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自动驾驶
伊隆·马斯克宣布取消与Costco的合作销售计划
在过去几个月内,特斯拉宣布在台湾与大型批发零售商Costco达成了一项小规模的合作。Costco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知名的大品牌,他们的汽车销售部门在许多会员中都很受欢迎。他们的销售策略之一是为选择与他们合作的会员提供折扣和优惠,特斯拉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虽然Costco并没有提供任何折扣,但他们打算为前50位通过他们订购汽车的客户提供一系列的优惠,包括免费超级充电里程、配件等。这个交易看起来非常不错,许多人猜测这可能是特斯拉在美国尝试类似操作的试水。然而,在这一交易的消息传开后不久,埃隆·马斯克便插话宣布该合作实际上被取消了他表示:“我刚刚取消了这个项目,因为没有获得批准。” 特斯拉目前正在经历一个大的转型,但这确实引发了关于这一合作是如何在未经真正决策者知晓的情况下进行的疑问。 埃隆并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取消这项合作的解释,但这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然而,这可能表明特斯拉员工在做事的方式上与埃隆存在差异。特斯拉业务的核心是卖车,我们最近也看到特斯拉在销售更多车辆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比如广告、APR优惠,甚至在第三方网站上短暂列出了他们的车辆销售。 去年11月,推特用户“C-Dealer Guy”注意到特斯拉悄悄地开始在cars.com上列出新车销售,这是特斯拉首次在自己网站之外的地方销售汽车,虽然这直接链接到了特斯拉的网站。 一些人认为这是埃隆与特斯拉之间脱节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在中国还有一个与麦当劳的合作。当Sawyer Merritt在X上发布有关此事的消息时,埃隆回应称这是“假新闻”,还附上了笑脸表情符号。 Sawyer随即回复说,这是真的,埃隆,特斯拉的官方微博账号正在推广这个合作。因此,很明显埃隆错过了一些事情,但这也可能归结为特斯拉员工与埃隆在愿景上的真正差异。 特斯拉的销售员工,尤其是负责销售的员工,正竭尽全力实施新的方法来销售更多的特斯拉车辆。然而,埃隆未来的重点显然是自动驾驶。 事实上,他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明确表示,关于自动驾驶,埃隆说道:“我建议那些不相信特斯拉能解决车辆自动驾驶问题的人不要持有特斯拉的股票,他们应该卖掉特斯拉的股票。”一些人更加严格地看待这一点,认为埃隆告诉所有投资者卖掉他们的股票,这只是部分正确的说法,因为这只对那些不相信自动驾驶的人有效。 对于埃隆来说,汽车销售显然需要继续进行,但特斯拉的核心业务和真正使其比其他任何公司都更大的将是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将会安装在现有的特斯拉汽车上,未来的汽车也将会具备这个功能,特斯拉还将把该技术授权给其他汽车制造商,并推出RoboTaxi,从而以我们前所未见的规模彻底变革交通行业。 尽管如此,听到一家公司的CEO明确告诉投资者不要投资确实是非常极端的,但他非常明确地表示特斯拉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FSD(全自动驾驶)的开发中。那么,在谈到汽车销售时,为什么特斯拉要与Costco合作呢?在埃隆的脑海中,特斯拉始终以不同的方式运营,直接面向消费者,他们从未需要更多的渠道。最大的因素可能是,特斯拉已经在运营自己的直销模式,他们仍然不想引入任何中间商。 不过,Costco的合作仅仅是为Costco会员提供了一种额外的购车方式,并附带一些额外的优惠。这个交易可能并不是一个巨大的承诺,但它确实显示出特斯拉在这个问题上的某种固执。他们当前的销售模式在很多方面都很出色,消费者也欣赏购买特斯拉的过程是多么简单和透明。然而,特斯拉的销量在最近几个季度有所下降,如果他们想要提升销量,可能需要做出一些调整。特斯拉显然正在幕后进行一些大项目的研发,因此他们可能认为在这些项目推出之前,营销是不必要的。然而,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他们能否摆脱当前的困境。 read more
特斯拉 Model Y 成为2024年中国车市的标杆是有原因的!
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新的竞争对手不断涌现。特斯拉 Model Y 仍然是王者吗? 优点 超级抛光的电动传动系统 直线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比以前便宜多了… 缺点 ……但降价确实损害了转售 行程仍然繁忙 给我们一个平视显示器吧,特斯拉 2024 年,特斯拉Model Y遥遥领先于其他车型,成为澳大利亚最畅销的电动汽车,其最接近的竞争对手是其轿车兄弟。 尽管面临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激烈竞争,且Model 3轿车进行了重大更新,提供了比以前更现代化的内饰、更舒适的乘坐体验和更好的精致度。 Model Y 并未进行同样的更新,但也并未完全被抛弃。 3 月份,它推出了三种新颜色选择,并为基本款 RWD 和 Long Range 车型推出了新轮毂设计。哦,价格全年已多次下调。 Model Y 仍是王者吗? 特斯拉 Model Y 售价多少钱? 特斯拉继续在澳大利亚降价,目前基础款 Model Y RWD 的定价与大量混合动力、汽油和柴油中型 SUV 的价格一致。 型号变体 建议零售价 特斯拉 Model Y 后驱版 55,900 澳元 特斯拉 Model Y 长续航全驱版 69,900 澳元 […] read more
FSD中国版来了?伊隆·马斯克私人飞机已抵达北京
北京时间 2024 年 4 月 28 日消息,据博主 @常岩CY 拍摄的图片显示,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的私人飞机已于下午 14:02 分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据悉,马斯克本次乘坐的私人飞机型号为湾流 G550,注册号为 N272BG。 该博主还称,马斯克已经火速通关,进入北京。车队由一辆 Model S 和两辆 Model X 组成,全部为黑色。 据报道,路透社援引两位知情人士消息称,马斯克此行计划会见中国政府高级官员,讨论自动驾驶软件 FSD 在中国落地的可能性,并希望能获得将中国境内收集的汽车数据转移到国外用于自动驾驶算法训练的许可。 出处:IT之家 read more
特斯拉FSD v12开始推送了
“FSD Beta v12将城市街道驾驶堆栈升级为端到端神经网络,经过数百万个视频训练,取代了30多万行C++代码。”在更新说明中,特斯拉如此说道。 换言之,升级到FSD v12后,人工智能将取代工程师编码,在自动驾驶模式中掌管车辆行为。 特斯拉测评博主Whole Mars的测评视频显示,在FSD v12接管车辆的过程中,其会在斑马线前等待行人过完马路,会顺滑地避开车道中停止的车辆,会在左/右转后快速变道;若车主的目的地在一条单行道的左侧,车辆也会直接靠左停车;在路边停着的其他车辆突然开出或在行驶途中突然停下时,FSD v12也会非常自然地及时避开…… 该测评账号称,自己从2020年起便开始测试特斯拉FSD测试版,从FSD v11.4.9到如今的FSD v12.1.2,“这是我见过FSD Beta最大的一次进步”,FSD v12.1.2已在“所有关键方面实现重大改进”。 但同时他也承认,相较于FSD v11.4.9,FSD v12.1.2有更多需要接管的时候——“FSD v12.1.2还没有为全无人驾驶做好准备”。 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将向用户提供非测试版的FSD v12,不过这次在更新说明中,FSD v12仍未摆脱“Beta”字样。 在一个月前,马斯克透露,由于FSD v12是一个全新架构,特斯拉正在进行额外的测试。它在加州的表现很好,但还需要针对多降雨地区多加训练。 ▌端到端是最大亮点 特斯拉FSD v12是其最重要的一次升级,端到端方案便是它最大的一个卖点。 至于为何选择端到端方案?马斯克之前与上文提到的测评博主Whole Mars连线时,给出了更多细节: “人类就是这么做的,”他表示,“光子输入,手脚动作(控制)输出。”——人类依靠眼睛和生物神经网络开车,对于自动驾驶而言,摄像头与神经网络AI便是正确的通用决策方案。虽说AI神经网络难以解释具体细节,但相应地,人类乘客在打车时,也无法准确地知道司机在想什么,只能看到司机的评价。 端到端的整个算法几乎全部采用神经网络构建,开源证券指出,优势在于其灵活度非常高,应变能力好,上限高,并且可以以高度拟人化的状态驾驶,大幅提升驾乘体验。马斯克2023年8月的FSD v12试驾直播中,整体流程便非常丝滑,FSD v12与人类驾驶员驾驶习惯接近,表现出良好驾驶体验和效果。 分析师进一步飙升,精巧算法、海量数据、大规模算力是FSDV12的必要条件。其中,数据是训练好算法的重中之重,如何收集海量的有效数据,并且通过训练让模型在相应的场景表现出对应的驾驶行为考验着开发者的技术能力。算力是训练自动驾驶模型的基础,特斯拉的算力要在2024年底达到100EFlops。精巧设计的算法也是构建端到端算法的核心环节。 撰文:科创板日报 @郑远方 read more
“疯狂”的特斯拉连撞11辆车的车祸真相曝光
近日,一则“特斯拉连撞11车”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这起事故发生在成都市某繁华地段,造成了3人受轻伤,驾驶员已被控制。那么,这起看似疯狂的事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成都警方又是如何迅速介入并化解危机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起事故的真相。 事发当天,正值下班高峰期,成都市某繁华地段的车流如织。突然,一辆特斯拉轿车在行驶过程中失去控制,接连撞击了前方的11辆车。在这起事故中,共有3人受轻伤,所幸并无生命危险。接到报警后,成都警方迅速赶到现场,对事故进行了调查。 经过初步调查,警方发现这起事故并非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原来,驾驶员小张(化名)在驾驶特斯拉时,由于长时间疲劳驾驶,导致精神不集中,最终失去了对车辆的控制。据小张交代,他在事发前已经连续驾驶了近4个小时,一直没有休息。而在事发时,他正在低头看手机,完全没有注意到前方的情况。 在这起事故中,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也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据了解,小张在驾驶特斯拉时,开启了自动驾驶模式。然而,由于长时间疲劳驾驶,小张并没有完全依赖自动驾驶功能,而是时不时地需要手动操控。这也导致了在事故发生时,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事实上,这并非特斯拉自动驾驶功能首次出现问题。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然而,由于技术尚不成熟,自动驾驶汽车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次成都特斯拉连撞11车事故,也再次提醒我们,自动驾驶技术虽然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谨慎对待。 那么,面对这样的事故,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呢?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疲劳驾驶的危害性。长时间的驾驶会让人感到疲惫不堪,严重影响驾驶员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因此,我们在驾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休息,确保自己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 其次,我们要正确使用自动驾驶功能。虽然自动驾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驾驶员的负担,但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它。在使用自动驾驶功能时,我们仍需要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自动驾驶功能的局限性,避免在不适合的情况下使用。 最后,我们要加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监管。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同时,也要加强对自动驾驶汽车的监管,确保其在道路上的安全行驶。 总之,成都特斯拉连撞11车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惕,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希望大家能够从这起事故中吸取教训,共同为创建和谐、安全的交通环境贡献力量。 出处:头条号 @云曦讲故事 read more
传闻特斯拉的FSD(自动驾驶)即将进入中国
11月18日,有海外爆料人士称,特斯拉FSD即将进入中国,一切已准备就绪。不过,此前也多次有过类似传言,因此一切信息还是以特斯拉官方为准。目前,特斯拉官方暂未公布相关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11月13日,有用户在 X(原本的推特)询问特斯拉CEO马斯克:何时可以试用特斯拉FSD V12 自动驾驶?马斯克回复表示“大约需要两周”。 马斯克曾在All-In Podcast 2023峰会上表示,特斯拉FSD“非常接近”在不受监管的情况下比人类司机更安全, FSD安全性已经超过了人类司机,几乎可以做到“自动驾驶”,但仍需要进一步地改进。“我认为它正在非常接近这样一种情况,即使没有人为监督或干预,使用 FSD 进行安全旅行的概率也比有人驾驶的情况更高(例如你在车里睡着了),我们非常接近这一点”马斯克如此说道。 此前,据财联社的消息,有业内人士透露称,在接连三次涨价后,特斯拉将于下周再次上调中国市场售价。这次涨价相对于今年8月份的降价实际上属于‘价格回调’,一方面是因为特斯拉销量好,另一方面是由于生产线压力非常大,生产成本也在上涨,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涨价是一个必然的事情。 出处:手机中国 read more
伊隆·马斯克称特斯拉将坚持降价
2023年10月19日,在特斯拉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强调称,特斯拉仍将努力降低其汽车的价格。他说:“我对我们所处的高利率环境感到担忧。买车的人关注的是他们每月要还多少钱。如果利率保持在高位,甚至更高,人们购买汽车的难度会大得多。”和马斯克一样,特斯拉首席财务官兼首席会计官Vaibhav Taneja也强调,该公司将“坚定不移”地“追求2024年进一步降低成本”,这涉及到工程和工厂运营。 会上,马斯克还表示,公司希望FSD(全自动驾驶服务)的价格能让更多人负担得起,吸引更多用户选择这项服务。马斯克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FSD价格会随着其价值成比例上涨,FSD的定价目前比较低,但这只是暂时的。 出处:财联社 read more
特斯拉收购Wiferion,无线充电技术受关注!
据德国媒体Teslamag7月31日报道,特斯拉完成对德国无线充电公司 Wiferion的收购,收购价格高达7600万美元(约5.43 亿元人民币),该公司网站左下页脚现已显示“Tesla Engineering German GmbH 2023”,确认特斯拉为母公司。 Wiferion是一家专注于“非接触式充电和能源系统”的公司,为仓储等工业环境中的自动驾驶运输系统提供感应充电解决方案。 被收购后,该公司将充电、电池系统以及无电缆“智能机器人充电”列为产品,并自称“业内自动化、非接触式能源传输的领先提供商”。 在今年3月的特斯拉投资者日上,特斯拉全球充电基础设施负责人Rebecca Tinucci提出了适用于家庭和工作场所的潜在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6月有美媒报道,特斯拉要收购无线充电公司Wiferion,已经向德国有关部门登记了文件。 特斯拉二季度财报显示,在“业务合并”上花费了7600万美元,有人推测这7600万美元就是用来收购Wiferion。 Wiferion成立于2016年,2018年才正式推出产品上市,主要做ToB业务,凭借着低损耗无线充电,五年里拿下了上百家企业,售出8000多套设备。 Wiferion产品的能量利用率在93%左右,而且充电设备安全耐造,基本免维护。同时Wiferion还开发了一款数字能源管理系统——etaHUB,该系统可以访问无线充电板和电池的所有数据。 从公开信息来看,其技术更多应用于工业设备和机器人。因此无线充电技术可能会先被应用于特斯拉的造车设备或者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上。 能链研究院院长曹增光表示,特斯拉在电动汽车补能、超充桩建设方面比较领先,收购无线充电公司,与其战略比较契合。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董事长殷承良认为:“无线充电对于特斯拉,我想车是一个方面,既然买了这样的无线充电公司,将来给车提供无线充电的可能性是绝对有的。” 同时他也指出,马斯克既有车,也有储能,还有 Space X,所以对于无线电力传输这样的技术,不要一听到特斯拉,就只想车,在他的其他业务里,其实多多少少都能找到无线充电的用武之地。 就此事,汽车商业评论还咨询了提供直流和交流充电服务的瑞典巨头以及大众作为股东的开迈斯。ABB对汽车商业评论表示,无线充电和直流、交流充电业务不同,集团对待新技术也一直持鼓励态度,这次不方便发表任何企业观点。而开迈斯则对汽车商业评论表示,无线充电业务比较少被提及,暂不发表观点。 虽然Wiferion的无线充电技术可能暂时不用在特斯拉车上,但有其他公司已经在打现有车上是增加无线充电功能的主意。 7月12日,无线电动汽车充电公司WiTricity宣布推出面向汽车制造商的FastTrack集成计划,可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初始车辆集成,从而大大加快汽车制造商在现有和未来电动汽车平台上进行无线充电测试的速度。 无线充电将使用WiTricity Halo™接收器和WiTricity Halo™ 11kW充电器在OEM的电动汽车平台上全面启用和运行。WiTricity的FastTrack集成计划还可以帮助OEM开发经销商安装无线充电选项,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生产计划正在开发中。 2022年2月,该公司推出了特斯拉Model 3的改装系统。在欧洲,该公司正在与ABT e-Line合作,从2024年开始为大众 ID.4提供无线充电套件。 对于给现有汽车后装无线充电功能,殷承良并不看好。他认为,如果这样改装,整车结构、驾驶特性、安全性会发生变化,整车厂可能会将多年质保等售后服务废掉,出了任何事情,整车企业也将不再负责,相关的车辆保险可能也不会管,这种商业模式是行不通的。 如果该公司和车企合作,车企会把它作为一个零部件供应商,且技术上绝对不可能让第三方单独加一个什么,车厂一定要控制管理安全体系,将其完完全全与整车做整合。在他看来,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有可能成功的,但实际当中不太可能实现。 无线充电行不行 汽车无线充电补能,其实已经不是新鲜事,目前技术相对成熟,但商业化规模不大,支持无线充电的车型还比较少,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多。 从无线充电原理划分,主要有电磁感应电力传输(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 ICPT)、磁谐振电力传输(ElectromagneticResonance Power Transfer,ERPT)、微波电力传输(Microwave Power Transfer,MPT)和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Electric-field Coupled Power Transfer,ECPT)。用于汽车领域的多为电磁感应式和磁场共振式。 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通常分为供电和受电两部分。通常将一个受电线圈装置安装在汽车的底盘上,将另一个供电线圈装置安装在地面,当电动汽车驶到供电线圈装置上,受电线圈即可接收到供电线圈的电流,从而对电池进行充电。 磁场共振式无线充电系统主要由电源、发射面板、车载接收面板以及控制器组成,如图所示。当电源发送端电能感应到共振频率相同的汽车接收端时,由共振效应对电池进行充电。 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方式来看,又分为静态无线充电和动态无线充电。 静态无线充电是在电动汽车停驶过程中对其充电,而动态是在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对其进行充电。 动态无线充电技术主要是通过埋于地面下的供电导轨,以高频交变磁场的形式,将电能传输给运行在地面上一定范围内的车辆接收端电能拾取机构,进而给车载储能设备供电,可使电动汽车搭载少量电池组,延长其续航里程。 曹增光告诉汽车商业评论,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原理类似手机,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技术比较成熟,已经存在很多年。相较于插拔充电枪的有线充电方式,无线的优势是比较方便,甚至未来可以建成无线充电道路,边行驶边充电,与自动驾驶的适配性更强,同时避免了接触式充电需考虑统一接口的麻烦。 相较于有线充电,无线充电更安全,因为无线充电都是自动充电,用户不需要手动插拔充电枪,接触带电体的概率大幅度降低,触电风险也随之降低。 […] read more
上汽 AI LAB 发布了“L4级”自动驾驶MPV
近日,在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活动上,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汽 AI LAB)正式发布了全国首款纯电 L4 自动驾驶 MPV(RoboMPV)。 据官方介绍,该车型是专为高端商务出行而打造,基于上汽大通 MAXUS MIFA 9 进行前装,搭载了上汽 AI LAB 自主研发的高级别自动驾驶 2.0 技术架构。在安全性方面,RoboMPV 通过高冗余硬件方案,以及高算力计算单元实现安全、舒适的自动驾驶体验,同时配备远程驾控系统。 上汽 AI LAB 首席生态官梁珊表示:「去年,我们基于 SUV 车型发布了首款自动驾驶汽车。从产品属性来说,这款车是偏向 C 端。今年,我们进一步推出了更高端的 MPV 车型,下一步计划在更接近出租车使用的原型车上,进行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来源:上海汽车报 read more
特斯拉的Q3净利达到32.9亿美元,首次超丰田!
据英文媒体报道,特斯拉以 32.9 亿美元的第三季度净利润超越丰田(31.5 亿美元),这是自 2010 年特斯拉上市以来首次单季净利润领先丰田。 有分析认为,特斯拉利润增长背后的最大因素是销量上涨,然后是车价上涨和自动驾驶软件销量的增长。数据显示,特斯拉第三季度共计交付 34.3 万辆新车,同比增长 42.4%,在近两年内,特斯拉主销车型 Model Y 与 Model 3 的销量增长了近一倍,占据了超 90% 的总销量。 此外,较高的单车利润也是特斯拉保持较高盈利能力的关键。有分析显示,尽管丰田第三季度卖出 262 万辆汽车,是特斯拉同期销量的 7.6 倍,但平均每辆车净利润仅为 1200 美元,是特斯拉 9570 美元的八分之一。 编译:界面新闻 read more
特斯拉的后续产品的“自动驾驶”将完全采用视觉方案,放弃超声波雷达!
去掉毫米波雷达后,特斯拉终于要对超声波雷达动手了。 特斯拉近日宣布,将在月内把超声波雷达从车上移除,采用 100% 纯视觉方案。 特斯拉表示,他们同时启动了基于视觉的占用网络以取代超声波雷达输入。这种方法为 Autopilot 提供了高清空间定位、更远距离的可见性以及识别和区分对象的能力。 不过由于软件未更新,因此取消雷达后的新车的前后召唤、智能召唤、自动泊车、泊车距离辅助功能将受到影响,但后续会通过 OTA 修复。 编译:懂车君 read more
英伟达改写了自动驾驶格局,发布算力2000 Tops的雷神芯片!
雷神Thor来了。 人类有史以来最强自动驾驶芯片,就这样突如其来! 英伟达2022秋季GTC上,黄仁勋发布新一代自动驾驶计算芯片DRIVE Thor。 单颗算力高达史无前例的2000 TOPS,是特斯拉FSD芯片的14倍。 全球大半个自动驾驶圈的芯片,都是黄老爷在贩卖,神通肯定小不了。 但DRIVE Thor问世,还是震惊了所有跟智能汽车相关的人,包括但不限于车圈、科技圈、自动驾驶公司… 因为仅仅半年前,黄仁勋才宣布彼时算力最强的自动驾驶芯片Atlan,1000 TOPS,还说准备量产。 但现在,老黄又改口说Atlan格局小了,干脆取消,直接拿出更加领先一代的量产产品DRIVE Thor。 其他芯片厂商还在追赶Orin性能的时候,英伟达的计划是用下一代的下一代,降维打击。 人类史上最强自动驾驶芯片 DRIVE Thor,黄仁勋确认2025年上车量产。 称人类史上最强,首先是参数。 单颗算力2000TOPS,不仅现世量产产品中没见过这么高的参数,即使在一众自动驾驶芯片公司对2025年产品的规划和构想中,也都还停留在数百只至1000 TOPS之间。 所以说,DRIVE Thor是难有争议的代差优势。 而作为替换自家上一代产品Orin,算力数值提升了8倍。 这里还要解释一下算力大小的定义。 一般针对AI任务、自动驾驶的芯片,常用TOPS描述算力,1TOPS代表每秒能进行1012次操作。 所谓“操作”,是指芯片上实现卷积运算的乘加器的基本功能。DRIVE Thor的2000 TOPS意思是每秒进行2*1015次操作。 黄仁勋同时给出了DRIVE Thor性能的另外一个参考维度:2000 TFLOPS。 TFLOPS是描述传统GPU性能的指标,1 TFLOPS指每秒进行1012次浮点运算。 两种单位分属两个不同的描述维度,一般没有绝对的换算关系。但某些特定任务下,1 TFLOPS可以等于1 TOPS。 DRIVE Thor芯片的工艺制程、包含的晶体管数量这些详细信息,英伟达暂未透露。 不过,DRIVE Thor展现出了几个重要的领先性指标,既代表自动驾驶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其他同类产品所不具备的。 超高集成度 智能汽车在车辆底层架构方面的最大特征,是从原先数百个ECU控制不同功能,演进到几个集中式域控制器的电子电气架构。 这是目前正在发生的变革。 而几乎所有业内玩家都认为,未来的电子电气架构一定是集中式的,即一个大脑、一个平台或芯片控制汽车所有功能。 架构是车厂的工作,而高度集成化的芯片,英伟达已经做出来了。 DRIVE Thor集成了一辆智能汽车上所需的一切AI功能的计算需求,包括高阶自动驾驶、车载操作系统、智能座舱、自主泊车等等。 车载操作系统中,有对车上所有功能的控制以及不同场景下的联动,也有连接车辆软件层和执行机构的“骨架”。智能座舱方面,则包含仪表盘、娱乐影音、语音识别交互等等。 2000TOPS的算力资源,主机厂可以在各种不同AI任务间随意分配,英伟达提供相关开发工具。 一颗芯片解决所有,DRIVE Thor可能不便宜,但肯定比采购一堆芯片划算。 One chip to rul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