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信部发布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要确保电动汽车安全!
4 月 3 日,工信部正式发布 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首次将 “不起火、不爆炸” 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这一被称为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的新规将于 2026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彻底终结了行业对热失控风险的侥幸心理,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进入 “零容忍” 时代。
新能源汽车 “快跑”,安全问题敲响警钟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如同坐上了高速列车,一路飞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 1181.3 万辆,销售 1168.2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5.8% 和 33.9%。大街小巷里,绿牌车越来越常见,可伴随而来的,是日益凸显的动力电池安全隐患。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统计,2023 年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数量同比增加 32%。一辆辆起火冒烟的新能源汽车,就像一个个被点燃的 “火药桶”,不仅威胁着用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给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提升动力电池安全标准成了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2020 年发布的旧标准,规定热失控后需提供 5 分钟逃生时间,但如今,这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对安全的期待,制定更严苛、更全面的安全标准迫在眉睫。
新规升级,全方位守护电池安全
与 2020 版标准相比,GB 38031-2025 可谓是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革新。过去旧标准要求热失控后提供 5 分钟逃生时间,而新标准直接把安全防线大幅前移,要求触发单体热失控后,电池包或系统在至少 2 小时观察期内无起火、爆炸现象,且所有监测点温度要稳稳地控制在 60℃以下。这一转变,就像是给电池包穿上了一层坚不可摧的 “防火防爆铠甲”,把安全保障从 “被动逃生” 彻底升级为 “主动阻断”,极大地降低了热失控带来的危害。
在报警信号方面,新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热失控后必须在 5 分钟内发出报警信号,而且报警前后 5 分钟内,不能有可见烟气进入乘员舱。这就好比给驾驶员和乘客安装了一个灵敏的 “安全预警器”,让他们在热失控初期就能第一时间知晓风险,避免因信息延迟而陷入危险境地,为人员疏散争取更多时间,提供更安全的环境。
为了模拟更真实的事故场景,新规在触发热失控的方法上也下足了功夫。在传统针刺、外部加热的基础上,新增了 “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 方法,专门用来模拟电池内部短路等复杂故障场景。而且,针刺速度也从 0.1 – 10mm/s 调整为 0.1 – 1mm/s,就像是把测试的 “放大镜” 倍数调高,让测试结果能更精准地反映电池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能。
大家都知道,汽车行驶在路上,底部很容易受到飞石撞击等伤害,而在这之前,底部防护安全标准却存在空白。这次新规直接补上了这个 “漏洞”,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要求电池包或系统在直径 30mm 钢球以 150J 能量撞击后,不能出现泄漏、起火或爆炸等情况。不过,离地间隙≥200mm 的 N 类商用车可以豁免,可乘用车全系都被纳入了监管范围,可见新规对乘用车安全的重视。
随着超快充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安全隐患。新规针对这一情况,要求 300 次快充循环(SOC 区间 20% – 80%)后,电池仍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这就像是给快充技术戴上了一个 “紧箍咒”,明确了快充性能的稳定性要求,防止电池因为高频充放电而出现性能衰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此外,新规在盐雾试验方面也进行了优化,删除了盐雾试验中低压上电监控要求,简化了流程,同时把试验后的监测时间延长至 2 小时,确保那些可能出现的延迟性爆燃风险都能被牢牢控制住,进一步完善了电池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测试标准。
新规落地,行业面临大变革
新标准的实施,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必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激起千层浪。车企和电池企业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技术研发方向的大转变。为了满足新规要求,他们得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给电池包底部装上高强度防撞梁,强化热管理系统,让电池包能抵御底部撞击,还能有效控制热失控。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早就开始布局 “多层级热失控阻断” 技术,通过电芯级、模组级、系统级三级防护,努力实现 “不起火” 的目标。同时,固态电池因为天生具备热失控抑制能力,很可能会成为新规下的技术突破口,这也促使企业加大在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上的研发投入。
检测认证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底部撞击测试、2 小时热失控监测等新增项目,都需要第三方实验室的支持。就拿底部撞击测试来说,单次检测成本就超过 200 万元,预计 2026 – 2027 年,检测认证市场规模将突破 500 亿元。
但是,这场变革也伴随着挑战。满足新标准,对企业的技术实力和资金投入要求更高了。一些技术落后、研发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可能会在这场 “安全竞赛” 中掉队,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这也将加速行业洗牌,推动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行业预测,符合新标准的车型保费有望下浮 15% – 20%,而且电池终身质保条款里,很可能会剔除 “热失控” 免责项。这不仅能让消费者的钱包更轻松,也让他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更有信心,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GB 38031-2025 的发布,不仅仅是技术标准的升级,更是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构。从材料创新,像研发高耐热电解液、陶瓷涂层隔膜,到系统集成,比如开发智能热管理算法,行业必须以 “安全” 为核心,推动全链条技术迭代。而且,这个标准对钠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等新型储能装置也具有兼容性,为技术多元化发展留出了空间。“不起火、不爆炸” 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动力电池安全标准已经站在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在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这一标准必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向标,引领行业朝着更高安全、更高可靠性的方向大步迈进。
出处:头条号 @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