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奔驰
吉利奔驰的“SMART 精灵 1”的预售价公布
吉利收购戴姆勒奔驰旗下的SMART一半的股权后,终于推出了第一辆合资汽车,这辆车起了个挺奇怪的名字,叫作「精灵#1」。 除了名字略显奇特以外,车辆的设计感也挺另类。 #1的车身尺寸为4270*1822*1636,轴距2750毫米,这是一台典型的小型SUV,车辆的设计还是走呆萌可爱的路线,车身略显低矮,离地间隙很低,很显然追求的不是通过能力而是操控品质,但操控感究竟如何还无法确定;视觉效果见仁见智,侧面和尾门看起来还不错,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有点欧拉”,车头采用了封闭式进气格栅,大灯连为一体,配合SMART的标志,怎么评价呢? 内饰部分也是“二次元”的感觉,中控台设计很简单,悬浮车机屏幕和液晶仪表盘带来一些科技感,配合D型方向盘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19.0、23.0万,这个预售价高吗? 单纯从车辆的设计感、空间水平和品牌价值而言,这个价格不低,毕竟小型SUV本就是小众车型,运动型多用途车的卖点主要是空间,其次则是高高大大的车身给人带来的安全感;所以#1就只能依靠“运动性能”来体现竞争力,客观评价其动力表现倒是能给出好评。 后置后驱 200kw/343N·m 永磁同步电机 对于一辆小型SUV而言,这个标准确实不算低了,200千瓦相当于优秀的2.0T或3.5L-V6,扭矩也与后者的标准相当;虽说比高标准2.0T差一些,可是电动机恒扭矩(起步即可爆发最大扭矩)的优势能让加速变得更快。 #1的百公里加速成绩为「6.7s」,算是小钢炮喽。 车辆使用的动力电池是三元锂,这没有什么好吐槽的,电池组容量均为66kwh,但续航里程分别为低配535公里、高配560公里;平均百公里的耗电不足15kwh,这个数据有些“保守”,以这两台的动力储备和尺寸为参考,平均耗电量能控制在12-14kwh/100km之间略有些难度,在使用冷风的时候预计难以突破500公里,使用暖风的损耗当然会更大一些,这是通病。 这台车目前并没有了解到有使用什么特殊的节能技术,比如宽裕热泵或者脉冲加热等。 综上所述,精灵#1的特点目前看来是设计足够个性,性能比较强劲,前麦弗逊、后五连杆式独立悬架也应当能带来不错的体验;续航里程中规中矩,配置比较丰富,如果车身能够大一些则算是性价比挺高的选项了。 反之就要能接受这种小型车的空间,至于品牌算不算卖点则见仁见智。 精灵smart并不是“奔驰汽车”,Benz梅赛德斯奔驰是戴姆勒旗下的品牌,梅赛德斯没有什么典故,只是在戴姆勒奔驰经营困难的时候,前奥匈外交官给了奔驰汽车大订单,但提出了使用其小女儿的名字给汽车命名的要求,彼时的奔驰只能接受,所以才有了这个奇怪的名字。 smart则是戴姆勒奔驰和瑞士的一个时装表制造商合资创立的品牌,也就是斯沃琪,这是个挺一般的品牌;所以精灵汽车的定位其实一直都很低,在全球三大汽车市场里只能混迹欧洲市场,而在欧洲市场里也只是“不求人、老头乐”的定位,属于欧系大洋、欧系雷丁、欧系朋克多多之类的品牌,其实挺尴尬。 竞品分析 精灵#1走的是个性时尚路线,能与其竞争的选项当然也要个性一些。 1.AION V)(埃安),这辆车虽然是前置前驱,但加速能力还是挺强的, 普通版为7.6-7.9秒、旗舰版为6.9秒,尺寸标准为紧凑级;精灵#1的预售价是19-23万,在这个价格区间段里,AION V已经有纯电续航600公里、旗舰版702公里的选项,实用性不是精灵#1可比,车子看起来也很个性。 2.威马W6,同样为前置前驱紧凑级代步车,加速成绩为7.9秒,续航里程最低为520公里、最高为620公里,主打的也是实用。 3.欧拉朋克猫,预计起售价会重合精灵#1,中高配的价格会更高,因为这辆车的两驱版本也是后驱,其次多出了四驱选项;车辆必然会具备相当不错的性能,四驱版的操控感也会更理想;大马力后驱车其实并不容易操控,加之电机恒扭矩的优势,没有一定的驾驶技术是难以适应的,所以四驱很重要,驾驶技术差一些不如选前驱。 观点: 精灵#1的卖点还是“蹭奔驰的热度”,可是smart、戴姆勒奔驰和斯沃琪的关系早已经被汽车爱好者熟知,这些二三线外国品牌的价值不是那么容易包装出“高级感”喽,沃尔沃亚太就是个例子。所以吉利押宝精灵汽车其实又是个挑战,在国潮风掀起后,这些品牌能带来利好还是利空只有等待市场来评判了。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满电续航560公里的“Smart精灵”即将开售
一向以“小”闻名的smart,如今竟然要推出一款轴距达2750mm的纯电SUV车型,而且还是基于吉利SEA浩瀚架构打造?这是忘记初心了吗?smart全新车型smart精灵#1将于4月25日正式上市,新车是smart迈向电气化推出的首款纯电动SUV,基于吉利SEA浩瀚架构打造,由梅赛德斯-奔驰主导设计,吉利负责整车工程开发。 外观上,新车极大地保留了概念车的设计,将现代设计与圆润可爱元素相融合,全新的设计语言与以往smart车型的大相径庭。smart精灵#1前脸采用了贯穿式的大灯组,下方则配备梯形状的进气格栅,两侧则增加纵向导风槽,呈现出俏皮的感觉。 新车侧面造型同样圆润,双色车身的设计显得更为轻盈,smart精灵#1配备了隐藏式门把手和无框车门设计,更显个性与档次感。车尾则采用了与车头近似的灯组设计,起到前后呼应效果,简洁不失精致。 内饰方面可谓充满“奔驰味”,中控台呈现出环抱驾驶席的斜面样式,复古的三幅式方向盘,为这台新车增添不少可爱气息。悬浮式的中控屏幕以及马鞍座的造型,透露出轻奢感。 动力方面,smart精灵#1将搭载后置电机,最大功率272马力,峰值扭矩343牛·米,配备66kWh的三元锂电池组,CLTC工况下的续航里程为560公里。 轱辘哥快评:smart精灵#1是奔驰和吉利联手打造的首款车型,得益于中国车企在电动化领域的先发优势,令SEA浩瀚架构为smart精灵#1注入灵魂。而奔驰则赋予了smart精灵#1精致可爱的外形,两者共同打造出这样一款令人眼前一亮的车型,相信其上市后将收到不少女性消费者的欢迎。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smart精灵#1并没有忘记初心,其与以往的smart车型一样精致、可爱,产品内核并没有改变,只是在电动化浪潮下迎来了全新的蜕变。 出处:头条号 @My车轱辘 read more
2022款奔驰EQS的SUV版本实车曝光
奔驰这两年一直用力的推广旗下纯电新能源车型,就目前现有的车型来说,奔驰EQA和奔驰EQB的表现是有些拉跨的,这两款属于冲量款并且终端价格优惠有,但是销量表现还是一般。反而是奔驰的EQS上市以来热度不断,近日奔驰汽车还将推出一款顶级一点的SUV,奔驰EQS SUV。 奔驰EQS SUV版更像是奔驰GLS的纯电版车型,前脸采用与EQS同款的家族式设计,采用并且具有未来科技感且具有超高动力空气学的家族式设计,前脸中网采用星辉全封闭式的设计语言,两侧雾灯区采用风阻扰流版的设计造型,加上超大的尺寸,前脸看起来十分大气和威猛。 车身尺寸方面,新车还没有具体的公布相关的参数信息,但是可以知道的是,新车将是一款定位大型尺寸的SUV,并且在座椅方面将会提供5座和7座,其中7座车型将会是2+3+2的座椅布局配置,对于一款纯电车型来讲,这样的尺寸和座椅配置需要更大的电池容量以及电机功率,我们再来看看奔驰EQS SUV具备什么。 动力方面,新车将会配备一个108kWh的电池容量,这样的电池容量在目前纯电SUV来说是非常强大的一个存在,即便这样的电池容量新车的最大续航里程仅达600公里,不过这个600公里续航是在WLTC工况下测得的,换成国内的NEDC工况的话,可能会在620-630之间。 目前,奔驰EQS轿车的售价为: 107.96-151.86万,奔驰的SUV车型会比轿车卖得更贵一些,预计售价将也会是在这个价格之上多一点。新车将会在4月19号正式亮相,到时候有更多的实车图小编也会跟进,你觉得这个车会有市场吗? 出处:头条号 @车早茶 read more
理想的新款车型“L8”的效果图曝光
就在大家对于理想最新的全尺寸SUV理想L9议论纷纷的时候,理想的另一款新车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理想的第三款新车内部代号为X02,亮相后将取名为L8,也就说这款车的定位将小于理想L9,应该为中大型SUV。 目前已经有媒体通过网络上面曝光的谍照绘制出了理想L8的效果图。 从图片上面来看,整车在造型上保持着理想家族的设计,不过并不太清楚前脸信息如何。不过根据个人猜测,既然叫做L8也就意味会跟L9在前脸设计上保持一致。车侧的门把手进行了隐藏式处理,前翼子板会有两个突出的摄像头或者雷达来服务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车尾的尾灯进行了贯穿式处理,并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设计。 根据理想内部信息来看,L8的整车长度在5030mm,轴距为3000mm,所对标车型为豪华品牌的奔驰GLE、宝马X5和奥迪Q7等车型。个人估计售价在35万左右,来补充家族车型的价格区间。 动力方面,还是根据理想L9来猜测,L8大概率会采用理想第二代增程式平台,也就是宝马的4缸发动机和长城电机的组合,综合续航可以达到1315公里,同时还有全自研的旗舰级增程电动系统和底盘控制系统。除此之外,理想L8应该也会配有全自研的中央域控制器和一些智能娱乐系统,不过相比定位更加高端的理想L9来说,定位较低的L8应该不会有空气悬架、按摩座椅等配置。 目前关于这款车的上市时间,从有人爆出的理想汽车未来新车规划表来看。如果各项工作推进正常的话,理想L8将于今年10月亮相或者上市。按照理想的调性,上市之前肯定会一点一点地露出新车的相关信息。值得一提的是,理想将会把L8作为家族的主销车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款车很有可能会替代现在的理想ONE。 总的来说 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影响着产品迭代更新的速度。蔚来即将亮相的ES7就有不少人猜测会去接替家族的SUV车型,因为新车从外观和技术都进行了全面升级。以这个角度来看理想L8,定位中大型SUV,已经跟理想ONE有一定的产品重叠。更新的外观和更新的动力,都可以让其成为比理想ONE更好的存在。 那么你们觉得理想ONE有被淘汰的必要吗? 出处:头条号 @FlatOut嗜驾 read more
真实续航1008公里!奔驰“EQXX”要成电动车续航技术的天花板了?
在年初的CES 2022展上,奔驰Vision EQXX概念车正式亮相,该车凭借创新的造型、超低的风阻系数以及超1000km的续航,亮相以来就有着颇高的关注度。4月14日,奔驰官方公布了关于该车的路试数据,在欧洲完成了超过1000km的长途驾驶,并还有一定的剩余续航。据悉,该车最快将在2024年正式进行量产。 先来看此次的路试信息,该车从从德国辛德芬根出发,途径瑞士和意大利,最后到达法国卡西斯,全程共1008公里,共11小时32分钟,当中以高速巡航为主,平均速度87.4km/h,最高速度140km/h,每百公里耗电量8.7千瓦时。除此之外还包括山路、隧道等地,气温跨度也从3摄氏度到18摄氏度。值得一提的是,到达终点时该车还剩下15%的电量,以及140公里的续航里程。 不得不说,就这个数据来看,该车的表现可以说是极为夸张,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续航方面,该车基本上是打败了市面上所有的纯电动车型,虽然号称1000km续航,但实际却不止这个数据,算上剩余里程已经接近1200km。而且,高速长途驾驶本来就是电动车的弱项,但其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跑出这样的数据,确实无可挑剔。 当然,在某程度上其续航表现还要感谢车顶上还有一个带有 117 个电池的太阳能电池板,其与一个单独的磷酸铁锂电池进行储能,能为车辆提高了2%以上的续航里程,本次测试中相当于额外提供了长达25公里的续航里程。 第二,在电耗方面也是非常出色,该车百公里平均电耗8.7千瓦时,这一点放在当下绝大部分纯电动车型中都做不到,要知道我们平常的电动车数据都基本在10或以上。而根据官方数据,该车在动力上能实现了95%的能效,这意味着95% 的能量最终都直接传给车轮,这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第三,是对于数据的真实性和严谨性,这方面我个人也比较认可的,官方在充电口位置贴有封条之余,整个测试路程涵盖了高速、山路以及不同天气和温度,基本上我们常见的路况都包括在内,并不像某些工况测试是在特定的温度,或特定车辆设定下进行。 说完此次测试,回头来看下外观方面,这也是该车较受争议的一个地方,其采用了封闭式格栅的设计,并将奔驰三叉标放置于前舱盖上,与常规的车型存在较大区别,同时在格栅位置还加入了一系列三叉星标识。另外,全新样式的大灯设计,搭配贯穿式的日行灯带,让新车有着极高的科技感和辨识度。不过话说回来,总感觉和比亚迪汉EV的大灯设计有着几分相似。 侧面方面,新车采用了极其流畅的线条设计,同时给人的感觉相当紧凑,得益于此,新车拥有着0.17Cd的超低风阻系数,相比最新推出的EQS拥有的0.2Cd还要更加优秀。数据上,新车的长度为4630mm,轴距为2800mm,比全新C级还要更紧凑。 尾部方面,新车使用了辨识度极高的贯穿式尾灯,并在中央位置印有车名标识,同时在下方还配备了可伸缩式扩散器,当车速达到60km/h,主动式后扩散器可自动开启以优化气流,从而降低风阻系数。 内饰方面,新车采用了贯穿式中控屏的设计,为车内带来极强的科技氛围,同时采用了双色内饰的搭配,以及换装带有镂空设计的方向盘,在豪华感方面同样丝毫不弱。同时内饰除了会采用皮革材料之外,还会提可再生材料给用户选择,当中包括来自蘑菇和粉碎仙人掌纤维的人造皮革类型,同时就连门板拉手也会有所改变。 编辑说: 从这次的欧洲实测表现来看,奔驰可算是很好的诠释了一个车企老大哥该有的表现,即便是相比现在奔驰旗下的电动车型,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而且其优点正是用户甚至是当下市场的一个痛点。只不过,如果按照规划要到2024年才进行量产,这样的一个速度放在当下感觉还是有点慢了,更期待这款车能尽早与我们见面,同时能将这个技术应用在更多奔驰旗下的车型。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特斯拉的全新硬派SUV假想图曝光
目前特斯拉已在国内以及海外市场布局了Model 3、Model Y、Model S、Model X四款车型,覆盖中型、中大型轿车以及SUV市场,而全新Roadster以及Cybertuck车型也有望在今年年内于海外正式推出。日前汽车元宇宙再次获取了一组特斯拉全新SUV车型渲染图片,新车或将命名为CyberTrail,目前该款车型仅停留在渲染图阶段,未来能否实现量产还仍是未知数。 据了解,目前诸多硬派SUV车型也逐步转战电动化市场,其中梅赛德斯-奔驰G级(EQG)、丰田普拉多(Cruiser EV)也计划相继推出纯电版车型供消费者选择。若未来特斯拉CyberTrail能成功在全球市场推出后,将进一步加剧纯电硬派SUV产品竞争力,未来也将与诸多纯电硬派SUV展开竞争。 从发布的外观渲染图片中可以看出,CyberTrail头部装配了贯穿式LED头灯组,下方还加入了厚重的金属防擦护板。车身侧面装配了大尺寸全地形AT轮胎,并提供了较高的车身离地间隙。同时,车身前后翼子板位置也同时加入了宽体包围套件。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纯电动“大G”要来了!奔驰确认EQG车型即将量产
康松林确认,最终量产版电动大G仍将基于奔驰G级的平台,进行电气化改进。 去年,我们看到了电动版大G的概念车。如今,关于该车型确认投产的消息也终于得到公布。 奔驰近期确认,新款纯电动奔驰EQG将于2024年上市。而消息来源则来自奔驰最高层——梅赛德斯-奔驰董事长康松林(Ola Kallenius)。 奔驰近期在美国亚巴拉马州开设了一家电池工厂,以便为拥有三排座布局的2023款EQS电动SUV和尺寸较小的奔驰EQE电动SUV供应电池。此外,这家豪华汽车制造商还计划在当地建造一家汽车装配厂。 奔驰方面称,EQS将于近期投入生产,EQE将于今年年底加入生产线,而EQG则将于2024年推出。 在去年9月举行的慕尼黑车展上,奔驰展示了电动G级车型的概念车。虽然只是一个概念版本,但它被描述为对“电动大G”最接近量产水平的一项研究。 该车型使用了类似燃油版奔驰G级的车身。康松林确认,最终量产版电动大G仍将基于奔驰G级的平台,进行电气化改进。 这意味着,新车不会共享当前用于EQS和EQE车型的EVA2架构。EQG也不会等待该汽车制造商仍在开发中的全新纯电动专用架构。 翻译一下,电动大G将是一款“油改电”。 奔驰旗下未来的中型及大型电动汽车将采用MB.EA平台。高性能电动汽车将使用AMG.EA平台。康松林称,基于AMG.EA平台的产品将于2025年下半年推出。 电动商用货车将基于VAN.EA平台开发及生产。而为小型车辆打造的第四个核心平台MMA则有可能在2025年前后问世。 虽然EQG拥有“大G”标志性的、四四方方的车身外观,但电动概念车用一个黑色面板取代了传统的格栅,同时奔驰车标也可被点亮。 对奔驰旗下电动产品来说,此类设计已成为颇具代表性的“EQ”妆容。全新前脸将在2022款奔驰EQS上首次亮相。 从概念车来看,EQG将拥有4个电机,每个车轮配置一个。同时,车辆还拥有一部两速变速箱。如果该车型遵循EQS家族的领先地位,那么它将搭载奔驰107.8千瓦时电池组。 虽然工程师将尽最大努力改善其空气动力学性能,但形状和重量将使EQG要达到不错的续航里程,成了一项巨大的挑战。 出处:头条号 @智驾研习社 read more
丰田汽车终于有纯电动版本了
古人云:丰田原生出电动,家祭无忘告乃翁。 多少年来,一直因为没有电动车而被全世界冷嘲热讽了10086遍的丰田,终于在去年末拿出了首个纯电平台的电动车bZ4X。区别于之前的C-HR EV等“通用平台”车型,丰田在bZ4X上启用了全新、原生的bZ纯电平台。 这样一辆千呼万唤可算出来的丰田电车,最新消息是国产上市就在今年。2021年11月才揭幕量产版,2022年内跑完下线到国内发布再到上市的全套流程。这不是哪里冒出来的鸡血新造车,这可是稳字贴在脑门上的日系老顽固。 去年bZ4X发布时,所有目光都被聚焦在了全球首发的纯线控转向技术,以及与特斯拉形似而神不似的One Motion Grip方向盘。敝号也曾用整个篇幅(见《这一回,丰田赢了特斯拉》),尽可能解释了科幻方向盘造型底层的技术背景。故此,不再提方向盘相关。 一向以稳重见长的全球第一大车企,为何毫无征兆地,率先应用未经时间验证的前沿技术? 当bZ4X顶着一具单侧150°打满、整圈无需换手、如飞机操作舵一般的方向盘登场,人们似乎暂时忘却了它“丰田首款纯电平台”的重要身份。朋友们,你或力挺、或嘲讽、或为其不平、或等其倒闭,无数次热搜头条重复着“丰田没有电动车”,到底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咋就被一个方向盘勾了魂呢。 纯电不纯电,共线不共线 按照2022年内国产上市来算,丰田最终原生平台电动车的开售时间,只会比整体更激进、进度更靠前的德国对手晚一年多点。这个时间差,要明显小于此前丰田纯电进度给人的感觉和猜测。 大众ID.系列是在2021年初开始上市交付的,但往前推,为了生产ID.系列在内的全新MEB纯电平台(还包括奥迪等品牌),大众早在2018年就动工了佛山和安亭两座新工厂,还有第三座安徽MEB工厂正在建设中。接近三年过后,国产ID.系列才开始交付。 丰田这边,其实从2020年初就开始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一汽丰田的新能源工厂。预计的投产时间自然对应着bZ4X的国产上市时间,即2022年内。整个节奏周期和大众MEB计划相当,里外里都是三年左右出活儿。 安亭MEB工厂 本胡曾解释过,今天“油改电”和“原生平台”之间,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优劣尽显。简言之,“纯电平台”与否,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其实全凭车企一张嘴。人家愿意叫啥就叫啥了,话术稍微动点心思又不犯法——谁会大大方方跟你讲自己“不是专为纯电”呢? 换个思路想,手工耿们在自家后院,照着某燃油车的样子Ctrl+C、Ctrl+V出一副车架,然后只塞电池不装内燃机,他说这是自己的“纯电平台”有问题吗?没有,这对人家来讲就是纯电平台,人家确实从没拿它造过哪怕一辆油车呀——某些“新造车”听到不要打喷嚏。 所以说“油改电”还是“原生纯电”,名字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无论车企叫法还是媒体说法都不绝对可靠,可靠的只有你自己的判断。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并不是“是否用它造过油车”,而是“是否为了电动车所需的最优解,扔掉了燃油平台的‘好处’”。 奔驰EVA平台,纯电平台在物理结构上是完全不同的 燃油底子的好处是什么?是大比例的零部件可以通用,是修改设计和调校时有章可循,最重要的是可以利用现成的生产线或只做部分调整,出活儿快,省时省力省钱。别忘了“平台”诞生时的最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实现同平台不同车型的共线生产。 而原生纯电平台所要代表的,是以电池为首的电力阶级的最广大利益,是续航、是电耗、是充电便利、是电池绝对安全……今天这个平台,要思考电动车的基本诉求是什么,想“电”之所想、急“池”之所急,结果自然是物理存在层面与燃油平台分道扬镳。你是方的,我是圆的,对不起咱没法处。 所以全新的纯电平台,总是和一座新工厂或者至少一条新生产线绑在一起。你时常会在新闻中看到,某某品牌为生产电动车投入多少多少资金建设新工厂。同一条流水线上,也许可以前后脚走下A4和Q5,却无法同时生产Q5和Q5 e-tron。越是激进转型纯电的车企,越是会把电动车工厂这个“坑”挖得更深。 处不到一块,还是离了吧 那么纯电平台不一样的“物理存在”,究竟是怎么不一样的呢? 狭义来讲,平台一定是以白车身/车架作为载体的。平台概念诞生之初,其范畴主要就是一部分车身,以及其上各个子系统(动力、传动、悬架等)的通用化模块化,后来到今天,才陆续加入了电子电气架构、智能运算平台等在其中。但归根结底,核心仍旧是具备快速延展适应力的(部分)白车身。 从燃油车到纯电动车,车架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从“车头塞一坨铁疙瘩如何保护乘员”到“车底有一块大宝贝伤不得碰不得”,毕竟,现在要是电池有个三长两短,乘员一样是安危难保。 动力的变化使得整车主要组成变了,整车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不同的结构需求。在燃油时代,为了适应严苛的碰撞安全标准,燃油平台需要且可以在车身底板(平台车型通用设计),部署多道横纵向的梁式结构。以前向碰撞为例,能量经由机舱前纵梁传递至防火墙附近,然后主要经车底纵梁向后传导。 下:斯巴鲁燃油平台的吸能路径 到了纯电时代,车底被电池包塞得满满当当,如此路径显然是行不通了。你不会放心由电池包传递能量,一根主梁将电池包隔成好几块也不现实。不改动这些主要结构,则电池包只能“外挂”在车底下方,或减少离地间隙,或大幅抬高底板,更不要说冗余结构增重,这些是老生常谈的了。 有些通用平台也会对这些主结构做一些改动,但无不是带着代价的。丰田过往的所谓“e-TNGA平台”(并不是一个严格定义),电池包前端有明显的两侧斜切,这减少了电池包的可用体积,自然也就减少了续航里程(的上限)。 其原因便是新的底板纵梁结构要绕开电池包,但又必须和前方宽度较小的前机舱纵梁相接,于是电池包前端就不得不收缩,让出两部分纵梁斜向连接的空间。宽度相对较小的前机舱纵梁,对于燃油车是合理的,但电动车就需要更加特化的结构布置。 对于电动车,更理想的前向能量传递路径,从前机舱纵梁-车底板纵梁,变成了前机舱纵梁-侧门槛纵梁。一方面这要求前机舱纵梁尽可能向两侧拓宽,减小它们与侧门槛梁的横向“落差”(但这不是可无限增加的),另一方面需要二者相连接之处,即防火墙到前门柱区域,做更多利于能量传导的结构优化。 因为能量传导路径的中央部分空缺了,对于前方碰撞能量的吸收传导,如今更加依赖侧门槛梁。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纯电平台的电动车,都拥有非常粗壮的车门门槛。下面这张大众MQB(燃油)到e-Golf(MQB油改电)再到MEB(纯电)的进化图,就很容易说明问题: 图源见水印 终于说回丰田,bZ平台属于原生的纯电平台,并不是因为丰田自己说它是纯电平台,而是因为我们能看到它摒弃了燃油结构、有为纯电“考虑”。在bZ4X的车身结构图中,燃油车必备的中央隆起/排气通道已经消失无踪;车底纵梁也不复存在,前向能量传导更加依赖侧门槛纵梁。 不过,不同于相对稍显激进的大众,丰田bZ平台身上有更加稳重保守的色彩。 MEB是将绝大部分能量传导都寄托于门槛梁,而丰田bZ平台稍微降低了门槛梁承受的压力。前机舱纵梁直接连接着两个“斜坡”(下图黑色),将部分能量分散给车身底板,底板正中央的隆起应该也能发挥部分作用,剩下的能量会被导向侧门槛梁然后向后车身传导。 这可能是因为,bZ平台的前机舱纵梁并未像前面所说的向两侧拓展,而保持了较常规的宽度。前纵梁与门槛梁的横向“落差”也就相对较大,像MEB那样将几乎全部前向能量导至门槛梁,效果可能不够理想,或者会带来更多结构增重。 至于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考虑到前纵梁更宽意味着前轮摆动区域更小,即附带着前轮转向角度缩小的代价。对于高端车型,这可以用后轮转向(RWS)予以弥补,但丰田bZ平台并不是一个豪车平台,眼下它需要更多为无RWS的车型考虑。 bZ4X 丰田的这种思路倒不是独一份,现代E-GMP平台上也有异曲同工的结构。韩国人的办法是在车身底板前部中央设置了一小段纵梁,前纵梁传来的能量会经车底中央,导向后方车底中段的横梁,也是一定程度上帮助侧门槛分摊了压力。 现代E-GMP,注意底板前部的红色结构 眼下谈论这两种思路是否有优劣之分,还为时尚早(车还没卖出去多少呢)。前向碰撞能量传导路径的不同,也只是原生纯电平台区别于通用平台的特征之一。拿来说明问题,也只是因为这一点较为显见。 核心差别其实很简单:从燃油车到电动车,“心脏”从车头一大坨铁,变成了车底越大越好的一片“不能碰”区域。靠锂电池能量驱动的汽车,(要想获得最佳的表现)就需要最适合“携带”锂电池的结构,燃油车上恰到好处的那一套结构,用在电动车上越来越成为掣肘和阻碍。 于是它们发现,自己与燃油平台的那些老骨架,已经处不到一块去了。 撰文:嗷嗷胡 出处:头条号 @autocarweekly read more
新电机技术将电动汽车推向“下一层级”
《CarScoops》by Brad Anderson on February 3, 2022 YASA轴向磁通电机 当汽车工业迅速迭代、汽车厂家快速推出新的电动汽车的时候,并不只是电池包在进步,电机本身也在快速发展。 很多业界专家相信,在今后几年时间,电动汽车效率的提高不会仅仅是由新的电池包技术带来的,而同样会从电机和电力电子的技术进步得到提高。现在,有的汽车厂家如奔驰和雷诺相信电机的未来是轴向磁通电机,就像很多人相信动力电池的未来是固态电池一样。奔驰公司去年表示,电机不是一种大宗商品,而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技术,其中创新和专长将推动性能和细分。奔驰已证实将使用AMG品牌内部开发的轴向磁通电机。 对电机开发的一个疑虑是电机需要用到稀土金属。现在80%的电机使用永磁体,其中用到钕、镨、镝和铽等稀土金属。开采这些金属会产生有害废弃物,而且稀土的开采、加工大部分都在中国。雷诺和宝马使用的同步电机不使用这些稀土金属,但是不是每家车企都像这两家一样,比如沃尔沃的XC40 Recharge上的永磁体电机就有稀土金属。沃尔沃表示,该公司选择这样的电机是因为在目前,这个技术具有优异的效率、扭矩和能量密度。大众公司称,它在减少稀土金属的用量,并在研发不用稀土金属的电机。 雷诺ZOE电机 电机的开发不仅仅是影响到汽车的效率,还影响到汽车工业的职位数量。一个电动汽车的电机往往比一个通常的内燃机少用50%的零部件和30%的人工,而为了留住工作岗位,很多车企都在内部生产电机,雷诺已经在生产自己的电机,而奔驰、Stellantis、沃尔沃也都在开始自己生产电机。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在2022年内发售,让人期待的电动汽车新车型盘点!
2022年新的一年里,国内外有很多新车型将正式发布或者交付,让我们盘点下2022年让人期待的部分电动汽车新车型。 奥迪 A6 e-tron(预计:2022) 奥迪 A6 e-tron 它基于可扩展的高级平台电动 (PPE) 架构,可以为各种不同的电动汽车模型加长、提升和加宽。它可能是我们将在 PPE 平台上看到的第一款支持未来电动奥迪的电动汽车。 A6 e-tron使用双电机,总输出功率为 344KW,最高续航可达643公里。所有 PPE 电动平台车辆都具有 800 伏的充电能力,预计2022年正式发布,2023年量产上市。 BMW i4(预计:2022 年初) 不同于之前的电动SUV,宝马的第一款“i”系列四门电动轿车,既突出运动感,又兼具传统的造型。 i4 edrive 40标配后轮驱动,配备 81.5 千瓦时的电池组,最高续航可达625公里(CLTC),0到百公里加速5.7秒。带有 M 标志的车型,称为 M50,配备全轮驱动和额外的电动机,总功率可达400KW,续航里程560公里(CLTC),百公里加速3.9秒。 梅赛德斯-奔驰 EQE(预计:2022 年末) 梅赛德斯-奔驰 EQE 是一款全新的全电动豪华轿车,轿车的尺寸介于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S 之间,它继承了 EQS 的许多优点,包括拱形驾驶室前移设计、极其注重内饰以及各种标准驾驶辅助设备,于 2021 年在慕尼黑车展上亮相,预计在2022年上市。EQE 将以 211KW的单电机车型推出。 随后将推出带有两个电机和超过 294KW的四轮驱动版本。奔驰英文官网上显示在欧洲 WLTP 测试下的最高续航里程为 660公里。 比亚迪海洋生物系列和汉DM-i等(2022年) […] read more
奔驰尝试重新定义汽车
2022年上班第一天,梅赛德斯-奔驰就放出大招 称之为:品牌有史以来制造的能效最优的车型——全新VISION EQXX 正式全球首发。 这是台什么车? 它是一台纯电动概念车,以VISION EQXX命名包含两种意思: 一是X-factor,即超越电动出行的常规思维; 二是X-divisional,以采用迅捷的跨部门协作开发方法来强化梅赛德斯-奔驰的品牌力。 或许奔驰就是想要用这台车告诉所有人: 在发展纯电动这件事上,品牌一旦下定了决心,那么他们的速度会比想象更快。 也因此,在全新VISION EQXX概念车上,奔驰带来其在纯电动领域很多前所未有的技术和设想,并且这些技术规划,将被用于定义未来的梅赛德斯-奔驰车型。 比如续航和能效,对于时下电动车发展至关重要。 但相较于装配大容量电池从而实现长续航的简单做法,VISION EQXX概念车思考能效与续航的关系,打造能效新标杆。 这一思路在EQS上其实也能看到,所以奔驰为它打造了0.20超低风阻系数,但是VISION EQXX概念车又一次突破了纯电动车型空气动力学的天花板。 设计和研发团队采用超平滑的外观设计,配合拥有超低滚动阻力和空气动力学优化的轮胎,使VISION EQXX概念车拥有低至0.17的风阻系数(大爷就是大爷)。 同时,得益于自主研发的全新电驱系统,VISION EQXX概念车实现了能量的高效利用,能够将将高达95%的电池能量通过传统系统直接传递给车轮。 此外,其所配备的“能效助手系统”也有助于提高驾驶效率,它能够根据能量流、地形、电量,甚至是风和太阳的方向及强度等信息,给出最为高效的出行驾驶建议。 不仅如此,VISION EQXX概念车的电池组,还是由AMG团队进行开发,通过F1方程式赛车的研发思路和专业的机械设计,借由先进的阳极化学工艺和高度集成的电池组,实现了接近400瓦时/升的能量密度。 相比全新EQS,其电池体积降低了50%,重量减轻了30%,这使得VISION EQXX概念车的紧凑尺寸中,能够容纳一个可用能量接近100千瓦时的电池包,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 而除了是奔驰有史以来能效最优的车型,VISION EQXX概念车还是一台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奔驰。 为了将其打造成为前瞻性的产品,VISION EQXX概念车自研发初始便组建了一个包含F1在内的跨部门的多学科团队,以软件驱动开发出了极具潜力、先进且高效的解决方案。 比如,其车内搭载的品牌首款完全无缝的47.5英寸超薄一体式屏幕。 不仅引入游戏引擎和全面优化用户界面,还可以实现3D实时导航系统,给人的带来沉浸式的豪华体验。 而大家熟悉的“星云助理”,在一种被称为神经形态计算的创新型信息处理方式,“你好,奔驰”的唤醒速度将提升至传统语音控制功能的5-10倍,从而实现无缝智能交互。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百年豪华品牌,哪怕在电动车领域也不会有失身份。 全新VISION EQXX概念车采用了“感性·纯粹”的设计语言。 前脸的亮黑色封闭式格栅 搭配包含星徽元件的节能大灯 与前保险杠上的2D星徽图案 时刻彰显着它的姿态。 而偏向于紧凑的车身,Alubeam银色外观,无缝融入的可伸缩的后扩散器,则让它更像是一台车身比例完美的GT跑车。 内饰上更是不同于传统设计方式,除了47.5英寸超大屏幕外,VISION EQXX概念车还应用了轻量化可持续性材料。 门把手采用可生物降解的纯植物丝绸; 座椅是由仙人掌原材料及菌丝体制作而成的皮革; 地毯更是采用100%竹纤维编织等等; 在保证豪华感与舒适性的彻底拥抱零排放。 作为传统豪华大厂,从与卡梅伦合作带来阿凡达概念车,到如今的VISION EQXX概念车。 可以说: 奔驰每一次对纯电动的思考都能够让人惊艳 而更让人兴奋的是,目前在VISION EQXX概念车上所都看到一切,都将陆续量产搭载到梅赛德斯-奔驰车型上,奔驰在纯电动领域依然值得向往。 出处:头条号 […] read more
全面对标特斯拉电动卡车!百度电动重卡明年上路
你知道百度在造车,但你知道百度同时在造两种车吗? 除了集度汽车,百度还有一家名为DeepWay(中文名“深向”)的智能新能源卡车公司,专注于研发制造L3/L4级自动驾驶卡车,希望开创一个全新的智慧货运时代。 DeepWay在去年12月刚刚成立,今年9月推出了自己的首款智能新能源重卡——深向·星途,并在11月又宣布开启了自动驾驶动态路测。 对于一家团队规模不到200人,还同时兼顾造车和开发自动驾驶技术的新公司来说,DeepWay这种发展速度堪称飞速。 ▲DeepWay发布首款车型深向·星途 那么这家卡车新势力究竟凭什么在两个前沿行业里快速狂奔?他们造车进度如何,其自动驾驶技术又真的靠谱吗? 日前,在听完DeepWay的CTO田山在百度开发者大会上的演讲,并与田山、谭昌毓(DeepWay总工程师)两人进行2个多小时的深入交流后,车东西得以揭开这家卡车造车新势力的神秘面纱。 一、明年12月下线100台电动重卡交付即是L3 “我们造车进展很顺利,已经在跟一些车企接触代工的事儿了。”刚一见面,田山就主动向车东西聊起了研发进展,“到明年12月份就能下线100台车投入实际运营。” DeepWay现已经完成了内外饰油泥模型评审,并完成了数据冻结。与此同时,其转向、制动、电池、驱动等核心零部件最近也完成了供应商定点,大概明年6月份之前就能拿到样件组装样车进行测试,9月份申请工信部新车公告,12月份下线100台C样车投入自动驾驶测试运营。 2023年6月份能开启规模量产,预计当年将交付1000台新能源重卡。 自动驾驶方面,DeepWay研发了一套名为HIS(Highway Intelligence System)的自动驾驶系统。通过覆盖车身四周的11个摄像头、1个红外相机、5个毫米波雷达、1个激光雷达,来实现L3级自动驾驶能力。 因为自家的B样车明年才能出来,因此田山带领自动驾驶团队先基于市面上已有的卡车安装HIS系统进行测试,测试地点在天津一个封闭测试场内。 据田山介绍,其测试车在测试场内已实现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主动避障、自主变道、靠边停车、点到点自动驾驶等具体功能。 ▲左起分别为DeepWay总工程师谭昌毓、车东西主编孙晓寒、DeepWay CTO田山 不管是明年年底投入运营的首批100台车,还是2023年规模量产的1000台车,在交给客户时都将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用户是买来即可用。 按照规划,交付之初这款车可在高速公路单一车道内实现L3级自动驾驶——司机可以看视频或者操作手机,仅在特殊情况下才需要接管车辆。后期这套L3自动驾驶系统还会增加自动变道能力。 ▲DeepWay现阶段改装的自动驾驶测试车 这里需要注意,目前国内还没有L3级自动驾驶的相关法规。如果明年法规仍未出台,星途在交付时虽然具备L3能力,但会先以L2级自动驾驶系统来使用——司机需全程监控驾驶过程,负驾驶责任。 二、Apollo白盒授权专家团队解决车控难题 最近,奔驰获得德国政府许可,允许L3自动驾驶车辆上路——整个过程耗时长达16年之久。反观DeepWay,让L3卡车上路满打满算也才用了2年。 进展神速背后是百度这个“技术爸爸”的大力支持。 作为DeepWay的“双亲”之一,百度为其提供了Apollo自动驾驶算法的白盒授权——直接将源代码开放给DeepWay并允许其进行修改,自然显著加速了研发进度。 田山向车东西透露,百度给deepway的这套代码是全网唯一的一次白盒授权,可实现L3自动驾驶能力,通过功能升级和数据迭代可最终实现L4级自动驾驶。 ▲DeepWay团队进行自动驾驶路测 根据授权协议,Apollo团队后续会负责修复Bug但不负责算法迭代,后者需要由DeepWay基于路测数据自行完成。 虽说百度自动驾驶技术主要是乘用车使用,但这并不代表没法用它打造L3级自动驾驶卡车。 “从业界普遍观点和我们的具体分析来看,乘用车和商用车可复用的部分超过70%。”田山向车东西解释道,“越是前端感知,复用百度的技术就会越多。而感知这样的能力,恰恰又是百度的最强项。” 田山的说法不无道理。不管是从传感器还是从背后的深度学习技术来看,感知系统放在卡车上和放在乘用车上没有本质区别(仅是布置位置和所需的感知距离不同),并且要感知的对象也一样——高速上跑的也是车,种类还比城市里少。 两者的最核心差别主要体现在车辆的动力学模型上。 首先,载重卡车要拉货,车身重量动辄几十吨重。并且随着货物的不同,车重也会产生巨大变化,这意味着车辆的加速和制动时间与乘用车差别巨大,并且还会动态变化。 其次,载重卡车分为车头和挂车两个部分,两者用鞍座进行柔性连接。车头以一定的幅度转弯,车尾跟着转弯,但运动的轨迹与车头并不一致。 动力学上的两大核心差异,意味着自动驾驶算法在做决策规划和车辆控制时,都与乘用车有明显不同。这正是DeepWay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他们首先组建了一支由清华、北理工等顶级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博士/博士后,以及具备商用车自动驾驶研发经验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在现有公开的商用车动力学模型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车重预估算法、车头–挂车夹角算法(用以监测车头和挂车之间的相对姿态)搭建了自己的动力学模型。 ▲DeepWay的工作人员在调试设备 这里需要注意,测量车头和挂车之间的夹角是行业内的一个小难题,有公司通过在挂车加装IMU等传感器来获得这一数据,但这些做法无法适应实际的运输场景——在更换了挂车后就无法使用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用现有传感器,通过感知算法的模型去计算这一数据。DeepWay用毫米波雷达的反射强度进行数据拟合,以及摄像头的语义信息,叠加动力学模型,融合多传感器的输入,通过数据标注,建立计算车头和车厢夹角的数学模型,计算出角度信息,用来进行路径规划。 有了车辆的动力学模型和感知结果,就能做出决策规划为车辆画出一条正确的行驶轨迹了。接着再将轨迹信息转换成卡车的转向、加速、制动等执行器能够听懂的命令,就能让车辆自己开起来了。 三、软硬件天作之合挑战业内最快响应时间 百度的自动驾驶算法解决了大部分感知和规划问题,DeepWay自行解决了车辆控制问题,那么它的控制算法做的怎么样呢? 田山告诉车东西,现阶段改装的测试车横向距离控制精度为20cm左右,纵向速度控制精度则在2km/h。 这一水平与头部自动驾驶卡车公司的水准一致,但在田山看来这还远不是DeepWay的全部实力。 作为除特斯拉以外,全球为数不多自己造车的自动驾驶卡车公司,待自家车型下线后,DeepWay在软硬件匹配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拿车辆控制来说,基于现有车型改装自动驾驶卡车,自动驾驶软件算法需要去适应原车执行器的控制逻辑——想直接控制车辆扭矩?对不起没接口,只能控制油门开度。而就算有部分车辆开放车辆扭矩控制接口,但对于挡位控制及换挡时机等也不一定能够通过自动驾驶域控制,不仅整体响应时间有损失,还不能更好的让车辆运行在经济区间。 并且最尴尬的是,执行器的控制算法/换挡策略等都是Tier1写的,一些车企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动驾驶公司就只能一点一点去摸索去测试,慢慢掌握车辆的脾气后才能搞出不错的车辆控制算法。 而DeepWay基于自研车型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 其首款车型进行了全新的线控底盘设计,与供应商一起开发了核心线控部件,以更好的适配自动驾驶功能。其全正向开发的目前商用车上最先进的千兆以太网+域控制器的EE架构赋予了车辆更高的通信带宽和速率以支持自动驾驶高算力、大数据量传输、快速响应的需求。 正是有了全球独一份的软硬件“天作之合”,DeepWay才敢在官网放出“从感知到执行响应时间小于100ms”这样的豪言壮语。 要知道,国内主流卡车自动驾驶公司(包括DeepWay在内)改装的L3/L4的自动驾驶卡车,从发现目标到执行相应动作这一过程中,响应时间普遍需要数百毫秒——由此可见DeepWay的技术之强。 ▲DeepWay团队进行自动驾驶路测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一位自动驾驶业内人士听到100ms的说法后,直接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激光雷达转一圈都还得几十毫秒呢。” DeepWay的系统显然不能违背基本的规律,田山也向车东西做出了进一步解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