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自动驾驶
奥迪“L4自动驾驶”级别新车Sky Sphere亮相
8月10日晚上7点,奥迪Sphere系列概念车的第一款车型——Sky Sphere正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迪设计中心亮相。 Sphere系列细分三款车型,分别为Sky Sphere(轿跑)、Urban Sphere(大型轿车)以及Grand Sphere(SUV)。它们的亮相展示了奥迪对于豪华运动的新诠释,同时也成为下一代奥迪纯电车型的设计风向标,概念车的量产版本预计在2025年推出市场。 Sky Sphere Sky Sphere是一台轿跑概念车,其设计灵感来源于1930年推出的Horch(霍希)853车型,Horch 853敞篷车车长5.2米,它不仅是20世纪30年代的豪华车象征,更于2009年在圆石滩优雅大展(Concours d’Elegance)获奖。Sky Sphere有着相当夸张的前悬造型、车顶也十分低矮,当然让我惊讶的地方在于这台车的轴距、内饰还能根据驾驶模式的不同而改变。 Horch(霍希)853 Sky Sphere车前翼子板内藏伸缩机构,在Grand Touring模式下,车辆开启自动驾驶模式,车身变为长5.19米的GT车型(最长状态),方向盘、挡杆箱也会折叠起来。而Sports模式车身(轴距)就会缩短25cm,车身高度也会下降1cm,加上后轮转向功能,整台车更灵活更利于操控,方向盘、挡杆箱也会回到最初的状态。 Grand Touring模式 Sport模式 设计方面,Sky Sphere概念车采用了奥迪标志性的轿跑造型,超大并且外阔的轮拱,同时也有Horch 853一样长前舱、短前悬设计,还配备了285/30 R23轮胎,彰显出与生俱来的运动天赋。 车头是个储物格 先看车头,一体式的格栅设计,两侧嗨辅以白色的LED与元素,能在车门打开、关闭时实现功能效果与动态的欢迎图案。GT、Sport模式的切换也会带来不同的灯光效果。而车尾也着重考量了风阻系数,传统的流线型设计融合了跑车与猎装车的设计理念。 因为支持L4级自动驾驶,所以Sky Sphere的车内空间设计也大有乾坤,在Grand Touring模式下,方向盘、脚踏板等控制元件都可以被隐藏,驾驶员和乘客一样拥有飞机头等舱一样的活动范围以及腿部空间。 Grand Touring模式 Sport模式 Sky Sphere的内饰设计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了Art Deco装饰艺术的启发,座椅采用了多种可持续化生产的材料,如微纤维织物、环境认证的桉木及合成皮革等等。 仪表和中控台上方有着超大的贯穿式屏幕,在GT模式下可以显示多种流媒体,这套车机还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专属服务,例如邀请制的音乐会、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等等。而车门上的小触摸板也能用于控制空调。此外,概念车还配备了顶级的音响系统。 这个车身可伸缩的理念已经足够科幻,不知道动力和续如何? Sky Sphere采用后轮驱动,系统综合输出功率465kW,扭矩750Nm,整车约60%的重量都分配在后轴上,因此车辆有足够的牵引力和加速性能,百公里加速仅需4s。概念车的电池模块放在座椅后,电池容量达到80kWh,在GT模式下Sky Sphere的续航里程将会超过500km(WLTP)。 最后聊聊底盘,Sky Sphere前后悬挂均为双叉臂结构,上下叉臂材料是质量更轻的铝合金,簧下质量的减少有利于操控,再加上后轮转向技术的加持,相信Sky Sphere的量产版能带来相当不错的驾乘体验。 此外,概念车还装备了奥迪最新的自适应空气悬挂,可以根据车速、加速度改变阻尼以及车身高度,车身高度能有1cm的浮动空间。 SSP平台 Sky Sphere概念车的量产版本基于大众全新SSP平台打造,对于大众,我们最为熟悉的纯电平台就是MEB与PPE,其中PPE是MEB的高阶版,主要给到大众集团内的奥迪、保时捷以及宾利等豪华品牌使用,而MEB就不用多介绍了,大众、斯柯达的电车都会用到。 奥迪表示,PPE平台、MEB平台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适应Sky Sphere,因此采用了全新的SSP平台。 SSP平台的电子化程度要比MEB或者PPE更彻底,它以汽车电子、软件以及计算机系统作为核心,能为无人驾驶、V2X以及智能座舱等环节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基于该平台的车型没有科技配置上的高低之分,所有硬件都会预埋在车里,用户需要这个功能就可以通过在线订阅进行开通,就像之前的特斯拉只需要花费2400元开通座椅加热功能那样,所有与舒适性、车机相关的功能都能付费开通。 更为关键的是,SSP平台在2030年就能升级到L4级自动驾驶系统。 SSP平台把软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只要有足够的硬件冗余,主机厂就能通过推送OTA升级包更新车载娱乐系统甚至自动驾驶系统,就像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而主机厂也将从汽车销售获利转变为软件付费开通/升级获利。 2026年,奥迪告别燃油车 在发布会上,奥迪不止一次提及到中国市场。 […] read more
为争夺特斯拉Model 3市场,蔚来将推新品牌!
2021年8月12日消息,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202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蔚来将通过新的品牌进入大众市场,相关准备工作已经提速,并已建立了核心团队。 “虽然是大众市场,但我们也不会进入五菱宏光MINI EV的市场。NIO品牌跟这个新品牌的关系类似于雷克萨斯与丰田、奥迪与大众。”李斌谈到,蔚来汽车将推出的大众品牌希望在价格上比特斯拉更低,但体验会超越后者。从目前来看,蔚来汽车在售车型的平均售价都在40万元左右,远高于特斯拉,而新的大众品牌的推出,意味着蔚来将与特斯拉进行正面竞争,而目前特斯拉Model 3的价格已经进入到25万元以下。 此外,蔚来汽车还将于明年在NIO品牌旗下推出一款入门级车型,这将是蔚来品牌价格最低的车型。此外,李斌在电话会上还表示,2022年蔚来将交付包括ET7在内的三款基于NT2.0技术平台的新车型,不过他并未透露另外两款新车的具体信息。 第一财经记者此前获悉,蔚来汽车明年将推出的入门级车型内部代号为Gemini,其中文名为“双子星”,按照目前蔚来汽车车型的定价来看,这款新车的价格或在30万元左右。今年5月10日,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发布的《Gemini车型生产线柔性化技改项目总装底盘合装AGV改造招标公告》显示,这款车的计划年产能为6万辆。记者也独家获悉,目前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的合资公司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下称“江来汽车”)正在进行人员招聘,或是为明年交付的量产车型做准备,同时江淮汽车的年产能将扩容至24万辆。 蔚来汽车正试图通过丰富的车型来扩大市场规模。今年第二季度,该公司共计交付新车21896辆,同比增长111.9%,环比增长9.2%,虽然在造车新势力中仍然位列第一位,但7月份的交付数据出炉,蔚来汽车的总交付量为7931辆,低于理想汽车的8589辆和小鹏汽车的8040辆。 蔚来汽车方面曾对记者表示,7月交付量的暂时落后源于供应链的能力限制,按照该公司预计,三季度其交付量将达到2.3万~2.5万辆,环比增长5.5%~14.2%。不过,横向对比,理想汽车目前仅有理想one一款车型,而蔚来已经推出了3款量产车型。虽然蔚来汽车的平均销售价格超过理想汽车,但即便全年交付突破10万辆,这样的规模依然没办法让蔚来汽车实现更好的成本分担和盈利。 蔚来汽车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二季度营收为84.5亿元,同比增长127%;第二季度毛利率为18.6%,整车销售毛利率达到20.3%。虽然毛利率提升,但该公司依然亏损。数据显示,蔚来汽车在第二季度的净亏损为5.87亿元,较一季度的4.51亿元增加了1.36亿元。此外,蔚来的研发支出8.8亿元,环比增长28.7%;现金储备为483.2亿元。 “我们十分看重我们在细分市场的份额提高,在高端SUV市场,我们的份额已经超过了奥迪、宝马的部分车型,在部分市场如上海的高端SUV市场,我们的市场份额已经突破了14%。”李斌谈到。虽然现有的车型在中高端市场已经取得不错的表现,但他同时也表示,随着全球电动汽车普及开始达到临界点,蔚来汽车认为有必要加快推出新产品,提供更多高端智能电动汽车。 数据显示,今年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27.1万辆,同比增长164.4%,今年前7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147.8万辆,同比增长197.1%,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14%左右。此外,随着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提速以及美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全球新能源汽车都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为形成市场竞争优势,蔚来汽车将加大技术投入。李斌称,三季度蔚来的研发费用将快速增长,全年研发费用将达到50亿元,目前的关键在于加大研发团队规模,到年底人员数量将达到年初的两倍。在自动驾驶领域,蔚来汽车的自动驾驶相关团队目前在500人左右,年底将增加至800人的规模,目前该公司的新一代NAD自动驾驶系统正在开发之中。 李斌还谈到,三季度对于蔚来汽车将极具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中国疫情反弹以及德国洪水对于供应链的影响,但该公司仍将进一步扩大换电网络、增加服务和销售覆盖范围。 出处:头条号 @第一财经 read more
贾跃亭:FF91的产品力无敌
法拉第未来(FF)已于2021年7月22日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FFIE),融资10亿美金,目标12个月内实现量产。 7月28日,贾跃亭微博高调宣布,面向全球极少数塔尖用户开放的300台邀约制限量FF 91被预订一空,FF 91“未来主义者”版继续开放预定,总订单数量超过14000台。 从摇摇欲坠到挂牌上市再到FF 91开启预定,法拉第未来的日子貌似又重回正轨,你也不得不佩服老贾这一系列操作,简直“设计”精妙。 在纳斯达克交易所的敲钟现场,作为法拉第未来的创始人、现任首席产品官的贾跃亭并没有站在敲钟台上,而是在台下注视着这一刻。 当天在面对媒体的采访时,他表示“法拉第未来的上市意味着一个全新的起点,给公司带来了重要的资金流,并且要实现对迈巴赫、法拉利、宾利等传统超奢华汽车品牌的颠覆”。 不过回顾过去,此时的法拉第未来离公司创立已经过去了7年,却依旧喊着实现量产的口号,这一切又将大家拉回了现实,而围绕贾跃亭的种种操作依旧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上市敲钟,资本运作的好手 造车七年,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不断融资却越融越缺,在尝试了多种融资方法后,贾跃亭瞄向了股市这一熟悉的融资方式。 但是连年亏损的法拉第未来显然不能正常上市,它登陆纳斯达克走的是“美版借壳上市”的路子。 实际操作就是由一家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壳公司去收购想要成为上市公司的法拉第未来,间接实现上市。 根据安排,这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Property Solutions Acquisition Corp(简称PSAC)和法拉第未来合并,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 法拉第未来获得10亿美元的融资,包括被借壳公司持有的2.3亿美元,以及基础投资者的7.75亿美元。 这些基础投资者包括吉利汽车以及珠海国投,不过珠海国投最终是被证实没有完成交易。 股东结构方面,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变更为原股东FF Top持股31.1%,由恒大汽车控制的Season Smart拥有20.4%的股权,基础投资者持股23%,原债权人转股持有17.2%,原壳公司PSAC股东持股6.8%。 上市之后法拉第未来的股权情况也清晰的摆在明面上,并且美国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财务审核之严格也会增强更多的投资者信心。 不过股票市场很现实,截止8月9日,法拉第未来每股价格为11.89美元,总市值38.5亿美元,相比发行价13.78美元/ADS,总市值45亿美元低了不少。 为什么去美国造车? 就在法拉第未来上市后不久,贾跃亭在国内又新增了一则被执行人信息,单就法院显示的被执行总额就已经超过94亿元。 当然,也不全是坏消息,根据媒体报道,7月29日贾跃亭旗下世茂工三拍卖成功,以16.45亿元价成交。 回溯过往,乐视网上市的10年时间里演绎了一个疯狂扩张然后快速崩盘的故事。 在国内随着乐视网的退市,数以万计的投资者血本无归,为贾跃亭曾经的梦想而买单。 乐视网以视频版权起家,按照贾跃亭的梦想,公司将打造一个超级产业链闭环。 结果就是进入了一个又一个烧钱的行业,最终扩张为拥有三大体系、横跨七个行业,涉及上百家公司和附属实体的大型集团。 这样的扩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步子迈太大扯着蛋了,一环损坏,整链崩塌。 而在乐视网最需要钱的时候,贾跃亭高位套现,卖掉乐视股份美其名曰是为了拯救乐视,套现会全部重新投入到乐视的运营中。 实际上,此时的贾跃亭已经深知无力回天了,给自己留了后路却顺带坑了山西老乡孙宏斌的百亿资金。 坑有多大贾跃亭最清楚,他把钱留着换条赛道东山再起,于是他想到了去美国造车,造电动汽车。 2014年,法拉第未来在美国加州成立,当时乐视网还处于加速扩张的阶段,贾跃亭有充足的资金注入。 根据后来的了解来看,贾跃亭为法拉第未来缴了约6.13亿美元资本,且为法拉第未来约3.24亿美元的融资做了担保,这笔初期资本足够展开造车业务了。 2017年1月法拉第未来发布了首款车型——FF 91,3天就收到64000台订单,但前期的资本只足够提供研发,要想量产还需要一大笔钱。 同年,乐视网已经明显的陷入危机当中,并且贾跃亭本人也深陷债务危机,连带影响下要想再融资量产就更难了。 为了保留东山再起的机会,贾跃亭在此期间奔赴美国,至今未回国,丢下乐视网这个烂摊子。 从今天回看过去,如果说贾跃亭造车不是提前找好退路是没人信的。 根据2021年4月12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送达的 《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 乐视网于2007年至2016年财务造假,其报送、披露的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相关文件及2010年至2016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 最终,乐视网合计被罚款2.406亿元,实控人贾跃亭合计被罚2.412亿元。 疯狂扩张加上财务造假,作为乐视网的控制人贾跃亭不可能不知情,这个信息可以很好的解释贾跃亭高位套现、赴美造车,这一切都变得合理了。 两次争夺控制权 实际上,相比上市融资实现量产,法拉第未来曾经有过更快实现量产的机会,不过在控制权的争夺中又再一次的延缓了FF 91的量产。 乐视的崩塌让法拉第未来成为了贾跃亭最后的“救命稻草”,能否咸鱼翻身全靠它了,因此贾跃亭必须保持控制权不落旁人,即使是能挽救法拉第未来的投资者。 2017年中,贾跃亭被包括上海高院在内的至少20家不同法院发布了人身限制和资产冻结令。同年7月,贾跃亭成功前往美国,但它来到后迎接他的是一场“谋反”戏码,大部分外籍高管秘密联合试图架空贾跃亭来挽救公司。 在贾跃亭发现此事之后,马上就”镇压“了下来,当场解除了法务总顾问,十几名高管先后辞职,对法拉第未来的控制权贾跃亭必须紧握手中。 解决了控制权问题后,急需新融资的贾跃亭运气不错,不差钱的恒大出现了。 2017年10月,恒大主动表示兴趣后贾跃亭赶赴香港火速签下融资协议。 […] read more
极氪001很香?
来到千岛湖试驾以前,关于极氪的新闻层出不穷,调价、换电机…无论哪点拎出来都可以在网上被人口诛笔伐。但很快,借着深圳车展的进行,极氪CEO安聪慧在沟通会上直接回应了用户提出的所有问题,在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详细解释了这番操作的初衷。其诚意和态度,实话说除了此前蔚来CEO李斌,我是没见过的。这或许是做直营,做用户企业的必经之路吧。看得出,在做品牌上,极氪确实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在产品上,极氪的首款产品极氪001又会如何?它能给我们怎样的期待呢? 极氪001有着最大100kWh电池包,最高NEDC 712公里以及最快3.8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绩,配置极高,补贴前售价29.9-36万元。这样的参数和价格,对于有新能源需求,或是喜欢追新的玩家来说,有着相当高的吸引力。目前极氪001共推出三款车型,分别是:长续航双电机 WE版、超长续航单电机 WE版、超长续航双电机 YOU版。由于空气悬挂目前还在调试优化阶段,因此此番首次道路试驾,极氪为我们准备的顶配YOU版车型试装车,空气悬架改成了普通机械悬挂。 关于极氪001的静态部分,想必大家一眼也能看得出来它像谁,俨然就是台放大版的领克,这独特的造型加上庞大的尺寸(4970×1999×1548mm),往往让人很难忽视它的存在。猎装车身,掀背尾门,赋予了极氪001独特的气质,再加上起步就19英寸的大轮毂,YOU版更是标配21英寸(可选配到22寸),视觉效果非常饱满。 当然最为风骚的当属电动无框车门了,用户可以使用手机、门把手、中控屏甚至语音控制开关门,仪式感直接拉满。但如果你是个急性子,或家里有小孩的话其实我不太建议选电动门。首先,车门为了保证安全开启不剐蹭,超声波雷达会十分敏感,以正常开门的位置站在门边,车门会停下来保证不撞到你,但你得在数秒内闪开给车门足够的空间打开,如果退晚了,车门需要在手动拉一下才会电动继续开启。但在日常使用中,应该没什么人会接受这种磨叽的吧,此时 你打算直接手动开关车门,却发现相当费劲。 进入车内,领克的味道就找不到了。实话说极氪001的这套内饰设计、用料和做工,绝对属于国产第一梯队的,这套游艇蓝配白色的内饰真的很有气质,独特却又不浮夸。中央15.4英寸的大屏幕角度相当垂直,有效避免了天窗的反光,只不过目前车机系统尚未完善,只能等日后在体验了。 在乘坐以及实用性方面,极氪001同样做得相当完美,座椅宽大舒适,一体式造型对背部贴合得很好。NAPPA真皮的材料覆盖面也极为广阔,坐在沙发上可以触及到的地方都是柔软且高级的。 超过3米的轴距又为后排争取了夸张的空间,相比小鹏P7、汉EV都要更大。并且我发现,这SEA浩瀚平台的人机工程学做得很不错,尽管底部有电池的存在,但在极氪001内,坐姿依旧很舒展。同时,后排靠背在可以电动调节角度的情况下,还能做4/6比例放倒。如果你没有选空气悬挂,在行李厢盖板底部还可获得隐藏储物格。 道路试驾 其实许多包括新势力在内的国产车,在堆料方面真的非常拿手,因此如果你只从静态层面去评判它,往往挑不出什么破绽,但真正在日常使用时,一个良好的调校和匹配,才能让你用得更加舒心,所谓这钱花得值。其实在静态部分,极氪001已经足够优秀了,没想到的是,把它开起来之后,我还要大呼真香! 其实每次高性能电动车出场,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对其动力表现表示惊叹,毕竟动辄3秒出头就能破百的实力,放在过去可是超跑级的表现。但说实话,在极氪001上,机械素质之优秀,能很好掩盖住3秒加速的锋芒。首先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行驶时的静谧性表现,可以这么说,无论高速行驶时风噪和胎噪的控制,还是低速城市行驶时车外的环境噪音,统统都能隔绝得非常好,主观体验已经是一台豪华D级车得体验。要知道它用的可是无框车门,而且玻璃不是双层夹胶,只是加厚了而已。能做到这一点,和整车堆料不无关系,当然,四条马牌PC6自修补轮胎也功不可没。 结合优异的隔音,悬架表现同样非常突出。上午的试驾安排有山路和城市道路,可以说应对这些路况,极氪001真的是游刃有余,极为从容。悬架对于路面的大小振动化解得非常到位,既有一定的路感传递,却又表现得相当得体且高级。在你飞快掠过马路上的大小起伏时,悬架能及时将其化解为柔和的起伏,并且在通过后很快将车身晃动抑制,这是和许多强调舒适性的新能源车所不同之处。 在山路驾驶时,转向和操控表现同样有惊喜。我原本担心极氪001的转向与领克的手感会很像,结果却完全相反。可变转向比加上优秀的调校,使得回中力度会随着速度及角度的变化细腻而线性改变,这样一来,无论跑山还是日常驾驶,信心都很容易建立起来,我和车辆是有沟通的,它有些类似现在新款奥迪A6、A7的表现。后来我咨询了工程师后才得知,极氪001在研发之时的确借鉴了奥迪A7的转向调校,同时又融汇了领克的思路在里面。 有了优秀的转向,加上出色的底盘调校,即便灵活程度不可能与小钢炮媲美,但跑起山路来那叫一个从容自在,而且你会惊喜地发现,即便是这个机械悬挂版本,侧倾也不会太严重。 回归日常,极氪001给驾驶员准备了包括个性化在内的7种驾驶模式,动能回收也分高中低三挡可调,并且在经济模式下,还可以开启E-Pedal单踏板模式。赋予用户自由调节的权利,这也是极氪001高明之处。实际体验下来,不同模式间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日常使用时,舒适或经济模式足矣,线性的输出非常好控制,同时动能回收的线性体验也足够友好,在你适应以后,可以强回收和单踏板模式真值得一试。可以说,极氪001是一台相当容易驾驭的“猛兽”。 场地试驾 和我想象的基本一样,在激烈驾驶状态下,这台车会显露出一些破绽。具体表现在,绕桩和麋鹿测试中,车重导致了惯性很大,重心转移相对驾驶员的操作要来得慢一些。但在车辆和轮胎极限范围内,车辆的整体感很好,极佳的可控性不会让你在这个时候手忙脚乱。麋鹿测试中,我发现这套博世9.3版本的ESP车身稳定系统标定还是比较开放的,介入时机相对较晚,且不会粗暴干预速度,相信这也与车辆本身的高素质素质有关。在未来的量产车上,极氪工程师表示会允许用户全关车身稳定系统,甚至会有“漂移模式”,看来极氪001的可玩性同样不错。 写在最后 其实这次的极氪001试驾还是留有些遗憾的,一是空气悬挂还在调校中,只能试机械悬挂车型;二是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软件没有开通,没办法体验它的高阶自动驾驶辅助;三是环境和时间有限,没有测极氪001的电耗水平。但作为极氪001的首次公开道路试驾,它给我的惊喜依然很多。尽管极氪成立并不久,目前还在直营、用户企业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但其首款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成熟度和产品力,确实让我意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量产车开始交付后,它会是新能源市场上的一匹黑马。我们也会在拿到试驾车后,再来给大家做一期全面测试,《打榜》敬请期待。 话说来试驾前,我那下了大定的朋友就一直在问我这车开起来像什么车?该选空气悬挂吗?我该等EC调光天幕吗?电机我选日电产的还是威睿?其实这几个问题,相信也是许多潜在消费者关注的,以下是我的看法: 1、开起来像谁? 极氪就是极氪,它做出了自己的调性。若非要给它找个类似的级别或者车来对比,那就奥迪A8L吧,但在底盘舒适性和静谧性方面,我认为是能够媲美更豪华的S级的,堪比豪华D级车夸张了吗?这个有机会亲自去试试就知道了。 2、该选空气悬挂吗? 如果你买的是顶配YOU版,或是对姿态有要求,否则没必要。普通的机械悬挂已经调校得足够优秀,而极氪001用的空气悬挂是单腔的,相比奔驰保时捷等用的三腔空气悬挂还是有一定差距,因此用上空气悬挂的效果,说实话可能未必比目前机械悬挂的好。 3、EC调光天幕值得等? 目前得到的消息是,选装EC天幕得等到至少明年3月交车,如果不选,则10月可以交付。我们今日试驾的车型用的就是普通的不可调天幕,供应商来自福耀,实话实说,隔热效果相比特斯拉的要好不少。作为参考,今日场地内的静态体验车,在毫无遮挡的环境下暴晒了一整天,距离头顶玻璃5cm内才会感觉到有热量,比起Model Y的天幕要好不少。因此如果你想早点提车,其实不选EC天幕也是没有问题的,本身隔热效果还行,视觉效果更是没得说。 4、电机选日电产还是威睿? 两款电机的绕组形式有些不同,日本电产采用的是圆线绕组,威睿用的是扁线绕组。扁线绕组散热更好,因此威睿用水冷散热,日本电产则用油冷散热。而极氪官方表示,无论哪款电机,最终实现的轮端扭矩都是一样的3840Nm,并且百公里加速时间也完全一样,因此消费者在使用时没必要纠结。更何况无论用哪种电机,首任非营运车主都是享有终身质保权益的,这更没有后顾之忧了。 撰文:高磊 read more
惊艳🆚失落?特斯拉的FSD Beta V9评析
上周末,特斯拉 FSD Beta V9 向美国早期测试车主开始推送(全网可能最全的视频解析如上)。 这个版本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套完全基于摄像头的技术解决方案,它从底层开始重写,依靠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就可以实现自动驾驶,不再需要任何雷达的帮助。 由于干掉了毫米波雷达,隧道之类场景下光线的明暗变化不会再对系统造成「欺骗」,所以新版 FSD 再也不会遇到「幽灵刹车」的问题,这是长期以来特斯拉用户倍感头疼的「痼疾」之一了。 不过干掉毫米波雷达究竟会不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个还是需要用体验说话。最近有不少海外博主测试了 FSD V9 的街头实力,我们一起来看看没有雷达的 FSD 究竟表现如何? 新的 UI,新的立体世界 特斯拉一直是一家审美在线的公司,设计的考究堪比苹果。此次 V9 的更新还带来了全新的 UI 设计,你可以更加直观地从仪表上看到机器眼中的世界,马斯克还给这种全新的可视化设计一个新的名字;Mind of Car。 全新的 UI 设计更加立体,线条感更强。界面不再是原先「简陋」的点和矩形组成,交叉点、曲线和转弯这些细节开始变得更加丰富,有一种从 2D 画面变成 3D 世界的感觉。 在这个 3D 世界里,你必须认清四类颜色鲜明的线条。 1、导航上的蓝色线条代表着为你规划的行驶路线; 2、紫色线条会勾勒出双向车道中间绿化岛的轮廓; 3、当双向车道之间没有绿化进行物理隔绝,那么分界线就会以黄色线条显示,类似现实道路里的黄实线; 4、红色线条描绘的则是同向道路的边界; 看懂了这几种颜色的线条,你就基本能看懂这个可视化的世界了。 和旧版本一样,系统通过特定的 UI 把各种道路参与者的位置呈现在仪表上,区别在于新版本的 UI 设计更加细腻精致,轿车、SUV、皮卡、货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等物体的描绘都进一步得到了优化,用户甚至可以通过 UI 辨别轿车的尺寸,而且仪表上同时呈现车辆目标物也变得更多。 除了车辆,行人、动物、雪糕筒等等的具象的物体也细节感更强,系统会通过对每个对象进行不同亮度和透明度来显示识别的信心度。 这个更新中比较炫技的是对车辆灯光的识别,得益于摄像头视觉的优势,系统现在可以清楚识别到其他车辆的灯光状态,现阶段系统以及可以认出刹车灯了,此类信息的加入将帮助特斯拉的对其他车辆的状态进行一个提前的预判。 而马斯克表示,在后续的更新中,特斯拉还会加入对其他类型灯光的识别,比如转向灯、双闪、警车和救护车的爆闪灯,甚至是手势。 从机器视觉到深度学习,马斯克一直想打造的就是一套「仿人类」的自动驾驶,让车子跟人一样会看、会思考。为了让机器进一步向人类靠拢,FSD 在视觉之外还将加入「听觉」,系统会将周边的警报和鸣笛等声音信息也采集过来辅助自动驾驶,让 FSD 的感知更加立体。 噢对了,为了防止你开车打瞌睡,V9 正式启用了车内那个摄像头。和所有驾驶员监测系统一样,只要发现你走神了就会发出报警并在必要时退出驾驶辅助。 […] read more
比亚迪拒绝了“苹果的橄榄枝”?
2020年12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发推文表示,曾希望苹果收购特斯拉,但是苹果掌门人库克连一个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不久后,有媒体爆料表示,苹果公司打造的首款纯电动汽车Apple Car或将于2021年9月份正式发布。 苹果造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记得在2013年,苹果就宣布了“iOS in the car”计划,吹响了进军汽车领域的号角。紧接着苹果公司又推出了“泰坦计划”,旨在打造颠覆汽车行业的全新车型。据坊间传闻,苹果每年投入到造车计划中的资金就高达1300亿元。 对此,大众集团CEO赫伯特·迪斯曾表示,与丰田等传统竞争对手相比,苹果这种手握雄厚资金的科技巨头发布自己的汽车,将会给汽车行业带来更大的挑战。 比亚迪或拒绝合作 据DigTimes最新报告显示,苹果计划在美国制造用于其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的动力电池,而不是从其他国家的供应商采购。有业内人士透露,苹果有可能与中国台湾制造商进行合作,而中国台湾富士康和Advanced Lithium Electrichemistry(Aleees)都传出计划在美国建厂的消息,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发汽车电池的意图不言而喻。 对于苹果公司的动力电池制造计划,不少人感到好奇,目前全球有那么多著名的电池制造商,比如说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为什么苹果公司不选择和大多数车企一样,直接向这些电池供应商采购电池,或者选择与比亚迪合作开发电池,而是传出与富士康合作的意图呢? 事实上,苹果并不是没有找过比亚迪或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动力电池。6月曾传出苹果正在与中国企业和比亚迪公司就电池的供应进行了初步谈判。值得一提的是,苹果方面对磷酸铁锂电池更加青睐,不仅成本低,而且安全性也优于三元锂电池。然而,苹果“坚持为Apple Car配备美国制造电池”的原则,要求比亚迪、宁德时代在美国建厂的要求,让比亚迪、宁德时代与苹果公司之间的合作彻底告吹。 相比之下,作为苹果公司的“御用”代工厂,刘扬伟于2020年10月中旬曾表示,富士康将会在的2024年推出第一个电动汽车固态电池,这是一个能够改进现有电池的大容量储存设备,被外界认为是解决电动汽车缺陷的最佳方案。加上富士康已经计划在美国建厂,导致大家在猜测苹果会选择谁作为电池开发合作方的时候,认为富士康是最有可能成为苹果的合作方。 降本增效,苹果野心有多大? 至于为什么苹果公司会选择与电池供应商合作开发新电池,不少人认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Apple Car。据目前获得的信息,苹果自主研发的电池将采用全新的电动车电池技术—Monocell技术(将所有的电池芯封装在一个电池包之内),在没有传统电池模组封装的情况下,同一个固定空间可以装下更多的电芯,不仅能够让产品成本更低,而且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将会大幅度提升。 从电池的成本和技术来看,这一观点确实是苹果公司选择自研电池的关键因素。汽车行业内流传着一句话“一个电池半台车”,这是大家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成本高的一种描述。虽然从某种程度来看,这一说法有些夸张,但是动力电池成本高是毋庸置疑的。从车企的角度出发的话,动力电池成本高以及重要性等特性,都是驱使他们自主研发电池的动力。 不过,动力电池存在技术积累要求高、成本压力大、颠覆性技术出现的可能性较低等特点,导致不少车企不得不选择放弃自研电池这一条道路,改为向电池供应商采购电池。不过,对于拥有上千亿美元现金储备的苹果公司来说,开发新电池的压力并不大。再加上富士康的助力,自研电池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实现电池的研发与制造完全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回归主题,苹果公司之所以选择自主研发动力电池的关键因素,并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希望能够紧握电池的供应链,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回顾过去十多年的电动汽车发展历史,在电动汽车发展初期,几乎所有的主机厂完全依赖于外界的电池供应,比如说LG化学、松下、比亚迪等等。 然而,在2014年前后,车企们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斯拉率先结束与松下的合作,于2014年开始计划自建超级电池工厂,理由是松下电池供货能力不足。随后,大众集团、奔驰、通用等公司也在2017年之后纷纷加入到自建工厂的行列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均认为车企是为了降低成本才选择自研电池。但是,事实上,大多数车企之所以选择自研电池,主要原因在于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不足。 2020年,全球汽车市场产销量均出现了下行。对此,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受到了疫情的影响。疫情蔓延确实是影响汽车市场的关键因素,但是除了疫情以外,电池供应短缺也是影响汽车行业良性发展的原因之一。据相关信息显示: 1月23日,奔驰EQC的产能规划从60000辆/年削减至30000辆/年; 2月10日,捷豹奥地利格拉茨工厂的I-PACE产线停车; 2月21日,奥迪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e-tron产线停产 2月26日,起亚Niro纯电动车生产进入限制状态。 这些电动汽车产品对于所属车企的意义不言而喻,几乎都是各家车企向电动化转型的先锋产品。对于他们来说,停产意味着它们向电动化转型的速度将会放缓,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苹果公司提前布局电池领域,可以看作是它大规模进军电动汽车行业的一个“号角”。从中也可以看出,苹果造车计划的“深度”和“广度”或许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总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苹果公司在拥有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并没有盲目的跟风官宣造车计划,而是选择先部署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降低造车风险。在造车浪潮再度掀起的背景下,苹果公司的这份冷静让人不得不感到吃惊。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公司进入电池领域之后,是否在实现自身造车的同时,向Tier 1供应商的方向发展,为整车厂供应电池、自动驾驶系统等零部件或技术还有待考究。如果真的如此,那么苹果公司势必会对现如今的汽车行业造成极大的影响。 (撰文:李兴辉) read more
小鹏G3i上市:满电续航520公里,14.98万元起售!
2021年7月9日,小鹏汽车在成都举行了新款小鹏G3的上市发布会,新车售价14.98-18.58万元,共推出4款配置车型。 小鹏G3i作为中期改款车型,新车在智能化的方向上再次进化,目前新车已于即日起开启预订,最快将于今年9月启动交付。 快速了解新车亮点 1.外观采用家族化设计,加入了智能灯语,颜值更高。 2.搭载XPILOT 2.5系统,辅助驾驶能力提升。 3.车机系统采用高通骁龙820A芯片,语音功能和P7看齐。 4.内饰、动力和现款保持一致。 外观:家族化前脸 和现款相比,小鹏G3i的前脸进行了重新设计,贯穿头灯的灯带还配备了智能灯语,科技感大幅提升。 X Robot Face的设计理念让它的前脸变得极其简约,整体的协调性更佳。 新的贯穿式LED灯带可以跟随音乐律动,展现多种灯光效果,而且未来还将支持自定义功能,可以通过编程实现,玩法更丰富。 车身侧面来看整体的轮廓并没有变化,但是在车身配色上采用了白顶撞色设计会显得更为年轻时尚。 门把手上,老款是传统的车门把手,新款已经升级为了隐藏式,除了可以降低风阻外还提升了它的科技感。 车尾部分,新车并没有太多调整,整体和现款保持一致,知识对它的下保险杠进行了细微调整。 内饰:保持一致 内饰部分,小鹏G3i和现款车型基本保持了一致,新车更多的是针对配置方面的提升,这一点略显遗憾。 新款内饰在配色上进行了丰富,提供了蓝黑撞色设计,个性化的意味浓厚。 中控大屏依旧采用竖屏设计,尺寸为15.6英寸,屏幕的屏占比并没有太大提升,不过中控系统的芯片更换了高通骁龙820A,车机的反应速度会有大的提升。 换了新的芯片,小鹏G3i也能像大哥P7一样拥有全场景语音功能,连续对话、可见即可说、双音区识别、小P形象与语音指令灵活自定义等智能语音功能将会出现在小鹏G3i上,而且是全系标配,人车交流体验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车机系统还接入了多款第三方应用及支付宝小程序。 仪表盘采用12.3英寸的液晶屏幕,采用了六边形设计,显示内容较为科技,没有传统的圆盘速度显示。 它显示的内容也足够丰富,像能耗、多媒体信息、导航路径等都可以找到。 智能化配置 小鹏G3i搭载XPILOT 2.5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拥有20个辅助驾驶硬件为新车带来更强的感知能力,其中就包括有5个高清摄像头,3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 小鹏G3i能够实现全速域ACC自适应续航、ALC自动变道辅助(打灯自动变道)、LCC车道居中辅助、LKA车道保持(新增)、ATC自适应弯道巡航等功能,同时还支持有线框/无线框/平行/垂直/斜列式等车位的自动泊车功能,强大的自动泊车相信对于新手司机来说会是一个不错的福音。 主动安全方面,它拥有前向碰撞预警、带行人监测自动紧急制动、智能限速辅助和盲区监测等功能。 此外,小鹏G3i的主动安全系统还特意针对国内复杂的路况进行了调教,并加入了加塞预警、后方横向来车预警等功能。 动力&续航不变 作为中期改款车型,小鹏G3i并没有对动力系统大刀阔斧,它依旧延续着现款车型的动力,在前轴布置了一个永磁同步电机,最大输出145kW/ 300N·m。 根据现款G3的驾驶体验,这套动力不是十分暴力,但提升速依然会有比较强的推背感,而且“油门”踏板的响应速度十分灵敏,开起来还是能给你一种非常轻快的感觉。 续航能力方面,新车依旧提供两个版本的续航力,NEDC综合续航里程分别为460km和520km。 虽然动力系统没有变化,但小鹏G3i终于支持V2L对外放电功能以及220V电源输出,露营野餐也能用上电,各位工作狂的笔记本电脑在车上也能充电了,这两项配置的出现给车主们带来更多的可玩性。 竞争力分析:小鹏G3i保持活力 相比老款小鹏G3提供7个配置车型,这次中期改款后的小鹏G3i缩减为4款配置车型,车型的减少也使得消费者选择起来不用作过多的纠结。 从价格上来看全新G3i和现款G3的售价区间是保持一致的,不过改款车型新的外观和新的车机硬件也让它提升了性价比,竞争力也更强了。 另外,顶配车型部分,小鹏通过选装降低了它的价格,顶配的价格更灵活。NAPPA真皮,麂皮车顶,座椅通风等作为越级选装包,降低了高配车型的门槛。 如果用户想享有现款520i尊享版配置,可通过520N加选装包,选装包的价格在10000元。 在紧凑级纯电SUV中,小鹏G3i面对的竞争对手不算多,新款车型推出后将继续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和同级的威马EX5相比,小鹏G3i在智能化、辅助驾驶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另外中控车机、全场景语音的操作体验上也有更佳的体验。此次改款无论是外观还是功能性上有诸多细节向大哥P7看齐,喜欢的同学可以考虑一下了。 (撰文:周师兄) read more
百度华为争着合作的车企,居然是极狐
华为自动驾驶7分钟无接管的视频播出之后,百度倍感压力。百度自动驾驶的8年投入、超500辆测试车队、超1200万公里测试里程……在舆论场中,似乎一下被华为比下去了。 百度显然要做出反击。6月17日,百度在北京Apollo Park发布新一代量产共享无人车Apollo Moon。Apollo Moon搭载百度第五代Robotaxi技术,并且以量产商业化应用为目标,预计年内在北京开始投放运营。 Apollo Moon 有意思的是,Apollo Moon是以高端智能纯电SUV极狐阿尔法T为基础打造而成的。而华为7分钟没有接管的自动驾驶车型,则是极狐阿尔法S HI版。 为什么极狐阿尔法车型能让百度、华为都倾力合作呢? 新任北汽新能源总经理代康伟说,“4年前我们开发极狐这个平台的时候,就打下了兼容自动驾驶的基础。” 代康伟在APOLLO MOON发布会后的媒体恳谈会上发言 极狐阿尔法T产品总监曹琛在Apollo Moon发布会上介绍,由于ARCFOX极狐的智能化IMC平台架构,极狐阿尔法T才能支持第五代Robotaxi无人驾驶技术实现。 百度Apollo Moon想要做什么?极狐品牌能不能从此合作中获得势能,顺势而上呢? 1 Apollo Moon展示百度雄心 与业界所说的Robotaxi不同,百度将Apollo Moon称为共享无人车。 但Apollo Moon搭载的就是百度的第五代Robotaxi技术。如果套用现在的自动驾驶分级,Apollo Moon已经接近L4级。不过,Apollo Moon带有驾驶冗余设计,车内有紧急按键,一旦自动驾驶失效,“5G云代驾”就会介入代替车辆驾驶。 从第四代Robotaxi开始,百度和车企联手打造前装量产车。Apollo Moon继续前装量产模式。“除了定制的激光雷达和计算平台,所有的传感所有的设备都集中在集成的车身之内,前端的量产程度非常高。”百度副总裁、自动驾驶技术部总经理王云鹏介绍说。 Apollo Moon的感应设备是13C5R2L,即13个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和2颗激光雷达。车端的感应器,都具备自检能力和自清洗能力。 Apollo Moon的车顶激光雷达还是后装的 在计算平台上,Apollo Moon搭载百度自研的中央计算平台,算力达到800TOPS。“也实现了主计算系统和备份安全系统一体化设计,同时采用了水冷散热,不仅体积变得更小,而且会更加的简单,更加的安全,整体的噪音也极低。” 王云鹏说。 基于计算平台、感应设备、Apollo GO APP以及此前百度Robotaxi的运营经验,Apollo Moon提出了59项出行服务功能设计。包括,通过自定义的车顶接驾屏来识别车辆;乘客上车时人脸解锁;APP控制车窗及空调;语音交互影音系统等等。 电动性能方面,Apollo Moon 0-10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为4.6s,NEDC续航里程为653km。 “目前我们做到了每两年无人车的成本降一半、能力提升10倍,而今天发布了阿波罗MOON我们再一次做到了上面两点。”百度资深副总裁李震宇说。 此前,百度第四代Robotaxi可以稳定运行2000个小时,Apollo Moon提升到了20000个小时。 成本方面,百度首次透露了价格。Apollo Moon成本价为48万元。 百度IDG副总裁魏东在发布会上介绍,Apollo […] read more
理性看待特斯拉自动驾驶启用激光雷达
特斯拉近期与激光雷达公司Luminar签订了一份使用激光雷达进行自动驾驶测试的开发合同,网上流传的特斯拉ModelY车顶装有激光雷达的照片坐实了这个猜测。马斯克曾称激光雷达为“拐杖”(Crutch),为何特斯拉却在测试激光雷达,这里汽车人参考进行深入解读。 背景:谷歌派 VS 特斯拉派 从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最终走向无人驾驶,依据智能化以及联网的水平,衍生出了“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两条发展路径。 单车智能的发展路径,全球又分为了两条技术路线,一是依靠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的“谷歌派”;二是以视觉感知和影子模式为代表的“特斯拉派”。 “谷歌派”的代表企业是Waymo,Waymo以激光雷达为主要感知设备,采取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传感器融合。 同时,依靠谷歌地图专业的测绘车队,Waymo采用高精度地图进行定位,Waymo主要的产品是L4级别的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 特斯拉不使用激光雷达三个原因 很多人认为特斯拉不使用激光雷达是因为不懂激光雷达,事实上,马斯克在2003年创立了SpaceX,其来往于国际空间站的太空舱就已经使用激光雷达。 该激光雷达由SpaceX设计并制造,而马斯克则是项目的带头人,也是SpaceX的首席工程师。 基于对激光雷达的深刻理解和应用经验,促成特斯拉并没有采用激光雷达。 第一,第一性原理。 马斯克认为人类因为有两只眼睛,可以在任何地方开车,道路是为视觉导航而设计的。 只要使用足够多的真实世界数据,来开发和训练一套模拟人类视觉的神经网络,就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因此,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特斯拉不需要激光雷达。 第二,高精地图是问题所在。 激光雷达需要与高精地图配合,激光雷达本身不是问题,高精地图才是问题所在。 高精地图构建十分复杂,即使是拥有地图和街景的谷歌,创建3D的高精地图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容易。 绘制高精地图,需要专业的测绘设备及工程师的手动标记,高精地图每个厘米都需要进行3D映射和验证。从一条街道拓展到另一条街道,从一个城市拓展到另一个城市,最终覆盖到所有国家,是一项十分昂贵且挑战的资源密集型工作。 这也是Waymo的Robotaxi目前仅能在少数预先映射的地理围栏城市中运行的原因。 特斯拉希望开发一套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在世界上任何道路的任何地方使用,而依靠高精地图的激光雷达路线,并不是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 第三,激光雷达的限制性。 激光雷达无法识别颜色,因此无法区分交通信号灯等物体。还是需要配合着摄像头来使用,特斯拉相机及其神经网络计算机可以重建特斯拉车辆周围的3D世界观,这使得激光雷达不必要。 特斯拉使用计算机视觉,仅依赖摄像头即可创建3D世界视图。再加上激光雷达昂贵的售价,以及丑陋外观,也是限制特斯拉使用的原因。 如何看待马斯克使用激光雷达 在2019年特斯拉自动驾驶日上,马斯克透露特斯拉内部曾对激光雷达进行了测试,试图采用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的方案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但是,特斯拉很快放弃了该项目,因为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给人一种错误的进步感,是“拐杖”和“愚人的差事”。 单从一辆测试车,并不意味着特斯拉技术路线的完全转向。 汽车人参考认为,特斯拉更有可能使用Luminar的激光雷达来验证其完全自动驾驶功能;或者是在评估激光雷达与其现有摄像头系统相比性能如何。 从另外一个背景来看,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已经遇到了数据采集的问题,如果要在中国顺利推行自动驾驶,需要建立本土的数据中心,采用激光雷达并和具有资质本土地图商合作,也是一种备份的方案,最终都取决于特斯拉的选择。 至于说马斯克被激光雷达打脸,或者说马斯克被妥协,还为时尚早。 出处:头条号 @汽车人参考 read more
苹果汽车的无人驾驶车队增至68辆
据报道,苹果近日增加了其在加州路测的无人驾驶汽车数量,同时将负责运营汽车的持证驾驶员数量缩减了一半。 根据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V)数据显示,目前进行路测的苹果无人驾驶汽车共有68辆,该数字自2019年8月以来首次有所增加。 自2019年至今,苹果自动驾驶技术进步相当明显。苹果今年2月提交给DMV(加州车辆管理局)的报告显示,公司2020年的路测里程增加一倍,其中需要人工介入的情况较一年前有所减少。新数据也显示,苹果的测试员数量减少到76人。而在2020年10月,这一数字曾达到154人。 2020年,苹果自动驾驶汽车在加州自动驾驶行驶里程累计达到18805英里(约合30263公里),较2019年的7544英里增长了149%,但远低于2018年的近8万英里。 作为对比,特斯拉提交给DMV的自动驾驶报告显示,2019年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累计行驶里程意外地仅有12.2英里(约合19.6公里)。 相比之下,华为对于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巨大。华为目前有200-300辆自有的路测用车,都是在开放道路上测试,每年积累的路测数据大约在千万公里级别。此外,在“ADS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项目上,华为投入了至少2000名工程师。 现阶段,苹果约有数百名工程师通过“泰坦项目”(Project Titan)从事无人驾驶汽车开发,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员工从事汽车生产等硬件工作。 按照苹果此前规划,公司或将把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用于自家“Apple Car”,并于2030年之前推出;如果失败,苹果也有可能直接放弃这项计划,转而将无人驾驶技术打包出售给其他车企。 撰文:潘梓春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特斯拉失控事件频发,竟是因为这个系统造成的死机?
日前,特斯拉失控事件频发,引起业内对自动驾驶数据安全问题的关注。 以河南郑州事故车主为例,4月底,在郑州市郑东新区市场监管局责令下,特斯拉将车辆事故发生前半小时的数据提供给了车主张靓(化名),并向外界公布了事故发生前一分钟的数据。不过,因其提供数据的不完整,特斯拉备受质疑。 有分析认为,完整的数据可以分析判断出该事故车辆是否存在“刹车失灵”,以及特斯拉系统是否存在BUG等问题。“在没有看到完整数据前,车辆是否因‘刹车’失灵问题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暂不能下定论。”多位自主品牌车企相关技术人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此背景下,特斯拉也计划年内上线数据查询平台。“国内的车主数据查询平台正在搭建中,以供所有车主查询获取车机交互的数据,预计年内上线。”5月11日,特斯拉中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特斯拉“踩坑”Linux分时系统? “到现在,特斯拉都没有给我们提供完整的数据。”张靓丈夫告诉记者,特斯拉此前提供的两份数据都缺少重要参数,如刹车踏板位移、油门踏板位移、电机扭矩等多项关键数据缺失。 对于特斯拉目前对外公布的数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自主品牌车企高管表示,这份数据并不完整,从现有数据来看,并不能看出事故发生原因是什么。 有观点认为,特斯拉产品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其采用了分时操作系统作为车辆的核心系统。分时操作系统会存在不能完成一些任务的情况,而不能完成的任务会造成系统死机。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得锐 摄(资料图) “特斯拉整个操作系统是基于Linux制作的,它装的是一个非实时(即分时)操作系统。从现在来看,特斯拉把Linux系统进行了一些裁剪,使系统响应速度变得够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软件科技公司高管告诉记者,Linux是目前对自动驾驶生态支持最好的系统。 在计算机高级程序员李宇豪(化名)看来,实时和分时操作系统都不能保证百分百安全,主要与系统的可靠性有关。 “分时操作系统是一个时间段划成一个个时间片处理任务,效率优先。如果任务多的话,就不一定能保证实时对数据监测。而实时操作系统实际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李宇豪告诉记者。 对于特斯拉使用的分时操作系统,是否会出现数据监测不到的情况。李宇豪表示:“系统存在BUG的话,有可能出现数据记录不到的情况。”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软件科技公司高管则提出了两种数据监测不到的情况:其一,是否进行数据埋点(数据埋点是数据采集的关键一环),如果没有做埋点,数据肯定会监测不到;其二,要看车企搭建的网络架构能不能及时将数据传到终端,如不能也将检测不到数据。 专家呼吁车辆配备“黑匣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4月,特斯拉率先在美国官网上线了EDR套件查询软件。据了解,EDR是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能用于记录车辆碰撞前、碰撞时、碰撞后三个阶段汽车的运行关键数据,包括速度、ABS状态、方向盘的转向角度、气囊状态、车辆制动状态等。 特斯拉方面表示,车主需要花费1200美元购买连接所需的线缆和USB-to-CAN适配器,即可连接车辆,查询行驶数据并生成相应的数据报告,用于查看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特斯拉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尊重了车主数据控制权。”上海交通大学数据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渊公开表示。 不过,特斯拉这一数据查询服务目前仅对北美地区开放,国内及全球其他地区的特斯拉用户暂无法使用该功能。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玲 摄(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特斯拉已对外明确国内相关数据查询平台将在年内上线,但对于该平台提供的具体数据查询内容、以及是否收费等问题,却未说明。“关于数据平台的具体内容我们会在国内上线时再对外发布。”上述特斯拉中国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包括蔚来、小鹏、长安等国内车企目前还没有搭建供车主查询车辆数据的平台。“随着车辆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内车企也只能为车主提供一些基础数据。除非第三方,如公安部门介入,否则用户是不能查看所有数据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自主品牌车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我国对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上传和事故后车企公布数据流程规范等均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车企把所有数据对外发布并不现实,这涉及用户的个人隐私问题。”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车企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明确哪些可以向车主提供,而相关监管部门也要明确车企提供数据的范围。 为此,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宋健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可以把需要监管的车辆数据范围进行划定,放入车辆行车记录仪内。比如,转向、制动、加速等重要数据,被行车记录仪实时记录,就像飞机“黑匣子”一样。“一旦发生事故,厂家和个人均没有权利去拆‘黑匣子’,只有国家权威部门才能完成。”宋健表示。 数据完整性与真实性同样重要 “自动驾驶的数据类型非常复杂,包括外部环境数据、车辆数据和用户驾驶行为及隐私数据等。”中汽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网联安全问题,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应具有事件数据记录和自动驾驶数据存储功能,保证车辆发生事故时设备记录数据的完整性,数据包括驾驶自动化系统运行状态、驾驶员状态、行车环境信息、车辆控制信息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不过,在保证车辆数据存储完整性的同时,如何保证车辆数据的真实性和防篡改性,是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事实上,特斯拉不止一次对外强调数据的真实性。“特斯拉的车辆数据是车辆网关读取车内各部件信号并以加密形式存储。”特斯拉方面称,存储后的数据采用加密技术记录,无法直接读取、修改、删除相关数据。 即使如此,也未能消除外界对其提供数据真实性的怀疑。为解决这一问题,中汽协于4月底发布了汽车数据可信存证区块链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特有的数据防篡改、可溯源等特性,为企业提供数据可信存证服务。 中汽协方面建议,政府未来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的不同数据类型,修订、补充适应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所需的法规及标准,同时建议通过采用多中心化数据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监管体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read more
特斯拉真会自动加速?重新认识“自动驾驶”先!
先梳理一下几起车主自述“车辆自动加速”的案例 2020年8月12日,温州陈先生驾驶特斯拉在小区内撞毁数量轿车,车主经抢救7小时幸存,事后接受采访时自述“车辆突然加速,踩刹车没有反应,速度还越来越快” 2020年12月26日,杭州洪先生驾驶特斯拉model3撞上了路边的本田轿车,车主在采访中描述“自己把脚放在刹车上,车辆突然自动加速” 2020年12月30日,上海梁女士驾驶特斯拉录制了一段高速上自动加速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车主在采访中描述“车辆松开踏板后仍在加速,需要多次点刹车才能控制住” 2021年1月4日,山东临沂车主驾驶特斯“失控”冲入广场的一处厕所,车主自述“车辆失控加速,并且无法踩动刹车” 2021年5月1日,广州车主驾驶特斯拉在地下车库高速撞上水泥柱,车主自述“开了20码,刹车不听使唤,车反而越来越快” …… 上文所列举的案例仅仅是所有“车辆失控、自动加速、刹车失灵”案例中的冰山一角,仅在2020年经报道的便有十几起类似事故。 特斯拉真的会“自动加速”? 真的有可能!原因之一正是特斯拉自以为豪的自动巡航模式 事实上特斯拉宣称的完全自动驾驶当前无法实现,甚至会导致车辆在驾驶过程中自动加速!自动驾驶有五个分级,其中特斯拉提供的仅仅是L2级,也就是“部分自动驾驶”,车辆搭载辅助驾驶设备,可以根据路况进行简单的转向、加速和减速等多种操作。 也就是说特斯拉根本无法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当前给车主提供的仅仅是辅助驾驶功能,但其对于该技术的描述已经引起了广泛误解,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而这当中导致自动加速问题的关键就是自动巡航模式,车主如果设置为“按当前道路允许的最高车速巡航”那车辆在低于道路限速的情况下,将会“自动提速”至道路最高限速或“车主自行设定”的限速基准。也就是说,在开启自动巡航的情况下,如果无法通过交通标志获取限速信息,车辆将会自动加速到车主设定的限速值。 这也就是特斯拉“自动加速”的来由,之一。 这当中还有更危险的因素,同样会让车主产生“自动加速”的错觉,那就是特斯拉的单踏板逻辑。 特斯拉在松开加速电门的情况下, 车辆将出现顿挫感明显的制动,这是由于特斯拉强制开启“动能回收”导致的。甚至车辆提供了“保持模式”,车辆将在动能回收的作用下刹停,直至自动驻车。因此特斯拉对于车主的油门控制要求极高,车主只有时刻将右脚放在加速踏板上,才能保证良好的驾车体验。 当这种驾驶逻辑成为思维惯性后,车主日常开车将很少有机会将脚放在刹车踏板上,一旦形成这样的开车习惯,车主踩刹车踏板的意识和坚决度将会显著下降! 在一些低速情景下,加速踏板的阻尼比较低,车主不自觉下踩始终放在加速踏板的右脚。甚至在紧急状况下,车主慌乱踩下右脚,加上特斯拉反应迅猛的加速性能,车辆将出现疑似“自动加速”的现象。这与美交通安全局报告的200多起“踩错踏板导致车辆加速”导致的事故相呼应。 这同样是特斯拉“自动加速”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所有的新能源车都存在一个巨大的隐患,电车没有传统的燃油发动机,以油车发动机转速噪音判断车辆加速的经验无法适用!哪怕是开车十余年的老司机也很容易由于判断失误造成车辆莫名加速。 而且特斯拉的方向盘拨杆操作与传统车辆不同,雨刮器在左侧,而右侧拨杆将启动自动巡航模式。一旦车主慌乱之中开启自动巡航,车辆将可能出现自动加速的现象,同样非常危险。 自动加速确有可能,那“刹车失灵”如何解释? 特斯拉在用户手册中有一条不起眼的提示,在model3电子版车主手册第77页中,特斯拉警告车主不要在踩下制动踏板后立即释放,这将中断ABS系统的运作并且会增加制动距离。也就是说,特斯拉不可以“点刹”! 刹车踏板变硬有两个合理的解释 博世的电子刹车助力系统失效,导致刹车助力消失,刹车变硬 ABS启动,刹车踏板有明显的打脚感,防抱死系统自动“点刹”,刹车踏板将被ABS系统控制,车主只能提供“踩下刹车踏板”的信号,而整个刹车流程由ABS系统接管。 博世的刹车助力系统故障曾经造成了本田CRV车型的广泛召回,而最新版本软件的博世电子刹车助力系统理应相对安全,但仍然有出现问题的可能。而错误使用刹车踏板更像是“刹车失灵”频频出现的根本原因。 车主由于对ABS系统缺乏了解,道听途说老司机的“点刹”经验,容易在刹车过程中给电子系统提供错误的刹车信号。防抱死系统本身提供的刹车泵压力是根据车轮横向静摩擦力的阈值动态调整的,也就是说ABS提供的刹车阻力是当前车辆能达到的最大刹车阻力,一旦系统中断,车主便浪费了宝贵的刹车时机,这将导致车辆刹车距离变长,随即导致事故发生。 最后可以得出结论,“自动加速”和“刹车失灵”的确存在,但这当中必然有一部分因素是驾驶员的误操作,当然在这些危险因素中,特斯拉本身也绝对脱不了干系。 其一,特斯拉强制松开电门动能回收造成驾驶者传统的开车习惯将造成驾车体验的劣化!许多坐过特斯拉的朋友都会觉得这个车真的容易晕,就是因为松开踏板后拖拽感太强,导致车辆驾驶不平稳。因此司机要始终将右脚放置在加速踏板上,保证车辆的平稳驾驶。 其二,特斯拉的自动辅助驾驶容错率太高!导致车主慌乱之中容易错误开启,并且自动辅助驾驶有自行加速的权限,更加造成了车辆“自行加速”从而引发事故的风险。 其三,特斯拉的电控刹车容错率太低!无法兼容油车司机的点刹操作,并且ABS系统介入也更加敏感。由于特斯拉车重的限制,车辆的防抱死系统相对于同级别轿车的启动阈值肯定更低,这也导致了刹车距离延长的问题。 出处:头条号 @头有点大的Eason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