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志趣享

a website dedicated to electric vehicles only.

Tag: 自动驾驶

  • 自动驾驶汽车初创公司Nuro在凤凰城的运营暂停

    自动驾驶汽车初创公司Nuro在凤凰城的运营暂停

    据TechCrunch报道,估值超过86亿美元的自动驾驶汽车交付初创公司Nuro正在关闭其在凤凰城的设施,因为它将其商业战略从沙漠大都市转移到了旧金山湾区和休斯顿。 根据TechCrunch查看的一封内部邮件,Nuro告诉员工,其Phoenix Depot将于10月1日关闭。它将继续在亚利桑那州坦佩市的设施中运营,公司员工不会受到影响。然而,凤凰城的几个自动驾驶汽车运营商(AVO)已经因此而被解雇。 “鉴于凤凰城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再是我们的商业路线图,我们将整合我们的资源,专注于我们在湾区和休斯顿的主要部署区域。我们将立即暂停在凤凰城的公路运营,并在10月1日前关闭该仓库,”该公司在内部邮件中说。 Nuro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证实了凤凰城的裁员,并解释说Nuro公司已将其在亚利桑那州的工作重点从公路运营调整为远程运营。该发言人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这一业务战略需要逐步关闭我们的凤凰城仓库,集中精力在亚利桑那州坦佩市进行远程操作。”他补充说,Nuro仍将在亚利桑那州有业务。 Nuro在亚利桑那州经营多年,2018年通过与克罗格公司的试点项目启动了这一业务,克罗格公司是一家杂货零售商,拥有并经营克罗格、King Soopers、Fry’s和Pick ‘n Save商店。在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的试点项目最初使用了改装的丰田普锐斯轿车,并过渡到其第一代机器人,称为R1车辆。虽然Nuro与Kroger的合作关系在休斯敦扩大并继续进行,但在亚利桑那州的试点却结束了。 Nuro于2020年2月推出了R2,这是一款与位于密歇根州的Roush企业合作,在美国设计和组装的第二代机器人,配备了激光雷达、雷达和摄像头,使“驾驶员”能够360度观察周围环境。 该公司现在正专注于第三代机器人,简称为Nuro。2022年1月亮相的”Nuro”,将与比亚迪北美公司合作生产。 这些车辆被设计用来运送杂货和其他货物,而不是人类。随着Nuro从普锐斯过渡到其定制的车辆,它不得不加强其远程操作系统,该系统允许人类远程监控、沟通,甚至在需要时为机器人提供指导。 据Nuro称,在凤凰城受影响的员工中,有3人选择了离职,2人正在帮助关闭Nuro的凤凰城仓库,其余的人将加入坦佩的团队。 该公司还在休斯顿解雇了四名员工,在加州山景城的工厂解雇了三名员工。 “作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战略的一部分,即对我们的业务采取更集中的方法,不幸的是,我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让我们休斯顿的四名(非AVO)员工离开,并向他们提供了所有的遣散费。”Nuro公司的一位发言人告诉TechCrunch,“所有受影响的员工都被当面通知,并在工作中单独通知。” 该公司在其他地方没有进行裁员。截至2022年1月,该公司雇用了超过1200人。 Nuro的重点是休斯顿和公司总部所在的湾区,包括与沃尔玛和CVS等几家公司合作。 编译:cnBeta.com read more

  • 老马吃回头草了?特斯拉重拾毫米波雷达技术

    老马吃回头草了?特斯拉重拾毫米波雷达技术

    2022 年 6 月 7 日,特斯拉向 FCC 联邦通讯委员会提交了毫米波雷达的相关材料。 一般而言,在美国上市的射频相关产品,都必须向 FCC 提交第三方测试材料来证明其符合美国的频谱管制规则。 这意味着特斯拉不仅没有放弃毫米波雷达,而且亲自下场设计了一款毫米波雷达。 实际上在 1 年前,也就是 2021 年 6 月 3 日,特斯拉就提交了一份有关毫米波雷达的材料,即 2AEIM-161631,这是一款比较特殊的 60GHz-64GHz 的毫米波雷达。 目前这款毫米波雷达的用途未知,从材料上看,其主芯片是德州仪器的 IWR6843AOP,可能是驾驶者生命体征监测 Driver Vital Monitoring,即监测驾驶员的心跳脉搏。 虽然马斯克说要取消汽车前向毫米波雷达,但从特斯拉车主手册的内容来看,毫米波雷达一直都在,从未取消。 在美国地区,2022 年款特斯拉 Model Y 车主手册第 219 页明确指出: 「Traffic-Aware Cruise Control and Autosteer are unavailable because the radar located in the front bumper area of your vehicle has no or low […] read more

  • 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何时上市?还需要驾照吗?

    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何时上市?还需要驾照吗?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什么是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在100%场景下实现100%的完全无人驾驶,以当前的汽车等级来说,L5级自动驾驶汽车就属于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 根据分类,人类驾驶员需要参与从L0到L4的自动驾驶。如果人类司机需要参与,他们需要掌握道路交通法的相关规定,因此他们需要获得机动车驾驶执照。 因此L5级自动驾驶完全是无人驾驶的。汽车可以在没有人类驾驶干扰的情况下在任何路况和驾驶模式下行驶,因此无需获得驾驶执照,即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不需要驾照。 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不需要驾照,可以还人们时间和自由,因此相信大家对于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都非常期待。那么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什么时候上市呢? 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没有确切的上市时间。不过车企、整个行业乃至全社会都在为汽车实现完全无人驾驶而努力研发,相信这一天已经为时不远。 目前,无人驾驶驾驶级别为L0~L5,从L0到L5,分别为手动驾驶、商店辅助驾驶、半自动驾驶、高空自动驾驶(手动接管)和全自动驾驶(完全无人驾驶)。L3、L4级别仍然需要驾驶员座椅上的人员。L3意味着您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完全放弃控制,并将其移交给系统进行控制;L4汽车可以通过自动驾驶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并识别环境。一旦无法控制,它可以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停止。从目前的情况看,L3、L4级自动驾驶汽车真的就要来了。 在国内乃至国际无人驾驶领域,百度都是第一梯队。那么百度对于自动驾驶的研发如何呢?2021年,百度和吉利合资成立了集度汽车。一年多过去了,集度第一款概念车马上就要亮相了,预期可实现在多场景下的L4级自动驾驶体验,届时大家可试驾体验。 出处:头条号 @智能汽车机器人 read more

  • 伊隆·马斯克:特斯拉在2023年就不需要驾驶员了!

    伊隆·马斯克:特斯拉在2023年就不需要驾驶员了!

    “特斯拉明年就不需要驾驶员了。”马斯克近日高调喊话,他看上去很有自信明年特斯拉能到达一个新高度。当然这不是他第一次这样高调喊话了,早在2015年马斯克就预言“2年之内,特斯拉就能实现完全自主驾驶”,不过他的上一个预言显然已经失败了,虽然马斯克一直强调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达到了L4级别,但外界普遍认为实际水平也就L2级别——辅助驾驶级别,一年之后特斯拉真的能实现“三连跳”,来到L5水平吗? 什么是L5级别? L5级自动驾驶技术,也被称为“完全自动驾驶技术”。汽车来到L5级别之后,驾驶员完全不需要待在驾驶室里,汽车能够自动完成转向,变道、超车、掉头等一系列动作,完成这些动作时,流畅程度甚至超过10年驾龄老司机。 这项技术要建立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上——安全。如果抛开安全,现在所有的自动驾驶汽车都能完成以上技术,L5级自动驾驶能够把发生意外的概率降到1%以下,让驾驶员放心发下方向盘,特斯拉要怎么做到这一点? 马斯克玩“套路” 特斯拉或许真能达到L5级别,但绝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在一些路况简单、人车稀少的地区,L5级别的自动驾驶还十分非常容易达到的,像咱们的西部偏远地区,完成L5级别的自动驾驶实验,那数据一定会相当华丽。但是这样得到的L5级别,是不是显然有点过于理想化,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说白了就是骗自己,骗消费者。 在车挤车,人挤人的北上广深街道,这样的实验数据还有实际意义吗?路况每一秒钟都在变化,有谁敢真的放下方向盘,不会有人拿生命开玩笑。 华为在贡献力量 国内专家普遍认为,光靠提升车辆性能是无法实现L5驾驶技术的,还需要环境和交规的配合。自动驾驶汽车和人力驾驶汽车一同在路上行驶,绝对会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我的车被人撞了,但是我下车一看,对面的车上驾驶座是空的,那我该找谁负责?是找特斯拉还是找车主? 所以在法规没有改变之前,就算技术再娴熟,自动驾驶也不能上路。另外,有专家提议给自动驾驶汽车开辟一条专用车道,这样就能把自动驾驶汽车和传统汽车分开,这样就能减少事故的发生,这是一个好主意,但是全国的公路上都加一条车道,这得是多大的工程啊。 华为目前已经建立了“智慧公路军团”,通过公路和车辆相结合的方式,找到早日实现L5级别的方法。华为虽然没造车,但是造自动驾驶方面的贡献确实很大的。把道路变得更适合自动驾驶汽车,把事故率降下去才能够真正推动技术发展。 马斯克有目的 竞争者前赴后继,特斯拉有很大的竞争压力,最近特斯拉的股价一直狂跌不止,特斯拉股票又跌了6%。如今特斯拉的市值相较于巅峰时期,已经蒸发了超30000亿元。马斯克必须整点活来救救特斯拉,那么就只能先吹下这个牛皮,不管能不能实现,先把投资者们稳住了再说。所以马斯克这句“明年特斯拉就不需要驾驶员了”,看似是说给消费者听的,实际上是应对投资者的“缓兵之计”。 这几年马斯克为了推广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两个月前甚至还发布了一条公告“预定FSD服务(自动驾驶服务)的消费者,可以提前半年拿到特斯拉新车”,这就是逼着车主们使用自动驾驶。但是特斯拉又不愿意保障车主们的安全,之前特斯拉自动驾驶出事,特斯拉都把责任甩给了车主,这简直就是“流氓行为”。 自动驾驶急不得 所有人都知道,自动驾驶一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很明显短期内要实现这个技术并不现实,为什么车厂们争先恐后地吹牛皮呢? 因为资本家们着急看答案,老板们当初看好了这块“韭菜地”,认为自动驾驶技术很快就回来了,可是等了这么久还是没动静,很多人就会觉得自己受骗上当了,想要收回投资车厂们肯定不愿意放走金主爸爸们,只能不停“吹牛皮”,告诉金主们快了,快了。 其实厂商们不停的研发自动驾驶,不是为了消费者而研发,是为了资本而研发。只是最终开车的消费者,买单的也是消费者,承担风险的消费者,把毫无安全科研的车送上公路,这么赚钱真的有良心吗?(霍浩) 马斯克:明年,特斯拉将不再需要驾驶员! “特斯拉明年就不需要驾驶员了”,马斯克这话说给谁听的? 出处:头条号 @互联狗 read more

  • 传闻苹果将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Canoo

    传闻苹果将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Canoo

    有报道称,苹果可能会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 Canoo。彭博社2022年5月15日报道称,苹果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 Kanu 的可能性很大。 Canoo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由宝马工程师创立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自主研发了滑板形式的电动汽车平台。它采用高度灵活的线控转向设计,可以开发更广泛的电动汽车,从电动汽车到货车、货运卡车和小巴。 虽然尚未推出商业化产品,但其技术实力正在获得现代汽车投资的认可,并影响现代E-GMP电动汽车平台的发展。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正通过并购积极参与商业模式开发,例如2019年自动驾驶技术初创公司Drive.AI被苹果收购,自动驾驶电动汽车项目初具规模。 此外,Canoo的业务连续性受到近期财务困难的威胁,也增加了收购苹果的可能性。 据评估,Canoo的电动汽车概念与苹果非常契合。Canoo去年发布的“MPDV(Multi-Purpose Delivery Vehicle)”多功能电动送货车平台是一个高度灵活的电动车平台,标配电池、电机和转向系统。Canoo 推出了一款配备 300 马力电动机和 80 kWh 电池组的 7 座电动货车和电动送货卡车的原型。它还提供了 L2 级自动驾驶,比自适应巡航控制高出一步。 最重要的是,它的特点是支持车型订阅型服务,而不是一种购买或租赁车辆的形式。消费者注册成为会员,每月支付一定金额租车。不必担心充电、保险或维护,只需在需要时使用车辆即可。 这不是Canoo第一次接触苹果。 2020 年,苹果在进行电动汽车开发项目的同时,还与 Canoe 讨论了技术合作和投资。当时,虽然没有达成最终协商,但苹果对Canoo的电动汽车平台技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出处:头条号 @郑谊 read more

  • 为何特斯拉不使用高精地图

    为何特斯拉不使用高精地图

    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的自动驾驶厂商(尤其是国内的图商)都在布局高精地图,而特斯拉表示并不感冒,完全摒弃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非摄像头传感器,仅采用摄像头进行感知,在自动驾驶领域独树一帜。 这引起了我和领导的讨论,我回去梳理了一下,把思考记录在这里。   一、高精地图可以做什么 高精地图可以看成一个道路环境的模型,记录了道路的三维特征、行车辅助信息(如车道线等)和丰富的语意信息(如交通灯的类型等),通过成为高精定位底图、提供规划素材、强化感知的能力,提高了自动驾驶效果的“上限”。 1)提高定位精度(感知系统的参照物) 通过对比车载定位模块和感知模块的识别结果,确认自己的当前的位置。 2)提供超视距的道路信息,规划素材(提高决策距离上限,解放算力,驾驶体验更平滑) 视觉/感知系统探测距离有限,尤其是车速快时,留给车载电脑的反应时间短。 云端可以基于高精地图对动线规划进行预处理,节省车载电脑的算力。 即使本地算力足够,短时间内及时纠偏,也会牺牲乘坐体验(看见要停再停车,和提前知道要停车提前减速,体验差异)。 视觉范围有限,结合超视距信息,减少局部最优决策。 3)帮助无人车识别车辆、行人位置及障碍物、路牌(给感知质量兜底,让决策更合理) 视觉方案会因为光线明暗、物体颜色等产生误识别,雷达受雾雨(空气中的颗粒)影响产生噪声,高精地图没有,但是传感器发现了,大概率是活动的物体。 与感知“看到的”路牌标线做对比校验,减少误识别。 可以看到,高精地图主要是为感知、决策模块提供“增益”,提高系统的安全、舒适性。 就像一场考试,不押题的这方,不依赖高精地图、甚至仅使用纯视觉的方案的无人车也许只能答60分,或者拼命学习拿到80分。请了家教拿到考纲的这边,借助高精地图,通过其他方式绕过视觉的死点、难点,拿到90分。   二、不想用OR不能用? 特斯拉选择了这条比较激进的路线,完全摒弃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非摄像头传感器,仅采用摄像头进行感知,在自动驾驶领域独树一帜。 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来说,即使没有高精地图,高度成熟的感知“视觉”,无人车可以像人类驾驶一样仅用“眼睛”去做出驾驶决策。 我倾向于认为,特斯拉不是“不想”使用高精地图,而是“不能”使用高精地图(也不划算)。 1)面向全球市场的特斯拉,高精地图的制作和维护成本高,效果还不好 高精地图的制作大体上包括采集 → 数据处理 → 人工验证 → 发布等一系列数据制作流程。 ① 采集范围大:采集需要带着设备的车在路面上跑,铺满目标市场的主要道路。 ② 数据处理和人工验证:均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工艺,需要模型甚至需要人工标注。 ③ 数据更新效果无法保证: 地图不是绘制完了就一劳永逸,在大量无人车投放市场后,可以回传用户车传感器途径道路的最新的数据,保证地图鲜度。 地图后续人工/自动更新的维护和迭代,也会产生大量成本。 2)国内是大体量、统一的市场,制图边际成本低,更新频率有保证 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厂商都会选择高精地图的自动驾驶方案。 ① 制图边际成本低:全国的主要干道规格统一“一个标志牌、一种标线,全国通用”。 ② 国内的车流密度也保证了足够的路网覆盖,在达到一定渗透率,不同车厂的传感器信号都汇总给图商/自动驾驶运营商,可以做到高频度的道路刷新。 ③ 地图产业涉及到国家机密,精地图的行业准入门槛很高 目前国内拥有“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的企业较少。但是也正因为政治壁垒的因素,限制了国外竞争者的加入,这也让国内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为了避免相关问题,特斯拉用作仿真训练的“短时路网”会被保存在国内的服务器上。 3)相较国外,国内的道路环境更复杂,对安全的要求更高 国外地广人稀,道路环境相对简单; 国内道路车流人流密集,有中国特色的交通参与者(如电瓶车、行人)。 也许你会说,同样是面向全球市场Uber、Waymo、Mobileye、英伟达,都会选用高精地图,市场也许不是主要原因。 是的,Uber的出租车模式意味着车辆调度的自控,只需要满足有大量用户的、主要路线的诉求,Waymo的高精地图基础由谷歌地图发展而来,Mobileye、英伟达为大量的车厂提供软硬件(也许意味着有大量的数据回收)。 而特斯拉作为独立厂商,除了马斯克奉为圭臬的“第一性原理”外,也许彼此之间都不愿意分享自动驾驶的“灵魂”(自动驾驶能力和用户数据),也许他已经选择了足以弥补高精地图缺失的技术方案。   […] read more

  • 开舱方式犹如机械战警!林肯发布纯电车“Lincoln Star”

    开舱方式犹如机械战警!林肯发布纯电车“Lincoln Star”

    日前,林肯全新纯电动概念车Lincoln Star正式发布,其定位为中型SUV,将成为林肯未来量产的首款纯电车型。 新车整体风格科幻十足,不过考虑到目前渲染图中车辆没有门把手,C柱几乎弱化为一条线,预计离最终的量产车会有一定差距。不过从前脸勾勒的纹路,飞翼式大灯,以及LOGO来看,新车依然延续了目前林肯家族的某些设计元素。此外,不得不说林肯这款纯电概念车的造型与凯迪拉克的lyriq有一定相似之处,或许未来美系豪华纯电车型会流行这一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新车车头上方有一个凸起的小犄角造型,笔者预测未来或许会搭载激光雷达,可以对林肯纯电SUV的自动驾驶能力拭目以待。 从新车侧面来看,采用了对开门设计,同时前后备箱都能打开,尤其是车头前舱的开关方式非常前卫,整体视觉效果犹如“机械战警”。而车尾则采用钓鱼座造型,类似劳斯莱斯的经典设计。 Lincoln Star的内饰同样极具科幻感,除了方向盘意外,车内几乎取消了所有实体按钮,仪表和中控连为一体,延伸至副驾,形成贯穿式带鱼屏,与前段时间上市的林肯Z有一定相似之处。同时新车采用了类似宝马iX的水晶旋钮换挡。A柱和门板甚至加入了可亮点的菱形元素灯带。 目前来看,林肯的电动化脚步相比竞争对手们来说并不算快,当其他对手均已将产品投放市场,其首款将量产的纯电动概念车才刚刚亮相,而且从图片来看距离最终量产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所以,这款新车发布的最大意义,或许是让我们了解未来林肯纯电动的设计语言、产品特征,以及主打科技调性。 出处:头条号 @买车家 read more

  • 伊隆·马斯克:特斯拉新车无刹车、踏板、方向盘

    伊隆·马斯克:特斯拉新车无刹车、踏板、方向盘

    马斯克真是宣传小能手!在最近的会议上表示又再次主动爆料特斯拉2023年推出的全新车型了! 卓源科技给大家圈出重点,首先是没有踏板!没有方向盘!搭载FSD全自动驾驶系统!这不免有人要问了,这是Robo Taxi吗?是的,这就是特斯拉的Robo Taxi!而且在2023年面世后会量产,让人惊喜的是马斯克承诺届时打车价格会比现在公交车票价还低! 马斯克还透露了关于新车的三个细节之处,分别是车型设计、量产时间、 关于车型,这款车和特斯拉现有车型截然不同,整个座舱会去掉方向盘和踏板,这意思是新车将不需要司机驾驶,由FSD操控。而量产时间大约在2024年进行批量量产,对于这款车的归宿,马斯克都有了计划,那就是用于无人驾驶出租车,而这个的亮点在于到时候有补贴,而补贴之后比公交车车票费用还低! 但是Robo Taxi的水平是L5级自动驾驶,但是FSD至今还在测试阶段! 今年3月份,美国NHTSA修改规定,没有方向盘和踏板也无关紧要了,所以只要FSD继续推进,那这款Robo Taxi就指日可待了! 出处:头条号 @卓源股份 read more

  • 跟特斯拉的战斗持续着,Lucid发布新款高性能豪华轿车!

    跟特斯拉的战斗持续着,Lucid发布新款高性能豪华轿车!

    超豪华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可能会变得更加激烈,尤其是在 Lucid 和特斯拉之间。 奥斯汀 EV 领导者和北加州新贵 Lucid ( LCID ) 之间迫在眉睫的竞争是汽车和运动爱好者喜爱的冲突。一些人谈到竞争周,而另一些人则谈到足球中的国家德比。无论对方在本次峰会之前做了什么,一开始的比分都是 0-0。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VS。石油支持的发电站 这两家公司都很厉害。 特斯拉的粉丝是超级粉丝,随时准备为捍卫他们的冠军而战。他们相信他们的英雄在一个单独的球场上踢球并且是独一无二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希望成为最有远见的首席执行官,承诺通过特斯拉拯救地球免受污染。 这位连续创业者承诺,到今年年底,特斯拉汽车将能够自动驾驶,这要归功于其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进步。 特斯拉在美国、中国和德国拥有四个生产基地,这使其能够服务于最重要的电动汽车市场。特斯拉拥有实现其全球野心的工具。 该公司拥有强大而财力雄厚的股东——沙特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公共投资基金。随着原油价格的飙升,该基金的财务实力也有所增强——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马斯克在 2018 年与 PIF 接洽,考虑将特斯拉私有化。但在 PIF 的帮助下,Lucid 可以梦想取代特斯拉。 此外,Lucid 将很快开始在沙特阿拉伯建造其第二个生产工厂。 该设施将沿用公司目前在亚利桑那州的生产基地,使集团能够服务于国际市场。 拥有 Lucid 60% 以上股权的 PIF 的支持也使该公司能够进行技术创新。因此,Lucid 可以引用其自己的电动机和电池组的开发和生产,避免在某些关键部件上依赖第三方供应商。 看起来像超级跑车的轿车 现在是武器。 到目前为止,Lucid 已经推出了一款轿车 Lucid Air。这辆车被Cars.com 评为 2022 年豪华电动车。 但现在 Lucid 推出了两条汽车系列,希望它们能够为超豪华电动汽车树立标准。 首先,消费者可以选择 Air 的四种变体——Lucid Air Pure、Air Touring、Air Grand Touring 和 Air […] read more

  • 不烧油不烧电的“天津号”纯太阳能车正式亮相

    不烧油不烧电的“天津号”纯太阳能车正式亮相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制造行业的焦点,各大品牌都在集中精力大力发展新能源。以美国特斯拉、中国比亚迪为首的电动汽车品牌开始对传统燃油车型展开围剿。无论是日系还是国产燃油车型,销量纷纷“腰斩”。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比亚迪以104338辆月销斩获第三名,新能源第一名。而蔚来、理想、哪吒、小鹏等造车新势力3月份销量同样是稳步提升,新能源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尽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总是离不开一些争议,比如续航问题、电池安全性问题、耐用性问题、环保问题等等。目前各大厂家都在尽全力解决这些痛点,而丰田在冬奥会期间提供的氢燃料电动车型又让我们见识到了新能源的另一种形式。 这台服务于冬奥会的丰田Mirai采用的就是氢燃料电池,不过它的局限依旧有很多,最让人头痛的就是空间问题,由于燃料罐体积庞大,占据了很大车内空间,比如这台丰田Mirai虽然有着亚洲龙的体型,但乘坐空间不如卡罗拉。 那有没有更好的新能源方案呢?今天介绍的这款划时代的纯太阳能汽车或许就是一个新设想,这款车是由天津阿尔特汽车牵头,由42家天津的高校、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发,性能可谓全球领先! 先看看这款天津号的整体参数:新车长宽高尺寸分别为4080/1770/1811mm,轴距2850mm,车长近1.5倍于五菱宏光MINIEV,大家自行脑补!综合续航74.8公里,基本能够满足城区上下班代步里程。日发电量7.6KW/h(晴天状态下),最高时速79.2KM/h,太阳能电池光转化率为31%。 新车配备了非常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通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以及超声波雷达等多种感应探测设备来实现更精准的道路识别,与华为的自动驾驶路线非常相似。 新车的太阳能装置采用非常先进的空间站技术,太阳能转化电能的效率非常高,并且有着轻质量、可伸缩折叠。光照充足的晴天,发电量为7.6度,续航75公里,能够满足城市上班的里程需求,即使在阴雨天气,续航也能保证50公里,满足短途行驶也没什么问题。 目前,这款天津号还处在试验车阶段,随着技术、研发的进一步深入,新车在续航、充电、车辆参数上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相信量产车型很快就要和我们见面的,真的蛮期待的,大家猜猜这款车上市会卖什么价格呢? 出处:头条号 @車有志 read more

  • 理想汽车逆袭的两年

    理想汽车逆袭的两年

    图源:理想汽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一辈子都用不上,但关键时刻没有它,就可能错过这一辈子。比如AED除颤仪,对于心源性猝死病人来说是“救命神器”,但国内的AED普及率远远低于欧美。 在汽车上也有一个类似的救命功能,叫作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它能识别车辆前方的障碍物,并在碰撞发生前紧急自动刹车,避免事故的发生。很多时候,它不仅是保护车内人的安全,更多的还是让行人、骑行者免于事故的伤害。 同样,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在国内,也面临普及率低的问题。以某全球车企为例,2020年的数据显示,该品牌在美国97%的新车上都配备了AEB。但该品牌在国内销售的新车中,AEB装配比例仅为21.7%。 AEB是智能汽车时代的标配,但它不是每个智能车企的标配。 绝大多数车企,更倾向于研发那些能直接转变为产品亮点,且能被用户直接感知到的前瞻性功能。但像AEB这类费力不讨好的基础性功能,他们会直接采购供应商的现成方案。 在中国,几乎所有搭载AEB功能的产品,都要向博世、安波福、Mobileye这三家国际供应商采购。从成本的角度上来说,车企研发进攻方向最先砍掉的往往就是AEB这类,用户看不到、见不着的“救命功能”。 3月30日,理想L9公布全自研的智能驾驶系统:理想AD Max。在介绍这一系统时,理想最先提到的功能就是AEB——针对中国路况进行了优化,增强了对横穿行人和两轮车的识别,可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通过全栈自研能力还可以实现快速迭代。 理想汽车微博截图 在这条消息底下,不乏有网友评论:“不痛不痒”、“没意思”、“失望至极”。确实,这就是中国汽车行业对待AEB功能的现状,用户不关心、车企不搭载。 现有搭载AEB功能的车型多为了满足碰撞测试得分,而缺少针对中国实际道路交通场景的优化和改进。即便它就像AED除颤仪一样,在关键时刻可以救人一命。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带领团队,做了别人不愿做的事,并且坚信:“一家人的安全必须标配。” 关于安全的故事,要从2020年那个秋天说起。 理想不太理想 2020年9月的一天,李想给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副总裁郎咸朋打了个电话,明显有些着急带着气:“这个事你赶紧去好好看一下、分析一下。”在那段时间,连着发生了两起类似的事故,2020款理想ONE在高速上开启辅助驾驶后,与并线中的货车发生碰撞。 在郎咸朋印象中,李想非常尊重研发人员,在以往交流中很少使用这样的口气说话,这也让他感到不同寻常。郎咸朋是在2018年1月加入的理想汽车,之前曾担任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高精地图与自动驾驶技术总监。有着丰富研发经验的他,在处理这次危机时,感受到空前的掣肘。 “很遗憾,那时我们还没有开始自研,必须通过供应商实现改进。” 2020款理想ONE的辅助驾驶和主动安全,全都是来自供应商的方案。为了解决货车并线问题,研发团队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增加预警功能,让车辆在开启辅助驾驶后,自动判断侧向车道大货车的并线趋势,如果有明显压线,会给出一级报警(仪表盘白色光条闪烁)。当运动趋势非常危险时,发出二级报警(急促声音报警+红色光条闪烁)。 理想研发团队把这个需求提给供应商,得到的回复是:“可以做,但要等两个月。”郎咸朋当即提出反对,并连夜带着团队和设备一起,赶到供应商处跟进开发,“人命相关,必须抓紧”。 最后,从项目启动到功能上线只用了两周。 2020年10月30日,理想汽车宣布向所有2020款用户推送OTA升级,新增货车并线预警功能。而基于这一功能,理想后来又推出衍生功能“货车避让”、“前车变道预警”。 作为理想汽车主动安全产品经理,杨杰也参与到这次“货车并线预警功能”的项目,“我们想做的东西很多,但是束缚太多,就是因为没有自研能力,一切都依赖供应商,他们会跟你扯资源问题、扯项目资金问题,一大堆掣肘的因素在里面。” 在第一代车型上,不做大规模自研,这是早期的战略性选择,也因受到资源有限的掣肘。“公司创办初期我个人的融资水平实在太差。”李想在微博上说,他当时更多思考的问题是最切实际的企业生存难题,“融到的钱勉强满足产品研发、自建工厂、供应链和服务体系的建设,还有给团队发工资。” 郎咸朋也曾试图将自研的时间线提前,在第一代车型上就开始自研,他曾在2018年和李想提过:“我们智能驾驶不做了吗?蔚来、小鹏都在高歌猛进,又招200、300个人了。” 这个想法当即就被反驳了,站在公司整体负责人的角度,李想有自己的考虑。当时,理想ONE在北京刚完成它的首秀,大家所有精力和资源都放到这款车的量产上。“现在最重要的是活下去。如果这个车交付不了,哪怕咱自研做得再好,后边这个公司没了,那也不行。” 2018年,蔚来ES8、小鹏G3都进入了量产阶段,理想ONE姗姗来迟。而且,团队耗费大量资源去打磨产品和建设工厂,没有多余资金可以用于智能驾驶功能的研发。那一年,蔚来完成了赴美IPO,但理想还在四处找钱,年末,理想汽车账上仅剩下9个亿。 李想的专注精神和独特的做事方式,吸引到美团创始人王兴。2019年、2020年,美团和王兴个人连续参与理想汽车C、D两轮融资。最终,把理想送上岸——2020年7月30日,理想汽车正式以“LI”为证券代码,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继蔚来之后,第二家在美国上市的国内新势力车企。 公司上市,只是新挑战的开始。 一个“拜年电话” 2021年1月,李想和理想汽车的管理层密集地开了几场公司级的战略会议,几乎所有高管都到场出席。 彼时,业内风向瞬息万变,科技巨头们都对汽车行业虎视眈眈。华为刚刚宣布自己的新定位:“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而后,苹果又频频传出造车的动向。对理想汽车来说,焦虑更多是来自于对未来竞争格局的担忧。 “整个1月,李想拼命的跟别人聊,内部的人,他的熟人朋友以及外脑”,郎咸朋回忆时说道。在理想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那股危机,“以前是危自己活不下去,现在是危自己长不起来。” 在这次战略讨论中,核心技术自研被确立为公司下一步的主要发展方向。杨杰记得,“2020年12月,基本就确定自动辅助驾驶相关功能要做自研,虽然团队都还没有搭建好,但自研的规划已经提上日程。” 那时,大家都在等,等李想扣动信号枪的扳机。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郎咸朋又接到李想打来的电话,电话的内容不是拜年,而是加班。 电话接通后,李想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事你们有没有决心做?你们有决心,我也下决心,咱们把这个事一起做好。” “这个事”,指的就是自研。 放下电话,李想立马拉了微信群。郎咸朋一看,几位合伙人和高级别产品、研发负责人全在里面。他知道,大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要破釜沉舟,打一场自研的翻身仗。 大年初三,郎咸朋开始打电话招兵买马,第一个电话打给了王佳佳。“我当时在健身房,突然接到郎博的电话,他很兴奋,说现在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李想已经下定决心了,全栈自研。” 王佳佳是国内量产自动驾驶领域为数不多的人才,33岁就在博世做到研发总监级别。在这家百年企业里,他可以过得很安逸。但他的内心还是想做些不一样的事情。 在他看来,自动驾驶想要真正落地必须要有闭环——有场景,有场景下的数据,再产生算法服务产品。而这样的闭环只能在主机厂完成,供应商无法实现。 就这样,2018年就开始关注理想的王佳佳,在2021年的春节下定决心,他后来加入理想汽车担任智能驾驶研发高级总监。 2月26号,元宵节。公司内部搞了一个誓师大会——“卫城计划”,这也正是2021款理想ONE的项目启动时间节点。彼时,整个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团队不到100人,而任务相当艰巨—— 2021款理想ONE停止和Mobileye的合作,并基于国产地平线J3芯片开展智能驾驶的全栈自研。这意味着,理想要丢掉供应商的“黑盒子”。 所谓的黑盒子,指的是主机厂向供应商采购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通常是软硬件全包。这在辅助驾驶领域尤其常见——黑盒子成本低、见效快。但也因此,主机厂无法掌握核心算法,也无法基于现有功能自主进行升级和迭代。 而“丢掉黑盒”就意味着,智能驾驶功能的代码需要你自己一行一行敲上去。当时,智能驾驶团队盘了一下人手和资源,最后挑了三个自研的方向:行车、泊车和主动安全。 按最初的计划,5月25日召开2021款理想ONE发布会、5月30日交付到第一批车辆到用户手中,同时要提供自研的基础ADAS(辅助驾驶)功能和自动泊车功能,但自研的AEB和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先放一放,等量产后再通过OTA(远程升级)的方式向车辆推送新的软件。 随着发布会的临近,他们发现即便是把AEB自研放到量产后,也低估了全栈自研的交付难度。距离发布会只剩10天时,BUG库还堆积着数百个BUG。团队的开发目标也非常清晰:“必须把BUG库都清干净。” 5月25日凌晨,发布会当天,郎咸朋终于带着团队把BUG清完。他给李想发了一个信息:“智能驾驶都搞定了,整车质量也过了”。那天晚上的发布会,李想在台上说“我们全栈自研”时,郎咸朋坐在观众席上,心潮澎湃。 打破桎梏 这种短暂的喜悦,很快就被不断冒出的新挑战浇灭了。 按照研发计划,2021款理想ONE交付之初没有搭载自研AEB软件,而是采用供应商提供的基于雷达感知的方案先做保底,保证最基础的AEB功能,对行人的识别性能存在局限。 而AEB自研最难的点,也正是对行人识别,也就是俗称的“鬼探头”。 理想汽车微博截图 美国汽车协会曾做过统计:车辆以每小时30英里(48km/h)的速度行驶时,自动紧急制动和行人检测系统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无效的。当一个孩子从两辆车之间冲出来,车子以每小时20英里(32km/h)的速度行驶,89%的概率会发生碰撞。 […] read more

  • 特斯拉和SpaceX在材料、物流领域受阻!

    特斯拉和SpaceX在材料、物流领域受阻!

    特斯拉 CEO、SpaceX CEO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于2022年3月14日通过社交媒体公示,特斯拉和 SpaceX 最近在原材料和物流领域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 同时,马斯克转发了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称“我们并不孤单”。英国《金融时报》文章指出,由于对俄罗斯供应的担忧,商品价格飙升至 2008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原材料成本有望创下自 1970 年以来的最大单周涨幅。 此外,马斯克还谈及了特斯拉全自动驾驶系统(FSD,FullSelf-Driving),称如果如果 FSD Beta 10.11 版本表现良好,特斯拉可能会将最低安全分数降低到 95。 据了解,利用 FSD,特斯拉用户可在导航系统中输入位置以在高速公路和城市街道上进行辅助驾驶。需要注意的是,FSD 仍属于 L2 级驾驶辅助系统,司机仍需要对车辆负责,必须把手放在方向盘上,而且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编译:IT之家 read more


吉ICP备2020006555号

diandong123.cn

⌜ 免 责 声 明 ⌝
本站仅为纯分享中国人民在节能减排、人类实现碳中和地球环保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网页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网友上传分享,站内短期缓存均为免费/无偿,无商业目的。
遇有侵害您合法权益之处欲申诉删改,可联络站务电邮处理(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