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丰田
2025比亚迪不再卷低价?有更牛的!
2025年比亚迪的经营策略,会和2020-2024的轨迹之间,发生很大的改变。在比亚迪内部,2025年卷智驾的KPI… read more
都别争了!官媒下场一锤定音,力挺比亚迪,言辞还很犀利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比亚迪致信供应商,要求2025年降价10%的事情,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其中有很多网友和行业内人士表… read more
11月份交付量超3万台!小鹏汽车的路终于走对了!
12月1日,小鹏汽车发布数据,2024年11月共交付新车30895台,同比增长54%,环比增长29%。单月交付量首次… read more
就这算“自动驾驶出行第一股”?
PONY,意为矮种马,或是小马宝莉。但在中国,它几乎完全与一个人绑定——马化腾(Pony Ma)。但小马哥要有危机感… read more
10月欧洲纯电动车销量榜:名爵大降40%被比亚迪首次超越
10月欧盟新车销量866,397辆,下降趋势扭转,同比增长1.1%。 read more
车企一窝蜂量产“固态电池”?
对于固态电池技术,行业内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情况。近日,行业多家车企、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公布了各自固态电池研发的最新进展… read more
日系下注了,该不该等固态电池?
本田召开新闻发布会,释放出了自己的王炸——首次公开自研的全固态电池示范生产线。该试验生产线于2024年春季开始建设… read more
下一个伟大的公司,会不会是小鹏?
之所以看好小鹏,最重要一点在于小鹏把握了AI趋势,站在了最激烈的风口。 read more
定价14万元人民币?已与国内4家车企合作?贾跃亭的FF发布“第二品牌”
北京时间2024年9月20日,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来,下文简称为FF)第二品牌——Faraday X(简称为FX)正式发布。根据FX品牌公布的最新产品规划,先期该品牌将推出FX 5和FX 6两款车型,首款产品会在2025年底下线,其中FX 5预计售价为2万美元起(约合人民币14万元起)。根据官方信息,FF已经与4家中国一线主机厂签署协议或MOU(备忘协议),或许意味着FX品牌车型未来将以代工方式进入国内市场销售。 从产品角度来看,FX品牌第一阶段计划推出两款车型FX 5和FX 6。其中,FX 5预计售价在20000至30000美元之间(约合人民币14万-21万元),同时官方透露,FX 5将具有大空间和运动属性,面向主流市场。 对于第二款产品FX 6,FX品牌预计其售价将在30000至50000美元之间(约合人民币21万-35万元)。与FX 5有所不同,官方表示这款车将兼顾个人与家庭使用。此外,FX 5和FX 6在动力系统方面将提供增程和纯电动力可选,FX的目标是在2025年底下线首款车型。 海外媒体绘制的特斯拉入门级车型假想图(非官方) 目前,关于FX 5和FX 6的详细产品信息FX暂未公布,不过其品牌标识已开启共创征集。此前曾有外媒报道,特斯拉全新入门级车型将于2025年上市,市场定价将保持在2.5万美元上下(约合人民币18万元)。如果FX 5能够如期落地,或许将与特斯拉全新入门车具有竞争关系。 在品牌层面,FX的目标是成为智能电动车(AI EV)市场的“丰田”,相比FF品牌,官方表示FX将面向大众市场,并非FF品牌的“顶奢市场”。结合定价来看,FX品牌旗下车型或许将是真正走量的产品,基于目前官方公布信息来看,FX品牌车型也将引入代工生产模式。 第13辆FF 91 2.0交付现场 回顾FF品牌来看,其首款车型FF 91首发于2017年1月举行的国际电子消费展(CES),时隔6年之后,该车在2023年4月开启生产。第一批生产的FF 91 Futurist Alliance限量300辆,售价为30.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8万元)。2024年2月,FF 91 Futurist准量产测试车运抵中国上海,该车将在中国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验证。今年8月,第13辆FF 91 2.0新车完成交付。有关FF和FX品牌的更多信息,我们将保持关注。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特斯拉 Model Y 成为2024年中国车市的标杆是有原因的!
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新的竞争对手不断涌现。特斯拉 Model Y 仍然是王者吗? 优点 超级抛光的电动传动系统 直线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比以前便宜多了… 缺点 ……但降价确实损害了转售 行程仍然繁忙 给我们一个平视显示器吧,特斯拉 2024 年,特斯拉Model Y遥遥领先于其他车型,成为澳大利亚最畅销的电动汽车,其最接近的竞争对手是其轿车兄弟。 尽管面临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激烈竞争,且Model 3轿车进行了重大更新,提供了比以前更现代化的内饰、更舒适的乘坐体验和更好的精致度。 Model Y 并未进行同样的更新,但也并未完全被抛弃。 3 月份,它推出了三种新颜色选择,并为基本款 RWD 和 Long Range 车型推出了新轮毂设计。哦,价格全年已多次下调。 Model Y 仍是王者吗? 特斯拉 Model Y 售价多少钱? 特斯拉继续在澳大利亚降价,目前基础款 Model Y RWD 的定价与大量混合动力、汽油和柴油中型 SUV 的价格一致。 型号变体 建议零售价 特斯拉 Model Y 后驱版 55,900 澳元 特斯拉 Model Y 长续航全驱版 69,900 澳元 […] read more
满电满油续航可达2500公里!比亚迪重磅发布第5代DM技术
比亚迪“技术鱼池”又有重大“产出”,将混动续航里程甚至“卷”向2500KM级别。 北京时间2024年5月28日晚间,比亚迪正式对外公布第五代DM技术,一同发布上市的还有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秦L DM-i、海豹06 DM-i车型。 根据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凭借第五代DM技术,上述车型综合续航里程甚至最高达到2500KM。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发布会上所言,“燃油车已经成为非主流”。 在业内看来,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的发布,将进一步加速汽车市场油转电的进程,插混将进一步冲击燃油车市场。 进一步颠覆燃油车? “当工程师提到DM混动技术可以将亏电油耗降低到3L以内时,我当即拍板开干。”王传福在发布会上坦言。“如果项目失败了,最多几十个小目标打水漂,但一旦成功了,将会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他笑称。 在比亚迪看来,此次第五代DM技术发布,是其全年最为重要的事项之一。毕竟,比亚迪上一代DM技术曾被市场视为“燃油车颠覆者”。 按照官方信息,第五代DM技术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6.06%。相比之下,强调燃油经济性的日系品牌丰田和本田,其混动系统的专用发动机热效率均约为41%。 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五代DM技术将亏电油耗拉低至百公里2.9L,综合续航里程达到2100KM。其一方面将亏电油耗拉进“2时代”,另一方面将续航里程“卷”向2000KM级别。 值得注意的是,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两款新车秦L DM-i和海豹06 DM-i也在当晚正式上市,起售价分别低至9.98万元。 而且,发布会上的官方信息表明,两款新车在实测中,百公里油耗均小于2.5L,综合续航里程均超过2300KM,甚至最高达到2500KM。 在业内看来,比亚迪此举或将进一步挤压燃油车生存空间。在会上,王传福也直言,“当下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主流,而燃油车则成为非主流。” 在前不久的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国际论坛上,王传福也曾预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走高,未来可能会突破50%,而传统燃油车将进入“生命倒计时”。 在业内看来,比亚迪插混轿车产品未来将主要面对合资燃油轿车竞争。其面对合资燃油轿车的优势主要在于:第一、配置上显著高于竞品带来的性价比;第二,通过插混系统带来的更低油耗戳中消费者痛点。 DM5.0为代表的新周期 在发布会上,王传福回顾了比亚迪在插混技术上的发展历程。比亚迪的插混技术可以追溯到2008年,从2008年到2021年,比亚迪已经经历了四代DM技术。 其中,第一代采用双电机串并联架构;第二代应用多速DCT并联架构;第三代带来多速DCT混联架构,性能提升;而第四代DM技术双电机串并联架构,成为燃油车颠覆者,推出DM-i(主打节油)、DM-p(主打性能)、DMO(主打越野)。 不过,比亚迪的插混之路并非坦途。“我们本以为插混技术可以在2018年迎来高光时刻,然而事实却是相反的,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甚至比亚迪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分歧。”王传福坦言。 不过随后,插混车型在比亚迪的产品矩阵中,逐步占据了重要地位。在2023年,比亚迪插混车型销量达到143.81万辆,占到整体销量的47.55%。而在今年前4月,插混车型更是大放异彩,在整体销量93.95万辆中,插混车型销量达到50.19万辆,占比达到53.45%。 中泰证券甚至评价,当前市场对比亚迪新品周期存在认知差,“2024年真正的新品周期并非荣耀版车型,而是以DM5.0为代表的新一代车型。” 在中泰证券看来,当前荣耀版车型的本质并非2024年新品周期产品,而是自2021年起以DMi为代表的上一轮产品周期的尾声车型。“真正的产品周期将以秦L(搭载DM5.0)为代表的新品开启。” 该机构表示,随着DM5.0 插混系统进一步提升性能,比亚迪插混车型优势还将继续保持。插混带动的新一轮产品周期促进下,公司新车放量有望带来新一轮估值中枢上移。 插混的“中国时代” 不过,在插混赛道上,比亚迪也并非没有对手。 王传福也在发布会上表示,“插混不再是‘无人之境’,长安、上汽、广汽、奇瑞、吉利、长城等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插混产品。” 今年以来,多家自主品牌宣布插混车型续航里程超过2000公里的技术储备。 其中,东风在5月24日发布了首搭马赫电混PHREV(插混/增程)技术的新车型——风神L7,在无补能综合续航极限挑战测试中,东风风神L7实测综合续航最高达2054公里,馈电油耗为3.8L/100km,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5.18%。 而在3月,吉利也宣布雷神电混技术平台将推出新一代电混系统。该系统在满油满电的情况下,最高续航可突破2000公里。据悉,该公司最新一代混动发动机热效率已突破46%,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量产。 在业内看来,近三年来,中国品牌已经纷纷推出自己的插混技术,在技术深度、应用广度、产业链完整度已领先全球。 撰文:中国基金报 @冯尧 read more
整个汽车行业在裁员
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行业全在裁员,首当其冲的就是燃油车企,我只是简单搜集了几家,其裁员情况就已经很夸张。 2023年7月,英国路特斯汽车宣布裁员,给出的理由是为了应对经济困境。 2023年8月,美国通用汽车宣布裁员,并关闭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信息技术中心。 2023年9月,瑞典沃尔沃汽车宣布就把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员工裁员10%。 2023年9月,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宣布裁员。 2023年10月,美国福特汽车宣布裁员。 2023年12月,曾公开承诺“2029年前不裁员”的德国大众汽车,宣布启动“提前退休”计划,希望自家员工在申请“遣散费”后可以自愿“退休”。 在欧美巨头车企纷纷裁员的时候,合资车也扛不住了,毕竟母公司都赚不到钱要裁员,合资的子公司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无法完全统计所有数据,简单选几家中外合资工资给大家看一看。 2023年上半年,福特中国启动裁员。 2023年6月,广汽三菱宣布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工厂开始“临时停产”,所有人员“放假”。 2023年7月,广汽丰田传出大规模裁员新闻,对此广汽丰田紧急辟谣,说开除的都是劳务派遣工,是因为广汽丰田在根据市场形势合理、适时的调整生产安排。 2023年10月,奇瑞捷豹路虎启动裁员,新闻大幅报道后奇瑞捷豹路虎官微发布消息称不是裁员,只是“岗位优化”。 之所以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燃油车不行了。 2024年3月,中国新销售汽车中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首次超过一半,也就是新卖出去的汽车里燃油车的比例已经低于一半了。 即便汽车行业总规模不变,短短几年之内从燃油车占比100%变成低于一半,那也代表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没有了,对应的燃油车企那肯定要裁员啊,这个是不可避免的,理论上说裁员比例低于一半甚至都算胜利。 但其实裁员的不止是燃油车企,新能源车企也在裁员。 全世界最出名的新能源车企特斯拉,于2024年4月宣布启动大裁员,全球员工裁员10%,大约1.4万人,特斯拉中国一些部门的裁员比例超过30%。 马斯克在发出的全员信中称特斯拉在裁员前对组织进行了彻底的审查,以确保裁员的合理性,但《财经》记者采访的特斯拉员工都表示裁员非常匆忙,没有任何交接和通知,裁员更像是随机选人,很多绩效高和年限长的员工也被裁了。 但在特斯拉裁员前,美国的其他造车新势力就已经启动了裁员。 2024年2月,美国造车新势力Rivian宣布了裁员6%以减少成本的计划。 2024年3月,美国造车新势力Lucid表示将裁员18%,以削减成本。 2024年4月,美国的特斯拉才开始裁员。 裁员时,特斯拉总裁马斯克对于同行Rivian和Lucid两家美国造车新势力的评价是:除非接下来发生技术路线的大调整,否则只有破产一条路。 燃油车企裁员,合资车裁员,新能源车企特斯拉裁员,造车新势力也裁员,全在裁员。 不是说汽车行业蒸蒸日上吗,怎么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的企业都在裁员? 甚至好多家中国的本土车企也在裁员。 但上市车企是需要公布年报的,从这些公开的年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东西,因为有家企业特别的扎眼。 比亚迪,2021年员工数高达28.8万,但2022年比亚迪的员工数达到了57万人,一年之内扩招了28万人,其他所有车企的数据合在一起都没这么离谱。 特斯拉裁员10%搞的惊天动地,也就裁员了1.4万人而已,比亚迪一家在2022年就扩招了28万人。 两家合起来算账之后,净招聘人数可以达到27万人。 把欧美企业这两年的净裁员数量全部加在一起,和比亚迪2022年的招聘数量合并后,净招聘也至少有20万人那么恐怖。 但这还没完,2023年比亚迪的年报显示员工数达到了70.3万人,也就是说2023年比亚迪又净招聘了13.3万人。 整个欧美车企以及合资车在2023年度的所有裁员人数全部加起来都没有13万那么多,所以和比亚迪的数据合并后,可以得出汽车行业整体欣欣向荣的结论。 根据比亚迪的年报,2022年比亚迪的平均年薪为10.47万元,2023年平均年薪为12.71万元,在扩招的同时全公司平均薪资大幅上升超过20%。 其中的核心原因就是2023年比亚迪招聘的人里有3.3万是研发人员,其平均年薪达到了21.2万元。 招几十万人还开那么高的薪水,比亚迪不会亏钱吗? 不会,因为2020年的时候比亚迪的销量才不足50万辆,而2023年的时候销量就暴涨到302万辆。 2020年底的时候比亚迪的员工数是22万人,和2023年的70万人相比有3倍多的差距,但比亚迪的销量暴涨了6倍。 所以比亚迪不仅没亏钱,还赚钱了。 根据公开财报,2023年比亚迪净利润为300.41亿元,同比增长80.72%,意味着在开出那么多工资的同时,比亚迪每天还能净赚8000多万元。 除了内销,还有外销。 2024年1~3月,比亚迪对外出口销量达到了9.78万辆,同比涨幅高达152%。 能卖那么多车,比亚迪的核心法宝就是降价,疯狂的降价,甚至2024年把比亚迪秦的价格打到了7.98万元一辆,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一种说法,叫: 今日降三万,明日降五万,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但根据公开财报,2023年比亚迪的毛利率高达23.02%,而号称高溢价割智商税的特斯拉其毛利率才18.2%,也就是疯狂降价的比亚迪毛利率其实比特斯拉还高。 所以比亚迪才敢疯狂招人,才敢疯狂降价。 在比亚迪疯狂招人的同时,其他中国的新能源车企也在疯狂招人。 至于其他的新能源车企每年招多少人我就不统计了,因为没有公开财报不好统计。 但几年前小米汽车的人数是零,如今已经拥有了3700名员工。 新杀入车圈没几年的华为车bu,其员工数也达到了7000人。 零跑员工接近1万人,小鹏1.3万人,理想3.5万人。 而裁员人数最多的特斯拉,也就裁了1.4万人而已。 在特斯拉这种新能源巨头要裁员1.4万人的同时,中国非巨头的小鹏汽车,反而要新招聘4000人,双方形成鲜明对比。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双方制造成本的巨大差别。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