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技术
富士康开始接单电动汽车的生产代工
富士康 10 月 7 日宣布,其与总部位于洛杉矶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 INDIEV 达成协议,在富士康最近收购的俄亥俄州工厂 (原通用汽车洛兹敦工厂)为 INDIEV 生产原型车——Indi One。 富士康首席产品官 Jerry Hsiao 表示,有信心为 INDIEV 制造出高质量的原型车。 除了 INDIEV,富士康还与美国电动汽车品牌 Lordstown 和 Fisker 达成了合作。 read more
英伟达改写了自动驾驶格局,发布算力2000 Tops的雷神芯片!
雷神Thor来了。 人类有史以来最强自动驾驶芯片,就这样突如其来! 英伟达2022秋季GTC上,黄仁勋发布新一代自动驾驶计算芯片DRIVE Thor。 单颗算力高达史无前例的2000 TOPS,是特斯拉FSD芯片的14倍。 全球大半个自动驾驶圈的芯片,都是黄老爷在贩卖,神通肯定小不了。 但DRIVE Thor问世,还是震惊了所有跟智能汽车相关的人,包括但不限于车圈、科技圈、自动驾驶公司… 因为仅仅半年前,黄仁勋才宣布彼时算力最强的自动驾驶芯片Atlan,1000 TOPS,还说准备量产。 但现在,老黄又改口说Atlan格局小了,干脆取消,直接拿出更加领先一代的量产产品DRIVE Thor。 其他芯片厂商还在追赶Orin性能的时候,英伟达的计划是用下一代的下一代,降维打击。 人类史上最强自动驾驶芯片 DRIVE Thor,黄仁勋确认2025年上车量产。 称人类史上最强,首先是参数。 单颗算力2000TOPS,不仅现世量产产品中没见过这么高的参数,即使在一众自动驾驶芯片公司对2025年产品的规划和构想中,也都还停留在数百只至1000 TOPS之间。 所以说,DRIVE Thor是难有争议的代差优势。 而作为替换自家上一代产品Orin,算力数值提升了8倍。 这里还要解释一下算力大小的定义。 一般针对AI任务、自动驾驶的芯片,常用TOPS描述算力,1TOPS代表每秒能进行1012次操作。 所谓“操作”,是指芯片上实现卷积运算的乘加器的基本功能。DRIVE Thor的2000 TOPS意思是每秒进行2*1015次操作。 黄仁勋同时给出了DRIVE Thor性能的另外一个参考维度:2000 TFLOPS。 TFLOPS是描述传统GPU性能的指标,1 TFLOPS指每秒进行1012次浮点运算。 两种单位分属两个不同的描述维度,一般没有绝对的换算关系。但某些特定任务下,1 TFLOPS可以等于1 TOPS。 DRIVE Thor芯片的工艺制程、包含的晶体管数量这些详细信息,英伟达暂未透露。 不过,DRIVE Thor展现出了几个重要的领先性指标,既代表自动驾驶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其他同类产品所不具备的。 超高集成度 智能汽车在车辆底层架构方面的最大特征,是从原先数百个ECU控制不同功能,演进到几个集中式域控制器的电子电气架构。 这是目前正在发生的变革。 而几乎所有业内玩家都认为,未来的电子电气架构一定是集中式的,即一个大脑、一个平台或芯片控制汽车所有功能。 架构是车厂的工作,而高度集成化的芯片,英伟达已经做出来了。 DRIVE Thor集成了一辆智能汽车上所需的一切AI功能的计算需求,包括高阶自动驾驶、车载操作系统、智能座舱、自主泊车等等。 车载操作系统中,有对车上所有功能的控制以及不同场景下的联动,也有连接车辆软件层和执行机构的“骨架”。智能座舱方面,则包含仪表盘、娱乐影音、语音识别交互等等。 2000TOPS的算力资源,主机厂可以在各种不同AI任务间随意分配,英伟达提供相关开发工具。 一颗芯片解决所有,DRIVE Thor可能不便宜,但肯定比采购一堆芯片划算。 One chip to rule […] read more
理想L9的设计师诠释HUD技术
北京时间2022年6月21日,理想汽车正式发布为家庭打造的全球智能旗舰SUV:理想L9。一经发布后备受关注,五屏也得到很多讨论。在产品背后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李文博,理想L9五屏的研发负责人,当初机缘巧合加入理想汽车,如今被部门负责人评价为“李文博真好,他比我们最初想要的人更好”。 这个身着宽松T恤,洗得发白的牛仔裤的年轻人,一言不合就跑到玻璃白板上,迅速画出一个屏幕解剖图,“3K的OLED显示屏,纤薄、惊艳,分辨率达2880×1660,那么它的两边就是有两千多条(电)线,密密麻麻的两千多条线都要集合在这个几毫米的边框里,还要窄一些、再窄一些……” 01 横空出世的五屏交互,是怎么来的? 提问人:现在大家看到的理想L9五屏,听说最开始不是现在的样子。作为理想L9五屏的负责人,你亲历了整个项目的迭代历史,能讲讲吗? 李文博:其实理想L9最开始的时候,只有中间一块中控屏加上HUD(head-up display,抬头显示设备), 没有理想ONE上的仪表屏和副驾屏,和现在的五屏交互形态差得很远。 当时有两个产品定义上的争议,一是HUD能不能完全代替仪表?HUD真的能好到取消仪表屏的程度?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干过;另外一个是,到底应不应该有副驾屏?理想ONE已经是四屏交互了,到了旗舰就不能更少了。后来,这些争议最终还是发展成不得不做的设计变更。 在2020年的某一天,李想跟造型团队做评审,一个团队伙伴拿着一张纸板,画了个屏幕在副驾,拍了张照片发给李想,李想当即决定打造一块双联屏。一块超级大的标准屏幕落在副驾的位置太合适了,副驾屏的娱乐功能在理想ONE上已经得到了论证,升级过的副驾屏带来的体验的大幅提升,一定会更受客户的欢迎,副驾屏就这么定了。而且这么大的副驾屏做成双联屏的造型也是理想首创,看上去更具科技感。不过首创是有代价的,而且很贵。 将HUD定位为取代仪表的设计目标后,我们和产品团队紧密配合,在硬件上做了很多调整,在安全上做了完全的备份,即使一套硬件系统失效,备份系统也会在数十毫秒内会运行,保证了和仪表一样的安全性;同时着力提升了HUD的光学系统,让这块“屏”更清晰,更易读。最后还有好的软件设计,呈现出丰富、实用、美观的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现在看来,HUD确实做到了取代仪表屏的设计目标。 接着,李想和产品又提出后排屏的想法。后排屏幕也有争议:是贴在前排座椅上呢,还是放在顶上?正常SUV都不放车顶的,MPV才这么干。但是后排屏幕放在前排椅背上,也有几个问题: 第一、椅背上贴块屏幕,一定会牺牲通过性; 第二,一旦发生碰撞,这块屏幕可能直接怼在后排乘客脸上,带广告屏的出租车上已经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了; 第三,我们坚持认为:服务全家人的车,就要共享一块屏,看一样的东西,这只有吸顶屏才能做到。还记得小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情景吗?现在变成各玩各的手机了,我们不希望这样。想清楚了这几件事,我们将二排屏定义为吸顶屏。 接下来又到了下一个争论:手动电动之争。一开始的方向是做一块手动屏,简单、可靠、耐用。但是我们跟产品讨论了一轮后,大家有了新的共识:电动屏才是更合适的形态,可通过理想同学语音控制,也可通过手势操作,后期还能结合我们强大的OTA能力去优化这块屏幕的逻辑,使用体验会更好。我觉得我们自己挺厉害的,因为我们最终拿出了堪比手动屏的可靠性,同时又有高度灵活性的方案(可支持多角度悬停)。于是,这块电动屏就这样落地了。 提问人:吸顶屏的设计有没有什么困难? 李文博:有的,因为SUV,哪怕是全尺寸的SUV也有空间上的局限性,这个屏要满足几个空间维度的设计目标:第一,打开的位置要让二排、三排的乘客看着更舒适,没有遮挡;第二,占用更少的车顶的空间,这样天窗才能尽可能大;第二,打开的时候足够安全,不可以有磕碰。工程这件事,就是大家一起干,我们、车身、内饰、外饰、电子电器一起上,把这事干出来了——L9是目前唯一一款带二排吸顶屏的SUV车型;也是所有带二排屏的车型中对天窗的占用最小的。L9的观影体验和游戏体验远超PAD或手机,配合上我们非常震撼的音响,你们有空可以去体验一下。 提问人:我体验过,坐在三排的时候那个感受是非常感动的,你会感觉这个位置如果给家里的父母、小孩,就是心里会装着家人那种感受,特别好。 李文博:对,真的是,全家一起出门都能享受到这块屏幕;有的时候下了班想休息一下,坐在第三排,躺着追会儿剧,感觉真的挺好的。 提问人:从理想ONE开始,到现在的L9,我们的屏一直是领行业之先的。 李文博:对。这个领先我觉得首先要归功于我们产品定义的好。L9标配了13.35英寸的大尺寸高清HUD,并且用HUD取代仪表,网上很快就在热烈讨论了,并且得到了很多正向的反馈。 我们研发(团队)对自己的产品(团队)是非常信任的,产品定义做好了,我们也确实在屏幕研发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屏幕我们选择和BOE、天马、三星、LG这样一线的厂商深度定制开发,买现成的屏幕图省事而牺牲产品力的事我们从来不干。 你们有空去看一下L9五屏整体的造型设计,窄边框、超薄、一体黑,太美了。 提问人:安全驾驶交互屏这个设置也挺有意思的,它是怎么来的? 李文博:方向盘屏是目前量产车型还未有过的配置,来源是这样的:在一次显示系统交互设计讨论,李想觉得需要给原来的方向盘加点料,让它更好用。有了这个想法,产品(团队)接下来就把安全驾驶交互屏在功能上定位成一个快捷的交互入口,造型上定义为提升整个方向盘的科技感的承载物。研发开始尝试配合HUD做一种全新的显示交互形式。 安全驾驶交互屏被塑造为更偏向消费电子的逻辑,简单好用。区别于传统的方向盘上的组合开关,它不是一个呆板的(东西),可以自定义,也可以升级,比如用户喜欢什么设置都很容易操作。原来的方向盘只有一些功能开关,功能基本上是限定死的,即使给你一些自定义的按键,但要想自定义就会非常繁琐。屏幕上的自定义就变得很简单了,因为大家都习惯了屏幕上带指引的设置方式。当然,L9的方向盘还是有非常好用的组合开关,安全驾驶交互屏是对方向盘区域交互的一个很好的灵活性的补充。 提问人:HUD也是出于科技感的考虑? 李文博:不全是。HUD的任务更多的是替代仪表,比仪表更好用,所以我们的重点放在了把各方面的体验做好,而不是追求最新的概念,比如AR(增强现实)功能。目前市场上所有的AR其实都是失败的,因为AR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现在它不能做到没有时延。 我举个例子,AR HUD的宣传视频上经常会呈现这样的场景,把对行车有影响的行人找到然后画一个圈,提醒你要注意这个人,或者前面有一个很近的车,我给车底打一个红线,告诉你这里注意这个车,或者拐弯的时候打个箭头,尝试让你按照箭头的指引转向,但实际上做不到,因为车开的速度很快,但是系统是有延迟的,最终的效果是你想尝试标记的对象根本抓不住,总是抓到别的地方去了,反而不利于行车的安全。 当然,前沿的技术我们也一直在跟进,尤其是像光波导相关的技术,但是判断这些技术能不能上的前提是体验是不是足够好。我们要保证在合适的时间点推出合适的技术,而不是一味追求最新。 提问人:所以HUD的迭代还是相对平稳的? 李文博:对, 在后面的迭代中也能看到我们在硬件和软件上的延续性,会让熟悉的用户在使用新车型的时候也毫无上手难度。 02 小改都不说了,大改就有四五次。 提问人:整体的话,显示系统这块大概改了几个版本? 李文博:小改不算,大改至少四五次吧。在理想汽车,变化才是常态。 提问人:改是件很崩溃的事,但更崩溃的是,你明明知道现在做的这个版本之后肯定还会变、还会改,但还是得做下去。心态上是不是已经练出来了? 李文博:其实每一次方案的变更,内心是兴奋大于焦虑的,因为你要去做一件更困难但是更正确的事。第一就是凝聚共识,大家先有清晰一致的目标,而不是走走看,看能做成什么东西,那么整个过程会痛苦无比,因为你没有尺子来衡量做得怎么样,而且遇到困难就会犹豫不前。 提问人:这么多困难里,最难的是什么? 李文博:目前的车载供应商和我们配合起来还比较困难,理想L9项目刚启动的时候,理想汽车的品牌影响力还没有那么大,我们在供应商端话语权不强。导致很多供应商并没有多大诚意和我们合作,或者合作但是我们的项目优先级不高。 但是我们不仅要定制与众不同的产品,品质还要最好,成本还要有竞争力,供应商还必须跟上不断迭代的节奏。这矛盾就来了:大的供应商,第一肯定不便宜,另外他们同时对接很多主机厂,更倾向“一招鲜”,定制化的方案很难被接受,也很难跟上我们快速迭代的节奏;然后小的供应商够灵活,但是能力又不足,很多问题你需要介入帮他们一起去解决,这无疑要加大我们的工作量。 怎么办呢?只有亲自下场,设计、制造、品质全方位介入,加速大的供应商的研发速度,同时小的供应商我们会毫不犹豫的分担他们的工作;像L9上几乎所有超过100块钱的东西都是我们出的技术方案,指定的供应商,为此我们要下探到tier2甚至更深,才能在符合成本的前提下打造我们想要的产品。但是现在公司的发展势头好,供应商的配合意愿明显比原来大了(笑)。 提问人:所有超过100块钱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指定的,这工作量太大了。 李文博:对,所以我们的工作量相对于传统的主机厂的同部门或者新势力车厂的同部门都要大得多,招人也要求必须是技术上非常专业的人,要有很懂屏,能设计屏的人,有能做结构设计硬件设计的人,也要有能做软件设计的人,同时这些人要有很强的项目推动力,要让专业的人去做项目管理,而不是让项目管理的人去管专业的事。 像传统主机厂(甲方),我扔个需求然后就等着收东西,在理想这是不行的。每一位工程师都要亲自下场参与技术和项目的方方面面。我们和供应商更像是合作伙伴。 = 03 这家公司,不是CEO一个人说了算。 提问人:听说车辆中控屏和副驾屏有过一版方案,李想已经通过了,但是你坚持认为可以再窄0.7mm,而后来推进成功,能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吗? 李文博:这个事还是回归本质,一方面,窄边框是我们在L9上定义的重要的特性,一定要做到极致;另一方面,安全事故唯一不能妥协的事情,减少边框的高度能给气囊留出更大空间,对降低气囊点爆的风险很有帮助,上下各降低0.7mm,相当于节约了1.4mm,在后来的批量点爆验证中也证明,当时的这1.4mm起到了关键作用。像这样改虽然麻烦但是有加分的事情,在理想汽车内部很容易获得管理层的支持,后续推进也是顺利的。 提问人:你改,别人也得跟着你改,合作部门也麻烦,你是怎么往下推进的? […] read more
52分钟充电97%!4680电池版本的Model Y充电这么猛?
最近在社交网站上,一位车主分享美国德州制造的配备了4680电池芯的特斯拉Model Y,将电池由0%到97%的充电过程仅需52分钟。中国消费者预计最早在2024年上半年可以购买到搭载4680电池的特斯拉新车。 通过车主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当车辆显示剩余电量为零后,又继续开了约3英里(约为4.8公里),在这段路途上,车主觉得0%电量不影响车子的加速表现。凌晨12点25分来到了特斯拉V3 Superchargers超级充电站,显示的剩余电量为0%,开始为车辆充电。车主在充电过程期间,在车内全程视频记录了仪表板上电量变化。车主也提到,他们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的V3 Superchargers超级充电站将电量充满后,以每小时73.75英里(约118公里)的平均时速行驶,直到电量变0%,共行驶了236英里(约449.0公里)。 整个充电过程从午夜12点25分开始,到1点17分结束。在这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车辆电力由原本的0%提升到了97%,当时室外温度介于摄氏22.78到28.89度之间。不仅充电时间更快,充电功率更是令车主感到意外。他在贴文中表示,当充电枪插入后,充电功率立即显示250kW,这比起其他特斯拉车型都要快很多。 目前,除了松下、LG新能源、SK等外资电池厂商,国内动力电池厂商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都有望量产4680电池。不过目前以LG新能源2023年下半年4680生产线投产来估算,中国消费者预计最早在2024年上半年可以购买到搭载4680电池的特斯拉新车。 read more
雷诺的电动车曝光,方向盘设计惊艳!
话说Renault 5是雷诺的经典车型,自从1972 年推出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而如今,为了庆祝其上市50周年,雷诺与著名的设计师Pierre Gonalons合作,刚刚打造了一款电动汽车,叫做Diaman。 虽然是以经典的Renault 5为设计蓝本,但是除了复古的整体外形之外,其他的细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车身采用了三层油漆处理,粉红色底上有一层金色颜料,最上面还覆盖着磨砂清漆。 车头大灯也重新设计,变成了突出在外,灯罩还使用了类似钻石的切割处理。 搭配方形冲孔金色格栅,并暗藏LED灯光。 车尾灯也采用了相同的设计,与车头呼应。 除此之外,车标和轮毂上的装饰也非常独特,采用的是黄铜制成,并镀有24K黄金。 车门把手更是与众不同,就是一个镀金的半球形状。 并且,配有指纹识别系统,你只要把手指放在上面就可开关车门。 如果这些还不算什么新鲜的话,那么它的方向盘一定会让你惊掉下巴。 不是圆形,也不是轭式方向盘,而是一个螺旋异形。 这还没完,方向盘使用的材质更是不可理喻,那就是竟然用大理石制作而成。 同时,为了与之搭配,中央扶手箱也使用了大理石。 方向盘前面设计有三个圆形数字仪表盘,类似钟表造型,分别显示速度、电池电量和时间。 没有中控屏幕,只有一个凹槽。可以将手机放入其中,以便用来导航或者娱乐。 手机周围的装饰,由 Métaphores 利用马毛手工编织而成。雷诺声称Métaphores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手工编织马毛的作坊。此外,马海毛地毯则是法国挂毯工匠亲手打造。 没有玻璃天窗,而是采用了一个软顶,可以完全打开。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与这款车搭配,雷诺还设计了一些家具,包括沙发和落地灯等。 据介绍,这款车也不会量产,仅此一个,将在几周后拍卖。当然不用说,只有银子充足人才能得到它。 创新君觉得这样设计,简直就不是在造车,而把其当作了一件艺术品。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可在高温、极寒环境下正常工作的新型锂电池即将问世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CSD)的工程团队近日研发了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不仅在严寒和酷热的温度下表现良好,同时仍能储存大量能量。研究人员表示之所以具备如此好的特性,主要归功于全新开发的电解质。这种电解质不仅能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用途广泛且坚固耐用,而且兼容高能阳极和阴极。 这项成果于 7 月 4 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上,基于这项技术开发的车用电池即使在寒冷气候下也能让电动汽车行驶更远。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雅各布斯工程学院纳米工程学教授、该研究的资深作者郑晨(Zheng Chen,音译)说,它们还可以减少对冷却系统的需求,以防止车辆的电池组在炎热气候下过热。 Chen 解释说:“如果你需要在三位数(华氏)的高温条件下开车,那么对于汽车电池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在电动汽车中,电池组通常位于底盘,更靠近这些炎热的道路。此外,电池在运行过程中会因电流通过而升温。如果电池不能承受这种高温预热,它们的性能将迅速下降”。 在测试中,概念验证电池在 -40°C 和 50°C(-40 和 122°F)下分别保留了 87.5% 和 115.9% 的能量容量。在这些温度下,它们还分别具有 98.2% 和 98.7% 的高库仑效率,这意味着电池在停止工作之前可以进行更多的充电和放电循环。 由于其独特的电解质,Chen 和同事开发的电池既耐寒又耐热。它由二丁醚与锂盐混合而成的液体溶液制成。二丁基醚的一个特点是其分子与锂离子的结合较弱。换句话说,当电池运行时,电解质分子很容易释放锂离子。研究人员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这种微弱的分子相互作用可以提高电池在零下温度下的性能。另外,二丁醚很容易吸收热量,因为它在高温下保持液态(沸点为 141 °C 或 286 °F)。 这种电解质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与锂硫电池兼容,锂硫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电池,其阳极由锂金属制成,阴极由硫制成。锂硫电池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们承诺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低的成本。它们每公斤存储的能量是当今锂离子电池的两倍——这可以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增加一倍,而不会增加电池组的重量。此外,与传统锂离子电池阴极中使用的钴相比,硫的来源更丰富且问题更少。 但锂硫电池也存在问题。阴极和阳极都具有超强反应性。硫正极非常活泼,以至于它们在电池运行期间会溶解。这个问题在高温下会变得更糟。锂金属阳极容易形成称为枝晶的针状结构,可以刺穿电池的某些部分,导致电池短路。结果,锂硫电池只能持续数十次循环。 Chen 说:“如果你想要一个能量密度高的电池,你通常需要使用非常苛刻、复杂的化学物质。高能量意味着更多的反应正在发生,这意味着稳定性更低,降解更多。制造稳定的高能电池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试图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做到这一点更具挑战性”。 编译:cnBeta.com read more
伊隆·马斯克认为锰基电池有潜力
任何电池路线的发展都离不开能量密度和成本这两条主线。磷酸锰铁锂的能量密度高于磷酸铁锂但成本却差不多,富锂锰基材料和层状锰酸锂的能量密度优于三元材料。在原材料成本不断高企的当下,研发这几种正极材料的热度自然会提升。 近日,当升科技宣布磷酸锰铁锂材料已完成研发,目前处于客户认证阶段;巴斯夫杉杉宣布富锰电池材料已实现吨级规模化生产……近年来,包括磷酸锰铁锂、富锂锰基等锰基电池备受关注,相关企业加速布局。锰基材料电池前景究竟如何? 性价比优势显著 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是目前电动汽车使用的主流动力电池。 今年3月,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我认为锰基电池有潜力。”他进一步称“在非常大的(电池)需求下,我们需要数千万吨甚至数亿吨原材料。因此,用于大规模生产电池的材料必须是普通材料,否则就无法规模化。”在2020年的特斯拉电池日上,马斯克还曾表示,用2/3的镍和1/3的锰做正极材料相对简单,这使得在同样数量镍的情况下可以提升50%以上的电池容量。 目前主流锰基电池包括锰酸锂、磷酸锰铁锂、富锂锰基等。业内人士认为,锰基材料中,磷酸锰铁锂作为磷酸铁锂最重要的改进方向之一,有望率先产业化应用。据了解,磷酸锰铁锂是磷酸铁锂与磷酸锰锂的固溶体,保留了磷酸铁锂的优良安全性与稳定性,并且拥有较高的电压平台以及与磷酸铁锂相同的理论克容量,因此相同条件下其理论能量密度比磷酸铁锂电池高20%左右。目前,拥有磷酸锰铁锂技术储备的电池厂商有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主要以专利技术研发、投资布局为主。德方纳米、中贝新材料、天津斯特兰等正极厂商均对锰铁锂产品有所布局。德方纳米表示,公司新型磷酸锰铁锂已开始送样,预计1-2年后可实现产业化,叠加正极补锂技术,该电池能量密度可提高20%,循环寿命可达1万次。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夏永高指出,目前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接近极限,三元锂电池受近期镍、钴价格波动影响,成本飞涨。同时,相对于镍、钴,锰的储量较为充足。在此背景下,锰基电池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在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看来,任何电池路线的发展都离不开能量密度和成本这两条主线。“磷酸锰铁锂的能量密度高于磷酸铁锂但成本却差不多,富锂锰基材料和层状锰酸锂的能量密度也优于三元材料。在原材料成本不断高企的当下,研发这几种正极材料的热度自然会提升。” 尚存技术难点 据了解,比亚迪多年前曾尝试研究锰基电池并申请了相关专利,不过后续未有更多进展,目前比亚迪主打刀片电池。 事实上,具备诸多优势的锰基电池自身也有痛点。“锰元素的加入可以提升原本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但与此同时,锰加入后,材料的锂离子扩散速度和电子电导率均会降低。因此,为了实现磷酸锰铁锂更高的放电比容量,需要减小材料一次颗粒尺寸,但小的纳米颗粒也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如压实降低、吸水性高,以及其导致的高温循环性能差和胀气问题。”夏永高表示。 “磷酸锰铁锂技术开发的难点在于解决电压双平台的问题,富锂锰基和层状锰酸锂技术开发的难点在于延长循环寿命的问题,目前,上述技术都还没达到实用阶段的水平。”墨柯坦言。 高工锂电认为,未来2-3年磷酸锰铁锂将更多的以复配三元材料方式加以应用。长远来看,随着其成本下降,循环性能改善,将加速完成从辅材到主材的升级过程。“磷酸锰铁锂现阶段单独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其更适合用作三元锂电池的辅助材料,既可以兼顾能量密度,又可以提高三元电池的安全性能。”夏永高表示。 带动用锰需求 原材料供应紧张导致此前电池价格暴涨,近期价格仍维持在高位。目前,不少车企纷纷寻找性价比更高的电池,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近日表示,未来动力电池很有可能出现更多材料体系方面的创新。从目前来看,钠离子低温充电、快充性能表现十分突出,锰酸锂、锰酸铁锂等锰基固态电池经济性、低温性能表现优异,两者凭借各自优势,均已进入新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布局之列。 中金公司的研报指出,2022年开始,4680电池、CTB、磷酸锰铁锂电池、半固态电池、钠电池、锂电回收等有望陆续走向产业化。“原材料价格上涨越多,综合性价比越高的电池路线就越受欢迎,比如,磷酸锰铁锂等多种技术路线未来都会有参与竞争的机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表示。 据了解,锰酸锂电池目前已实现大规模量产,在两轮车市场有着较大市场空间,磷酸锰铁锂电池、富锂锰基电池仍处于规模化量产的推进过程中。 业内比较关注,何种锰基电池可实现最先搭配装车。对此,夏永高看好三元/磷酸锰铁锂复合电池的前景。针对目前磷酸锰铁锂电池发展面临的技术问题,他认为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综合平衡锰铁比、电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等至关重要,不应一味追求更高的锰含量。 未来随着锰基电池的发展,锰在电池端的需求也将攀升。中信证券的研报指出,受益于三元正极材料和锰酸锂材料出货量的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锂电正极材料用锰量将超过30万吨,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32%。随着新型锰基正极材料的渗透率提升,预计锂电池用锰量将出现激增,至2035年有望增至130万吨以上,相当于2021年的10余倍。2035年锂电池领域用锰量预计占锰整体需求比例达到5%。 read more
这款续航2300公里的电动车是一群学生造出来的?
最近我发现了一辆好玩的车, Lightyear 0,( 巴斯 )光年零号机。 这辆像是 FF91 和保时捷 718 合体的电动车,能让你实现永不充电,0 碳出行。 这是一辆太阳能电动车,一块 60 千瓦时的电池,可以选择插电或纯靠太阳能续航。 如果你上下班往返 70 公里以内,选择这辆车,就可以好几个月不充电,省下一大笔电费,当然也省下一大笔油费。 前提是你在的地方阳光日照得足够充足。 按荷兰的气候,可以 2 个月不充电,如果是西班牙或葡萄牙这些日照时间更长的地,可以 7 个月不充电。 想想你现在加的 10 元 95 号,这车不是香爆? 不过这车虽然很香,但它还不是太阳能汽车里的极限,甚至是个弟弟。 众所周知,电车里有个续航极限,奔驰的 Vision EQXX 的概念车,充满的 100 千瓦时电池包,实测能 1000 公里。 em…是不是觉得这续航很顶? 但有一群学生造的纯太阳能电动车,只装了一块远低于 100 千瓦时的电池,却可以在真实道路上,跑完 3200 公里,而且是只靠太阳能。 这辆车就来自于两年一届的世界太阳能挑战赛( WSC )。 这场比赛,也号称太阳能赛车界的 F1 。像这样续航两千多公里的太阳能车,比赛里多的是,而且还长得各有特色。 规则很简单,44 辆车相继出发,谁先到终点谁赢,全程 2300 公里。 没有专业的比赛场地,路况跟咱平时开的高速差不多,车水马龙,平均时速也限制在一百公里左右。 因为比赛在澳大利亚,选手们的驾驶环境甚至还挺恶劣。 […] read more
老马吃回头草了?特斯拉重拾毫米波雷达技术
2022 年 6 月 7 日,特斯拉向 FCC 联邦通讯委员会提交了毫米波雷达的相关材料。 一般而言,在美国上市的射频相关产品,都必须向 FCC 提交第三方测试材料来证明其符合美国的频谱管制规则。 这意味着特斯拉不仅没有放弃毫米波雷达,而且亲自下场设计了一款毫米波雷达。 实际上在 1 年前,也就是 2021 年 6 月 3 日,特斯拉就提交了一份有关毫米波雷达的材料,即 2AEIM-161631,这是一款比较特殊的 60GHz-64GHz 的毫米波雷达。 目前这款毫米波雷达的用途未知,从材料上看,其主芯片是德州仪器的 IWR6843AOP,可能是驾驶者生命体征监测 Driver Vital Monitoring,即监测驾驶员的心跳脉搏。 虽然马斯克说要取消汽车前向毫米波雷达,但从特斯拉车主手册的内容来看,毫米波雷达一直都在,从未取消。 在美国地区,2022 年款特斯拉 Model Y 车主手册第 219 页明确指出: 「Traffic-Aware Cruise Control and Autosteer are unavailable because the radar located in the front bumper area of your vehicle has no or low […] read more
成本不到锂电池的一半儿!不含锂钴的新型电池可用于EV和储能
据报道,美国电动汽车电池初创公司Alsym Energy推出了一种电池存储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锂离子电池性能,而且没有后者有时会起火的风险。 据悉,该公司研发的这种新型电池的阴极主要是锰氧化物,阳极是另一种金属氧化物,电解液是水基的,但其尚未披露电池的确切化学成分。但值得注意的是,Alsym Energy表示,这种电池不使用锂、钴或镍,以避免与材料供应和成本有关的问题。 该公司表示,它预计这种电池的成本将低于目前锂电池的一半。另外一个好处是,由于使用了无毒材料,这种电池更容易回收。 Alsym商业顾问委员会主席Nitin Nohria表示,该公司的目标之一是帮助世界上更多的人负担得起电动汽车。他说,“我们看到了将新电池推向市场的全球竞争。大多数公司主要关注性能,很少考虑让电池更安全、更划算,尤其是对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Alsym Energy的团队正在努力确保他们的电池不仅能以更低的成本满足性能预期,还能避免与锂基技术相关的大多数供应链挑战。”他补充说。 Alsym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Mukesh Chatter则表示,该公司已与一家印度顶级汽车制造商达成合作,共同开发新电池,但Chatter拒绝透露这家汽车制造商的名称。 据悉,该公司的科学家和产品开发团队位于马萨诸塞州,目前正在开发一个500千瓦时的原型制造设施。Alsym表示,它的电池可以在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工厂生产,几乎不需要改装,也不需要昂贵的干燥室、防火锁和溶剂回收系统。 除了EV电池外,Alsym的电池还可用于固定式储能和海洋应用,但使用的是锰和铝等相对常见的材料。最终该公司希望与制造合作伙伴一起制造电池,并于2025年达成目标。 编译:财联社 @黄君芝 read more
电动车须尽快解决这问题?
最近有不少网友曝料,那就是电动汽车会有自燃风险,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希望这是假的,因为这样会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一旦电动汽车电池燃烧速度过快,那么可以说留给司机脱困的时间也就不多了,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就是一个定时炸弹,相信看过相关视频的人应该都知道,无论是电动车还是电动汽车都出现过自燃的现象,有的电动车甚至在充电时还会直接爆炸,视频中惊心动魄的场面相信大家到现在依然还没有忘记,特别是还有司机开着电动汽车上路的视频,开着开着汽车突然就起火了,连驾驶室都被烧着了,司机整个人从车上带着火跑了出来满地打滚,确实如此,随着电动车不断普及,这样的案例可以说是每年都有不少例,这也一度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更是有人称会不会有人在背后抹黑? 在这里不得不给大家普及一下,电池在充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也就是说一旦电池的内部温度因此不断升高,那么这就将会导致出现过热燃烧以及爆炸的风险,所以消防技术专家也将电动车列为易燃物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楼下充电时,都会有相关的安全提醒,因为电动车本身就有很多易燃可燃零件,比如塑料、轮胎这些都是高分子聚合物,是极其容易燃烧的物件,一旦电池出现问题发现燃烧或爆炸的现象,那么这些物件也将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比如去年就有一对父女被火球吞噬,一辆正在行驶的电动车突然自燃,烧起的火球瞬间就将连人带车一起燃烧,虽说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之下,不到一分钟就扑灭了火,然而父女俩被烧伤的面积仍然超过了90%,那么自燃的风险有多大可想而知。 其实相比燃油车电动车则更容易自燃,并且火势难以控制导致脱困时间变短,特别是最近电动汽车自燃事件频出,这也又让不少人担忧使用电动汽车的风险会不会很大,现在一般主流的电动车大多都是采用锂电池,锂又是活性最强的金属元素,是一种燃烧后最难以控制的金属元素,特别是暴露在空气中,就会与空气中的氧产生氧化反应,从而产生激烈的燃烧甚至是爆炸,这也是为什么前面讲到的那对父女,在短短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被烧伤了全身90%的面积,而车企之所以都使用这种电池,就是因为锂金属具备了体积小、能量密度高的特性,所以也备受很多车企的青睐,相比之下燃油车自燃的可控度就很高,所以车主会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来逃离现场。 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少网友担心电池会不会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其实大家也不用过多担忧,毕竟现在科技如此发达,小小的电池技术还是能保证其安全的,只要电池不存在问题,或者多注意电动车的使用事项,那么基本都不会出现自燃的情况,比如不要在雷雨天时充电,也不要在高温下暴晒,暴晒不仅会导致电动汽车电源箱温度上升,更是会让车内电池温度也跟着上升,特别是在电池温度过高时充电,更是会进一步加速车内线路老化或损坏,还有就是电动汽车不要在充电的时候开空调,当电量过低时要尽快充电,当电量充满时也要马上停止充电,如果忽略这些注意事项,不仅会影响到电池性能和缩短电池寿命,更加严重还要引发安全风险,所以电池并不是定时炸弹,而是取决于人为怎么使用。 其实在汽车市场经常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无论是特斯拉的刹车事件,还是奔驰汽车的漏油事件,都曾经闹得那是沸沸扬扬,特别是特斯拉也出现过自燃事件从而引起火灾,甚至是连旁边的奥迪和雷克萨斯都引燃了,包括燃油车其实也有过自燃的现象,只不过就像前面所说,燃油车自燃的可控度会更高一些,特别是燃油车在出现事故后,其事故原因是我们可以轻松查到的,然而电动汽车则不同,对于电动车起火的具体原因,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特别是电动汽车的火相比燃油车更难扑灭,还有再次爆炸的风险,所以电动汽车才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可是我们不要将焦点放在电动汽车身上,因为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以及其它高精尖的技术产品,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自燃率,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要看产品技术品控和使用环境。 也就是说真正容易出现事故的,基本都是哪些电池有问题,或者是没有按照注意事项来使用,导致电动车处于一个极度高风险的状态,那么试问这又怎么会不出现自燃或爆炸呢?但是不管怎么样,自燃现象是事实情况,我们只希望未来车企能够降低自燃率,同时也要合理设计出自燃脱困的解决方案,而更加重要的是,要加速解决电池的问题,比如试试看有没有什么其它元素可以进行替代,又或者发明什么新技术来解决这种安全隐患,只有这样那么新能源汽车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能源对我们来说才具有深远的意义,否则按照这种进度发展下去,那么燃油车就永远不会淘汰,那么汽车所排放的尾气也就将一直污染着地球环境,不得不说,这个后果相比自燃可是要严重得多。 对此,您怎么看? 出处:头条号 @小林观点 read more
日本新技术可以让电动汽车在1分钟内充完电?
2022年6月17日讯,日本电子零部件开发企业Eamex开发出高容量的电容器,如果用于纯电动汽车(EV),最快1分钟即可完成充电。Eamex将于8月供应样品,近期开始量产。 报道称,这款电容器把制动器产生的热量转变成电能再利用的性能也很强,如果跟锂离子电池配置在同一场所,有可能实现同等以上的EV续航距离。 此次开发的电容器将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更换成名为“聚苯胺”的特殊导电性高分子进行使用,可以高效吸附锂离子。试制品1-3分钟即可完成充电,可反复充放电3万次以上。 出处:日经中文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