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技术

  • 传闻Tesla将允许车主随时在APP上查看Autopilot摄像头

    有消息称,特斯拉或将允许车主远程启动Autopilot摄像头,查看车辆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一个名叫格林的代码侦探发现,特斯拉或将向车主开放这个功能。他指出,Autopilot摄像头流媒体每分钟打开需要消耗30 MB的数据流量,因此在使用的时候车主需要留意自己的剩余流量。当前还不清楚特斯拉将在何时正式向车主推送这一功能。 出处:新浪科技 read more

  • 华为的激光雷达方案上车实测了

    华为的激光雷达方案上车实测了

    车载激光雷达的竞争,已经进入量产化阶段。近期,华为开始密集释放关于量产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消息。这意味着华为对于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的量产已经做好了准备。 今年广州车展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在接受车云采访时表示,华为的激光雷达已经成为车企抢购的爆品,并考虑在近期做一个激光雷达产品的整体发布。 车云菌了解到,华为希望打造一个业界领先的一站式智驾传感器产品系列,其中包含采用第五代技术的毫米波雷达,96线起步的激光雷达,以及5.4MP起步的高清摄像头。 华为的激光雷达定位为中距激光雷达,最远可达到150米的探测距离,其水平视野可达到FOV120度的视角,具有真正可量产商用的车规级能力。 “我们标准的高阶自动驾驶采用了3颗激光雷达,未来需要采用多少,和性能提升以及平台算力的要求有关。”王军透露。 根据华为的规划,其智能驾驶平台采用的是灵活可伸缩的平台架构。其标准的支持L3级自动驾驶的平台,将采用MDC600 Pro的计算平台,其算力可达300TOPs以上,最多可接入8颗激光雷达。在增加算力及传感器之后,将升级为MDC 900 Pro平台,将可以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能力。 而其减配算力和传感器之后,就可以变为MDC 300 Pro平台,支持L2+级辅助驾驶,并且也可以配备1颗及多颗激光雷达。 华为的量产激光雷达,体积很小,并不会像目前市面上用于L4级自动驾驶测试车那样顶在头上的那种360度环视激光雷达一样放在车顶。 根据车云的推测,华为智能驾驶标配的三颗激光雷达,将分布在车头前格栅处和车前左右两侧轮眉上方。 根据消息人士提供的图片显示,这套激光雷达已经搭载在一辆蔚来ES8上进行测试。这辆测试车上的是苏州牌照。 而根据华为方面的消息,华为智能驾驶的很多测试工作都在苏州完成,未来大部分汽车零部件领域业务将会在苏州布局。 价格具有竞争力 华为自研激光雷达的消息,最早出现在一年前。 2019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全面阐述了华为在智能汽车方面的业务布局。其中,徐直军透露,“华为也会利用自己的 5G 技术来开发毫米波雷达,实现全天候的成像,同时也会充分利用全球领先的光电子技术,开发激光雷达,真正解决激光雷达面临的成本问题与性能问题。” 华为在激光雷达方面,可不只是说说而已。传感器生态的打造将是华为智能驾驶平台的重要一步。 今年8月份,在武汉的蓝皮书论坛上,王军对激光雷达进行了剧透。“华为在武汉有一个光电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就正在研发激光雷达技术,目标是短期内迅速开发出100线的激光雷达。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 不过,接近华为的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华为的激光雷达还无法做到这么低的成本,但是基本上在数百美元的区间。跟市面上动辄数万甚至几十万的32线、64线或128线机械式激光雷达相比,这个价格可谓非常便宜。 根据华为内部人士透露,激光雷达已经成为了主机厂抢购的爆品。 王军告诉车云网,为了实现更高阶的自动驾驶,大部分汽车主机厂都开始考虑采用激光雷达。“具体用几个不一定,但大部分都会用。激光雷达肯定是未来的大趋势。” 很多汽车主机厂也在近期公布了激光雷达上车的方案。 今年广州车展上,小鹏汽车公布了下一代自动驾驶架构的软硬件升级计划,并称将在2021年,率先在全球推出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电动汽车。此消息也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但小鹏汽车并未透露其激光雷达的供应商。 就在广州车展前,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宣布,将携手华为、宁德时代,一起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在其公布的长安方舟架构中,将预留36个传感器,其中包含5个激光雷达。 北汽新能源更是直接官宣。11月27日在寰球汽车主办的“互联网汽车乌镇夜话”论坛上,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ARCFOX BU总裁于立国透露:“我们和华为联合打造了ARCFOX极狐最新款产品HBT。新车搭载3颗96线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3个超声波传感器,华为提供的芯片算力达到352万亿次每秒。”这番言论更是坐实了华为激光雷达上车的传言。 车云小结: 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表示,“激光雷达即将进入成熟期,比拼的就是成本优势、规模优势,也就是量产能力。” 谁能够造出更符合车规级标准、成本更低的激光雷达,谁就将更快占领市场。 目前激光雷达的竞争,主要有Velodyne、Ibeo、Innoviz、Leddar Tech等国际厂商,国内的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初创公司也在这个领域颇有建树。 但在进入量产商用竞争的角度,显然,华为多年积累的全栈自研能力和交付能力,以及低成本精密制造的能力,是这些国外厂商和创企业无法比拟的。 不过,同样来自深圳的无人机独角兽大疆,也在今年推出了价格在数百美元的激光雷达产品,这可能是华为激光雷达最主要的对手之一。 read more

  • 特斯拉用48亿英里的大数据来“喂”机器学习

    特斯拉用48亿英里的大数据来“喂”机器学习

    说起自动驾驶,各家厂商众说纷纭,但是谈到已经商用的自动驾驶,正确说法是辅助驾驶里面,特斯拉的Level 2.5级(其实没有2.5,只是说它比其他的Level 2级的更接近Level 3)算是最好的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采用了摄像头为主的模式,因为马斯克嘲笑采用激光雷达来实现自动驾驶的都是傻子。为这个还跟小鹏汽车的何小鹏在社媒上开怼。 特斯拉为什么这么有信心呢?因为有用户帮忙,特斯拉推出的“影子模式”便是Autopilot系统在后台运行,学习车主的日常操作,以及行驶的影像,通过车主“众包”的形式变相完成路测,提升自动驾驶能力。特斯拉表示,Autopilot在全球50多个国家已经完成48亿英里的众包行驶。目前特斯拉积累的路况数据是所有企业都无法企及的,所以在自动驾驶视觉识别算法上,特斯拉也拥有绝对的优势。 特斯拉这个方向还是很多人认可的,因为特斯拉想给汽车装了个大脑来实现自动驾驶,就像给手机装轮子;而大部分采用激光雷达的厂商,本质上还是想通过电子设备来完成自动驾驶,就像给汽车装手机。方向之争不多说,关键看商用,预计3年内应该Level 4级的自动驾驶能面世,估计产业能被革掉一大半的命。 自动驾驶L4级会影响到哪些行业: 出租车 出租车不会消失,而是出租车司机消失了。试想如果你可以直接呼叫一辆无人驾驶的出租车,炫酷不说,关键是方便,如果没有了出租车司机,那出租车的成本估计要下调不少,而且人工智能可以做到随时调度全城的出租车。 4S店 现在经常看到无人售货机,实现自动驾驶之后,汽车除非是实在撞到不能走了,否则完全可以自行去服务点,硬件该换就换,软件全部可以OTA更新。这套服务模式会让原有的车企、经销商的模式失效,全部改为自动化服务。 租车市场 以后如果你想租车,打开APP,自动召唤一辆车来即可,不需要再去找到租车点,办手续交押金什么的,因为车子就是一个行为主体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燃油车就是文,分个高下很难,但是电动汽车就像武,谁有Level 4/Level 5级别的自动驾驶,谁就是第一,试试看吧,车主会用钱包投票的。 8月的时候马斯克在推特上公布了关于 Autopilot 以及 FSD 的两条重要消息:AP 团队正对软件的底层代码进行重写和深度神经网络重构;全新的用于训练的计算机 Dojo 正在开发中。 特斯拉拥有庞大规模的数据采集车队以及用户的众包,也聚集了 300 多位全球顶尖的自动驾驶和深度学习方面的软硬件研发人才,从数据到算法到商业化,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有着其他厂商无法比拟的优势。 图源:来源于网络 撰文:未来科技车生活 read more

  • Tesla拿得出手的可不仅是自动辅助驾驶技术

    Tesla拿得出手的可不仅是自动辅助驾驶技术

    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待人和善才能招财进宝。特斯拉却独树一帜,不仅不“善待”产品和消费者,还四处抢话怒怼竞争对手,活脱脱成了汽车圈的“全民公敌”。可就是这个成立不到20年的造车新势力,超越丰田、大众和通用等老牌大厂,成为全球第一家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的车企。 为啥特斯拉能逆袭前辈们?按照行话来说,资本市场看好它的未来、消费市场认可它的现在。 1.做工粗糙还爱“割韭菜” 特斯拉其实不像个车企,更像一个软件公司。大家都在汽车质量上狠下功夫,毕竟这牵扯到企业生存问题。特斯拉却聚集资源研发软件系统,多多少少忽视了汽车品质投入。当然,不能说一塌糊涂,只能说一言难尽。特斯拉旗下车型一直存在车身缝隙大等做工粗糙问题,前段时间还因车顶装饰条可能脱落,在美国召回超5000辆问题车。 另据美国《消费者报告》最近发布的年度可靠性调查报告,特斯拉排在上榜26个品牌的倒数第二,其Model Y车型被曝光存在多项质量问题。最令国内车主气愤不已的,是特斯拉随心所欲“割韭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特斯拉Model 3降价次数已高达5次。与此同时,特斯拉规定某一期限内不能重购原车型。于是下了订单的车主只能含泪提车,坊间也就流传着“你永远买不到最便宜的特斯拉”的戏言。 2.马斯克桀骜不驯四处怼人 或许是因为极度自信,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总是对竞争对手不屑一顾,甚至不惜在社交媒体上打嘴仗。早些年,马斯克称丰田的氢燃料战略“难以置信的愚蠢”,丰田以“算了吧”淡淡回应。最近丰田公司总裁丰田章男指特斯拉只是在卖“食谱”,马斯克这次倒没有回应。还有大众、福特和奔驰等国际主流车企,都遭遇过马斯克怒怼。 国内车企自然没能幸免。蔚来董事长李斌接受采访时表示,蔚来汽车均价超过特斯拉15万元左右,两家车企客户群不是同一类。马斯克直接以两家市值做文章:“420是42的十倍。”另一家上市车企小鹏汽车,广州车展上宣布将在明年推出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汽车。这一消息遭到马斯克炮轰,称这是建立在特斯拉旧版软件之上。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怒不可恕,直言明年在自动驾驶领域要把特斯拉“打得找不着北”。 3.综合品质成就“全民公敌” 但正如开篇所说,我行我素的特斯拉市值汽车圈第一,并且在全球售卖超过100万辆车型,还成功实现了盈利。可能有朋友会说,依托自动辅助驾驶技术,特斯拉才得以称霸市场,这话只对了一半。不可否认特斯拉的技术品质,但从实际操控及专业机构测评来看,其表现并非业界第一。其实特斯拉最可怕的地方,恰恰是“全民公敌”的地位。 苹果手机经常被中国乃至世界的同行,在新品发布会上拿来“批斗”。从外观设计、硬件品质及软件技术,竞品都具备碾压式的优势。结果呢?苹果手机上市后依旧备受追捧,公司市值及业绩也是独占鳌头。竞品品质明明吊打苹果手机,为何还是没能抢过它的风头?事实上很多人忽略了苹果手机的全面性。苹果的IOS系统、软件生态链及芯片硬件水准等,综合品质绝对是行业的老大,没有之一。 特斯拉也如苹果手机,尽管在续航、软件及充电等方面不如竞品,但整体综合品质绝对业界第一。先进的辅助驾驶系统、大功率超级快充及出色的动力性能,这一套集中在特斯拉车型上,就能满足绝大多数消费者需求。买车不就图个舒坦嘛,更何况特斯拉技术品质十分过硬,还有先入为主的优势。 其他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往往只能在某一项(或几项)胜过特斯拉车型,但综合品质真不能相提并论。并且基于“全民公敌”的地位,坊间也有“大家在追赶特斯拉”的认知。所以购买品质新能源汽车,特斯拉往往都是消费者的首选项。后起之秀想要撼动特斯拉,就看能不能创造震撼世界的技术了。 出处:头条号 @车市聚焦 read more

  • “软件定义汽车”的潘多拉魔盒已开启

    “软件定义汽车”的潘多拉魔盒已开启

    马斯克从加入特斯拉的那天起,就开始了一条与传统车企发展截然不同的路,除了软件必须是自研外,其他的能合作都合作,如果市面上实在没有合适的产品,再自己研发。软件(电池管理、整车OTA、电控系统、自动驾驶)才是特斯拉的重点,甚至包括很多硬件的调用,都是特斯拉自己来做好接口和管理。 想象一个场景,如果特斯拉达到了自动驾驶的Level 4级,其他厂商没有达到,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具体到Level 4级这个级别,意味着我们在大部分环境下,再也不需要对车辆进行监控,车子完全具备自主行为能力了。可以自己去充电,可以自己规划导航,带你抵达目的地。是不是大部分人就需要这么一辆车? 特斯拉把电动汽车带到了自动驾驶的竞争快车道上 意味着未来的竞争其实只是在自动驾驶层面,就像我们坐飞机一样,从来没人管过飞机怎么飞来飞去的,甚至波音跟空客是谁并不重要。不管堵车与否,不管是否高速,总之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智能盒子,除了那些很想要体验驾驶感觉的那部分人,相信大部分人都愿意使用这种车辆。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特斯拉的竞争对手: 比亚迪:差不多算是传统车企了,虽然做电动汽车很多年了,但是软件技术上面应该还需要继续进步。这也是马斯克说的:比亚迪不是特斯拉的竞争对手。 华为:华为虽然在5G、芯片、手机上有不少领先,但是在车联网想做的太宏大了,想利用鸿蒙OS一统天下,这样带来的难度也很大,因此短期内也算不上特斯拉的竞争对手。 腾讯:是蔚来的幕后股东,还有自己的自动驾驶实验室,而且有足够的实力去冲击Level 4级的自动驾驶,也申请了很多自动驾驶的专利。 阿里:阿里巴巴专项投资于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暂定名智己汽车),而且也参与了小鹏汽车的投资,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国内也算是领先的了 百度:自动驾驶起步很早,基于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也一直在试验中,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特斯拉在国内的对手主要就是BAT,比亚迪和华为暂时还算不上特斯拉的主要对手,国际上估计还是苹果、谷歌,这些企业才是自动驾驶界的大玩家,而造车,其实只是借用了百年车企的经验。其他的造车新势力,说实话目前还是在追赶中,软件这一课得先补上吧。 特斯拉首先完成并发布了“软件定义汽车”,把电动汽车的快车道打造成了自动驾驶竞争的快车道,而且还凭借其软件体系暂时处于领先位置。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 特斯拉Semi将使用4680结构化电池,续航力到1000公里!

    特斯拉Semi将使用4680结构化电池,续航力到1000公里!

    汽车的结构是其效率和性能的关键组成部分。 这正是特斯拉致力于继续改善其车辆结构的原因。 在电池日上,该公司宣布将使用一种全新的电池架构来改进其车辆的设计,他们将采用一种真正的激进方法来制造汽车零件。 在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参加了欧洲电池会议之后,特斯拉Semi重型卡车将实施的改进措施的更多细节被披露出来。 马斯克表示,特斯拉Semi重型卡车的续航里程达到1,000公里(621英里)应该不是问题。 为了使之成为可能,特斯拉将使用在电池日上展示的新型4680电池。 马斯克强调说,电池组将被整合到特斯拉Semi重卡的核心结构中,从而进一步增强车辆的结构完整性。 借助新的外形规格,特斯拉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负质量,从而提高电池组的密度。 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配置电池,从而进一步减少用于包装电池的多余结构。 另外,位于中央的电池可增强驾驶性能,即敏捷性。 这些改进还导致了车重的减轻,续航的增加,零件数量的显着减少以及车辆结构整体性的提高。 明年,首批特斯拉Semi重卡将在德克萨斯超级工厂装配线下线,该装配线已经在快速建设中。 分析师预测,到2025年,美国电动卡车(普通货车及重卡)的销量将超过54,000辆,而特斯拉Semi重卡将会满足这一大量需求。 出处:头条号 @21世纪安兰德 read more

  • 100 kWh的特斯拉Model Y何时国产?能国产吗?

    100 kWh的特斯拉Model Y何时国产?能国产吗?

    2020 年 9 月 22 日,特斯拉 CEO Elon Musk 面向全球发布了特斯拉新一代电池规格:4680 大圆柱电池。 新电池直径 46 mm、高 80 mm,相比已广泛量产装车的 2170 电池,4680 在能量密度、快充/放电性能、成本、安全性等多个维度都实现了改进,是特斯拉未来产品线中的主力电池。 Ta 是特斯拉 Model 3 & Y 电池容量突破 100 kWh 的利器。 不只是电池 4680 大圆柱好在哪里? 特斯拉联合创始人 JB Straubel 说过,对于汽车动力电池,有一些指标是不能讨价还价的,例如安全和性能。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成本。画重点:安全、性能和成本,特斯拉改进电池的三个维度。 让我们回到两个月前的特斯拉电池日发布会,来看这张 PPT。 从 2008 年的 1865 到 2017 年的 2170,特斯拉电池单体的额定容量增加了一倍,而 4680 的额定容量,是 2170 的 5 倍,1865 的 10 倍。 […] read more

  • 2021款野马Mach-E的全面数据公布了

    2021款野马Mach-E的全面数据公布了

    2021款福特野马Mach-E最近经常出现在新闻中,这款以性能为重点的全电动SUV对于福特来说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将带动电动车产品的激增,比如2022年将推出的电池驱动的F-150。但Mach-E的EPA额定行驶里程一直是个疑问。 今天,Mach-E论坛的一位成员发布了一张电动车的车窗贴纸的图片,揭示了政府机构对全轮驱动扩展范围的Premium版的官方评级。它的官方额定里程为270英里(434公里),正是福特一直以来的目标。这对整个Mach-E系列的其他产品也是一个好消息。这些车款包括基本版Select,其次是Premium、California Route 1、First Edition和GT。 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Y AWD长续航里程的额定值为单次充电326英里(524公里),性能版为303英里(488公里)。 Mach-E将推出两种规格的电池组,68千瓦时和88千瓦时的增程版。那些希望实现最大续航里程的人应该选择Premium后轮驱动版,福特认为它将达到300英里(483公里)。 最实惠的Mach-E,后轮驱动Select版应该可以达到230英里(370公里)左右。但即使在EPA认证之后,这些续航数据也可能因为OTA而发生变化。软件编码的改变可以提高电动车的续航里程,而车主无需去经销商处。 2021款野马Mach-E在美国的起售价为42,895美元,折合人民币为28.2万元,而Model Y的起售价为49,990美元,折合人民币为32.8万元。 福特纯电动版野马Mustang Mach-E已经在海外市场发布价格,在国内,长安福特方面也已经启动了生产线改造项目,将投产一款代号为CX727的纯电动车型,预计这款车型正是Mustang Mach-E。 目前,长安福特已经启动了CX727的三大件、地板总成、主拼焊装生产线及侧围、门盖、白车身焊装生产线的招标工作。其中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设计总工期为216天,预计Mustang Mach-E将在2021年投产并上市销售。目前官方公布Mustang Mach-E的NEDC工况下续航里程将超600km。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 蔚来?理想?小鹏…… 其实都比特斯拉差很远呢

    蔚来?理想?小鹏…… 其实都比特斯拉差很远呢

    中国是否需要一个与特斯拉抗衡的造车新势力?相信大家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何时才能有? 蔚来、小鹏、理想,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头部企业,伴随着三季度成绩单出炉,似乎一改去年的颓势,股价纷纷开始加速上扬。 特斯拉加三家车企,均在美国上市,结合Q3财报,从交付量及讲故事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可以有很多发现。 车展上没有带广角镜头,只有个75mm,很难拍整车,所以就拍了还多局部,这些是一部分车灯 财务指标,各有短板 将四家车企2020三季度主要财务数据拉出来,对比来看如下图: 特斯拉的汽车业务毛利率已经做到了27.7%,净利润为4.2%,还有13.95亿美元现金流,生产、交付、收入、净收入和现金流均创纪录,无人再敢质疑其盈利能力。 蔚来、小鹏、理想三家车企中,财务最好的是理想汽车,拥有1.1亿美元的现金流,而且汽车毛利率已经接近20%,其净利率也快翻正了。 但是理想走的是插电非主流路线,且目前只有一款车,今后不可能只靠一款车生存下去,车多了怎么走,还需要观察。 而蔚来却是“大而不强”的局面,汽车总体营收很高,但净利润率亏损却达到了-23.1%; 小鹏汽车无疑最差,其三季度毛利率只有3.2%,净利润率亏损高达-57.7%。 三家造车新势力财务并不乐观,蔚来大而不强,理想产品还较单一,小鹏暂时不提。 交付量,差距还很大 蔚来、小鹏、理想销售的市场是中国,产品线覆盖纯电SUV、纯电轿车和插电混合动力SUV。 而特斯拉面向的是全球市场,产品为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SUV。 具体看交付数据,特斯拉第三季度全球共交付了25.2万辆车,国产Model 3在中国交付了3.5万辆,中国消费者为其贡献了13.8%左右的份额。 而蔚来在第三季度交付了1.22万,小鹏交付了0.86万,理想交付了0.87万,三者加起来在中国共交付了2.94万辆车。 在中国市场,特斯拉比三个加起来,还拥有着约20%的销量优势,而在全球市场,三家新势力均还没有布局。 讲故事,手里牌还不够多 毫无疑问,马斯克天生就是讲故事的高手,再加上特斯拉手里可以打得牌太多,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都大有可为: 一是交付量、产能和新车型上,今年可以实现50万辆的交付目标,上海工厂产能增至25万辆,Model Y明年一季度投产,德国工厂进展顺利,另外还有Semi卡车和Cybertruck。 二是新技术,电池日上无极耳4680电芯,正极去钴、硅负极、干电极、CTC等工艺和材料上的新技术,未来直接将电池成本干到一半。 三是自动驾驶,今年年底会广泛地发布“完全自动驾驶软件”,在全球拥有百万辆车的数据,会拓展到Robotaxis业务。 四是汽车外的能源业务,在储能和光伏领域也继续强劲增长。 以上四个方面,无论是否能按期实现,都会支撑特斯拉长远发展。 而蔚来、理想、小鹏汽车,目前看只有蔚来汽车有故事可以说。 从蔚来汽车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可以看到蔚来可以做的事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新车型,未来会推出两款轿车,从中大型SUV进入轿车市场,以及明年后半年会进入欧洲市场。 二是电池BaaS服务,100度电池包发布以及未来150度电的电池包,围绕着换电的新商业模式,可以做一些事。 三是自动驾驶,蔚来要自己开发芯片。 中秋十一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 小结 结合财务、交付量、未来发展三个方面对比,坦率地说,短时间内,很难找到一家造车新势力能与特斯拉抗衡。 三家造车新势力或多或少都还沿着特斯拉走过的路在走,即便是加起来,还差得很远,在国际化方面,八字还没有一撇。 目前汽车人参考能想到可行的路,是利用中国本地化属性,从自动驾驶上做些文章。 撰文:头条号 @汽车人参考   read more

  • 研究表明,使用特斯拉自驾系统可避免9成交通意外

    研究表明,使用特斯拉自驾系统可避免9成交通意外

    特斯拉在10月底发布2020年第三季车辆安全报告。报告显示,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在美国道路上的安全性是其他车辆的10倍。德国研究人员表示,若德国的所有汽车上都搭载特斯拉自驾系统,将能避免数十万起事故。 特斯拉:Autopilot协助驾驶,每459万英里仅会发生一起事故 特斯拉每季都会发布车辆安全报告。在2020年第三季安全报告中,特斯拉写道: “在第三季,我们记录了驾驶员在有Autopilot协助驾驶的状况下,每459万英里(约734.4万公里)的里程中,会发生一起事故。对于没有Autopilot但有主动安全功能协助的驾驶,每行驶242万英里(约387.2万公里)就会发生一起事故。对于没有Autopilot也没有主动安全功能协助的驾驶,每行驶179万英里(约286.4万公里)就会发生一起事故。相较之下,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在美国,汽车每行驶47.9万英里(约76.64万公里)就会发生一起事故。” CAR:使用特斯拉自驾系统,能避免90%的交通事故 德国的Duisburg汽车研究中心(CAR)主任Ferdinand Dudenhöffer表示,在德国,汽车行驶大约30万公里就会发生一起事故,而且事故数量有增加的趋势。在2013年,每300,661公里才发生一起事故;到了2019年,变成每281,849公里就有一起事故。此外,在过去3年中,事故数量就增加了6%。 根据CAR研究所的计算,如果2019年,德国所有汽车都有特斯拉自驾系统的话,事故数量将只有原先的10%;也就是说,能避免90%,大约数十万起的交通事故。Dudenhöffer表示,这显示自驾技术的长期潜力。 参考资料:《Tesla》、《Tesmanian》、《Trend》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 贾跃亭总算成功了,实力不输特斯拉,3秒内破百,还搭12块液晶屏

    贾跃亭总算成功了,实力不输特斯拉,3秒内破百,还搭12块液晶屏

    贾跃亭总算成功了,实力不输特斯拉,3秒内破百,还搭12块液晶屏 在市场之中的大部分车型上市之前都会进行大范围的宣传,但是有的车根本不需要宣传,可以说是自带热度,比如说贾跃亭打造的FF91。这款车在刚爆出消息的时候就受到了大量的关注,消费者们对这款车也非常的感兴趣,当然大家不仅是对这款车的产品力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关心贾跃亭是否能将这款车成功上市。不过根据小编现在知道的消息可以得出,贾跃亭总算是成功了,最近这款车的测试车已经批量下线了,所以这就代表FF91也已经进入到了最后的测试阶段了。 对标特斯拉,动力相当亮眼 贾跃亭这个人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大家对贾跃亭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不过贾跃亭的实力到底如何,小编还是想带大家从FF91这款车来看起。因为FF91是出自于贾跃亭在2016年所创办的法拉第未来,这个品牌其实在创立的初期直接对标的就是特斯拉,甚至要超越特斯拉,而FF91就是这个品牌旗下首款要量产的车型。 虽然FF91的LOGO看上去并不是特别的亮眼,甚至有些平淡,但是FF91带来的产品力和性能都是比较出众的。在动力上,FF91将会搭载三台电机,分别是一台前置电机和两台后置电机,同时三台电机的最大功率可以达到783KW,而峰值扭矩是1065牛米,跟一台W16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所带来的动力水平不相上下,所以这款车3秒内就能破百。同时这款车的标准续航可以达到700千米,所以如果是从动力上来看的话,小编认为FF91的表现确实已经超越了特斯拉Model S。 车内共有12块液晶屏,配零重力航空座椅 亮点这方面除了动力以外,在车内之中FF91的前后排都有着很多的亮点,小编在第一次看到的时候都有些震惊了,因为车内总共搭载了12块液晶触控屏幕,所以小编在看到的时候,发现这款车在前后排基本上都没有实体按键,科技感简直爆棚。在车门上也是有着亮点的,因为FF91并没有采用传统的门把手,而是采用的是按键式的设计,所以在按下开门这个按键之后,车门就会自动开启,小编觉得这个设计太高级了,想一想在街上打开车门,多么的炫酷。 不过跟前排对比起来,FF91的后排亮点显然更高一些,因为FF91是一款纯电动的行政级轿车,所以尺寸相当优秀,长宽高尺寸是5250*2283*1598mm,轴距更是达到了3200mm。再加上因为FF91是一款纯电动的车型,所以前后悬都比较短,车内的乘坐空间相当宽敞,再加上后排还配备了零重力的航空座椅,所以它所带来的舒适度根本不是普通的座椅能够比拟的。 造型饱满,灵动感十足 在外观上,FF91的研制也俘获了小编的心,因为它的整体造型是非常饱满的,看上去灵动感十足,尽管尺寸这么出众,但是小编觉得FF91丝毫没有那种笨重感,反而十分灵活。再加上还配备了贯穿式的LED日行灯,所以科技氛围也是比较强的。车身侧面采用的还是半悬浮车顶的设计,对开门更是让小编连连称奇,更别提还采用了无框车门的设计。 总结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FF91这款车不管是从哪一方面来看,都足够让小编觉得震惊,并且小编也觉得这款车已经达到了现阶段比较顶尖的水准,当然这款车的价格也比较高昂,预计售价可能会达到200万。虽然价格高昂,不过小编觉得FF91的亮点确实非常多,比起价格来,小编更关心的是FF91在量产之后是否还能达到这个标准。 撰文:头条号 @十八号车铺 read more

  • 石墨烯到底是科技还是科幻?关于石墨烯

    石墨烯到底是科技还是科幻?关于石墨烯

    石墨烯的神奇功能,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但经过这些年的观察,很多人发现自己好像被忽悠了,石墨烯似乎离我们依然很遥远。你相信市场上的石墨烯产品吗?到底石墨烯是一个科技噱头,还是一匹真正的黑马?我们从今天开始开拓一个石墨烯专题,后面陆续讲解有关石墨烯的那些事。 一、石墨烯的发现 石墨烯,是刚发现十多年的一种新材料。我们这里说发现而不是发明,是因为自然界本来就有石墨烯。我们经常说的石墨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它们就是由石墨烯堆积起来的,只是人们一直没有办法把单片的石墨烯拿出来而已。直到2004年,英国的两位科学家成功把单片的石墨烯制备出来,我们才得以深入研究石墨烯,当然这两位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奖。同时,两位科学家制备石墨烯的方法也传为了科学创新的佳话。 化学上一提到制备,往往都是一堆瓶瓶罐罐里加上各种试剂,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流程,最终得到一种物质。但石墨烯最初的制备,居然就像小孩过家家一样,只用石墨和胶带就可以完成。石墨就像是用石墨烯堆叠起来的千层饼,我们如果能一层一层揭开,就得到了石墨烯。但是一层石墨烯的厚度很小,不仅肉眼看不见,就连在显微镜下也分辨不出来。所以,不可能像揭开不干胶一样把它揭下来。但是,英国的两位科学家,想到的办法是用两条胶带分别粘住石墨的两面,然后一揭,就可以粘下来很多层石墨烯。然后再用两个胶带粘住,揭开,石墨又变薄了。如此反复操作,就可以让千层饼一样的石墨越来越薄,最后只剩下一层,就是石墨烯了。这样的一片石墨烯是一种类似蜂窝形状的薄片网络结构,业内都叫它二维晶体材料,得到这样的石墨烯就可以对它进行研究了。这个故事,很多朋友都听过,下面我们再简单说说石墨烯的性质和应用。 二、石墨烯的性质和应用 1.理想中的石墨烯材料潜力无限 石墨烯的第一个特殊性质就是很强的力学性能。通俗点说,石墨烯是目前已发现最结实的材料之一。同样粗细的钢缆和石墨烯做的绳子,拉断钢缆的力量再增加200倍才有可能把石墨烯绳子拉断。同时,石墨烯的密度只有钢铁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科幻小说中,把太空电梯作为未来世界的标配,但这种电梯怎么做,也是一个难题。如果用钢缆来带动电梯的话,几百公里甚至几万公里长的钢缆,不用连接电梯轿厢,自己的重量都可以把自己压断了。最有可能成为太空电梯绳缆的材料就是石墨烯或者碳纳米管做成的绳缆。 如果用石墨烯做成保鲜膜厚度的薄膜,虽然会像保鲜膜一样柔软,但是要想把它给撕开,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情。有人做过测算,如果想用针尖扎透一张石墨烯做的保鲜膜,这个针的上面得站一头大象才行。同时,完美石墨烯是近乎绝对不漏气的材料,就连最轻的氢气和氦气也不能从石墨烯的空隙中钻过去。如果未来可以做出完美的石墨烯轮胎,几乎就可以终生不用打气了,即使汽车轧上钉子,也很难把轮胎给扎破。当然也不是永远安全,时间长了还是会磨破的,另外用火烧也会着火的。换句话说,石墨烯虽好,也不是毫无破绽的。 按照这样的能力,石墨烯未来的用途会非常广泛,比如航天领域已经开始规划石墨烯材料做燃料罐了、石墨烯做的太空服也会非常科幻。 这些应用听起来很好,但真正到实际应用还非常遥远。因为这里最大的难题就是石墨烯的生产问题。其实石墨烯本身并不难生产,自然界有的是,我们现在有很多办法提取出石墨烯来,在淘宝上,你一百多块钱就能买一斤石墨烯。但是这样的石墨烯买了也不能做上面说的那些事。你能买到的只是石墨烯粉末,真正的石墨烯薄膜是很贵的。就像钻石一样,越大的钻石越值钱,蜡烛燃烧产生的烟里就有大量的微型钻石,你从来都不会觉得蜡烛燃烧产生的烟会很贵。同样的,石墨烯粉末价格并不高,但要是做成很大面积的石墨烯薄膜,那就价值不菲了。 现在的工业生产能做到巴掌大的石墨烯薄膜,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大片的石墨烯生产,并不像压制钢板那么简单,也不像生产塑料薄膜那么容易。一片石墨烯不管面积有多大,都算是一个分子,越大越复杂的分子生产起来越困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换句话说,石墨烯的生产,并不是一堆碳原子压制出来的,而是用化学反应合成的,面积越大合成越困难。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多方法可以生产石墨烯了。日本索尼公司2012年已经可以生产宽20厘米、长100米的石墨烯复合材料卷轴了,但这种材料的价格大概跟黄金的价格已经差不多了。未来要想让石墨烯大规模应用起来,还需要不断降低生产成本。 但即使我们已经可以生产大面积的完整石墨烯了,要想做成我们刚才提到的轮胎,还是不行的,我们理想中的石墨烯是完美的结构,没有瑕疵,没有缺陷,但现实生产的石墨烯或多或少都有瑕疵,而且面积越大,瑕疵越多。大面积的完美石墨烯材料,眼下的生产水平是做不到的,就算能做到,价格也会高到离谱。一个完美的石墨烯轮胎绝对比最贵的汽车还要贵得多,不是我们一般消费者能消费得起的。东城老师曾经设想,蜘蛛侠的衣服很有可能通过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材料来实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猜猜用地球上的材料怎样让衣服实现蜘蛛侠服装的那些功能。找时间,我们讲一讲实现的方法。 2.现实中石墨烯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有朋友可能会说了,看来真的被人忽悠了,石墨烯根本还没法应用,也不是这样的。石墨烯的性质并不是只有结实这一个,还有很多性质可以现在就用起来。比如石墨烯的导热性非常强,有多强呢,我们简单类比一下。金属界,导热性最强的是银,其次是铜,一般我们的笔记本电脑里都会用铜来把CPU和显卡产生的热量传输出来。比银导热性还强的是金刚石,如果金刚石够大,像一把小尺子一样长,我们用手握住尺子的这一头,就可以用金刚石的另一头来融化冰块。而石墨烯的导热性能是金刚石的1.5倍,也就是比金刚石还强。有些手机生产厂商已经开始尝试用石墨烯材料来给手机散热了。 还有,石墨烯有非常好的导电性能,是目前导电性能最好的半导体材料。再加上石墨烯本性柔软且透明,非常适合做柔性器件。比如通过应用石墨烯材料,生产可以弯折的太阳能电池板。还可以用石墨烯制作柔性屏幕和触摸屏,一举克服现在手机怕摔且不能弯折的劣势,将来可弯折的手机也将会越来越多。目前各国都在攻关石墨烯柔性芯片,一旦研制成功,很多电影中才能见到的柔性可穿戴设备和透明手机将不再是梦想。我国北大科研团队,研发出了碳基芯片,使用碳纳米管做晶体管,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在石墨烯的基础上研发柔性碳基芯片。 石墨烯可以用来制作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比传统的石墨材料性能要好很多,储存的电量更高,寿命更长。但是石墨烯的成本比普通石墨要高很多,对于电池的成本影响比较大,未来能否大范围应用,还得看石墨烯生产成本能否大幅度下降。石墨烯的导电性能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比如添加一些元素进行导电性改造,可以做成非常好的导体,或者把石墨烯放到液氦里面,导电性能将大大提高。这都都决定了石墨烯会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大片的石墨烯用途非常广泛,但也不是说小片的石墨烯就没用了,下面再说说石墨烯粉末的应用。石墨烯粉末,专业点说应该叫石墨烯粉体,也有石墨烯的性质,也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现在来说,这些应用已经走向了市场。 石墨烯粉末仍然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结构依然很结实,不容易磨坏。所以这类材料往往会被添加进其他材料里面增强其他材料的性能。比如,可以把石墨烯粉末加入润滑油,会给工程机械带来更好的润滑效果,减少机械损伤;添加了石墨烯的油漆有更好的防腐蚀效果;添加了石墨烯的衣服、油漆或地坪,由于具有导电性,可以防止积累静电;地暖用的耐热聚乙烯塑料管材中加入石墨烯可以更好的导热,提高热量的利用率;石墨烯添加到衣物里面,具有一定的远红外辐射功能等等。总之,石墨烯粉体可以在军事、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家居衣物、环境治理、医药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后面我们会陆续介绍一些应用场景。 三、我国的石墨烯科技具有领先优势 作为一个科技大国,我国一直注重科技领域的布局。东城老师一直有个观点,那就是虽然我们国家在传统科技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很多新兴科技领域,中国紧跟世界潮流,甚至一些领域实现了领先。作为爱国志士,我们不应该做“吃火龙果吐籽”的事情,不要事事苛求完美。 我们国家在不放松传统科技领域研发的同时,一直比较注重新兴科技的研发投入。比如石墨烯材料领域,虽然是英国最早突破的,各国也都在研究,但中国的研究成果非常喜人。从国家层面,我国把石墨烯材料和稀土材料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据统计,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跟石墨烯相关的论文数量居世界首位,比美国还多。专利数量也远超美国,居于世界首位,据统计,2016年-2018年中国申请石墨烯专利一共有22912件,而美国是841件。从数量上来说,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可见我国各行业对石墨烯材料的重视。再加上我国有巨大的应用市场,未来我国最早完成碳材料革命,一点都不奇怪。 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国内大量企业围绕石墨烯材料展开了创业和研发,一大批相关产品面世销售。当然,这些产品里,有些是非常优秀的功能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也有一些是炒作石墨烯噱头,没有宣传的那么神奇,希望大家擦亮眼睛,避免上当。后面,我会陆续介绍一些真实的应用,也会对一些噱头进行辟谣。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吉ICP备2020006555号

diandong123.cn

⌜ 免 责 声 明 ⌝
本站仅为纯分享中国人民在节能减排、人类实现碳中和地球环保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网页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网友上传分享,站内短期缓存均为免费/无偿,无商业目的。
遇有侵害您合法权益之处欲申诉删改,可联络站务电邮处理(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