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技术

  • 伊隆·马斯克:特斯拉在2023年就不需要驾驶员了!

    伊隆·马斯克:特斯拉在2023年就不需要驾驶员了!

    “特斯拉明年就不需要驾驶员了。”马斯克近日高调喊话,他看上去很有自信明年特斯拉能到达一个新高度。当然这不是他第一次这样高调喊话了,早在2015年马斯克就预言“2年之内,特斯拉就能实现完全自主驾驶”,不过他的上一个预言显然已经失败了,虽然马斯克一直强调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达到了L4级别,但外界普遍认为实际水平也就L2级别——辅助驾驶级别,一年之后特斯拉真的能实现“三连跳”,来到L5水平吗? 什么是L5级别? L5级自动驾驶技术,也被称为“完全自动驾驶技术”。汽车来到L5级别之后,驾驶员完全不需要待在驾驶室里,汽车能够自动完成转向,变道、超车、掉头等一系列动作,完成这些动作时,流畅程度甚至超过10年驾龄老司机。 这项技术要建立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上——安全。如果抛开安全,现在所有的自动驾驶汽车都能完成以上技术,L5级自动驾驶能够把发生意外的概率降到1%以下,让驾驶员放心发下方向盘,特斯拉要怎么做到这一点? 马斯克玩“套路” 特斯拉或许真能达到L5级别,但绝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在一些路况简单、人车稀少的地区,L5级别的自动驾驶还十分非常容易达到的,像咱们的西部偏远地区,完成L5级别的自动驾驶实验,那数据一定会相当华丽。但是这样得到的L5级别,是不是显然有点过于理想化,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说白了就是骗自己,骗消费者。 在车挤车,人挤人的北上广深街道,这样的实验数据还有实际意义吗?路况每一秒钟都在变化,有谁敢真的放下方向盘,不会有人拿生命开玩笑。 华为在贡献力量 国内专家普遍认为,光靠提升车辆性能是无法实现L5驾驶技术的,还需要环境和交规的配合。自动驾驶汽车和人力驾驶汽车一同在路上行驶,绝对会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我的车被人撞了,但是我下车一看,对面的车上驾驶座是空的,那我该找谁负责?是找特斯拉还是找车主? 所以在法规没有改变之前,就算技术再娴熟,自动驾驶也不能上路。另外,有专家提议给自动驾驶汽车开辟一条专用车道,这样就能把自动驾驶汽车和传统汽车分开,这样就能减少事故的发生,这是一个好主意,但是全国的公路上都加一条车道,这得是多大的工程啊。 华为目前已经建立了“智慧公路军团”,通过公路和车辆相结合的方式,找到早日实现L5级别的方法。华为虽然没造车,但是造自动驾驶方面的贡献确实很大的。把道路变得更适合自动驾驶汽车,把事故率降下去才能够真正推动技术发展。 马斯克有目的 竞争者前赴后继,特斯拉有很大的竞争压力,最近特斯拉的股价一直狂跌不止,特斯拉股票又跌了6%。如今特斯拉的市值相较于巅峰时期,已经蒸发了超30000亿元。马斯克必须整点活来救救特斯拉,那么就只能先吹下这个牛皮,不管能不能实现,先把投资者们稳住了再说。所以马斯克这句“明年特斯拉就不需要驾驶员了”,看似是说给消费者听的,实际上是应对投资者的“缓兵之计”。 这几年马斯克为了推广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两个月前甚至还发布了一条公告“预定FSD服务(自动驾驶服务)的消费者,可以提前半年拿到特斯拉新车”,这就是逼着车主们使用自动驾驶。但是特斯拉又不愿意保障车主们的安全,之前特斯拉自动驾驶出事,特斯拉都把责任甩给了车主,这简直就是“流氓行为”。 自动驾驶急不得 所有人都知道,自动驾驶一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很明显短期内要实现这个技术并不现实,为什么车厂们争先恐后地吹牛皮呢? 因为资本家们着急看答案,老板们当初看好了这块“韭菜地”,认为自动驾驶技术很快就回来了,可是等了这么久还是没动静,很多人就会觉得自己受骗上当了,想要收回投资车厂们肯定不愿意放走金主爸爸们,只能不停“吹牛皮”,告诉金主们快了,快了。 其实厂商们不停的研发自动驾驶,不是为了消费者而研发,是为了资本而研发。只是最终开车的消费者,买单的也是消费者,承担风险的消费者,把毫无安全科研的车送上公路,这么赚钱真的有良心吗?(霍浩) 马斯克:明年,特斯拉将不再需要驾驶员! “特斯拉明年就不需要驾驶员了”,马斯克这话说给谁听的? 出处:头条号 @互联狗 read more

  • 未来的汽车没有刹车装置了?

    最近一项研究认为,未来的电动汽车可能会放弃传统的制动技术,而采用给电池供电的电机来进行强大的再生。此举或将成为电动汽车技术改进的结果,也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 电动汽车已经使用了传统摩擦制动和制动再生的组合。后者利用推动汽车的同一电动机的阻力,使车辆减速,将能量输入汽车的电池以延长其续航能力。 雪铁龙正在探索再生制动最终是否可以成为使汽车减速的唯一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给电池充电,取消传统的刹车盘和刹车片。 撰文:每日经济新闻 @孙磊 read more

  • 在8分钟内充满电!Natron的钠离子电池即将投产

    在8分钟内充满电!Natron的钠离子电池即将投产

    据报道,美国Natron公司研发的钠离子电池具有极长的循环寿命、实用的功率密度、卓越的安全性和超高速充电等优质性能,而且无需使用任何锂。 通过与汽车电池制造商Clarios的合作,Natron公司的钠离子电池将于明年在美国密歇根州进行大规模生产。 一些专家表示,目前的电池技术正在走向锂短缺危机,已知的锂储量根本不足以满足电动汽车市场的预期需求水平,更不用说未来几年寻求转向电池动力的其他行业了。 钠离子电池项目在过去几年中经常出现,希望能在从电池市场中分一杯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宁德时代去年推出了一款针对电动汽车市场的钠离子电池,其比能量为160 Wh/kg,是目前大众市场锂离子电池组能量密度的一半以上。 Natron公司则选择了一个不同的目标,使用了一种基于普鲁士蓝的不同化学物质。普鲁士蓝是一种常见的颜料,最著名的是它提供了蓝图的蓝色,也广泛用于日本传统木版画,如北斋的《神奈川的巨浪》。 众所周知,电池设计往往是许多因素的折衷,包括热性能、重量或单位体积的能量和功率密度、安全性、充电时间和循环寿命。 Natron声称,它的设计提供了介于铅酸和锂离子之间的强大容量功率密度,超高速充电设施可以在8分钟内完成0-99%充电,循环使用寿命超过5万次,比竞争对手锂离子电池还高出5到25倍。据说它们的热稳定性非常好,因此运输、部署和处置都很安全,没有火灾风险。 不过就目前而言,无论是重量还是体积,能量密度都相对较低,因此Natron不会向电动车制造商推销这款产品。该公司瞄准的是工业电池的使用案例:数据中心备用电源、叉车和其他工业车辆、电信设备等。也可能有一些电动汽车的应用,例如,作为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缓冲电池,在电网供应和快速充电器之间存储能量,以尽可能快的速度为汽车电池充电。 据悉,Natron已经与Clarios International合作,从2023年开始在密歇根州的Clarios Meadowbrook工厂批量生产这些钠离子电池。目前这里是一个锂离子电池工厂,Natron表示,他们的钠离子技术可以使用相同的设备进行生产,因此,与自己从头开始建造工厂相比,合作可以让其更快、更便宜地将这些产品推向市场。 Natron表示,一旦投产,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钠离子电池工厂。此外,所需材料的供应量充足,应该会导致价格非常稳定,这可能是相对于锂的一个关键优势,后者取决于未来几十年供应和地缘政治的情况。 编译:财联社 @黄君芝 read more

  • 太阳能电池板竟然可以印刷的?

    太阳能电池板竟然可以印刷的?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正在测试一种印刷太阳能电池板,并计划从今年 9 月开始让它为特斯拉汽车提供动力,完成一段 1.51 万公里的旅途,借此让公众思考如何帮助避免气候变化。 澳科学家测试印刷太阳能电池板 这个“环绕澳大利亚充电项目”(CAA) 将用该团队的 18 块印刷塑料太阳能电池板为特斯拉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每块长 18 米。当特斯拉汽车需要充电时,它们就会在汽车旁边铺展开,吸收阳光。在这 84 天的旅程中,团队计划造访大约 70 所学校,让学生们体验未来可能会是什么样。 印刷太阳能电池板 该印刷太阳能电池板是一种很轻的层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塑料,制造成本不到每平方米 10 美元。这些电池板是在一个最初用于打印葡萄酒标签的商用打印机上打印出来的。这种太阳能板只有十分之一毫米的厚度,可以在散光、暗光的条件下发电。 印刷太阳能电池板的发明者保罗・达斯托尔 (Paul Dastoor) 称,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小组不仅要测试电池板的耐用性,还要测试它们在其他应用领域的潜在性能。他表示,使用太阳能电池板为汽车提供动力会让澳大利亚人更多地考虑电动汽车,并有助于缓解他们的“里程焦虑”。 来源:Model3情报 read more

  • 为何特斯拉不使用高精地图

    为何特斯拉不使用高精地图

    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的自动驾驶厂商(尤其是国内的图商)都在布局高精地图,而特斯拉表示并不感冒,完全摒弃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非摄像头传感器,仅采用摄像头进行感知,在自动驾驶领域独树一帜。 这引起了我和领导的讨论,我回去梳理了一下,把思考记录在这里。   一、高精地图可以做什么 高精地图可以看成一个道路环境的模型,记录了道路的三维特征、行车辅助信息(如车道线等)和丰富的语意信息(如交通灯的类型等),通过成为高精定位底图、提供规划素材、强化感知的能力,提高了自动驾驶效果的“上限”。 1)提高定位精度(感知系统的参照物) 通过对比车载定位模块和感知模块的识别结果,确认自己的当前的位置。 2)提供超视距的道路信息,规划素材(提高决策距离上限,解放算力,驾驶体验更平滑) 视觉/感知系统探测距离有限,尤其是车速快时,留给车载电脑的反应时间短。 云端可以基于高精地图对动线规划进行预处理,节省车载电脑的算力。 即使本地算力足够,短时间内及时纠偏,也会牺牲乘坐体验(看见要停再停车,和提前知道要停车提前减速,体验差异)。 视觉范围有限,结合超视距信息,减少局部最优决策。 3)帮助无人车识别车辆、行人位置及障碍物、路牌(给感知质量兜底,让决策更合理) 视觉方案会因为光线明暗、物体颜色等产生误识别,雷达受雾雨(空气中的颗粒)影响产生噪声,高精地图没有,但是传感器发现了,大概率是活动的物体。 与感知“看到的”路牌标线做对比校验,减少误识别。 可以看到,高精地图主要是为感知、决策模块提供“增益”,提高系统的安全、舒适性。 就像一场考试,不押题的这方,不依赖高精地图、甚至仅使用纯视觉的方案的无人车也许只能答60分,或者拼命学习拿到80分。请了家教拿到考纲的这边,借助高精地图,通过其他方式绕过视觉的死点、难点,拿到90分。   二、不想用OR不能用? 特斯拉选择了这条比较激进的路线,完全摒弃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非摄像头传感器,仅采用摄像头进行感知,在自动驾驶领域独树一帜。 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来说,即使没有高精地图,高度成熟的感知“视觉”,无人车可以像人类驾驶一样仅用“眼睛”去做出驾驶决策。 我倾向于认为,特斯拉不是“不想”使用高精地图,而是“不能”使用高精地图(也不划算)。 1)面向全球市场的特斯拉,高精地图的制作和维护成本高,效果还不好 高精地图的制作大体上包括采集 → 数据处理 → 人工验证 → 发布等一系列数据制作流程。 ① 采集范围大:采集需要带着设备的车在路面上跑,铺满目标市场的主要道路。 ② 数据处理和人工验证:均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工艺,需要模型甚至需要人工标注。 ③ 数据更新效果无法保证: 地图不是绘制完了就一劳永逸,在大量无人车投放市场后,可以回传用户车传感器途径道路的最新的数据,保证地图鲜度。 地图后续人工/自动更新的维护和迭代,也会产生大量成本。 2)国内是大体量、统一的市场,制图边际成本低,更新频率有保证 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厂商都会选择高精地图的自动驾驶方案。 ① 制图边际成本低:全国的主要干道规格统一“一个标志牌、一种标线,全国通用”。 ② 国内的车流密度也保证了足够的路网覆盖,在达到一定渗透率,不同车厂的传感器信号都汇总给图商/自动驾驶运营商,可以做到高频度的道路刷新。 ③ 地图产业涉及到国家机密,精地图的行业准入门槛很高 目前国内拥有“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的企业较少。但是也正因为政治壁垒的因素,限制了国外竞争者的加入,这也让国内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为了避免相关问题,特斯拉用作仿真训练的“短时路网”会被保存在国内的服务器上。 3)相较国外,国内的道路环境更复杂,对安全的要求更高 国外地广人稀,道路环境相对简单; 国内道路车流人流密集,有中国特色的交通参与者(如电瓶车、行人)。 也许你会说,同样是面向全球市场Uber、Waymo、Mobileye、英伟达,都会选用高精地图,市场也许不是主要原因。 是的,Uber的出租车模式意味着车辆调度的自控,只需要满足有大量用户的、主要路线的诉求,Waymo的高精地图基础由谷歌地图发展而来,Mobileye、英伟达为大量的车厂提供软硬件(也许意味着有大量的数据回收)。 而特斯拉作为独立厂商,除了马斯克奉为圭臬的“第一性原理”外,也许彼此之间都不愿意分享自动驾驶的“灵魂”(自动驾驶能力和用户数据),也许他已经选择了足以弥补高精地图缺失的技术方案。   […] read more

  • 伊隆·马斯克:特斯拉新车无刹车、踏板、方向盘

    伊隆·马斯克:特斯拉新车无刹车、踏板、方向盘

    马斯克真是宣传小能手!在最近的会议上表示又再次主动爆料特斯拉2023年推出的全新车型了! 卓源科技给大家圈出重点,首先是没有踏板!没有方向盘!搭载FSD全自动驾驶系统!这不免有人要问了,这是Robo Taxi吗?是的,这就是特斯拉的Robo Taxi!而且在2023年面世后会量产,让人惊喜的是马斯克承诺届时打车价格会比现在公交车票价还低! 马斯克还透露了关于新车的三个细节之处,分别是车型设计、量产时间、 关于车型,这款车和特斯拉现有车型截然不同,整个座舱会去掉方向盘和踏板,这意思是新车将不需要司机驾驶,由FSD操控。而量产时间大约在2024年进行批量量产,对于这款车的归宿,马斯克都有了计划,那就是用于无人驾驶出租车,而这个的亮点在于到时候有补贴,而补贴之后比公交车车票费用还低! 但是Robo Taxi的水平是L5级自动驾驶,但是FSD至今还在测试阶段! 今年3月份,美国NHTSA修改规定,没有方向盘和踏板也无关紧要了,所以只要FSD继续推进,那这款Robo Taxi就指日可待了! 出处:头条号 @卓源股份 read more

  • 真实续航1008公里!奔驰“EQXX”要成电动车续航技术的天花板了?

    真实续航1008公里!奔驰“EQXX”要成电动车续航技术的天花板了?

    在年初的CES 2022展上,奔驰Vision EQXX概念车正式亮相,该车凭借创新的造型、超低的风阻系数以及超1000km的续航,亮相以来就有着颇高的关注度。4月14日,奔驰官方公布了关于该车的路试数据,在欧洲完成了超过1000km的长途驾驶,并还有一定的剩余续航。据悉,该车最快将在2024年正式进行量产。 先来看此次的路试信息,该车从从德国辛德芬根出发,途径瑞士和意大利,最后到达法国卡西斯,全程共1008公里,共11小时32分钟,当中以高速巡航为主,平均速度87.4km/h,最高速度140km/h,每百公里耗电量8.7千瓦时。除此之外还包括山路、隧道等地,气温跨度也从3摄氏度到18摄氏度。值得一提的是,到达终点时该车还剩下15%的电量,以及140公里的续航里程。 不得不说,就这个数据来看,该车的表现可以说是极为夸张,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续航方面,该车基本上是打败了市面上所有的纯电动车型,虽然号称1000km续航,但实际却不止这个数据,算上剩余里程已经接近1200km。而且,高速长途驾驶本来就是电动车的弱项,但其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跑出这样的数据,确实无可挑剔。 当然,在某程度上其续航表现还要感谢车顶上还有一个带有 117 个电池的太阳能电池板,其与一个单独的磷酸铁锂电池进行储能,能为车辆提高了2%以上的续航里程,本次测试中相当于额外提供了长达25公里的续航里程。 第二,在电耗方面也是非常出色,该车百公里平均电耗8.7千瓦时,这一点放在当下绝大部分纯电动车型中都做不到,要知道我们平常的电动车数据都基本在10或以上。而根据官方数据,该车在动力上能实现了95%的能效,这意味着95% 的能量最终都直接传给车轮,这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第三,是对于数据的真实性和严谨性,这方面我个人也比较认可的,官方在充电口位置贴有封条之余,整个测试路程涵盖了高速、山路以及不同天气和温度,基本上我们常见的路况都包括在内,并不像某些工况测试是在特定的温度,或特定车辆设定下进行。 说完此次测试,回头来看下外观方面,这也是该车较受争议的一个地方,其采用了封闭式格栅的设计,并将奔驰三叉标放置于前舱盖上,与常规的车型存在较大区别,同时在格栅位置还加入了一系列三叉星标识。另外,全新样式的大灯设计,搭配贯穿式的日行灯带,让新车有着极高的科技感和辨识度。不过话说回来,总感觉和比亚迪汉EV的大灯设计有着几分相似。 侧面方面,新车采用了极其流畅的线条设计,同时给人的感觉相当紧凑,得益于此,新车拥有着0.17Cd的超低风阻系数,相比最新推出的EQS拥有的0.2Cd还要更加优秀。数据上,新车的长度为4630mm,轴距为2800mm,比全新C级还要更紧凑。 尾部方面,新车使用了辨识度极高的贯穿式尾灯,并在中央位置印有车名标识,同时在下方还配备了可伸缩式扩散器,当车速达到60km/h,主动式后扩散器可自动开启以优化气流,从而降低风阻系数。 内饰方面,新车采用了贯穿式中控屏的设计,为车内带来极强的科技氛围,同时采用了双色内饰的搭配,以及换装带有镂空设计的方向盘,在豪华感方面同样丝毫不弱。同时内饰除了会采用皮革材料之外,还会提可再生材料给用户选择,当中包括来自蘑菇和粉碎仙人掌纤维的人造皮革类型,同时就连门板拉手也会有所改变。 编辑说: 从这次的欧洲实测表现来看,奔驰可算是很好的诠释了一个车企老大哥该有的表现,即便是相比现在奔驰旗下的电动车型,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而且其优点正是用户甚至是当下市场的一个痛点。只不过,如果按照规划要到2024年才进行量产,这样的一个速度放在当下感觉还是有点慢了,更期待这款车能尽早与我们见面,同时能将这个技术应用在更多奔驰旗下的车型。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 不烧油不烧电的“天津号”纯太阳能车正式亮相

    不烧油不烧电的“天津号”纯太阳能车正式亮相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制造行业的焦点,各大品牌都在集中精力大力发展新能源。以美国特斯拉、中国比亚迪为首的电动汽车品牌开始对传统燃油车型展开围剿。无论是日系还是国产燃油车型,销量纷纷“腰斩”。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比亚迪以104338辆月销斩获第三名,新能源第一名。而蔚来、理想、哪吒、小鹏等造车新势力3月份销量同样是稳步提升,新能源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尽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总是离不开一些争议,比如续航问题、电池安全性问题、耐用性问题、环保问题等等。目前各大厂家都在尽全力解决这些痛点,而丰田在冬奥会期间提供的氢燃料电动车型又让我们见识到了新能源的另一种形式。 这台服务于冬奥会的丰田Mirai采用的就是氢燃料电池,不过它的局限依旧有很多,最让人头痛的就是空间问题,由于燃料罐体积庞大,占据了很大车内空间,比如这台丰田Mirai虽然有着亚洲龙的体型,但乘坐空间不如卡罗拉。 那有没有更好的新能源方案呢?今天介绍的这款划时代的纯太阳能汽车或许就是一个新设想,这款车是由天津阿尔特汽车牵头,由42家天津的高校、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发,性能可谓全球领先! 先看看这款天津号的整体参数:新车长宽高尺寸分别为4080/1770/1811mm,轴距2850mm,车长近1.5倍于五菱宏光MINIEV,大家自行脑补!综合续航74.8公里,基本能够满足城区上下班代步里程。日发电量7.6KW/h(晴天状态下),最高时速79.2KM/h,太阳能电池光转化率为31%。 新车配备了非常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通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以及超声波雷达等多种感应探测设备来实现更精准的道路识别,与华为的自动驾驶路线非常相似。 新车的太阳能装置采用非常先进的空间站技术,太阳能转化电能的效率非常高,并且有着轻质量、可伸缩折叠。光照充足的晴天,发电量为7.6度,续航75公里,能够满足城市上班的里程需求,即使在阴雨天气,续航也能保证50公里,满足短途行驶也没什么问题。 目前,这款天津号还处在试验车阶段,随着技术、研发的进一步深入,新车在续航、充电、车辆参数上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相信量产车型很快就要和我们见面的,真的蛮期待的,大家猜猜这款车上市会卖什么价格呢? 出处:头条号 @車有志 read more

  • 经过3000次充放电测试,科学家找到了锂电池衰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经过3000次充放电测试,科学家找到了锂电池衰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速度比预期的快很多,这引发了电动汽车电池研发的空前盛况,电池技术日新月异,可是无论电池技术多么的先进,电池的衰减都不可避免。 最近,科学家对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导致的衰减又有了新的发现,一个既简单合理但又非常难以确定的衰减原因在科学家努力了很长时间以后终于被发现了,这进一步加深了对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理解,为设计出更好的寿命更长的锂离子电池做出重要贡献。 影响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因素很多:充电次数、放电深度、过充、过放、过冷、过热、电极材料、电解液等等。 其中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嵌入与脱嵌都会对电极材料产生机械力,电极材料的膨胀与收缩次数的增多,导致电极材料出现裂纹,而这正是电池性能急速下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也是学术界普遍的共识,机械力应变会影响电池的寿命。 在科技还不如现在那么发达的以前,想观察电池的充放电循环导致机械应变很困难,但是科学家还是有办法,那就是用手拆,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对不同的充放次数分别进行拆解再观察,看到了电池随着充放次数的增加,电极材料逐渐出现裂纹。 随着科技的发展,检测手段的进步,显微镜的应用使得科学家能更清楚地观察到电极裂纹的产生大概是在进行了多少次充放电循环后开始发生的,但是依然还是使用手拆的方式将电池进行拆解再用显微镜观察。 通过手拆的方式来观察电池,会破坏电池的结构,因此,科学家仅仅只能确认电极的裂纹会影响电池的寿命,无法进一步知道这种裂纹对电池的其余部分产生其他什么样的影响。 电池充放次数的增多会加剧衰减的过程,科学家相信裂纹的产生肯定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只是苦于检测手段的落后,一直无法得知是什么反应。 随着扫描透射电镜高分辨率X射线技术的发展,对电池充放过程产生的机械应变的了解也越来越清晰,科学家迫切的需要观察到完整的电池进行充放电后,电池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即进行电池原位观察。 可喜的是,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这点了。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的研究人员另辟蹊径,使用同步加速器设施的生物成像和插入设备光束线(BMIT)设施对完整的电池充放过程进行CT扫描,观察到了裂纹产生后的连锁反应,这个反应很合理,但是一直都无法确认,第一次被这个科研团队发现了。 他们用三元锂电池来进行研究,三个三元锂电池的充放电循环次数不同,分别是3887次、3675次和1550次,同时用新的三元锂电池来做对照。 当对这些电池进行原位CT扫描后,他们发现随着电池的充放循环次数增多,电池中的微裂纹越来越严重,而电池中的电解液则被吸入到裂纹之间的空隙中,这导致了电池内部电解液的减少。 电解液的消耗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因为电池的电解液不足,电池可能会立即停止工作。 这解释了为什么之前观察到从裂纹开始产生的循环数开始,电池的衰减在急剧的发生。由于之前的研究是使用手拆的方式进行观察,电池拆解后结构被破坏,即使看到了裂纹中有电解液,也无法得知是不是由于拆解污染造成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很容易理解么?裂纹有空隙,进电解液很正常。不用说,科学家也知道。但是科学是讲究证据的,即使很合理,没有真正观察到就无法下结论。 这个发现为设计寿命更长的电池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目前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了在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上。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美国藤校研究员,科学技术控,接触一线科技研发,乐于分享,欢迎关注科技酷探。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 宁德时代官宣新电池,比4680更厉害!

    宁德时代官宣新电池,比4680更厉害!

    2022年3月25至27日,召开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本届大会论坛,多家企业领导者以及电动车行业众多明星企业和代表分别发表了各自的言论,其中不泛关于行业、产品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众多演讲,而在本次论坛中,“宁王”作为电动车行业锂离子电池的龙头企业,官宣了一则消息,又迅速引发了行业的震颤。 宁德时代发布麒麟电池 在3月26日下午,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先生在以“迎接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新阶段”为主题展开演讲中,正式官宣了通过不断技术迭代,推出了第三代CTP(Cell to PAC)技术,内部称其为麒麟电池;在针对麒麟电池的透露中,吴凯先生讲到, 目前电池行业,在能量密度方面,每家企业都做出不同的策略和办法,来帮助电池提升能量密度,从而提升续航里程,吴凯先生表示,麒麟电池系统重量、能量密度以及提及能量密度均继续领先行业最高水平,在相同的化学体系、同等电池包尺寸下,麒麟电池包的电量,相较于4680(特斯拉下一代圆柱电芯)系统提升13%。 先姑且不谈麒麟电池,我们重新回顾一下4680电池,此前笔者着重针对4680电芯做过介绍,4680电芯,相较于目前特斯拉采用的2170电池,无论是在长度和直径上,均有所提升,在体积上,很像我们常见的5号电池晋升为1号电池,由于单体电芯的增加,使得单体电池能量固然会有提升,而更大的电芯在排列组装中,更能节省空间占用,在整体电池包上,也能起到非常显著的电量提升,可以让特斯拉车型在续航上有所提升,关于4680电池系统,想要了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后文链接了解详情。(汽场文章链接) 麒麟电池的优点 根据目前消息所知,麒麟电池在811(正极材料配比)三元锂电池上,实现无热扩散技术,811电池命名方式和523电池一致,均为正极材料配比所得,三元锂电池中,正极材料采用镍钴锰三元,不同的元素在携带锂离子数量上亦有差别,而不同材料可以综合电池的平衡,所以会有不同配比导致不同版本电池,811电池是目前行业主流电池配比,能量密度也有非常不错的表现。 宁德时代在2020年9月份率先在旗下811电池产品上实现无热扩散技术量产以后,带动整个行业技术变化,目前这项技术已经成为行业主流,关于无热扩散技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0年5月份颁布的GB 18384-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规定,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5分钟内不起或不爆炸,为成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关于此类要求,宁德时代也有相关发表,认为国家强制眼球为最低门槛级要求,企业应以不发生热扩散为设计标准,并且目前行业众多优势企业已经主动作为,实现电池系统不热扩散目标,并且在对热扩散要求日益提高。 三元锂电池,相较于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维度上,的确存在劣势,但根据目前众多企业在积极对三元锂电池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已经研发出多种可以抑制三元锂电池安全问题的技术,无论是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管理系统,还是各家企业的BMS电池管理系统以及热失控系统等多维度的安全保障,均是为了让三元锂电池在能够解决能量密度的基础上,将安全性能提升,目前三元锂电池的表现也是行业内有目共睹。 能量密度为何影响续航? 在安全问题解决以后,更重要的就是提升能量密度,来提升续航里程。 续航里程其实在汽车上有非常明确的公式计算:续航=电池电量/电耗,而电动车的常见电耗采用kwh/100km来计算,电动车表显看到的的数据20kwh/100km就是电耗;想要提升电动车续航里程,要么提升电池电量, 要么降低电动车电耗。 此前,广汽埃安LX就用提升电池容量来提升续航里程,但是一味的提升电池容量,会给车身重量带来非常大的压力,无脑的提升电池容量,虽然能够提升续航,但是由于车身重量的增加,所以提升续航的变化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而单纯的降低汽车电耗,难度更大,毕竟千人千面,每个人的驾驶习惯都不同,带来的驾驶电耗也不同,所以,想要提升电动车续航,行业内将能量密度视为最核心的因素。 能量密度有两个维度计算,分别是:kw/kg和kw/L,考虑到续航和车身重量,我们常见的能量密度单位为kw/kg,前文说过,提升电池电量,固然会提升电动车续航,而如果在提升电池电量还能保证整车重量不受影响,那就一定会提升整车续航,这也是能量密度的关键作用,而麒麟电池,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无论是在电芯方面还是在电池PACK方案上,应该都有全新的优化方案,来超越之前一直备受行业追捧的4680电池,目前麒麟电池根据信息预计今年4月发布,届时笔者在为大家带来详细的分析。 写在最后 目前,行业内众多锂离子电池企业都在对安全、能量密度等多维度技术在积极研发,尤其是众多消费者源于电动车补能焦虑问题,很多企业也在持续对能量密度做优化;无论是4680电池还是宁德时代全新的麒麟电池,都是为了在不增加电池体积和重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升电池电量,来满足消费者对续航的需求。 根据乘联会统计,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69.1%,而且在未来也会逐步呈攀升式的增长,电动车行业也需要时刻推进,电池行业的发展更是电动车行业的根基,决定着电动车的基础,所以,无论是4680电池,还是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都值得消费者期待,笔者也希望可以更早的看到量产产品,究竟能带来怎样的提升。 出处:头条号 @智能小电鳗 read more

  • 特斯拉的新专利“激光雨刷器”曝光

    特斯拉的新专利“激光雨刷器”曝光

    特斯拉使用激光束清除驾驶员视线中的碎片的挡风玻璃刮水器的专利近期已经由美国专利局公布,特斯拉是于 2019 年 5 月提交了该专利申请,最终于 2021 年底获得授权,不过现在美国专利局公布了该专利,使其更加公开可见。 长期以来,特斯拉一直对一些非常疯狂设计和革命性的汽车创意感兴趣,多年来,特斯拉已经研究了几种不同的挡风玻璃雨刷设计和想法,从用于下一代跑车roadster的单雨刷系统(利用电磁线性致动器去除挡风玻璃的水分)到Cybertruck 皮卡上的巨大雨刷,甚至到最后完全没有雨刷… “对车辆和光伏组件中的玻璃制品上积聚的物品进行脉冲激光清洁”的专利,特斯拉最初于 2019 年 5 月提交申请,按照美国专利局公布的说法,如果他们最终不授予该专利,公众也仍然可以从这项专利中学习,或许还可以开发另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系统。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特斯拉对激光挡风玻璃雨刷器的应用有什么计划,但专利中的插图似乎确实展示了 Model S 的车身,这也表示特斯拉可能愿意在其车辆上测试这种类型的设备。 特斯拉描述该专利过程的流程图相对简单,并且还显示了清除太阳能电池板碎片的用途,该专利分五个步骤描述了激光清洁组件的使用: 检测安装在车辆上的玻璃制品区域上堆积的碎屑;基于对玻璃制品区域上累积的碎片的检测,校准与从光束光学组件发射的激光束相关的一组参数;基于与激光束相关的一组参数的校准,控制激光束对玻璃制品上累积的检测碎片的曝光水平;用激光束照射玻璃制品上与检测到的碎片相关的区域;通过激光束去除区域上积聚的检测到的碎片。 这样的操作方式似乎是由车辆本身操作的,但特斯拉也描述了手动操作的潜力,在该系统中,驾驶员可以通过触摸屏、操纵杆或其他介质控制激光,以与清洁设备的组件进行联系。 虽然这似乎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但使用激光清除挡风玻璃倒也符合特斯拉一直以来的形象,毕竟马斯克过去曾说过很多奇怪的想法,其中包括了Roadster使用SpaceX 的冷气推进器提高车速,特斯拉Cybertruck 在其后座上安装太阳能电池增加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等等,不过新的激光专利反而是最好应用的,如果这种雨刮器的模式最终被特斯拉使用,那么特斯拉车主已经很低的维护成本将会更低,毕竟以后连玻璃水都不用加了……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 特斯拉的行李箱前置的根本原因剖析

    特斯拉的行李箱前置的根本原因剖析

    同样是纯电动汽车,只有小鹏P7和特斯拉的前机舱中间有个坑能放行李,但是特斯拉前机舱坑明显大很多,其他纯电动汽车前机舱都是有设备的,有的设备很小,很浪费空间,但也是占用着全部机舱。为什么特斯拉能把设备分散放置进前机舱空间,而绝大多数国产纯电动车就不能呢? 这其中不得不说到特斯拉的设计理念:因为特斯拉不是纯家用车,与是否是纯电平台无关。 设计前备舱,主要为了让汽车拥有一个相对协调的比例造型。这种审美来自燃油车的长期养成—引擎舱越长越大,姿态越优美,定位越高级。比如Mustang 2.3T限量版和宝马Z4 电气化之后,更小引擎有更大自由,选择不同的排布方式。为了延续燃油车时代的优美传统,以前备舱代替引擎舱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换句话说,这类车型都不太追求极致空间。 特斯拉Model S、Model 3(Model Y)采用前备舱的设计,更低的车身高度,营造了跑车、运动的外观,后果是侵占乘员舱的空间,尤其是将电池布置在底盘上,后排乘客头部空间表现不好。如果提高车身高度,灵动感就会消失,Model Y看起来就特别面包。 同样的例子有很多,福特Mustang Mach E也采用了前备厢。代入Mustang,福特会认为Mustang一直以来都是后驱、PonyCar的设计风格,所以Mustang Mach E也要有这种姿态。 要让人看到Mustang Mach E就能联想到这是Mustang,所以前备舱也是为了造型而存在的。 只是,Mustang Mach E要更聪明一些,为了照顾后排空间,设计了非常巧妙的车顶弧线,使肉眼看到的和实际存在的并非同一条。 同理,小鹏P7也是如此,至于那些既没有设计前备舱,又在造型上的妥协的车子,属实不知道到底在追求啥子。 那么,是不是没有前备舱,就不是纯电平台呢? 诞生于奥特能纯电平台的凯迪拉克LYRIQ也没有前备舱,将空调等零部件放置在原发动机舱位置,尽可能缩短车头,做到极致化的空间利用率。 美国人的思路是,把一个整体空间切割成几小份,会降低实用性,所以最大化了后排和后备厢。 通用打造第一台纯电平台车型Bolt时也是这种想法。因为正常人的思路就是,既然纯电可以做到纯平地板,电动机又非常小巧,那么缩小发动机舱,做一个空间非常大的家用车该多好?因此,Bolt没有前备舱,只是看起来非常面包就是了。 事实上,欧洲也有这种思路的土壤,大众在开发MEB平台,没有采用前备舱的做法,毕竟大众主要做的还是纯家用车。 与微蓝7思路几乎一致的ID.4,只是因为更长了,所以更高的车身高度和更短的发动机舱让这台车比例看上去还好。大众ID.4实现了,同级纯电动汽车远超同级燃油车的空间实用性。 前备舱到底实用不实用,其实没有争执的必要,本身就非常鸡肋,空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开启方式又不如后备厢感应式方便。福特认为前备舱有些鸡肋,在前备舱里开发了许多玩法,比如你可以放满冰块,塞一些饮料进去,完全不用担心浸水的问题。 出处:头条号 @66号汽车工坊 read more


吉ICP备2020006555号

diandong123.cn

⌜ 免 责 声 明 ⌝
本站仅为纯分享中国人民在节能减排、人类实现碳中和地球环保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网页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网友上传分享,站内短期缓存均为免费/无偿,无商业目的。
遇有侵害您合法权益之处欲申诉删改,可联络站务电邮处理(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