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自动驾驶
极越可能会超越特斯拉?
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战场在中国,这里一年有数百款新车上市。如今选择虽前所未有地多,但市面上产品的趋同程度也在飙升。为“对标”而生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像了。 当生存周期短、死亡率高成为行业常态,甚至已经有消费者被内卷式恶性竞争导致的快速迭代所伤害,一直低调耕耘的极越汽车凭借自身独特价值和设计哲学,为汽车行业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即充分从产品本身、用户需求、未来交通形态为思考原点正向研发,做AI驱动的真正智能汽车。 外界对这个品牌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其背靠的百度、吉利和宁德时代无疑都是智能电动汽车核心领域的巨头企业。人们常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也许极越这家公司注定要走上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在浮躁时代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投入、更长的时间验证、更高的解释成本,但大浪淘沙,极越强大的产品力终将说服市场。 主力产品极越01的销量激增证明,长期主义又一次胜利了。至此,这家汽车制造商不再收敛。最新发布的极越07,目前包含1万元限时现金减免的购车优惠价为19.99至28.99万元,宣告行业内的颠覆时刻已经到来。 极越07,“最美7系”之争的终结者 放眼百年汽车工业发展史,许多传统豪华品牌推出的经典旗舰车型命名都与7有关,如宝马7系、奥迪A7和Q7等。伴随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壮大,命名含7的车型更是如雨后春笋涌现,但大量相似的电动产品,似乎宣告想象力的黄昏时刻已经到来。 一个有担当的品牌,应该逃离“致敬”怪圈,为中国汽车设计赋予具备时代意义的独特韵味。 也正因此,当极越07以简洁的未来感美学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时,外界才会感到如此惊喜。 其灵感汲取自罗马神话女神维纳斯雕像,绝佳的车身比例和轮廓,为“最美7系”之争交上终极答卷。 颜值之外,人们能够深刻体悟,极越07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不止外观。 作为百度、吉利、宁德时代三巨头千亿投入合力打造的首款AI时代智驾轿车,极越07首搭百度最前沿的ASD阿波罗高阶智驾,为用户带来丝滑流畅的智驾体验。 一位已经抢先试驾过该车的媒体人士向笔者如此评价:“没有尝试过极越07,你就不知道开车能够有多简单。”配合自动换挡、自动转向灯等功能,极越让用户上车即走。 极越的智能驾驶能力能做到什么程度?以智驾系统中最前端的感知环节为例,其3D精度能达到厘米级,能识别200m内的矿泉水瓶,对运动障碍物速度的识别精度也控制在0.1米/秒误差范围内。即使在雨雪雾霾,或者在夜晚、隧道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中,依然可以准确地感知和识别。 在感知层的精准工作基础上,智能驾驶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ASD可以实现A点到B点的自由移动,轻松应对高速高架、城市道路上各种复杂场景。尤其超强避障能力,精准把握避让时机,决策更类人。到2024年底,有百度导航地图的地方就能使用ASD,实现全国都能开。 在电动汽车的基本属性上,背靠吉利和宁德时代的极越07,搭载麒麟电池以及与极氪、沃尔沃等品牌同款的浩瀚架构。可以说,只要对汽车行业稍有了解,就能深刻意识到极越07在三电和操控上的优势无与伦比。 从被质疑到被所有人模仿 三年前,对智能驾驶议题的讨论曾达到一个高峰。人们憧憬未来,但更多的质疑在于没人知道这条路能否走通,又或者需要多久才能走通。 纯视觉技术路线尤其饱受争议。当绝大多数汽车公司都选择激光雷达的时候,国际上只有特斯拉坚持着纯视觉技术方案,而国内也只有极越这一家汽车品牌奉行这条技术路线。一度有观点认为,极越选择的前进方向太过激进。 直到电动化的迅速普及,轰然拉开智能化的下半场帷幕。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今年7月和8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连续突破50%,市场对新能源的认可,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伴随大模型带动AI极速进化,技术突破、算法优化、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共同为纯视觉智能驾驶的落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纯视觉成为公认的最优解时,整个行业才惊觉极越的战略眼光如此超前。 激光雷达之所以曾经成为主流,原因在于算法不够先进时,可以通过分辨率高、稳定性好、三维数据更可靠的传感器,协同高精地图一并完成大部分场景下的感知决策环节。但由于硬件结构的原因,激光雷达主要提供感知距离和检测异形障碍物相关信息。相较于视觉摄像头,它所带来的信息密度仅有前者的1%左右。 换言之,如果想要实现更类人的智驾,车企需要摆脱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的掣肘,借助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布局纯视觉方案。事实证明,以AI大模型为主要驱动力的纯视觉+端到端大模型,已经成为智能驾驶下半场的核心胜负手。 率先押注于此的极越,已让行业难以望其项背。极越CEO夏一平预测,“2025年是非高阶智驾车淘汰元年,没智驾的车将完全失去竞争力”。蔚来乐道L60、小鹏MONA M03等新车,正在跟随转向极越和特斯拉引领的赛道。 放眼全球,作为全球唯二率先奔向自动驾驶“终极领先”的车企,极越难免常被与特斯拉相比较。但二者也许很快就不会再并列,当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在华落地不断遇阻延期,智能驾驶更具本土特色的极越,自然更适合中国市场。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复杂道路能够提供更多的智驾数据,案例积累对于提升能力、获取优势至关重要。笔者从智能驾驶资深从业人士处获悉,平均而言中国道路的复杂程度是美国的3至5倍,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运营端到端必须用在华数据支撑,但在中国运营成熟的算法拿到美国仅需稍加训练,即可适应自如。 在关键战役上,极越和特斯拉孰优孰劣不言而喻。与萝卜快跑“同根同源”,背靠百度Apollo L4级自动驾驶技术能力优势,极越的未来自然无可限量。 极越07发布会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以及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等一众行业大佬纷纷现身撑腰,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发布祝贺视频为新车上市助力。要知道,这些行业一把手大多非常低调,此番现身发布会力撑极越,可见业内大佬对极越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精益求精,极越固守江山 走在前沿的极越,在AI时代已经领先同行一个代际。常言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取得领先优势的极越并没有掉以轻心。 这是一家高度重视用户价值的企业。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公司CEO夏一平跑到一线销售门店卖车,只为了解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有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为智能驾驶功能付费的意愿较低。《2024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指出,在价格战影响下,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接受程度上升,但支付意愿却出现下滑。受访者中愿意对智能驾驶支付的用户占比,从2022年的42%下降到了28%。 度过技术尝鲜体验期,消费者更关心智能驾驶实际使用体验。换言之,人们不是不需要,而是在尝试极越以前找不到好用的智能驾驶,这一深耕纯视觉的品牌有望将全民智驾变为现实。正因为从一把手到每位员工对用户实际感受的重视和对需求的洞察,支撑极越将智能驾驶越做越好,加速带领产业迈向高阶智驾终局。 外部环境变化、行业格局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汽车产品的定义不断变化,但对好开、好用、安全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正如夏一平所言,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极越稳住节奏不跟风,回归理性、从用户感受出发,向着最好的用车体验迈进。 极越07发布当晚,外界已经能够感受到消费者对这款新物种的狂热。他们终于等到了心目中真正的智能汽车,而行业中仍在坚持正向研发、长期主义和用户导向的制造商,也终于等到了榜样。 极越也终于可以不再客气地说,这家公司主宰AI智能汽车行业的时代已经开始。 出处:头条号 @界面新闻 read more
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bileye】终止了激光雷达方面的技术研发
2024年9月9日讯,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bileye发布公告称,已决定终止用于驾驶辅助和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的下一代调频连续波(FMCW)激光雷达的内部开发,这一决定是对该公司长期技术路线进行评估后采取的战略转变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 Mobileye Mobileye表示,鉴于公司在基于EyeQ6的计算机视觉感知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以及公司内部开发的成像雷达性能和清晰度的提高,再加上第三方的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简称ToF)激光雷达装置的成本效益超出预期,Mobileye重新评估了FMCW激光雷达技术在产品组合中的作用,并认为下一代FMCW激光雷达对其脱眼自动驾驶系统路线图来说并没那么重要。 Mobileye此举是否意味着特斯拉视觉路线的胜利?一直以来,特斯拉在智能驾驶领域坚持纯视觉路线。对于激光雷达传感器,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直言不讳地嘲讽称,“研究激光雷达是徒费心机,只有傻瓜才会使用激光雷达”。 无论如何,Mobileye计划在今年年底关闭激光雷达研发部门,此举预计将影响约100名员工。Mobileye预计今年其激光雷达研发部门的运营费用将达到约6,000万美元(其中包括约500万美元与股票薪酬相关的费用)。虽然关闭激光雷达研发部门预计不会对Mobileye 2024年的业绩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将避免未来的激光雷达开发支出。 不过Mobileye澄清称,这一决定不会影响任何现有的客户产品计划或产品开发,且该公司仍将致力于其内部成像雷达的开发,其成像雷达正在按计划满足性能规格,并将如期在明年投入生产。在Mobileye的内部传感器开发方面,成像雷达是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提高其脱眼自动驾驶系统成本和性能的关键技术。 Mobileye凭借其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地图和软硬件集成方面的专业知识,引领着驾驶辅助技术和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的发展。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于2022年从英特尔分离出来独立上市,截至2023年底,全球约有1.8亿辆汽车配备了Mobileye的技术。 不过今年来,Mobileye的发展并不顺畅。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Mobileye的整体营收下滑3%至4.39亿美元,调整后营业利润也同比大跌44%至7900万美元。因疲软的市场需求促使汽车制造商减产,导致芯片订单减少,Mobileye还下调了2024年全年营收和利润预期。此外,近日有报道称英特尔正在考虑出售Mobileye的股份。 来源:盖世汽车 read more
2025款特斯拉Model Y的坏消息?
特斯拉一直以其前沿的电动汽车技术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而闻名,然而,2025款全新特斯拉Model Y似乎带来了一个令消费者担忧的坏消息。虽然这款电动SUV在性能、续航和科技配置上依然有诸多亮点,但一个潜在的缺陷可能让许多潜在买家感到失望。 外观设计:熟悉但无新意 2025款Model Y在外观设计上并没有太大改变,依然保留了特斯拉经典的流线型外形和简洁的设计语言。虽然这种设计风格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要求,提升了车辆的效率,但它并没有为那些期望在新车型中看到重大外观革新的消费者提供太多新鲜感。 性能表现:依然强劲 2025款Model Y在性能方面保持了特斯拉一贯的高水准。双电机全轮驱动系统提供了极快的加速体验,0到10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仅需3.5秒,这在同级别SUV中依然领先。同时,车辆的最大续航里程达到了540公里(根据WLTP标准),足以满足大多数日常出行需求。 内饰和科技配置:智能化升级 新款Model Y的内饰在科技感上进一步提升。中央触控屏幕升级为更大尺寸的15英寸,并搭载了最新的特斯拉操作系统,支持更多的应用程序和娱乐功能。此外,车辆还配备了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和全新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使驾驶体验更加智能化和安全。 最大缺点:价格上涨 然而,2025款Model Y的最大缺点可能就是它的价格。外媒有爆料称,与前款相比,新款Model Y的起售价上涨了近15%。这一价格涨幅使得Model Y从一个相对实惠的电动SUV变成了更高端的市场选择。这对于那些一直期待以更实惠价格拥有特斯拉车型的消费者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结论:优缺点并存的升级 总的来说,2025款特斯拉Model Y在性能、科技和续航方面都有所提升,依然是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电动SUV之一。然而,价格上涨的事实可能会让一些潜在买家犹豫不决。尽管如此,对于那些愿意为特斯拉的创新技术和优异性能买单的消费者来说,2025款Model Y依然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出处:头条号 @MrBAB先生 read more
伊隆·马斯克宣布取消与Costco的合作销售计划
在过去几个月内,特斯拉宣布在台湾与大型批发零售商Costco达成了一项小规模的合作。Costco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知名的大品牌,他们的汽车销售部门在许多会员中都很受欢迎。他们的销售策略之一是为选择与他们合作的会员提供折扣和优惠,特斯拉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虽然Costco并没有提供任何折扣,但他们打算为前50位通过他们订购汽车的客户提供一系列的优惠,包括免费超级充电里程、配件等。这个交易看起来非常不错,许多人猜测这可能是特斯拉在美国尝试类似操作的试水。然而,在这一交易的消息传开后不久,埃隆·马斯克便插话宣布该合作实际上被取消了他表示:“我刚刚取消了这个项目,因为没有获得批准。” 特斯拉目前正在经历一个大的转型,但这确实引发了关于这一合作是如何在未经真正决策者知晓的情况下进行的疑问。 埃隆并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取消这项合作的解释,但这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然而,这可能表明特斯拉员工在做事的方式上与埃隆存在差异。特斯拉业务的核心是卖车,我们最近也看到特斯拉在销售更多车辆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比如广告、APR优惠,甚至在第三方网站上短暂列出了他们的车辆销售。 去年11月,推特用户“C-Dealer Guy”注意到特斯拉悄悄地开始在cars.com上列出新车销售,这是特斯拉首次在自己网站之外的地方销售汽车,虽然这直接链接到了特斯拉的网站。 一些人认为这是埃隆与特斯拉之间脱节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在中国还有一个与麦当劳的合作。当Sawyer Merritt在X上发布有关此事的消息时,埃隆回应称这是“假新闻”,还附上了笑脸表情符号。 Sawyer随即回复说,这是真的,埃隆,特斯拉的官方微博账号正在推广这个合作。因此,很明显埃隆错过了一些事情,但这也可能归结为特斯拉员工与埃隆在愿景上的真正差异。 特斯拉的销售员工,尤其是负责销售的员工,正竭尽全力实施新的方法来销售更多的特斯拉车辆。然而,埃隆未来的重点显然是自动驾驶。 事实上,他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明确表示,关于自动驾驶,埃隆说道:“我建议那些不相信特斯拉能解决车辆自动驾驶问题的人不要持有特斯拉的股票,他们应该卖掉特斯拉的股票。”一些人更加严格地看待这一点,认为埃隆告诉所有投资者卖掉他们的股票,这只是部分正确的说法,因为这只对那些不相信自动驾驶的人有效。 对于埃隆来说,汽车销售显然需要继续进行,但特斯拉的核心业务和真正使其比其他任何公司都更大的将是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将会安装在现有的特斯拉汽车上,未来的汽车也将会具备这个功能,特斯拉还将把该技术授权给其他汽车制造商,并推出RoboTaxi,从而以我们前所未见的规模彻底变革交通行业。 尽管如此,听到一家公司的CEO明确告诉投资者不要投资确实是非常极端的,但他非常明确地表示特斯拉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FSD(全自动驾驶)的开发中。那么,在谈到汽车销售时,为什么特斯拉要与Costco合作呢?在埃隆的脑海中,特斯拉始终以不同的方式运营,直接面向消费者,他们从未需要更多的渠道。最大的因素可能是,特斯拉已经在运营自己的直销模式,他们仍然不想引入任何中间商。 不过,Costco的合作仅仅是为Costco会员提供了一种额外的购车方式,并附带一些额外的优惠。这个交易可能并不是一个巨大的承诺,但它确实显示出特斯拉在这个问题上的某种固执。他们当前的销售模式在很多方面都很出色,消费者也欣赏购买特斯拉的过程是多么简单和透明。然而,特斯拉的销量在最近几个季度有所下降,如果他们想要提升销量,可能需要做出一些调整。特斯拉显然正在幕后进行一些大项目的研发,因此他们可能认为在这些项目推出之前,营销是不必要的。然而,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他们能否摆脱当前的困境。 read more
特斯拉 Model Y 成为2024年中国车市的标杆是有原因的!
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新的竞争对手不断涌现。特斯拉 Model Y 仍然是王者吗? 优点 超级抛光的电动传动系统 直线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比以前便宜多了… 缺点 ……但降价确实损害了转售 行程仍然繁忙 给我们一个平视显示器吧,特斯拉 2024 年,特斯拉Model Y遥遥领先于其他车型,成为澳大利亚最畅销的电动汽车,其最接近的竞争对手是其轿车兄弟。 尽管面临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激烈竞争,且Model 3轿车进行了重大更新,提供了比以前更现代化的内饰、更舒适的乘坐体验和更好的精致度。 Model Y 并未进行同样的更新,但也并未完全被抛弃。 3 月份,它推出了三种新颜色选择,并为基本款 RWD 和 Long Range 车型推出了新轮毂设计。哦,价格全年已多次下调。 Model Y 仍是王者吗? 特斯拉 Model Y 售价多少钱? 特斯拉继续在澳大利亚降价,目前基础款 Model Y RWD 的定价与大量混合动力、汽油和柴油中型 SUV 的价格一致。 型号变体 建议零售价 特斯拉 Model Y 后驱版 55,900 澳元 特斯拉 Model Y 长续航全驱版 69,900 澳元 […] read more
FSD中国版来了?伊隆·马斯克私人飞机已抵达北京
北京时间 2024 年 4 月 28 日消息,据博主 @常岩CY 拍摄的图片显示,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的私人飞机已于下午 14:02 分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据悉,马斯克本次乘坐的私人飞机型号为湾流 G550,注册号为 N272BG。 该博主还称,马斯克已经火速通关,进入北京。车队由一辆 Model S 和两辆 Model X 组成,全部为黑色。 据报道,路透社援引两位知情人士消息称,马斯克此行计划会见中国政府高级官员,讨论自动驾驶软件 FSD 在中国落地的可能性,并希望能获得将中国境内收集的汽车数据转移到国外用于自动驾驶算法训练的许可。 出处:IT之家 read more
特斯拉FSD v12开始推送了
“FSD Beta v12将城市街道驾驶堆栈升级为端到端神经网络,经过数百万个视频训练,取代了30多万行C++代码。”在更新说明中,特斯拉如此说道。 换言之,升级到FSD v12后,人工智能将取代工程师编码,在自动驾驶模式中掌管车辆行为。 特斯拉测评博主Whole Mars的测评视频显示,在FSD v12接管车辆的过程中,其会在斑马线前等待行人过完马路,会顺滑地避开车道中停止的车辆,会在左/右转后快速变道;若车主的目的地在一条单行道的左侧,车辆也会直接靠左停车;在路边停着的其他车辆突然开出或在行驶途中突然停下时,FSD v12也会非常自然地及时避开…… 该测评账号称,自己从2020年起便开始测试特斯拉FSD测试版,从FSD v11.4.9到如今的FSD v12.1.2,“这是我见过FSD Beta最大的一次进步”,FSD v12.1.2已在“所有关键方面实现重大改进”。 但同时他也承认,相较于FSD v11.4.9,FSD v12.1.2有更多需要接管的时候——“FSD v12.1.2还没有为全无人驾驶做好准备”。 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将向用户提供非测试版的FSD v12,不过这次在更新说明中,FSD v12仍未摆脱“Beta”字样。 在一个月前,马斯克透露,由于FSD v12是一个全新架构,特斯拉正在进行额外的测试。它在加州的表现很好,但还需要针对多降雨地区多加训练。 ▌端到端是最大亮点 特斯拉FSD v12是其最重要的一次升级,端到端方案便是它最大的一个卖点。 至于为何选择端到端方案?马斯克之前与上文提到的测评博主Whole Mars连线时,给出了更多细节: “人类就是这么做的,”他表示,“光子输入,手脚动作(控制)输出。”——人类依靠眼睛和生物神经网络开车,对于自动驾驶而言,摄像头与神经网络AI便是正确的通用决策方案。虽说AI神经网络难以解释具体细节,但相应地,人类乘客在打车时,也无法准确地知道司机在想什么,只能看到司机的评价。 端到端的整个算法几乎全部采用神经网络构建,开源证券指出,优势在于其灵活度非常高,应变能力好,上限高,并且可以以高度拟人化的状态驾驶,大幅提升驾乘体验。马斯克2023年8月的FSD v12试驾直播中,整体流程便非常丝滑,FSD v12与人类驾驶员驾驶习惯接近,表现出良好驾驶体验和效果。 分析师进一步飙升,精巧算法、海量数据、大规模算力是FSDV12的必要条件。其中,数据是训练好算法的重中之重,如何收集海量的有效数据,并且通过训练让模型在相应的场景表现出对应的驾驶行为考验着开发者的技术能力。算力是训练自动驾驶模型的基础,特斯拉的算力要在2024年底达到100EFlops。精巧设计的算法也是构建端到端算法的核心环节。 撰文:科创板日报 @郑远方 read more
“疯狂”的特斯拉连撞11辆车的车祸真相曝光
近日,一则“特斯拉连撞11车”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这起事故发生在成都市某繁华地段,造成了3人受轻伤,驾驶员已被控制。那么,这起看似疯狂的事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成都警方又是如何迅速介入并化解危机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起事故的真相。 事发当天,正值下班高峰期,成都市某繁华地段的车流如织。突然,一辆特斯拉轿车在行驶过程中失去控制,接连撞击了前方的11辆车。在这起事故中,共有3人受轻伤,所幸并无生命危险。接到报警后,成都警方迅速赶到现场,对事故进行了调查。 经过初步调查,警方发现这起事故并非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原来,驾驶员小张(化名)在驾驶特斯拉时,由于长时间疲劳驾驶,导致精神不集中,最终失去了对车辆的控制。据小张交代,他在事发前已经连续驾驶了近4个小时,一直没有休息。而在事发时,他正在低头看手机,完全没有注意到前方的情况。 在这起事故中,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也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据了解,小张在驾驶特斯拉时,开启了自动驾驶模式。然而,由于长时间疲劳驾驶,小张并没有完全依赖自动驾驶功能,而是时不时地需要手动操控。这也导致了在事故发生时,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事实上,这并非特斯拉自动驾驶功能首次出现问题。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然而,由于技术尚不成熟,自动驾驶汽车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次成都特斯拉连撞11车事故,也再次提醒我们,自动驾驶技术虽然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谨慎对待。 那么,面对这样的事故,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呢?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疲劳驾驶的危害性。长时间的驾驶会让人感到疲惫不堪,严重影响驾驶员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因此,我们在驾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休息,确保自己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 其次,我们要正确使用自动驾驶功能。虽然自动驾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驾驶员的负担,但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它。在使用自动驾驶功能时,我们仍需要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自动驾驶功能的局限性,避免在不适合的情况下使用。 最后,我们要加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监管。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同时,也要加强对自动驾驶汽车的监管,确保其在道路上的安全行驶。 总之,成都特斯拉连撞11车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惕,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希望大家能够从这起事故中吸取教训,共同为创建和谐、安全的交通环境贡献力量。 出处:头条号 @云曦讲故事 read more
传闻特斯拉的FSD(自动驾驶)即将进入中国
11月18日,有海外爆料人士称,特斯拉FSD即将进入中国,一切已准备就绪。不过,此前也多次有过类似传言,因此一切信息还是以特斯拉官方为准。目前,特斯拉官方暂未公布相关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11月13日,有用户在 X(原本的推特)询问特斯拉CEO马斯克:何时可以试用特斯拉FSD V12 自动驾驶?马斯克回复表示“大约需要两周”。 马斯克曾在All-In Podcast 2023峰会上表示,特斯拉FSD“非常接近”在不受监管的情况下比人类司机更安全, FSD安全性已经超过了人类司机,几乎可以做到“自动驾驶”,但仍需要进一步地改进。“我认为它正在非常接近这样一种情况,即使没有人为监督或干预,使用 FSD 进行安全旅行的概率也比有人驾驶的情况更高(例如你在车里睡着了),我们非常接近这一点”马斯克如此说道。 此前,据财联社的消息,有业内人士透露称,在接连三次涨价后,特斯拉将于下周再次上调中国市场售价。这次涨价相对于今年8月份的降价实际上属于‘价格回调’,一方面是因为特斯拉销量好,另一方面是由于生产线压力非常大,生产成本也在上涨,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涨价是一个必然的事情。 出处:手机中国 read more
伊隆·马斯克称特斯拉将坚持降价
2023年10月19日,在特斯拉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强调称,特斯拉仍将努力降低其汽车的价格。他说:“我对我们所处的高利率环境感到担忧。买车的人关注的是他们每月要还多少钱。如果利率保持在高位,甚至更高,人们购买汽车的难度会大得多。”和马斯克一样,特斯拉首席财务官兼首席会计官Vaibhav Taneja也强调,该公司将“坚定不移”地“追求2024年进一步降低成本”,这涉及到工程和工厂运营。 会上,马斯克还表示,公司希望FSD(全自动驾驶服务)的价格能让更多人负担得起,吸引更多用户选择这项服务。马斯克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FSD价格会随着其价值成比例上涨,FSD的定价目前比较低,但这只是暂时的。 出处:财联社 read more
特斯拉收购Wiferion,无线充电技术受关注!
据德国媒体Teslamag7月31日报道,特斯拉完成对德国无线充电公司 Wiferion的收购,收购价格高达7600万美元(约5.43 亿元人民币),该公司网站左下页脚现已显示“Tesla Engineering German GmbH 2023”,确认特斯拉为母公司。 Wiferion是一家专注于“非接触式充电和能源系统”的公司,为仓储等工业环境中的自动驾驶运输系统提供感应充电解决方案。 被收购后,该公司将充电、电池系统以及无电缆“智能机器人充电”列为产品,并自称“业内自动化、非接触式能源传输的领先提供商”。 在今年3月的特斯拉投资者日上,特斯拉全球充电基础设施负责人Rebecca Tinucci提出了适用于家庭和工作场所的潜在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6月有美媒报道,特斯拉要收购无线充电公司Wiferion,已经向德国有关部门登记了文件。 特斯拉二季度财报显示,在“业务合并”上花费了7600万美元,有人推测这7600万美元就是用来收购Wiferion。 Wiferion成立于2016年,2018年才正式推出产品上市,主要做ToB业务,凭借着低损耗无线充电,五年里拿下了上百家企业,售出8000多套设备。 Wiferion产品的能量利用率在93%左右,而且充电设备安全耐造,基本免维护。同时Wiferion还开发了一款数字能源管理系统——etaHUB,该系统可以访问无线充电板和电池的所有数据。 从公开信息来看,其技术更多应用于工业设备和机器人。因此无线充电技术可能会先被应用于特斯拉的造车设备或者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上。 能链研究院院长曹增光表示,特斯拉在电动汽车补能、超充桩建设方面比较领先,收购无线充电公司,与其战略比较契合。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董事长殷承良认为:“无线充电对于特斯拉,我想车是一个方面,既然买了这样的无线充电公司,将来给车提供无线充电的可能性是绝对有的。” 同时他也指出,马斯克既有车,也有储能,还有 Space X,所以对于无线电力传输这样的技术,不要一听到特斯拉,就只想车,在他的其他业务里,其实多多少少都能找到无线充电的用武之地。 就此事,汽车商业评论还咨询了提供直流和交流充电服务的瑞典巨头以及大众作为股东的开迈斯。ABB对汽车商业评论表示,无线充电和直流、交流充电业务不同,集团对待新技术也一直持鼓励态度,这次不方便发表任何企业观点。而开迈斯则对汽车商业评论表示,无线充电业务比较少被提及,暂不发表观点。 虽然Wiferion的无线充电技术可能暂时不用在特斯拉车上,但有其他公司已经在打现有车上是增加无线充电功能的主意。 7月12日,无线电动汽车充电公司WiTricity宣布推出面向汽车制造商的FastTrack集成计划,可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初始车辆集成,从而大大加快汽车制造商在现有和未来电动汽车平台上进行无线充电测试的速度。 无线充电将使用WiTricity Halo™接收器和WiTricity Halo™ 11kW充电器在OEM的电动汽车平台上全面启用和运行。WiTricity的FastTrack集成计划还可以帮助OEM开发经销商安装无线充电选项,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生产计划正在开发中。 2022年2月,该公司推出了特斯拉Model 3的改装系统。在欧洲,该公司正在与ABT e-Line合作,从2024年开始为大众 ID.4提供无线充电套件。 对于给现有汽车后装无线充电功能,殷承良并不看好。他认为,如果这样改装,整车结构、驾驶特性、安全性会发生变化,整车厂可能会将多年质保等售后服务废掉,出了任何事情,整车企业也将不再负责,相关的车辆保险可能也不会管,这种商业模式是行不通的。 如果该公司和车企合作,车企会把它作为一个零部件供应商,且技术上绝对不可能让第三方单独加一个什么,车厂一定要控制管理安全体系,将其完完全全与整车做整合。在他看来,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有可能成功的,但实际当中不太可能实现。 无线充电行不行 汽车无线充电补能,其实已经不是新鲜事,目前技术相对成熟,但商业化规模不大,支持无线充电的车型还比较少,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多。 从无线充电原理划分,主要有电磁感应电力传输(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 ICPT)、磁谐振电力传输(ElectromagneticResonance Power Transfer,ERPT)、微波电力传输(Microwave Power Transfer,MPT)和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Electric-field Coupled Power Transfer,ECPT)。用于汽车领域的多为电磁感应式和磁场共振式。 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通常分为供电和受电两部分。通常将一个受电线圈装置安装在汽车的底盘上,将另一个供电线圈装置安装在地面,当电动汽车驶到供电线圈装置上,受电线圈即可接收到供电线圈的电流,从而对电池进行充电。 磁场共振式无线充电系统主要由电源、发射面板、车载接收面板以及控制器组成,如图所示。当电源发送端电能感应到共振频率相同的汽车接收端时,由共振效应对电池进行充电。 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方式来看,又分为静态无线充电和动态无线充电。 静态无线充电是在电动汽车停驶过程中对其充电,而动态是在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对其进行充电。 动态无线充电技术主要是通过埋于地面下的供电导轨,以高频交变磁场的形式,将电能传输给运行在地面上一定范围内的车辆接收端电能拾取机构,进而给车载储能设备供电,可使电动汽车搭载少量电池组,延长其续航里程。 曹增光告诉汽车商业评论,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原理类似手机,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技术比较成熟,已经存在很多年。相较于插拔充电枪的有线充电方式,无线的优势是比较方便,甚至未来可以建成无线充电道路,边行驶边充电,与自动驾驶的适配性更强,同时避免了接触式充电需考虑统一接口的麻烦。 相较于有线充电,无线充电更安全,因为无线充电都是自动充电,用户不需要手动插拔充电枪,接触带电体的概率大幅度降低,触电风险也随之降低。 […] read more
上汽 AI LAB 发布了“L4级”自动驾驶MPV
近日,在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活动上,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汽 AI LAB)正式发布了全国首款纯电 L4 自动驾驶 MPV(RoboMPV)。 据官方介绍,该车型是专为高端商务出行而打造,基于上汽大通 MAXUS MIFA 9 进行前装,搭载了上汽 AI LAB 自主研发的高级别自动驾驶 2.0 技术架构。在安全性方面,RoboMPV 通过高冗余硬件方案,以及高算力计算单元实现安全、舒适的自动驾驶体验,同时配备远程驾控系统。 上汽 AI LAB 首席生态官梁珊表示:「去年,我们基于 SUV 车型发布了首款自动驾驶汽车。从产品属性来说,这款车是偏向 C 端。今年,我们进一步推出了更高端的 MPV 车型,下一步计划在更接近出租车使用的原型车上,进行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来源:上海汽车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