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逼没关系,但是能不能实现,就是另一回事了。
去年,geekcar 跟过一个项目——一个叫陈拯民的哈工大博士,号称在研发功率密度极高的电机,并且做出了实物,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他和他的电机到底怎么样了?
带着这个好奇,我们又约了一次。这次见面,地点是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极客咖啡——基本上我们每次见面,都是在这条街上。
跟他一起的,还有一台盘式电机,不过,并不是我们去年看见的那台了。当时那台属于第一版样机,重量 2.4 公斤(镂空设计),额定功率 12 千瓦时的功率密度 4kW/kg。而今天我看到的,是他们做的第四版样机。在这个过程里,他的团队几乎大换血。
据他说,之前的第三版样机,发现了理论漏洞,几乎推翻了第一版之后的所有工作,瞬间“懵逼”,不得不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到了目前的第四版,电机的理论体系在他看来才是基本完善了。
这同时也解释了另外一个问题:既然去年那台电机已经那么“变态”,为什么当时不直接进行量产呢?一方面,那台机器可靠性很差,不具备可复制性,第二,他们在当时只是“知其然”,并不知道怎么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客户需求任意定制。
这个回答,其实并不让我意外。虽然在他看来,现在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从 0 到 1 的过程,但是其中走过的弯路遇到的坑,恐怕比他给我讲出来的要多得多。他说,这一年太难了。
不过,对于那些复杂的理论、原理,他仍然讲的津津有味,而我也仍然不太能完全听懂。
去年,除了做电机本身,他还有很多的想法,比如做一个名为“火箭车”的电动汽车验证平台,以及其他很多很多。他把饼画得足够大。而现在的陈拯民,基本上就是在电机这一件事上死磕了。他自己也说,“牛逼吹的太大了”。说这句话时伴随的表情,我从来没有在他脸上看见过。
其实画饼并没有错,在互联网圈儿随处可见,只不过,对于陈拯民这种需要踏踏实实干活儿的研发型项目来说,这块儿饼画得有点太早了,难免让人觉得有点飘。“在研发方面,之前说到的基本上都做到了,而在商业上,吹的牛逼一个都没实现。”那时候他想做的,现在还想做,只不过不说了。“科学家做企业,容易做成乡镇企业。”
不吹牛逼还是好朋友。
在电机的商业化上,他明确了四个方向:一是自己建厂,二是和产业资本合作建厂,三是和企业产业合作,比如车厂、电机企业,四是进行专利授权。他更想让自己的电机尽可能地用到更多的领域。
我们并不喜欢浮夸。有很多人说过,他们觉得陈拯民很狂,不过,除去这些东西,我们也能发现,他其实始终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做电机这一件事情。他自己说,不管这个项目能不能成,至少他的电机样机已经在那儿了,他很看重在研发电机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理论和经验。
在我看来,做科研的陈拯民,并不适合做商业,所以,把技术变成商品的过程,对他来说绝对是巨大的挑战。而这个过程,会让很多事情变得更真实。在商品层面,这是一种去粗取精,在个人层面,这是一种挺好的修炼。
等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