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动力电池
关于“百命寿命”的镍锰钴电池
“充电比加油省钱,但换电池的时候你就要哭了!” 当你下定决心买一台纯电动车时,身边懂车的小伙伴总会蹦跶出来这么一句话。 为什么大家都有类似的焦虑呢?这其实还要从早已普及的电动自行车说起。 不论你使用的是老旧的铅酸电瓶还是相对先进的锂电池,一般使用2-3年电量就会有明显衰减,表现到车辆层面则是新车宣传的80公里续航直接变成30公里甚至更低,充电速度也变得极为缓慢。 遇到这种问题修车铺的师傅通常会建议你更换电池来彻底解决,但以一台3500元电动车为例,铅酸电池的价格在500元左右,锂电池的价格在1700元左右。 你没看错,一台使用锂电池的电动自行车,电池成本占据了整车售价一半以上。 反观我们现在的电动汽车,核心的电池组均使用锂电池,而且体积巨大,成本奇高,这也就难怪小伙伴们都有这样的焦虑了。 镍锰钴电池扫描电镜照片 但是,一种全新电池的出现将彻底解决它们的寿命问题。日前,达尔豪斯大学实验室研究人员发现了镍锰钴锂电池(Li[Ni0.5Mn0.3Co0.2]O2)的一种特殊形态。 如果对镍锰钴锂电池进行修改以允许在较低电压下使用,那么它们的使用寿命将比其他相似电池更长。 测试表明,如果这种电池在3.8 V而不是标准的4.2 V下运行(并保持在25℃的温度下),它们预计可以使用大约100年。并且,500周储电保持率在90%以上。 电动汽车上常见的电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三元锂电池,另一种是磷酸铁锂电池。前者充放电性能更好,但循环使用寿命低,后者则反之。 从上述市场常见电池的基本性能参数表可以看到,即便是寿命最长的磷酸铁锂电池,目前技术条件下的寿命也仅为2000次左右的循环充放电。 以一台电动汽车满电行驶400公里为例,那么2000次的寿命大约可以行驶80万公里,但这仅仅是理论计算,实际情况可能只有一半甚至更低。 根据记录查询,当前全球行驶里程最长的电动汽车是一台特斯拉model S,累计行驶超150万公里。但车主分别在29万公里、54万公里和100万公里的时候更换了动力电池。 这里要泼大家一盆冷水,依照达尔豪斯大学最新的资料披露,这种镍锰钴电池新形态虽然拥有超长寿命,可是在充放电速度等核心技术指标上与现在流行的磷酸铁锂和三元锂还有很大差距。 所以,这种电池最适合用在工业储能领域。但通过技术调整,例如增加电池中镍的含量,则能大幅提升电池的充放电功率。 除了超长寿命,镍锰钴电池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对于锂元素的需求相比磷酸铁锂和三元锂要低很多,前者主要成分为钴酸锂和镍钴酸锂,在市场上更容易得到。 所以,再过几年,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将逐渐改变人们对电动汽车“不耐用”的刻板印象。 出处:头条号 @AutoLab read more
比亚迪的黑科技竟然把电池和车身竟合二为一了
最近,新能源汽车行业里“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CTC)着实是有些火。 之前我还专门写过文章和大家聊这个技术,后台有不少用户朋友留言,说看好比亚迪海豹,期待刀片电池做CTC的表现。 离那篇文章发出来不到一个月,比亚迪就发布了基于e平台3.0打造的新车型——海豹。 不过,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比亚迪这次带来的不叫“CTC”,而是一个叫“CTB”的新名词。 发布会刚一结束,就有人开始私底下问我了,“这俩到底有什么区别?” 可能需要先看看“C”和“B”代表的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CTC是Cell to Chassis的缩写,Chassis指的是底盘; CTB是Cell to Body的缩写,Body指的是车身。 顾名思义,前者说的是“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也就是把电芯集成到底盘上。而后者说的是“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也就是把电芯集成到车身上。 那么电池车身一体化到底有什么意义?海豹的CTB技术又有哪些特点? 相信我,看完这篇,你基本就能懂了那些在车企发布会上听不懂的技术名词了。 01. 电池车身一体化有什么意义? 类似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刚刚提出的时候,有不少行业内人士对这个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甚至有人称其是“动力电池结构优化的终极方案”。 为何这项技术硬生生被吹上了天?还要先从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说起。 总体上来说,动力电池一步步走到今天,主要是在化学和物理两方面做的努力。 关注我们比较久的朋友应该知道,2018跨年那天,我们写了一篇《2018年的电动车》,很多人看完热血喷张,说像看了一部风云史。 2018年前后的电动车行业,确实出现了“上市即落后”的蓬勃发展盛况,而归根到底,这其实是一场激烈的“续航竞赛”。 当时除了最简单的“比谁堆的电池更多”这样的基本物理层面竞争之外,还有化学层面的比拼,比如三元电池从最初的NCM523(NCM后面的数字,指的是镍钴锰的占比),到NCM622,再到NCM811,大家都在为了拼能量密度,玩了命地加“镍”。 不过,越来越多的“烧车”事件给行业敲响了警钟,盲目追求电池材料本身的能量密度,势必会影响到安全性。 于是,能量密度更低,但更为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到现在,市面上电动车磷酸铁锂电池的比例还要比三元电池略多一些。 既然动力电池在化学层面的竞争逐渐放缓,行业又开始了一场新的物理层面的竞争。 早期,动力电池生产工艺并不是很成熟,造出来的电芯不仅“脆皮”易燃易爆炸,一致性还比较差,实在是让工程师头大。 电芯的一致性到底有多重要?如果一致性不好,电量少的那块电芯不但会让整块动力电池发电量降低,自己还可能会发热发烫,甚至爆炸。 无奈之下,工程师们只好用钢壳或铝壳,把电芯们按照5-6个一组“捆成捆”,先形成电池模组,再把很多块模组放入电池包里。 显然,让每个模组保持一致性,肯定要比那么多电芯保持一致要容易一些,同时模组外壳还能对电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到最近几年,电池生产工艺越来越先进,电芯一致性比之前好很多了,而又重又占地方的模组铁皮子就开始变得越来越无用,多装几个电芯不是明显要爽很多? 一刀下去,模组被砍没了,电芯直接被装进了电池包里,也就形成了CTP电池包方案,即Cell to Pack,绕过模组。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幅提升电芯体积利用率。 目前比亚迪所用的刀片电池包,都属于CTP电池包方案。 但工程师们的“野心”并不止于模组,开始对着电池包“磨刀霍霍”了:“如果把电芯进一步集成到车身上,岂不是结构更简单,体积利用率更高?” 这,就是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CTB)的出发点。 我之前跟大家第一次写这个技术的时候打过一个不怎么严谨的比方,电芯-模组-电池包就好比工位-办公室-公司,而模组和电池包的结构件就像是公司的隔断墙。 在公司早期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时,努力干活和摸鱼划水的放在一个屋子里,正好可以让干活的带带不干活的。 而员工整体素质提高后,这时候其实就可以拆掉隔断墙,用多出来的空间多摆几张工位。这就和把电芯装进电池包里的CTP一个道理。 而从CTP到把电芯和车身一体化的CTB技术,就像是公司把工位都直接取消,员工直接在工区里自由办公,从而可以招更多人。 总之,从传统电池包方案,到CTP方案,再到CTB方案,其核心思路都是在想方设法地减去一些没有用的结构,尽可能多腾出一些空间来装更多的电芯。 当然,实现CTB电池方案,想要首先要保证电芯足够安全,一致性也要足够好。 同时,还得跟敢于取消工位、实现自由办公的公司一样,车企也得敢于打破原本公认的电池系统结构,并且大胆重新设计。 02. 比亚迪CTB有什么特点? 前面铺垫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们看看比亚迪CTB是怎么做的。 传统方案和CTP方案中,纯电动车型的电池包是通过电池包上盖板和车身地板相连接的,相当于电池是悬挂在车身外的。 而车身地板与电池上盖板都属于金属结构件,两层金属结构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电池装配结构变厚。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新势力的第一款车,都选择了从SUV作为切入点。SUV的垂向空间优势,可以将电池厚度侵占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弥补回来。 车身地板、电池上盖,这两块金属板都属于支撑结构件,为什么不能合成一块呢? 于是,顺着这一思路,比亚迪的CTB方案,去掉车身地板,用电池上盖板充当车身地板,使得车身地板与电池上盖成为一个整体,进一步简化了系统整体结构。 CTB方案省下来的空间,比亚迪并没有选择装更多的电芯,而是选择了把这部分空间释放给驾驶空间,让车内垂向空间增加了10mm。 同时,车身造型可以做得更加低趴,一定程度上减少撞风面积,降低风阻系数。 可能有人会产生质疑:10mm才指甲盖那么长,增加这么点垂向空间,真的有意义吗? […] read more
吉利奔驰的“SMART 精灵 1”的预售价公布
吉利收购戴姆勒奔驰旗下的SMART一半的股权后,终于推出了第一辆合资汽车,这辆车起了个挺奇怪的名字,叫作「精灵#1」。 除了名字略显奇特以外,车辆的设计感也挺另类。 #1的车身尺寸为4270*1822*1636,轴距2750毫米,这是一台典型的小型SUV,车辆的设计还是走呆萌可爱的路线,车身略显低矮,离地间隙很低,很显然追求的不是通过能力而是操控品质,但操控感究竟如何还无法确定;视觉效果见仁见智,侧面和尾门看起来还不错,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有点欧拉”,车头采用了封闭式进气格栅,大灯连为一体,配合SMART的标志,怎么评价呢? 内饰部分也是“二次元”的感觉,中控台设计很简单,悬浮车机屏幕和液晶仪表盘带来一些科技感,配合D型方向盘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19.0、23.0万,这个预售价高吗? 单纯从车辆的设计感、空间水平和品牌价值而言,这个价格不低,毕竟小型SUV本就是小众车型,运动型多用途车的卖点主要是空间,其次则是高高大大的车身给人带来的安全感;所以#1就只能依靠“运动性能”来体现竞争力,客观评价其动力表现倒是能给出好评。 后置后驱 200kw/343N·m 永磁同步电机 对于一辆小型SUV而言,这个标准确实不算低了,200千瓦相当于优秀的2.0T或3.5L-V6,扭矩也与后者的标准相当;虽说比高标准2.0T差一些,可是电动机恒扭矩(起步即可爆发最大扭矩)的优势能让加速变得更快。 #1的百公里加速成绩为「6.7s」,算是小钢炮喽。 车辆使用的动力电池是三元锂,这没有什么好吐槽的,电池组容量均为66kwh,但续航里程分别为低配535公里、高配560公里;平均百公里的耗电不足15kwh,这个数据有些“保守”,以这两台的动力储备和尺寸为参考,平均耗电量能控制在12-14kwh/100km之间略有些难度,在使用冷风的时候预计难以突破500公里,使用暖风的损耗当然会更大一些,这是通病。 这台车目前并没有了解到有使用什么特殊的节能技术,比如宽裕热泵或者脉冲加热等。 综上所述,精灵#1的特点目前看来是设计足够个性,性能比较强劲,前麦弗逊、后五连杆式独立悬架也应当能带来不错的体验;续航里程中规中矩,配置比较丰富,如果车身能够大一些则算是性价比挺高的选项了。 反之就要能接受这种小型车的空间,至于品牌算不算卖点则见仁见智。 精灵smart并不是“奔驰汽车”,Benz梅赛德斯奔驰是戴姆勒旗下的品牌,梅赛德斯没有什么典故,只是在戴姆勒奔驰经营困难的时候,前奥匈外交官给了奔驰汽车大订单,但提出了使用其小女儿的名字给汽车命名的要求,彼时的奔驰只能接受,所以才有了这个奇怪的名字。 smart则是戴姆勒奔驰和瑞士的一个时装表制造商合资创立的品牌,也就是斯沃琪,这是个挺一般的品牌;所以精灵汽车的定位其实一直都很低,在全球三大汽车市场里只能混迹欧洲市场,而在欧洲市场里也只是“不求人、老头乐”的定位,属于欧系大洋、欧系雷丁、欧系朋克多多之类的品牌,其实挺尴尬。 竞品分析 精灵#1走的是个性时尚路线,能与其竞争的选项当然也要个性一些。 1.AION V)(埃安),这辆车虽然是前置前驱,但加速能力还是挺强的, 普通版为7.6-7.9秒、旗舰版为6.9秒,尺寸标准为紧凑级;精灵#1的预售价是19-23万,在这个价格区间段里,AION V已经有纯电续航600公里、旗舰版702公里的选项,实用性不是精灵#1可比,车子看起来也很个性。 2.威马W6,同样为前置前驱紧凑级代步车,加速成绩为7.9秒,续航里程最低为520公里、最高为620公里,主打的也是实用。 3.欧拉朋克猫,预计起售价会重合精灵#1,中高配的价格会更高,因为这辆车的两驱版本也是后驱,其次多出了四驱选项;车辆必然会具备相当不错的性能,四驱版的操控感也会更理想;大马力后驱车其实并不容易操控,加之电机恒扭矩的优势,没有一定的驾驶技术是难以适应的,所以四驱很重要,驾驶技术差一些不如选前驱。 观点: 精灵#1的卖点还是“蹭奔驰的热度”,可是smart、戴姆勒奔驰和斯沃琪的关系早已经被汽车爱好者熟知,这些二三线外国品牌的价值不是那么容易包装出“高级感”喽,沃尔沃亚太就是个例子。所以吉利押宝精灵汽车其实又是个挑战,在国潮风掀起后,这些品牌能带来利好还是利空只有等待市场来评判了。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福特同时发布了9款电动车
刚刚拆分纯电动业务独立运营的福特,有备而来: 到2024年推出9款纯电动车,除了已经发布的福特Mustang Mach-E和E-Transit,另外还有7款新车型。 除此之外,福特官方还公布了一系列建厂扩产,合作生产动力电池的计划。 不过,福特这第一枪,这次没带上智能化层面的配置、计划和进展。 福特逃生式转型第一枪 就在前几天,福特刚完成了电动车部门Model e的分拆,被视为撸起袖子跟新势力们干一场的信号。 而现在,纯电动车全家桶来了: 9款纯电动车,包括被福特电动化转型的押注力作Mustang Mach-E、今年下半年要上市的商用车E-Transit,以及其他7款新车型。 Deadline,定在2024年——也就是2年后。 根据计划,这9款纯电动车型,其中4款乘用车,除了福特Mustang Mach-E之外,其他3款均是福特现有燃油车的电动版。分别是紧凑型SUV福特Puma,和两款不同尺寸的跨界车福特Crossover。 5款商用车,其中有3款为Transit系列厢式货车,和两款Tourneo系列微型面包车。 伴随新车型推出的,还有一系列建厂扩产,和动力电池的配套建设计划。 根据官方披露,福特计划在位于德国的科隆工厂投入20亿美元升级产能,升级后的工厂,预计在未来6年间,可以生产120万辆纯电动车。 除了提升产能,福特还在纯电动车赛道,加速扩大朋友圈。 就在发布新车型计划的同时,福特宣布将加深与大众汽车在纯电动车平台MEB上的合作,双方计划在MEB平台上,打造第二款电动车的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福特基于大众MEB平台打造的首款纯电动车型,正是我们熟知的福特Mustang Mach-E(国内称福特电马)。 据悉,MEB纯电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大众纯电动车型ID系列,就是基于该平台开发的。 在电动车动力电池领域,福特与韩国电池企业SK On(SK Innovation子公司),以及土耳其本土企业戈兹控股,签订不具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3方计划成立电池合资企业,在土耳其生产高镍NMC电池。 根据计划,该工厂将最早于2025年投产,预计产能将达到30-45GWh/年,福特表示,如果顺利投产,该工厂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商用车电池生产基地之一。 不过,福特披露,9款纯电动车型全家桶主要面向欧洲市场,会不会引入国内,目前还不得而知。 根据官方信息,欧洲新车型计划,属于福特全球电动化转型计划的一部分。 据福特Model e首席转型和品质官斯图尔特-罗利介绍,欧洲作为福特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计划到2026年,每年将售出60万辆电动车,到2030年将售出100万辆,到2035年将实现100%电动销售。 9款新车,扩建产线,合作生产动力电池,总结一下,福特这逃命式转型的第一枪,标靶只有一个:首要追求纯电动车销量。 至于转型的另一个重点——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层面,福特此次并未提及,不过从福特集智能化能力之大成的福特电马身上,我们也能一窥福特的智能化功力。 福特智能化表现怎么样? 根据福特电马去年上海车展登陆国内时发布的信息来看,电马智能化,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是智能架构。 据官方披露,福特电马首发搭载福特FNV(fully network vehicle)智能电子电气架构。 这款智能架构,属于跨域式架构,内部接口具有高拓展性,包括传感器精度、控制器逻辑在内,几乎所有部件都能够通过FOTA持续升级进化,最终实现接近100%的整车OTA升级。 其次是智能座舱。 座舱硬件方面,高通最新的车规级车载处理器骁龙820A。可以为车载AI的各项功能提供高性能、稳定性和可扩展的体验,以及无卡顿。 在这个芯片算力的基础上,从车主上车过程开始,AI能力就会起作用。 比如40米的感知、3米内的交互,以及1米内的车控域,车主可以检查车辆状态、远程启动和开启空调,以及定位车辆的停放等等,更别说用手机作为车钥匙上车。 人机交互方面,福特搭载与百度Apollo合作的SYNC+智行信息娱乐系统,可实现可视化的车载语音助手交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智能驾驶能力。 福特电马搭载的是福特Co-Pilot360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自研的整车ADAS控制域,基于Mobileye Q4、TI TDA环视摄像头处理芯片,恩智浦TreeRunner福特专用传感器处理芯片,以及英飞凌Aurix运算芯片。 传感器方面,搭载6个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的融合方案。 功能实现方面,官方标定26项辅助驾驶功能,未来还可持续OTA升级,其中,主动驾驶辅助能力,可以实现在指定区域——比如高速环路的可脱手。 除此之外,福特官方表示,除单车智能外,福特电马还加入了车路协同(C-V2X)安全冗余。 单看智能驾驶的能力,以笔者试乘试驾的体验来看,在国内车企中,并不算拔尖水准,与主打智能驾驶的新势力以及个别传统车企相比,还是有所欠缺的。 以小鹏和长城为例,已经在去年,推送高速领航辅助功能,而城区开放道路的智能驾驶辅助也陆续在测试和推送中。 但上述国内车企已经推送和测试的自动变道、自主上下匝道等功能,目前还没有在福特电马上看到。 当然,另一方面,福特电马在国内,目前销量还未打开,交付也是在百辆级别,在老家美国本土证明了自己的福特智能驾驶系统,能不能在中国的道路上跑出名堂,这里先打个问号。 […] read more
特斯拉彻底放弃毫米波雷达技术
正当大多数车企还在纠结于应该在自己的产品上搭载多少颗激光雷达,多少颗毫米波雷达时,小雷通过特斯拉官网获悉,从2022年2月中旬开始,特斯拉投放在北美市场的Model S和Model X将不再配备毫米波雷达。 事实上早在2021年5月份,特斯拉发布FSD Beta v9时,就取消了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销售的Model 3和Model Y两款入门车型上所搭载的毫米波雷达,用上了一套仅由8个120万像素摄像头组成的“Tesla Visiom”视觉系统。 如今随着北美市场的Model S和Model X也不再搭载毫米波雷达,这也就意味着从此刻开始,特斯拉在北美市场上已经实现了纯视觉自动驾驶的这一愿景,正式进入了它想要的纯视觉智能驾驶时代。 坚持纯视觉的特斯拉硬刚整个行业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至今,该领域目前已经演变成了融合感知派和视觉感知派这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 除了特斯拉之外,绝大多数车企都属于融合感知派,它们往往会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重冗余感知方案。对于融合感知派成员来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已经不再是装不装的问题,而是需要装多少个的问题。 其中,小鹏汽车给旗下售价为20.53万元的小鹏P5 550P车型安装了2颗激光雷达,即将上市的上汽智己L7搭载了3颗激光雷达,本田Legend作为日本首款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的车型,更是搭载了5颗激光雷达。 相比起需要兼顾量产成本,并且并不盲目追求高阶自动驾驶能力的车企,一门心思死磕无人驾驶的RoboTaxi公司则在激光雷达的堆砌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其中,以不惜血本堆料著称的AutoX直接在它的第五代无人车上搭载了6颗激光雷达。更有甚者,美国的RoboTaxi公司Zoox更是丧心病狂地在它的自动驾驶测试车上堆了8颗激光雷达。 对于车企、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公司疯狂堆砌激光雷达的行为,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对此是表示嗤之以鼻的。要知道,马斯克一直以来都是坚决反对通过激光雷达来实现自动驾驶,甚至多次在公开场合贬低激光雷达。 马斯克认为,激光雷达昂贵、丑陋,且没有必要,它就像是人身上长了一堆阑尾,阑尾本身的存在就基本是无意义的,如果还长一堆就太可笑了。激光雷达也是如此,它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没有必要。在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看来,只有纯视觉方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从融合感知技术流派和纯视觉感知技术流派这两大自动驾驶技术阵营的阵容来看,目前绝大多数车企和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公司都采用的是前者,而纯视觉感知则由于过于极端,基本只有特斯拉还在坚持使用这一技术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马斯克会如此嫌弃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坚定地选择纯视觉感知这一自动驾驶技术方案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根植在马斯克思维中心的第一性原理开始说起。 第一性原理存在bug,纯视觉做不到无人驾驶 马斯克曾经说过,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就是摒弃比较的思维,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现,看透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对于马斯克的这套理论,小雷打心底里表示认同。 要知道,Space X旗下的猎鹰火箭之所以能够以极低的成本飞出大气层,飞向太空,与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特斯拉之所以能够将纯视觉算法做到如今这种出类拔萃的地步,也和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脱不开关系。 在马斯克看来,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产物,而纯视觉感知这一技术路线则无限趋近于人,他希望让每一辆特斯拉都能够成为一个高度的智慧生物,因此特斯拉所有的技术出发点都是以人类的思维来展开。 我们人类是没有类似于雷达的器官的,但是我们只靠眼睛依然能够识别道路上的交通情况,这也是马斯克认为依靠纯视觉方案就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础。在马斯克看来,摄像头就像是汽车的眼睛,而神经网络引擎就是脑子,方向盘、油门、刹车就是汽车的手和脚。 从马斯克的逻辑思维来看,这样通过第一性原理完成的设定并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在小雷看来,纯视觉方案的问题恰好是出在了人身上。 特斯拉能够进行360°无死角监控的8颗摄像头+发达的神经网络引擎或许完美模拟人类在驾驶时的所有场景,甚至比带着情绪开车的人类驾驶员更加安全,但是纯视觉方案和人类一样存在一个足以致命的弊端——能见度极低的雨雾天气。 既然马斯克是基于第一性原理来逐步完善它的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方案,那么小雷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以第一性原理来分析分析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方案的弊端。 我们在雨雾天气高频出现的道路边通常会看到这样一块警示牌,上面写着“雨雾天气,减速慢行”。之所以会在这样的地方出现这样的警示牌,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驾驶的风险系数在能见度较低的雨雾天气成几何倍数增加。 人的肉眼无法穿透雨雾,对远处的路况进行侦测,马斯克用于模拟人眼的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方案自然也无法做到。人类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会保持高度警惕,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靠边停车,而纯视觉自动驾驶则要么只能顶着巨大的风险继续前行,要么直接失效,被驾驶员所接管。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按照马斯克的野心,他对特斯拉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的野心绝不会止步于动辄就让驾驶员接管的L2级别,而是想着探索L3、L4甚至L5无人驾驶领域。然而,遇到能见度低的雨雾天气就直接失效的纯视觉方案又如何能够继续向上发展呢? 从自动驾驶发展的技术路线上来看,小雷是坚定不移的雷达感知流派拥护者。小雷认为,想要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那么激光雷达必不可少。 众所周知,激光雷达精度高,探测距离远,可以增强感知系统的冗余性,补充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缺失的场景。另外,随着半固态、固态激光雷达逐渐替代了机械式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体积也正在不断缩小,成本已经从原本动辄上万美元降低到了1000美元。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是为了降本? 如上文所言,特斯拉之所以看不上激光雷达,是因为马斯克觉得激光雷达丑陋且昂贵,且没用。然而,马斯克口中价格昂贵、颜值丑陋的激光雷达在近几年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激光雷达无用论”也已经站不住脚。那么,为什么特斯拉依然坚持采用纯视觉感知这一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呢? 在小雷看来,特斯拉采用纯视觉感知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个字——抠。在小雷看来,“抠门”真的就是马斯克旗下公司的企业文化,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就是马斯克一直都在做的事情。 众所周知,搞航天是个高精尖的事情,“烧钱”也是出了名的厉害,美国NASA每发射一次两级火箭都需要花费1.3亿美金。然而,马斯克的Space X凭一己之力就将火箭发射成本降低了超过60%。 由此可见,马斯克对成本控制的苛刻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值得一提的是,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马斯克旗下的另一家公司特斯拉身上。前段时间,特斯拉官方发布了一则名为《特斯拉成本控制的“极佳”定律》的视频,该视频内容围绕特斯拉如何降本增效展开,同时也揭秘了它在生产制造工艺方面的创新。 特斯拉认为,汽车成本的本质在于工厂,而特斯拉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就是它的超级工厂,每一家工厂的生产效率直接决定了整车的制造成本。例如,特斯拉的大型压铸机独创性地将70余个零部件精简成了1个,这类创新性技术将会不断摊薄特斯拉工厂的制造成本。 除了创新的制造工艺以外,本土化生产也是特斯拉最重要的降本手段之一。到目前为止,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零部件本土化率已经超过了90%,而这也是此前Model 3、Model Y能够大幅降价的底气所在。 在动力电池方面,成本同样是特斯拉引以为傲的4680电池的杀手锏。据了解,这款电池相比起过去能量密度可以提升5倍,续航能力提高了16%,输出功率提高了6倍,但成本却下降了14%。 同样的道理在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上也一样适用。尽管目前的激光雷达价格已经大幅降低,但是在“抠门”的马斯克眼中,上千美金的激光雷达同样也是要钱的。 要知道,目前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销量并不高,而特斯拉已经有了相当夸张的销量基础。如果每台车都搭载激光雷达,这对特斯拉来说同样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当然,特斯拉量产车从头到尾都不曾搭载过激光雷达,即便是这次,它取消的也只是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的价格并不像激光雷达那么昂贵,那么特斯拉为什么也要取消呢? 总结 马斯克否定的并不只是激光雷达,而是包括毫米波雷达在内的所有雷达式感知设备。小雷认为,他之所以要取消毫米波雷达,其一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其二则是为了斩断自己的后路,坚定自己发展纯视觉自动驾驶的决心。斩断自己的后路,就意味着特斯拉除了发展纯视觉感知自动驾驶技术之外就已经无路可退了吗? 小雷认为也不尽然,因为小雷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情况:尽管特斯拉表现上在死磕纯视觉技术路线,但实际上它却已经与激光雷达供应商Luminar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搭载激光雷达的特斯拉Model Y早已经开始上路测试。 […] read more
新电机技术将电动汽车推向“下一层级”
《CarScoops》by Brad Anderson on February 3, 2022 YASA轴向磁通电机 当汽车工业迅速迭代、汽车厂家快速推出新的电动汽车的时候,并不只是电池包在进步,电机本身也在快速发展。 很多业界专家相信,在今后几年时间,电动汽车效率的提高不会仅仅是由新的电池包技术带来的,而同样会从电机和电力电子的技术进步得到提高。现在,有的汽车厂家如奔驰和雷诺相信电机的未来是轴向磁通电机,就像很多人相信动力电池的未来是固态电池一样。奔驰公司去年表示,电机不是一种大宗商品,而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技术,其中创新和专长将推动性能和细分。奔驰已证实将使用AMG品牌内部开发的轴向磁通电机。 对电机开发的一个疑虑是电机需要用到稀土金属。现在80%的电机使用永磁体,其中用到钕、镨、镝和铽等稀土金属。开采这些金属会产生有害废弃物,而且稀土的开采、加工大部分都在中国。雷诺和宝马使用的同步电机不使用这些稀土金属,但是不是每家车企都像这两家一样,比如沃尔沃的XC40 Recharge上的永磁体电机就有稀土金属。沃尔沃表示,该公司选择这样的电机是因为在目前,这个技术具有优异的效率、扭矩和能量密度。大众公司称,它在减少稀土金属的用量,并在研发不用稀土金属的电机。 雷诺ZOE电机 电机的开发不仅仅是影响到汽车的效率,还影响到汽车工业的职位数量。一个电动汽车的电机往往比一个通常的内燃机少用50%的零部件和30%的人工,而为了留住工作岗位,很多车企都在内部生产电机,雷诺已经在生产自己的电机,而奔驰、Stellantis、沃尔沃也都在开始自己生产电机。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电池革命:固态电池量产还有多远?
电池的发展已经走过快两百年的历史,如今锂离子电池是最为出众的二次储能电池。高工作电压、快速充放电特性、长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等众多优点,让它成为当今数码产品及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的第一选择。 虽然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优秀,但发展也有其难以跨越的挑战与障碍:电池的结构特性局限了电池的性能。现有的电池结构是电池衰老和存在安全隐患的根本原因。 电池发电的原理是两个电极材料在电解液中相互交换离子,但是因为这个结构也会使得其反应界面一直存在,电池就处于一直在工作的状态,造成容易衰老的局面并且也有安全隐患。 举例来说,电动汽车在冬天趴窝就是因为电池在低温情境下,性能失效的缘故。材料科学家和电池工程师在电池材料上提出了许多办法。例如在电解液当中掺入大量有机溶剂,来降低电解液的凝固温度。然而这样却造成电解液更加易燃,牺牲了电池的安全性。 也有科学家尝试更换电极材料,但是电池的能量提升了,却无法抵抗热失控;快充的话,又会导致电池界面的火性太高,也无法保障其安全性。从优化电池管理的系统思路上解决,却带来了能量密度的下降与单位成本的增加。 想要让电池低温高活性与高温稳定性的需求矛盾无解,似乎电池也有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障碍,能量密度、安全、快速充电等要素不能完美的全部集成在电池身上。如果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发展将革新重塑汽车百年的行业。 因此动力电池的终极发展目标也向着安全、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充电速度快等优点兼容前行。 固态电池作为新的锂电池终结者方向,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干掉燃油车的杀手锏。 动力电池的价值进阶 新能源车什么时候可以取代燃油车,在动力电池领域市场公认一个答案是:现有电动车的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翻一倍,从普遍的 160wh/kg 到 400wh/kg。而解决电池的能量密度问题,方案一定是动力电池的革新。 我们知道现在电动车市场主流的动力电池是三元锂电池与硫酸铁锂电池,如果按照电解质的物理状态分类的话,这两种电池都是典型的液态电池。如果想要消灭里程焦虑,革新新能源汽车市场,固态电池性能表征就是动力电池发展的目标。固态电池,也被称为未来锂电池的发展新方向。 动力电池领域流行的选择三元锂与硫酸铁锂并不是完美的选择。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但耐高温性能差,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高,但能量密度上限低。液态锂离子电池总体存在电解液氧化、电极膨胀、高温失控等安全隐患,只能牺牲能量密度来换取稳定性。而固态电池可以兼容两者的短板:既可以满足能量密度的需求,也可以兼顾安全。 固态电池,因为采用固态物质作为电解质,没有持续的反应界面,副产物不会溶解在界面里,所以它会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循环特性。同时液态电解质面临的干涸和泄露问题也不会存在。这使得固态电池在安全性与寿命周期方面具有远超三元锂电池与磷酸铁锂的优势。 此外,固态电池还具有耐高温、无腐蚀、体积小、能量密度大的特性,规避了传统液态锂电池的主要弱点。据介绍,一辆固态汽车的续航里程可达 1000 公里,充电只需要 10 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固态电池劣化也会较少。 全固态电池使用固体电解质相对来说更安全、性能更优,而传统的液态锂离子电池逐渐不能满足先进技术的标准:既能提升续航里程,也更加安全。因此全固态电池成为动力电池界的发展新热潮。 纷沓而至:占位市场先机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要求,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将超过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3亿元),中国市场的占比将超过50%。 固态电池在实验室中的良好性能指标意味着丰厚的商业价值,这也成为企业加速布局,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动力。国内外企业机构等对于动力电池的研发与量产日程都提上了议程。 丰田在动力电池的布局也是较早,丰田的车规级固态电池拥有超过1000项专利,位居全球前列,而且大多是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在CES2022上,丰田首席科学家兼丰田研究所所长吉尔·普拉特(GillPratt)重申,第一辆采用固态电池技术的丰田汽车将在2025年前后到来。 大众汽车集团零部件公司首席技术官Thomas Schmall在去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大众汽车对开发新一代固态电池寄予厚望,公司希望在2025年形成完整的固态电池销售模式,向市场供应固态电池,并计划到2030年在欧洲建立6家大型电池工厂,总年产能达到240GWh。 宝马集团发布规划,称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量产;LG能源也正在开发全固态电池,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 国内固态电池发展的情形,也是如火如荼,技术路线则是全固体与半固体参半。电池界大佬宁德时代此前公开过两种与固态电池相关的专利,并在去年5月份宣称,已经可以做出固态电池的样品,但是距离实现商业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预计到2030年才会面向市场推出。上汽集团在去年6月发布消息,称2025年将推出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面向商业应用的固态锂电池。 折中选择瞄准半固态研发的玩家则有卫蓝新能源、清陶发展、国轩高科、赣锋锂电等,虽然他们也有全固态电池的生产线,但已量产的全固态电池主要应用在消费电子、特种电源等领域。已下线的用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半固态电池,目前处在验证测试阶段。 蔚来此前宣传搭载固态电池,让业内沸腾。上市后,这款所谓的固态电池也呈现最终的真面容,并不是行业内期盼翘首等待的全固态电池,蔚来李斌玩了个商业化的包装术语,搭载ET7轿车的电池包其实是半固态电池。但噱头引起的关注与讨论,也让蔚来的新车出尽了风头,续航超过1000km的电池让人们看到了固态电池的潜力。 无论是车企定下的时间表,还是业界研究学者与专家给出的量产时间,都指向了2025与2030,不过目前来说并没有提前的迹象,以现在实际车企测试的结果,还有向2030年继续推迟下去的趋势。我们看到从走出实验室到规模落地还需要一段蛰伏发展的时间,规模量产的实际落地道阻且长。 规模量产的龟速爬行 相较于其他锂离子动力电池,固态电池的技术指标比较优越,但这些数据也是实验室里面的温室指标。在实际量产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尚未攻克的瓶颈: 1.固态电池的技术指标仍需完善。固态电解质的离子导电率较低,充电比较慢,固/固界面接触性和稳定性差,电解质对空气敏感等问题。 2.制造工艺复杂,生产工艺不成熟。举例来说,制造固态电池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电解质,属于多孔隙的陶瓷材料,这类材料的特点就是脆,想要加工成很薄的电解质很困难,稍有不慎就会断裂。 3.制造成本偏高。全固态电池的制备工艺复杂,且固体电解质较贵,现阶段全固态电解质锂动力电池的成本较高。 4.产业链尚不完整,难以大规模生产。现阶段的固态电池多是实验室中的温室产品,实际落地经过测试的电池屈指可数,以现有的工艺水平和设备能力,成品的良率也无法保障,更不用说大规模的量产上市。 这些现实瓶颈的解决并不是那么容易。深耕研发固态电池长达数年之久的Fisker,这家美国车企在去年年初表示放弃研发全固态电池,这个决定也意味着多年研究固态电池的努力都打水漂。锂电池独角兽企业麻省固能(SES)也放弃了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选择固液混合的半固态电池路线。最后的攻坚阶段,这些固态电池中的老玩家选择放弃,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固态电池最后的研发冲刺阶段比已经完成的90%的里程都要艰难险阻。 总之,对于固态电池来说,无论是技术指标上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成本等要素,缺少哪一个,都是规模商业化路途的拦路虎。 无论企业是仍然坚持全固态电池路线,还是折中选择半固态路线,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都存在不确定性。行业内的主流观点认为,半固态电池或许能够在2025年左右实现大规模量产,但全固态电池完全实现商业化至少还要10年的时间。十年的时间线发展,固态电池最终到底是不是动力电池的终极路线,也没人能百分百确定。 工业产品从研发到验证与落地,没有个十年的时间打底是走不出来的。固态电池从材料到结构再到制造技术仍然处在探索的过程之中。作为新兴的动力电池选择,也需要时间来沉淀与酝酿。如此这般,才能为新能源汽车的里程长久续航,颠覆革新汽车的百年行业,也为绿色出行的生态建设添砖加瓦。 撰文:脑极体 出处:头条号 @钛媒体APP read more
为何特斯拉不建议充满电?充多少最佳?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续航里程”永远是避不开的话题,即便是世界上不管是电池、电机还是软件技术,都十分先进的特斯拉,依旧没有很好的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问题。在日常生活当中,许多车主会习惯性的把车充满,以满足长途需求,但是特斯拉的CEO马斯克却表示:特斯拉汽车充电最好不要充满,95%左右最好,这导致许多新能源车主充满疑惑,为什么不能将汽车充满电? 其实,对于特斯拉汽车来说,动力电池充到90%或者95%、100%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是在汽车充满电之后,会出现能量回收问题,这导致汽车效率降低,因此不建议将汽车充满电 可能许多人对“能量回收”这个词十分陌生,其实能量回收指的是当驾驶员松开加速踏板时,整车控制器根据踏板的开动、车辆行驶信息以及动力电池的状态,来决定是否需要能量回收。比如当动力电池温度过低时,此时不应进行能量回收。而动力电池的电压正常时,能量回收开启。 新能源汽车为了保证汽车的稳定性和平稳性,必须要尽可能更多地进行回收制动能量,延长汽车的续航里程。如果将汽车的充电限制为80%,而此时的能量回收,可以通过能量回馈给电池。因此汽车只需要充80%电就行,而90%或95%都可以。但如果在用车之前,电池充满到100%,那么必须要将动力地消耗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启动回收制动系统,因此电池也就无法获得更多效率。 其实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在电池容量达到25%~80%时,进行充电,在保证电力足够用的情况下,让电池容量的损耗降低,延长动力电池的寿命。其次,能量回收制动系统是在不满电的情况下,才能立马工作,而不需要等到放电开始工作,这样能提高能量效率。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特斯拉电量90%~100%之间,在超充上面充满需要20分钟,续航只增加50kw,从时间上来看,十分不合算,因此并不需要充满100%的电。 出处:头条号 @新能源汽车技术老司机 read more
加拿大本土首款纯电车发布
据外媒“CleanTechnica”2021年12月21日报道,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协会(AMPA)将于2023年推出首款本土制造的纯电SUV。 据悉这款车将由加拿大本土厂商制造,目前新车的概念图已经公布,整车采用了极简设计,滑动车门是其的一大特色,此外这款车还将支持L3级自动驾驶。 Project Arrow概念车 汽车工业先发源于德国,后又兴盛于美国。二战后,日韩等车企开始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中国车企也开始崛起,汽车市场百花齐放。 但在这繁荣的市场背后,大部分人都忽视了加拿大这个国家。其实加拿大也有着庞大的汽车制造部门——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协会(AMPA),这家协会由数百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组成。 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协会代表了90%的加拿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充足的资源意味着其成员生产的零部件足以建造整辆汽车。 基于此,AMPA制定了一项计划,建造一辆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加拿大本土纯电SUV。这一计划被称为Project Arrow,目前该计划已经得到了加拿大政府的财政支持,金额近400万美元(约为2550万元人民币)。 日前,该计划公布了新车概念图并透露了这辆车的部分关键信息,车东西也对这款新车的亮点进行了一些总结。 一、采用滑动车门设计 具备L3级自动驾驶 据外媒加拿大汽车新闻报道,APMA首席技术官Fraser Dunn透露Project Arrow项目进行顺利,研发的首款车型计划于2023年1月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ES展会上公布。 从公布的概念图上看,新车是一辆中型SUV,比特斯拉Model Y大,略小于特斯拉Model X。 值得注意的是,概念图显示,这款车采用了滑动式车门设计,与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平开式车门相比,新车在狭窄的空间中,乘客上下车会更加方便。 Project Arrow新车概念图 未来暂不清楚这款车量产后是否还会保留这种车门设计,但这一创意也值得肯定。 Dunn介绍,这辆车将由8个巨型冲压件组装而成,这些冲压件由激光焊接。车的前后两部分框架也将采用大型镁合金铸件。他表示,这一构造是受到了特斯拉Model Y的启发。 售价上,Dunn表示,这辆SUV的售价将在4万美元(约合25万元人民币)至6万美元(约合38万元人民币)之间。此外,他还透露这款车的自动驾驶级别至少是L3级。 二、100%本土生产 2022年开始路测 由于新车是一款完全由加拿大制造商生产的车型,因此这辆车的动力电池也将由加拿大厂商生产。 不同于其他车企的动力电池要使用亚洲供应商CATL、LG能源解决方案、松下或SK创新公司的动力电池,Project Arrow采用了VoltaXplore公司生产的圆柱形动力电池。该公司是Martinrea国际公司和蒙特利尔的石墨烯公司NanoXplore公司的合资企业。 技术上,Project Arrow将与安大略科技大学及其位于奥沙瓦的汽车卓越中心合作。 据外媒CarScoops报道,到目前为止,已有400多家加拿大公司表示有兴趣参加Project Arrow项目,该项目预计将在一年后进行原型车路测。 Dunn认为如今市场上的SUV有许多设计是不必要的。他表示,Project Arrow的汽车摒弃了许多多余的设计,整体设计相对简单。“你现在开车上路,看到的SUV全都是塑料+塑料的设计。”他说,“甚至是那些通常隐藏在塑料饰件后面的结构也会被展示出来,当做设计的一部分。” AMPA CTO Fraser Dunn 采访中,在被问及是否会惧怕失败,这位CTO自信地说道:“我们会成功的。” 结语:电动汽车市场百花齐放 全球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许多玩家都开始入局智能汽车。加拿大此时还未发布第一款车可以说是入局稍晚,不过依靠其深厚的供应链技术背景,这款车应该不会让人失望。 面向未来出行场景,加拿大能否打造出一款颠覆性的创新产品,惊艳整个汽车市场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译:Alice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续航1200公里的混合电池组诞生
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近日报道称,新近出现的混合动力电池组,可能凭借其续航里程“颠覆”现有的电动汽车世界。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一大问题是它们的续航里程。迄今为止,这方面最强的是特斯拉公司——其电池的续航里程达到652公里,尽管卢西德汽车公司进行的第一批测试达到了830公里。但现在,美国电池初创公司Our Next Energy(ONE)可以提供超过1200公里的续航里程。 ONE公司已准备好满足驾驶员的所有需求,开发出一种混合动力电池,可达到1200公里的续航里程。它的双重供电系统将配备一个名为Aries的电池组,这种电池组专为日常使用而设计。另一个电池组名为Gemini,专注于为长途旅行供电。 Aries已开发完成,并可供使用,旨在承受许多次充电和放电,以及这将带来的热变化。这种电池在当今的电动汽车中比较常见。它有一个磷酸铁锂电池,不含镍或钴。镍和钴是目前锂电池中最常见的两种成分,由于稀缺性和价格波动而在供应链中引发了问题。Aries将于2022年开始生产。 另一方面,仍处于研发阶段的Gemini专为慢速充电而设计,并能以较慢的速度为Aries提供额外的电力。“我已经使用各种电池30年了,我不喜欢没有真实数据支持的东西。我们已经证明我们可以实现自己提出的目标。下一步是有条不紊地去做,”ONE公司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穆吉卜·伊贾兹说。 ONE正在开发的原型电池组使续航里程提高了88%。根据他们网站发布的信息,这种类型的电池组将专为卡车和SUV设计。这家公司的成功前景似乎是有保证的,因为在还没有完成Gemini研发的情况下,ONE已经有了一个客户,该客户的名字尚未透露,但据悉是一家货运卡车市场中的运营商。该公司已经预先订购了6.3GWh的混合动力电池组。 “这种混合动力电池组依赖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为日常使用而设计的,因为它非常耐用,第二种是用于长途旅行的,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我们相信这个系统可以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增加一倍,这就是我们与其他市场竞争者的不同之处”,伊贾兹向美国《汽车新闻》介绍道。 这个全新的革命性项目吸引了该行业的大投资者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吸引了目前最大的一些金主。到目前为止,这家美国公司已经成功从比尔·盖茨旗下的气候领域风险投资基金——突破能源基金获得了2500万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投资者,可以为我们保证长期资本支持,”伊贾兹表示。 本轮融资的其他参与者还有Volta能源技术公司、宝马i Ventures投资基金、Assembly Ventures投资基金等。 编译:参考消息网 @田策 read more
Edison Future发布“EF1-T”官方图片
[懂车帝原创 产品] 日前,一家名为Edison Future的公司发布了旗下一款纯电动皮卡——EF1-T的官方图片。有消息称,新车或将于11月中旬的洛杉矶车展上正式亮相并同时开启预订。据了解,该车还可选装能够伸缩的太阳能电池板,为动力电池进行充电。 EF1-T的前脸采用了纯电动车型中标志性的封闭式设计,而前灯组的造型非常独特,不仅有着很强的设计感,同时也让新车有着较高的辨识度。而为了能够突出该车的新能源属性以及更多的未来感,EF1-T车身线条较为圆润,与大多数皮卡给人留下的“硬汉”印象有所不同。 该车车内采用了双排座布局,而前排的座位数为三个。中控台上搭载了一块大尺寸的悬浮式液晶屏,并且基本上没有保留什么物理按键。根据目前的信息来看,该车还将采用电子后视镜。如果用户选装太阳能板的话,太阳能板可覆盖从车顶到货厢全部范围,且其可收缩至货厢完全打开的状态。 从该品牌官网公布的信息来看,EF1-T共提供标准、高级版以及超级版三款配置车型;三款车型0-96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分别为:≤6.5秒、≤4.5秒、≤3.9秒。在牵引能力方面,超级版车型拥有超过8500磅(约合3856公斤)的牵引力。不过,新车的续航能力官方暂未公布。 撰文:许博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本田宣布2030年停产油车,连发4款纯电新车!
被戏称为买发动机送车的本田,要在国内放弃燃油车了! 就在昨晚,本田正式发布了在华的电动化战略—推出智能电动汽车新品牌e:N,2030年起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全部为纯电和混动车型,不再投放新燃油车。 e:N品牌的首两款车型——东风本田的e:NS1和广汽本田的e:NP1(姊妹车)拥有e:N品牌的全新设计风格,内部搭载了15寸的车载大屏,支持语音交互、OTA升级、AR HUD、远程控制等功能,还有本田的L2级自动驾驶系统。 这两款车属于一款前驱SUV,官方称最远续航超过500公里,实车将在分别在即将开幕的武汉车展和广州车展亮相,并最终在明年上市销售。 除了这两款首发车型,本田在现场还展出了e:N Coupe Concept、e:N SUV Concept和e:N GT Concept三款概念车,分别对应跑车、SUV和大型GT轿车的概念车,将于未来5年内逐步投产。未来5年,本田将在国内总计投放10款纯电车型。 在电动化的道路上,以丰田、本田为代表的日系车企并不如德国车企激进,其在过去10年里主要精力放在了HEV混动和FCEV氢能源汽车方面,而在主要的纯电方向则要落后一些——本田品牌在国内甚至连一款纯电车型都没有。 然而透过本次发布会来看,本田显然已经下决心大力拥抱电动化浪潮了。除了推出新品牌和纯电平台的车型,其还给出了停售燃油车的时间表。 按照本田的规划,到2030年纯电车型和氢燃料车型的销售占比要达到40%,2035年80%,2040年则要达到100%。 毫无疑问,当年那个买发动机送车的本田,正在全面拥抱电动化浪潮。 一、首款纯电续航500公里 东本广本同时产 在此次发布会上,最重磅的车型莫过于本田纯电品牌e:N的第一款车型e:NS1和e:NP1。 这两两款车属于同一车型的姊妹版本,在国内由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分别投产,其中东风本田生产的车型名为e:NS1,广汽本田生产的车型名为e:NP1,两辆车仅在外观方面些许不同,类似于广汽本田的雅阁和东风本田INSPIRE之间的关系。 外观方面,该车是之前本田发布的SUV E: Prototype概念车的量产版本,属于中型SUV,两车的外观设计较为简洁,车身线条较为硬朗,车头采用了e:N家族的发光式车标。 广汽本田e:NP1(上)和东风本田e:NS1(下) 配置方面,这两款车均基于本田e:N专属的e:N Architecture F的纯电前驱架构打造,车辆采用高刚性专用车架、三合一高功率电机以及大容量电池。 但本田并未在此次发布会上公开车辆的三电参数,只是宣称这台高功率电机的控制程序集成了超过2万个场景算法,并且该车拥有超过500公里的续航能力(测试标准未注明)。 而车辆更多的参数信息将于上市后公开。 车辆的三大核心技术 智能座舱方面,车内搭载了一块10.25英寸的液晶仪表盘和一块15.2英寸的纵置中控显示屏,车内的大部分功能都被集成在这套显示屏里,实体按键仅保留了双闪、前后风挡加热等功能。 此外,NS1和e:NP1搭载了基于智能化技术而打造的e:N OS全栈智控生态系统,可以为驾乘人员提供更加安全和智能的服务。同时,该车还搭载了本田CONNCET 3.0纯电动车专用车机系统,拥有AI语音助理、车家互联、OTA升级等超过20项智能功能。 并且,车主还可以使用手机对车辆的车门、车窗、空调等功能进行远程控制,以及无钥匙启动。 车辆内饰设计 本次发布会上,本田方面并未透露该车的自动驾驶的硬件配置以及具体功能,只是介绍了该车具备了驾驶员状态感知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识别驾驶员状态,以便提醒驾驶者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乘坐舒适性方面,e:NS1和e:NP1采用本田独家的降噪技术,可以分别根据低、中、高等不同波段的路噪为驾乘人员提供更为安静的车内氛围。 如果车主不喜欢车内过于安静的氛围,本田还为该车提供了电子声浪,当车辆开启运动模式时,踩下加速踏板便会有相应的加速音效。 东风本田的e:NS1将在一周之后的武汉车展亮相,广汽本田的e:NP1将在今年年底广州车展正式亮相,这两款车都会在明年春季上市并公布售价,车辆更具体的参数配置届时也将公布。 在车辆上市之后,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将依托全国1200家特约店,为e:N品牌打造专属空间,并将在国内重点城市设立e:N品牌专营店。 二、三款概念新车齐发 5年内陆续量产 本次发布会上,除了发布上面这两款量产车外,本田中国还带来了三款纯电概念车以及e:N品牌专属纯电架构。 这三款概念车分别为e:N Coupe Concept、e:N SUV Concept和e:N GT Concept,定位分别为轿跑车型、SUV车型和大型GT车型。 这三款概念车的外形,咋看咋像三艘船。 e: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