系列建厂扩产,合作生产动力电池的计划。 不过,福特这第一枪,这次没带上智能化层面的配置、计划和进展。 福特逃生式转型第一枪 就在前几天,福特刚完成了电动车部门Model e的分拆,被视为撸起袖子跟新势力们干一场的信号。 而现在,纯电动车全家桶来了: 9款纯电动车,包括被福特电动化转型的押注力作Mustang Mach-E、今年下半年要上市的商用车E-Transit,以及其他7款新车型。 Deadline,定在2024年——也就是2年后。 根据计划,这9款纯电动车型,其中4款乘用车,除了福特Mustang Mach-E之外,其他3款均是福特现有燃油车的电动版。分别是紧凑型SUV福特Puma,和两款不同尺寸的跨界车福特Crossover。 5款商用车,其中有3款为Transit系列厢式货车,和两款Tourneo系列微型面包车。 伴随新车型推出的,还有一系列建厂扩产,和动力电池的配套建设计划。 根据官方披露,福特计划在位于德国的科隆工厂投入20亿美元升级产能,升级后的工厂,预计在未来6年间,可以生产120万辆纯电动车。 除了提升产能,福特还在纯电动车赛道,加速扩大朋友圈。 就在发布新车型计划的同时,福特宣布将加深与大众汽车在纯电动车平台MEB上的合作,双方计划在MEB平台上,打造第二款电动车的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福特基于大众MEB平台打造的首款纯电动车型,正是我们熟知的福特Mustang Mach-E(国内称福特电马)。 据悉,MEB纯电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大众纯电动车型ID系列,就是基于该平台开发的。 在电动车动力电池领域,福特与韩国电池企业SK On(SK Innovation子公司),以及土耳其本土企业戈兹控股,签订不具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3方计划成立电池合资企业,在土耳其生产高镍NMC电池。 根据计划,该工厂将最早于2025年投产,预计产能将达到30-45GWh/年,福特表示,如果顺利投产,该工厂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商用车电池生产基地之一。 不过,福特披露,9款纯电动车型全家桶主要面向欧洲市场,会不会引入国内,目前还不得而知。 根据官方信息,欧洲新车型计划,属于福特全球电动化转型计划的一部分。 据福特Model e首席转型和品质官斯图尔特-罗利介绍,欧洲作为福特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计划到2026年,每年将售出60万辆电动车,到2030年将售出100万辆,到2035年将实现100%电动销售。 9款新车,扩建产线,合作生产动力电池,总结一下,福特这逃命式转型的第一枪,标靶只有一个:首要追求纯电动车销量。 至于转型的另一个重点——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层面,福特此次并未提及,不过从福特集智能化能力之大成的福特电马身上,我们也能一窥福特的智能化功力。 福特智能化表现怎么样? 根据福特电马去年上海车展登陆国内时发布的信息来看,电马智能化,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是智能架构。 据官方披露,福特电马首发搭载福特FNV(fully network vehicle)智能电子电气架构。 这款智能架构,属于跨域式架构,内部接口具有高拓展性,包括传感器精度、控制器逻辑在内,几乎所有部件都能够通过FOTA持续升级进化,最终实现接近100%的整车OTA升级。 其次是智能座舱。 座舱硬件方面,高通最新的车规级车载处理器骁龙820A。可以为车载AI的各项功能提供高性能、稳定性和可扩展的体验,以及无卡顿。 在这个芯片算力的基础上,从车主上车过程开始,AI能力就会起作用。 比如40米的感知、3米内的交互,以及1米内的车控域,车主可以检查车辆状态、远程启动和开启空调,以及定位车辆的停放等等,更别说用手机作为车钥匙上车。 人机交互方面,福特搭载与百度Apollo合作的SYNC+智行信息娱乐系统,可实现可视化的车载语音助手交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智能驾驶能力。 福特电马搭载的是福特Co-Pilot360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自研的整车ADAS控制域,基于Mobileye Q4、TI TDA环视摄像头处理芯片,恩智浦TreeRunner福特专用传感器处理芯片,以及英飞凌Aurix运算芯片。 传感器方面,搭载6个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的融合方案。 功能实现方面,官方标定26项辅助驾驶功能,未来还可持续OTA升级,其中,主动驾驶辅助能力,可以实现在指定区域——比如高速环路的可脱手。 除此之外,福特官方表示,除单车智能外,福特电马还加入了车路协同(C-V2X)安全冗余。 单看智能驾驶的能力,以笔者试乘试驾的体验来看,在国内车企中,并不算拔尖水准,与主打智能驾驶的新势力以及个别传统车企相比,还是有所欠缺的。 以小鹏和长城为例,已经在去年,推送高速领航辅助功能,而城区开放道路的智能驾驶辅助也陆续在测试和推送中。 但上述国内车企已经推送和测试的自动变道、自主上下匝道等功能,目前还没有在福特电马上看到。 当然,另一方面,福特电马在国内,目前销量还未打开,交付也是在百辆级别,在老家美国本土证明了自己的福特智能驾驶系统,能不能在中国的道路上跑出名堂,这里先打个问号。 […] read more

  • 特斯拉和SpaceX在材料、物流领域受阻!

    特斯拉和SpaceX在材料、物流领域受阻!

    特斯拉 CEO、SpaceX CEO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于2022年3月14日通过社交媒体公示,特斯拉和 SpaceX 最近在原材料和物流领域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 同时,马斯克转发了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称“我们并不孤单”。英国《金融时报》文章指出,由于对俄罗斯供应的担忧,商品价格飙升至 2008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原材料成本有望创下自 1970 年以来的最大单周涨幅。 此外,马斯克还谈及了特斯拉全自动驾驶系统(FSD,FullSelf-Driving),称如果如果 FSD Beta 10.11 版本表现良好,特斯拉可能会将最低安全分数降低到 95。 据了解,利用 FSD,特斯拉用户可在导航系统中输入位置以在高速公路和城市街道上进行辅助驾驶。需要注意的是,FSD 仍属于 L2 级驾驶辅助系统,司机仍需要对车辆负责,必须把手放在方向盘上,而且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编译:IT之家 read more


吉ICP备2020006555号

diandong123.cn

⌜ 免 责 声 明 ⌝
本站仅为纯分享中国人民在节能减排、人类实现碳中和地球环保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网页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网友上传分享,站内短期缓存均为免费/无偿,无商业目的。
遇有侵害您合法权益之处欲申诉删改,可联络站务电邮处理(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