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650公里的台湾电动车Thunder Power,到底是什么来路?

在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里,台湾也加入进来了。在法兰克福车展上,一家叫做“昶洧”的公司,展出了一台样车,号称可以达到 650 公里的续航能力。

我想,很多人首先会吐槽公司名。毕竟“昶洧”这两个字真的太有文化了,很少有人知道它应该念 chǎng wěi,相比之下,我们更愿意叫它的英文名:Thunder Power。

在车展展台上,GeekCar 常驻德国的同事和 Thunder Power 的董事长沈玮聊了聊。

“你们应该多认点儿字……”聊起公司名字,沈玮这么说。从资料来看,63 岁的他,目前是美国国籍。

一辆能续航650公里的电动汽车

展台上的白色实车,可能很多人都看过了照片,它的外观由意大利 Zagato 设计,至于好不好看就见仁见智了。

我们更关心的是它的内在。和目前越来越多的高端电动车采用双电机或多电机不同,Thunder Power 仍然使用后驱单电机配置。根据技术参数,它的电机有 230kW 和 320kW 两种,230kW 版本百公里加速 6 秒以内,320kW 版本 5 秒以内,极速分别是 210km/h 和 250km/h,两个版本搭载的电池组都是 125kWh,续航也都是 650km。

这个续航里程大大超过了特斯拉 Model S,但是是否经过实测,我们不得而知。沈玮说,展车使用的是 18650 电池,单节 3.4Ah 规格,未来上市时会提高到 3.6Ah,不过,也有可能不采用 18650 电池。

按照 3.4Ah 规格来计算,125kWh 的电池组,就需要由 1 万颗左右的 18650 电池组成。

展车的重量比特斯拉轻 300 公斤,也就是 1.8 吨左右。而 Model S 85kWh 电池组重量为五六百公斤,搭载 125kWh 电池组的 Thunder Power,要做到 1.8 吨的重量,在车身轻量化上势必要更下工夫才行。

至于续航能力,在总重量轻、电池组容量更大的情况下,超过特斯拉,甚至达到 650km 的标称水平,其实也并不是不可能。关键就是看他们怎么在大容量电池组的基础上控制总重量。

不过,大容量电池意味着整个电池组的成本会大幅增加,Thunder Power 的预计售价是 40 万,要做到成本控制不容易。特斯拉向松下采购电池的单节成本约为 2-3 美元。

Thunder Power 的电子与电控研发由博世负责,底盘研发由 Dallara 负责,而电机部分应该会由他们自己完成,这是他们所擅长的领域。

整车将由他们在浙江绍兴的工厂生产。按照他们的计划,2017 年试产,2018 年将会量产,目标产量是 10 万辆,而他们的目标用户,据沈玮说是 35-45 岁之间的人群,主要以国内江浙沪地区为主。“这些人太有钱了”,他说。目前,Thunder Power 的车子已经接到了订单。

又是一个狠角色?

他们当然也算是国内造车大潮的一员,参加法兰克福车展,按照沈玮的说法,也是为了“展示中国人的造车能力”。不过,为了这辆车,其实他们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他说从 8 年前就开始准备电动车研发。

Thunder Power 本身是台湾上市公司,1987 年成立,做电动工具和马达起家,后来沈玮的团队对其控股,转型开始做电动车。目前他们的电动车研发团队在意大利米兰附近。

根据官网介绍,他们的首席技术官是 Peter Tutzer,曾任 Lotus 莲花汽车技术总监,在此之前还领导了布加迪威龙从立项到实现量产的工程设计,首席制造官是 Franz Schulte,拥有超过 40 年的汽车制造经验,主要专业知识领域包括冲压、汽车组装、质量控制和模具。

另外,根据网络资料,沈玮还投资了上海同捷。同捷是一家汽车设计工程公司,主要服务自主品牌。关于对同捷的投资和控股,网上还有专门的文章解读,从文章来看,这段故事非常波折。不过,那个时候的报道里,沈玮的名字被写成了沈玮仑。(在他的名片上,英文名是 Wellen Sham)。

之前提到的绍兴工厂,是投资 45 亿建设的。有意思的是,沈玮之前推崇的是轻资产模式,而他对于自己建厂生产给出的解释是,这样可以更好的做品控。在这一点上,沈玮和长城华冠董事长陆群的看法和做法很一致。

他说,国内的造车团队越来越多,这是好事,但是必须得用钱来砸,比如开很高的薪水来吸引人才。

我们前方小伙伴在和他聊完之后,给出的印象反馈是:土豪、任性。对于 Thunder Power 来说,钱应该是不缺的,但愿这不是一家放卫星的公司。

至少对我们来说,这家公司从现在开始,不那么神秘了。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吉ICP备2020006555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08811

diandong123.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