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因其在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方面的潜力,备受电动汽车、便携电子设备及电网储能等领域的关注。如果你关注这些方面的新闻,大概会有一种印象:从前几年开始,关于固态电池取得关键突破的消息…
Tag: 钠离子电池
随着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电池、快充技术也在不断迭代。消费者曾经对于续航的焦虑正在得到缓解。近期,宁德时代发布三款重磅…
4 月 3 日,工信部正式发布 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首次将 “不起火、不爆炸…
4月3日,工信部正式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孟颖教授近日带领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全球首个无负极钠固态电池。这一成果已发表于《自然-能源》杂志,标志…
📅Published: 2023-12-27 17:27 固态钠离子电池技术研发又有新进展。 2023年12月19日,美国的马里兰大学宣布,该校能源创新研究所教授Eric Wachsman领导的团队开发出一种性能优于当前钠离子电池的新型固态钠离子电池架构。 它使用了更稳定的陶瓷固态电解质,相较于液体电解质,这种电解质不易燃,安全性更强。其采用了钠金属作为负极,使得电池能够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相较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储备量丰富、成本低等优势,但在能量密度方面落后于锂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多采用液态电解质,容易出现漏液、燃烧等问题,而使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易燃的有机液态电解液,可有效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这类电池也被称为固态电池。固态电解质的开发是此项技术的主要难点。 马里兰大学称,上述固态钠离子电池特殊的负极和电解质材料使得其负极界面的电阻有效降低至3.5 Ωcm2,有利于钠离子的快速传输。 该电池每平方厘米的表面上能够创纪录地通过40 mA的电流,满足高速充放电的需求。同时,它还能够在每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储存和释放10.8 AH的电荷,能够满足电池长时工作的需求。 为验证该新型固态钠离子电池架构的性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将软包电池外壳、磷酸钒钠正极与钠金属负极和陶瓷固态电解质组装在一起,在室温下实现了2C速率循环,这意味着电池能够在半小时内充满或放完电。 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都被视作下一代电池技术,两者的组合此前也已进入国内电池研发人员的视野。 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公布了一款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等特点的全固态钠离子电池,由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等人共同研制。 该款软包钠离子电池在平铺和弯折状态下循环535次后,仍可保持355 Wh/kg的能量密度。软包是电池的三种封装方式之一,其他封装方式还包括方形和圆柱。 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胡勇胜团队发现了一类新型粘弹性无机玻璃固体电解质,克服了有机聚合物固态电池界面化学稳定性较差、无法与高电压正极兼容等问题,使得固态钠离子电池能够耐受高压,并保持良好的循环率。
📅Published: 2022-06-03 18:35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国产智能手机的发展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可谓是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新能源汽车方面,截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580万辆,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的50%。已经将合资车和外资车远远甩在了身后,实现了弯道超车。 国产智能手机方面,经过了十年的不懈努力,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全面崛起。无论是从质量、性能、价格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可以与苹果、三星等外国品牌一较高下。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手机市场销量排名前五的手机品牌中,国产手机已经占据四席,国产手机品牌市场占有率达80%,而且荣耀、OPPO已经反超苹果手机,占据了销量榜的冠亚军位置。 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跟风凑热闹,而是扎扎实实的技术创新与进步的结果。近期,我国的电池技术又接连取得突破,或将从根源上解决长期被人们所诟病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手机的续航焦虑问题。 什么是续航焦虑? 续航焦虑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充电焦虑,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智能手机,都需要在使用一定时间后为其充电。但是,就目前的充电技术来说,还远远达不到人们的使用需求。 比如新能源电动汽车,一旦没电,就需要到处去找充电桩,即使找到充电桩,可能还需要排队充电,好不容易排到自己了,也需要再等上大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才能把电充满。这样一番折腾下来,可能你已经焦躁不安,身心疲惫。 再比如智能手机,其实也和新能源电动汽车类似,给手机充一次电也需要等上几十分钟才能充满。如果你有手机依赖症,那这几十分钟可能会让你心情沮丧,度日如年。 那如何解决续航焦虑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寻找性能更优的充电新材料;二是突破快充技术的瓶颈。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期我国在电池技术领域又传来了三个好消息,终于实现新的突破,下面赶快来分享给大家。 01 宁德时代发布新一代钠离子电池 据悉,这款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可达160Wh/kg;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而在零下20°C低温的环境下,仍然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 在正极材料方面,宁德时代采用了克容量较高的普鲁士白材料,对材料体相结构进行电荷重排,解决了普鲁士白在循环过程中容量快速衰减的核心难题;在负极材料方面,宁德时代开发了具有独特孔隙结构的硬碳材料,其具有克容量高、易脱嵌、优循环的特性。 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具有四大优势: 1、储量丰富。 锂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0.0065%,而钠约为2.36%,钠的储量是锂的360倍。
📅Published: 2022-05-10 16:54 据报道,美国Natron公司研发的钠离子电池具有极长的循环寿命、实用的功率密度、卓越的安全性和超高速充电等优质性能,而且无需使用任何锂。 通过与汽车电池制造商Clarios的合作,Natron公司的钠离子电池将于明年在美国密歇根州进行大规模生产。 一些专家表示,目前的电池技术正在走向锂短缺危机,已知的锂储量根本不足以满足电动汽车市场的预期需求水平,更不用说未来几年寻求转向电池动力的其他行业了。 钠离子电池项目在过去几年中经常出现,希望能在从电池市场中分一杯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宁德时代去年推出了一款针对电动汽车市场的钠离子电池,其比能量为160 Wh/kg,是目前大众市场锂离子电池组能量密度的一半以上。 Natron公司则选择了一个不同的目标,使用了一种基于普鲁士蓝的不同化学物质。普鲁士蓝是一种常见的颜料,最著名的是它提供了蓝图的蓝色,也广泛用于日本传统木版画,如北斋的《神奈川的巨浪》。 众所周知,电池设计往往是许多因素的折衷,包括热性能、重量或单位体积的能量和功率密度、安全性、充电时间和循环寿命。 Natron声称,它的设计提供了介于铅酸和锂离子之间的强大容量功率密度,超高速充电设施可以在8分钟内完成0-99%充电,循环使用寿命超过5万次,比竞争对手锂离子电池还高出5到25倍。据说它们的热稳定性非常好,因此运输、部署和处置都很安全,没有火灾风险。 不过就目前而言,无论是重量还是体积,能量密度都相对较低,因此Natron不会向电动车制造商推销这款产品。该公司瞄准的是工业电池的使用案例:数据中心备用电源、叉车和其他工业车辆、电信设备等。也可能有一些电动汽车的应用,例如,作为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缓冲电池,在电网供应和快速充电器之间存储能量,以尽可能快的速度为汽车电池充电。 据悉,Natron已经与Clarios International合作,从2023年开始在密歇根州的Clarios Meadowbrook工厂批量生产这些钠离子电池。目前这里是一个锂离子电池工厂,Natron表示,他们的钠离子技术可以使用相同的设备进行生产,因此,与自己从头开始建造工厂相比,合作可以让其更快、更便宜地将这些产品推向市场。 Natron表示,一旦投产,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钠离子电池工厂。此外,所需材料的供应量充足,应该会导致价格非常稳定,这可能是相对于锂的一个关键优势,后者取决于未来几十年供应和地缘政治的情况。 编译:财联社 @黄君芝
📅Published: 2021-11-22 04:48 如今各种锂电池已经成为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设备,无论是手机、电脑、可穿戴设备还是新能源汽车,它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但随之而来的是外界对锂电池资源的担忧,尤其是今年以来锂电池相关原材料价格出现飞涨,逼迫各国纷纷加快布局“后锂电池”时代。 锂电池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多国押注镁电池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20日以《锂电池何时被超越?》为题报道称,英国剑桥大学、丹麦及以色列的知名工科大学以及德国、西班牙的研究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E-Magic”在欧盟的资金支持下,正以2030年为目标,加快开发突破性的高容量、环保性更好的镁电池和锌电池。 报道称,锂电池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日本索尼公司实现商用化,它比之前的镍氢电池、铅酸电池能存储更多电能,如今已经在新能源汽车、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产品上得到普及,相关研究还在201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锂电池的最大缺点就是成本高。报道举例称,如果将锂电池作为大规模储存太阳能或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储能电池,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资料显示,想将其成本降到跟水力发电相当的每千瓦时2.3万日元的水平“是白日做梦”。 因此“后锂电池”时代的主要目标是压缩成本和提高耐用性。“E-Magic”瞄准了成本更低的镁电池。镁离子可以携带2个正电荷,而锂离子只能携带1个,因此理论上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比锂电池更大。目前实验室的镁电池已经能反复充放电超过500次。研究人员将致力于改进电解液及开发新的电极材料。同时丰田的北美研究所和美国休斯敦大学也在开发新型镁电池,它的电极正极材料采用有机化合物,电解质采用硼。虽然这种镁电池目前只能充放电200次,但研究团队称“已经找到了开发出高稳定性、高性能电池的方向”。 除了镁电池外,报道提到日本东北大学的小林弘明助教和本间格教授也在开发新型锌电池,他们用水溶液取代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降低了火灾事故的风险,由于其成本低,未来有望用于储蓄可再生能源电力。 替代技术尚不成熟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2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当前正在发展的锂电池替代技术而言,除了日本媒体提到的镁电池、锌电池,还有相对更成熟的钠电池。事实上,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均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它们的工作原理也高度相似。只是受制于没有合适的电极材料,钠电池一直到2000年之后才取得突破。当前技术最先进的钠电池是中国宁德时代今年7月发布的,具备全球最高的能量密度(160Wh/kg)和超快充特性(15分钟可充电80%)。预计宁德时代下一代钠电池能量密度可突破200Wh/kg;计划于2023年形成基本产业链。 墨柯认为,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镁电池、锌电池还是钠电池,其成熟度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相当差距,甚至只是处于实验室阶段,性能也有不少缺陷。他表示,外界对于这些锂电池替代技术如此热心,核心原因不在于它们的性能更好,而是资源更丰富、原材料价格更便宜。 正如《日本经济新闻》提到的,锂电池原材料——锂、镍、钴的产地分布极度不均。相关资料显示,近80%锂资源产量主要集中在美洲四湖以及澳洲六矿,中国需要的锂资源80%以上都要靠进口;镍资源多数集中在印尼、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古巴和菲律宾等地区,这六国的镍储量占比全球储量近78%;全球已探明钴资源由约51%分布在刚果(金)。相比之下,钠、镁、锌的储量要高得多。例如锂在地壳中的储量为0.0065%,全球储量仅有8600万吨,而钠在地壳中的储量为2.74%,仅中国柴达木盆地的钠盐储量就达到3216亿吨。 但另一方面,镁电池和锌电池在技术和材料上仍有相当多障碍有待克服,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较合适的电极材料,更谈不上大规模应用。墨柯预测,考虑到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研制到量产再到大规模应用的过程,这些替代技术可能需要等待二三十年才能发展成熟。他还表示,即便是相对成熟的钠电池,由于钠离子半径和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在能量密度提升上受到限制,可能更适合储能电池、二轮电动车等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领域。宁德时代透露,已经开发出了钠电池和锂电池共用的体系,彼此可以“取长补短”。 锂电池还可以再“挖潜” 如果锂电池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被取代,那么它的未来又如何呢?墨柯认为,今年以来锂电池相关原材料价格的飞涨存在人为炒作的成分,单就锂资源的储备量而言,虽然远不如钠镁锌,但在未来三五十年内是绝对够用的。 同时锂电池的潜力还远没有被挖掘干净。墨柯表示,锂电池理论能量密度最高可达到700Wh/kg,目前高镍811电池(即电池正极材料中镍占比80%、钴占比10%、锰占比10%)的能量密度能达到260-270Wh/kg,而日韩头部电池企业在2021年都推出镍含量在90%以上超高镍电池产品,再加上负极采用硅碳材料,有望将能量密度提高到400Wh/kg,相当于锂电池的储电能力提升了50%。此外,多国还在研究将锂电池的液态电解液替换为固体电解质,可以同时提高其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撰文:环球时报 @马俊
📅Published: 2021-07-29 17:39 北京时间2021年7月29日下午,宁德时代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其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在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就可以达到80%,具有快充能力。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称,钠离子电池在低温性能、快充以及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互兼容互补。 出处:头条号 @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