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大众
福特同时发布了9款电动车
刚刚拆分纯电动业务独立运营的福特,有备而来: 到2024年推出9款纯电动车,除了已经发布的福特Mustang Mach-E和E-Transit,另外还有7款新车型。 除此之外,福特官方还公布了一系列建厂扩产,合作生产动力电池的计划。 不过,福特这第一枪,这次没带上智能化层面的配置、计划和进展。 福特逃生式转型第一枪 就在前几天,福特刚完成了电动车部门Model e的分拆,被视为撸起袖子跟新势力们干一场的信号。 而现在,纯电动车全家桶来了: 9款纯电动车,包括被福特电动化转型的押注力作Mustang Mach-E、今年下半年要上市的商用车E-Transit,以及其他7款新车型。 Deadline,定在2024年——也就是2年后。 根据计划,这9款纯电动车型,其中4款乘用车,除了福特Mustang Mach-E之外,其他3款均是福特现有燃油车的电动版。分别是紧凑型SUV福特Puma,和两款不同尺寸的跨界车福特Crossover。 5款商用车,其中有3款为Transit系列厢式货车,和两款Tourneo系列微型面包车。 伴随新车型推出的,还有一系列建厂扩产,和动力电池的配套建设计划。 根据官方披露,福特计划在位于德国的科隆工厂投入20亿美元升级产能,升级后的工厂,预计在未来6年间,可以生产120万辆纯电动车。 除了提升产能,福特还在纯电动车赛道,加速扩大朋友圈。 就在发布新车型计划的同时,福特宣布将加深与大众汽车在纯电动车平台MEB上的合作,双方计划在MEB平台上,打造第二款电动车的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福特基于大众MEB平台打造的首款纯电动车型,正是我们熟知的福特Mustang Mach-E(国内称福特电马)。 据悉,MEB纯电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大众纯电动车型ID系列,就是基于该平台开发的。 在电动车动力电池领域,福特与韩国电池企业SK On(SK Innovation子公司),以及土耳其本土企业戈兹控股,签订不具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3方计划成立电池合资企业,在土耳其生产高镍NMC电池。 根据计划,该工厂将最早于2025年投产,预计产能将达到30-45GWh/年,福特表示,如果顺利投产,该工厂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商用车电池生产基地之一。 不过,福特披露,9款纯电动车型全家桶主要面向欧洲市场,会不会引入国内,目前还不得而知。 根据官方信息,欧洲新车型计划,属于福特全球电动化转型计划的一部分。 据福特Model e首席转型和品质官斯图尔特-罗利介绍,欧洲作为福特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计划到2026年,每年将售出60万辆电动车,到2030年将售出100万辆,到2035年将实现100%电动销售。 9款新车,扩建产线,合作生产动力电池,总结一下,福特这逃命式转型的第一枪,标靶只有一个:首要追求纯电动车销量。 至于转型的另一个重点——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层面,福特此次并未提及,不过从福特集智能化能力之大成的福特电马身上,我们也能一窥福特的智能化功力。 福特智能化表现怎么样? 根据福特电马去年上海车展登陆国内时发布的信息来看,电马智能化,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是智能架构。 据官方披露,福特电马首发搭载福特FNV(fully network vehicle)智能电子电气架构。 这款智能架构,属于跨域式架构,内部接口具有高拓展性,包括传感器精度、控制器逻辑在内,几乎所有部件都能够通过FOTA持续升级进化,最终实现接近100%的整车OTA升级。 其次是智能座舱。 座舱硬件方面,高通最新的车规级车载处理器骁龙820A。可以为车载AI的各项功能提供高性能、稳定性和可扩展的体验,以及无卡顿。 在这个芯片算力的基础上,从车主上车过程开始,AI能力就会起作用。 比如40米的感知、3米内的交互,以及1米内的车控域,车主可以检查车辆状态、远程启动和开启空调,以及定位车辆的停放等等,更别说用手机作为车钥匙上车。 人机交互方面,福特搭载与百度Apollo合作的SYNC+智行信息娱乐系统,可实现可视化的车载语音助手交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智能驾驶能力。 福特电马搭载的是福特Co-Pilot360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自研的整车ADAS控制域,基于Mobileye Q4、TI TDA环视摄像头处理芯片,恩智浦TreeRunner福特专用传感器处理芯片,以及英飞凌Aurix运算芯片。 传感器方面,搭载6个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的融合方案。 功能实现方面,官方标定26项辅助驾驶功能,未来还可持续OTA升级,其中,主动驾驶辅助能力,可以实现在指定区域——比如高速环路的可脱手。 除此之外,福特官方表示,除单车智能外,福特电马还加入了车路协同(C-V2X)安全冗余。 单看智能驾驶的能力,以笔者试乘试驾的体验来看,在国内车企中,并不算拔尖水准,与主打智能驾驶的新势力以及个别传统车企相比,还是有所欠缺的。 以小鹏和长城为例,已经在去年,推送高速领航辅助功能,而城区开放道路的智能驾驶辅助也陆续在测试和推送中。 但上述国内车企已经推送和测试的自动变道、自主上下匝道等功能,目前还没有在福特电马上看到。 当然,另一方面,福特电马在国内,目前销量还未打开,交付也是在百辆级别,在老家美国本土证明了自己的福特智能驾驶系统,能不能在中国的道路上跑出名堂,这里先打个问号。 […] read more
特斯拉的行李箱前置的根本原因剖析
同样是纯电动汽车,只有小鹏P7和特斯拉的前机舱中间有个坑能放行李,但是特斯拉前机舱坑明显大很多,其他纯电动汽车前机舱都是有设备的,有的设备很小,很浪费空间,但也是占用着全部机舱。为什么特斯拉能把设备分散放置进前机舱空间,而绝大多数国产纯电动车就不能呢? 这其中不得不说到特斯拉的设计理念:因为特斯拉不是纯家用车,与是否是纯电平台无关。 设计前备舱,主要为了让汽车拥有一个相对协调的比例造型。这种审美来自燃油车的长期养成—引擎舱越长越大,姿态越优美,定位越高级。比如Mustang 2.3T限量版和宝马Z4 电气化之后,更小引擎有更大自由,选择不同的排布方式。为了延续燃油车时代的优美传统,以前备舱代替引擎舱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换句话说,这类车型都不太追求极致空间。 特斯拉Model S、Model 3(Model Y)采用前备舱的设计,更低的车身高度,营造了跑车、运动的外观,后果是侵占乘员舱的空间,尤其是将电池布置在底盘上,后排乘客头部空间表现不好。如果提高车身高度,灵动感就会消失,Model Y看起来就特别面包。 同样的例子有很多,福特Mustang Mach E也采用了前备厢。代入Mustang,福特会认为Mustang一直以来都是后驱、PonyCar的设计风格,所以Mustang Mach E也要有这种姿态。 要让人看到Mustang Mach E就能联想到这是Mustang,所以前备舱也是为了造型而存在的。 只是,Mustang Mach E要更聪明一些,为了照顾后排空间,设计了非常巧妙的车顶弧线,使肉眼看到的和实际存在的并非同一条。 同理,小鹏P7也是如此,至于那些既没有设计前备舱,又在造型上的妥协的车子,属实不知道到底在追求啥子。 那么,是不是没有前备舱,就不是纯电平台呢? 诞生于奥特能纯电平台的凯迪拉克LYRIQ也没有前备舱,将空调等零部件放置在原发动机舱位置,尽可能缩短车头,做到极致化的空间利用率。 美国人的思路是,把一个整体空间切割成几小份,会降低实用性,所以最大化了后排和后备厢。 通用打造第一台纯电平台车型Bolt时也是这种想法。因为正常人的思路就是,既然纯电可以做到纯平地板,电动机又非常小巧,那么缩小发动机舱,做一个空间非常大的家用车该多好?因此,Bolt没有前备舱,只是看起来非常面包就是了。 事实上,欧洲也有这种思路的土壤,大众在开发MEB平台,没有采用前备舱的做法,毕竟大众主要做的还是纯家用车。 与微蓝7思路几乎一致的ID.4,只是因为更长了,所以更高的车身高度和更短的发动机舱让这台车比例看上去还好。大众ID.4实现了,同级纯电动汽车远超同级燃油车的空间实用性。 前备舱到底实用不实用,其实没有争执的必要,本身就非常鸡肋,空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开启方式又不如后备厢感应式方便。福特认为前备舱有些鸡肋,在前备舱里开发了许多玩法,比如你可以放满冰块,塞一些饮料进去,完全不用担心浸水的问题。 出处:头条号 @66号汽车工坊 read more
特斯拉ModelQ的续航达到1000公里
近段时间,比亚迪汉亮相了猎装版本的草图,并且很多改装爱好者已经开始对比亚迪汉进行列装版的改装,而当下作为标准竞争对手的特斯拉,正式亮相了首代美版特斯拉ModelQ,车型整体的续航里程能够达到1000公里,并且采用了猎装造型,先一步比亚迪汉猎装版车型亮相,这款全新的美版特斯拉ModelQ展现出的外观颜值比较突出,作为猎装版车型,整体的性能感,运动感和时尚感非常丰富,现款比亚迪汉也头疼,毕竟当下国内市场的新能源年轻化轿跑车型竞争非常激烈,而这款全新一代的特斯拉ModelQ以猎装版B级车的身份出现,整体的优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特斯拉ModelQ 全新一代的特斯拉ModelQ整体的外观辨识度比较突出,车型依然采用了经典的家族式设计语言,从前脸来看非常具有跑车和轿跑的风格,而车神的侧身采用了猎装造型,整体的运动感,性能感和年轻感十足,在目前同级别的B级车当中,大众CC猎装版车型能够与之媲美。 全新首代特斯拉ModelQ将会推出多个版本车型,但是都会主打猎装版的造型,列装版造型整体的车身高度和底盘通过性与常规轿车基本一致,但是尾部将会采用大幅度的溜背设计,后备箱采用掀背式的风格,整体的实用性更加突出,并且动力和驾驶乐趣更加浓重。 全新一代的特斯拉ModelQ作为新一代的特斯拉年轻化轿跑车型,整体的续航里程大幅度增长,并且运用了最新一代的家族式设计语言,猎装版的造型将会成为新系列的版本,能够吸引到年轻人的目光和关注。 总结: 全新首代特斯拉ModelQ列装版车型正式登场,为比亚迪汉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是比亚迪汉列装版车型也会逐渐亮相,两款车型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 出处:头条号 @色彩车圈 read more
丰田汽车终于有纯电动版本了
古人云:丰田原生出电动,家祭无忘告乃翁。 多少年来,一直因为没有电动车而被全世界冷嘲热讽了10086遍的丰田,终于在去年末拿出了首个纯电平台的电动车bZ4X。区别于之前的C-HR EV等“通用平台”车型,丰田在bZ4X上启用了全新、原生的bZ纯电平台。 这样一辆千呼万唤可算出来的丰田电车,最新消息是国产上市就在今年。2021年11月才揭幕量产版,2022年内跑完下线到国内发布再到上市的全套流程。这不是哪里冒出来的鸡血新造车,这可是稳字贴在脑门上的日系老顽固。 去年bZ4X发布时,所有目光都被聚焦在了全球首发的纯线控转向技术,以及与特斯拉形似而神不似的One Motion Grip方向盘。敝号也曾用整个篇幅(见《这一回,丰田赢了特斯拉》),尽可能解释了科幻方向盘造型底层的技术背景。故此,不再提方向盘相关。 一向以稳重见长的全球第一大车企,为何毫无征兆地,率先应用未经时间验证的前沿技术? 当bZ4X顶着一具单侧150°打满、整圈无需换手、如飞机操作舵一般的方向盘登场,人们似乎暂时忘却了它“丰田首款纯电平台”的重要身份。朋友们,你或力挺、或嘲讽、或为其不平、或等其倒闭,无数次热搜头条重复着“丰田没有电动车”,到底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咋就被一个方向盘勾了魂呢。 纯电不纯电,共线不共线 按照2022年内国产上市来算,丰田最终原生平台电动车的开售时间,只会比整体更激进、进度更靠前的德国对手晚一年多点。这个时间差,要明显小于此前丰田纯电进度给人的感觉和猜测。 大众ID.系列是在2021年初开始上市交付的,但往前推,为了生产ID.系列在内的全新MEB纯电平台(还包括奥迪等品牌),大众早在2018年就动工了佛山和安亭两座新工厂,还有第三座安徽MEB工厂正在建设中。接近三年过后,国产ID.系列才开始交付。 丰田这边,其实从2020年初就开始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一汽丰田的新能源工厂。预计的投产时间自然对应着bZ4X的国产上市时间,即2022年内。整个节奏周期和大众MEB计划相当,里外里都是三年左右出活儿。 安亭MEB工厂 本胡曾解释过,今天“油改电”和“原生平台”之间,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优劣尽显。简言之,“纯电平台”与否,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其实全凭车企一张嘴。人家愿意叫啥就叫啥了,话术稍微动点心思又不犯法——谁会大大方方跟你讲自己“不是专为纯电”呢? 换个思路想,手工耿们在自家后院,照着某燃油车的样子Ctrl+C、Ctrl+V出一副车架,然后只塞电池不装内燃机,他说这是自己的“纯电平台”有问题吗?没有,这对人家来讲就是纯电平台,人家确实从没拿它造过哪怕一辆油车呀——某些“新造车”听到不要打喷嚏。 所以说“油改电”还是“原生纯电”,名字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无论车企叫法还是媒体说法都不绝对可靠,可靠的只有你自己的判断。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并不是“是否用它造过油车”,而是“是否为了电动车所需的最优解,扔掉了燃油平台的‘好处’”。 奔驰EVA平台,纯电平台在物理结构上是完全不同的 燃油底子的好处是什么?是大比例的零部件可以通用,是修改设计和调校时有章可循,最重要的是可以利用现成的生产线或只做部分调整,出活儿快,省时省力省钱。别忘了“平台”诞生时的最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实现同平台不同车型的共线生产。 而原生纯电平台所要代表的,是以电池为首的电力阶级的最广大利益,是续航、是电耗、是充电便利、是电池绝对安全……今天这个平台,要思考电动车的基本诉求是什么,想“电”之所想、急“池”之所急,结果自然是物理存在层面与燃油平台分道扬镳。你是方的,我是圆的,对不起咱没法处。 所以全新的纯电平台,总是和一座新工厂或者至少一条新生产线绑在一起。你时常会在新闻中看到,某某品牌为生产电动车投入多少多少资金建设新工厂。同一条流水线上,也许可以前后脚走下A4和Q5,却无法同时生产Q5和Q5 e-tron。越是激进转型纯电的车企,越是会把电动车工厂这个“坑”挖得更深。 处不到一块,还是离了吧 那么纯电平台不一样的“物理存在”,究竟是怎么不一样的呢? 狭义来讲,平台一定是以白车身/车架作为载体的。平台概念诞生之初,其范畴主要就是一部分车身,以及其上各个子系统(动力、传动、悬架等)的通用化模块化,后来到今天,才陆续加入了电子电气架构、智能运算平台等在其中。但归根结底,核心仍旧是具备快速延展适应力的(部分)白车身。 从燃油车到纯电动车,车架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从“车头塞一坨铁疙瘩如何保护乘员”到“车底有一块大宝贝伤不得碰不得”,毕竟,现在要是电池有个三长两短,乘员一样是安危难保。 动力的变化使得整车主要组成变了,整车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不同的结构需求。在燃油时代,为了适应严苛的碰撞安全标准,燃油平台需要且可以在车身底板(平台车型通用设计),部署多道横纵向的梁式结构。以前向碰撞为例,能量经由机舱前纵梁传递至防火墙附近,然后主要经车底纵梁向后传导。 下:斯巴鲁燃油平台的吸能路径 到了纯电时代,车底被电池包塞得满满当当,如此路径显然是行不通了。你不会放心由电池包传递能量,一根主梁将电池包隔成好几块也不现实。不改动这些主要结构,则电池包只能“外挂”在车底下方,或减少离地间隙,或大幅抬高底板,更不要说冗余结构增重,这些是老生常谈的了。 有些通用平台也会对这些主结构做一些改动,但无不是带着代价的。丰田过往的所谓“e-TNGA平台”(并不是一个严格定义),电池包前端有明显的两侧斜切,这减少了电池包的可用体积,自然也就减少了续航里程(的上限)。 其原因便是新的底板纵梁结构要绕开电池包,但又必须和前方宽度较小的前机舱纵梁相接,于是电池包前端就不得不收缩,让出两部分纵梁斜向连接的空间。宽度相对较小的前机舱纵梁,对于燃油车是合理的,但电动车就需要更加特化的结构布置。 对于电动车,更理想的前向能量传递路径,从前机舱纵梁-车底板纵梁,变成了前机舱纵梁-侧门槛纵梁。一方面这要求前机舱纵梁尽可能向两侧拓宽,减小它们与侧门槛梁的横向“落差”(但这不是可无限增加的),另一方面需要二者相连接之处,即防火墙到前门柱区域,做更多利于能量传导的结构优化。 因为能量传导路径的中央部分空缺了,对于前方碰撞能量的吸收传导,如今更加依赖侧门槛梁。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纯电平台的电动车,都拥有非常粗壮的车门门槛。下面这张大众MQB(燃油)到e-Golf(MQB油改电)再到MEB(纯电)的进化图,就很容易说明问题: 图源见水印 终于说回丰田,bZ平台属于原生的纯电平台,并不是因为丰田自己说它是纯电平台,而是因为我们能看到它摒弃了燃油结构、有为纯电“考虑”。在bZ4X的车身结构图中,燃油车必备的中央隆起/排气通道已经消失无踪;车底纵梁也不复存在,前向能量传导更加依赖侧门槛纵梁。 不过,不同于相对稍显激进的大众,丰田bZ平台身上有更加稳重保守的色彩。 MEB是将绝大部分能量传导都寄托于门槛梁,而丰田bZ平台稍微降低了门槛梁承受的压力。前机舱纵梁直接连接着两个“斜坡”(下图黑色),将部分能量分散给车身底板,底板正中央的隆起应该也能发挥部分作用,剩下的能量会被导向侧门槛梁然后向后车身传导。 这可能是因为,bZ平台的前机舱纵梁并未像前面所说的向两侧拓展,而保持了较常规的宽度。前纵梁与门槛梁的横向“落差”也就相对较大,像MEB那样将几乎全部前向能量导至门槛梁,效果可能不够理想,或者会带来更多结构增重。 至于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考虑到前纵梁更宽意味着前轮摆动区域更小,即附带着前轮转向角度缩小的代价。对于高端车型,这可以用后轮转向(RWS)予以弥补,但丰田bZ平台并不是一个豪车平台,眼下它需要更多为无RWS的车型考虑。 bZ4X 丰田的这种思路倒不是独一份,现代E-GMP平台上也有异曲同工的结构。韩国人的办法是在车身底板前部中央设置了一小段纵梁,前纵梁传来的能量会经车底中央,导向后方车底中段的横梁,也是一定程度上帮助侧门槛分摊了压力。 现代E-GMP,注意底板前部的红色结构 眼下谈论这两种思路是否有优劣之分,还为时尚早(车还没卖出去多少呢)。前向碰撞能量传导路径的不同,也只是原生纯电平台区别于通用平台的特征之一。拿来说明问题,也只是因为这一点较为显见。 核心差别其实很简单:从燃油车到电动车,“心脏”从车头一大坨铁,变成了车底越大越好的一片“不能碰”区域。靠锂电池能量驱动的汽车,(要想获得最佳的表现)就需要最适合“携带”锂电池的结构,燃油车上恰到好处的那一套结构,用在电动车上越来越成为掣肘和阻碍。 于是它们发现,自己与燃油平台的那些老骨架,已经处不到一块去了。 撰文:嗷嗷胡 出处:头条号 @autocarweekly read more
新电机技术将电动汽车推向“下一层级”
《CarScoops》by Brad Anderson on February 3, 2022 YASA轴向磁通电机 当汽车工业迅速迭代、汽车厂家快速推出新的电动汽车的时候,并不只是电池包在进步,电机本身也在快速发展。 很多业界专家相信,在今后几年时间,电动汽车效率的提高不会仅仅是由新的电池包技术带来的,而同样会从电机和电力电子的技术进步得到提高。现在,有的汽车厂家如奔驰和雷诺相信电机的未来是轴向磁通电机,就像很多人相信动力电池的未来是固态电池一样。奔驰公司去年表示,电机不是一种大宗商品,而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技术,其中创新和专长将推动性能和细分。奔驰已证实将使用AMG品牌内部开发的轴向磁通电机。 对电机开发的一个疑虑是电机需要用到稀土金属。现在80%的电机使用永磁体,其中用到钕、镨、镝和铽等稀土金属。开采这些金属会产生有害废弃物,而且稀土的开采、加工大部分都在中国。雷诺和宝马使用的同步电机不使用这些稀土金属,但是不是每家车企都像这两家一样,比如沃尔沃的XC40 Recharge上的永磁体电机就有稀土金属。沃尔沃表示,该公司选择这样的电机是因为在目前,这个技术具有优异的效率、扭矩和能量密度。大众公司称,它在减少稀土金属的用量,并在研发不用稀土金属的电机。 雷诺ZOE电机 电机的开发不仅仅是影响到汽车的效率,还影响到汽车工业的职位数量。一个电动汽车的电机往往比一个通常的内燃机少用50%的零部件和30%的人工,而为了留住工作岗位,很多车企都在内部生产电机,雷诺已经在生产自己的电机,而奔驰、Stellantis、沃尔沃也都在开始自己生产电机。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电池革命:固态电池量产还有多远?
电池的发展已经走过快两百年的历史,如今锂离子电池是最为出众的二次储能电池。高工作电压、快速充放电特性、长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等众多优点,让它成为当今数码产品及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的第一选择。 虽然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优秀,但发展也有其难以跨越的挑战与障碍:电池的结构特性局限了电池的性能。现有的电池结构是电池衰老和存在安全隐患的根本原因。 电池发电的原理是两个电极材料在电解液中相互交换离子,但是因为这个结构也会使得其反应界面一直存在,电池就处于一直在工作的状态,造成容易衰老的局面并且也有安全隐患。 举例来说,电动汽车在冬天趴窝就是因为电池在低温情境下,性能失效的缘故。材料科学家和电池工程师在电池材料上提出了许多办法。例如在电解液当中掺入大量有机溶剂,来降低电解液的凝固温度。然而这样却造成电解液更加易燃,牺牲了电池的安全性。 也有科学家尝试更换电极材料,但是电池的能量提升了,却无法抵抗热失控;快充的话,又会导致电池界面的火性太高,也无法保障其安全性。从优化电池管理的系统思路上解决,却带来了能量密度的下降与单位成本的增加。 想要让电池低温高活性与高温稳定性的需求矛盾无解,似乎电池也有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障碍,能量密度、安全、快速充电等要素不能完美的全部集成在电池身上。如果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发展将革新重塑汽车百年的行业。 因此动力电池的终极发展目标也向着安全、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充电速度快等优点兼容前行。 固态电池作为新的锂电池终结者方向,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干掉燃油车的杀手锏。 动力电池的价值进阶 新能源车什么时候可以取代燃油车,在动力电池领域市场公认一个答案是:现有电动车的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翻一倍,从普遍的 160wh/kg 到 400wh/kg。而解决电池的能量密度问题,方案一定是动力电池的革新。 我们知道现在电动车市场主流的动力电池是三元锂电池与硫酸铁锂电池,如果按照电解质的物理状态分类的话,这两种电池都是典型的液态电池。如果想要消灭里程焦虑,革新新能源汽车市场,固态电池性能表征就是动力电池发展的目标。固态电池,也被称为未来锂电池的发展新方向。 动力电池领域流行的选择三元锂与硫酸铁锂并不是完美的选择。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但耐高温性能差,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高,但能量密度上限低。液态锂离子电池总体存在电解液氧化、电极膨胀、高温失控等安全隐患,只能牺牲能量密度来换取稳定性。而固态电池可以兼容两者的短板:既可以满足能量密度的需求,也可以兼顾安全。 固态电池,因为采用固态物质作为电解质,没有持续的反应界面,副产物不会溶解在界面里,所以它会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循环特性。同时液态电解质面临的干涸和泄露问题也不会存在。这使得固态电池在安全性与寿命周期方面具有远超三元锂电池与磷酸铁锂的优势。 此外,固态电池还具有耐高温、无腐蚀、体积小、能量密度大的特性,规避了传统液态锂电池的主要弱点。据介绍,一辆固态汽车的续航里程可达 1000 公里,充电只需要 10 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固态电池劣化也会较少。 全固态电池使用固体电解质相对来说更安全、性能更优,而传统的液态锂离子电池逐渐不能满足先进技术的标准:既能提升续航里程,也更加安全。因此全固态电池成为动力电池界的发展新热潮。 纷沓而至:占位市场先机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要求,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将超过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3亿元),中国市场的占比将超过50%。 固态电池在实验室中的良好性能指标意味着丰厚的商业价值,这也成为企业加速布局,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动力。国内外企业机构等对于动力电池的研发与量产日程都提上了议程。 丰田在动力电池的布局也是较早,丰田的车规级固态电池拥有超过1000项专利,位居全球前列,而且大多是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在CES2022上,丰田首席科学家兼丰田研究所所长吉尔·普拉特(GillPratt)重申,第一辆采用固态电池技术的丰田汽车将在2025年前后到来。 大众汽车集团零部件公司首席技术官Thomas Schmall在去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大众汽车对开发新一代固态电池寄予厚望,公司希望在2025年形成完整的固态电池销售模式,向市场供应固态电池,并计划到2030年在欧洲建立6家大型电池工厂,总年产能达到240GWh。 宝马集团发布规划,称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量产;LG能源也正在开发全固态电池,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 国内固态电池发展的情形,也是如火如荼,技术路线则是全固体与半固体参半。电池界大佬宁德时代此前公开过两种与固态电池相关的专利,并在去年5月份宣称,已经可以做出固态电池的样品,但是距离实现商业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预计到2030年才会面向市场推出。上汽集团在去年6月发布消息,称2025年将推出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面向商业应用的固态锂电池。 折中选择瞄准半固态研发的玩家则有卫蓝新能源、清陶发展、国轩高科、赣锋锂电等,虽然他们也有全固态电池的生产线,但已量产的全固态电池主要应用在消费电子、特种电源等领域。已下线的用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半固态电池,目前处在验证测试阶段。 蔚来此前宣传搭载固态电池,让业内沸腾。上市后,这款所谓的固态电池也呈现最终的真面容,并不是行业内期盼翘首等待的全固态电池,蔚来李斌玩了个商业化的包装术语,搭载ET7轿车的电池包其实是半固态电池。但噱头引起的关注与讨论,也让蔚来的新车出尽了风头,续航超过1000km的电池让人们看到了固态电池的潜力。 无论是车企定下的时间表,还是业界研究学者与专家给出的量产时间,都指向了2025与2030,不过目前来说并没有提前的迹象,以现在实际车企测试的结果,还有向2030年继续推迟下去的趋势。我们看到从走出实验室到规模落地还需要一段蛰伏发展的时间,规模量产的实际落地道阻且长。 规模量产的龟速爬行 相较于其他锂离子动力电池,固态电池的技术指标比较优越,但这些数据也是实验室里面的温室指标。在实际量产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尚未攻克的瓶颈: 1.固态电池的技术指标仍需完善。固态电解质的离子导电率较低,充电比较慢,固/固界面接触性和稳定性差,电解质对空气敏感等问题。 2.制造工艺复杂,生产工艺不成熟。举例来说,制造固态电池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电解质,属于多孔隙的陶瓷材料,这类材料的特点就是脆,想要加工成很薄的电解质很困难,稍有不慎就会断裂。 3.制造成本偏高。全固态电池的制备工艺复杂,且固体电解质较贵,现阶段全固态电解质锂动力电池的成本较高。 4.产业链尚不完整,难以大规模生产。现阶段的固态电池多是实验室中的温室产品,实际落地经过测试的电池屈指可数,以现有的工艺水平和设备能力,成品的良率也无法保障,更不用说大规模的量产上市。 这些现实瓶颈的解决并不是那么容易。深耕研发固态电池长达数年之久的Fisker,这家美国车企在去年年初表示放弃研发全固态电池,这个决定也意味着多年研究固态电池的努力都打水漂。锂电池独角兽企业麻省固能(SES)也放弃了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选择固液混合的半固态电池路线。最后的攻坚阶段,这些固态电池中的老玩家选择放弃,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固态电池最后的研发冲刺阶段比已经完成的90%的里程都要艰难险阻。 总之,对于固态电池来说,无论是技术指标上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成本等要素,缺少哪一个,都是规模商业化路途的拦路虎。 无论企业是仍然坚持全固态电池路线,还是折中选择半固态路线,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都存在不确定性。行业内的主流观点认为,半固态电池或许能够在2025年左右实现大规模量产,但全固态电池完全实现商业化至少还要10年的时间。十年的时间线发展,固态电池最终到底是不是动力电池的终极路线,也没人能百分百确定。 工业产品从研发到验证与落地,没有个十年的时间打底是走不出来的。固态电池从材料到结构再到制造技术仍然处在探索的过程之中。作为新兴的动力电池选择,也需要时间来沉淀与酝酿。如此这般,才能为新能源汽车的里程长久续航,颠覆革新汽车的百年行业,也为绿色出行的生态建设添砖加瓦。 撰文:脑极体 出处:头条号 @钛媒体APP read more
定价16万元人民币的特斯拉即将发布
关于特斯拉将会推出一款入门级紧凑型车的消息,已经在网上流传了相当一段时间了。至于这台车的命名,大部分人将其称之为Model 2。 不过也有消息称这台新车将会被命名为Model C或者Model Q。毕竟Model 3也是一个“被逼无奈”的名字,马斯克原本想为这台车命名为Model E,只不过这个名字已经被注册了。 但是如果按照当时马斯克给特斯拉做出的新车规划“SEXY CARS”来看,已经有了Model S、Model X、Model Y、Model 3、Cybertruck、Roadster以及Semi,只剩一个字母A了。以这种思路来看,新车也许将被命名为Model A。截止目前为止,还是这种说法最值得信服。 如今,又有网友为这台“活在传言中”的新车制作了最新的一组假想图。很明显,图中的这台车是根据现款的特斯拉Model 3“一顿操作”之后诞生的。不过,在变成两厢车之后,这台车看起来更像是马自达2的“远方亲戚”。 按照Model 3和Model Y在设计上的相似程度来看,未来这台车大概率也会保持现有的设计风格,因此这组假想图就变得更加真实。“没有屁股的Model 3”成为了目前这台车最符合想象的造型。 根据目前外媒的说法来看,这台目前被称作“Model 2”的新车将使用更大密度的新电池,同时成本还会更低,体积也会比传统电池小35%。按照目前特斯拉车型的电池布局,预计新车将使用磷酸铁锂电池,但应该会使用一些新技术来增加电池密度。 关于这台新车的动力以及续航能力等问题,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消息。不过能够确定的是,新车也会配备高阶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但大概率将会单独付费使用。最关键的,还是这台车的价格,毕竟是入门级车型。 按照之前马斯克的说法,这会是一台2.5万美金左右的车型,换算成人民币大概在16万上下。而在今天国内这个价位的新能源车中,最先想到的就是大众ID.3了。不管是价格还是定位,这两台车都非常接近。相比之下,似乎还是特斯拉更具有竞争力。 从已有的Model Y和大众ID.4系列的销量来看,前者就是碾压级的存在,月销两三万都是“常规操作”,而后者两台车加一起的单月销量也基本不会过万。以这个经验来看特斯拉的这台新车和ID.3,大众在中国的好日子可能不会太长了。按照外媒的预测,特斯拉这台新车将在2023年推出。 不过,以目前国内自主品牌电动车的发展来看,很有可能让这台“新特斯拉”知道什么叫“能人背后有能人”。同样的定位,比亚迪海豚也是一个很具有性价比的选择,毕竟主打的是10万左右的价格区间,续航、智能化等各方面的表现也并不差。 而如果价格更高一些,来到10-15万这个区间,还有广汽埃安AION Y这款空间更大的车,续航、动力也都更强。所以对于特斯拉来说,来到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大众等海外品牌,而是比亚迪等一众本土化品牌的车型。 出处:头条号 @十三先生Studio read more
今年交付的热门电动车型盘点
2021年,特斯拉可以说在电动汽车行业呼风唤雨。但进入2022年,该行业可能上演群雄争霸。 在欧洲,大众汽车开始挑战特斯拉的销冠地位。在美国,《MotorTrend》杂志将两项重量级的汽车奖项颁给了两家初创公司的产品——Rivian的R1T和Lucid Motors的Air。 除此以外,日本丰田汽车宣布将投资350亿美元,在2030年前生产30款不同型号的纯电动汽车。日产汽车也在11月承诺在2030年底前投入近180亿美元。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预计以下11款电动车型将成为全球热门产品,甚至有机会挑战特斯拉的霸主地位。 福特汽车 F-150 Lightning 电动皮卡F-150 Lightning将在2022年春季上市,福特汽车希望通过该车型在电动皮卡市场获得一个稳定的立足点。 作为美国最受欢迎的车型,福特的F-150系列已经常年霸占美国最畅销的汽车。依托着这种无与伦比的受欢迎程度,Lightning成为有史以来市场上最令人期待的车辆之一。 F-150 Lightning起步价接近4万美元,使用增程电池后将能行驶300英里,达到563马力。去年12月初,公司首席执行官Jim Farley告诉媒体,由于需求过剩,福特在首批20万份订单后不得不停止预订。 特斯拉 Cybertruck 特斯拉创始人兼CEO、全球首富埃隆·马斯克称,他从电影《银翼杀手》和《007之海底城》得到了灵感,造就了Cybertruck的未来主义外观。 该车型原本应该在2021年底前投放市场,但由于各种生产延误,特斯拉一再推迟了日期。马斯克在去年10月的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上预计Cybertruck将在2022年底开始生产,大规模交付可能在2023年开始。这意味着Cybertruck可能在进入市场的日期落后于福特、通用和Rivian。 市场预计Cybertruck的起步价为39,900美元,单发动机版本的续航能力为250英里;续航能力为500英里的三马达版本起步价可能为69,900美元。 Rivian R1S 随着Rivian在2021年年底开始交付了R1T电动皮卡,消费者开始期待这家公司的第二件作品。 R1S SUV预计将于2022年3月开始向客户发货,起步价为7万美元,功率高达750马力,续航能力为316英里。 Lucid Air Pure Lucid Motors的Lucid Air,一出场就赢得了《MotorTrend》的重磅荣誉。 消费者开始期待其Air价格较低的版本Air Pure,起步价大约为77,000美元,市场预计Air Pure将于2022年底投放市场,其最高续航里程可能超过400英里。 而Air的高配版Dream Edition的起步价则为169,000美元。 Fisker Ocean 位于加州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Fisker将在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生产其第一辆电动汽车——Ocean SUV。 这辆汽车主打环保承诺:Fisker说它希望这款SUV成为世界上“最不破坏生态的”汽车。 该车起步价为37,499美元,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一个太阳能电池板的车顶,可提供额外的充电,汽车内饰也由回收材料制成。 Canoo 位于洛杉矶的Canoo具有独特的审美,公司在2021年3月发布了一款一系列造型奇特的汽车。 Canoo将于2022年底开始交付其第一辆汽车——一部电动小型面包车,Canoo称之为“Lifestyle Vehicle”。 Canoo将该车型描述为“车轮上的阁楼”,这款电动面包车在后部提供休息室座位,最大功率为350马力,续航里程为250英里,起步价为34,750美元。据称这款原型车的座位设计方案与苹果的Apple Car相似。 宝马 iX 宝马的首款电动SUV最早将于2022年3月送抵美国客户,iX的起价为83,200美元,最大功率为523马力,续航里程可达300英里。 这款SUV前部采用了显眼的“智能双肾格栅”(intelligent kidney grille),宝马集团设计高级副总裁Adrian Van Hooydonk称,“我们试图用更少的元素来表达一个更强的性格。” […] read more
特斯拉Model 3的半年用车体验分享
经常有人问有没有后悔买特斯拉,我都会这样回答:后悔啊,后悔没早买。 每年冬天,老婆都会抱怨开了七年的大众,刚启动发动机转速上去了,变速箱换挡不灵敏,车速提不上,开一公里多车热了才正常。嚷嚷着要换车,索性换辆电动车,这下启动提速就快了,于是今年给她买了辆特斯拉Model 3。当时裸车价25.09万,官方优惠7千,加上官方充电桩和保险,总共落地将近26万。 没有家充的电车,是没有灵魂的。谷电每度0.308,算下来每公里只要五分多,四舍五入等于不要钱,比坐公交还便宜。充电桩安装很方便,网上国网APP申请个人电表,小区物业盖个章,特斯拉官网下单后,会有工作人员联系,第一次上门测量,商量走线布局和电表安装位置。安装电表完成后,第二次上门,正式布线安装充电桩。安装时有个小插曲,地下车位的配电房是物业所有,在配电房装电表没有峰谷电,由物业统一收取1元每度。最后电表只能装在地面上,导致线缆长度61米,超了21米,多花了1470元。 不需要服务就是最好的服务,说的就是特斯拉买车。只要交一千定金,价格都是透明的,全国统一价。没有传统4S店的讨价还价,生怕被宰,货比三家,甚至询价第三方车商,各种加装包,忽悠各种金融贷款。特斯拉买车像超市买菜,到店提车,简单介绍功能,就可以开回家了,没有各种软装包,甚至车险也可以不在店里买。 Model 3开了半年多了,经历了三十几度的高温和零度的低温,可以具体的谈谈使用感受了。虽是老婆的车,但我们上下班线路高度重合,所以基本我在开。先说外观和内饰,有人说特斯拉是毛坯房没有内饰,但恰恰是极简风击中了我的审美。圆润的外观线条,隐藏式门把手,无边框车门,最大可能的减少风阻,体现了设计功力。车内能干掉的实体按键全部干掉,主要操控显示由一块屏幕完成,隐藏式空调出风口,实木板材,车顶全景玻璃,简约而不简单,相信几年后的苹果汽车也是这种风格。 驾驶感受就是稳准快。50%的前后车重配比,稳重的底盘,没有一点虚位的方向盘,指哪儿打哪儿,电车独有的没有迟滞的踏板响应,5.6秒破百的起步加速,这大概就是老司机们说的人车合一的驾驶感受吧。这里重点说一下用了就不回去的功能:动能回收(俗称单踏板模式),这也是特斯拉刹不住车事件的诱因,当习惯了单踏板,停车不踩刹车,形成肌肉记忆后,遇到突发紧急情况,再踩刹车已经来不及了,就会追尾,以为特斯拉刹车不行,要知道特斯拉全系都是用的意大利BREMBO刹车卡钳和刹车盘,这都是大几十万性能车才有的配置。动能回收,让我习惯了等红绿灯和跟车时,松踏板就会减速,完全松开就会停住,不用左右切换,唯一要适应的是,倒车时要踩踏板,一开始很不习惯。 自从开了特斯拉,我的油车基本没挪过窝,要不是怕电瓶没电,只能一两周逼迫自己开一次油车,三百加的油半年没用完,苦恼。上下班40公里,一周充一次,预约晚上10点以后用谷电,一个月也就五六十电费,加上不用保养,一年至少省一万。标续表显410,实际打8折。由于21款有了热泵空调,再加上车子停地下车库过夜,即使是磷酸铁锂电池,冬天续航也没大差异。国庆去了趟宁波150公里,完全没有里程焦虑,吾悦广场超充很快,刚点完餐正准备开吃,APP提示快充满了,只能尴尬的下去拔枪找车位。对于我这种江浙沪短途出行Model 3里程完全够用。 车跟手机绑定,开关车门完全是心目中最理想的方式,靠近解锁,离开锁门。再加上,家里门也是指纹锁,现在出门基本就只带手机。电车和油车相比最让人用了就回不去的功能是夏天远程开空调,油车夏天暴晒一天,内部温度将近五十度,钻进去点火才能开空调那真是要了命。电车提前远程开空调,等坐上去时就二十几度,那才是享受。 吹了一千多字,都是优点,以为是特斯拉请来的水军,众所周知,特斯拉没有公关经费。我只是表达了半年的真实使用感受,当然也有我认为的缺点,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最烦人以后也会百分百遇到的:擦轮毂,轮毂比轮胎突出,所以每次停车要格外小心马路牙子,被擦后基本修复不了。 中看不中用的全景玻璃和无边框车门。车顶全景玻璃好看是真好看,但夏天晒的要命,能把人晒秃顶的感觉,老婆一开始吐槽,我就调侃说提车时送的帽子就是叫你现在戴的。即使空调开最大,也是手脚冰凉,头顶冒汗的冰火两重天,最后还是老老实实买了遮阳帘。无边框车门开高速隔音还是不理想,车窗有水时,升降车窗会有咯吱咯吱声。 品控也是个问题,买车如开盲盒,指不定哪个雷等着踩,我这辆提车一个礼拜,后排衣帽钩死活缩不进去了,开到服务中心,他们也没办法,只能换掉。据群里车友反应或多或少都有点小毛病。还有就是特斯拉为了减少装配,简化生产,很多采用一体成型,为了减轻车重,门采用了铝,后期维修成本很高。 吐槽一下车机系统和自动驾驶,这些都是特斯拉引以为傲和未来差异化的方向,但截止目前为止,有些功能几乎是不可用的。车机系统优化很到位,动画流畅跟手,布局合理,易上手,但是导航差手机上的高德和百度一大截,语音控制基本不能用。今年双十一特斯拉赠送了30天的EAP(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尝试了辅助驾驶,智能召唤和自动泊车,各种提心吊胆,各种抽风,随后就放弃了。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适合经常跑高速或者封闭高架道路,但高达6.4万的价格而且跟车不跟人(以后换辆特斯拉这功能要重新购买),功能和售价完全不匹配。 最后回答被问的最多和买电车最大的顾虑:啊呀,电池坏了换一下要大几万,啊呀,电车其实不省钱。特斯拉电池质保8年16万公里(电池衰减到70%)。8年后电池技术突飞猛进,相信里程都一千公里以上了,到时也该换车了。现在的特斯拉Model 3/Y就如同当年的iPhone4s,功能很完善了,已成经典款,但是科技的进步是无止境的,软硬件不停的提升,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七八年后回头看就像iPhone4s各种问题各种不足。 不管你承不承认,电动车是大势所趋,必将替代油车。当前原材料上涨,国家补贴减少,Model 3已经涨价近2万(增加了五度电,后排加热,后排双层玻璃,车机芯片换成AMD,电机缩水,加速变慢,这些都不值2万),现在这个时间点不是购车好时机。从长期来说,凡是人类可以制造的东西,短缺的情况一定是阶段性出现的,过剩才会是常态化。万物皆有周期,现在电池上下游疯狂扩产,等两三年后,产能过剩,就是降价。外加国内不断涌现的造车新势力,到时20万的电车有很多选择。还是那句话,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 作者:Jog_Xu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挪威在2021年11月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94.9%
据 electrek 于2021年12月5日报道,目前欧洲等地区制定目标,在 2030-2035 年实现销售的新车全部为新能源车型。而北欧地区的步伐明显更快,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 11 月,挪威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了 94.9%,预计最快到 2025 年便可以实现纯电动化的目标。 据了解,11 月挪威燃油汽车销量仅为 356 辆,柴油车销售 416 辆,而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了 11274 辆,占比高达 73.8%,去年仅为 56.1%。此外,混合动力车销量为 3288 辆,占比 21.1%。 品牌方面,特斯拉是该月的销量冠军,大众 ID.4、奥迪 Q4 e-tron 等车型也上榜。以下为详细数据: 特斯拉 Model Y: 1013 辆 特斯拉 Model 2:771 辆 大众 ID.4:725 辆 奥迪 Q4 e-tron 661 辆 日产 Leaf:655 辆 外媒预计今年 12 月,挪威电动汽车的销量会进一步提升。 编译:IT之家 read more
吉利旗下的几何汽车发布首款微型电动车“功夫牛”
吉利汽车旗下的中高端纯电品牌几何汽车,盯上了微型电动车市场。11月14日,几何品牌上市一款新品——EX3|功夫牛。该车售价只有5.88万-6.88万元,是一款名副其实的低价位的A00级电动车。这是几何品牌发展道路上不寻常的一步棋。 几何是吉利汽车于2019年成立的一个纯电动车品牌,品牌发布之初定位于中高端。此后两年里,几何推出了几何A与几何C两款车,主力配置售价都在15万元左右。通常而言,一个中高端品牌,后续会朝着更高端、更高价位的方向发展,但几何品牌却俯身下探,进入10万元以下市场。 实际上,早在今年8月份,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就曾向外透露,今年下半年将推出面向大众主流的A00级产品,预期短期内新能源汽车可突破月销1万辆。从淦家阅的表态中可以看出,几何进入微型电动车市场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取得销量快速突破,进入大众主流市场。 数据显示,几何品牌在2020年的销量约1.03万辆,未达预期。而微型电动车市场,是当前国内电动车市场中的一个主流热门细分市场。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A00级纯电动车的市场份额达40%。其中,仅五菱宏光MINI EV一款车的年销量就超过30万辆,奇瑞小蚂蚁,长安奔奔E-star、长城欧拉等车型也表现不菲。 从主打“真续航”“真朋友”的中高端品牌,到进入中低端微型电动市场,几何汽车事实上已悄然完成了品牌的重新定位。今年年初,吉利发布了“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其中蓝色行动计划一,是主攻智能化节能和小排量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动、增程式、插电混动,由吉利品牌、几何品牌、领克品牌担当;蓝色行动计划二,是主攻高端智能化纯电汽车,由极氪品牌担当。 几何EX3内饰 几何品牌在吉利汽车中的角色相当重要。目前几何已重新梳理了产品序列,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吉利汽车旗下燃油车型进行电动化、智能化升级,代表车型有帝豪EV Pro、EX3|功夫牛,车型logo采用吉利黑标;二是打造智能化、网联化、精品化的纯电产品,代表车型包括几何A Pro、几何C,车型logo采用几何银盾标。 值得一提的是,从中高端下探至中低端的做法,在行业里并非没有先例。新造车品牌零跑汽车在发布了一款轿跑S01之后,又发布了微型纯电T03;长安新能源也在逸动EV等产品上市后,发布奔奔E-Star。而这两个品牌,如今均因进入微型电动市场而获得了销量增长,品牌的受关注度也得到了提升。 那么,几何EX3|功夫牛会有什么样的市场表现?从产品来看,几何发布的EX3|功夫牛包括两款配置,分别是“功夫牛牛”和“坚强牛牛”,分别代表高低配版本。与奔奔E-Star、欧拉黑猫、哪吒V、奇瑞小蚂蚁、零跑T03等竞品相比,几何EX3|功夫牛,在车身空间、动力系统、续航里程、安全性等方面,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 空间上,EX3|功夫牛是一款5座车型,车长为4005mm,轴距为2480mm,离地间隙165mm,后备箱容积400L,可拓展至900L;三电方面,采用37kWh三元锂电池,续航里程322公里,充电30%-80%半小时,制动能量回收率23%;动力方面,电机最大功率70kW,最大扭矩180N·m,0-50km/h加速4.59秒,有经济和运动两种运动模式。 上述颇为亮眼的参数,让EX3|功夫牛有了同级领先的产品力。再加上吉利汽车在智能网联和安全品质方面的“大厂”背书,以及几何品牌本身中高端的定位,EX3|功夫牛的竞争力可观。但从中高端下探到低端,可能面临两种结果,要么是顺利的“降维打击”,要么因品牌格调的“高冷”而被消费者束之高阁。 几何汽车官方给出的订单数据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9月份几何订单已经破万,第三季度累计订单达到26330辆,10月份订单达到11567辆。 踏入微型纯电市场,是几何品牌特殊的一步棋,在完成销量突破的既定任务后,该品牌未来将再度向上突破。在前不久吉利发布的2025年战略中,对几何品牌提出了销售30万辆的目标。从2022年开始,几何将陆续推出5款以上纯电架构(含浩瀚架构)全新打造的产品。 撰文:经济观察网 @高飞昌 @王帅国 read more
比大众ID.4X猛!起亚的全新纯电SUV问世
起亚将在11月广州车展期间带来全新纯电动SUV——EV6以及EV6 GT。新车基于现代起亚E-GMP平台打造,整体外观造型具有很强的跨界风格。新车车身长度与轴距均超大众ID.4X,对应车内空间更大。动力上,该车提供标准续航与长续航版本可选,其中长续航两驱版本车型续航里程达600km。此外,EV6 GT版本车型升级了外观套件、科技配置与动力性能等,零至百公里加速时间最快仅需3.5秒。 起亚EV6外观采用最新家族设计语言,整体造型前卫时尚。内饰方面,新车配备多功能方向盘、搭配旋钮式换挡机构,车内科技感十足。此外,新车还配备12英寸曲面大屏,屏内集成Kia Connect(起亚互联)系统,支持起亚实时服务和在线OTA升级功能。此外,新车还配备了AR-HUD实景抬头显示功能。 起亚EV6整体尺寸相比同级别车型更占优,其2,900mm的轴距可媲美多数中型SUV。动力方面,新车搭载77.4kWh电池组的EV6长续航两驱版本,最大功率为168kW,续航里程达600km,长续航全轮驱动版本最大功率239kW,百公里加速仅需5.2秒。 EV6标准续航版本车型搭载58kWh的电池组,两驱版本车型搭载125kW的后驱动电机,全轮驱动版本车型搭载前后双驱动电机,最大功率为173kW,零百加速6.2秒。EV6 GT全轮驱动车型搭载最大功率为430kW的双电机,百公里加速仅需3.5秒。此外,新车还支持400V和800V直流快充,以及提供反向为车载电器充电功能。 撰文:徐磊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