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技术
15分钟充满!Wallbox发布电动汽车“超级充”
据英文媒体报道,当地时间9月6日,在2021年IAA Mobility展会上,电动汽车(EV)充电解决方案全球领先供应商Wallbox推出了该公司速度最快、最先进的公共充电桩(Hypernova)。 Hypernova的功率可达350千瓦(kW),在电动汽车停下休息时就可替其完全充满电,速度远快于市场上大多数其他超快充电站。此外,该充电桩还配备了先进的软件,能够优化可用电力,适应连接至充电站的电动汽车数量,成为高速公路和跨州公路的理想公共充电解决方案。 Hypernova的集成式电缆管理系统确保操作简易,还能够将电缆存储在分配器单元,最大限度地提高耐久性,并有助于保护和保持充电桩的清洁。此外,该充电桩还提供多种认证和支付选择,包括RFID(射频认证)、扫描二维码以及全球通用的信用卡读卡器。2022年底,Wallbox将开始量产和交付Hypernova。 Hypernova是Wallbox另一款公共充电桩Supernova的补充产品,后者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生产,此次也在2021年IAA Mobility展会进行了展出。Supernova是新一代快速充电解决方案,运行可靠高效,而且是同类充电桩成本的一半。其轻质、模块化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运输更方便、安装轻松、维护也更简单。 read more
关于自动驾驶,雷达系与视觉系到底谁行?
机器不会犯错,除非机器设计缺陷或接收到的指令本身就是错误的。 1916年索姆河战役爆发,双方在法国索姆河地区展开百万规模的阵地战,英法联军为了一举击溃德军将“坦克”这一新式武器秘密运往前线并投入战场。不过由于产品设计缺陷与士兵操作失当,首批运到前线的49辆坦克实际投入到战场的仅有18辆,其中9辆还被陷在战壕中无法冲击阵地。 而近年来同样作为新物种的自动驾驶也遇到了彼时坦克的境遇——掉链子。在国际上,智能汽车巨头特斯拉自推出辅助自动驾驶功能后,在全球范围内已发生数百起交通事故,累计造成175人死亡,其中有200起事故是由产品设计缺陷从而造成车辆失控造成的,当然人为操作不当也占有不少的比重。 而在国内,近期造车新势力蔚来也爆发了安全事故。上周六,“美一好”公众号发布的讣告,称:“8月12日下午2时,上善若水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意统天下餐饮管理公司创始人、美一好品牌管理公司创始人林文钦(萌剑客),驾驶蔚来ES8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NOP领航状态)后,在沈海高速涵江段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次事故也将蔚来与自动驾驶推上风口浪尖,不少人认为此次事故与蔚来此前对辅助驾驶夸大宣传有关。对此蔚来汽车相关工作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事故还在进一步调查中,(我们)暂时不做过多回应。”不过《证券时报》消息称:“蔚来汽车品牌部人士回复表示,Navigate on Pilot(NOP)领航辅助不是自动驾驶,后续有调查结果会向外界同步信息。” 不过在事故等喧嚣之外仍有不同声音。“我觉得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会越来越习惯或者越来越认识到自动驾驶,其实比人类的这一种驾驶更安全一些。”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谈到自动驾驶时说道。 那么问题来了,自动驾驶究竟是造福人类的伊甸园还是危害人间的潘多拉魔盒?人类如何才能驯服自动驾驶这匹野马? 01 自动驾驶是如何工作的? 自动驾驶是一个较为新兴的技术与概念。1999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Naclab-V完成了第一次无人驾驶试验,自动驾驶自此进入了人类的世界。不过真正让自动驾驶(辅助驾驶)概念走向大众的还是十多年后的特斯拉。 自动驾驶共有6个级别,L0级是完全由驾驶员进行驾驶操作;L1级别是指特定情况下汽车能辅助驾驶员完成某些驾驶任务;L2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完成某些驾驶任务,但驾驶员需要时刻监视周围环境的变化,遇到危险情况随时准备接管;到了L3级别,驾驶员几乎不用时刻准备接管,汽车可以独立完成全部动作;L4和L5级别是完全自动驾驶技术,汽车已经完全不用驾驶员的操控,不过L4级别只有在高速公路等特定条件下才可完全独立,而L5级别则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包括暴雨、业务、大雾、大雪等复杂环境。 目前虽然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专家们普遍认为自动驾驶汽车有五个核心部件:计算机视觉、传感器融合、地方化、路径规划、控制。 图片来源:Forbes 计算机视觉是我们如何使用摄像头来观察道路。人类通过处理一辆基本上只有两只眼睛和一只大脑的汽车来展示视觉的力量。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我们可以使用相机图像查找车道线,或跟踪路上的其他车辆。 传感器融合是我们如何整合来自其他传感器(如雷达和激光)的数据以及相机数据,以全面了解车辆的环境。相对于光学相机,有某些测量如距离或速度传感器更擅长,并且传感器也可以在恶劣天气下更好地工作。通过结合我们所有的传感器数据,车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周边环境。 本地化是我们如何弄清楚我们在世界上的位置,这是我们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子之后的下一步。我们都有带GPS的手机,所以看起来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在哪里了。但事实上,GPS只精确到1至2米以内。想想1-2米有多大!如果一辆车出了问题1到2米,它可能会在人行道上撞东西。因此,我们有更复杂的数学算法,帮助车辆本地化到1~2厘米以内。 路径规划是下一步,一旦我们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在哪里。在路径规划阶段,我们绘制了穿越世界的轨迹,以达到我们想要去的地方。首先,我们预测我们周围的其他车辆将做什么。然后,我们决定要采取哪种策略来应对这些车辆。最后,我们构建一个轨迹或路径,以安全舒适地执行该操作,既算法。 控制是自动驾驶周期中的最后一步,在确定路径规划块的轨迹后,车辆需要达到目的地则需要通过程序控制转动方向盘、油门和制动器,才能实现自动驾驶,就像仙侠剧中需要口念功法才能实现御剑飞行一样。 02 自动驾驶怎样驾驶? 目前,自动驾驶主要有两条实现路径,其一是以谷歌、华为、蔚来为代表的雷达派,虽然也有用到光学摄像头辅助收集驾驶信息,但核心仍然是靠雷达充当汽车的眼睛;其二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视觉系,他们车上也有安装包括雷达在内的传感器,可依靠360度的光学相机像人类双眼一样去感知周围的环境才是其灵魂,那么雷达派与视觉系谁更适合自动驾驶? (一)雷达派 在讲雷达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其近亲声纳,最初的深度感应机器人是卑微的蝙蝠(5000万年前!蝙蝠(或海豚等)能够执行一些相同的功能,激光雷达使用回声定位,也被称为声纳(声音导航和测距)。声纳不是测量激光雷达等光束,而是使用声波测量距离。 经过5000万年的生物排他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推进了首次大规模部署人造声纳传感器的时间表,潜艇战争的到来。声纳在水中效果优异,声音比光或无线电波传播得好得多(一秒钟内更多)。声纳传感器目前主要以停车传感器的形式在汽车上使用。这些短程(+5米)传感器使一个廉价的方式知道这堵墙离你的车有多远。声纳尚未被证明适用于自动驾驶汽车需求(60m+)的种类。 雷达(无线电方向和测距),很像声纳,是另一种技术发展在臭名昭著的世界大战(WW2,这一次)。它不是使用光或声波,而是利用无线电波来测量距离,这是一种久经考验的方法,可以精确检测和跟踪远至200米远的物体。 图片来源:Forbes 从市场来看,用于自动驾驶领域的雷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毫米波雷达,即工作频段在毫米波频段的雷达(车载雷达频率一般在76-81GHz),测距原理跟一般雷达一样,也就是把无线电波(雷达波)发出去,然后接收回波,根据收发之间的时间差测得目标的位置数据。 […] read more
性能无上限?特斯拉发布“D1 Chip”
近日,特斯拉发布D1 Chip,采用了7nm工艺打造。它虽然体积小巧,但是单个算力却达到了362TFLOPs,性能表现非常强悍。 同时,把25个D1 Chip组合起来就可以形成高带宽高性能的Training Tile,算力达到9 PFLOPs,单面9TB/s的带宽,总带宽到36TB/s。而且,将多个Training Tile组和起来就是超级计算机Dojo,Dojo 支持无限连接,理论上性能无上限。 出处:头条号 @科技先锋官 read more
知名创业者发生车祸身亡,疑似祸因是蔚来ES8自动驾驶辅助功能!
美一好发布的公告 2021年8月14日晚间,知名餐饮品牌美一好发布公告称:2021年8月12日下午2时,上善若水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意统天下餐饮管理公司创始人、美一好品牌管理公司创始人林文钦先生(昵称“萌剑客”),驾驶蔚来ES8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NOP领航状态)后,在沈海高速涵江段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终年31岁。 网传事故现场照片 截止快车报发稿前的2021年8月14日20:50,蔚来汽车还没有针对这一事件发布消息,目前也只是事故当事人单方面声明车辆处于开启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状态,后续如有进一步消息我们将会跟进。 网传事故现场视频截图,图中车辆为撞毁的工程车 网传事故现场视频截图,图中车辆为撞毁的蔚来ES8 当看到这条消息时,除了为逝者感到惋惜外,更让我们进一步地认识到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的危害性,我们此前已经反复多次强调在使用自动辅助驾驶系统时一定要更加小心谨慎,开启自动辅助驾驶系统依然是要司机随时监控和接管,这才是安全的使用规范。 然而很多驾驶员并没有对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的利害关系有足够的认识,甚至还把双手离开方向盘让车辆自动驾驶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比如前段时间理想汽车的驾驶员,司机躺在后座让车辆在高速自动驾驶,并把视频上传到网络。 驾驶理想汽车的司机违规使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 在此,我们在此跟大家说一说,不管是任何时候,驾驶汽车都不能双手离开方向盘,到目前为止,所用汽车企业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都仅仅是辅助,而不是完全自动驾驶,即便他们把自动驾驶系统的宣传片拍得再怎么厉害,也仅仅是辅助系统。希望能给大家对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的认识有一定的警示,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悲剧。 蔚来ES8纯电动汽车 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介绍 关于蔚来ES8汽车,ES8是蔚来的第一款量产销售车型,也是目前的旗舰车型,采用纯电动驱动,由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蔚来代工生产,官方指导价为46.80-62.40万元,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为选装配置,有精选包和全配包两种,价格分别为1.5万元、3.9万元。根据蔚来汽车官方网站介绍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由蔚来自主研发,搭载全球领先Mobileye EyeQ4自动驾驶芯片。支持超过20项辅助驾驶功能,支持远程车辆软件升级(FOTA)。持续进化,常用常新。 出处:头条号 @快车报 read more
在电池研发领域,通用比特斯拉更先进?
从2014年至今,在过去7年里,市场上凡是成功量产化的电动汽车,其续航里程都在不断提高:2014-2017年主流续航基本都在150公里,到了2018年主流车型续航里程就有250-350公里了,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350-450公里,而在2021年的今天,20万以内车型都可以有600公里的续航。 这么快的续航提升速度的背后,是车企们这几年致力于提升续航的结果。而提升续航的办法,大方向上无外乎两种:A、增加电池电量;B、提高电机效率。 但是对车企们来说,现在电机95%-96%的工作效率几乎高到天花板,很难再有突破。所以当这两个方案摆在面前时,车企们往往都是选择方案A。 虽然这几年通过增加电池电量很有效,但其实传统车企没有做好准备,就像面对数码相机普及的柯达一样,传统车企们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想要像特斯拉那样走完从平台搭建到产品设计生产的整套流程也不大可能,所以传统车企们都选择了一个耗时更短,上架更快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油改电”。他们直接拿来消费者耳熟能详的燃油车型的图纸,将原本动力总成的部分换成了三电系统。 而增加续航,就是在这套燃油车平台上尽可能想办法安置更多的电池。然而一台车的空间终究是有限的,为了安全考虑,留给电池的空间其实并不多。 所以从2013年到2018年,大部分传统车企的电动汽车都有“油改电”的影子,而这些“油改电”都有一个缺点,就是续航里程实在太短。从150km到300km的水平,这样的续航里程显然无法解决用户的焦虑。 为什么“油改电”的续航能力都那么弱?因为“油改电”的底盘结构是按照燃油车的特点设计的,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能否装上更多电池,所以改成纯电车以后,空间也没法得到充分利用。 正是因为“油改电”的底盘设计“不科学”的原因,不少车企剑走偏锋搞起了“异形电池”,例如2019款荣威ei5,这款车的后排就要比前代车型高出不少。 后排座椅增高了,后排乘客的舒适度明显会受影响,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荣威ei5为了装下更多电池,将续航里程从301km提升到420km,作为代价,就只能让后排乘客在舒适程度上作出了让步。 在意识到“油改电”的局限性以后,不少车企选择开发纯电平台,而这些开发纯电平台的车企中,比较早就拿出纯电平台产品的,就包括2014年进入国内的特斯拉,2017年推出小蚂蚁的奇瑞新能源以及2018年推出蔚来ES8的蔚来汽车。 说起纯电平台,我们要知道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能结合动力电池的特点来设计车辆的底盘,让车内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就像专业的整理师能让你的柜子装下更多衣物一样,纯电平台能让一台车尽可能装下更多的动力电池。 如果没有推出纯电平台就去造电动汽车,车企们会有怎样的后果?极星2的故事也是一个例子。作为沃尔沃汽车CMA混动平台打造的车型,虽然最初考虑了安放电池,但作为非纯电平台的极星2即使加高了底盘,用了异形电池,搭载电池的电量依旧赶不上特斯拉Model 3。 当车企们都用起纯电平台后,车辆的续航表现想要再有提升的话,又要重新回到“做加法”的阶段,但是和之前不一样,这时候车企要做的不是增加电池数量,而是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说白了就是在原有的空间里,尽可能想办法通过削减其他零配件占的体积,来为电芯让出更多的空间。 这一套思路典型的产物,就是宁德时代开发的行业首创的CTP技术。CTP技术英文全称是Cell To Pack,宁德时代给它取的中文名叫做“无模组电池”。 传统的动力电池由电芯(cell)——模组(modules)——整包(Pack)来组成,CTP技术简化了电池的模组结构,把电池组成方式变成了电芯(Cell)直接集成(to)成整个电池包(Pack),将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高了15%到20%,同时让零部件数量减少了40%,生产效率提升了50%。 比亚迪呼声很高的刀片电池,其实用的就是“磷酸铁锂+CTP”的形式。 除了CTP,还有不少车企正在CTC(Cell to Chase)的方向上寻求突破,因为CTC能让厂家像小朋友组装四驱车玩具一样,将电池直接装在底盘上,连电池包(PACK)都省去了。 有意思的是:对于使用圆柱电芯的特斯拉来说,走的是另一条路线——由于圆柱体之间仍然有空隙,为了提高车辆的空间利用率,外加节省成本,就把18650电池升级成了直径更大的21700电池,并一直在进行4680电池的开发。 特斯拉能够把一个我们平常见到的18650电池在车上用到极致,这和从一开始工程师考虑了方方面面都有关系——不仅是电池结构紧凑,就连特斯拉的电机,在功率差不多的情况下,体积也小于很多竞争对手。而这都是为了让内部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从而能将很多部件集成起来。 因为马斯克看透了最本质的事情——提升续航里程所依靠的电池电量,必须要尽可能从有限的空间中挖掘出来。 不过CTC技术也好,4680电池也好,看上去它们已经达到了挖掘空间的极限。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通用汽车最近发布的一个操作,把“挖掘电池空间”这件事推向了另一个极限——在通用自己新发布的Ultium平台上,为了给搭载更多电芯创造空间,从而提升能量密度,通用在电池整包层面减少了90%的低压线束。 ——通用之所以能减少90%的线束,是因为工程师们把原本低压线束承担的通讯功能,交给了无线模块去解决。说白了就是通用的BMS信号,会由无线的方式去工作。 这在降低整包重量的同时,还有助于提升续航里程,也为搭载更多电芯创造了空间,有利于提升能量密度。同时,更少的硬线连接和接插件使用也将带来更低的故障率,提升系统安全性。 在电池的空间基本已经压榨到了极限的情况下,通用的工程师却想到了还可以去掉一些线束来给电池腾出更多的空间,这个创举确实太妙了,真有点“第一原理”的味道了。 不过一提到“无线”,很多人联想到的可能是自己打王者荣耀、“吃鸡”时突然网络卡顿,从而功败垂成的不好体验,因此对于无线BMS的可靠性,多多少少有所顾虑。 这个问题通用的工程师早就考虑过。 为了解决模块之间通信稳定性的问题,工程师为Ultium 的无线BMS准备了三个机制。 首先是自适应随机跳频技术:当识别到当前通讯频段出现干扰时,无线主节点芯片会判断下一个时间窗口的通讯频段(非固定频段顺序),判断好后会通知从节点芯片,两个芯片就一起自动改变到了不受干扰的频段,从而避免了干扰。 而这个过程是可以自主学习的,即能通过算法识别出高堵塞信道,有意降低该信道占用率。 然后是自适应Mesh(网状)+Star(星状)混合网络架构的应用。 这个看起来很玄乎的东西,作用是当有的电池模组与BMS的无线通讯出现异常时,这个模组可以通过借助旁边的模组来通信,从而完成通讯功能。说白了就是每一个模组,都可以帮助其他模组参与通讯,这样单个模组失效的几率就非常小了。 最后就是时间戳及数据重传机制。 这个机制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无线BMS的通信时间由一个主节点统一安排,这样就避免了众多模块一起通讯造成无序混乱的问题,另一个是万一某个模块数据传输失败,主节点也会安排这个模块多次尝试传输数据,从而保证了数据的稳定性。 ——通过这三个机制,通用的工程师们最大限度避免了无线通讯网络可能会受外部频段内/外的无线噪声干扰以及内部系统中其他节点信道占用导致的通信数据丢失,让这个技术可以实际应用在了车上。 有了无线BMS以后,通用能让自家的电动汽车装下更多动力电池,并且让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有了更多可能。除此之外,更多的电池内部空间,不仅便于布置更多防热扩散的专利设计,能加入更多防撞横梁,大幅提升了三电系统的安全性。 更多防撞横梁?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的是前面更为普遍使用的CTP技术也难免会有劣势。 CTP最明显的一个弊端就是电池包的物理防护结构,从碰撞层面来看,CTP的强度确实要比“非CTP”的弱了一些。而搭载无线BMS技术的平台,凭借更多防撞横梁的优势,理论上安全性会比CTP车型要更好。 比起传统的有线BMS,通用发布的无线BMS还有更多值得关注的优势: 比如无线BMS让电芯更方便地支持不同的化学配方、电芯封装形式、排列组合,要是以后原材料再涨价的话,厂家们也能更快地用上价格更实惠的替代品。 比如无线BMS让电芯技术实现了升级换代,以往电芯存在的那些问题都被很好地克服。 比如无线BMS让每个模组都能在尺寸上保持一致,不论替换还是升级都更加方便,厂家能像拼乐高一样,用单独的电池模组组成大小不一的电池包。 比如无线BMS的底层架构能像电脑软件一样及时更新换代,同时带来装配工艺的革新,此外还能让动力电池得到更好地回收与二次梯度利用。 靠着无线BMS,Ultium纯电平台让我们看到了通用汽车在新能源赛道上的不俗实力。靠着Ultium,如今的通用汽车在电池包这块的技术,可能已经走在了特斯拉的前面。 而能体现到Ultium平台技术的时间也越来越近:到了明年,在上汽通用旗下的凯迪拉克Lyriq车型上,我们就能体验到Ultium平台技术,而根据官方的消息,凭借着Ultium平台,未来通用旗下的车型电池容量理论上可以在50-200kWh之间调配,这就意味着只要通用想做,给一台车搭载200kwh电池,使续航突破1000km其实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通用能做到无线BMS,而这就引发了我更大的遐想——汽车总装这道工序无法全自动化最大的原因就是柔性的线束,这些柔软的线束很难用机械臂让其固定为某一个形态以便于安装,特斯拉曾经陷入生产地狱也是因为马斯克过于激进希望能够全自动化生产。 而通用的无线BMS技术,至少从理论上已经通过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方式克服了线束的问题,那么如果通用能把这项无线技术延展到整个车的大部分电子电气架构并能保证稳定,那就意味着通用可能会是第一个做到整车100%自动化生产的企业。 […] read more
宁德时代发布钠离子电池
北京时间2021年7月29日下午,宁德时代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其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在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就可以达到80%,具有快充能力。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称,钠离子电池在低温性能、快充以及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互兼容互补。 出处:头条号 @界面新闻 read more
惊艳🆚失落?特斯拉的FSD Beta V9评析
上周末,特斯拉 FSD Beta V9 向美国早期测试车主开始推送(全网可能最全的视频解析如上)。 这个版本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套完全基于摄像头的技术解决方案,它从底层开始重写,依靠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就可以实现自动驾驶,不再需要任何雷达的帮助。 由于干掉了毫米波雷达,隧道之类场景下光线的明暗变化不会再对系统造成「欺骗」,所以新版 FSD 再也不会遇到「幽灵刹车」的问题,这是长期以来特斯拉用户倍感头疼的「痼疾」之一了。 不过干掉毫米波雷达究竟会不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个还是需要用体验说话。最近有不少海外博主测试了 FSD V9 的街头实力,我们一起来看看没有雷达的 FSD 究竟表现如何? 新的 UI,新的立体世界 特斯拉一直是一家审美在线的公司,设计的考究堪比苹果。此次 V9 的更新还带来了全新的 UI 设计,你可以更加直观地从仪表上看到机器眼中的世界,马斯克还给这种全新的可视化设计一个新的名字;Mind of Car。 全新的 UI 设计更加立体,线条感更强。界面不再是原先「简陋」的点和矩形组成,交叉点、曲线和转弯这些细节开始变得更加丰富,有一种从 2D 画面变成 3D 世界的感觉。 在这个 3D 世界里,你必须认清四类颜色鲜明的线条。 1、导航上的蓝色线条代表着为你规划的行驶路线; 2、紫色线条会勾勒出双向车道中间绿化岛的轮廓; 3、当双向车道之间没有绿化进行物理隔绝,那么分界线就会以黄色线条显示,类似现实道路里的黄实线; 4、红色线条描绘的则是同向道路的边界; 看懂了这几种颜色的线条,你就基本能看懂这个可视化的世界了。 和旧版本一样,系统通过特定的 UI 把各种道路参与者的位置呈现在仪表上,区别在于新版本的 UI 设计更加细腻精致,轿车、SUV、皮卡、货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等物体的描绘都进一步得到了优化,用户甚至可以通过 UI 辨别轿车的尺寸,而且仪表上同时呈现车辆目标物也变得更多。 除了车辆,行人、动物、雪糕筒等等的具象的物体也细节感更强,系统会通过对每个对象进行不同亮度和透明度来显示识别的信心度。 这个更新中比较炫技的是对车辆灯光的识别,得益于摄像头视觉的优势,系统现在可以清楚识别到其他车辆的灯光状态,现阶段系统以及可以认出刹车灯了,此类信息的加入将帮助特斯拉的对其他车辆的状态进行一个提前的预判。 而马斯克表示,在后续的更新中,特斯拉还会加入对其他类型灯光的识别,比如转向灯、双闪、警车和救护车的爆闪灯,甚至是手势。 从机器视觉到深度学习,马斯克一直想打造的就是一套「仿人类」的自动驾驶,让车子跟人一样会看、会思考。为了让机器进一步向人类靠拢,FSD 在视觉之外还将加入「听觉」,系统会将周边的警报和鸣笛等声音信息也采集过来辅助自动驾驶,让 FSD 的感知更加立体。 噢对了,为了防止你开车打瞌睡,V9 正式启用了车内那个摄像头。和所有驾驶员监测系统一样,只要发现你走神了就会发出报警并在必要时退出驾驶辅助。 […] read more
特斯拉的新专利曝光,从“食盐”中提取锂!
据外媒报道,特斯拉申请一项新专利,涉及使用食用盐从矿石中提取锂的工艺。该锂提取工艺可将相关成本降低30%。 (图片来源:electrek) 在名为“从粘土矿物中选择性提取锂”的专利申请中,特斯拉描述了当前提取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锂是锂离子电池和电动汽车产业的战略性金属。为了降低电池和电动汽车的成本,找到一种能够经济有效地从各种锂源提取锂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通常开采的主要锂源是锂卤水,因为从中提取锂的成本较低。然而,随着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不断增加,有必要寻找其他锂源。 另一种提取锂的方法是,从粘土矿物中提取锂。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酸浸获得锂。将粘土矿物与普通无机酸的水溶液混合,如H2SO4或HCl,然后在常压下加热以浸出粘土矿物中所含的锂。采用这种酸浸法,不仅可以浸出锂,而且能浸出高浓度杂质,包括钠、钾、铁、铝、钙和镁。然后,去除杂质元素,尤其是铝,这会造成大量锂损耗,可能显着降低整体锂提取率。此外,采用这种高酸耗和复杂的浸出液纯化方法,也使整个提取过程的成本效益较低,而且不环保。 特斯拉在专利申请中总结了自己的新方法: 在所描述的从粘土矿物及其组合物中提取锂的方法中,提取过程包括提供含锂的粘土矿物,将阳离子源与粘土矿物混合,对粘土矿物进行高能研磨,并进行液体浸出,以获得富含锂的浸出溶液。 这比仅添加食盐要稍复杂一些。但据特斯拉在专利申请中介绍,主要的阳离子源确实是NaCl。 特斯拉描述,在该工艺的研磨过程中添加NaCl的效果: 测量在研磨过程中添加NaCl的效果。NaCl粉末和细粘土矿物颗粒的重量比例为3:97,即NaCl与总混合物(即NaCl + 粘土)= 3%;并且相应的Na:Li摩尔比约 2.7:1。将这些NaCl粉末和细粘土矿物颗粒称重,并放入PM100行星式球磨机,以500 rpm的转速连续研磨长达3小时。然后,收集磨过的NaCl/粘土混合物,并将其转移到玻璃反应器中进行水浸出。将31克NaCl/粘土混合物装入反应器中并加水,以产生150克的浆液,其中盐/粘土混合物与水的重量比为1:4(即水中含20 wt.%的盐/粘土混合物)。浆液形成后,在90℃ 和1000 RPM下进行20分钟水浸出。在浸出过程中,使用冷凝器,将水损失降至最低。使用5um过滤纸进行后续过滤,然后收集浸出溶液,用于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添加NaCl的化学分析结果如下: 特斯拉计划,将这项新工艺用于其在内华达州的锂矿,该矿占地超过1万英亩。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特斯拉公司的“4680电池”终于投产了
在2020年9月,特斯拉发布了4680无极耳电池,号称单体能量密度提高5倍,整车续航里程增加16%,电力相比有极耳电池提升了6倍。 据悉,相比以往的21700电池,4680电池直径更宽、高度更高,仅由950个电芯组成,能量密度约300kWh/kg,激光无极耳技术去掉了电池主要发热部件,内阻减少,电池的热稳定可控性更高。 然而,无论是改款Model 3、新出的Model Y还是大改款的Model S Plaid,仍未搭载该电池,外界纷纷猜测电池量产遇到了大问题。 好在来自Whole Cars Catalog的爆料显示,4680电池组已经在特斯拉工厂投产了,图片显示,特斯拉员工们甚至在一块结构化的电池组上签名,表达兴奋之情。 所谓结构化电池,即电池并非存在于单独的区域,而是和整车一道研发,成为车身骨架的一部分。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减少10%的体积、提升14%的续航历程、少用370多个元件等,而且还能进一步优化空气动力学。 据悉,配图中的4680电池组用于Model S P85D。 出处:电池中国 read more
1度电跑10公里!福特野马创下“最省电纪录”
跑1344公里,只用了128度电,平均一度电10.45公里。 这个成绩创造了“最省电”新能源车世界纪录,来自百年老厂福特,和旗下电动化转型的第一款车野马Mach-E。 这个成绩什么概念? 目前国内在售标称续航最长的小鹏P7,号称能跑706公里,平均一度电9.9公里。 当然这是标称,实际使用不可避免会打折扣。 那么野马的这个世界纪录,有多少实际意义? 野马其实是福特经典的性能车招牌,在美系肌肉车文化中,野马标也是一杆不倒的大旗。 但是百年福特电动化转型之坚决,毅然拿最高端的品牌下手。 野马Mach-E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顺便杀伤了一波Model 3,北美销量异军突起。 但就是这一强调运动的车型,刚刚创造“最省电”世界纪录。 BBC交通频道的两个记者开着Mach-E,在英国进行了840英里(1344公里)的旅行。 全程只充电两次且总共不超过45分钟,最后算下来,每度电能跑10.45公里。 而他们开的这辆车标配88kWh电池,官方续航606公里,这样一算一度电也就不倒7公里。 怎么跑出来的? 全程时速不超过50公里,总共用了27小时。 所以是极其平缓的驾驶策略。 这当然不符合用户日常驾驶习惯和实际情况,测试团队也说,一般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这样驾驶。 事实上,电动车在40-60公里时速下匀速平缓行驶,通常都能突破官方续航限制。 2018年在北美,有特斯拉车主连续30多个小时以37公里的时速行驶了1120公里。 所以这次的破记录的意义并不是说福特Mach-E就这么省电吗,而是表明目前向欧美电动车普及率不高的用户宣传,电动车如今已经具有实用条件。 怎样,你怎么看这个成绩?电动车多少续航才购用呢? 撰文:贾浩楠 出处:头条号 @智能车参考 read more
可4.68秒破百的2021款“唐EV”升级惊人
全新一代比亚迪唐自2018年6月推出,距今已快3年时间了,今天测试的2021款比亚迪唐EV,可以算作它的中期小改款。而小编自己在2018年全新一代唐刚刚上市的时候,就购入了一台唐燃油版,至今也接近三年时间了,所以此次的测试内容,既可以把它看作对新款车型的体验,也是小编三年多时间的对唐这款车的用车感受。 试驾体验 今天的测试车型为2021款唐EV四驱高性能版,也就是唐纯电版的顶配车型,售价31.48万元,配备了前后双电机,官方加速成绩4.4秒破百,它有着所有SUV固有的优势,高离地间隙对复杂路面的通过性,以及开阔的视野让驾驶者对路面更好的判断,但同时这又是一台加速进入“四秒俱乐部”的性能猛兽。 唐EV四驱高性能版创世旗舰版,搭配由前、后电机组成的电动四驱系统,前电机能提供180kW的最大功率,而后电机则能爆发200kW的最大功率,整套动力系统的综合最大功率为380kW,在动力单元部分,实际上最关键的是新款唐EV换装了比亚迪最新研发的刀片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电池组容量也上升到86.4kWh,NEDC续航里程小幅度提升了5km,为505km。至于大家关心的充电时间,在快充模式下,新款唐EV只要30分钟就可以完成电量30%-80%的充电。换装刀片电池的新款唐EV,虽然没有在续航里程上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但相比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抗高温性)以及电池寿命上更有优势。 作为一台电车,并且是前后双电机的四驱车型,踩下电门的瞬间即爆发车动力系统最大扭矩,它的加速性能用“4.4秒”就能说明一切问题。动力强劲是一方面,驾驶唐EV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强劲动力的面前,这一切都是可控的,并不会给到驾驶者紧张压迫感,会持续性地让你进一步把刺激你把电门踩到底的欲望。 驾驶这样一个大块头,同时又有着迅猛的加速,这样的体验是会让人上瘾的。另一个值得说的就是它灵活的操控,虽然是一台SUV,精准的指向性以及悬架的执行性,配合上22寸大轮毂,有一种拳拳到肉的感觉,对一台正儿八经的7座SUV谈操控,说转向精准度,是不是有点过分,但没关系它做到了。 因为是纯电版本车型,没有传统发动机的噪音,一切声音都变得敏感起来,对唐EV的隔音降噪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噪以及环境隔音都有着很好的表现,让人惊喜的是胎噪也很轻微,按理说22英寸的大薄胎应该是重要的噪音发生源,但它就是做到了很好的隔绝,城市快速路行驶基本感受不到胎噪,测试几天中,正逢广州持续阵雨,碾压过积水路面噪音抑制也非常令人满意。 当你看到22英寸大轮毂以及高性能的brembo卡钳,你会不自觉地把它和性能取向联系起来,但不完全是这样,日常想放松驾驶,它可以表现地很舒适,薄胎的滤震表现被悬架以及接近2.5吨的车身充分化解,这也符合大部分普通消费者对一台车的需求,保证日常驾驶的舒适性,在需要调动荷尔蒙的时候也毫不吝啬。我可以不用到你极限的驾驶性能,但你不能没有,这就是一台唐EV的底气。 新能源是全新一代唐的精髓,这是一台彻彻底底按照新能源车型标准研发的车辆,同期推出的唐燃油版在一定程度上算是“电改油”,86.4kWh的刀片电池被平铺在底盘下方,稳定感是传统燃油车所不具备的,因为电池的重量让底盘有更厚重的质感,无论小的坑洼,还是大的起伏路面,都能很好化解,一定程度上有把路面熨平了的感觉。但遇到坑洼是还是规劝减速慢行,毕竟这个22英寸的轮毂轮胎可不便宜。 驾驶唐EV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体验,你既可以非常舒适地日常代步,享受出色悬架带来的淡定感,又可以在需要激情的时候尽情释放荷尔蒙,它,很懂中国消费者,作为一台民族品牌的旗舰车型,这是应该有的格局。 性能测试 0-100km/h 加速测试: 在干燥的沥青路面进行0-100km/h 加速测试,测试时整车剩余电量48%。通过加速度曲线可以看出,整个加速过程都是非常平顺的,并不会像传统燃油车一样出现换挡动力顿挫,加速过程一气呵成,整个加速过程加速度都保持在0.5G上下,持久且稳定。最终测试成绩4.68秒,与官方公布的4.4S成绩非常接近。30万内,你找不到比唐EV加速更快的SUV了。 100-0km/h制动测试: 制动距离37.65米,在同级别车型中表现非常不错,虽然有着接近2.5吨的车重,但布雷博六活塞刹车卡钳、打孔刹车盘、马牌CSC5 SUV轮胎,这些硬件的堆积,让制动系统在制动效果、制动响应、制动稳定性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 噪音测试 噪音表现方面,静止状态下环境隔音很出色,在关闭车门的一瞬间,能从耳朵感受到明显的差异,整个环境都静下来的感觉。而速度起来后,各个速度噪音表现都比较平稳,行驶路噪隔绝到位。 静态回顾 在设计方面,如果再一点点介绍这台车的外观设计,相信很多网友这篇文章都看不下去了,毕竟这台车的设计已经深入大家心中。所以我想在静态部分跟大家聊聊自己拥有唐接近三年来的用车感受,纯主观的体验感受。 可以说全新一代唐三年前刚上市,我就被它的外观吸引了,当然审美这事是非常主观的,但全新一代唐就是符合我的审美需求。更关键的是我爸他也喜欢这个设计,这台车买回去主要是我爸在用,先不说奥迪设计师各种用心的设计,反正一台车,第一眼看上去被喜欢被接受,这就足够了。 唐EV的整体设计与唐家族保持一致,只是在格栅上作了针对性的辨识度。在2018年的时候,我基本上是最早一批提到全新一代唐的车主,那时候在路上还很少见到这台车,我爸开这台车被路人搭讪问询了好几次,并且,在接下来一年的用车中,我爸身边的同事朋友也买了两台唐,全新一代唐的设计是成功的,它拥有在最普通消费群中口口相传的资本。 唐燃油配备了和今天测试唐EV相同的LED大灯,三颗透镜照明效果非常出色,夜间照明基本是没有死角的。另外在日常用车中会遇到很多不文明的车主,比如来自对向车道的远光,驾驶着唐只要稍稍闪烁远光提醒,对方通常会立马回应切回近光灯。而家里的另一台用卤素大灯的天籁,闪烁大灯会经常受到无视。 新能源是全新一代唐的精髓,可以说这是一台彻彻底底按照新能源车型标准研发的一台车,唐纯燃油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电改油”,所以要体验正宗的唐,还得是唐DM或者是唐EV,全新一代唐的底盘,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电池的布置,所以在电池平铺在底盘下方后,整个车身的上下比例依旧非常协调,另外22英寸轮毂与整车的气质非常相符,并没有过大的感觉,车身能hold住这四只大脚,恰到好处。 内饰设计绝对是让老车主羡慕的地方,改款前的中控设计,整体以简洁为主,但现在看到的豪华氛围有了极大的提升,做工用料也提升了很大一个档次,就中控台多种材料的拼接,软质搪塑、钢琴烤漆、金属拉丝、麂皮缝线这些材料的应用,老车主极为羡慕。 仪表盘相比老款车型也有了很大的提升,UI经过重新设计,并且支持主题切换,足够炫酷。 这个能旋转的中控多媒体系统,相比老款车型边框进一步收窄,系统也升级到了最新的DiLink3.0智能网联系统,可以把它直接理解为一块平板电脑,你在手机上能干的事,在这台车上都能实现。就以我爸日常用车体验来看,用的做多的就是在线导航和在线音乐这两个功能,对了,还有语音控制,这套系统的语音识别还是很智能的,能实现很多车辆操作,并且识别度很不错,就我爸那非常不普通的普通话,它也能很好的识别,所以也就经常用,一些功能就不用去点按操作了,一句话的事。 […] read more
特斯拉Model S Plaid的15个“秘密武器”
Model S Plaid可能是电动车圈唯一一款除了外观没变,一切技术都变了的车。 今天,著名特斯拉改装品牌Unplugged Performance更是拿出了与官方合作的爆改赛车,相信过不了几天,这辆车在Laguna Seca上超越迈凯轮塞纳、P1、911GT3的画面,就会继续在其它赛道相继上演。 但想要给朋友讲明白这辆车,光去说早在1月发布会上就公布了的性能参数未免过于无趣,我们翻遍了这辆车的用户手册,发现了发布会上没有细讲的一串秘密。 1、更强的电池 虽然Plaid没有用上特斯拉的次世代4680电芯系统,但整车的电池性能依然有了大幅跃进。 整车的动力电池电压被提升至450V,相比之前特斯拉车型的400V体系架构提升了50V。 这为Plaid带来两方面的优势,一来,这辆车将有能力在现在的V3超充上更长时间地维持在250kW的功率上,二来,这辆车将有能力兼容特斯拉传闻中的V4超充。 如马斯克在发布会上所说,这辆车将具备最高350kW的充电能力。 2、主动降噪系统 很多人调侃过的特斯拉内饰不豪华,将在Plaid身上彻底成为过去时。 除了更好的材质和设计,也包括更静谧的环境。 你可能已经知道了,选装Yoke方向盘的Model S Plaid所有灯光操作都需要通过方向盘按钮完成。 在Plaid前排座椅的头枕下方,加入了一系列麦克风,可以选择监听前方、后方或者同时降噪。 3、电容触摸档位 Model S Plaid最引人注意的交互创新,是AI自动换挡。而不想用AI的时候,还可以用触摸屏滑动挂档。 问题也就来了,很多杠精的第一反应是,要是遇到祖传黑屏怎么办? 其实,所有的Plaid都已经预置了换挡的硬件,就在中控屏幕下方,隐藏在双闪开关两旁。 电容式的按键,一按亮起,再按确定。 只是这个背光漏光做工问题,看来还得和苹果学习一下。 4、带Force Touch的方向盘按钮 你可能已经知道了,选装Yoke方向盘的Model S Plaid所有灯光操作都需要通过方向盘按钮完成。 你可能已经习惯了,在你的苹果设备上可以通过不同的按压屏幕/触摸板的力度来启用不同的功能。 现在,你可以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了。 同一个灯光按钮,按压力度不同,就会启用不同的近光灯、远光灯功能。 同一个转向灯按钮,按压力度不同,也会实现转向灯短亮、长亮的区别。 5、全新的Autopilot开启方式 在没有了方向盘拨杆,也没有了挡把之后,我们又得学习特斯拉车型上第三代Autopilot的开启方式了。 那就是点击方向盘右侧的按钮,甚至这次激进到,如果你不想双击开启,可以直接单击点击进入Autopilot。 所以没事,千万别让你没开过Plaid的朋友随便瞎按方向盘按钮。 6、全新Autopilot图标 这个更应该归类为彩蛋,如果你的车选装了Yoke方向盘,你的Autopilot图标会变成这样…… 特斯拉的UI设计师们真是细节控。 7、碳纤维保护套电机转子 Plaid车型的电机转子用碳纤维包裹,与之前的电机相比,这样的技术创新有助于维持更高的功率曲线,这也在发布会的PPT得到了确认。 不过已经有专家表示,这种设计的耐久性是值得谨慎观察的。 8、更宽的车身和更大的空间 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是Plaid比现款Model S宽了一些,不算后视镜的话,从1.96米增加到了1.98米,多出的一些全部是为了轮胎能有更好的抓地力。 同时,装在前翼子板上的Autopilot摄像头也变得比之前更突出了,这是因为换装了更高分辨率的摄像头模组。 而由于车内的仪表盘也做了改动,因此车内空间容积也变大了。 9、更大尺寸的Autopilot传感器加热丝 无可争议,在Plaid的生命周期里,特斯拉一定要推出可用的FSD功能,而且马斯克最近还把难度提升了,加大到了“用纯视觉实现FSD”这个层级。 而之前Autopilot摄像头传感器被诟病最多的,就是在大雨大雪天气中经常不可用。 是的,可弹出的门把手下方加入了射灯。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