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2021-01-17 08:22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相信现在有不少电动车车主都已深陷冬季续航缩水的苦恼,一方面是因为锂电池在低温状态下,性能本身就会衰减。另一方面,这其实和电动车的空调系统有直接的关系。寒冷冬天空调必不可少,如果您在选车的时候注意挑选了采用热泵空调的车型,那冬天的续航缩水就不会那么夸张了。特斯拉也在最新的车型上搭载了拥有专利技术的组合式热泵空调。本期车事新知,来聊聊决定电动车冬季续航的关键部件,空调。 传统的燃油车发动机工作就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冬季只需要使用鼓风机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吹入车内就能满足供暖需求。然而放到电动车上,即便是产热量最多的动力电池,也无法满足车内暖风的需求。所以对于电动车来讲就需要增加额外的热源,目前主要的制热方式主要分为PTC和热泵空调两种。 热泵空调利用了热交换原理,整个制热过程与我们日常使用空调制冷的运转方向相反,就好比把吹热气的室外机和吹冷气的室内机调换一个位置。制热时,气体氟利昂被电动压缩机加压成为高温高压气体,经过冷凝器,冷凝液化放热成为液体,同时对车内空气进行加热。而冷凝后的液体又会流经蒸发器,吸收外部环境中的热量,成为气体氟利昂再次进入压缩机开始循环。 目前大部分电动车所采用的制热方式都是PTC空调,它的缺点很明显,就是耗电量大。这是因为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PTC空调会将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所以效率约为100%。而热泵空调的优势就是它的效率更高。电能、氟利昂自身能量以及从外界吸收的能量都会转化为最终的热能,效率约为300%,产生同样的热量,能耗却只有传统PTC空调的三分之一。 市面上普遍使用的6kW PTC空调,冬季空调制热一小时会消耗6kWh的电。以电池包70kWh,NEDC续航500km的电动车来计算,空调每小时会消耗8.6%的电量,也就是续航会减少43km,可见大部分电动车采用的PTC空调是个“耗电大户”,严重影响了车辆的续航里程,难怪有很多电动车车主冬天都穿着羽绒服,盖着棉被也不愿意开空调。而热泵空调每小时续航仅会减少14km,对续航的影响非常小,可以有效避免大幅掉电产生的续航焦虑。 前面我们知道了PTC空调的缺点就是耗电量大,但是由于其有着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以及出热快的多方面优势,所以目前大部分电动车热风均采用PTC空调。而热泵空调虽然制热效率很高,但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原因之一就是它的成本非常高,早期的成本高达1万多元,即使是现在价格也要3000元左右,比PTC空调要贵很多。 另一方面原因就是热泵空调在温度低于-10℃以下时,很难从外界获取热量,制热的效率明显降低,很满足车内的供暖需求。不过特斯拉Model Y针对性的搭载了热泵+PTC组合式空调,在车辆启动温度过低时,首先使用PTC对车辆进行辅助加热,待车辆运转后,依靠电机、电池包等产热部件,热泵空调便可以正常高效的为车内供热。可以说在保证制热效果的同时尽可能的高效节能,减少对续航的损失,让热泵空调的适用范围更大。 随着应用热泵空调的车型逐渐变多,目前整个热泵系统已经成为体系,热泵空调的成本也会逐渐下降。未来,热泵空调将进一步普及,成为更多车企解决冬季车辆续航缩水的重要手段。而目前如果您生活在北方城市,选择电动车时,不妨留意挑选采用热泵空调的车型,一定能让你的冬季续航更有保障! 撰文:头条号 @网上车市

Read More

📅Published: 2021-01-16 23:2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智能电动车的发展,我相信在未来的10—15年中国能够诞生全球顶级的汽车品牌。”1月16日,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1)上表示。 他指出,随着GDP增长、随着智能电动车的发展,过去几年证明了一件事情,中国的汽车企业也可以做出非常高端的产品,卖到20万以上的价格,甚至30万以上的价格,买的人越来越多。这与背后的品牌力息息相关。 李想表示,品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品价值驱动的品牌,一类是渠道价值驱动的品牌。 “这两类品牌只是跟企业自己的性格和选择相关,但是这两类品牌背后所拥有的驱动力完全不一样。比如在使命和精神层面,产品价值驱动的品牌其实更加自我,很多时候展示的是一些人性的光芒、人性的优点。如果是渠道价值优先的品牌,它所追求的更多是一种社会价值或者一种大的任务。” 理想汽车,则是一个产品价值驱动的品牌。 李想将品牌化成了三层。 0—60分是品牌价值。非常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好的技术,非常必要。一个品牌的0—60分,决定了它能不能生存下来。 60—90分是品牌关系,讲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跟智能电动车息息相关,就是和用户如何构建一个社区,让用户通过足够多的参与感形成认同感,通过足够多的认同感形成归属感。 90—100分是精神层面,这种精神层面可能最初是小层面的,但是伴随着企业的成功,把这样的成功与一些有效的、带有精神性的人连接在一起,其实就会变成大家所向往的。 出处:21世纪经济报道

Read More

📅Published: 2021-01-16 01:42 1月13日,智己汽车举办了其首场发布会,除了自动驾驶亮点外,最大的亮点是1000km的续航里程,做到这一点,品牌方宣传的便是电池的掺硅补锂技术。 其实,这两个月“掺硅补锂”这个技术在频繁在车企、电池企业甚至央视新闻报道中出现,只是提法不同:去年12月8日,央视《经济半小时》中提到天目先导的纳米硅负极技术;2021年1月8日,国轩高科发布了一款210Wh/kg的磷酸铁锂电池,采用的也是掺硅补锂技术;1月9日,蔚来发布的ET7声称采用了预锂化、硅碳负极技术;以及智己汽车的掺硅补锂。   首先要明确的是,掺硅和补锂是两个技术,负极掺硅是为了提升能量密度,补锂则是为了提升循环寿命。他们都有助于提升动力电池性能,在较高能量密度的产品上,已经广泛应用。   1 硅负极:应用难度大   要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的比容量都需要提升。   正极端一般采用高镍材料,大家熟悉的811就是一种;负极则是采用硅基负极。   之所以选择硅,是因为硅基负极材料的理论克容量是4200mAh/g,是石墨负极10倍有余。以现在技术水平,要将电池做到300Wh/kg,硅基负极是必不可少的。   (1)膨胀率高   硅基负极材料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硅碳负极,即纳米硅和石墨掺混使用,理论克容量超过3000mAh/g,但实际刚超2000mAh/g;另一种是硅氧负极,氧化亚硅掺混石墨作为负极,大致克容量为1400-1800mAh/g。

Read More

📅Published: 2021-01-14 20:39 2013年以来,国家和各省市相继推出购置补贴和政策引导,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公安部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6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492万辆。 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随之带来新问题——退役电池如何处理。根据国家规定,当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时,就会强制回收。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迎来首个动力电池退役高峰,年退役电池超过20万吨,相当于25座大型变电站容量。预计这一数字在2025年将达到35万吨。 退役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 大规模退役电池如果简单废弃处理,不可避免对环境造成影响。一块20克重的手机电池就可以使1平方公里的土地污染50年。因此,社会越来越重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问题,电池梯次利用因此成为行业讨论的焦点。但电池梯次利用至今尚未大规模应用,原因何在?电力公司在电池梯次利用中又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电池梯次利用首要解决技术难题 “电池梯次利用”可能不好理解。举个例子,家里孩子玩具小汽车电池电量不足以满足玩具小汽车要求,换到遥控器上还能用很长时间,这就是最简单的梯次利用。 理论上,新能源汽车退役的动力电池还有80%以下的电池容量。经过测试、筛选、重组等环节,其仍具备在低速电动车、备用电池、电力储能等领域“发挥余热”的能力,从而达到梯次利用效果。如果每年退役的动力电池中70%可实现梯次利用,将是一个非常可观的规模。 但是,这一设想要进入实操环节,并没那么简单,技术问题是首要解决的。 电池梯次利用 受电池规格、型号、使用情况的多方面因素影响,退役下来的动力电池往往缺乏一致性。动力电池在容量、内阻、电压等方面所表现出不一致问题,成为阻止梯次利用的主要难题。 而解决一致性问题,关键是做好电池检测。只有正确判断退役电池电芯或模组的工作状态,才能进行相匹配的梯次利用。以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锂电池为例,回收后,厂家使用容量检测仪来测量电池的容量,在25℃的条件下,通过恒定电流放电至保护电压,以放电时间和放电电流来测算电池容量。对检测出来电池存在的问题,通过更换保护板、消除硫化、电压平衡修复等方式,使电池达到最佳状态,达到梯次利用标准。 虽然有诸多难点,但并没有妨碍市场对电池梯次利用是一片蓝海的认同。国内比亚迪、宁德时代、中航锂电等一批动力电池及上下游企业均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有所布局。 比亚迪等新能源乘用车企已具备一手操办回收利用的能力。通过检测、修复等环节,使回收电池规格、状态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并通过技术服务等延伸服务,解决梯次电池利用技术难题。 随着更多车企开展这项业务,梯次电池缺乏一致性难题未来有望在车企内部形成回收和检测、修复闭环,当国内梯次电池政策逐渐完善后,动力梯次电池最终将以符合技术规范标准的状态进入市场,为大规模应用铺平道路。 电池梯次利用 解决成本问题是关键 当前,储能产业特别是化学储能产业已经引起全社会关注,但高成本问题依然制约其发展。

Read More

📅Published: 2021-01-14 15:36 很多人看中国引进特斯拉,就像看着像许多年前燃油车开始引进国内一样,用市场换技术,到头来核心技术没学到,市场又被合资车占领赚了个盆满钵满。这种做法这不是帮着特斯拉反超比亚迪吗?   事实上,特斯拉的引入,有多方面原因,背后的智慧值得点赞: 1.让特斯拉做一条鲶鱼,推动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让国产品牌能充分竞争,提高技术含量,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之前的国内电动汽车行业太乱了,骗补贴,质量差,心思不放在提高质量。引进特斯拉后各个电动汽车就慌了,所以老老实实搞技术搞生产。   2.招商引资,促进税收和就业,就业留在中国,税收留在中国,外国公司工厂在中国,那肯定配套产品也会在中国,这样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 事实上引入特斯拉和苹果在中国制造的作用一样的,一是带来制造链提升,国产手机崛起苹果功不可没吧;总而言之特斯拉对于中国的作用应该和苹果差不多。   3.特斯拉30万价位对国产车影响甚微,国产这个价位基本是空白,只会影响合资和进口,而且就算特斯拉如果出便宜车,也不可能比我们国产更便宜,国产车可是亲儿子,我们肯定有办法解决的。 4.汽车技术很多专利被垄断,中国很难绕过去,生产电动汽车就是弯道超车。当然目前被外企占领市场是暂时的代价,这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害处。   所以不能仅看眼前,自从丰田收购了特斯拉的电机供应商之后,能提供全产业链和市场的只有我国!所以呢,国家在推进产业升级! 同时锂电池的原料锂矿、钴矿中国也有话语权,让纯电动车成为全球主流是重中之重,车企之间的竞争是小事,如果让日本的氢燃料电池车成主流就不行了,所以中国全力推动纯电动车,不惜一切代价,主动权在我们手里还怕啥,以后慢慢调整就是了。   因此,比亚迪如果还继续想做垄断市场的想法,只会被淘汰!国家也对储能市场加强了严格管理,不排除未来会引进燃料电池的储能技术,也就是丰田和东芝一直在开发的氢燃料储能系统!反正现在国家在下很大一盘棋,等着看吧!   总结:国家战略是一个长期谋划,不一定短期见效果,或者说不到关键点可能也看不出效果。国家才是下棋的高手,我们担心的问题,国家智囊团早就想周全的。引进特斯拉就是用来提升中国品牌的实力,最终超过它。前有华为就是最好的例子,当年苹果虽然很火,但是你看现在用华为的越来越多。

Read More

📅Published: 2021-01-14 15:30 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组建的智己汽车今天在上海发布了两款量产车型。其中,一款纯电动轿车将在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期间启动预订。 智己汽车今天发布的两款产品均为量产定型车。一款为纯电动轿车,一款为纯电动SUV。其中,纯电动轿车将在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期间启动预订,今年第四季度交付。另一款产品将在明年正式推出。   智己首款纯电动轿车将在4月启动预售 智己汽车表示,新车将搭载93kWh和115kWh两种动力电池,其电芯采用了掺硅补锂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最高可达300wh/kg)和抗自燃的性能特点。依托这块电池,智己汽车的续航里程最最高可以达到1000km,且行驶20万公里性能不衰减。动力及驱动方面,智己汽车采用后驱为主的四驱平台,综合动力输出最高可达400kW/700N·m。此外,量产车型将配备11kW大功率无线充电功能,简化充电流程。 在车载智能交互系统方面,智己汽车的两款新车将搭载其自研的IMOS系统。IMOS采用Linux底层系统,能够实现多屏交互,中控屏为一块12.8寸曲面屏,配合可分屏升降的39寸智慧场景屏,打造出场景化沉浸式座舱体验。此外,智己汽车的产品还将提供额外的Carlog视频分享功能,车载摄像头高达1.5亿像素,拥有180度无畸变广角、超级夜景、延时摄影、慢动作摄影、一键分享等功能,能够让车辆变成一部移动的vlog创作分享平台。   到今年年底,智己汽车将在部分商业中心实现自动代客泊车 在自动驾驶方面,智己汽车与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英伟达合作,采用基于支持多枚英伟达Orin芯片的可拓展式IPD智慧驾驶中心、视觉为主兼容激光雷达的软硬件架构冗余方案。到今年年底,智己汽车将在特定商业中心场合实现自动代客泊车功能。 智己汽车表示,其首款量产车型将标配15个高清视觉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以及12个超声波雷达的,视觉感知解决方案,实现“城市智慧领航+高速智慧领航+厘米级高精度定点自动泊车”,基于中国特色路况和驾驶习惯,通过Data-Driven核心算法架构,进行自动数据记录、上传、标注、模型训练和迭代更新,在国家法规允许以及高精地图进一步放开的情况下,实现“全场景、最连续、零接管”的自动驾驶,充分解放用户时间,带给用户人性化的自动驾驶体验。   智己的纯电动SUV将在明年发布 撰文:北青网·北京头条 @杨铮

Read More

📅Published: 2021-01-13 17:39 汽集团、浦东新区、阿里巴巴三方携手打造的全新高端汽车品牌于2021年1月13日在中国上海、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展、英国伦敦三地同步首发,中文名为智己汽车,英文名为IM。智己汽车在本次发布会上公布了两款量产车型,首款纯电轿车将于今年4月在上海车展开启预售,年底即可实现交付,首款纯电SUV则会在2022年进行上市。   [·首款纯电轿车4月开启预售 零百加速3.9s·] 做为智己汽车的首款纯电轿车,该车型定位高端纯电轿车,很可能与目前市场上的小鹏P7、比亚迪汉EV、特斯拉Model 3形成竞争。   从外观来看,车型前脸采用封闭式设计,大灯采用LED矩阵式大灯,可实现智慧灯光领航、行人提醒、智慧光随眼动等功能,造型尖锐,非常有科技感。   车身侧面线条流畅,整体腰线齐整,前翼子板与前面附近的镀铬装饰后很可能还藏着侧视摄像头,可对车身周围盲区进行监控。车辆轮毂采用了刀锋式造型,在减小风阻的同时,也增强了车身的运动感。   车尾则采用了贯穿式的车尾灯设计,尾灯藏有智慧灯光系统,可显示前方红绿灯描述、行人通过与其他自定义内容。除此之外,车顶还搭载了一枚车载摄像头,可拍摄4k高清影像。       在车辆三电方面,智己汽车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的“掺锂补硅”技术,使得量产车上搭载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且安全性能实现了永不燃烧的目标。车辆全系标配93kWh动力电池组,高配电池组容量达到115kWh,此前官方宣传最大续航里程可达1000km。车辆在动力方面搭载两个驱动电机,综合最大输出功率达到400Wh/kg,峰值扭矩达到700N·m,零百加速3.9s。  

Read More

📅Published: 2021-01-13 13:25 如今,新能源汽车有着星火燎原之势遍布天南地北,在充电桩资源逐渐完善的当下,选择电动车的人越来越多。不过纯电汽车快速发展同时,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冬季低温续航”缩水”现象实在让人感到不快。 “冬天不敢开暖气”、”百公里续航仅需两个充电桩”等段子出现在了网络上,冬季里程缩水、为保持续航不敢开暖风等低温使用问题始终是电动车的”痛点”,这让车主在这个60年一遇的低温冬季更为难过。即便如此,新能源汽车销量还是蹭蹭蹭的往上涨。 新能源车发展势头强劲 据数据显示,去年12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21.0万辆,同比增长53.6%,环比11月增长15.6%。2020全年新能源车批发销量117.0万辆,同比增长12.0%,因疫情原因,销量涨势明显均在下半年体现。 不过电动车销量两极分化严重,走高端路线的特斯拉和买菜车宏观MINI EV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力量。前者产能扩展、价格下降之后,12月在华销量为2.55万辆,同比陡增284.9%;而宏光MINI EV12月销量高达35388辆,又一次登上了新能源销量冠军榜首。 传统车企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8841辆,同比增120.177%,涨幅喜人。造车新势力蔚来在去年共计交付了43728辆车,同比增长112.6%。并且蔚来在今日发布了首款轿车—ET7,据说续航里程能突破1000公里,如果实测后不”缩水”,这将是电动车的又一里程碑。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国人对于电动车的接受度已经脱离了保守状态,为了节约用车成本,也为了有更安全健康的出行方式,购买纯电车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电动车冬季里程”缩水”是否被夸大? 冬季来临,不少电动车车主就在网上爆出自己的车充满电只能跑一半的路程,有时候不得不半路寻找充电桩,给爱车”喂饱”了之后才能出发。网上有位特斯拉车主在行驶途中发现电不够用了,好不容易找了超充,等了一个多小时不说,还花了180元,但原本400KM的续航,在寒冷的冬季却缩短了一半,180元跑200公里,让她开始怀念燃油车了。 说到这里不少网友就质疑了:这夸张了吧?不至于!其实这还真的有理有据,目前市面上电动汽车都是采用三元锂电池来作为动力,而锂离子电池在低温下的性能对环境温度是非常敏感的。据了解,其中的原理是负极通过化学反应析出锂离子,通过电解质运动到正极,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电流。而低温会降低电池内的化学反应速度,进而导致电池的实际工作电压降低,电池的可用容量减小。 其实这跟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都有共通之处,你可以理解为,温度太高了反应太激烈容易失控,温度太低了反应太慢性能受限。据研究数据显示,气温从25℃下降到到-20℃,汽车动力电池所能释放的电量会降低30%,同时充电所需的时间也会增加。并且使用空调的情况下,电动车的续航也会减少17%。这就是为什么冬季电动车车主穿棉衣、戴手套,宁愿受冷也不愿开空调的原因了。 工信部组织研究解决措施 如今,电动车卖得如此火爆,往小了说是节约自己的用车成本,往大了说是为环境做出了贡献。前日,工信部召开了电动汽车低温使用问题研讨会,与整车和动力电池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近30名代表进行交流讨论,详细了解实际情况,组织研究解决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措施主要分三步走。 一是高度重视。电动汽车低温使用问题关乎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汽车企业要加强售后服务,及时解决用户诉求,行业机构要加强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正确使用。 二是出实招解决问题。整车和电池企业要加强技术攻关,提升电动汽车低温行驶性能,改善用户体验,高校和研究机构要加强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Read More

📅Published: 2021-01-13 09:19 2021年1月13日消息,通用汽车在纯电动领域开出2021年第一炮,还是一炮六响。 在今年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上,通用汽车通过视频直播,发布五款纯电动车,还发布了一款纯电自动驾驶飞机,一向被人们称为保守的通用汽车,竟然能这样发布纯电产品,实在让人耳目一新,看了大饱眼福。 通用汽车董事长、CEO Mary Barra 通用旗下品牌凯迪拉克一口气发布三款纯电产品,新款纯电轿车Celestiq亮相一角,车顶天幕都有黑科技。凯迪拉克首次上天,无人驾驶飞机VTOL能让人摆脱堵车;豪华无人驾驶小巴亮相,上车就是一个大客厅。 凯迪拉克VTOL自动驾驶飞机 通用汽车首次面向行业的车辆也正式发布,EP1配送车让快递员更省力,EV600送货车已经上路测试,首个客户就是美国联邦快递。 联邦快递将使用通用EV600纯电货车 雪佛兰首次配备SuperCruise超级智能驾驶系统,Bolt纯电家族将添新丁——Bolt EUV跨界车。 同时,通用汽车宣布,未来两年,搭载SuperCruise超级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将达到22款,通用L2级自动驾驶不再是凯迪拉克独占,所有品牌车型遍地开花。 此外,通用汽车还公布了Ultium电池、凯迪拉克Lyriq、悍马纯电版的更多详细内容。 汽车“新四化”浪潮的力量真不小,2021开年的这场线上CES,通用汽车直接喊出了“电动化是所有人的未来”这一口号。这一明确的电动化信号,预示着2021这一年纯电市场的竞争将无比精彩。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从1967年开始举办的CES消费电子展今年首次在线上举行,也吸引到千余家展商参展,相比去年规模虽有缩水,但热度不减,产品依然十分硬核,2021年消费电子产品的风向标已经凸现。  

Read More

📅Published: 2021-01-12 21:24   冲击“首个量产固态电池”,蔚来要怎么干? 尽管蔚来的新车交付量屡创纪录,但人们似乎从来没有用一种看待汽车企业的视角“审视”蔚来。过去几年中,接连推出的ES8、ES6并不乏豪华配置和科技亮点,但是兜兜转转,它们最终都被视作蔚来用户感受“企业文化”、“用户生态”的最终载体。 不过在NIO DAY 2020当晚,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蔚来首款轿车ET7全球首发,似乎标志着蔚来产品谱系进入了2.0时代。不论是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还是NAD自动驾驶的更新迭代,都超越了智能汽车时代“清晰透明”的技术量产时间表,创造了业界公认的多个“不可能”。   在充分沉浸到用户共创带来的“归属感”之余,人们第一次从NIO DAY中认知了一个技术储备丰富,甚至是强大到可以引领智能电动汽车“技术革命”的蔚来。左手是用户们的热泪盈眶、荣辱与共,右手是货真价实的“硬核肌肉”,不论单拿出哪一手,都是足以让对手“高山仰止”的江湖绝学。 因此,NIO DAY的欢庆之中,有感动、有钦佩,也免不了各种意料之中的“质疑”。带着种种问题,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秦力洪在次日的媒体沟通会中,道出了蔚来“一战成名”的始末。 固守高端路线,坚持商业模式 “很有可能实现,也有可能失守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这是面对用户和媒体的追问时,秦力洪给出的最新答案。 前一天的发布会上,蔚来发布了150kWh的固态电池包,并宣布在2022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除此之外,并没有任何更加具体的信息流露出来,为这个从天而降的“先进技术”蒙上了一层面纱。   根据国际市场针对动态电池的研发进展,丰田和大众是最早提出理念并着手研发的主流车企,而他们估算的动力电池量产时间是2025年。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也曾公开自己的判断,全固态电池商业化要到2030年才能够实现。 这意味着,从未提及过此事的蔚来成为了“横刀夺爱”的那个人,硬生生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提前了至少两年。不论从哪种角度说,蔚来在PPT上的承诺多少有些激进。秦力洪的回答也正是想说明这一点。

Read More

📅Published: 2021-01-11 21:51   首款轿车 ET7 亮相后,蔚来的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复杂度再次提升,这条独特的造车路已无法模仿,而蔚来围绕着产品的体系力量既是刺刀,又是迷雾。 总行驶里程超 14 亿公里、用户超 7 万……这是蔚来首款产品发布后过去三年时间的成绩,蔚来到了新的「换手点」。 在刚刚过去的第四届 NIO DAY 2020 上,伴随着「第二代平台」,蔚来发布了首款轿车 ET7。 1016 TOPS

Read More

📅Published: 2021-01-10 19:55 蔚来固态电池 1月9日,蔚来发布了固态电池包,总电量可达150kWh电池包,装配在ET7上,续航里程将超过1000km。 蔚来方面表示,该电芯密度达到360Wh/kg,电池包能量密度能提升50%。   蔚来汽车官方透露,搭载这种技术的蔚来电动车预计将于2022年第四度交付。这是首款明确确定了量产商用固态电池的车型。   可以看到,作为最有希望的下一代电池,固态电池似乎已经到达产业化应用的前夜。   被称为下一代的电池技术有很多,除了固态电池,还有锂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等。   这些技术的进展如何?优势和短板又有哪些?   2021年1月9日,国轩高科第十届科技大会第二天,中科院物理所研究院李泓、厦门大学教授董全峰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春华就对上述三种技术的进展状况进行了阐述。 1 固态电池有望率先量产   蔚来日上,蔚来透露,采用的固态电池采用了原位固态化技术。根据《电动汽车观察家》目前掌握的信息,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直在研发原位固态化技术,很有可能就是蔚来的供应商。

Read More

吉ICP备2020006555号

diandong123.cn

⌜ 免 责 声 明 ⌝
本站仅为纯分享中国人民在节能减排、人类实现碳中和地球环保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网页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网友上传分享,站内短期缓存均为免费/无偿,无商业目的。
遇有侵害您合法权益之处欲申诉删改,可联络站务电邮处理(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