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技术
续航能超2000公里?锂电池技术研究有新突破!
经过近10年的运营,总部位于圣何塞的由大众和比尔·盖茨支持的初创公司QuantumScape终于打破了沉默。昨日,在为投资者举办的虚拟”电池日”活动中,QuantumScape宣布其用于电动汽车的固态电池将比传统电动汽车电池充电更快、容量更大、使用寿命更长。这家公司的口号就是“锂电的未来就是固态电池”今天带大家看看这家公司是多么的先进。 当下的锂电池技术有什么缺陷? 首先,我们都知道新能源车的核心是电池。电池决定了新能源车的里程上限。目前量产的纯电电动车做的最好的特斯拉也就是5、6百公里。 目前的电车,包括特斯拉,用的都是锂离子电池。一般是镍钴锰酸锂做正极,石墨做负极,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用的磷酸铁锂做正极。但无论是镍钴锰酸锂还是磷酸铁锂,都是用含有锂离子的有机电解液。这种电解液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危险,毕竟是有机液体,易燃易爆;另一个是容易形成锂枝晶。锂枝晶就是电池在使用时,会在正极上形成一些金属锂的小毛刺,这些小毛刺容易穿透隔膜,引起短路,造成电池燃烧。 固态电池如何解决缺陷? QuantumScape的固态电池关键突破是使用陶瓷分离器取代传统电池中使用的液体电解质,作为正负离子流动的介质,这种陶瓷是柔性的,而不是刚性的。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冷温度下,能量可以继续在整个电池中移动。另外,使用固态电解质,就不会让小毛刺穿透。固态电解质就好像一堵墙一样,能够把小毛刺挡住。 而且,如果能用上固态电解质,正极材料可以直接换成金属锂。金属锂的好处一个是能增加锂离子的容量,另一个是能增大使用的电压范围。理想情况下,可以把现在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3倍以上。以前之所以不用金属锂,还是因为锂枝晶毛刺的问题,太危险了。 所以,如果Quantumscape能开发出使用金属锂的固态电池,那么又能解决安全问题,又能把电池能量提升好几倍。市场前景无比美好啊。 固态电池效能如何? QuantumScape在昨日的电池大会表示,其固态电池将比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有显著的改进,使电动汽车比使用传统电池的电动汽车多出80%的行驶距离。这种电池还有其他优势,它们在800次充电后仍能保持80%以上的容量。它们是不可燃的,电池体积能量密度超过每升1000瓦时,几乎是顶级商用锂离子电池组密度的两倍。这意味着,有了商用固态电池后,1000公里以上的续航是轻轻松松。并且,如果进一步开发出使用金属锂的固态电池,那么续航有望达2000公里。 QuantumScape的优秀团队背景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可以看到,董事会里有亚马逊的前董事,大众集团的前董事会主席,特斯拉的合作创始人,大众集团电池中心首席。光从这些大佬的台头就能感受出QuantumScape是集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研发大佬,合力之作。 QuantumScape的投资人团队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比尔盖茨,大众,上汽集团。就光一个比尔盖茨,就够响亮了。 QuantumScape股价反应 (图片来源:富途牛牛) 从壳公司成立,到合并,到上市,短短三个月时间,股价已从10美金涨至59.9美金。可以说是所向披靡,气势恢宏。截至发稿,公司市值218亿美金。QuantumScape声明预计自己公司的固态电池量产要到2024年。那么为期面对的市场将是,私家车,公共乘用车,工程用车,甚至重型卡车。QuantumScape面对的是所有燃油车市场的替代,可以说是对传统能源的游戏规则的改变。所以,SPAC中好股票的想象空间是多么大。注意,本文只是举例说明SPAC中可以挖掘出优质股票,并不是推荐买入QuantumScape。 美股前瞻 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他向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提出了新的9160亿美元抗疫救济方案。而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也同意该援助计划。这表明谈判正在取得进展。目前,美元指数持稳于90关口附近,投资者正在评估刺激计划和疫情对美元的影响。 花旗银行预期英欧能够达成贸易协议,保持看涨英镑。花旗银行策略部将逢低买入英镑。英镑上涨会带动美元进一步的下跌,从而促进美股和商品的上涨。截至发稿,美元指数已经下跌至90.76,下方最近的一个支撑位为12月4日低点90.47 。如果跌破,可能进一步向下,从而加大对美股的利好。 出处:头条号 @华彩CGTRADE read more
太阳能汽车来了,续航达1600公里!
9年前,电动汽车公司Aptera因为未能成功融资而被关闭。现在,Aptera带着一款全新的太阳能电动汽车卷土重来,并豪言「永远都不需要充电!至少,对大部分司机来说是这样」。据Aptera预计,他们最顶级的车型续航里程能达到1000英里(约1609公里)。 长续航的秘密是什么? 总有一天,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将达到1000英里(约1609公里),而如果Aptera最新款车型真的兑现了他们的承诺,或许这一天,将在明年到来。 据Aptera介绍,他们的车子阻力系数仅有0.13,每英里仅消耗100瓦时,所以顶级车型的100KWh太阳能电池板似乎…有可能达到1000英里(约1609公里)的续航,甚至更好。 因为Aptera还有另一个大招”Never Charge”太阳能车顶阵列,这个技术可以在一个晴天内增加大约40英里(约75公里)的里程。在引擎盖和舱门上也增加盖板,还能再增加24英里(约38公里)的续航里程。所以从理论上说,根据位置和驾驶习惯,或许真能做到永不插电。 Aptera太阳能电动车的内饰 但并不是说Aptera就是全靠太阳能来驱动,在驾驶时实时充电。太阳能并不能释放足够的马力,除非造一个超大面积的东西,而且几乎没有阻力。这也是为什么试验性的太阳能汽车看起来就像是铁皮屋顶架在单车上一样。按Aptera的说法,太阳能的充电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5英里(约8公里)的里程。 奇形怪状,三轮车?没有机翼的飞机? 从外形来看,这款新车是三轮、两座,特别像没有机翼的飞机,0.13的阻力系数也确实罕见,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3的阻力系数为0.23、大众ID4电动SUV为0.28。 Aptera前轮驱动版百公里加速为5.5秒内,三轮驱动版则可以缩短到3.5秒内。电池组大小从25kWh到100kWh,最重的型号2200磅(约998千克)。 本质上,还是用电池驱动车子,Aptera说,使用直流快速充电,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500英里(804公里)。 Aptera联合创始人克里斯·安东尼(Chris Anthony)在新闻稿上说:”凭借Aptera的Never Charge(永不充电)技术,您将被太阳的力量所驱动。我们内置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让你的电池一直处于满电状态,无论你想去哪,尽管出发。” “内置于每一款Aptera汽车都内置Never Charge(永不充电),旨在收集足够的阳光,在大多数地区每年可行驶11000英里(17702公里)。” 目前Aptera Paradigm和Paradigm Plus型号已经开始接受预订,可退还押金$ 100。售价将在25,900美元至46,000美元之间(定制车辆会更高),预计将在2021年交付。 极客君有话说 其他人都在尝试通过提高电压来解决充电率问题,没人想到提升汽车效率,每小时充电速度甚至是原来的几倍,此外每天从太阳那得到40英里续航里程,算不算一种创新?但这车子,安全性是最重要的问题,选择三轮车设计有可能是为了避免遵守普通四轮汽车的安全标准。 出处:头条号 @极客视界 read more
特斯拉与比亚迪在电池技术上的差距
电动汽车最关键的部分就是电池组,电动汽车的续航与电池有直接的关系。电池组不光是续航容量,还需要稳定和安全。特斯拉Model 3用的是三元锂电池,比亚迪用的却是磷酸铁锂电池,哪一种锂电池更安全?更可靠?价格更便宜? 三元锂电池是指使用镍钴锰酸锂作为正极材料,石墨作为负极材料的锂电池。三元锂电池同样的体积的话电池电压相对比较高。电压高续航相对就比较远,耐低温性也好。 磷酸铁锂电池,是指用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不含钴元素,生产成本相对比较便宜,相同的续航容量,电池体积相对比较大。 安全性比较,磷酸铁锂电池比三元锂电池高得多。比亚迪公司最新研发的刀片电池就更加安全。看到下面这张对比图就一目了然了。 三元锂电池如有发生碰撞刺穿就会像火药一样,产生剧烈高温燃烧从而发生爆炸,这就是为什么特斯拉汽车这几年频频发生了燃烧起火事故的原因。而比亚迪公司电动汽车却坚持采用磷酸铁锂电池,这在热稳定性和安全方面就强得多了。所以特斯拉公司最近生产的车型也就不再使用三元锂电池,也改用了磷酸铁锂电池。 出处:头条号 @顶条视频 read more
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技术已成熟,只等政策批准!
日前,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对外大胆宣布:特斯拉将在2021年向客户发布全自动驾驶系统。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埃隆·马斯克表示:“我对实现完全自主权并将于2021年释放给特斯拉客户充满信心,特别是一些地区将允许完全自动驾。” 据悉,特斯拉目前已经向内测用户推送了完全自动驾驶Beta版本系统;不过实测用户表示这套系统并没有到达L5级功能,因此并不完美。。 虽然马斯克表示特斯拉车型将支持这一完全自动驾驶,但实际会有多少国家或监管部门批准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毕竟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连L3都不允许上路。 同时在2020年中,马斯克声称特斯拉将在2020年底前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而在2019年,他还声称到年底将有100万辆Tesla机器人在路上行驶,但事实全部为零。同时,马斯克此前还宣称将在2017年演示在美自动驾驶的车辆,但依然尚未实现。 图/文/摄:熊睿锋 read more
智能汽车的下一仗 ~ 激光雷达(LiDAR)
智能汽车 最近资本市场,新能源“三傻”在大闹华尔街,互联网上也十分热闹,马斯克何小鹏两位创始人在社交平台上吵了起来。 11月20日,在广州车展上,小鹏汽车发布了一款“鹏翼版”全新P7,其CEO何小鹏透露明年将推出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汽车。当晚马斯克就在Twitter上嘲讽小鹏汽车软件模仿特斯拉,随后何小鹏则在微博强硬回怼,声称要将特斯拉打得找不着东。 去年马斯克还吐槽“激光雷达就像人身上长了一堆阑尾,阑尾本身的存在基本是无意义的”,“任何依赖激光雷达的公司都可能无疾而终”。按理说,激光雷达已经不在马斯克的视野范围内了,为何却在这个时候因为激光雷达而亲自上阵怼小鹏汽车呢? 有趣的是,在汽车圈子之外的华为也开始密集释放关于量产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消息。在今年广州车展期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华为的激光雷达已经成为车企抢购的爆品,并考虑在近期做一个激光雷达产品的整体发布。 为何马斯克要因为激光雷达打口水仗,为何巨头们纷纷盯着激光雷达?这都要从汽车的智能驾驶说起。 在《速度与激情8》中,大反派查理兹·塞隆为了抢夺核武器发射装置,用高科技黑入汽车智能驾驶系统,使得上千辆无人汽车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僵尸车”军团,在街头拦截俄国国防部长的专车,汽车巨浪在街头汹涌前进,画面震撼。 那智能驾驶究竟怎样实现的呢? 简单的说,就是给常规车加上智能驾驶模块,再连上通信网络。这个模块主要有三大核心功能:环境感知—计算决策—控制执行,分别对应于人的“眼睛-大脑-神经”。 它们的功能执行逻辑也很简单,非常像人类:走在路上,首先眼睛发现对面走来了一个人,然后大脑去决策怎么躲避这个人,最后是神经驱动肢体去绕开这个人。 智能汽车的眼睛主要是由摄像头、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GPS定位等构成,主要负责收集车身周边信息,确定车辆的位置。 智能汽车的大脑是在收到了眼睛传来的数据信息后,通过计算芯片+感知算法,去识别交通状况,然后分析计算出最优的路线。 智能汽车的神经是基于大脑给出的决策结果,对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电机系统等下达指令,控制车辆运行状态,执行驾驶路线。 而马斯克和何小鹏的争论点在于:应该主要用什么来当眼睛,激光雷达还是摄像头? 视觉方案模仿的是人眼,主要是靠“看”,相当于一个二维照相机。雷达方案模仿的是蝙蝠,是立体的“扫”,相当于一个三维照相机。 视觉方案的好处在于,已经相对成熟。以摄像头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等低成本元件,构成纯视觉计算,可以满足当前L2级自动驾驶的需求,典型代表就是特斯拉。 但摄像头拍下来的毕竟是二维图像,相比三维信息更难挖掘,需要更强大的算法、大量数据的训练和更长期的研发投入,并且会存在精度、稳定性和视野等方面的缺陷,暂时无法满足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要求。 雷达方案可以创建出清晰的3D图像,通常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晰,抗干扰能力也更强,可以满足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要求,但成本也更高。通常以激光雷达主导,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元件,典型代表为谷歌Waymo、国内的百度Apollo。 根据结构,激光雷达分为机械式、固态式和混合固态式三种,可以说是传统版、高配版和市场版三种路线。 机械式激光雷达当前技术最为成熟,通过机械旋转360°扫描的方式收集信息,所以转得越快,收集的信息越多。但因为里面机械部件太多,调试装配复杂,生产周期长,成本很难降低,并且机械部件在真实路况下比较容易损坏,难以符合车规的要求。 固态式激光雷达属于“高富帅”版,分为OPA和Flash两种,都不需要机械部件,但当前技术都不成熟。前者技术原理和战斗机的相控阵雷达类似,量产成本很高。后者原理是快闪,可以一次性完成对整个场景的3D绘制。两者都是明日之星,现在汽车还高攀不上。 当前,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是最有希望快速落地的方案,它把所有的机械部件集成到单个芯片上,通过电路来控制旋转,所以雷达本身不需要大幅旋转,真实路况下不容易损坏,量产能力大幅提高,在芯片摩尔定律助力下,未来量产成本有望降低至数百美元。 随着未来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咨询机构Yole预计,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出货量约470万个,销售额约61.9亿美元。 激光雷达看起来这么美,为何各家车企却并不见得对此有多狂热呢? 说白了,现在车上装激光雷达,账还是有点算不过来。 马斯克曾说“激光雷达,免费他都不用”,他想从算法上解决视觉信息的处理问题。 马斯克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马斯克认为车和道路都是为人类设计的,人的视觉加大脑处理信息的模式可以安全行驶,那么自动驾驶也可以做到。雷达是人都不具有的感官,干嘛要装,这不是正常人拄拐杖,多此一举吗? 但更可能让马斯克看不上的原因是当前激光雷达成本高昂,是视觉解决方案的十倍以上。以Velodyne的激光雷达为例,16线束的激光雷达需要约4千美元,64线束的更是高达8万美元,相比之下,摄像头自动驾驶的硬件成本才几百美元。 一个激光雷达价格顶的上两辆Model3,这种烧钱玩意,马斯克自然不感冒。 小鹏则在考虑打安全牌来和特斯拉竞争。小鹏声称之后要采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的融合方式来搞自动驾驶,简单来说就是加满装备跑得更快更稳更安全。 可即使激光雷达能满足L3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要求,高昂的成本,小鹏汽车又该如何应对呢? 小鹏自己的答案是其一直在培养自己的供应商,通过提升订单量可以大幅降低制造成本,也可以增强自己的议价能力。但除了这个答案之外,显然华为的入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变量。 就在小鹏和特斯拉互怼之际,华为也透露在研究激光雷达,目标是短期内开发出100线的产品,并在未来将成本降至200美元,甚至100美元。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还声称,“特斯拉现在能做到的事情,我们都能做到”,正在将华为的兵团作战应用于激光雷达。 简单的说,小鹏直接挑战低价激光雷达可能有点悬,但华为的入局让这场争论出现变局。 此外,今年8月大疆宣布可以量产千元级别车用激光雷达,适用于L3、L4级别自动驾驶。Horizon和Tele-15的价格分别只要6499和9000元,相比于Velodyne的几万、几十万元已经非常便宜了,这可能也是小鹏的底气来源。 如果未来一两年激光雷达价格大幅下降,“免费也不用”的特斯拉仍然继续坚持自己的视觉方案,可能真够马斯克喝一壶的。 当然激光雷达也不是完美的,应用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大雾和大雨会减弱激光信号的强度,精度会下降,并且现在的激光雷达的点云是基于几何呈现的,虽然能分辨出形状,但却不能辨别颜色和纹理等,这意味着激光雷达还无法区分纸袋和石头的不同。 激光雷达配合其他传感器的整体方案可能才是应用方向。 在智能驾驶产业链的三个层面中,环境感知主要对应的是摄像头、雷达(包括超声波、毫米波、激光雷达);计算决策主要对应的是计算芯片、感知算法、高精地图、通信技术等方面;而控制执行则是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电机系统等方面。 海外厂商存在先发优势,国产势力也正逐步崛起。美国Velodyne一马当先,今年已经成功上市,国内市场也在百花齐放,竞相准备IPO。 智能汽车是硬件+软件的结合,当前世界的头号玩家就是中美两国。特斯拉与中国新势力的竞争,也是中美硬件、软件科技人才的竞争,也是美国开放合作和中国大兵团作战的竞争。 围观一场CEO直接的口水战,固然乐趣十足,但背后的技术路线之争,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深远的改变。 撰文:贾桂翀、许沁佩 read more
HiPhiGo又升级,智能汽车离我们越来越近!
广州车展火热的高合HiPhi X以亮眼的前沿科技,给新能源豪华电动车市场带来了一场革命,似乎就是一夜之间,很多业内人士和车迷发现,原本如日中天的特斯拉Model X开始有些黯淡无光,甚至一度处在了高合HiPhi X的阴影之下。在新能源纯电动汽车领域,我们似乎更加关注智能化科技的应用,虽然高合HiPhi X依旧有着超跑级别的性能表现,但是真正让人惊叹的,还是其搭载的情感化人工智能伙伴HiPhiGo。 华人运通和微软联合打造的HiPhiGo已经不能以传统车机系统去定义,它是具备可持续进化的前沿科技。从实际表现来说,它已经重新定义了车载智能系统,而就在前不久,微软中国与小冰公司在北京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推出的解决方案将覆盖人工智能金融、人工智能汽车及人工智能内容生产等三个垂直领域。我们由此可以预判,可进化超跑SUV高合HiPhi X又将会迎来再一次的”进化”,变得更加聪明。就现有阶段来看,高合HiPhi X也已经是智能汽车发展的标杆级产品,我们必须要认清的是,所谓智能汽车不是科幻片里炫酷的电影桥段,而是能够落实到日常用车生活中的实际感受,智能化汽车的核心要素就是——人性化。人性化是高合汽车区别于传统汽车的关键点,高合HiPhi X以TECHLUXE®科技豪华全新品牌体验为用户开启未来出行新境界,其所探寻的发展之路是陪伴和包容。 在集成了前沿智能化和云计算技术之后,”创作”、”情感”、”场景”成为了HiPhiGo三大核心引擎,它们相当于高合HiPhi X里面住着的”贾维斯”,通过H-SOA超体电子电气架构,动态使用车辆各种传感器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经过HiPhiGo强大AI技术的计算和处理,为用户生成声音、视频、场景卡等形式多元的内容。 有了这些多元化的内容,车主就可以得到人性化的汽车服务,以语音控制为例,”情感引擎”会让高合HiPhi X在语音服务中,带上其他智能系统所没有的情绪波动,给人的感受不是和机器说话,而是和一个朋友聊天;”创作引擎”可以和车主一起写诗、绘画、并且主动帮助车主记录旅途上的珍贵时刻,在行驶途中就能制作出精美高清视频。”场景引擎”真正实现了千人千乘的用车构想,HiPhiGo可以实现多种车载系统定制化,将高合HiPhi X的NT展翼车门、Meridian英国之宝音响、华奇顿香氛等系统的具体功能细分到每一个座位,让任何一个乘客都能体验到专享的乘坐服务。 HiPhiGo是解决了传统车机系统所无法覆盖的出行服务的全新智能方案,在小冰公司和微软中国再次达成合作之后,我们已经可以畅想高合HiPhi X更聪明,路更互联,城更智慧的未来人类出行场景。 出处:头条号 @跑车Race read more
关于磷酸铁锂电池的应用与技术解释
1) 实际容量的降额 也就是说,LFP从25度,往下10度、5度和0度,都有一个使用容量的降额,按照现在的逻辑,特斯拉可能根据之前三元的策略,把这个由温度引发的可用容量的差额先放进去了,也就是根据不同温度做了一个折扣,这个是放出来和不放出来的问题而已。如之前评论区所说的,要把这部分由于温度低引发的可用容量的减少,对应的措施就是让电池热起来。这里采用外部加热有一个加热能量效率和对应电池内外温度差异的变化。在大巴上目前看到应用较多的电芯高频放电自加热的方法,这个可能在主要的两家电池供应商B&C都会在上面做文章,作为LFP电池包使用的搭配措施释放到整车企业。至于这个自加热所引发的对驱动系统寿命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噪音问题,可能对于C端车型是一个影响。 图1 可用容量的降额 图2 之前叶磊做的说明 在这个怎么让LFP热起来的问题上,由于圆柱和方壳有不同的逻辑,左边的圆柱用外部加热的模式很快有效果,右边的方壳用同样的策略效果不好,自加热这种手段接下来能不能用,可能是解决低温LFP问题最大悬疑点。 图3 两个不同的模组形式在加热效率方面完全不同 2) 自放电和一致性 我们知道特斯拉的车,最大的特点是,在停放的时候也有很多的事情,联机车型的特点就是静态电流的差异性大,一会要启动摄像头进行监控,有可能还要进行备份,但是这个电流呢其实不大,对于高压电池来说可能在5A以下(对应1kW以内),这就使得LFP的劣势完全出来了。我们目前LFP的有效SOC估算,基于Ah积分的方法,加入OCV矫正、充电结束矫正和放电末端矫正。但是这个较低的电流一直存在,而且是对于分流器这样的电流传感器误差相对较大的,如果加上一直快充来补电,电芯的不一致性和SOC的累计误差,会让车型的续航里程估计管理比较困难。这个问题在三元上不存在,快速读取电压做匹配会很容易,我觉得后续可能存在很大的挑战,就是如果用户不充满也不放完,来回在30%-85%左右的区间来使用,使用时间久了超过1个月,可能SOC偏差和电芯之间的差异会累计到15-20%左右。当然实际情况个体是不一样的 图4 LFP的不同温度电压特性 图5 本身充放还有一个滞回 小结:我觉得LFP的价格会让这种材料在未来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但是短期大规模仓促去推动,可能引发一些问题。当然所有的问题,都是需要工程师去解决的,谁能解决好谁就能活下来,仅此而已。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传闻Tesla将允许车主随时在APP上查看Autopilot摄像头
有消息称,特斯拉或将允许车主远程启动Autopilot摄像头,查看车辆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一个名叫格林的代码侦探发现,特斯拉或将向车主开放这个功能。他指出,Autopilot摄像头流媒体每分钟打开需要消耗30 MB的数据流量,因此在使用的时候车主需要留意自己的剩余流量。当前还不清楚特斯拉将在何时正式向车主推送这一功能。 出处:新浪科技 read more
华为的激光雷达方案上车实测了
车载激光雷达的竞争,已经进入量产化阶段。近期,华为开始密集释放关于量产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消息。这意味着华为对于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的量产已经做好了准备。 今年广州车展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在接受车云采访时表示,华为的激光雷达已经成为车企抢购的爆品,并考虑在近期做一个激光雷达产品的整体发布。 车云菌了解到,华为希望打造一个业界领先的一站式智驾传感器产品系列,其中包含采用第五代技术的毫米波雷达,96线起步的激光雷达,以及5.4MP起步的高清摄像头。 华为的激光雷达定位为中距激光雷达,最远可达到150米的探测距离,其水平视野可达到FOV120度的视角,具有真正可量产商用的车规级能力。 “我们标准的高阶自动驾驶采用了3颗激光雷达,未来需要采用多少,和性能提升以及平台算力的要求有关。”王军透露。 根据华为的规划,其智能驾驶平台采用的是灵活可伸缩的平台架构。其标准的支持L3级自动驾驶的平台,将采用MDC600 Pro的计算平台,其算力可达300TOPs以上,最多可接入8颗激光雷达。在增加算力及传感器之后,将升级为MDC 900 Pro平台,将可以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能力。 而其减配算力和传感器之后,就可以变为MDC 300 Pro平台,支持L2+级辅助驾驶,并且也可以配备1颗及多颗激光雷达。 华为的量产激光雷达,体积很小,并不会像目前市面上用于L4级自动驾驶测试车那样顶在头上的那种360度环视激光雷达一样放在车顶。 根据车云的推测,华为智能驾驶标配的三颗激光雷达,将分布在车头前格栅处和车前左右两侧轮眉上方。 根据消息人士提供的图片显示,这套激光雷达已经搭载在一辆蔚来ES8上进行测试。这辆测试车上的是苏州牌照。 而根据华为方面的消息,华为智能驾驶的很多测试工作都在苏州完成,未来大部分汽车零部件领域业务将会在苏州布局。 价格具有竞争力 华为自研激光雷达的消息,最早出现在一年前。 2019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全面阐述了华为在智能汽车方面的业务布局。其中,徐直军透露,“华为也会利用自己的 5G 技术来开发毫米波雷达,实现全天候的成像,同时也会充分利用全球领先的光电子技术,开发激光雷达,真正解决激光雷达面临的成本问题与性能问题。” 华为在激光雷达方面,可不只是说说而已。传感器生态的打造将是华为智能驾驶平台的重要一步。 今年8月份,在武汉的蓝皮书论坛上,王军对激光雷达进行了剧透。“华为在武汉有一个光电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就正在研发激光雷达技术,目标是短期内迅速开发出100线的激光雷达。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 不过,接近华为的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华为的激光雷达还无法做到这么低的成本,但是基本上在数百美元的区间。跟市面上动辄数万甚至几十万的32线、64线或128线机械式激光雷达相比,这个价格可谓非常便宜。 根据华为内部人士透露,激光雷达已经成为了主机厂抢购的爆品。 王军告诉车云网,为了实现更高阶的自动驾驶,大部分汽车主机厂都开始考虑采用激光雷达。“具体用几个不一定,但大部分都会用。激光雷达肯定是未来的大趋势。” 很多汽车主机厂也在近期公布了激光雷达上车的方案。 今年广州车展上,小鹏汽车公布了下一代自动驾驶架构的软硬件升级计划,并称将在2021年,率先在全球推出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电动汽车。此消息也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但小鹏汽车并未透露其激光雷达的供应商。 就在广州车展前,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宣布,将携手华为、宁德时代,一起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在其公布的长安方舟架构中,将预留36个传感器,其中包含5个激光雷达。 北汽新能源更是直接官宣。11月27日在寰球汽车主办的“互联网汽车乌镇夜话”论坛上,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ARCFOX BU总裁于立国透露:“我们和华为联合打造了ARCFOX极狐最新款产品HBT。新车搭载3颗96线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3个超声波传感器,华为提供的芯片算力达到352万亿次每秒。”这番言论更是坐实了华为激光雷达上车的传言。 车云小结: 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表示,“激光雷达即将进入成熟期,比拼的就是成本优势、规模优势,也就是量产能力。” 谁能够造出更符合车规级标准、成本更低的激光雷达,谁就将更快占领市场。 目前激光雷达的竞争,主要有Velodyne、Ibeo、Innoviz、Leddar Tech等国际厂商,国内的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初创公司也在这个领域颇有建树。 但在进入量产商用竞争的角度,显然,华为多年积累的全栈自研能力和交付能力,以及低成本精密制造的能力,是这些国外厂商和创企业无法比拟的。 不过,同样来自深圳的无人机独角兽大疆,也在今年推出了价格在数百美元的激光雷达产品,这可能是华为激光雷达最主要的对手之一。 read more
特斯拉用48亿英里的大数据来“喂”机器学习
说起自动驾驶,各家厂商众说纷纭,但是谈到已经商用的自动驾驶,正确说法是辅助驾驶里面,特斯拉的Level 2.5级(其实没有2.5,只是说它比其他的Level 2级的更接近Level 3)算是最好的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采用了摄像头为主的模式,因为马斯克嘲笑采用激光雷达来实现自动驾驶的都是傻子。为这个还跟小鹏汽车的何小鹏在社媒上开怼。 特斯拉为什么这么有信心呢?因为有用户帮忙,特斯拉推出的“影子模式”便是Autopilot系统在后台运行,学习车主的日常操作,以及行驶的影像,通过车主“众包”的形式变相完成路测,提升自动驾驶能力。特斯拉表示,Autopilot在全球50多个国家已经完成48亿英里的众包行驶。目前特斯拉积累的路况数据是所有企业都无法企及的,所以在自动驾驶视觉识别算法上,特斯拉也拥有绝对的优势。 特斯拉这个方向还是很多人认可的,因为特斯拉想给汽车装了个大脑来实现自动驾驶,就像给手机装轮子;而大部分采用激光雷达的厂商,本质上还是想通过电子设备来完成自动驾驶,就像给汽车装手机。方向之争不多说,关键看商用,预计3年内应该Level 4级的自动驾驶能面世,估计产业能被革掉一大半的命。 自动驾驶L4级会影响到哪些行业: 出租车 出租车不会消失,而是出租车司机消失了。试想如果你可以直接呼叫一辆无人驾驶的出租车,炫酷不说,关键是方便,如果没有了出租车司机,那出租车的成本估计要下调不少,而且人工智能可以做到随时调度全城的出租车。 4S店 现在经常看到无人售货机,实现自动驾驶之后,汽车除非是实在撞到不能走了,否则完全可以自行去服务点,硬件该换就换,软件全部可以OTA更新。这套服务模式会让原有的车企、经销商的模式失效,全部改为自动化服务。 租车市场 以后如果你想租车,打开APP,自动召唤一辆车来即可,不需要再去找到租车点,办手续交押金什么的,因为车子就是一个行为主体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燃油车就是文,分个高下很难,但是电动汽车就像武,谁有Level 4/Level 5级别的自动驾驶,谁就是第一,试试看吧,车主会用钱包投票的。 8月的时候马斯克在推特上公布了关于 Autopilot 以及 FSD 的两条重要消息:AP 团队正对软件的底层代码进行重写和深度神经网络重构;全新的用于训练的计算机 Dojo 正在开发中。 特斯拉拥有庞大规模的数据采集车队以及用户的众包,也聚集了 300 多位全球顶尖的自动驾驶和深度学习方面的软硬件研发人才,从数据到算法到商业化,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有着其他厂商无法比拟的优势。 图源:来源于网络 撰文:未来科技车生活 read more
Tesla拿得出手的可不仅是自动辅助驾驶技术
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待人和善才能招财进宝。特斯拉却独树一帜,不仅不“善待”产品和消费者,还四处抢话怒怼竞争对手,活脱脱成了汽车圈的“全民公敌”。可就是这个成立不到20年的造车新势力,超越丰田、大众和通用等老牌大厂,成为全球第一家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的车企。 为啥特斯拉能逆袭前辈们?按照行话来说,资本市场看好它的未来、消费市场认可它的现在。 1.做工粗糙还爱“割韭菜” 特斯拉其实不像个车企,更像一个软件公司。大家都在汽车质量上狠下功夫,毕竟这牵扯到企业生存问题。特斯拉却聚集资源研发软件系统,多多少少忽视了汽车品质投入。当然,不能说一塌糊涂,只能说一言难尽。特斯拉旗下车型一直存在车身缝隙大等做工粗糙问题,前段时间还因车顶装饰条可能脱落,在美国召回超5000辆问题车。 另据美国《消费者报告》最近发布的年度可靠性调查报告,特斯拉排在上榜26个品牌的倒数第二,其Model Y车型被曝光存在多项质量问题。最令国内车主气愤不已的,是特斯拉随心所欲“割韭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特斯拉Model 3降价次数已高达5次。与此同时,特斯拉规定某一期限内不能重购原车型。于是下了订单的车主只能含泪提车,坊间也就流传着“你永远买不到最便宜的特斯拉”的戏言。 2.马斯克桀骜不驯四处怼人 或许是因为极度自信,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总是对竞争对手不屑一顾,甚至不惜在社交媒体上打嘴仗。早些年,马斯克称丰田的氢燃料战略“难以置信的愚蠢”,丰田以“算了吧”淡淡回应。最近丰田公司总裁丰田章男指特斯拉只是在卖“食谱”,马斯克这次倒没有回应。还有大众、福特和奔驰等国际主流车企,都遭遇过马斯克怒怼。 国内车企自然没能幸免。蔚来董事长李斌接受采访时表示,蔚来汽车均价超过特斯拉15万元左右,两家车企客户群不是同一类。马斯克直接以两家市值做文章:“420是42的十倍。”另一家上市车企小鹏汽车,广州车展上宣布将在明年推出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汽车。这一消息遭到马斯克炮轰,称这是建立在特斯拉旧版软件之上。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怒不可恕,直言明年在自动驾驶领域要把特斯拉“打得找不着北”。 3.综合品质成就“全民公敌” 但正如开篇所说,我行我素的特斯拉市值汽车圈第一,并且在全球售卖超过100万辆车型,还成功实现了盈利。可能有朋友会说,依托自动辅助驾驶技术,特斯拉才得以称霸市场,这话只对了一半。不可否认特斯拉的技术品质,但从实际操控及专业机构测评来看,其表现并非业界第一。其实特斯拉最可怕的地方,恰恰是“全民公敌”的地位。 苹果手机经常被中国乃至世界的同行,在新品发布会上拿来“批斗”。从外观设计、硬件品质及软件技术,竞品都具备碾压式的优势。结果呢?苹果手机上市后依旧备受追捧,公司市值及业绩也是独占鳌头。竞品品质明明吊打苹果手机,为何还是没能抢过它的风头?事实上很多人忽略了苹果手机的全面性。苹果的IOS系统、软件生态链及芯片硬件水准等,综合品质绝对是行业的老大,没有之一。 特斯拉也如苹果手机,尽管在续航、软件及充电等方面不如竞品,但整体综合品质绝对业界第一。先进的辅助驾驶系统、大功率超级快充及出色的动力性能,这一套集中在特斯拉车型上,就能满足绝大多数消费者需求。买车不就图个舒坦嘛,更何况特斯拉技术品质十分过硬,还有先入为主的优势。 其他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往往只能在某一项(或几项)胜过特斯拉车型,但综合品质真不能相提并论。并且基于“全民公敌”的地位,坊间也有“大家在追赶特斯拉”的认知。所以购买品质新能源汽车,特斯拉往往都是消费者的首选项。后起之秀想要撼动特斯拉,就看能不能创造震撼世界的技术了。 出处:头条号 @车市聚焦 read more
“软件定义汽车”的潘多拉魔盒已开启
马斯克从加入特斯拉的那天起,就开始了一条与传统车企发展截然不同的路,除了软件必须是自研外,其他的能合作都合作,如果市面上实在没有合适的产品,再自己研发。软件(电池管理、整车OTA、电控系统、自动驾驶)才是特斯拉的重点,甚至包括很多硬件的调用,都是特斯拉自己来做好接口和管理。 想象一个场景,如果特斯拉达到了自动驾驶的Level 4级,其他厂商没有达到,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具体到Level 4级这个级别,意味着我们在大部分环境下,再也不需要对车辆进行监控,车子完全具备自主行为能力了。可以自己去充电,可以自己规划导航,带你抵达目的地。是不是大部分人就需要这么一辆车? 特斯拉把电动汽车带到了自动驾驶的竞争快车道上 意味着未来的竞争其实只是在自动驾驶层面,就像我们坐飞机一样,从来没人管过飞机怎么飞来飞去的,甚至波音跟空客是谁并不重要。不管堵车与否,不管是否高速,总之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智能盒子,除了那些很想要体验驾驶感觉的那部分人,相信大部分人都愿意使用这种车辆。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特斯拉的竞争对手: 比亚迪:差不多算是传统车企了,虽然做电动汽车很多年了,但是软件技术上面应该还需要继续进步。这也是马斯克说的:比亚迪不是特斯拉的竞争对手。 华为:华为虽然在5G、芯片、手机上有不少领先,但是在车联网想做的太宏大了,想利用鸿蒙OS一统天下,这样带来的难度也很大,因此短期内也算不上特斯拉的竞争对手。 腾讯:是蔚来的幕后股东,还有自己的自动驾驶实验室,而且有足够的实力去冲击Level 4级的自动驾驶,也申请了很多自动驾驶的专利。 阿里:阿里巴巴专项投资于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暂定名智己汽车),而且也参与了小鹏汽车的投资,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国内也算是领先的了 百度:自动驾驶起步很早,基于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也一直在试验中,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特斯拉在国内的对手主要就是BAT,比亚迪和华为暂时还算不上特斯拉的主要对手,国际上估计还是苹果、谷歌,这些企业才是自动驾驶界的大玩家,而造车,其实只是借用了百年车企的经验。其他的造车新势力,说实话目前还是在追赶中,软件这一课得先补上吧。 特斯拉首先完成并发布了“软件定义汽车”,把电动汽车的快车道打造成了自动驾驶竞争的快车道,而且还凭借其软件体系暂时处于领先位置。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