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特斯拉

5.8秒破百续航1200公里,仅售25万元!小牛的首款SUV即将上市
小牛首款SUV将于3月31日上市,最快仅需5.8秒破百,最大续航里程达到了1200公里,最低配车型仅售25万!自游家NV霸气来袭,定位中大型五座SUV,拥有两种动力,剑指理想ONE!下面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今天说的这款车就是小牛公司旗下牛创新能源科技公司打造的自游家NV。作为小牛公司生产的第一款汽车,自游家NV 将于2022年3月31日正式上市。自游家NV定位为中大型五座SUV,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理想ONE。 今年2月底,“小牛汽车”首款车型自游家NV实车亮相,诠释属于自己的别样风格!说实话,自游家NV整体造型并不惊艳,而且有路虎卫士那个味;在车身尺寸方面,自游家NV车长接近5米、车宽接近2米,轴距达到了2米9,修长霸气,还是非常唬人的。 自游家NV号称为“人性化全场景智能SUV”,在科技装备方面一应俱全,自带15.6英寸中控大屏+六科线性震动马达,实现全方位触控感应;在动力方面,自游家NV全系标配智能电动四驱,纯电续航达到了700公里,增程版车型续航里程达到了1200公里,最快仅需5.9秒破百,实力完胜大多数同级别车型。 隔壁老王,有一说一!小牛汽车终于来了!纯电+增程双版本,全系标配四驱,零百加速5.9秒,最低配车型仅售25万起,整体性价比超高,还要啥理想ONE、蔚来ES6、特斯拉MODEL Y? 出处:头条号 @隔壁老王说车官方号 read more
特斯拉在中国再涨价!高配Model 3和Model Y的售价上调1万元人民币!
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Model 3高性能版和Model Y长续航、高性能版涨价了,价格均上调1万元。 官网显示,Model 3高性能版的价格已调至34.99万元起,较原来的33.99万元上涨1万元;Model Y长续航、高性能版的价格分别为35.79万元和39.79万元,较之前的34.79万元和38.79万元上涨1万元。 出处:澎湃财讯 read more

特斯拉的行李箱前置的根本原因剖析
同样是纯电动汽车,只有小鹏P7和特斯拉的前机舱中间有个坑能放行李,但是特斯拉前机舱坑明显大很多,其他纯电动汽车前机舱都是有设备的,有的设备很小,很浪费空间,但也是占用着全部机舱。为什么特斯拉能把设备分散放置进前机舱空间,而绝大多数国产纯电动车就不能呢? 这其中不得不说到特斯拉的设计理念:因为特斯拉不是纯家用车,与是否是纯电平台无关。 设计前备舱,主要为了让汽车拥有一个相对协调的比例造型。这种审美来自燃油车的长期养成—引擎舱越长越大,姿态越优美,定位越高级。比如Mustang 2.3T限量版和宝马Z4 电气化之后,更小引擎有更大自由,选择不同的排布方式。为了延续燃油车时代的优美传统,以前备舱代替引擎舱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换句话说,这类车型都不太追求极致空间。 特斯拉Model S、Model 3(Model Y)采用前备舱的设计,更低的车身高度,营造了跑车、运动的外观,后果是侵占乘员舱的空间,尤其是将电池布置在底盘上,后排乘客头部空间表现不好。如果提高车身高度,灵动感就会消失,Model Y看起来就特别面包。 同样的例子有很多,福特Mustang Mach E也采用了前备厢。代入Mustang,福特会认为Mustang一直以来都是后驱、PonyCar的设计风格,所以Mustang Mach E也要有这种姿态。 要让人看到Mustang Mach E就能联想到这是Mustang,所以前备舱也是为了造型而存在的。 只是,Mustang Mach E要更聪明一些,为了照顾后排空间,设计了非常巧妙的车顶弧线,使肉眼看到的和实际存在的并非同一条。 同理,小鹏P7也是如此,至于那些既没有设计前备舱,又在造型上的妥协的车子,属实不知道到底在追求啥子。 那么,是不是没有前备舱,就不是纯电平台呢? 诞生于奥特能纯电平台的凯迪拉克LYRIQ也没有前备舱,将空调等零部件放置在原发动机舱位置,尽可能缩短车头,做到极致化的空间利用率。 美国人的思路是,把一个整体空间切割成几小份,会降低实用性,所以最大化了后排和后备厢。 通用打造第一台纯电平台车型Bolt时也是这种想法。因为正常人的思路就是,既然纯电可以做到纯平地板,电动机又非常小巧,那么缩小发动机舱,做一个空间非常大的家用车该多好?因此,Bolt没有前备舱,只是看起来非常面包就是了。 事实上,欧洲也有这种思路的土壤,大众在开发MEB平台,没有采用前备舱的做法,毕竟大众主要做的还是纯家用车。 与微蓝7思路几乎一致的ID.4,只是因为更长了,所以更高的车身高度和更短的发动机舱让这台车比例看上去还好。大众ID.4实现了,同级纯电动汽车远超同级燃油车的空间实用性。 前备舱到底实用不实用,其实没有争执的必要,本身就非常鸡肋,空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开启方式又不如后备厢感应式方便。福特认为前备舱有些鸡肋,在前备舱里开发了许多玩法,比如你可以放满冰块,塞一些饮料进去,完全不用担心浸水的问题。 出处:头条号 @66号汽车工坊 read more

特斯拉彻底放弃毫米波雷达技术
正当大多数车企还在纠结于应该在自己的产品上搭载多少颗激光雷达,多少颗毫米波雷达时,小雷通过特斯拉官网获悉,从2022年2月中旬开始,特斯拉投放在北美市场的Model S和Model X将不再配备毫米波雷达。 事实上早在2021年5月份,特斯拉发布FSD Beta v9时,就取消了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销售的Model 3和Model Y两款入门车型上所搭载的毫米波雷达,用上了一套仅由8个120万像素摄像头组成的“Tesla Visiom”视觉系统。 如今随着北美市场的Model S和Model X也不再搭载毫米波雷达,这也就意味着从此刻开始,特斯拉在北美市场上已经实现了纯视觉自动驾驶的这一愿景,正式进入了它想要的纯视觉智能驾驶时代。 坚持纯视觉的特斯拉硬刚整个行业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至今,该领域目前已经演变成了融合感知派和视觉感知派这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 除了特斯拉之外,绝大多数车企都属于融合感知派,它们往往会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重冗余感知方案。对于融合感知派成员来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已经不再是装不装的问题,而是需要装多少个的问题。 其中,小鹏汽车给旗下售价为20.53万元的小鹏P5 550P车型安装了2颗激光雷达,即将上市的上汽智己L7搭载了3颗激光雷达,本田Legend作为日本首款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的车型,更是搭载了5颗激光雷达。 相比起需要兼顾量产成本,并且并不盲目追求高阶自动驾驶能力的车企,一门心思死磕无人驾驶的RoboTaxi公司则在激光雷达的堆砌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其中,以不惜血本堆料著称的AutoX直接在它的第五代无人车上搭载了6颗激光雷达。更有甚者,美国的RoboTaxi公司Zoox更是丧心病狂地在它的自动驾驶测试车上堆了8颗激光雷达。 对于车企、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公司疯狂堆砌激光雷达的行为,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对此是表示嗤之以鼻的。要知道,马斯克一直以来都是坚决反对通过激光雷达来实现自动驾驶,甚至多次在公开场合贬低激光雷达。 马斯克认为,激光雷达昂贵、丑陋,且没有必要,它就像是人身上长了一堆阑尾,阑尾本身的存在就基本是无意义的,如果还长一堆就太可笑了。激光雷达也是如此,它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没有必要。在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看来,只有纯视觉方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从融合感知技术流派和纯视觉感知技术流派这两大自动驾驶技术阵营的阵容来看,目前绝大多数车企和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公司都采用的是前者,而纯视觉感知则由于过于极端,基本只有特斯拉还在坚持使用这一技术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马斯克会如此嫌弃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坚定地选择纯视觉感知这一自动驾驶技术方案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根植在马斯克思维中心的第一性原理开始说起。 第一性原理存在bug,纯视觉做不到无人驾驶 马斯克曾经说过,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就是摒弃比较的思维,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现,看透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对于马斯克的这套理论,小雷打心底里表示认同。 要知道,Space X旗下的猎鹰火箭之所以能够以极低的成本飞出大气层,飞向太空,与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特斯拉之所以能够将纯视觉算法做到如今这种出类拔萃的地步,也和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脱不开关系。 在马斯克看来,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产物,而纯视觉感知这一技术路线则无限趋近于人,他希望让每一辆特斯拉都能够成为一个高度的智慧生物,因此特斯拉所有的技术出发点都是以人类的思维来展开。 我们人类是没有类似于雷达的器官的,但是我们只靠眼睛依然能够识别道路上的交通情况,这也是马斯克认为依靠纯视觉方案就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础。在马斯克看来,摄像头就像是汽车的眼睛,而神经网络引擎就是脑子,方向盘、油门、刹车就是汽车的手和脚。 从马斯克的逻辑思维来看,这样通过第一性原理完成的设定并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在小雷看来,纯视觉方案的问题恰好是出在了人身上。 特斯拉能够进行360°无死角监控的8颗摄像头+发达的神经网络引擎或许完美模拟人类在驾驶时的所有场景,甚至比带着情绪开车的人类驾驶员更加安全,但是纯视觉方案和人类一样存在一个足以致命的弊端——能见度极低的雨雾天气。 既然马斯克是基于第一性原理来逐步完善它的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方案,那么小雷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以第一性原理来分析分析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方案的弊端。 我们在雨雾天气高频出现的道路边通常会看到这样一块警示牌,上面写着“雨雾天气,减速慢行”。之所以会在这样的地方出现这样的警示牌,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驾驶的风险系数在能见度较低的雨雾天气成几何倍数增加。 人的肉眼无法穿透雨雾,对远处的路况进行侦测,马斯克用于模拟人眼的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方案自然也无法做到。人类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会保持高度警惕,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靠边停车,而纯视觉自动驾驶则要么只能顶着巨大的风险继续前行,要么直接失效,被驾驶员所接管。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按照马斯克的野心,他对特斯拉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的野心绝不会止步于动辄就让驾驶员接管的L2级别,而是想着探索L3、L4甚至L5无人驾驶领域。然而,遇到能见度低的雨雾天气就直接失效的纯视觉方案又如何能够继续向上发展呢? 从自动驾驶发展的技术路线上来看,小雷是坚定不移的雷达感知流派拥护者。小雷认为,想要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那么激光雷达必不可少。 众所周知,激光雷达精度高,探测距离远,可以增强感知系统的冗余性,补充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缺失的场景。另外,随着半固态、固态激光雷达逐渐替代了机械式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体积也正在不断缩小,成本已经从原本动辄上万美元降低到了1000美元。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是为了降本? 如上文所言,特斯拉之所以看不上激光雷达,是因为马斯克觉得激光雷达丑陋且昂贵,且没用。然而,马斯克口中价格昂贵、颜值丑陋的激光雷达在近几年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激光雷达无用论”也已经站不住脚。那么,为什么特斯拉依然坚持采用纯视觉感知这一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呢? 在小雷看来,特斯拉采用纯视觉感知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个字——抠。在小雷看来,“抠门”真的就是马斯克旗下公司的企业文化,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就是马斯克一直都在做的事情。 众所周知,搞航天是个高精尖的事情,“烧钱”也是出了名的厉害,美国NASA每发射一次两级火箭都需要花费1.3亿美金。然而,马斯克的Space X凭一己之力就将火箭发射成本降低了超过60%。 由此可见,马斯克对成本控制的苛刻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值得一提的是,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马斯克旗下的另一家公司特斯拉身上。前段时间,特斯拉官方发布了一则名为《特斯拉成本控制的“极佳”定律》的视频,该视频内容围绕特斯拉如何降本增效展开,同时也揭秘了它在生产制造工艺方面的创新。 特斯拉认为,汽车成本的本质在于工厂,而特斯拉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就是它的超级工厂,每一家工厂的生产效率直接决定了整车的制造成本。例如,特斯拉的大型压铸机独创性地将70余个零部件精简成了1个,这类创新性技术将会不断摊薄特斯拉工厂的制造成本。 除了创新的制造工艺以外,本土化生产也是特斯拉最重要的降本手段之一。到目前为止,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零部件本土化率已经超过了90%,而这也是此前Model 3、Model Y能够大幅降价的底气所在。 在动力电池方面,成本同样是特斯拉引以为傲的4680电池的杀手锏。据了解,这款电池相比起过去能量密度可以提升5倍,续航能力提高了16%,输出功率提高了6倍,但成本却下降了14%。 同样的道理在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上也一样适用。尽管目前的激光雷达价格已经大幅降低,但是在“抠门”的马斯克眼中,上千美金的激光雷达同样也是要钱的。 要知道,目前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销量并不高,而特斯拉已经有了相当夸张的销量基础。如果每台车都搭载激光雷达,这对特斯拉来说同样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当然,特斯拉量产车从头到尾都不曾搭载过激光雷达,即便是这次,它取消的也只是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的价格并不像激光雷达那么昂贵,那么特斯拉为什么也要取消呢? 总结 马斯克否定的并不只是激光雷达,而是包括毫米波雷达在内的所有雷达式感知设备。小雷认为,他之所以要取消毫米波雷达,其一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其二则是为了斩断自己的后路,坚定自己发展纯视觉自动驾驶的决心。斩断自己的后路,就意味着特斯拉除了发展纯视觉感知自动驾驶技术之外就已经无路可退了吗? 小雷认为也不尽然,因为小雷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情况:尽管特斯拉表现上在死磕纯视觉技术路线,但实际上它却已经与激光雷达供应商Luminar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搭载激光雷达的特斯拉Model Y早已经开始上路测试。 […] read more

特斯拉ModelQ的续航达到1000公里
近段时间,比亚迪汉亮相了猎装版本的草图,并且很多改装爱好者已经开始对比亚迪汉进行列装版的改装,而当下作为标准竞争对手的特斯拉,正式亮相了首代美版特斯拉ModelQ,车型整体的续航里程能够达到1000公里,并且采用了猎装造型,先一步比亚迪汉猎装版车型亮相,这款全新的美版特斯拉ModelQ展现出的外观颜值比较突出,作为猎装版车型,整体的性能感,运动感和时尚感非常丰富,现款比亚迪汉也头疼,毕竟当下国内市场的新能源年轻化轿跑车型竞争非常激烈,而这款全新一代的特斯拉ModelQ以猎装版B级车的身份出现,整体的优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特斯拉ModelQ 全新一代的特斯拉ModelQ整体的外观辨识度比较突出,车型依然采用了经典的家族式设计语言,从前脸来看非常具有跑车和轿跑的风格,而车神的侧身采用了猎装造型,整体的运动感,性能感和年轻感十足,在目前同级别的B级车当中,大众CC猎装版车型能够与之媲美。 全新首代特斯拉ModelQ将会推出多个版本车型,但是都会主打猎装版的造型,列装版造型整体的车身高度和底盘通过性与常规轿车基本一致,但是尾部将会采用大幅度的溜背设计,后备箱采用掀背式的风格,整体的实用性更加突出,并且动力和驾驶乐趣更加浓重。 全新一代的特斯拉ModelQ作为新一代的特斯拉年轻化轿跑车型,整体的续航里程大幅度增长,并且运用了最新一代的家族式设计语言,猎装版的造型将会成为新系列的版本,能够吸引到年轻人的目光和关注。 总结: 全新首代特斯拉ModelQ列装版车型正式登场,为比亚迪汉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是比亚迪汉列装版车型也会逐渐亮相,两款车型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 出处:头条号 @色彩车圈 read more

这两款纯电新车或可与特斯拉Model Q一拼!
汽车行业的未来属于新能源领域,这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诸多车企都加快去燃油化进度,转而向全新技术研发投入诸多精力。作为此次大潮的领军者,特斯拉靠着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在全世界范围内风靡一时,而其新车Model Q(暂定)也箭在弦上,即将为抢占更多份额做出努力。此外国产造车势力也前赴后继,有两款电动新车具备爆款潜质,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特斯拉Model Q 单单凭借Model 3和Model Y两大力作,特斯拉就在市场大战中“横行霸道”,不管是人气还是生存空间都相当出众,让一众对手分外眼红。但其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和BBA等豪华品牌一样,准备以更为亲民的Model Q抢占工薪消费群体的关注。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也能在紧凑型轿车领域扩大影响力。 根据目前得到的信息来看,Model Q将会采用两厢结构,更加富有都市气息。其还会区分五门版和三门版本,这样更能吸引不同消费群体的强烈。该车颜值上还是延续该品牌一贯风格,以极简理念打造,线条运用合理流畅,未来感较为出众。封闭式前脸凸显新能源身份,隐藏式门把手展现潮流审美,大尺寸轮毂在运动属性上也更为突出。 Model Q在内饰上估计和Model 3颇为神似,还是坚持走触屏化道路,取消大部分传统物理按键,而是几乎将所有功能都集结到触控液晶屏上。但这样虽然操控时可能较为方便,但对于屏幕的运行速度和反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旦出现死机或者卡顿情况那将十分头疼。该车续航方面预计在500公里到600公里左右,传言其在电池上会和比亚迪强强联手,如若成真那竞争力将更上一个台阶。 小鹏G9 眼看着老对手理想靠着ONE一辆车就斩获可观销量,小鹏也按捺不住强势推出新车G9,希望可以在SUV大战中更进一步。该车在去年广州车展上大出风头,以“全新智能旗舰SUV”名号成为很多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据悉该车不仅仅将在国内销售,还获得了欧盟认证,会向海外市场进军。 小鹏G9大概率在今年四月份开启预售模式,最快下半年就能交付到客户手中。届时其和理想ONE之间必然会进行一场激战,外界对此颇为期待。新车在设计上采用小鹏家族式理念,前脸部分看起来和G3i还有P7等车型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给人强烈科幻观感。分体式大灯组与下方贯穿式进风口相得益彰,辨识度得到强化。无边框车门、隐藏式门把手和多辐式超大轮毂都是亮点,尾部贯穿式灯带当然没有缺席。 基于X-EEA 3.0电子电气架构打造,小鹏G9在科技属性上看点十足。其将会搭载X Pilot 4.0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实现更为高阶的辅助驾驶能力。在第二代智能座舱之下,该车拥有双“征程3”高算力芯片和多达12个超声波雷达。在最为关键的续航里程上,小鹏G9将会展现800V高压SiC平台的实力,能够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目标。 宏光MINI EV敞篷版 自从MINI EV大爆之后,诸多车企都将目光锁定在微型电动车领域,导致该细分市场新车大批量涌现,竞争形势日益激烈。但“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制造什么”,其根据全新局势主动做出改进,以MINI EV敞篷版博人眼球,让普通人开上一台敞篷车的梦想照进现实。 MINI EV敞篷版在颜值方面和普通款车型存在很多相似点,但在部分细节之处进行优化,做大不同当然就是其敞篷车定位。其前脸部分以纯白色封闭式格栅吸引关注,大灯组虽然造型方正,但在周围加入熏黑式点缀,运动属性有所提升。全新五菱银色LOGO很是醒目,这次改动真心值得肯定。侧面造型较为简单,轮毂尺寸虽然较为娇小,但和整体车身相比也十分适宜。 MINI EV敞篷版在空间上不能抱有太高期待,其长度为3059mm,轴距则是2010mm。但是该车毕竟只是作为短途代步需求,所以对尺寸方面不必过多强求。其在内饰部分则不打折扣,一体式触控液晶屏展现诚意,部分传统物理按键也得以保留,便于日常用车时操控。新车将会在今年第二季度正式与大家见面,估计到时候销量上又会带来不少惊喜。 出处:头条号 @车文频道 read more
体积比盐粒儿还小的电池问世了
2022年2月22日讯,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及中国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科学家在《先进能源材料》杂志上撰文称,他们研制出了迄今世界上最小的电池,可为一粒灰尘大小的计算机供电,未来有望在物联网、微型医疗植入物、微型机器人系统和超柔性电子等领域大显身手。 电子产品一直在朝小型化迈进,小型微电子设备(如植入人体内的传感器系统)需要比一粒灰尘还小的计算机和电池。但迄今为止,缺乏可随时随地运行的电源,以及很难生产可集成的微电池这两大因素阻碍了这一趋势。 科学家们称,通过开发合适的电池或“采集”发电方法,可以为微小的亚毫米级计算机供电。但目前微型电池的生产方法与普通电池大相径庭,如拥有高能量密度的紧凑型电池(纽扣电池等)使用湿化学方法制造而成,使用这种标准技术生产的微电池可以提供良好的能量和功率密度,但其直径明显超过1平方毫米。 研究团队的目标是设计一种直径小于1平方毫米、可集成在芯片上的电池,其最小能量密度仍为100微瓦时/平方厘米。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团队在微型规模上集成了集电器和电极条——特斯拉也在大规模使用类似工艺制造其电动汽车用电池。 研究人员使用到了所谓的“瑞士卷”或“微型折纸”工艺。他们在晶圆表面连续涂覆聚合物、金属和介电材料薄层,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分层系统。薄层被剥离会释放出机械张力,随后自动弹回去卷成“瑞士卷”。因此,不需要外力就能制造出一个自卷绕圆筒式微型电池。 利用这种方法,团队制造出可以反复充电的迄今最小的微电池,其比一粒盐还小,能为世界上最小的计算机芯片供电约10个小时。而且,该方法与现有芯片制造技术兼容,能够在晶圆表面生产高通量微型电池。 研究人员称,这款微型电池有望在物联网、微型医疗植入物等领域大显身手,应用于未来的微纳电子传感器和执行器内。他们表示,这项技术仍有巨大的优化潜力,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强大的微电池。 撰文:科技日报 @刘霞 read more

贾跃亭的“FF91”会进中国市场吗?法拉第未来的子公司注册资本暴涨200%
日前,懂车帝从天眼查获悉,睿驭汽车(北京)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1000万人民币增加至3000万人民币,增幅为200%。 睿驭汽车是FF的全资子公司 这家公司是法法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批发汽车;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 根据天眼查的简介:“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来)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德纳(Gardena),目前拥有400名员工,正在开发首款电动车产品,其将特斯拉作为标杆和目标。该公司背后的支持方是来自中国的乐视贾跃亭。” 法法汽车中国 值得关注的是,法拉第未来的首款量产车FF91即将于北京时间2月24日上午8点正式下线,此时法法中国对子公司增资,有业界人士认为,或许这也意味着FF91未来可能会进入到中国市场。 FF91官宣即将下线 此前,FF全球CEO毕福康曾经表示:“FF 91定位是一款高端车型,售价会高于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9.21万元),它的产量并不会很多,主要为了证明我们是具有交付产品给用户能力的。” FF 91 不过令人吃惊的是,FF91进入中国后的售价会达到约200万元,定位高端豪华新能源车。 撰文:常思玥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美国Amprius公司的“世界最高密度”电池开始出货了
美国 Amprius 于2022年2月16日宣布,出货第一批商业化的 450Wh/kg(1150Wh / L)锂离子电池单元,它们将被用于新一代的高空伪卫星(HAPS),这是目前可用电池中能量密度最高的锂电池。 据该公司称,这些是目前“世界最高密度”的商业化电池单元,“在先进的航空航天应用中部署颠覆性的电池单元,肯定了 Amprius 是现有最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领先供应商”。 实现这一结果的一个关键是 Amprius 的硅阳极(Si-Nanowire 平台),该公司曾在 2021 年 11 月 8 日宣布了 405Wh/kg的电池,仅几个月能量密度就达到了 450Wh/kg。去年 12 月,该公司称其 370Wh/kg的版本可以在大约 6 分钟内从 0 充电到 80%。 安普瑞斯科技公司的首席运营官 Jon Bornstein 说,“与之前在 2021 年 11 月 8 日宣布的 405Wh/kg产品相比,这一进步凸显了我们在提供具有无与伦比的性能的产品方面的路线图的加速。我们专有的 Si-NanowireTM 平台和我们开发的综合解决方案实现了无与伦比的性能,并继续保持我们的产品领先地位。” 目前,Amprius 在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的工厂中以有限的规模生产电池单元。本季度晚些时候,该公司打算为其在美国的第一个大批量的生产设施选择地点。 该公司没有透露制造能力如何,也没有透露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单元是否会进入电动汽车。 特斯拉的埃隆-马斯克曾在 2020 年称,400Wh/kg能量密度的电池单元只需 3-4 年就能实现,也就是 2023-2024 年,这将大大减轻电池的重量。 根据 Enpower 的数据,目前特斯拉的 […] read more

下一代特斯拉的FSD更好?
如果你对即将在明年登场的特斯拉新一代 FSD 有所了解,又如何看待如今老一代的 FSD 呢? 先说结论,两代 FSD 间的差异巨大,特别是基础硬件——既无法通过简单的物理升级完成,更不用说 OTA 了。 目前这一代特斯拉 FSD(HW3.0),图像传感器为安森美的 AR0136AT,这是 2015 年的产品,像素仅有 123 万像素。 新一代 FSD(HW4.0),不出意外的话,首先会搭载在不断推迟量产的 Cybertruck 上,其中最大的变动之一就是图像传感器由安森美的 AR0136AT 变为索尼的 IMX490,像素增加到 543 万。 IMX490 像素为水平 2896*垂直 1876,1/1.55 即 10.36 毫米,ADC 10 比特帧率为 40 帧,ADC 12 比特帧率为 30 帧,灵敏度为 2280mV,动态范围为 120 分贝,可扩展为 140 分贝。 AR0136AT 为 1280*960 像素,1/3 光学尺寸,IMX490 是其两倍大,也就是摄影界常说的「底大一级压死人」。这里的「底」指的是传感器的光学尺寸。 光学尺寸大,好处有两点: 首先,成像更好。因为更大的传感器能接收到更多的光。光越多,成像也越好。信噪比越高。 其次,更大的传感器更容易获得广角。所谓长焦易得,广角难求。即便是 2022 […] read more

Model S Plaid 的电池里有秘密
在海外的电动车 KOL 圈子中,Model S Plaid 已经成了身份的象征。 这仿佛就像拥有一部当季最新的 iPhone 旗舰之于科技 KOL 的关系:如果连一款最能代表当下行业技术特点的车都没有的话,你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懂这个行业? 而相对于传统燃油车的「旗舰」来说的话,Model S Plaid 与对应参数表现的产品来说,又太「便宜」了,这也是几乎做到人手一车的又一关键因素。 在一样的价格里,Plaid 是最快的。 在一样快的产品里,Plaid 是最便宜的。 能做到这一点固然有电动化的优势,但最难的还是特斯拉的努力。 最近,Sandy Munro 老爷子拆解 Model S Plaid 的工作进入到了电池阶段,我们终于有机会,来看看特斯拉在这一「技术大爆炸」产品中都做了什么。 都不用拆开,我们就能看到 Plaid 电池的第一个变化,在电池包的最上面,增加了一组云母保护罩,这个罩体重 15kg,在之前的特斯拉车型上都没有出现过。据猜测,加入这一部件的目的,是为了符合中国日益严格的电动汽车防火要求。 在拆开电池包的时候,能看到特斯拉在壳体上的制造技术。Munro 强调特斯拉使用了通用汽车拥有专利的同轴焊接工艺,而额外增加的钢板,都增加了电池包外壳的刚性。 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内部包括电芯和电路在内的全部组件和外壳之间,特斯拉预留了从 2.5 厘米到 3 厘米不等的空隙,这可以保证在严重碰撞的时候给金属外壳留下足够的形变空间,而不至于挤压到电池本体。 抛开外壳,最重要的一点其实也是行业中最近火热的生产工艺话题:压铸。 整个电池包的内部结构,是靠铸件来完成结构支撑和分块区隔。 铸件的第一个好处,是强度更大,因此在实现同样结构所需的情况下,也会更薄,因此会把更多的空间留给电芯。 第二个好处,则是成本更低,除了铸件本体制造的成本更低外,这套铸件还一次性「承接」了更多以往需要更多其它部件才能完成的功能。 比如,铸件的两个外侧起到了支撑管线的左右,一侧固定住了内部的线缆,一侧固定住了热管理的通路,而这些都不需要在为它们设计制造额外的部件。 在 Plaid 上,特斯拉继续推动了元器件的高集成化,比如在之前的 Model S 上,包括车载充电器,DC-DC 转换器等分列电池包的两端,而 Plaid 只需一侧就放下了全部部件。 这样,就有更多空间留给电芯。 在电池包体积相似的情况下,特斯拉曾经的 85kWh […] read more

太阳能充电车真的问世了,售价108万!
既然太阳能可以转化电能,为什么不给电动车的车顶上装上太阳能板呢?! 相信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但目前太阳能转化效率还不够高,仅车顶上这一小块面积不够满足汽车行驶的续航距离,再有就是,长期遇上阴天该怎么办? 但是,最近一家来自荷兰的初创公司LightYear推出的太阳能汽车LightYear One(光年一号)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LightYear One在最新的测试中,打破了电动汽车单次充电行驶距离的纪录,充电一次,就以85公里/小时速度连续行驶了将近9个小时,完成了惊人的725公里! 而能做到如此,可不是因为它的电池容量足够大。事实上,LightYear One的电池容量只有60kWh,相同电池容量下的特斯拉Model S 大概能跑个300多公里… LightYear One能如此持久,是因为它有另一颗能够提供源源动力的“肾”——太阳能电池板 从汽车的引擎盖、车顶到尾翼处覆盖有其获得专利的近千个手机大小的长方形黑色双曲面太阳能电池板,总面积达到了5平方米。 且每块电池板都采用独立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可以适应车顶的弯曲弧度,也考虑到了即便部分电池板被遮挡,也不会影响剩余电池板正常光伏发电。 要知道,这个提升和进步可不是突然就从天上掉下来的,原来这个初创公司的主力都是荷兰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在2013、2015、2017三年都获得了世界太阳能汽车大赛的冠军。可以说如今的巨大进步是他们连续多年摸索每一个细节不断提升续航里程所取得的累积成就! 如今的LightYear One正是若干年来技术累积的成果,马上就要把它从赛车引入到民用的量产车了! 如今的这个太阳能充电系统可以平均每小时为LightYear One提供12公里的续航电量,每天在日间充最少70公里的电量… 考虑到天气等种种外在因素,它每年就可以光靠太阳能充电行驶7000公里以上… 当然,毕竟还有时不时的阴天,太阳能毕竟不可能稳定地带来电源。因此LightYear One依然配备了电源充电系统,60kWh的电池组足可以达到普通纯电动汽车的续航了。 而除了能自动充电,LightYear One还非常节能省电!通过最新的技术将LightYear One车体外观进一步优化。 整个设计有点类似于北欧的极简风格,没有过多的线条去修饰,从车顶到尾翼处的溜背设计,更拉长了整个车身修长的身形。 因此LightYear One的风阻系数很低,还不到0.20Cd,每公里电池耗电量也仅为83Wh,比当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电动车都要少2-3倍,是迄今为止空气动力学性能最佳的五座电动车。 而且,LightYear One的每个轮子内都有一个独立控制的电机驱动,再加上高效率的传动系统,这意味着着整车拥有不错操控性能的同时,车子的重量大幅度的降低。 虽然达不到特斯拉电动车百公里加速3.3秒的程度,但依然拥有不输普通燃油车款的加速表现,百公里加速不到10秒… 也就是说,你可以把它当作一台电动+太阳能的混合动力汽车,它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帮你缓解当下电动车在续航上的焦虑,让你的爱车变得更“持久”~ 或许你可能觉得然并卵…打着太阳能的噱头,其实还是玩电动!? 但仔细想一想,如果一辆电动汽车可以用相同的电池容量跑更长的里程,那么它就是高效的啊!而LightYear One近乎是特斯拉的2倍! 当然,这只是开始,按照LightYear首席执行官Lex Hoefsloot的话说:“我们建立这个公司的目的,就是希望将来能打造一台不再依赖充电站的汽车,完全依靠太阳能自行供电,可以实现一光年太阳里程(相当于 5.88 万亿英里)的小目标,这也是我们公司名称的由来。” 虽然目标任重道远,但至少值得期待~目前,LightYear One已经在其官网上开启预定,首批共发售946辆,约15万欧元一台(约108万软妹币)…预计今年夏天交付。 出处:头条号 @新设技抖创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