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无人驾驶
伊隆·马斯克:特斯拉新车无刹车、踏板、方向盘
马斯克真是宣传小能手!在最近的会议上表示又再次主动爆料特斯拉2023年推出的全新车型了! 卓源科技给大家圈出重点,首先是没有踏板!没有方向盘!搭载FSD全自动驾驶系统!这不免有人要问了,这是Robo Taxi吗?是的,这就是特斯拉的Robo Taxi!而且在2023年面世后会量产,让人惊喜的是马斯克承诺届时打车价格会比现在公交车票价还低! 马斯克还透露了关于新车的三个细节之处,分别是车型设计、量产时间、 关于车型,这款车和特斯拉现有车型截然不同,整个座舱会去掉方向盘和踏板,这意思是新车将不需要司机驾驶,由FSD操控。而量产时间大约在2024年进行批量量产,对于这款车的归宿,马斯克都有了计划,那就是用于无人驾驶出租车,而这个的亮点在于到时候有补贴,而补贴之后比公交车车票费用还低! 但是Robo Taxi的水平是L5级自动驾驶,但是FSD至今还在测试阶段! 今年3月份,美国NHTSA修改规定,没有方向盘和踏板也无关紧要了,所以只要FSD继续推进,那这款Robo Taxi就指日可待了! 出处:头条号 @卓源股份 read more
特斯拉彻底放弃毫米波雷达技术
正当大多数车企还在纠结于应该在自己的产品上搭载多少颗激光雷达,多少颗毫米波雷达时,小雷通过特斯拉官网获悉,从2022年2月中旬开始,特斯拉投放在北美市场的Model S和Model X将不再配备毫米波雷达。 事实上早在2021年5月份,特斯拉发布FSD Beta v9时,就取消了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销售的Model 3和Model Y两款入门车型上所搭载的毫米波雷达,用上了一套仅由8个120万像素摄像头组成的“Tesla Visiom”视觉系统。 如今随着北美市场的Model S和Model X也不再搭载毫米波雷达,这也就意味着从此刻开始,特斯拉在北美市场上已经实现了纯视觉自动驾驶的这一愿景,正式进入了它想要的纯视觉智能驾驶时代。 坚持纯视觉的特斯拉硬刚整个行业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至今,该领域目前已经演变成了融合感知派和视觉感知派这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 除了特斯拉之外,绝大多数车企都属于融合感知派,它们往往会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重冗余感知方案。对于融合感知派成员来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已经不再是装不装的问题,而是需要装多少个的问题。 其中,小鹏汽车给旗下售价为20.53万元的小鹏P5 550P车型安装了2颗激光雷达,即将上市的上汽智己L7搭载了3颗激光雷达,本田Legend作为日本首款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的车型,更是搭载了5颗激光雷达。 相比起需要兼顾量产成本,并且并不盲目追求高阶自动驾驶能力的车企,一门心思死磕无人驾驶的RoboTaxi公司则在激光雷达的堆砌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其中,以不惜血本堆料著称的AutoX直接在它的第五代无人车上搭载了6颗激光雷达。更有甚者,美国的RoboTaxi公司Zoox更是丧心病狂地在它的自动驾驶测试车上堆了8颗激光雷达。 对于车企、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公司疯狂堆砌激光雷达的行为,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对此是表示嗤之以鼻的。要知道,马斯克一直以来都是坚决反对通过激光雷达来实现自动驾驶,甚至多次在公开场合贬低激光雷达。 马斯克认为,激光雷达昂贵、丑陋,且没有必要,它就像是人身上长了一堆阑尾,阑尾本身的存在就基本是无意义的,如果还长一堆就太可笑了。激光雷达也是如此,它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没有必要。在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看来,只有纯视觉方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从融合感知技术流派和纯视觉感知技术流派这两大自动驾驶技术阵营的阵容来看,目前绝大多数车企和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公司都采用的是前者,而纯视觉感知则由于过于极端,基本只有特斯拉还在坚持使用这一技术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马斯克会如此嫌弃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坚定地选择纯视觉感知这一自动驾驶技术方案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根植在马斯克思维中心的第一性原理开始说起。 第一性原理存在bug,纯视觉做不到无人驾驶 马斯克曾经说过,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就是摒弃比较的思维,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现,看透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对于马斯克的这套理论,小雷打心底里表示认同。 要知道,Space X旗下的猎鹰火箭之所以能够以极低的成本飞出大气层,飞向太空,与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特斯拉之所以能够将纯视觉算法做到如今这种出类拔萃的地步,也和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脱不开关系。 在马斯克看来,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产物,而纯视觉感知这一技术路线则无限趋近于人,他希望让每一辆特斯拉都能够成为一个高度的智慧生物,因此特斯拉所有的技术出发点都是以人类的思维来展开。 我们人类是没有类似于雷达的器官的,但是我们只靠眼睛依然能够识别道路上的交通情况,这也是马斯克认为依靠纯视觉方案就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础。在马斯克看来,摄像头就像是汽车的眼睛,而神经网络引擎就是脑子,方向盘、油门、刹车就是汽车的手和脚。 从马斯克的逻辑思维来看,这样通过第一性原理完成的设定并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在小雷看来,纯视觉方案的问题恰好是出在了人身上。 特斯拉能够进行360°无死角监控的8颗摄像头+发达的神经网络引擎或许完美模拟人类在驾驶时的所有场景,甚至比带着情绪开车的人类驾驶员更加安全,但是纯视觉方案和人类一样存在一个足以致命的弊端——能见度极低的雨雾天气。 既然马斯克是基于第一性原理来逐步完善它的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方案,那么小雷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以第一性原理来分析分析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方案的弊端。 我们在雨雾天气高频出现的道路边通常会看到这样一块警示牌,上面写着“雨雾天气,减速慢行”。之所以会在这样的地方出现这样的警示牌,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驾驶的风险系数在能见度较低的雨雾天气成几何倍数增加。 人的肉眼无法穿透雨雾,对远处的路况进行侦测,马斯克用于模拟人眼的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方案自然也无法做到。人类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会保持高度警惕,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靠边停车,而纯视觉自动驾驶则要么只能顶着巨大的风险继续前行,要么直接失效,被驾驶员所接管。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按照马斯克的野心,他对特斯拉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的野心绝不会止步于动辄就让驾驶员接管的L2级别,而是想着探索L3、L4甚至L5无人驾驶领域。然而,遇到能见度低的雨雾天气就直接失效的纯视觉方案又如何能够继续向上发展呢? 从自动驾驶发展的技术路线上来看,小雷是坚定不移的雷达感知流派拥护者。小雷认为,想要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那么激光雷达必不可少。 众所周知,激光雷达精度高,探测距离远,可以增强感知系统的冗余性,补充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缺失的场景。另外,随着半固态、固态激光雷达逐渐替代了机械式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体积也正在不断缩小,成本已经从原本动辄上万美元降低到了1000美元。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是为了降本? 如上文所言,特斯拉之所以看不上激光雷达,是因为马斯克觉得激光雷达丑陋且昂贵,且没用。然而,马斯克口中价格昂贵、颜值丑陋的激光雷达在近几年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激光雷达无用论”也已经站不住脚。那么,为什么特斯拉依然坚持采用纯视觉感知这一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呢? 在小雷看来,特斯拉采用纯视觉感知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个字——抠。在小雷看来,“抠门”真的就是马斯克旗下公司的企业文化,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就是马斯克一直都在做的事情。 众所周知,搞航天是个高精尖的事情,“烧钱”也是出了名的厉害,美国NASA每发射一次两级火箭都需要花费1.3亿美金。然而,马斯克的Space X凭一己之力就将火箭发射成本降低了超过60%。 由此可见,马斯克对成本控制的苛刻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值得一提的是,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马斯克旗下的另一家公司特斯拉身上。前段时间,特斯拉官方发布了一则名为《特斯拉成本控制的“极佳”定律》的视频,该视频内容围绕特斯拉如何降本增效展开,同时也揭秘了它在生产制造工艺方面的创新。 特斯拉认为,汽车成本的本质在于工厂,而特斯拉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就是它的超级工厂,每一家工厂的生产效率直接决定了整车的制造成本。例如,特斯拉的大型压铸机独创性地将70余个零部件精简成了1个,这类创新性技术将会不断摊薄特斯拉工厂的制造成本。 除了创新的制造工艺以外,本土化生产也是特斯拉最重要的降本手段之一。到目前为止,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零部件本土化率已经超过了90%,而这也是此前Model 3、Model Y能够大幅降价的底气所在。 在动力电池方面,成本同样是特斯拉引以为傲的4680电池的杀手锏。据了解,这款电池相比起过去能量密度可以提升5倍,续航能力提高了16%,输出功率提高了6倍,但成本却下降了14%。 同样的道理在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上也一样适用。尽管目前的激光雷达价格已经大幅降低,但是在“抠门”的马斯克眼中,上千美金的激光雷达同样也是要钱的。 要知道,目前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销量并不高,而特斯拉已经有了相当夸张的销量基础。如果每台车都搭载激光雷达,这对特斯拉来说同样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当然,特斯拉量产车从头到尾都不曾搭载过激光雷达,即便是这次,它取消的也只是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的价格并不像激光雷达那么昂贵,那么特斯拉为什么也要取消呢? 总结 马斯克否定的并不只是激光雷达,而是包括毫米波雷达在内的所有雷达式感知设备。小雷认为,他之所以要取消毫米波雷达,其一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其二则是为了斩断自己的后路,坚定自己发展纯视觉自动驾驶的决心。斩断自己的后路,就意味着特斯拉除了发展纯视觉感知自动驾驶技术之外就已经无路可退了吗? 小雷认为也不尽然,因为小雷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情况:尽管特斯拉表现上在死磕纯视觉技术路线,但实际上它却已经与激光雷达供应商Luminar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搭载激光雷达的特斯拉Model Y早已经开始上路测试。 […] read more
120公里夜路的真无人驾驶!图森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路测
自动驾驶大新闻,从图森传来。 图森未来无人车公司,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为起点、凤凰城附近为终点,完成了一次全球无人驾驶货运乃至全球无人驾驶发展史上的壮举。 其无人驾驶重卡,在全程80多英里——折合120多公里的公开道路上,实现了端到端,一个仓库到另一个仓库的全无人驾驶。 没错,全程无安全员值守和任何人为干预。 走的还是夜路。 整个过程长达1小时20分钟。 全无人路测,历经多种路况和场景 不同于高速干线的自动驾驶货运。 图森这次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附近的铁路港出发,无人驾驶卡车经过长达80多英里的夜间行驶,最终安全抵达凤凰城附近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 过程中,既有城市路况、也有高速路况,还要应对交通信号灯、上下匝道、紧急车道车辆和变道等场景。 此外,虽然夜间开车,路上车流密集度可能没有白天大,但在公路等基建相对老化的美国,挑战依然不小。 图森这次,确确实实展现了技术实力,同时搞出大新闻。 图森方面称,此次全无人化测试是图森未来研发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将持续到2022年。 此次全无人测试完全由图森未来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系统操作完成,车内没有安全驾驶员,也没有对车辆进行远程控制和其他交通路况的干预。 为了确保全无人测试的公共安全,图森未来与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保持着密切合作与沟通,并配备了安全保障车辆,确保全无人测试运营的安全性。 当然,这种无人化路测的完成,就是图森技术水平的最好体现。 图森未来总裁兼CEO吕程表示,实现全无人化测试是十分重大的技术里程碑,这不仅展示了图森未来无人驾驶系统的领先性能,也表明了图森在测试过程中对安全和协作的重视程度。 吕程还说,今年以来聚焦投入了大量资源,来推动公开道路无人化路测的落地。 现如今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再次证明了图森未来在整个无人驾驶重卡领域的领先地位。 图森内部透露,全无人化试运营项目历时超过一年半的开发积累。 目标就是研发满足L4级别要求的无人驾驶系统,并确保其冗余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在公开道路上实现全无人化的安全运营。 而对于图森来说,全无人也是商业化和规模化运营阶段的最重要指标。 在图森今年IPO进程中,其无人驾驶货运网络(TuSimple Autonomous Freight Network, AFN)中,最重要的就是从驾驶位上把人类赶下去。 不论是以前的司机,还是现阶段的安全员。 只有真正把人类司机从卡车驾驶位上赶下去,降本增效的目标才能最大化实现。 图森与其股东车厂合作开发的L4级自动驾驶卡车,将在2024年面市。 届时专门的无人卡车、规模化的商用落地,且完全无人的公开上路运营……带来的就是卡车货运领域,自动驾驶的终极方案。 嗯,一颗赛艇。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自动驾驶公司“Cruise”明年实现商业运营
据TechCrunch报道,通用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Mary Barra)“非常有信心”,认为到2022年Cruise汽车将不再需要司机,因为该公司希望其自动驾驶机器人出租车和送货服务进入早期商业运营。 她的评论重申了本月早些时候Cruise首席执行官Dan Ammann在该汽车制造商的投资者日上提出的时间表。博拉在周三与投资者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提出的指导意见,是在一些自动驾驶汽车公司准备推出商业服务或扩大现有服务的时候提出的。 相对于其他自动驾驶汽车开发商,Cruise成功的一个关键是它与北美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通用汽车的垂直整合。她说:“(Cruise)与通用汽车的垂直整合是关键的区别因素。这种技术的无缝整合,加上利用Ultium,以及我们的制造能力,是一个巨大的价值。” 本月早些时候,Cruise公司从加州机动车管理局获得了 “无人驾驶部署许可证”,这是开始接受无人驾驶乘车补偿的关键批准。在该公司能够在旧金山推出其商业机器人出租车服务之前,只剩下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的一个许可证。 博拉说:“就在我们说话的时候,Cruise公司离在旧金山向客户收费的全面监管批准只差一个州级批准,而且它仍然是唯一一家拥有在该市提供完全无人驾驶乘车服务许可证的公司。” 她的评论是作为这家汽车巨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的一部分发表的。通用汽车宣布其第二季度的营收为268亿美元,比2020年同季度的355亿美元下降了25%。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半导体的持续短缺,导致生产停止,经销商库存减少。通用汽车还报告说,第三季度的净收入为2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第三季度盈利41亿美元有所下降。 博拉在致股东的信中说:“由于持续的半导体压力,本季度面临挑战。”然而,尽管收益疲软,通用汽车的高管们仍然看好今年的整体前景,他们告诉投资者,全年的收益将达到其调整后的115亿美元和135亿美元的指导价的高端。 编译:cnBeta.com read more
关于自动驾驶,雷达系与视觉系到底谁行?
机器不会犯错,除非机器设计缺陷或接收到的指令本身就是错误的。 1916年索姆河战役爆发,双方在法国索姆河地区展开百万规模的阵地战,英法联军为了一举击溃德军将“坦克”这一新式武器秘密运往前线并投入战场。不过由于产品设计缺陷与士兵操作失当,首批运到前线的49辆坦克实际投入到战场的仅有18辆,其中9辆还被陷在战壕中无法冲击阵地。 而近年来同样作为新物种的自动驾驶也遇到了彼时坦克的境遇——掉链子。在国际上,智能汽车巨头特斯拉自推出辅助自动驾驶功能后,在全球范围内已发生数百起交通事故,累计造成175人死亡,其中有200起事故是由产品设计缺陷从而造成车辆失控造成的,当然人为操作不当也占有不少的比重。 而在国内,近期造车新势力蔚来也爆发了安全事故。上周六,“美一好”公众号发布的讣告,称:“8月12日下午2时,上善若水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意统天下餐饮管理公司创始人、美一好品牌管理公司创始人林文钦(萌剑客),驾驶蔚来ES8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NOP领航状态)后,在沈海高速涵江段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次事故也将蔚来与自动驾驶推上风口浪尖,不少人认为此次事故与蔚来此前对辅助驾驶夸大宣传有关。对此蔚来汽车相关工作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事故还在进一步调查中,(我们)暂时不做过多回应。”不过《证券时报》消息称:“蔚来汽车品牌部人士回复表示,Navigate on Pilot(NOP)领航辅助不是自动驾驶,后续有调查结果会向外界同步信息。” 不过在事故等喧嚣之外仍有不同声音。“我觉得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会越来越习惯或者越来越认识到自动驾驶,其实比人类的这一种驾驶更安全一些。”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谈到自动驾驶时说道。 那么问题来了,自动驾驶究竟是造福人类的伊甸园还是危害人间的潘多拉魔盒?人类如何才能驯服自动驾驶这匹野马? 01 自动驾驶是如何工作的? 自动驾驶是一个较为新兴的技术与概念。1999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Naclab-V完成了第一次无人驾驶试验,自动驾驶自此进入了人类的世界。不过真正让自动驾驶(辅助驾驶)概念走向大众的还是十多年后的特斯拉。 自动驾驶共有6个级别,L0级是完全由驾驶员进行驾驶操作;L1级别是指特定情况下汽车能辅助驾驶员完成某些驾驶任务;L2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完成某些驾驶任务,但驾驶员需要时刻监视周围环境的变化,遇到危险情况随时准备接管;到了L3级别,驾驶员几乎不用时刻准备接管,汽车可以独立完成全部动作;L4和L5级别是完全自动驾驶技术,汽车已经完全不用驾驶员的操控,不过L4级别只有在高速公路等特定条件下才可完全独立,而L5级别则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包括暴雨、业务、大雾、大雪等复杂环境。 目前虽然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专家们普遍认为自动驾驶汽车有五个核心部件:计算机视觉、传感器融合、地方化、路径规划、控制。 图片来源:Forbes 计算机视觉是我们如何使用摄像头来观察道路。人类通过处理一辆基本上只有两只眼睛和一只大脑的汽车来展示视觉的力量。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我们可以使用相机图像查找车道线,或跟踪路上的其他车辆。 传感器融合是我们如何整合来自其他传感器(如雷达和激光)的数据以及相机数据,以全面了解车辆的环境。相对于光学相机,有某些测量如距离或速度传感器更擅长,并且传感器也可以在恶劣天气下更好地工作。通过结合我们所有的传感器数据,车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周边环境。 本地化是我们如何弄清楚我们在世界上的位置,这是我们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子之后的下一步。我们都有带GPS的手机,所以看起来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在哪里了。但事实上,GPS只精确到1至2米以内。想想1-2米有多大!如果一辆车出了问题1到2米,它可能会在人行道上撞东西。因此,我们有更复杂的数学算法,帮助车辆本地化到1~2厘米以内。 路径规划是下一步,一旦我们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在哪里。在路径规划阶段,我们绘制了穿越世界的轨迹,以达到我们想要去的地方。首先,我们预测我们周围的其他车辆将做什么。然后,我们决定要采取哪种策略来应对这些车辆。最后,我们构建一个轨迹或路径,以安全舒适地执行该操作,既算法。 控制是自动驾驶周期中的最后一步,在确定路径规划块的轨迹后,车辆需要达到目的地则需要通过程序控制转动方向盘、油门和制动器,才能实现自动驾驶,就像仙侠剧中需要口念功法才能实现御剑飞行一样。 02 自动驾驶怎样驾驶? 目前,自动驾驶主要有两条实现路径,其一是以谷歌、华为、蔚来为代表的雷达派,虽然也有用到光学摄像头辅助收集驾驶信息,但核心仍然是靠雷达充当汽车的眼睛;其二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视觉系,他们车上也有安装包括雷达在内的传感器,可依靠360度的光学相机像人类双眼一样去感知周围的环境才是其灵魂,那么雷达派与视觉系谁更适合自动驾驶? (一)雷达派 在讲雷达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其近亲声纳,最初的深度感应机器人是卑微的蝙蝠(5000万年前!蝙蝠(或海豚等)能够执行一些相同的功能,激光雷达使用回声定位,也被称为声纳(声音导航和测距)。声纳不是测量激光雷达等光束,而是使用声波测量距离。 经过5000万年的生物排他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推进了首次大规模部署人造声纳传感器的时间表,潜艇战争的到来。声纳在水中效果优异,声音比光或无线电波传播得好得多(一秒钟内更多)。声纳传感器目前主要以停车传感器的形式在汽车上使用。这些短程(+5米)传感器使一个廉价的方式知道这堵墙离你的车有多远。声纳尚未被证明适用于自动驾驶汽车需求(60m+)的种类。 雷达(无线电方向和测距),很像声纳,是另一种技术发展在臭名昭著的世界大战(WW2,这一次)。它不是使用光或声波,而是利用无线电波来测量距离,这是一种久经考验的方法,可以精确检测和跟踪远至200米远的物体。 图片来源:Forbes 从市场来看,用于自动驾驶领域的雷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毫米波雷达,即工作频段在毫米波频段的雷达(车载雷达频率一般在76-81GHz),测距原理跟一般雷达一样,也就是把无线电波(雷达波)发出去,然后接收回波,根据收发之间的时间差测得目标的位置数据。 […] read more
奥迪“L4自动驾驶”级别新车Sky Sphere亮相
8月10日晚上7点,奥迪Sphere系列概念车的第一款车型——Sky Sphere正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迪设计中心亮相。 Sphere系列细分三款车型,分别为Sky Sphere(轿跑)、Urban Sphere(大型轿车)以及Grand Sphere(SUV)。它们的亮相展示了奥迪对于豪华运动的新诠释,同时也成为下一代奥迪纯电车型的设计风向标,概念车的量产版本预计在2025年推出市场。 Sky Sphere Sky Sphere是一台轿跑概念车,其设计灵感来源于1930年推出的Horch(霍希)853车型,Horch 853敞篷车车长5.2米,它不仅是20世纪30年代的豪华车象征,更于2009年在圆石滩优雅大展(Concours d’Elegance)获奖。Sky Sphere有着相当夸张的前悬造型、车顶也十分低矮,当然让我惊讶的地方在于这台车的轴距、内饰还能根据驾驶模式的不同而改变。 Horch(霍希)853 Sky Sphere车前翼子板内藏伸缩机构,在Grand Touring模式下,车辆开启自动驾驶模式,车身变为长5.19米的GT车型(最长状态),方向盘、挡杆箱也会折叠起来。而Sports模式车身(轴距)就会缩短25cm,车身高度也会下降1cm,加上后轮转向功能,整台车更灵活更利于操控,方向盘、挡杆箱也会回到最初的状态。 Grand Touring模式 Sport模式 设计方面,Sky Sphere概念车采用了奥迪标志性的轿跑造型,超大并且外阔的轮拱,同时也有Horch 853一样长前舱、短前悬设计,还配备了285/30 R23轮胎,彰显出与生俱来的运动天赋。 车头是个储物格 先看车头,一体式的格栅设计,两侧嗨辅以白色的LED与元素,能在车门打开、关闭时实现功能效果与动态的欢迎图案。GT、Sport模式的切换也会带来不同的灯光效果。而车尾也着重考量了风阻系数,传统的流线型设计融合了跑车与猎装车的设计理念。 因为支持L4级自动驾驶,所以Sky Sphere的车内空间设计也大有乾坤,在Grand Touring模式下,方向盘、脚踏板等控制元件都可以被隐藏,驾驶员和乘客一样拥有飞机头等舱一样的活动范围以及腿部空间。 Grand Touring模式 Sport模式 Sky Sphere的内饰设计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了Art Deco装饰艺术的启发,座椅采用了多种可持续化生产的材料,如微纤维织物、环境认证的桉木及合成皮革等等。 仪表和中控台上方有着超大的贯穿式屏幕,在GT模式下可以显示多种流媒体,这套车机还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专属服务,例如邀请制的音乐会、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等等。而车门上的小触摸板也能用于控制空调。此外,概念车还配备了顶级的音响系统。 这个车身可伸缩的理念已经足够科幻,不知道动力和续如何? Sky Sphere采用后轮驱动,系统综合输出功率465kW,扭矩750Nm,整车约60%的重量都分配在后轴上,因此车辆有足够的牵引力和加速性能,百公里加速仅需4s。概念车的电池模块放在座椅后,电池容量达到80kWh,在GT模式下Sky Sphere的续航里程将会超过500km(WLTP)。 最后聊聊底盘,Sky Sphere前后悬挂均为双叉臂结构,上下叉臂材料是质量更轻的铝合金,簧下质量的减少有利于操控,再加上后轮转向技术的加持,相信Sky Sphere的量产版能带来相当不错的驾乘体验。 此外,概念车还装备了奥迪最新的自适应空气悬挂,可以根据车速、加速度改变阻尼以及车身高度,车身高度能有1cm的浮动空间。 SSP平台 Sky Sphere概念车的量产版本基于大众全新SSP平台打造,对于大众,我们最为熟悉的纯电平台就是MEB与PPE,其中PPE是MEB的高阶版,主要给到大众集团内的奥迪、保时捷以及宾利等豪华品牌使用,而MEB就不用多介绍了,大众、斯柯达的电车都会用到。 奥迪表示,PPE平台、MEB平台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适应Sky Sphere,因此采用了全新的SSP平台。 SSP平台的电子化程度要比MEB或者PPE更彻底,它以汽车电子、软件以及计算机系统作为核心,能为无人驾驶、V2X以及智能座舱等环节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基于该平台的车型没有科技配置上的高低之分,所有硬件都会预埋在车里,用户需要这个功能就可以通过在线订阅进行开通,就像之前的特斯拉只需要花费2400元开通座椅加热功能那样,所有与舒适性、车机相关的功能都能付费开通。 更为关键的是,SSP平台在2030年就能升级到L4级自动驾驶系统。 SSP平台把软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只要有足够的硬件冗余,主机厂就能通过推送OTA升级包更新车载娱乐系统甚至自动驾驶系统,就像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而主机厂也将从汽车销售获利转变为软件付费开通/升级获利。 2026年,奥迪告别燃油车 在发布会上,奥迪不止一次提及到中国市场。 […] read more
百度华为争着合作的车企,居然是极狐
华为自动驾驶7分钟无接管的视频播出之后,百度倍感压力。百度自动驾驶的8年投入、超500辆测试车队、超1200万公里测试里程……在舆论场中,似乎一下被华为比下去了。 百度显然要做出反击。6月17日,百度在北京Apollo Park发布新一代量产共享无人车Apollo Moon。Apollo Moon搭载百度第五代Robotaxi技术,并且以量产商业化应用为目标,预计年内在北京开始投放运营。 Apollo Moon 有意思的是,Apollo Moon是以高端智能纯电SUV极狐阿尔法T为基础打造而成的。而华为7分钟没有接管的自动驾驶车型,则是极狐阿尔法S HI版。 为什么极狐阿尔法车型能让百度、华为都倾力合作呢? 新任北汽新能源总经理代康伟说,“4年前我们开发极狐这个平台的时候,就打下了兼容自动驾驶的基础。” 代康伟在APOLLO MOON发布会后的媒体恳谈会上发言 极狐阿尔法T产品总监曹琛在Apollo Moon发布会上介绍,由于ARCFOX极狐的智能化IMC平台架构,极狐阿尔法T才能支持第五代Robotaxi无人驾驶技术实现。 百度Apollo Moon想要做什么?极狐品牌能不能从此合作中获得势能,顺势而上呢? 1 Apollo Moon展示百度雄心 与业界所说的Robotaxi不同,百度将Apollo Moon称为共享无人车。 但Apollo Moon搭载的就是百度的第五代Robotaxi技术。如果套用现在的自动驾驶分级,Apollo Moon已经接近L4级。不过,Apollo Moon带有驾驶冗余设计,车内有紧急按键,一旦自动驾驶失效,“5G云代驾”就会介入代替车辆驾驶。 从第四代Robotaxi开始,百度和车企联手打造前装量产车。Apollo Moon继续前装量产模式。“除了定制的激光雷达和计算平台,所有的传感所有的设备都集中在集成的车身之内,前端的量产程度非常高。”百度副总裁、自动驾驶技术部总经理王云鹏介绍说。 Apollo Moon的感应设备是13C5R2L,即13个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和2颗激光雷达。车端的感应器,都具备自检能力和自清洗能力。 Apollo Moon的车顶激光雷达还是后装的 在计算平台上,Apollo Moon搭载百度自研的中央计算平台,算力达到800TOPS。“也实现了主计算系统和备份安全系统一体化设计,同时采用了水冷散热,不仅体积变得更小,而且会更加的简单,更加的安全,整体的噪音也极低。” 王云鹏说。 基于计算平台、感应设备、Apollo GO APP以及此前百度Robotaxi的运营经验,Apollo Moon提出了59项出行服务功能设计。包括,通过自定义的车顶接驾屏来识别车辆;乘客上车时人脸解锁;APP控制车窗及空调;语音交互影音系统等等。 电动性能方面,Apollo Moon 0-10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为4.6s,NEDC续航里程为653km。 “目前我们做到了每两年无人车的成本降一半、能力提升10倍,而今天发布了阿波罗MOON我们再一次做到了上面两点。”百度资深副总裁李震宇说。 此前,百度第四代Robotaxi可以稳定运行2000个小时,Apollo Moon提升到了20000个小时。 成本方面,百度首次透露了价格。Apollo Moon成本价为48万元。 百度IDG副总裁魏东在发布会上介绍,Apollo […] read more
理性看待特斯拉自动驾驶启用激光雷达
特斯拉近期与激光雷达公司Luminar签订了一份使用激光雷达进行自动驾驶测试的开发合同,网上流传的特斯拉ModelY车顶装有激光雷达的照片坐实了这个猜测。马斯克曾称激光雷达为“拐杖”(Crutch),为何特斯拉却在测试激光雷达,这里汽车人参考进行深入解读。 背景:谷歌派 VS 特斯拉派 从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最终走向无人驾驶,依据智能化以及联网的水平,衍生出了“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两条发展路径。 单车智能的发展路径,全球又分为了两条技术路线,一是依靠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的“谷歌派”;二是以视觉感知和影子模式为代表的“特斯拉派”。 “谷歌派”的代表企业是Waymo,Waymo以激光雷达为主要感知设备,采取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传感器融合。 同时,依靠谷歌地图专业的测绘车队,Waymo采用高精度地图进行定位,Waymo主要的产品是L4级别的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 特斯拉不使用激光雷达三个原因 很多人认为特斯拉不使用激光雷达是因为不懂激光雷达,事实上,马斯克在2003年创立了SpaceX,其来往于国际空间站的太空舱就已经使用激光雷达。 该激光雷达由SpaceX设计并制造,而马斯克则是项目的带头人,也是SpaceX的首席工程师。 基于对激光雷达的深刻理解和应用经验,促成特斯拉并没有采用激光雷达。 第一,第一性原理。 马斯克认为人类因为有两只眼睛,可以在任何地方开车,道路是为视觉导航而设计的。 只要使用足够多的真实世界数据,来开发和训练一套模拟人类视觉的神经网络,就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因此,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特斯拉不需要激光雷达。 第二,高精地图是问题所在。 激光雷达需要与高精地图配合,激光雷达本身不是问题,高精地图才是问题所在。 高精地图构建十分复杂,即使是拥有地图和街景的谷歌,创建3D的高精地图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容易。 绘制高精地图,需要专业的测绘设备及工程师的手动标记,高精地图每个厘米都需要进行3D映射和验证。从一条街道拓展到另一条街道,从一个城市拓展到另一个城市,最终覆盖到所有国家,是一项十分昂贵且挑战的资源密集型工作。 这也是Waymo的Robotaxi目前仅能在少数预先映射的地理围栏城市中运行的原因。 特斯拉希望开发一套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在世界上任何道路的任何地方使用,而依靠高精地图的激光雷达路线,并不是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 第三,激光雷达的限制性。 激光雷达无法识别颜色,因此无法区分交通信号灯等物体。还是需要配合着摄像头来使用,特斯拉相机及其神经网络计算机可以重建特斯拉车辆周围的3D世界观,这使得激光雷达不必要。 特斯拉使用计算机视觉,仅依赖摄像头即可创建3D世界视图。再加上激光雷达昂贵的售价,以及丑陋外观,也是限制特斯拉使用的原因。 如何看待马斯克使用激光雷达 在2019年特斯拉自动驾驶日上,马斯克透露特斯拉内部曾对激光雷达进行了测试,试图采用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的方案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但是,特斯拉很快放弃了该项目,因为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给人一种错误的进步感,是“拐杖”和“愚人的差事”。 单从一辆测试车,并不意味着特斯拉技术路线的完全转向。 汽车人参考认为,特斯拉更有可能使用Luminar的激光雷达来验证其完全自动驾驶功能;或者是在评估激光雷达与其现有摄像头系统相比性能如何。 从另外一个背景来看,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已经遇到了数据采集的问题,如果要在中国顺利推行自动驾驶,需要建立本土的数据中心,采用激光雷达并和具有资质本土地图商合作,也是一种备份的方案,最终都取决于特斯拉的选择。 至于说马斯克被激光雷达打脸,或者说马斯克被妥协,还为时尚早。 出处:头条号 @汽车人参考 read more
苹果汽车的无人驾驶车队增至68辆
据报道,苹果近日增加了其在加州路测的无人驾驶汽车数量,同时将负责运营汽车的持证驾驶员数量缩减了一半。 根据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V)数据显示,目前进行路测的苹果无人驾驶汽车共有68辆,该数字自2019年8月以来首次有所增加。 自2019年至今,苹果自动驾驶技术进步相当明显。苹果今年2月提交给DMV(加州车辆管理局)的报告显示,公司2020年的路测里程增加一倍,其中需要人工介入的情况较一年前有所减少。新数据也显示,苹果的测试员数量减少到76人。而在2020年10月,这一数字曾达到154人。 2020年,苹果自动驾驶汽车在加州自动驾驶行驶里程累计达到18805英里(约合30263公里),较2019年的7544英里增长了149%,但远低于2018年的近8万英里。 作为对比,特斯拉提交给DMV的自动驾驶报告显示,2019年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累计行驶里程意外地仅有12.2英里(约合19.6公里)。 相比之下,华为对于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巨大。华为目前有200-300辆自有的路测用车,都是在开放道路上测试,每年积累的路测数据大约在千万公里级别。此外,在“ADS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项目上,华为投入了至少2000名工程师。 现阶段,苹果约有数百名工程师通过“泰坦项目”(Project Titan)从事无人驾驶汽车开发,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员工从事汽车生产等硬件工作。 按照苹果此前规划,公司或将把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用于自家“Apple Car”,并于2030年之前推出;如果失败,苹果也有可能直接放弃这项计划,转而将无人驾驶技术打包出售给其他车企。 撰文:潘梓春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16.98-25.98万元进入“无人驾驶时代”?威马W6正式发售
4月16日,“IMAGINE DAY威马畅想日”品牌发布会上,全新车型威马W6上市,新车共推出5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6.98-25.98万元,并正式开启交付,成为造车新势力上半年唯一交付的全新车型。 伴随威马W6的正式发售,威马汽车为首批购车用户推出“限时升舱礼遇”:即日起至4月18日24时,凡购买威马W6 NEX探索版车型的用户(只需完成大定支付),即可在提车时升舱为威马W6 PRO全能版车型,用“经济舱”的价格享受“头等舱”的舒适体验。 设计理念 威马W6全车尺寸为4620/1847/1730mm,轴距达到2715mm,搭载160kW永磁同步电机,NEDC续航里程最高可达620km。整车外观采用“宇航科技”造型设计理念。M型一体式贯穿灯组延续了家族式设计语言,“机翼式特征线造型设计”在车头与车尾之间构成呼应。润圆曲面车身结合隐藏式门把手,实现了0.3cd的超低风阻系数。悬浮式车顶与“太空船式尾翼”设计彰显了经典运动SUV的大气比例。 色彩方面,威马W6通过超级计算机仿真模拟,从1,600万种颜色中臻选无畏绿、探索蓝、竞速橙、晨曦绿、星际黑、电磁红、灵感白、无极灰,共8种前卫色彩作为品牌焕新的全新色彩体系。 最实用的无人驾驶 威马W6搭载AVP无人自主泊车系统,于行业率先实现了L4级别无人驾驶。其具备的HAVP(自主学习泊车)适用于住宅、公司等固定车位场景,车辆仅需学习一次即可自主寻径泊车,用户通过威马智行APP即可一键“召之即来,呼之即去”。PAVP(高精地图泊车)则适用于大型商场、写字楼等非固定车位场景,依托高精地图,借助云端百万级算力,车辆可自动规划泊车路线,通过跨层巡航的全无人自主泊车、取车,彻底解放用户。PAVP功能将在年内通过OTA升级推送给用户。HAVP+PAVP组合能够解决各类泊车痛点,为用户打造最实用的无人驾驶技术应用。 针对中国路况威马W6对L2级智能辅助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搭载了全新的Living Pilot 3.0智行辅助系统,提供20项驾驶辅助配置。新增拨杆变道(ALC)、交通拥堵引导(TJ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NLP)、前方穿行预警(FCTA)、后方穿行预警(RCTA)、后部穿行制动(RCTB)、开门碰撞预警(DOW)、遥控泊车(RPA)等实用功能。 威马W6配备了系统化,高效先进的电子机械元件,确保决策动作精准执行、一步到位:新一代转向电机能够快速响应方向盘转向,让车辆精准行驶在记录的路线上;高效能集成电机带来更强悍的动力输出,转化效能高达95%;i-booster+博世9.3版ESP具备迅敏的毫秒级控制反应。同时,威马W6率先搭载了高通SA8155芯片,算力提升8.5倍、图像处理能力提升20倍,在3D图像和特效处理等方面获长足进步。在传感器方面,5个77GHz毫米波雷达、2个高清前视摄像头、4个高清环视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高效协同。 场景编程 威马W6是国内首台基于“用户定义汽车”理念打造的量产车型,更是国内率先实现SOA技术应用的量产车型。用户只需进入车内,便可直接体验官方预置的“小憩片刻”、“亲子空间”、“智能节能”、“性能模式”、“高速省心”五大场景模式。用户也可亲自操刀,通过威马智行APP开启自主编程,实现驾驶辅助、车窗、座椅、空调、驾驶模式、音乐、氛围灯等多项主被动软硬件模块的自由组合与设定,并按照自己的用车喜好,制作成不同出行风格的“场景卡片”。完成操作后,新添加的场景模式会按照用户设定的触发条件轻松唤醒。目前,威马W6已陆续开放25项能力,可对全车超200个功能进行任意排序组合,让用户拥有最好玩的场景编程智能体验。 通过自定义场景编程功能生成的“场景卡片”,将自动添加到一块12.3英寸悬浮式中控屏幕上。这块悬浮式屏幕将与另一块12.3英寸全液晶数字仪表盘共同组成双联大屏,加上底部8英寸i-Touch车控屏,营造出科技感爆表的三屏互联效果。得益于全新的Living Mate全车交互系统,威马W6实现了3.7秒极速开机启动,上车即可用车,带来三屏一体的流畅交互体验。 语音交互 全新而来的拟人化语音助手WIMI随威马W6一同升级上线,支持自然唤醒、关键词唤醒、快捷指令唤醒等多种交互方式,可实现超过120余项常用功能语音控制。WIMI语音助手还具备左右双区音源识别能力,能够清晰识别谁在对“她”发号施令,并支持15秒连续自然语音对话,一次唤醒后可多次自由打断。 威马汽车全新产品命名体系发布 伴随威马W6正式发售,威马汽车启用全新产品命名体系,发布W——“世界系列”和M——“大师系列”。 “世界系列”,取自威马英文“WM”中的“W”,以威马汽车企业愿景为源点,旨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能源出行生态,与用户一道畅享智能驾驶新日常。 “大师系列”,取自威马英文“WM”中的“M”,以威马汽车企业使命为源点,旨在通过前瞻技术和匠心美学颠覆用户对传统汽车认知。 2款全新产品蓄势待发 基于轿车战略的布局,威马汽车将会推出两款主流产品。全新轿车车型的到来,将进一步完善威马汽车的产品矩阵,以高续航里程与智能化优势不断提升用户价值,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化进程。此外,威马汽车将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加速开拓欧洲、东亚以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身处驱动中国新经济的前沿行业,威马汽车自创立以来,已携手华为、宁德时代、百度、腾讯、科大讯飞、Qualcomm、商汤、中科创达等价值链上下游头部企业,共同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链、智能网联生态链、智慧出行服务链。与合作伙伴的密切关系不仅体现了威马汽车对产品品质与用户服务的不懈追求,更反映了合作伙伴对威马汽车科技创新实力与成长性的高度认可。 出处:头条号 @路YAO知马力 read more
华为自动驾驶实测
在以前车辆的无人驾驶只能在科幻片里面看到,很多人们都对无人驾驶有过幻想。而现在自动驾驶技术真的已经来了,不再是作为幻想而是却真实地进入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 就近几年来陆续有搭载了自动驾驶系统的车辆发行,而对于之前声称能无人驾驶所有车型中,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其他品牌自动驾驶模式,其实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很多功能不全面,需要人工的干预。而今天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系统真的要来了。这就是配备了华为自动驾驶系统的北汽新能源极狐阿尔法s车型,现在在上海公开试驾。 搭载了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是极狐阿尔法s华为版本车辆。华为版本和普通版本区别并不是很大,拥有一样的布局,外观上采用了SUV的设计尺寸。其中最明显的区别是华为版本车辆的前脸上,有三个显眼的激光雷达。同时整辆车身周围有许多摄像头和感应雷达,就是这些组成了车辆ADS感应成像系统。极狐阿尔法s华为版本的ADS自动驾驶系统包括有34个传感器、三个激光雷达、13个摄像头;并且还有12个超声波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此前声称自己传感器最多的小鹏P5在极狐阿尔法s面前已经站不住脚跟了。 华为ADS自动驾驶系统在国内道路能做到畅通无阻,应对自如 大家都知道国内的路况不是一般的复杂,复杂程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能排上名的。而现在的华为ADS自动驾驶能做到在国内道路上几乎是畅通无阻,面对复杂路况应对自如。董事长徐直军此前公布华为ADS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做到在市区内1000公里无干预自动驾驶,比特斯拉好多了。确实让人吃惊。 是否能够感应红绿灯? 现有的各大品牌的自动驾驶系统普遍无法识别红绿灯,其中特斯拉品牌的自动驾驶系统识别红绿灯的机制,都是基于前车停车后跟在后面停车。如果前面没有停车的话很可能可能车辆就无法识别红绿灯,在路口很可能会直接开过去。而华为的这款ADS自动系统能够做到识别红绿灯的颜色,但也有不足,对于红色箭头绿色箭头都会统一识别成红绿灯。相比于其他的自动驾驶系统华为ADS系统的识别机制已经做出了巨大革新,在智能和驾驶准确率上都做得很优秀。 这款车发布之后不少网友调侃说:这款车如果能轻松闪避突如其来的冒出来的电动车,能够对前右前方突然拐向的老头做出避让,他就肯定买!而这款华为ADS却真的能做出主动避让,无论是突然窜出的外卖小哥,还是胡乱变道的其他车辆都能够实现提前避让。 华为ADS系统是否能真的碾压特斯拉? 作为特斯拉的老总马克思曾经几次调侃过激光雷达,认为激光雷达是不实用。因为特斯拉自身采用的是摄像头感应成像模式,但摄像头对光线的要求很高。因此特斯拉对景深感知很差。这也是特斯拉的一大通病,导致了特斯拉发行至今已经发生了多起事故。 而华为ADS系统采用的激光雷达感知能力更强,对于行人,车辆以及一些动物都能够做出相应的规避动作。激光雷达的造价成本高,但是也被华为所克服,造价低至200美元。而这极狐阿尔法s的出现只是第一步,但已经带给了大家非常大的惊喜。以后国内会有更多的科技巨头参与到汽车制造领域,超越特斯拉指日可待。 有用的知识就要分享出来,我是你身边的二手车顾问。想要了解更多二手车车型、车价以及需要二手车查车验车服务的请关注我,我将为你带来更多二手车方面的知识。 出处:头条号 @乌尔其 read more
苹果公司在研发自动驾驶?
据外媒2021年4月6日消息,日前,苹果CEO蒂姆·库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暗示了该公司正在从事自动驾驶汽车方面工作。 蒂姆·库克称:“在我看来,自动化是一项核心科技。从许多方面看,汽车就是一台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也是如此。我们正在探索苹果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前景。”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苹果正在试图开发自己的汽车。对此,蒂姆·库克表示,苹果热衷于整合硬件、软件和服务,发现他们的融合点。“因为我们认为这就是奇迹发生的地方,而公司也乐于拥有与这一领域相关的核心技术。” 他说。 另外,采访谈到了特斯拉此前找到苹果谈收购一事。蒂姆·库克称,“我从没跟埃隆·马斯克谈过,但我十分尊敬他的公司。我认为特斯拉的成就无与伦比,它在电动汽车行业不仅引领时代,还远远领先于时代。所以我很尊敬他们。” 编译:环球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