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智能驾驶
理想汽车逆袭的两年
图源:理想汽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一辈子都用不上,但关键时刻没有它,就可能错过这一辈子。比如AED除颤仪,对于心源性猝死病人来说是“救命神器”,但国内的AED普及率远远低于欧美。 在汽车上也有一个类似的救命功能,叫作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它能识别车辆前方的障碍物,并在碰撞发生前紧急自动刹车,避免事故的发生。很多时候,它不仅是保护车内人的安全,更多的还是让行人、骑行者免于事故的伤害。 同样,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在国内,也面临普及率低的问题。以某全球车企为例,2020年的数据显示,该品牌在美国97%的新车上都配备了AEB。但该品牌在国内销售的新车中,AEB装配比例仅为21.7%。 AEB是智能汽车时代的标配,但它不是每个智能车企的标配。 绝大多数车企,更倾向于研发那些能直接转变为产品亮点,且能被用户直接感知到的前瞻性功能。但像AEB这类费力不讨好的基础性功能,他们会直接采购供应商的现成方案。 在中国,几乎所有搭载AEB功能的产品,都要向博世、安波福、Mobileye这三家国际供应商采购。从成本的角度上来说,车企研发进攻方向最先砍掉的往往就是AEB这类,用户看不到、见不着的“救命功能”。 3月30日,理想L9公布全自研的智能驾驶系统:理想AD Max。在介绍这一系统时,理想最先提到的功能就是AEB——针对中国路况进行了优化,增强了对横穿行人和两轮车的识别,可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通过全栈自研能力还可以实现快速迭代。 理想汽车微博截图 在这条消息底下,不乏有网友评论:“不痛不痒”、“没意思”、“失望至极”。确实,这就是中国汽车行业对待AEB功能的现状,用户不关心、车企不搭载。 现有搭载AEB功能的车型多为了满足碰撞测试得分,而缺少针对中国实际道路交通场景的优化和改进。即便它就像AED除颤仪一样,在关键时刻可以救人一命。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带领团队,做了别人不愿做的事,并且坚信:“一家人的安全必须标配。” 关于安全的故事,要从2020年那个秋天说起。 理想不太理想 2020年9月的一天,李想给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副总裁郎咸朋打了个电话,明显有些着急带着气:“这个事你赶紧去好好看一下、分析一下。”在那段时间,连着发生了两起类似的事故,2020款理想ONE在高速上开启辅助驾驶后,与并线中的货车发生碰撞。 在郎咸朋印象中,李想非常尊重研发人员,在以往交流中很少使用这样的口气说话,这也让他感到不同寻常。郎咸朋是在2018年1月加入的理想汽车,之前曾担任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高精地图与自动驾驶技术总监。有着丰富研发经验的他,在处理这次危机时,感受到空前的掣肘。 “很遗憾,那时我们还没有开始自研,必须通过供应商实现改进。” 2020款理想ONE的辅助驾驶和主动安全,全都是来自供应商的方案。为了解决货车并线问题,研发团队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增加预警功能,让车辆在开启辅助驾驶后,自动判断侧向车道大货车的并线趋势,如果有明显压线,会给出一级报警(仪表盘白色光条闪烁)。当运动趋势非常危险时,发出二级报警(急促声音报警+红色光条闪烁)。 理想研发团队把这个需求提给供应商,得到的回复是:“可以做,但要等两个月。”郎咸朋当即提出反对,并连夜带着团队和设备一起,赶到供应商处跟进开发,“人命相关,必须抓紧”。 最后,从项目启动到功能上线只用了两周。 2020年10月30日,理想汽车宣布向所有2020款用户推送OTA升级,新增货车并线预警功能。而基于这一功能,理想后来又推出衍生功能“货车避让”、“前车变道预警”。 作为理想汽车主动安全产品经理,杨杰也参与到这次“货车并线预警功能”的项目,“我们想做的东西很多,但是束缚太多,就是因为没有自研能力,一切都依赖供应商,他们会跟你扯资源问题、扯项目资金问题,一大堆掣肘的因素在里面。” 在第一代车型上,不做大规模自研,这是早期的战略性选择,也因受到资源有限的掣肘。“公司创办初期我个人的融资水平实在太差。”李想在微博上说,他当时更多思考的问题是最切实际的企业生存难题,“融到的钱勉强满足产品研发、自建工厂、供应链和服务体系的建设,还有给团队发工资。” 郎咸朋也曾试图将自研的时间线提前,在第一代车型上就开始自研,他曾在2018年和李想提过:“我们智能驾驶不做了吗?蔚来、小鹏都在高歌猛进,又招200、300个人了。” 这个想法当即就被反驳了,站在公司整体负责人的角度,李想有自己的考虑。当时,理想ONE在北京刚完成它的首秀,大家所有精力和资源都放到这款车的量产上。“现在最重要的是活下去。如果这个车交付不了,哪怕咱自研做得再好,后边这个公司没了,那也不行。” 2018年,蔚来ES8、小鹏G3都进入了量产阶段,理想ONE姗姗来迟。而且,团队耗费大量资源去打磨产品和建设工厂,没有多余资金可以用于智能驾驶功能的研发。那一年,蔚来完成了赴美IPO,但理想还在四处找钱,年末,理想汽车账上仅剩下9个亿。 李想的专注精神和独特的做事方式,吸引到美团创始人王兴。2019年、2020年,美团和王兴个人连续参与理想汽车C、D两轮融资。最终,把理想送上岸——2020年7月30日,理想汽车正式以“LI”为证券代码,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继蔚来之后,第二家在美国上市的国内新势力车企。 公司上市,只是新挑战的开始。 一个“拜年电话” 2021年1月,李想和理想汽车的管理层密集地开了几场公司级的战略会议,几乎所有高管都到场出席。 彼时,业内风向瞬息万变,科技巨头们都对汽车行业虎视眈眈。华为刚刚宣布自己的新定位:“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而后,苹果又频频传出造车的动向。对理想汽车来说,焦虑更多是来自于对未来竞争格局的担忧。 “整个1月,李想拼命的跟别人聊,内部的人,他的熟人朋友以及外脑”,郎咸朋回忆时说道。在理想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那股危机,“以前是危自己活不下去,现在是危自己长不起来。” 在这次战略讨论中,核心技术自研被确立为公司下一步的主要发展方向。杨杰记得,“2020年12月,基本就确定自动辅助驾驶相关功能要做自研,虽然团队都还没有搭建好,但自研的规划已经提上日程。” 那时,大家都在等,等李想扣动信号枪的扳机。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郎咸朋又接到李想打来的电话,电话的内容不是拜年,而是加班。 电话接通后,李想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事你们有没有决心做?你们有决心,我也下决心,咱们把这个事一起做好。” “这个事”,指的就是自研。 放下电话,李想立马拉了微信群。郎咸朋一看,几位合伙人和高级别产品、研发负责人全在里面。他知道,大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要破釜沉舟,打一场自研的翻身仗。 大年初三,郎咸朋开始打电话招兵买马,第一个电话打给了王佳佳。“我当时在健身房,突然接到郎博的电话,他很兴奋,说现在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李想已经下定决心了,全栈自研。” 王佳佳是国内量产自动驾驶领域为数不多的人才,33岁就在博世做到研发总监级别。在这家百年企业里,他可以过得很安逸。但他的内心还是想做些不一样的事情。 在他看来,自动驾驶想要真正落地必须要有闭环——有场景,有场景下的数据,再产生算法服务产品。而这样的闭环只能在主机厂完成,供应商无法实现。 就这样,2018年就开始关注理想的王佳佳,在2021年的春节下定决心,他后来加入理想汽车担任智能驾驶研发高级总监。 2月26号,元宵节。公司内部搞了一个誓师大会——“卫城计划”,这也正是2021款理想ONE的项目启动时间节点。彼时,整个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团队不到100人,而任务相当艰巨—— 2021款理想ONE停止和Mobileye的合作,并基于国产地平线J3芯片开展智能驾驶的全栈自研。这意味着,理想要丢掉供应商的“黑盒子”。 所谓的黑盒子,指的是主机厂向供应商采购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通常是软硬件全包。这在辅助驾驶领域尤其常见——黑盒子成本低、见效快。但也因此,主机厂无法掌握核心算法,也无法基于现有功能自主进行升级和迭代。 而“丢掉黑盒”就意味着,智能驾驶功能的代码需要你自己一行一行敲上去。当时,智能驾驶团队盘了一下人手和资源,最后挑了三个自研的方向:行车、泊车和主动安全。 按最初的计划,5月25日召开2021款理想ONE发布会、5月30日交付到第一批车辆到用户手中,同时要提供自研的基础ADAS(辅助驾驶)功能和自动泊车功能,但自研的AEB和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先放一放,等量产后再通过OTA(远程升级)的方式向车辆推送新的软件。 随着发布会的临近,他们发现即便是把AEB自研放到量产后,也低估了全栈自研的交付难度。距离发布会只剩10天时,BUG库还堆积着数百个BUG。团队的开发目标也非常清晰:“必须把BUG库都清干净。” 5月25日凌晨,发布会当天,郎咸朋终于带着团队把BUG清完。他给李想发了一个信息:“智能驾驶都搞定了,整车质量也过了”。那天晚上的发布会,李想在台上说“我们全栈自研”时,郎咸朋坐在观众席上,心潮澎湃。 打破桎梏 这种短暂的喜悦,很快就被不断冒出的新挑战浇灭了。 按照研发计划,2021款理想ONE交付之初没有搭载自研AEB软件,而是采用供应商提供的基于雷达感知的方案先做保底,保证最基础的AEB功能,对行人的识别性能存在局限。 而AEB自研最难的点,也正是对行人识别,也就是俗称的“鬼探头”。 理想汽车微博截图 美国汽车协会曾做过统计:车辆以每小时30英里(48km/h)的速度行驶时,自动紧急制动和行人检测系统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无效的。当一个孩子从两辆车之间冲出来,车子以每小时20英里(32km/h)的速度行驶,89%的概率会发生碰撞。 […] read more
福特同时发布了9款电动车
刚刚拆分纯电动业务独立运营的福特,有备而来: 到2024年推出9款纯电动车,除了已经发布的福特Mustang Mach-E和E-Transit,另外还有7款新车型。 除此之外,福特官方还公布了一系列建厂扩产,合作生产动力电池的计划。 不过,福特这第一枪,这次没带上智能化层面的配置、计划和进展。 福特逃生式转型第一枪 就在前几天,福特刚完成了电动车部门Model e的分拆,被视为撸起袖子跟新势力们干一场的信号。 而现在,纯电动车全家桶来了: 9款纯电动车,包括被福特电动化转型的押注力作Mustang Mach-E、今年下半年要上市的商用车E-Transit,以及其他7款新车型。 Deadline,定在2024年——也就是2年后。 根据计划,这9款纯电动车型,其中4款乘用车,除了福特Mustang Mach-E之外,其他3款均是福特现有燃油车的电动版。分别是紧凑型SUV福特Puma,和两款不同尺寸的跨界车福特Crossover。 5款商用车,其中有3款为Transit系列厢式货车,和两款Tourneo系列微型面包车。 伴随新车型推出的,还有一系列建厂扩产,和动力电池的配套建设计划。 根据官方披露,福特计划在位于德国的科隆工厂投入20亿美元升级产能,升级后的工厂,预计在未来6年间,可以生产120万辆纯电动车。 除了提升产能,福特还在纯电动车赛道,加速扩大朋友圈。 就在发布新车型计划的同时,福特宣布将加深与大众汽车在纯电动车平台MEB上的合作,双方计划在MEB平台上,打造第二款电动车的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福特基于大众MEB平台打造的首款纯电动车型,正是我们熟知的福特Mustang Mach-E(国内称福特电马)。 据悉,MEB纯电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大众纯电动车型ID系列,就是基于该平台开发的。 在电动车动力电池领域,福特与韩国电池企业SK On(SK Innovation子公司),以及土耳其本土企业戈兹控股,签订不具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3方计划成立电池合资企业,在土耳其生产高镍NMC电池。 根据计划,该工厂将最早于2025年投产,预计产能将达到30-45GWh/年,福特表示,如果顺利投产,该工厂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商用车电池生产基地之一。 不过,福特披露,9款纯电动车型全家桶主要面向欧洲市场,会不会引入国内,目前还不得而知。 根据官方信息,欧洲新车型计划,属于福特全球电动化转型计划的一部分。 据福特Model e首席转型和品质官斯图尔特-罗利介绍,欧洲作为福特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计划到2026年,每年将售出60万辆电动车,到2030年将售出100万辆,到2035年将实现100%电动销售。 9款新车,扩建产线,合作生产动力电池,总结一下,福特这逃命式转型的第一枪,标靶只有一个:首要追求纯电动车销量。 至于转型的另一个重点——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层面,福特此次并未提及,不过从福特集智能化能力之大成的福特电马身上,我们也能一窥福特的智能化功力。 福特智能化表现怎么样? 根据福特电马去年上海车展登陆国内时发布的信息来看,电马智能化,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是智能架构。 据官方披露,福特电马首发搭载福特FNV(fully network vehicle)智能电子电气架构。 这款智能架构,属于跨域式架构,内部接口具有高拓展性,包括传感器精度、控制器逻辑在内,几乎所有部件都能够通过FOTA持续升级进化,最终实现接近100%的整车OTA升级。 其次是智能座舱。 座舱硬件方面,高通最新的车规级车载处理器骁龙820A。可以为车载AI的各项功能提供高性能、稳定性和可扩展的体验,以及无卡顿。 在这个芯片算力的基础上,从车主上车过程开始,AI能力就会起作用。 比如40米的感知、3米内的交互,以及1米内的车控域,车主可以检查车辆状态、远程启动和开启空调,以及定位车辆的停放等等,更别说用手机作为车钥匙上车。 人机交互方面,福特搭载与百度Apollo合作的SYNC+智行信息娱乐系统,可实现可视化的车载语音助手交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智能驾驶能力。 福特电马搭载的是福特Co-Pilot360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自研的整车ADAS控制域,基于Mobileye Q4、TI TDA环视摄像头处理芯片,恩智浦TreeRunner福特专用传感器处理芯片,以及英飞凌Aurix运算芯片。 传感器方面,搭载6个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的融合方案。 功能实现方面,官方标定26项辅助驾驶功能,未来还可持续OTA升级,其中,主动驾驶辅助能力,可以实现在指定区域——比如高速环路的可脱手。 除此之外,福特官方表示,除单车智能外,福特电马还加入了车路协同(C-V2X)安全冗余。 单看智能驾驶的能力,以笔者试乘试驾的体验来看,在国内车企中,并不算拔尖水准,与主打智能驾驶的新势力以及个别传统车企相比,还是有所欠缺的。 以小鹏和长城为例,已经在去年,推送高速领航辅助功能,而城区开放道路的智能驾驶辅助也陆续在测试和推送中。 但上述国内车企已经推送和测试的自动变道、自主上下匝道等功能,目前还没有在福特电马上看到。 当然,另一方面,福特电马在国内,目前销量还未打开,交付也是在百辆级别,在老家美国本土证明了自己的福特智能驾驶系统,能不能在中国的道路上跑出名堂,这里先打个问号。 […] read more
特斯拉彻底放弃毫米波雷达技术
正当大多数车企还在纠结于应该在自己的产品上搭载多少颗激光雷达,多少颗毫米波雷达时,小雷通过特斯拉官网获悉,从2022年2月中旬开始,特斯拉投放在北美市场的Model S和Model X将不再配备毫米波雷达。 事实上早在2021年5月份,特斯拉发布FSD Beta v9时,就取消了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销售的Model 3和Model Y两款入门车型上所搭载的毫米波雷达,用上了一套仅由8个120万像素摄像头组成的“Tesla Visiom”视觉系统。 如今随着北美市场的Model S和Model X也不再搭载毫米波雷达,这也就意味着从此刻开始,特斯拉在北美市场上已经实现了纯视觉自动驾驶的这一愿景,正式进入了它想要的纯视觉智能驾驶时代。 坚持纯视觉的特斯拉硬刚整个行业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至今,该领域目前已经演变成了融合感知派和视觉感知派这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 除了特斯拉之外,绝大多数车企都属于融合感知派,它们往往会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重冗余感知方案。对于融合感知派成员来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已经不再是装不装的问题,而是需要装多少个的问题。 其中,小鹏汽车给旗下售价为20.53万元的小鹏P5 550P车型安装了2颗激光雷达,即将上市的上汽智己L7搭载了3颗激光雷达,本田Legend作为日本首款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的车型,更是搭载了5颗激光雷达。 相比起需要兼顾量产成本,并且并不盲目追求高阶自动驾驶能力的车企,一门心思死磕无人驾驶的RoboTaxi公司则在激光雷达的堆砌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其中,以不惜血本堆料著称的AutoX直接在它的第五代无人车上搭载了6颗激光雷达。更有甚者,美国的RoboTaxi公司Zoox更是丧心病狂地在它的自动驾驶测试车上堆了8颗激光雷达。 对于车企、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公司疯狂堆砌激光雷达的行为,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对此是表示嗤之以鼻的。要知道,马斯克一直以来都是坚决反对通过激光雷达来实现自动驾驶,甚至多次在公开场合贬低激光雷达。 马斯克认为,激光雷达昂贵、丑陋,且没有必要,它就像是人身上长了一堆阑尾,阑尾本身的存在就基本是无意义的,如果还长一堆就太可笑了。激光雷达也是如此,它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没有必要。在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看来,只有纯视觉方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从融合感知技术流派和纯视觉感知技术流派这两大自动驾驶技术阵营的阵容来看,目前绝大多数车企和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公司都采用的是前者,而纯视觉感知则由于过于极端,基本只有特斯拉还在坚持使用这一技术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马斯克会如此嫌弃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坚定地选择纯视觉感知这一自动驾驶技术方案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根植在马斯克思维中心的第一性原理开始说起。 第一性原理存在bug,纯视觉做不到无人驾驶 马斯克曾经说过,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就是摒弃比较的思维,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现,看透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对于马斯克的这套理论,小雷打心底里表示认同。 要知道,Space X旗下的猎鹰火箭之所以能够以极低的成本飞出大气层,飞向太空,与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特斯拉之所以能够将纯视觉算法做到如今这种出类拔萃的地步,也和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脱不开关系。 在马斯克看来,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产物,而纯视觉感知这一技术路线则无限趋近于人,他希望让每一辆特斯拉都能够成为一个高度的智慧生物,因此特斯拉所有的技术出发点都是以人类的思维来展开。 我们人类是没有类似于雷达的器官的,但是我们只靠眼睛依然能够识别道路上的交通情况,这也是马斯克认为依靠纯视觉方案就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础。在马斯克看来,摄像头就像是汽车的眼睛,而神经网络引擎就是脑子,方向盘、油门、刹车就是汽车的手和脚。 从马斯克的逻辑思维来看,这样通过第一性原理完成的设定并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在小雷看来,纯视觉方案的问题恰好是出在了人身上。 特斯拉能够进行360°无死角监控的8颗摄像头+发达的神经网络引擎或许完美模拟人类在驾驶时的所有场景,甚至比带着情绪开车的人类驾驶员更加安全,但是纯视觉方案和人类一样存在一个足以致命的弊端——能见度极低的雨雾天气。 既然马斯克是基于第一性原理来逐步完善它的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方案,那么小雷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以第一性原理来分析分析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方案的弊端。 我们在雨雾天气高频出现的道路边通常会看到这样一块警示牌,上面写着“雨雾天气,减速慢行”。之所以会在这样的地方出现这样的警示牌,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驾驶的风险系数在能见度较低的雨雾天气成几何倍数增加。 人的肉眼无法穿透雨雾,对远处的路况进行侦测,马斯克用于模拟人眼的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方案自然也无法做到。人类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会保持高度警惕,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靠边停车,而纯视觉自动驾驶则要么只能顶着巨大的风险继续前行,要么直接失效,被驾驶员所接管。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按照马斯克的野心,他对特斯拉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的野心绝不会止步于动辄就让驾驶员接管的L2级别,而是想着探索L3、L4甚至L5无人驾驶领域。然而,遇到能见度低的雨雾天气就直接失效的纯视觉方案又如何能够继续向上发展呢? 从自动驾驶发展的技术路线上来看,小雷是坚定不移的雷达感知流派拥护者。小雷认为,想要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那么激光雷达必不可少。 众所周知,激光雷达精度高,探测距离远,可以增强感知系统的冗余性,补充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缺失的场景。另外,随着半固态、固态激光雷达逐渐替代了机械式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体积也正在不断缩小,成本已经从原本动辄上万美元降低到了1000美元。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是为了降本? 如上文所言,特斯拉之所以看不上激光雷达,是因为马斯克觉得激光雷达丑陋且昂贵,且没用。然而,马斯克口中价格昂贵、颜值丑陋的激光雷达在近几年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激光雷达无用论”也已经站不住脚。那么,为什么特斯拉依然坚持采用纯视觉感知这一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呢? 在小雷看来,特斯拉采用纯视觉感知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个字——抠。在小雷看来,“抠门”真的就是马斯克旗下公司的企业文化,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就是马斯克一直都在做的事情。 众所周知,搞航天是个高精尖的事情,“烧钱”也是出了名的厉害,美国NASA每发射一次两级火箭都需要花费1.3亿美金。然而,马斯克的Space X凭一己之力就将火箭发射成本降低了超过60%。 由此可见,马斯克对成本控制的苛刻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值得一提的是,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马斯克旗下的另一家公司特斯拉身上。前段时间,特斯拉官方发布了一则名为《特斯拉成本控制的“极佳”定律》的视频,该视频内容围绕特斯拉如何降本增效展开,同时也揭秘了它在生产制造工艺方面的创新。 特斯拉认为,汽车成本的本质在于工厂,而特斯拉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就是它的超级工厂,每一家工厂的生产效率直接决定了整车的制造成本。例如,特斯拉的大型压铸机独创性地将70余个零部件精简成了1个,这类创新性技术将会不断摊薄特斯拉工厂的制造成本。 除了创新的制造工艺以外,本土化生产也是特斯拉最重要的降本手段之一。到目前为止,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零部件本土化率已经超过了90%,而这也是此前Model 3、Model Y能够大幅降价的底气所在。 在动力电池方面,成本同样是特斯拉引以为傲的4680电池的杀手锏。据了解,这款电池相比起过去能量密度可以提升5倍,续航能力提高了16%,输出功率提高了6倍,但成本却下降了14%。 同样的道理在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上也一样适用。尽管目前的激光雷达价格已经大幅降低,但是在“抠门”的马斯克眼中,上千美金的激光雷达同样也是要钱的。 要知道,目前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销量并不高,而特斯拉已经有了相当夸张的销量基础。如果每台车都搭载激光雷达,这对特斯拉来说同样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当然,特斯拉量产车从头到尾都不曾搭载过激光雷达,即便是这次,它取消的也只是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的价格并不像激光雷达那么昂贵,那么特斯拉为什么也要取消呢? 总结 马斯克否定的并不只是激光雷达,而是包括毫米波雷达在内的所有雷达式感知设备。小雷认为,他之所以要取消毫米波雷达,其一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其二则是为了斩断自己的后路,坚定自己发展纯视觉自动驾驶的决心。斩断自己的后路,就意味着特斯拉除了发展纯视觉感知自动驾驶技术之外就已经无路可退了吗? 小雷认为也不尽然,因为小雷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情况:尽管特斯拉表现上在死磕纯视觉技术路线,但实际上它却已经与激光雷达供应商Luminar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搭载激光雷达的特斯拉Model Y早已经开始上路测试。 […] read more
美国人最爱的电动汽车在中国“水土不服”?
最近发布的《消费者报告》,上市一年的福特Mustang Mach-E,力压电动车销量王Model 3,成为美国人民年度最受欢迎电动车型。 同一款车,去年4月登陆国内,福特电马一系列发布会和巡回试驾,舆论热度高涨。 去年12月底正式交付,1月份交付量数据,福特官方选择沉默,上险数不到400辆。 同一款车,中美两地,差距如此之大??? 福特电马,最受欢迎车型 福特电马,取代蝉联两届的Model 3,成为美国市场最受欢迎的电动车型。 排名发布自《消费者报告》(CR),影响美国消费文化的权威杂志。 上榜理由,CR认为,福特电马继承了野马家族传统的肌肉线条设计,具备强劲的动力表现。 在道路测试、可靠性、安全性和车主满意度4个维度上,综合得分最高。 除此之外,CR规定,如果车辆配备驾驶辅助系统,配备相应的驾驶员监控系统的车型,将可以获得额外2分奖励。 福特电马,是唯一获得额外加分的车型。 销量,也是CR评选电马成为最受欢迎车型的因素之一。 据官方数据,2021年是福特Mustang Mach-E第一个完整交付年,销量达到2.7万辆。 单看绝对数,不到3万的年销量算不上亮眼,但在美国2021年纯电动车销量榜单中,也只是低于Model 3和Model Y的存在。 同时,CR也对落榜的Model 3给予正面评价。 CR表示,Model 3虽然落榜,但在技术水平、续航表现、充电网络和驾驶体验方面,仍然是一款优秀的车型。 但是相比Model 3,电马更加运动,也更加实用。在人机交互方面,电马不需要多个步骤才能操作激活日常使用的功能。 同时在可靠性上,Model 3比之福特电马仍有差距,这个差距在哪儿? CR表示,Model 3因为程序设定的问题,驾驶员手离开方向盘或者低头看手机时,驾驶辅助系统仍然可以持续使用。 这一问题不符合CR对智能驾驶系统的评选标准,Model 3遗憾失去加分资格。 从CR的点评来看,运动性和操控性是主要因素。 看来,福特电马上市一年取代Model 3成为最受欢迎车型,与电马传承美式肌肉车基因不无关系。 同一辆车,在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中国落地,是否风光依旧? 国内表现如何? 电马作为福特电动化转型的押注之作,为了能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福特官方颇费心思。 公开消息显示,去年4月上海车展期间,福特电马正式登陆中国,一场声势宏大的官方发布会之后,福特分别在上海、重庆和北京举行了3场巡回试驾活动。 并在北京进行了第一次城市公开道路试驾。 一时间电马的舆论热度高涨。 前期宣传不遗余力,具体到销量上表现如何? 据公开消息,福特电马于去年12月底开启交付,也就是说,今年1月,是电马在国内的第一个完整交付月。 但截止到目前,福特官方并未就1月份的交付数据进行披露。 据乘用车销量查询统计数据,福特电马1月份上险量为352辆(上险数指的是购买交强险的汽车数量,也可近似理解为真正交付到车主的数量)。 从数据上来看,月交付不到400辆,对比前期大量宣传活动,激起的水花不大。 至于销量为何不给力,从订购车主的反应来看,产能是制约销量表现的最大因素。 根据官方消息,福特电马进入国内之后,将由长安福特负责生产。产能提升需要时间,交付周期被大幅度延长。 在福特电马官方社群中,前期大定车主普遍的提车周期都在2个月以上。 至于其他因素,从一些车友圈的车评中可以找到答案。 车评显示,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电马,原因都比较统一,那就是,福特电马,有点old school。 对电马嗤之以鼻,是认为福特在电马身上过于侧重操控和运动性,忽视了电动车自身的优势,比如智能驾驶。 而在前期的宣传试驾活动中,电马也是将车辆赛道表现作为重点,智能驾驶方面并不是宣传的重点。 甚至有一种声音认为,「福特电马继承野马名号」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让他们拒绝电马,电动车时代还固守情怀,福特这波操作保守了。 […] read more
下一代特斯拉的FSD更好?
如果你对即将在明年登场的特斯拉新一代 FSD 有所了解,又如何看待如今老一代的 FSD 呢? 先说结论,两代 FSD 间的差异巨大,特别是基础硬件——既无法通过简单的物理升级完成,更不用说 OTA 了。 目前这一代特斯拉 FSD(HW3.0),图像传感器为安森美的 AR0136AT,这是 2015 年的产品,像素仅有 123 万像素。 新一代 FSD(HW4.0),不出意外的话,首先会搭载在不断推迟量产的 Cybertruck 上,其中最大的变动之一就是图像传感器由安森美的 AR0136AT 变为索尼的 IMX490,像素增加到 543 万。 IMX490 像素为水平 2896*垂直 1876,1/1.55 即 10.36 毫米,ADC 10 比特帧率为 40 帧,ADC 12 比特帧率为 30 帧,灵敏度为 2280mV,动态范围为 120 分贝,可扩展为 140 分贝。 AR0136AT 为 1280*960 像素,1/3 光学尺寸,IMX490 是其两倍大,也就是摄影界常说的「底大一级压死人」。这里的「底」指的是传感器的光学尺寸。 光学尺寸大,好处有两点: 首先,成像更好。因为更大的传感器能接收到更多的光。光越多,成像也越好。信噪比越高。 其次,更大的传感器更容易获得广角。所谓长焦易得,广角难求。即便是 2022 […] read more
定价16万元人民币的特斯拉即将发布
关于特斯拉将会推出一款入门级紧凑型车的消息,已经在网上流传了相当一段时间了。至于这台车的命名,大部分人将其称之为Model 2。 不过也有消息称这台新车将会被命名为Model C或者Model Q。毕竟Model 3也是一个“被逼无奈”的名字,马斯克原本想为这台车命名为Model E,只不过这个名字已经被注册了。 但是如果按照当时马斯克给特斯拉做出的新车规划“SEXY CARS”来看,已经有了Model S、Model X、Model Y、Model 3、Cybertruck、Roadster以及Semi,只剩一个字母A了。以这种思路来看,新车也许将被命名为Model A。截止目前为止,还是这种说法最值得信服。 如今,又有网友为这台“活在传言中”的新车制作了最新的一组假想图。很明显,图中的这台车是根据现款的特斯拉Model 3“一顿操作”之后诞生的。不过,在变成两厢车之后,这台车看起来更像是马自达2的“远方亲戚”。 按照Model 3和Model Y在设计上的相似程度来看,未来这台车大概率也会保持现有的设计风格,因此这组假想图就变得更加真实。“没有屁股的Model 3”成为了目前这台车最符合想象的造型。 根据目前外媒的说法来看,这台目前被称作“Model 2”的新车将使用更大密度的新电池,同时成本还会更低,体积也会比传统电池小35%。按照目前特斯拉车型的电池布局,预计新车将使用磷酸铁锂电池,但应该会使用一些新技术来增加电池密度。 关于这台新车的动力以及续航能力等问题,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消息。不过能够确定的是,新车也会配备高阶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但大概率将会单独付费使用。最关键的,还是这台车的价格,毕竟是入门级车型。 按照之前马斯克的说法,这会是一台2.5万美金左右的车型,换算成人民币大概在16万上下。而在今天国内这个价位的新能源车中,最先想到的就是大众ID.3了。不管是价格还是定位,这两台车都非常接近。相比之下,似乎还是特斯拉更具有竞争力。 从已有的Model Y和大众ID.4系列的销量来看,前者就是碾压级的存在,月销两三万都是“常规操作”,而后者两台车加一起的单月销量也基本不会过万。以这个经验来看特斯拉的这台新车和ID.3,大众在中国的好日子可能不会太长了。按照外媒的预测,特斯拉这台新车将在2023年推出。 不过,以目前国内自主品牌电动车的发展来看,很有可能让这台“新特斯拉”知道什么叫“能人背后有能人”。同样的定位,比亚迪海豚也是一个很具有性价比的选择,毕竟主打的是10万左右的价格区间,续航、智能化等各方面的表现也并不差。 而如果价格更高一些,来到10-15万这个区间,还有广汽埃安AION Y这款空间更大的车,续航、动力也都更强。所以对于特斯拉来说,来到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大众等海外品牌,而是比亚迪等一众本土化品牌的车型。 出处:头条号 @十三先生Studio read more
创维也造电动车,增程式的!
12月16日,在2021世界智能汽车大会主论坛上,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科大讯飞副总裁刘俊峰、合创汽车副总裁何凯欣等嘉宾聚焦国际、放眼全球,以全球化视野探讨智能汽车的发展与合作。 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表示,创维拥有商用车、重卡、SUV,马上要投放1600多公里的增程式电动车,还有高端商务车,因为我们是做制造业出身的,技术是我们最重的投入,包括安全、自动驾驶、长续航、一键午休模式等。 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群里已经投了100亿,准备通过尽快上市,继续融资,在全球布局,加大研发。另外,打造一个3000亿市值的上市公司。 科大讯飞副总裁刘俊峰带来“AI助力数字出行,打造智能移动空间”的主题分享,并认为从未来的智能汽车上一定有三个重点升级的支柱点: 第一,从交互的体验上,从原来单一的语音交互到变成更自然的、多模态的交互。 第二,一辆车既然联网了,它一定是作为一个服务连接的通道,能够有更好的服务推荐给车上那个核心的人。所以不是卖过车就失联,一定是终身保证生命周期之内所有与车、与车厂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应该全链条地保证。 第三,科大讯飞将把车上的声音做成完整闭环的一套智能化体系。 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何凯欣认为,车场协同是作为实现未来高阶智能驾驶的重要一环,也会联合上下游伙伴,一同发掘汽车生态的优势和应用,实现大数据、大终端的聚合,共建智慧生态,以全场景智慧生态的全面实现推动元宇宙的加速到来。 小马智行副总裁李衡宇表示,明年将会投入百辆规模的智慧物流卡车车队进行真正的货运服务,近期如果有更多细节再向大家公布。 撰文:崖雍 read more
小牛正式开整,四轮儿的!
12月1日,各大造车新势力急不可待地公布了11月份销量数据,小鹏、理想、蔚来、哪吒全部进入“月销万辆”俱乐部,身后的零跑和威马月销量也突破了5000辆,实力不俗。 比亚迪和特斯拉这两个巨无霸还没有公布11月份战绩,但不出意外的话仍将维持高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的火爆,让各路资本都眼馋不已。 一些汽车圈子之外的、甚至是早已退隐江湖的都被传出造车绯闻,小牛电动车以及它的创始人李一男就是其中之一。 “小牛”创始人正式进入汽车行业 近日有官网渠道表示,牛创新能源科技(NIUTRON)将于12月15日正式发布,该品牌是小牛电动创始人李一男的再次创业。 上一个高喊“再次创业”的公司是雷军以及他执掌的小米集团。 相比之下,身价只有10亿美元左右的李一男显得有点星光暗淡,不过“小牛造车”这个IP还是狠狠地刷了一波关注。现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都是顶流,李一男怎么说也是江湖大佬之一,有点关注度还是正常的。 李一男造车的新闻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外界广泛关注。但在事实上,李一男准备搞的“牛创新能源”,与人们熟悉的小牛电动汽车并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李一男本人都退出小牛电动车很长时间了。 但人们为什么这么关注“李一男”造车这个新闻呢? 原因有两个。 曾是任正非接班人,后被判入狱 首先就是李一男这个名字。2017年李一男因为涉嫌内幕交易,被判入狱,出狱后就没什么动静了。外界之所以关注他,还是因为他有个“任正非接班人”的头衔。 李一男大概是任正非这些年来唯一一位公开的接班人,1997年他以27岁的年龄出任华为副总裁,震惊整个行业,此后又经历了从华为出走、创办港湾网络被华为狙击、重回华为、加盟百度、加盟中国移动、创办小牛电动、被判入狱等各种狗血剧情。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华为那段经历,是他人生的最高光,现在的关注度,仍然是“任正非接班人”这个身份带来的。 至于那个跟他已经没有什么关系的小牛电动车,它唯一与电动汽车相关的地方就是它也是玩电的,只不过玩的是两轮,但小牛电动车在两轮电动领域也算是个巨头了。 既然连卖空调的、盖房子的、卖菜的都能造车,小牛电动车自然也可以,这是它受关注的第二个原因。 抛开李一男与小牛电动的关系不谈,无论是李一男还是小牛电动,他们要进入电动汽车制造领域,都要面对两个问题,而从目前来看,这两个问题都是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钱从哪里来? 根据2021年4月份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李一男个人身价为1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字不低,但用于造车却是杯水车薪。 而小牛电动,2021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2.26亿元,净利润9171.24万元,市值不过15亿美元左右。这样的体量和销售规模,即便是大量融资,也很难撑得起电动汽车的巨大花销。 或许李一男和小牛电动会引入其它的合作伙伴,但目前业内几家有可能投资电动汽车的巨头都有自己的项目,根据有头发一定不会装秃子的原则,真有这个重量级合作伙伴的话,早就应该露面了,因此李一男单打独斗的可能性更大。 第二个问题:技术怎么解决? 或许李一男和小牛电动车的确积攒了不少两轮电动车的技术和经验,但它与电动汽车是两个赛道。以电池为例,目前两轮电动汽车的电池供应商主要是超威和天能两大厂商,但它们在电动汽车领域很难分得一杯羹。 与此同时,目前电动汽车领域最火爆的智能驾驶概念,李一男也不太可能拿得出什么有竞争力的东西,技术,可不是找几个高级技术人员就能解决的。 再说目前各大巨头都在抢人才,李一男资金和技术都很单薄,真能吸引到技术大拿吗? 写在最后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看,李一男造车这个概念有点过度炒作的感觉,它本不应该有着这么高的关注度。但对整个电动汽车行业来说,玩家越多越是一件好事儿,造不了车,普及一下电动车相关概念也是可以的。 出处:新汽车志 read more
Rivian和Tesla在共同颠覆汽车行业?
未来的电动汽车,会不会变成在同样的底盘上扣不同的车壳? 如果考虑到汽车会朝高集成度、自动驾驶、智能移动空间的方向发展,这种猜测完全可能发生。所以,如果有哪家企业宣称已经在这个方向上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并且这件事情还发生在美国,那么纳斯达克爱听故事的投资者们,一定会为此而狂热。 这就是上市仅一周的Rivian,市值已经达到1,467亿美元最朴素的解释。一辆车还没有交付,却成为仅次于特斯拉的美国市值第二高车企,合理与否我们暂且不谈,但是这种潜在的技术走势,深层次来看会影响到整个汽车行业的运营模式与商业逻辑,会向当下所有汽车制造商磨刀霍霍。 也许,这种模式的畅想还有些遥远。但当它真正发生的那天起,一定会以极快的速度扩张、迭代、席卷。 Rivian造的其实不是汽车 说起Rivian的品牌历史,创立时间其实不算晚。早在2009年,创始人R.J. Scaringe就创立了其前身Mainstream Motors,随后第二年更名为Rivian。而且直至上市,Rivian都还没有获得实质性收入,并面临着巨额亏损,2019年、2020年运营亏损分别为4.09亿美元、10.21亿美元,2021年上半年运营亏损为9.94亿美元。 所以,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还如此追捧Rivian,只能说明一个问题:Rivian造的车和以往任何一台都不一样。或者说,Rivian造的根本不是车。 事实的确如此。 在汽车产业历史上,特斯拉第一次实现了汽车设计的软硬件解耦,从而开启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并且用前瞻的产品定义和极强的工程能力,将智能电动车彻底与传统汽车分化,让市场重新认知了汽车。这是特斯拉获得高市值的原因。 而Rivian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用“滑板式底盘”实现了上下车体的设计解耦。如果特斯拉追求的是极致的标准化,那么Rivian就是彻底分离了标准化与个性化的部分,再追求各自部分的极致。 简单来说,所有关于驱动与行走的部分,包括车架、悬架、电池、电机,都集成在一个类似于滑板的底盘上,然后在上面安装不同的车身和座舱即可。 非要类比一下,这种理念很像四驱车,或者很像商用车。在向工信部申报时,很多商用车只申报底盘,然后不同的厂家拿这个底盘,根据需要的场景扣上不同的车壳。换言之,如果这种汽车模式铺开,所有的车都会变成非承载式。 技术的改变,带来的是整个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首先,滑板式底盘技术的普及,会让汽车的商业模式与产业分工发生根本变化。现有汽车制造商的数量预计将大幅减少,全世界可能只会留少数几家具备底盘能力的企业,同时会衍生出数量众多的“造壳企业”。底盘企业可以自己造壳,可以授权造壳,可以合资造壳,可以定制造壳。而传统模式的车企,会因此遭遇被全盘颠覆的风险。 其次,上下车体分离后,买车的诉求会从“需要什么车”转化为“需要什么场景”。一个底盘可以快速衍生出完全不同的车型,去满足不同的需求。而一个底盘下因为软件定义,又可以在同样的机械结构下衍生出完全不同的行驶感受。这会让汽车彻底从出行工具变成出行空间,进一步提升数字化给汽车带来的价值。 如果说传统车企和特斯拉,还在为是不是需要模块化平台衍生数量繁多的车型而争执,那么Rivian的滑板式底盘技术,则可以让这一争议盖棺定论——既满足了制造对于平台标准化的需求,又满足了市场对于个性化、场景化的需求。 更进一步讲,这是动了全世界所有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奶酪,甚至可以让所有的传统汽车制造商都变成自己的供应商。核心在于,滑板式底盘技术,代表了汽车的定义权,而谁拿到了汽车的定义权,谁就能主导汽车产业。 Rivian不会忽视中国市场 Rivian目前推出的两款车型,一个是皮卡R1T,一个是大SUV R1S,显然这是为美国市场准备的。Rivian目前在伊利诺伊州的工厂,虽然规划年产能为15万辆,但是到今年底,Rivian只能生产大约1200辆R1T和25辆R1S。而另一边,两款车型的订单量已经超过5万辆,亚马逊甚至还有一笔10万辆电动货车的订单。 显然,Rivian会遇到与特斯拉当初同样的产能难题。也难怪马斯克会表示:“我希望他们能够实现高产能和盈亏平衡。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但即便如此,作为一个潜在的汽车行业颠覆者,Rivian绝不会会忽视中国市场的存在。而Rivian的模式,又决定了它其实对于市场的区域性并不敏感。 在美国,皮卡和大SUV广受欢迎,但在中国尺寸更加主流的轿车与SUV更加适合。Rivian也表示针对中国和欧洲市场,会销售体型较小的紧凑型SUV车型。 如果技术上没有问题,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Rivian会以怎样的方式进入中国。 Rivian当然可以选择像特斯拉一样独资建厂,但如果考虑到时间成本,Rivian还有合资、授权等众多商业模式。比起特斯拉的高度垂直整合,Rivian的选择要灵活很多。 比如在合资公司或者授权生产的公司中,由Rivian提供底盘方案,由合作伙伴进行车壳的设计与安装,去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甚至因为不同的场景没有直接竞争,哪怕是使用同一个底盘,不同的合资公司的利益影响也很小。这有会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的价值链分配。 当很多人已经发现,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三电系统、不是智能驾驶,而是传统车企最引以为傲的工程能力时,那么对Rivian的认知周期相应也会缩短很多。技术的创新,可以在实验室完成,而真正面向市场的创新来自于工厂,来自于商业场。 在这点上,Rivian的模式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在全球范围内,押注滑板式底盘的企业,除了Rivian,还有美国的Canoo、英国的Arrival、以色列的REE以及来自中国的悠跑科技。就算Rivian最终不能成功,但只要这个趋势在,最终总会有人接棒,成为那个颠覆者。 写在最后 高市值,代表了市场对企业改变世界能力的一种认可。特斯拉的高市值,在于它向传统车企们割下了第一刀,这一刀是对汽车认知体系、评价标准的重塑。而Rivian则下了第二刀,这一刀是彻底颠覆汽车产业价值链与商业模式,再造汽车产业体系。 特斯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Rivian可能一个也不会少。对于特斯拉来说,最艰难的时候不是技术研发,而是在规模化生产阶段如何产生正毛利率。但是,即便Rivian以后面对的问题还很多,即便Rivian现在的市值有巨大的泡沫,可哪个改变世界的想法,不是从泡沫开始的呢? 所以,传统汽车制造商们尽管嘴上并不会说什么,甚至会冷嘲热讽,但是经历了特斯拉之后,相信它们一定不会再放过对一种潜在颠覆模式更深入的了解。 出处:头条号 @童济仁汽车评论 read more
满电续航405公里的欧拉黑猫实拍
现在的新能源小型代步车很多车型都有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续航短,下沉市场通勤距离不大还能应付,一线二线城市每天动辄好几十上百的通勤距离真的不太够用,二是很多车型没有快充,外面的充电站很多都是快充桩,而且速度差异也特别大,没有快充有没有可以充电的车尾的话充电就是很麻烦的事儿。而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话,那就看看这个长续航405公里版本的欧拉黑猫吧。 405公里长续航版本的欧拉黑猫外观上没有区别,依旧是圆圆的大灯,可爱的车头,外加欧拉那个很像外星人的车标,总体造型还是比较可爱,而且造型上非常的规矩,一个非常好的两厢代步小车。 侧面还是使用了双色车身的设计,配合黑白配色还真的有点像熊猫,而3495mm的长度一样非常灵活好开,同时还能布置一个空间非常实用的后排来应对日常需求。 车尾部的设计很对称,尾灯的可爱设计很很符合现在小车设计的潮流,整台车给人的吸引力很强。 内饰部分虽然还是一硬塑料为主,但是做工和设计都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中控上面的编织纹路让欧拉现在显得越来越高级。而双炮筒仪表很像是摩托车,车机系统加入了一些车联网技术,支持了远程启动车辆,还有了多功能方向盘。 座椅就是平平无奇的织物座椅,不给过座椅还算是比较宽大,乘坐感受上比较舒服,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就是个日常能开的两厢小车。 后排的空间在小型代步车里算是很好的,实用性很强,不过要注意,一是是个四座车,后排只有两个座位,二十这个车窗是那种只能推开一个缝的换气窗,而不是常规的升降窗。 长续航版本的欧拉黑猫电机功率为61马力、扭矩为130N·m,电机技术路线为永磁同步电机。动力上应对这个小车来说都算是奢侈了,非常有劲,而它的工信部续航里程为405公里。0.5小时能冲到80%的电量,采用直流快充技术,续航和充电都解决了。 欧拉黑猫一直都是代步小型纯电动车领域的佼佼者,不仅仅是因为它推出时间早,更重要的是它知道大家需要什么,代步车嘛要求本来就不多,与其舍本逐末追求什么智能驾驶或者科技配置,不如老老实实把续航和充电这些基本功做好,这样的车才是实用的车。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百度华为争着合作的车企,居然是极狐
华为自动驾驶7分钟无接管的视频播出之后,百度倍感压力。百度自动驾驶的8年投入、超500辆测试车队、超1200万公里测试里程……在舆论场中,似乎一下被华为比下去了。 百度显然要做出反击。6月17日,百度在北京Apollo Park发布新一代量产共享无人车Apollo Moon。Apollo Moon搭载百度第五代Robotaxi技术,并且以量产商业化应用为目标,预计年内在北京开始投放运营。 Apollo Moon 有意思的是,Apollo Moon是以高端智能纯电SUV极狐阿尔法T为基础打造而成的。而华为7分钟没有接管的自动驾驶车型,则是极狐阿尔法S HI版。 为什么极狐阿尔法车型能让百度、华为都倾力合作呢? 新任北汽新能源总经理代康伟说,“4年前我们开发极狐这个平台的时候,就打下了兼容自动驾驶的基础。” 代康伟在APOLLO MOON发布会后的媒体恳谈会上发言 极狐阿尔法T产品总监曹琛在Apollo Moon发布会上介绍,由于ARCFOX极狐的智能化IMC平台架构,极狐阿尔法T才能支持第五代Robotaxi无人驾驶技术实现。 百度Apollo Moon想要做什么?极狐品牌能不能从此合作中获得势能,顺势而上呢? 1 Apollo Moon展示百度雄心 与业界所说的Robotaxi不同,百度将Apollo Moon称为共享无人车。 但Apollo Moon搭载的就是百度的第五代Robotaxi技术。如果套用现在的自动驾驶分级,Apollo Moon已经接近L4级。不过,Apollo Moon带有驾驶冗余设计,车内有紧急按键,一旦自动驾驶失效,“5G云代驾”就会介入代替车辆驾驶。 从第四代Robotaxi开始,百度和车企联手打造前装量产车。Apollo Moon继续前装量产模式。“除了定制的激光雷达和计算平台,所有的传感所有的设备都集中在集成的车身之内,前端的量产程度非常高。”百度副总裁、自动驾驶技术部总经理王云鹏介绍说。 Apollo Moon的感应设备是13C5R2L,即13个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和2颗激光雷达。车端的感应器,都具备自检能力和自清洗能力。 Apollo Moon的车顶激光雷达还是后装的 在计算平台上,Apollo Moon搭载百度自研的中央计算平台,算力达到800TOPS。“也实现了主计算系统和备份安全系统一体化设计,同时采用了水冷散热,不仅体积变得更小,而且会更加的简单,更加的安全,整体的噪音也极低。” 王云鹏说。 基于计算平台、感应设备、Apollo GO APP以及此前百度Robotaxi的运营经验,Apollo Moon提出了59项出行服务功能设计。包括,通过自定义的车顶接驾屏来识别车辆;乘客上车时人脸解锁;APP控制车窗及空调;语音交互影音系统等等。 电动性能方面,Apollo Moon 0-10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为4.6s,NEDC续航里程为653km。 “目前我们做到了每两年无人车的成本降一半、能力提升10倍,而今天发布了阿波罗MOON我们再一次做到了上面两点。”百度资深副总裁李震宇说。 此前,百度第四代Robotaxi可以稳定运行2000个小时,Apollo Moon提升到了20000个小时。 成本方面,百度首次透露了价格。Apollo Moon成本价为48万元。 百度IDG副总裁魏东在发布会上介绍,Apollo […] read more
汽车真实现无线充电了
iPhone12的Magsafe无线充电功率已经做到15W,小米、华为、OPPO甚至推出了50W以上的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对于手机来说是稀疏平常。那么,电动汽车能不能也安排一个无线充电呢? 想象一下,当你工作一天,开车到家很累的时候,不再需要提起又脏又重的充电枪,而只需要把车停进去。第二天,电量已充满了,直接开走。 这种无感充电的神仙体验,是不是比手机无线充电还要爽,甚至能让你记不清自己开的是一台电动汽车。 但是,什么时候才能落地?为啥这么慢?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无线充电背后的黑科技。 无线充电原理 1891年,特斯拉线圈的出现,开启了电能无线传输的时代。这里的特斯拉可不是满大街跑的“特斯拉”,而是一百多年前的一位伟大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关于电,他发明了交流电机、无线电系统、X光机等等,堪称“极客”的先驱。一百多年后,才有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特斯拉”汽车。 当年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直接建设无线传输电网。他曾经计划在纽约建造一座高塔,用来横跨大西洋,无线传输电能,这一计划听起来就很疯狂。 策划一时爽,执行火葬场。这座高塔还没完工,他就意料之中的破产了,于是,计划搁浅。 在特斯拉的设想中,发电厂把电能以无线电波的方式,输送到世界各地。这样一来,人类将彻底摆脱电线,只需要安装一个小设备,就可以取电用电。 虽然,特斯拉的伟大宏愿最终没有实现,但无线输电技术的原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变过。 高中物理老师告诉我们,通过电流的导体周围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电流,就会产生变化的磁场。 反过来,导体在变化的磁场中,也会产生电流,这是电磁感应原理。 如果我们把这两者组合起来,就可以利用磁场,在没有物理接触的情况下,传输电能了。 说到无线传输能量,其实我们用的电磁炉,也是无线传输能量。电磁炉线圈产生的磁场,让金属锅底里产生电流,电流一通,开始做功。好吃的东西,就烧熟了。 手机无线充电,也是同样的道理。充电发射端中产生不断变化的磁场,手机的充电接收端线圈,会产生相应的感应电流,利用这个电流可以给手机电池进行充电。 既然如此,把这两个线圈都做大,发射端装在地上,接收端装在车上。不就无线充电了么? 那为啥飞行汽车都快诞生了,新能源车上还是没有无线充电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汽车无线充电的瓶颈 充电功率不足 通过磁场来传递电能,无线充电就好比是喀秋莎火箭,全方位火力覆盖。有线充电直接通过导线传输,就好比是制导导弹,精确命中。 无线充电的效率始终比有线充电低。充电功率越大,能量损失和设备发热也会越大。所以在快充领域,有线充电是有绝对优势的。 对环境要求苛刻 地面上充电车位,每天受着风吹雨打,时常还会有积水甚至积雪。 有线充电的充电枪头可以藏在充电桩内,避免进水造成损坏。无线充电设备直接布置在地面上,对设备的防水防尘要求会更高。 泊车精度要求高 无线充电的发射器与接收器,位置不能相差太多,需要精准地对齐。 在空间上的长宽高,但凡有任意一个尺度超过临界距离,都会造成充电效率的大幅下降,充电速度降低,直接影响充电体验。这也是苹果为啥要搞Magsafe的原因。 充电安全 电磁感应式的无线充电,在充电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不能有金属异物,也不能有小猫、小狗,不然会造成危险。异物侵入和生物防护非常重要。 此外,充电过程中磁场的辐射,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好在这些问题已经都被工程师,完美解决了。汽车无线充电的梦想,可能很快就要照进现实了。 无线充电的难题如何解决? 充电功率问题 根据智己汽车公布的消息,在他们最新的车型L7上,就会提供搭载11kW无线充电的配置。 传统家用慢充桩,充电功率一般只在3.3kW或7kW左右,对于续航400-500km的电动汽车,勉强够用。 可现在是2021年了,流行1000公里的续航。大家都在车上装个90-100度电,这个速度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11kW意味着8小时大概能补电80度,理论上一晚上可以增加600km以上的续航,对于日常行驶足够用了。最关键的是这是无感充电,体验极好,让你爱上充电。 异物侵入问题 小猫小狗的问题怎么办呢?可以在发射端安装毫米波雷达,来探测充电区的异物。在充电过程中,通过红外成像,进行实时生物体检测。 一旦有小猫、小狗靠近,系统可以根据远近程度,选择相应防护策略。离得远的时候,先把功率降下来;靠近了停止充电,走了之后再自动恢复充电。 其实,无线充电技术不仅能解放充电体验,它还有着更多的想象空间。 想象一下,如果把无线充电和智能泊车结合起来,它会是怎样的场景?我觉得,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种智能的无线充电场站。 一入场系统立刻智能分配车位,预约充电时间,用户甚至可以在停车场门口就下车,车辆自动开到充电车位。 车主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自行选择充电量,预约取车时间。充电完成后,车辆会自动让出充电车位,不会占用充电资源。这样一来,电网资源和充电车位,都能合理分配。 上次我们聊蔚来小直流充电桩的时候就说,市中心繁华区域,新增电网容量的投资很大,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这种能合理分配资源的技术,说不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无线充电技术,最早在手机上运用。后来逐渐普及,现在又能智能电动车上慢慢看到,可能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很常见的配置。这项技术,配合着智能驾驶,智能泊车,AI技术会有着无限多的想象空间。 更多直观内容,请前往视频观看。 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终于要量产了,从此和充电枪说拜拜? 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欢迎点赞关注绿芯频道,最硬核的新能源汽车科普。 对新能源汽车还有什么好奇的,想知道的,欢迎在弹幕或者评论区留言,或许下一期内容由你决定。 出处:头条号 @绿芯频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