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特斯拉

关于F150纯电版和美国电池供应链
这个周比较重要的是,美国总统拜登到访福特汽车位于密歇根州的Rouge电动汽车中心,这基本和奥巴马时代去通用汽车的工厂去开通用的EREV Volt是相似的,只不过这次去开的是纯电动皮卡F150,这是确认了要和中国竞争,加速电动汽车的发展,其言辞还是非常咄咄逼人的(但是没啥用)。 图1 Trump的四年,美国的电动汽车除了特斯拉Model 3 带了一波,就是一蹶不振 拜登语录:“中国现在领先电动汽车竞赛,这是事实。他们还想在未来继续领先,但我要告诉他们,他们不会赢的,我们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第一部分 F150纯电动皮卡 这一轮美国电动汽车的主要竞争特点,就是从纯电动皮卡领域开始的,其实从很早开始美国三家GM、Ford和FCA主要的利润都是来自皮卡和全尺寸SUV。特斯拉的Cybertruck和Rivian的R1T都是意图在三家美国车企的背后做背后的颠覆。福特的F150 EV和通用的悍马EV还有后续系列的皮卡产品都是为了这个赛道上的剧烈变化所准备的。 图2 美国马上在2022年进入了纯电动皮卡的竞争时代 在拜登现场参观的地方,福特摆了一个皮卡的纯电动底盘,由于皮卡的特性,电池系统其实架在很高的地方,而且在Z方向的空间也是足够的。 图3 F150的电池Pack 上下两张图都比较粗略的让我们看到这个电池系统的结构,这是一个非常长的电池系统,而且后部明显采用了双层的结构以增加电量。从设计来看,选用类似福特野马的长模组设计,分成6排,一共9个大模组来放置电池。 图4 F150的动力总成渲染图 图5 目前只有一张图显示了福特这个电池系统的粗略面貌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按照50kW充电65%SOC的电量来估算,这个电池系统在120kWh和160kWh左右,计算方法为充电时间*平均充电功率/SOC区间,由于在这个过程中50kW和150kW的充电桩分别有一些折算。 图6 F150的充电时间 第二部分 美国的动力电池供应链 在拜登的演讲里面,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动力电池产业链,目前美国的电动汽车还是受制于电池产能。目前主要是特斯拉(和松下合作)、通用和LG合资厂、LG的自建产能和SK的自建产能在美国提供电池。 图7 美国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而随着拜登参观所带来的,是福特宣布了到2025年的220亿美元电动汽车投资计划。这里面旧包含着国外媒体报道的,韩国电池制造商 SK 创新和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汽车将在美国成立一家电池合资企业,以确保电动汽车电池的稳定供应。SK 创新已经在乔治亚州投资 26 亿美元建设一座电池厂,为福特 F-150 电动汽车提供电池,预计2021年晚些时候完成乔治亚州工厂的建设,并在旁边建设第二家工厂,该工厂预计将于 2023 年开始电池生产。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在通用和LG准备第二座电池工厂的继续,在拜登的支持下美国车企都开始直接参与了电池生产环节,确保美国的动力电池产业的独立性(实际上是依赖于韩国三家动力电池企业)。早些时候,Rivian选择三星SDI,本质上这些车企将来都有竞争关系,都是要找紧密的合作伙伴进行站队的。 备注:Rivian估计也会找中国的电池厂家,但是这里有很大的风险 图8 美国的动力电池产业将来是高度依赖于韩国的 小结:在去年欧洲电动汽车上量打爆发以后,2022年开始美国也要掀起一轮小高潮,这对于电动汽车这个赛道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但是确实围绕美国、欧洲甚至是韩国和日本,都是要自建一套完整的基础电池产业链来支持长期发展的,变成另外一种替代能源基础产业链,这个方面和我们当下准备锂矿资源的供给是相似的逻辑。 出处:头条号 @汽车电子的设计 read more

能克服纯电动车“传统缺陷”的钠电池问世
电动车发展势头正佳,而关于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的路线之争也从未消停,刀片电池、弹匣电池等名头,无不向世人传递出一个信号:我才是动力电池的未来。但结果真的会如此吗?答案是未必。 最近,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对外透露,将于今年7月前后发布钠电池。 按照专家的说法,钠电池是一种“不依赖资源”的新型电池,不会像锂电池那样受上游原材料的供应以及价格变化影响,未来不存在发展瓶颈。 于是,吃瓜群众们不仅好奇:钠电池究竟是个啥?跟锂电池相比,钠电池的优点和不足又是什么?到底谁才是动力电池的未来? 钠电池是什么? 跟锂电池的命名方式一样,钠电池的全称叫做“钠离子电池”,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钠离子在电极之间的移动来实现充放电过程。 两者工作原理略有不同的是,锂电池是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转换实现充放电,而钠电池是由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嵌入、脱出实现电荷转移。 ▲钠离子电池基本工作原理 简单来说,这不就是将锂离子换成了钠离子么?是的。而且,跟锂电池类似的是,钠电池在正负极材料的选用上也比较多元化,不同的电极材料能在电池能量密度方面带来不同的表现。 关于钠电池最早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只是没有像锂电池那样进展迅速,此后相关研究越来越少,直到2010年之后,钠离子电池才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一起同步发展,以丰富储能体系。在这方面,欧美起步稍早,大概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有公司涉足相关领域,美国能源部对此也有一定支持。 2012年,日本丰田曾发布一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当时就已经能将电动车续航里程提升到500-1000公里。 ▲各类高倍率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设计策略 在我国,包括中科院在内很多科研机构也在开展钠电池的研究,科技部2016年为此专门立项,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文,提出要支持储能多元化发展,以及加快钠离子电池开展规模化。 从产业化推进速度和专利布局来看,目前我国在钠电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钠电池各项性能如何? 既然大家都重视,那钠电池理应比锂电池更有优势才对。 可是,至少在目前看起来,跟如今应用最广泛的两种动力电池(磷酸铁锂、三元锂)相比,钠电池的主要性能指标其实并不具备明显优势,甚至在消费者十分看重的能量密度方面还处于劣势。 具体来看,如今三元锂量产装车已经做到180-200Wh/kg的水平,中短期目标是做到300Wh/kg;磷酸铁锂目前量产装车最高的为140Wh/kg,中短期目标是实现180-200Wh/kg;而国内钠离子电池目前能量密度最高为145Wh/kg,中短期目标是160-200Wh/kg,比三元锂差了不少,跟磷酸铁锂在相近水平(中科院物理所研发的钠电池,理论能量密度已经达到180 Wh/kg)。 虽然能量密度指标并不占优,但钠电池在充电速度方面却有不小的优势。众所周知,即便采用大功率直流快充,三元锂电池一般是半个小时能从20%充到80%,磷酸铁锂充电费时更久,而钠电池只要10分钟就能干到90%,也就相当于我们给车加个油的时间。 另外,在充放电循环寿命方面,钠电池可以做到4500次,三元锂只有两三千次,这方面磷酸铁锂优势明显,已经做到6000次,据称锂电池循环寿命最高可以超过上万次。 低温性能方面,钠电池在零下40摄氏度都可以正常工作,跟三元锂差不多,比磷酸铁锂更能适应冬季以及高寒地区。 而在电动车用户普遍关注的安全性方面,钠电池也比三元锂更令人放心。这一方面是因为其电解液稳定性高,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能量密度低,使得钠电池在高温性能方面比三元锂电池更好。 最后,钠电池还有一个所有锂电池都不具备的优势,就是它不像锂电池一样担心会过放电,所以钠电池允许彻底放电到0伏——这对于一般电动车用户好像没什么实质性意义,但对于储能场景应用就更值得推广了。 为什么要发展钠电池? 综上,就实际应用而言,由于能量密度偏低,钠电池目前还难言优势,但鉴于其能量密度基本跟磷酸铁锂看齐,以及在其他性能方面还有自己的特色,其量产价值其实已经不小。 但这就是世界上主要国家发展钠电池的根本原因吗?其实不然。钠电池之所以能得到重视,最重要的原因,正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提出的——不依赖资源,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论在地球上的储量,钠远比锂要丰富得多。 资料显示,锂在地壳中的含量仅为0.0065%,即便是把地球上所有的锂元素都用来生产电动车,大概只够生产15亿辆特斯拉。而且,大部分已探明锂资源都在南美洲(主要是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等),集中于当地的盐湖中,但该区域政局不稳,所以引起碳酸锂价格经常大幅波动。此外,国内锂提取技术目前也没有规模化,我们80%的锂从澳大利亚进口,但当前的中澳关系并不利于维持这种贸易需求。 反观钠,分布就明显广泛的多,钠资源约占地壳元素储量的2.64%——也就是说,钠的储量是锂的406倍。其中,光是我国已探明的钠盐储量,早在六七年前就已经超过1.4万亿吨,而且,如今全球的金属钠产能,也正在向中国转移。 ▲盐湖中丰富的钠盐 其次,钠电池成本更低。 宁德时代之所以要发布钠电池,核心原因是锂电池的原材料涨价太凶猛(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已经涨了多次),而钠电池则丝毫不存在这方面的压力,原因有三: 一、钠盐因为储量巨大,原材料价格低廉,采用铁锰镍基正极材料相比较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原料成本能降低一半; 二,钠盐的特性允许使用低浓度电解液(同样浓度的电解液,钠盐电导率高于锂电解液20%左右),这样就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三,钠离子不会跟铝形成合金,负极可采用铝箔作为集流体,此举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8%左右,降低重量10%左右。 几大主料都能大幅节省生产成本,也就不难理解为啥电池企业愿意开辟这条新的道路了。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钠电池的材料成本加上制造成本,大概在0.36元/Wh左右,这已经比锂电池低了,只不过,钠电池目前还处于推广初期,其整体商业成本短期内会比锂电池高,这一点宁德时代也有简单提及。 最后说说 不仅仅是宁德时代,包括深圳华创电新、辽宁星空钠电等多家企业都对钠电池提前进行了布局。可见,虽然钠电池的能量密度是个较为明显的短板,但业内对其赶超磷酸铁锂依然充满信心,有企业称“钠电池能量密度超越150Wh/kg的进度将比磷酸铁锂快”,更重要的是,钠电池虽然还处于第一代产品阶段,但已经能看到第三代产品的雏形了。 更重要的是,钠电池在充电速度、循环寿命、低温性能、安全性能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所以其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而钠电池的出现,首先就将挑战磷酸铁锂的江湖地位,因为它们都是走的性价比路线。当然,磷酸铁锂和钠电池究竟谁能更胜一筹,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还无法给出预判,毕竟,这两种电池,在不同电极材料和辅料的作用下,其能量密度天花板各不相同。 由此可见,未来,不仅仅是储能行业会有钠电池的一席之地,电动车势必也会形成锂电池和钠电池并行的局面,而且那一天已经可以预见了。 撰文:刘极昊 出处:头条号 @线外邦 read more

理性看待特斯拉自动驾驶启用激光雷达
特斯拉近期与激光雷达公司Luminar签订了一份使用激光雷达进行自动驾驶测试的开发合同,网上流传的特斯拉ModelY车顶装有激光雷达的照片坐实了这个猜测。马斯克曾称激光雷达为“拐杖”(Crutch),为何特斯拉却在测试激光雷达,这里汽车人参考进行深入解读。 背景:谷歌派 VS 特斯拉派 从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最终走向无人驾驶,依据智能化以及联网的水平,衍生出了“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两条发展路径。 单车智能的发展路径,全球又分为了两条技术路线,一是依靠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的“谷歌派”;二是以视觉感知和影子模式为代表的“特斯拉派”。 “谷歌派”的代表企业是Waymo,Waymo以激光雷达为主要感知设备,采取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传感器融合。 同时,依靠谷歌地图专业的测绘车队,Waymo采用高精度地图进行定位,Waymo主要的产品是L4级别的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 特斯拉不使用激光雷达三个原因 很多人认为特斯拉不使用激光雷达是因为不懂激光雷达,事实上,马斯克在2003年创立了SpaceX,其来往于国际空间站的太空舱就已经使用激光雷达。 该激光雷达由SpaceX设计并制造,而马斯克则是项目的带头人,也是SpaceX的首席工程师。 基于对激光雷达的深刻理解和应用经验,促成特斯拉并没有采用激光雷达。 第一,第一性原理。 马斯克认为人类因为有两只眼睛,可以在任何地方开车,道路是为视觉导航而设计的。 只要使用足够多的真实世界数据,来开发和训练一套模拟人类视觉的神经网络,就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因此,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特斯拉不需要激光雷达。 第二,高精地图是问题所在。 激光雷达需要与高精地图配合,激光雷达本身不是问题,高精地图才是问题所在。 高精地图构建十分复杂,即使是拥有地图和街景的谷歌,创建3D的高精地图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容易。 绘制高精地图,需要专业的测绘设备及工程师的手动标记,高精地图每个厘米都需要进行3D映射和验证。从一条街道拓展到另一条街道,从一个城市拓展到另一个城市,最终覆盖到所有国家,是一项十分昂贵且挑战的资源密集型工作。 这也是Waymo的Robotaxi目前仅能在少数预先映射的地理围栏城市中运行的原因。 特斯拉希望开发一套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在世界上任何道路的任何地方使用,而依靠高精地图的激光雷达路线,并不是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 第三,激光雷达的限制性。 激光雷达无法识别颜色,因此无法区分交通信号灯等物体。还是需要配合着摄像头来使用,特斯拉相机及其神经网络计算机可以重建特斯拉车辆周围的3D世界观,这使得激光雷达不必要。 特斯拉使用计算机视觉,仅依赖摄像头即可创建3D世界视图。再加上激光雷达昂贵的售价,以及丑陋外观,也是限制特斯拉使用的原因。 如何看待马斯克使用激光雷达 在2019年特斯拉自动驾驶日上,马斯克透露特斯拉内部曾对激光雷达进行了测试,试图采用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的方案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但是,特斯拉很快放弃了该项目,因为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给人一种错误的进步感,是“拐杖”和“愚人的差事”。 单从一辆测试车,并不意味着特斯拉技术路线的完全转向。 汽车人参考认为,特斯拉更有可能使用Luminar的激光雷达来验证其完全自动驾驶功能;或者是在评估激光雷达与其现有摄像头系统相比性能如何。 从另外一个背景来看,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已经遇到了数据采集的问题,如果要在中国顺利推行自动驾驶,需要建立本土的数据中心,采用激光雷达并和具有资质本土地图商合作,也是一种备份的方案,最终都取决于特斯拉的选择。 至于说马斯克被激光雷达打脸,或者说马斯克被妥协,还为时尚早。 出处:头条号 @汽车人参考 read more

售价33.80万起,续航超1080公里… 新款理想ONE正式上市
5月25日,理想官方宣布,新款理想ONE(询底价|查参配)正式上市,共推出两款配置,售价33.80-34.80万元。新车外观和内饰基本与现款保持一致,主要对部分细节和配置做出调整,其中配置变化多达60多项,而动力则匹配了全新电机和电池组,其纯电续航里程188km(NEDC标准),综合工况续航更是超过1080km(NEDC标准)。此外,新车将在2021年6月份按订单顺序交付。 新款理想ONE 车型 售价(万元) 黑/白/灰/银常规色 33.80 三款特别版 (Baby Blue/Deep Green/Tech Blue特别版) 34.80 理想官方表示:新款车型依旧享受理想提供的整车质保4年8万公里,三电系统质保8年12万公里。此外,新款车型车主还将享有理想提供的三项免费用户权益,包括免费道路救援,全国范围内免费家用充电桩及安装服务,三年流量无忧方案(每月20GB免费流量)。 要点速读 1 智能升级:新增800万像素摄像头、4个角毫米波雷达、AD高级辅助驾驶控制器; 2 颜值升级:车身颜色新增两个颜色; 3 空间升级:取消7座布局,仅提供6座布局,优化乘坐体验; 4 续航升级:全新电机+电池组,油箱容积增加,综合续航超1080km(NEDC标准); 5 配置升级:60多项配置调整,老车主还支持付费升级; 新车外观整体轮廓基本与现款保持一致,不过在细节上其中网内部的网状式结构变得很“复杂”,车头上方的“星环”灯带内部细节处理则更为细腻;两侧头灯组主要对灯腔内部进行了优化,使起照射范围更合理;而在车头两侧的进气口处则增加了转向灯和低速转弯辅助灯。 而车尾的变化则不如前脸来的明显,其中新款车型在下方更换了枪灰色的护底板,三款特别版颜色则搭配亮银色的护底板。尺寸部分,新车长度增加了10mm,高度增加了25mm(调整后的长宽高分别为5030/1960/1785mm),仅提供6座版本,取消了之前的7座版本车型。 外观配置上,新车还新增了Tech Blue特别版冷光漆和Deep Green特别版珍珠漆两个车身颜色(需1万元选装);同时新款车型还提供了一种新样式的双色轮圈,搭配尺寸为225/50 R20的轮胎。 新车配置变化则多达60+多项,其中座椅材质和舒适性配置进一步升级,并首次加入了对外放电功能;而车机系统也进行了相应的升级,搭载了与高德深度合作打造的高精度地图系统。 驾驶辅助系统上,新车不仅新增了一个像素为800万的辅助驾驶摄像头加4个环视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也因此对车辆的感知系统探测角度、分辨率、准确率和识别距离都有很大的提升;同时新车还首次搭载了双 “征程 3” 芯片,芯片算力达到5TOPS,升级后的辅助驾驶系统或将拥有特斯拉NOA、小鹏汽车NGP相类似的领航辅助驾驶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新车还搭载理想AD高级辅助驾驶系统,配合高德的高精度地图,可以实现包括NOA导航辅助驾驶在内的高级别的辅助驾驶能力,可识别红绿灯、桩桶、路肩。据悉,这套系统将在第三季度向全国所有高速公路和城市封闭快速路开放NOA功能。 动力部分,新车搭载一台1.2L的涡轮增压内燃机+新型永磁电机(三合一电机)所组成的增程式混动总成,其中发动机最大功率为96kW(不参与驱动),而前后双电机总功率达到了240kW,总扭矩为530N·m,油箱容量从45L也增大到了55L;而与之匹配的电池组为40.5kWh(可用电量33.2kWh),其纯电续航里程188km(NEDC标准),综合工况续航超过1080km(NEDC标准)/890km(WLTC标准),同时其NEDC综合油耗下降到6.05L/100km。 (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 熊睿锋 read more

特斯拉在中国建了数据中心,用于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
特斯拉官方微博2021年5月25日发布消息称:已经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以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并将陆续增加更多本地数据中心。所有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车辆所产生的数据,都将存储在境内。 全文: 特斯拉很荣幸与业内专家就《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展开研商,我们坚定支持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我们已经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以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并将陆续增加更多本地数据中心。所有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车辆所产生的数据,都将存储在境内。 同时,我们将向车主开放车辆信息查询平台。此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详情及进展将陆续向大家汇报。感谢各位车主的支持,我们会努力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汽车数据安全非常重要,我们坚信,统一规范管理,将更有利于智能汽车的有序长远发展。 责编:罗甜 read more

苹果汽车的无人驾驶车队增至68辆
据报道,苹果近日增加了其在加州路测的无人驾驶汽车数量,同时将负责运营汽车的持证驾驶员数量缩减了一半。 根据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V)数据显示,目前进行路测的苹果无人驾驶汽车共有68辆,该数字自2019年8月以来首次有所增加。 自2019年至今,苹果自动驾驶技术进步相当明显。苹果今年2月提交给DMV(加州车辆管理局)的报告显示,公司2020年的路测里程增加一倍,其中需要人工介入的情况较一年前有所减少。新数据也显示,苹果的测试员数量减少到76人。而在2020年10月,这一数字曾达到154人。 2020年,苹果自动驾驶汽车在加州自动驾驶行驶里程累计达到18805英里(约合30263公里),较2019年的7544英里增长了149%,但远低于2018年的近8万英里。 作为对比,特斯拉提交给DMV的自动驾驶报告显示,2019年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累计行驶里程意外地仅有12.2英里(约合19.6公里)。 相比之下,华为对于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巨大。华为目前有200-300辆自有的路测用车,都是在开放道路上测试,每年积累的路测数据大约在千万公里级别。此外,在“ADS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项目上,华为投入了至少2000名工程师。 现阶段,苹果约有数百名工程师通过“泰坦项目”(Project Titan)从事无人驾驶汽车开发,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员工从事汽车生产等硬件工作。 按照苹果此前规划,公司或将把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用于自家“Apple Car”,并于2030年之前推出;如果失败,苹果也有可能直接放弃这项计划,转而将无人驾驶技术打包出售给其他车企。 撰文:潘梓春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特斯拉失控事件频发,竟是因为这个系统造成的死机?
日前,特斯拉失控事件频发,引起业内对自动驾驶数据安全问题的关注。 以河南郑州事故车主为例,4月底,在郑州市郑东新区市场监管局责令下,特斯拉将车辆事故发生前半小时的数据提供给了车主张靓(化名),并向外界公布了事故发生前一分钟的数据。不过,因其提供数据的不完整,特斯拉备受质疑。 有分析认为,完整的数据可以分析判断出该事故车辆是否存在“刹车失灵”,以及特斯拉系统是否存在BUG等问题。“在没有看到完整数据前,车辆是否因‘刹车’失灵问题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暂不能下定论。”多位自主品牌车企相关技术人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此背景下,特斯拉也计划年内上线数据查询平台。“国内的车主数据查询平台正在搭建中,以供所有车主查询获取车机交互的数据,预计年内上线。”5月11日,特斯拉中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特斯拉“踩坑”Linux分时系统? “到现在,特斯拉都没有给我们提供完整的数据。”张靓丈夫告诉记者,特斯拉此前提供的两份数据都缺少重要参数,如刹车踏板位移、油门踏板位移、电机扭矩等多项关键数据缺失。 对于特斯拉目前对外公布的数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自主品牌车企高管表示,这份数据并不完整,从现有数据来看,并不能看出事故发生原因是什么。 有观点认为,特斯拉产品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其采用了分时操作系统作为车辆的核心系统。分时操作系统会存在不能完成一些任务的情况,而不能完成的任务会造成系统死机。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得锐 摄(资料图) “特斯拉整个操作系统是基于Linux制作的,它装的是一个非实时(即分时)操作系统。从现在来看,特斯拉把Linux系统进行了一些裁剪,使系统响应速度变得够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软件科技公司高管告诉记者,Linux是目前对自动驾驶生态支持最好的系统。 在计算机高级程序员李宇豪(化名)看来,实时和分时操作系统都不能保证百分百安全,主要与系统的可靠性有关。 “分时操作系统是一个时间段划成一个个时间片处理任务,效率优先。如果任务多的话,就不一定能保证实时对数据监测。而实时操作系统实际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李宇豪告诉记者。 对于特斯拉使用的分时操作系统,是否会出现数据监测不到的情况。李宇豪表示:“系统存在BUG的话,有可能出现数据记录不到的情况。”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软件科技公司高管则提出了两种数据监测不到的情况:其一,是否进行数据埋点(数据埋点是数据采集的关键一环),如果没有做埋点,数据肯定会监测不到;其二,要看车企搭建的网络架构能不能及时将数据传到终端,如不能也将检测不到数据。 专家呼吁车辆配备“黑匣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4月,特斯拉率先在美国官网上线了EDR套件查询软件。据了解,EDR是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能用于记录车辆碰撞前、碰撞时、碰撞后三个阶段汽车的运行关键数据,包括速度、ABS状态、方向盘的转向角度、气囊状态、车辆制动状态等。 特斯拉方面表示,车主需要花费1200美元购买连接所需的线缆和USB-to-CAN适配器,即可连接车辆,查询行驶数据并生成相应的数据报告,用于查看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特斯拉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尊重了车主数据控制权。”上海交通大学数据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渊公开表示。 不过,特斯拉这一数据查询服务目前仅对北美地区开放,国内及全球其他地区的特斯拉用户暂无法使用该功能。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玲 摄(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特斯拉已对外明确国内相关数据查询平台将在年内上线,但对于该平台提供的具体数据查询内容、以及是否收费等问题,却未说明。“关于数据平台的具体内容我们会在国内上线时再对外发布。”上述特斯拉中国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包括蔚来、小鹏、长安等国内车企目前还没有搭建供车主查询车辆数据的平台。“随着车辆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内车企也只能为车主提供一些基础数据。除非第三方,如公安部门介入,否则用户是不能查看所有数据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自主品牌车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我国对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上传和事故后车企公布数据流程规范等均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车企把所有数据对外发布并不现实,这涉及用户的个人隐私问题。”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车企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明确哪些可以向车主提供,而相关监管部门也要明确车企提供数据的范围。 为此,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宋健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可以把需要监管的车辆数据范围进行划定,放入车辆行车记录仪内。比如,转向、制动、加速等重要数据,被行车记录仪实时记录,就像飞机“黑匣子”一样。“一旦发生事故,厂家和个人均没有权利去拆‘黑匣子’,只有国家权威部门才能完成。”宋健表示。 数据完整性与真实性同样重要 “自动驾驶的数据类型非常复杂,包括外部环境数据、车辆数据和用户驾驶行为及隐私数据等。”中汽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网联安全问题,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应具有事件数据记录和自动驾驶数据存储功能,保证车辆发生事故时设备记录数据的完整性,数据包括驾驶自动化系统运行状态、驾驶员状态、行车环境信息、车辆控制信息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不过,在保证车辆数据存储完整性的同时,如何保证车辆数据的真实性和防篡改性,是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事实上,特斯拉不止一次对外强调数据的真实性。“特斯拉的车辆数据是车辆网关读取车内各部件信号并以加密形式存储。”特斯拉方面称,存储后的数据采用加密技术记录,无法直接读取、修改、删除相关数据。 即使如此,也未能消除外界对其提供数据真实性的怀疑。为解决这一问题,中汽协于4月底发布了汽车数据可信存证区块链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特有的数据防篡改、可溯源等特性,为企业提供数据可信存证服务。 中汽协方面建议,政府未来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的不同数据类型,修订、补充适应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所需的法规及标准,同时建议通过采用多中心化数据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监管体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read more

特斯拉Model Y拿下2021年4月份纯电动SUV交付冠军
乘联会的4月数据出来了,摘一些和纯电动汽车有关的信息给大家吧。 一、宏光MINI交付26592辆,位列轿车总榜第5位。不过上海的牌照新政可能会对宏光MINI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以后不再送牌照,恐怕会出现销量暴跌的情形。 二、SUV畅销榜单前15位中,没有出现纯电动汽车的身影。排在第15位的逍客有14033辆,而纯电动SUV的交付冠军特斯拉Model Y也仅有5407辆,距离入榜门槛有较大的差距。 三、高端SUV畅销榜中,特斯拉Model Y成为了唯一入选的纯电动车型,排在第7位。 四、新能源销量榜(纯电动+插电式混动)前15位及交付量: 1、宏光MINI,26592 2、特斯拉Model 3,6264 3、比亚迪汉EV,5746 4、奇瑞eQ,5617 5、理想ONE,5539 6、特斯拉Model Y,5407 7、AION S,5077 8、欧拉黑猫,4613 9、科莱威,4130 10、哪吒V,3846 11、奔奔EV,3826 12、比亚迪秦PLUS DM-i,3603 13、蔚来ES6,3163 14、小鹏P7,2995 15、比亚迪e2,2918 五一回家,发现我哥买了一辆奇瑞eQ,看着还不错。等再回去时,一定试驾一下。 最后,我们来个互动话题吧!这个话题已经在小H书上获得了超过51000次阅读和370条评论了! 近日,路透社报道称:“特斯拉已暂停购买土地以扩大其上海工厂并使其成为全球出口中心的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特斯拉退出中国,你买蔚来还是小鹏?欢迎留言分享看法。 出处:头条号 @不看车 read more

特斯拉真会自动加速?重新认识“自动驾驶”先!
先梳理一下几起车主自述“车辆自动加速”的案例 2020年8月12日,温州陈先生驾驶特斯拉在小区内撞毁数量轿车,车主经抢救7小时幸存,事后接受采访时自述“车辆突然加速,踩刹车没有反应,速度还越来越快” 2020年12月26日,杭州洪先生驾驶特斯拉model3撞上了路边的本田轿车,车主在采访中描述“自己把脚放在刹车上,车辆突然自动加速” 2020年12月30日,上海梁女士驾驶特斯拉录制了一段高速上自动加速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车主在采访中描述“车辆松开踏板后仍在加速,需要多次点刹车才能控制住” 2021年1月4日,山东临沂车主驾驶特斯“失控”冲入广场的一处厕所,车主自述“车辆失控加速,并且无法踩动刹车” 2021年5月1日,广州车主驾驶特斯拉在地下车库高速撞上水泥柱,车主自述“开了20码,刹车不听使唤,车反而越来越快” …… 上文所列举的案例仅仅是所有“车辆失控、自动加速、刹车失灵”案例中的冰山一角,仅在2020年经报道的便有十几起类似事故。 特斯拉真的会“自动加速”? 真的有可能!原因之一正是特斯拉自以为豪的自动巡航模式 事实上特斯拉宣称的完全自动驾驶当前无法实现,甚至会导致车辆在驾驶过程中自动加速!自动驾驶有五个分级,其中特斯拉提供的仅仅是L2级,也就是“部分自动驾驶”,车辆搭载辅助驾驶设备,可以根据路况进行简单的转向、加速和减速等多种操作。 也就是说特斯拉根本无法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当前给车主提供的仅仅是辅助驾驶功能,但其对于该技术的描述已经引起了广泛误解,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而这当中导致自动加速问题的关键就是自动巡航模式,车主如果设置为“按当前道路允许的最高车速巡航”那车辆在低于道路限速的情况下,将会“自动提速”至道路最高限速或“车主自行设定”的限速基准。也就是说,在开启自动巡航的情况下,如果无法通过交通标志获取限速信息,车辆将会自动加速到车主设定的限速值。 这也就是特斯拉“自动加速”的来由,之一。 这当中还有更危险的因素,同样会让车主产生“自动加速”的错觉,那就是特斯拉的单踏板逻辑。 特斯拉在松开加速电门的情况下, 车辆将出现顿挫感明显的制动,这是由于特斯拉强制开启“动能回收”导致的。甚至车辆提供了“保持模式”,车辆将在动能回收的作用下刹停,直至自动驻车。因此特斯拉对于车主的油门控制要求极高,车主只有时刻将右脚放在加速踏板上,才能保证良好的驾车体验。 当这种驾驶逻辑成为思维惯性后,车主日常开车将很少有机会将脚放在刹车踏板上,一旦形成这样的开车习惯,车主踩刹车踏板的意识和坚决度将会显著下降! 在一些低速情景下,加速踏板的阻尼比较低,车主不自觉下踩始终放在加速踏板的右脚。甚至在紧急状况下,车主慌乱踩下右脚,加上特斯拉反应迅猛的加速性能,车辆将出现疑似“自动加速”的现象。这与美交通安全局报告的200多起“踩错踏板导致车辆加速”导致的事故相呼应。 这同样是特斯拉“自动加速”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所有的新能源车都存在一个巨大的隐患,电车没有传统的燃油发动机,以油车发动机转速噪音判断车辆加速的经验无法适用!哪怕是开车十余年的老司机也很容易由于判断失误造成车辆莫名加速。 而且特斯拉的方向盘拨杆操作与传统车辆不同,雨刮器在左侧,而右侧拨杆将启动自动巡航模式。一旦车主慌乱之中开启自动巡航,车辆将可能出现自动加速的现象,同样非常危险。 自动加速确有可能,那“刹车失灵”如何解释? 特斯拉在用户手册中有一条不起眼的提示,在model3电子版车主手册第77页中,特斯拉警告车主不要在踩下制动踏板后立即释放,这将中断ABS系统的运作并且会增加制动距离。也就是说,特斯拉不可以“点刹”! 刹车踏板变硬有两个合理的解释 博世的电子刹车助力系统失效,导致刹车助力消失,刹车变硬 ABS启动,刹车踏板有明显的打脚感,防抱死系统自动“点刹”,刹车踏板将被ABS系统控制,车主只能提供“踩下刹车踏板”的信号,而整个刹车流程由ABS系统接管。 博世的刹车助力系统故障曾经造成了本田CRV车型的广泛召回,而最新版本软件的博世电子刹车助力系统理应相对安全,但仍然有出现问题的可能。而错误使用刹车踏板更像是“刹车失灵”频频出现的根本原因。 车主由于对ABS系统缺乏了解,道听途说老司机的“点刹”经验,容易在刹车过程中给电子系统提供错误的刹车信号。防抱死系统本身提供的刹车泵压力是根据车轮横向静摩擦力的阈值动态调整的,也就是说ABS提供的刹车阻力是当前车辆能达到的最大刹车阻力,一旦系统中断,车主便浪费了宝贵的刹车时机,这将导致车辆刹车距离变长,随即导致事故发生。 最后可以得出结论,“自动加速”和“刹车失灵”的确存在,但这当中必然有一部分因素是驾驶员的误操作,当然在这些危险因素中,特斯拉本身也绝对脱不了干系。 其一,特斯拉强制松开电门动能回收造成驾驶者传统的开车习惯将造成驾车体验的劣化!许多坐过特斯拉的朋友都会觉得这个车真的容易晕,就是因为松开踏板后拖拽感太强,导致车辆驾驶不平稳。因此司机要始终将右脚放置在加速踏板上,保证车辆的平稳驾驶。 其二,特斯拉的自动辅助驾驶容错率太高!导致车主慌乱之中容易错误开启,并且自动辅助驾驶有自行加速的权限,更加造成了车辆“自行加速”从而引发事故的风险。 其三,特斯拉的电控刹车容错率太低!无法兼容油车司机的点刹操作,并且ABS系统介入也更加敏感。由于特斯拉车重的限制,车辆的防抱死系统相对于同级别轿车的启动阈值肯定更低,这也导致了刹车距离延长的问题。 出处:头条号 @头有点大的Eason read more

“单踏板模式”很可疑!特斯拉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找到啦?
特斯拉刚回应了追尾货车致司机身亡事故,称最终结论还要等待结果。在无数关于特斯拉的负面新闻中,有一个特别的驾驶模式经常被提及,那就是“单踏板模式”。美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去年共通报246个“特斯拉失控加速”案例,全都是驾驶员踩错踏板导致,并因此驳回了近60万特斯拉车主希望车辆召回的请愿。#特斯拉回应追尾货车事故# 什么是“单踏板模式”? 实际上最新固件的特斯拉设置菜单中已经没有“单踏板模式”的单独开关。单踏板模式就是指,驾驶员踩下特斯拉的电门即可加速,而松开电门后“动能回收”机制便启动,将车辆行驶的动能回收为电能,同时产生与刹车制动相似的减速效果。于是特斯拉的驾驶员便可以仅使用一个踏板便能完成从加速到刹停车辆的全过程,这种操作模式被称为“单踏板模式”。 与此同时,最新固件的特斯拉车辆不能关闭“动能回收”功能,仅能在“强”和“标准”两个档位进行选择。并且特斯拉还提供了三种松开踏板后的选项,若选择“保持模式”,车辆将在动能回收后辅助刹停车辆并自动开启驻车,而若选择“缓行模式”,车辆将在动能回收后让车辆保持在10码左右的速度缓速前进。在“缓行模式”下,司机还可以保留松开踏板放到刹车上的开车习惯。 无论车主如何改变动能回收相关的选项,都无法关闭松开电门后的车辆制动。 “单踏板模式”可能是导致特斯拉事故频频的罪魁祸首 对于新上手特斯拉的车主来说,单踏板操作是极为陌生的。无论你之前驾驶的是哪种类型的车辆或是新手司机刚考完驾照,单踏板模式对你来说都是从未适应过的驾车方式。如果你使用“保持模式”,你就不再需要把脚放到刹车踏板上时刻警惕,车辆将在动能回收的作用下自动刹停驻车。 对于熟练使用这一操作方式的车主而言,动能回收自动驻车的功能可以极大减少刹车组件的损耗并提高车辆的续航时间,并且操作简单无须移动脚,只要在踩下和松开中找到合适的区间就可以保持极为舒适的驾车体验。 但是“单踏板模式”并不是驾考中学习的内容,许多车主的肌肉记忆都停留在遇到突发情况紧急踩下刹车的模式里,如果这种肌肉记忆被带入单踏板模式,那车主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追求安全的车主应当主动选择“缓行模式”并谨慎加速 特斯拉model3车型最快的百公里加速只需要短短3s多,如果司机踩错刹车,车辆将极其猛烈地突然加速造成难以弥补的严重后果。 如果你是一个特斯拉车主,出于对道路安全的考虑,应当主动将加速模式设置为“轻松”并且将车辆行驶模式改为“缓行”,这些选项将保留松开电门后将脚时刻放在刹车上警惕突发情况的习惯。 不仅是特斯拉,所有新能源车型都应当谨慎驾驶。 新能源车型由于电机加速的响应速度远远快于油车发动机,因此大家常常能在路口见到挂着绿牌的新能源车猛烈起步,驾驶员随便踩一脚电门就可以将车辆加速到七八十码的时速,这是非常危险的举动, 小编呼吁各位新能源车主,大家应该谨慎驾驶手中的性能怪兽,如果大街上全都是百公里加速猛烈的“赛车”、“超跑”,那道路交通将变得更加危险。 出处:头条号 @头有点大的Eason read more

Canoo的蝴蝶效应:一通电话会,搅浑电动造车和SPAC两潭水
如果说2020年以来创投圈有哪些长盛不衰、“越挫越勇”的热门话题,应该就属造车和SPAC了。要是造车和SPAC这两大财富密码结合到一起,碰撞出来的冲击波威力就更大了。 2020下半年以来,一波造车新势力扎堆通过SPAC上市,比如Lordstown Motors、Fisker、Nikola等等,一度把饼画得又大又圆,似乎人类的科幻梦想马上就要实现。几个月过去,这些公司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实绩,股价一直处于下跌状态。最近,又有一家造车公司引发了一场啼笑皆非的巨大争议——电动车厂商Canoo。 Canoo的前身Evelozcity,由Stefan Krause和Ulrich Kranz创立。两人职业生涯都颇为辉煌:Krause曾担任宝马和德意志银行首席财务官,Kranz则更是在汽车界赫赫有名,为宝马开发了Z3、首款SUV X5,并且领导了MINI的复兴、创立纯电动产品线i系列。两人还都曾服务于法拉第未来,Krause是CFO,Kranz是CTO。 两人就任时间都不超过半年,就与法拉第未来裂穴,这又是另外一个大瓜了。 2019年,创始人及CEO Krause被妻子起诉,在工作中有歧视、骚扰等行为,卸任CEO并离开Canoo,由Kranz接替其位置,直至今天。Canoo的投资人Tony Aquila在公司完成并购上市前夕加入,担任执行董事长一职。 图源:canoo.com 你看这饼,又大又圆 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讨论,通常要么是“苏格拉底”的,要么是“反苏格拉底”的。 在造车界也是一样。如今的造车新势力讲故事,要么是“特斯拉”的,要么是“反特斯拉”的。而Canoo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讲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故事,为资本市场摊了一张非常有吸引力的“饼”。 Canoo最显著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产品外观。不同于许多车企追求的流线型、科技感,Canoo的车长得像胖胖的面包。尤其是Canoo大力鼓吹的乘用车,因为内部极大的使用空间,被称为“后SUV的革命性体验”、“车轮上的loft”。消费者还可以自由定制车辆的外观喷漆和内部的设备。 图源:Canoo Investor Presentation, August 2020 如此宽敞的空间来源于Canoo独有的滑板式电动车底盘技术专利。Canoo宣称这一底盘是市面上首个真正的线控转向底盘,是行业内最平、最低调的底盘,因此不仅能给车内留出最大化的空间,还能使整车高度模块化,提升新车开发速度的同时降低开发成本。 据称,Canoo基于他们的通用款底盘,在18到24个月之内就能开发出一款新车,而传统车厂研发一款车的周期在3到5年。正因如此,Canoo的时间表里已经早早地排上了生活款车型、运动车型、货运车型、皮卡等多条产品线。 Canoo研发的不同车型,均基于同款底盘 图源:Canoo Investor Presentation, August 2020 目前为止,这块饼看起来还不够吸引人。更猛的调料是Canoo的商业模式。 Canoo在B2B和B2C市场都有布局。 在B2B市场,除了发售货运车辆之外,Canoo还着重开展工程承包业务。基于Canoo的研发技术,面向科技公司、OEM和自动驾驶领域的供应商提供设计、新车制造、车辆销售服务,以及最重要的,车辆底盘技术授权服务。 其中最令人振奋和期待的,就是2020年初Canoo和韩国现代汽车的合作。双方计划基于Canoo的底盘技术打造一款“适用于自动驾驶和大规模生产”的电动车底盘,提供给集团旗下的现代和起亚两个品牌使用。 对于一家成立仅2年的创业公司来说,达成这样的重磅合作可称得上重大成就——要知道,很多造车新势力都试图与知名传统车厂合作,但成功者寥寥无几。 对Canoo来说,这种B2B的业务不仅可以验证其技术、获得品牌背书,更能带来可观的收入。根据其上市前的预计,工程承包业务将为Canoo在2021年带来1.2亿美元的收入。 图源:Canoo Investor Presentation, August 2020 在B2C市场,Canoo创造性地提出了“卖订阅”的商业模式。不同于租车或者共享出行,Canoo的订阅更像是一种D2C模式。消费者在Canoo的APP上申请订阅,审核通过后即可提车,之后只需按月付费就能正常用车,并且可以随时取消订阅,无需押金和其他繁杂的手续。 在Canoo看来,订阅模式对人对己都是好处多多。对于消费者来说,传统的买车、租车成本不仅包括车本身的价格,还包括抵押、保养、保险、充电、上牌照的费用,而订阅一辆车则无需专门付出这些隐形附加成本,全包在月费里,在Canoo的APP里就能一站式解决。对服务提供方Canoo来说,订阅模式按需生产,既能降低制造成本,又取消了销售代理商从中抽成,生产制造一辆车的利润高达普通一次性售车的4倍。 目前看来,这是一块几乎完美的饼:研发和生产成本低、利润高、回报快、团队资深,还有知名车企背书,Canoo似乎确实走在康庄大道上了。于是,2020年圣诞节前夕,成立不到3年的Canoo与SPAC公司Hennessy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 IV完成反向收购,登陆纳斯达克。 大饼难烙,另起炉灶 与大多数在这一波SPAC热潮中上市的造车新势力相同,Canoo上市时并无任何量产的车型。 靠着振奋人心的故事,尤其是“韩国现代”和“卖订阅”这两大梦幻泡泡,投资者们把Canoo的估值抬高到40多亿美元。而最近的一场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电话会,则几乎完全戳破了肥皂泡,使Canoo的投资人出离愤怒,股价崩溃式下跌。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这次电话会的主要内容,那就是“啪啪打脸”。可以说,Canoo几乎撕碎了之前画的所有饼。 首先,与韩国现代合作终止(未公开声明),不再强调工程承包。 […] read more

毫米波短程动作传感技术即将开始用于特斯拉车内
据国外媒体2021年4月25日报道,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已获得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许可,将在其汽车上使用 57-64GHz 频段的毫米波雷达传感器。 这一许可允许该公司安装更强大的传感器,以便在可疑活动发生时监控车内人员、汽车内部和环境的状况。也就是说,该公司计划使用这些传感器来帮助监控司机,并确保他们保持警觉。 特斯拉是在 2020 年 7 月底请求联邦通信委员会批准一款短程动作传感器的,该传感器是一种毫米波传感器。当将这种技术应用到特斯拉时,这种传感器能够感知车内乘客的动作。 具体来说,这种传感器不仅可防止儿童被留在炎热的汽车里,还可将加强该公司的防盗系统,提供诸如检测窗户破损或车辆闯入之类的车辆安全优势。 此外,特斯拉还通过在座椅上安装传感器,设计出一种更安全的安全气囊部署系统。这些安全气囊中的传感器可以勾勒出座椅上的乘客的外形,并试图计算出他们的身高和体重。 外媒称,这种毫米波传感器很可能会成为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编译:IT之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