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新能源
智能汽车的下一仗 ~ 激光雷达(LiDAR)
智能汽车 最近资本市场,新能源“三傻”在大闹华尔街,互联网上也十分热闹,马斯克何小鹏两位创始人在社交平台上吵了起来。 11月20日,在广州车展上,小鹏汽车发布了一款“鹏翼版”全新P7,其CEO何小鹏透露明年将推出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汽车。当晚马斯克就在Twitter上嘲讽小鹏汽车软件模仿特斯拉,随后何小鹏则在微博强硬回怼,声称要将特斯拉打得找不着东。 去年马斯克还吐槽“激光雷达就像人身上长了一堆阑尾,阑尾本身的存在基本是无意义的”,“任何依赖激光雷达的公司都可能无疾而终”。按理说,激光雷达已经不在马斯克的视野范围内了,为何却在这个时候因为激光雷达而亲自上阵怼小鹏汽车呢? 有趣的是,在汽车圈子之外的华为也开始密集释放关于量产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消息。在今年广州车展期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华为的激光雷达已经成为车企抢购的爆品,并考虑在近期做一个激光雷达产品的整体发布。 为何马斯克要因为激光雷达打口水仗,为何巨头们纷纷盯着激光雷达?这都要从汽车的智能驾驶说起。 在《速度与激情8》中,大反派查理兹·塞隆为了抢夺核武器发射装置,用高科技黑入汽车智能驾驶系统,使得上千辆无人汽车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僵尸车”军团,在街头拦截俄国国防部长的专车,汽车巨浪在街头汹涌前进,画面震撼。 那智能驾驶究竟怎样实现的呢? 简单的说,就是给常规车加上智能驾驶模块,再连上通信网络。这个模块主要有三大核心功能:环境感知—计算决策—控制执行,分别对应于人的“眼睛-大脑-神经”。 它们的功能执行逻辑也很简单,非常像人类:走在路上,首先眼睛发现对面走来了一个人,然后大脑去决策怎么躲避这个人,最后是神经驱动肢体去绕开这个人。 智能汽车的眼睛主要是由摄像头、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GPS定位等构成,主要负责收集车身周边信息,确定车辆的位置。 智能汽车的大脑是在收到了眼睛传来的数据信息后,通过计算芯片+感知算法,去识别交通状况,然后分析计算出最优的路线。 智能汽车的神经是基于大脑给出的决策结果,对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电机系统等下达指令,控制车辆运行状态,执行驾驶路线。 而马斯克和何小鹏的争论点在于:应该主要用什么来当眼睛,激光雷达还是摄像头? 视觉方案模仿的是人眼,主要是靠“看”,相当于一个二维照相机。雷达方案模仿的是蝙蝠,是立体的“扫”,相当于一个三维照相机。 视觉方案的好处在于,已经相对成熟。以摄像头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等低成本元件,构成纯视觉计算,可以满足当前L2级自动驾驶的需求,典型代表就是特斯拉。 但摄像头拍下来的毕竟是二维图像,相比三维信息更难挖掘,需要更强大的算法、大量数据的训练和更长期的研发投入,并且会存在精度、稳定性和视野等方面的缺陷,暂时无法满足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要求。 雷达方案可以创建出清晰的3D图像,通常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晰,抗干扰能力也更强,可以满足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要求,但成本也更高。通常以激光雷达主导,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元件,典型代表为谷歌Waymo、国内的百度Apollo。 根据结构,激光雷达分为机械式、固态式和混合固态式三种,可以说是传统版、高配版和市场版三种路线。 机械式激光雷达当前技术最为成熟,通过机械旋转360°扫描的方式收集信息,所以转得越快,收集的信息越多。但因为里面机械部件太多,调试装配复杂,生产周期长,成本很难降低,并且机械部件在真实路况下比较容易损坏,难以符合车规的要求。 固态式激光雷达属于“高富帅”版,分为OPA和Flash两种,都不需要机械部件,但当前技术都不成熟。前者技术原理和战斗机的相控阵雷达类似,量产成本很高。后者原理是快闪,可以一次性完成对整个场景的3D绘制。两者都是明日之星,现在汽车还高攀不上。 当前,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是最有希望快速落地的方案,它把所有的机械部件集成到单个芯片上,通过电路来控制旋转,所以雷达本身不需要大幅旋转,真实路况下不容易损坏,量产能力大幅提高,在芯片摩尔定律助力下,未来量产成本有望降低至数百美元。 随着未来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咨询机构Yole预计,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出货量约470万个,销售额约61.9亿美元。 激光雷达看起来这么美,为何各家车企却并不见得对此有多狂热呢? 说白了,现在车上装激光雷达,账还是有点算不过来。 马斯克曾说“激光雷达,免费他都不用”,他想从算法上解决视觉信息的处理问题。 马斯克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马斯克认为车和道路都是为人类设计的,人的视觉加大脑处理信息的模式可以安全行驶,那么自动驾驶也可以做到。雷达是人都不具有的感官,干嘛要装,这不是正常人拄拐杖,多此一举吗? 但更可能让马斯克看不上的原因是当前激光雷达成本高昂,是视觉解决方案的十倍以上。以Velodyne的激光雷达为例,16线束的激光雷达需要约4千美元,64线束的更是高达8万美元,相比之下,摄像头自动驾驶的硬件成本才几百美元。 一个激光雷达价格顶的上两辆Model3,这种烧钱玩意,马斯克自然不感冒。 小鹏则在考虑打安全牌来和特斯拉竞争。小鹏声称之后要采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的融合方式来搞自动驾驶,简单来说就是加满装备跑得更快更稳更安全。 可即使激光雷达能满足L3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要求,高昂的成本,小鹏汽车又该如何应对呢? 小鹏自己的答案是其一直在培养自己的供应商,通过提升订单量可以大幅降低制造成本,也可以增强自己的议价能力。但除了这个答案之外,显然华为的入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变量。 就在小鹏和特斯拉互怼之际,华为也透露在研究激光雷达,目标是短期内开发出100线的产品,并在未来将成本降至200美元,甚至100美元。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还声称,“特斯拉现在能做到的事情,我们都能做到”,正在将华为的兵团作战应用于激光雷达。 简单的说,小鹏直接挑战低价激光雷达可能有点悬,但华为的入局让这场争论出现变局。 此外,今年8月大疆宣布可以量产千元级别车用激光雷达,适用于L3、L4级别自动驾驶。Horizon和Tele-15的价格分别只要6499和9000元,相比于Velodyne的几万、几十万元已经非常便宜了,这可能也是小鹏的底气来源。 如果未来一两年激光雷达价格大幅下降,“免费也不用”的特斯拉仍然继续坚持自己的视觉方案,可能真够马斯克喝一壶的。 当然激光雷达也不是完美的,应用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大雾和大雨会减弱激光信号的强度,精度会下降,并且现在的激光雷达的点云是基于几何呈现的,虽然能分辨出形状,但却不能辨别颜色和纹理等,这意味着激光雷达还无法区分纸袋和石头的不同。 激光雷达配合其他传感器的整体方案可能才是应用方向。 在智能驾驶产业链的三个层面中,环境感知主要对应的是摄像头、雷达(包括超声波、毫米波、激光雷达);计算决策主要对应的是计算芯片、感知算法、高精地图、通信技术等方面;而控制执行则是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电机系统等方面。 海外厂商存在先发优势,国产势力也正逐步崛起。美国Velodyne一马当先,今年已经成功上市,国内市场也在百花齐放,竞相准备IPO。 智能汽车是硬件+软件的结合,当前世界的头号玩家就是中美两国。特斯拉与中国新势力的竞争,也是中美硬件、软件科技人才的竞争,也是美国开放合作和中国大兵团作战的竞争。 围观一场CEO直接的口水战,固然乐趣十足,但背后的技术路线之争,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深远的改变。 撰文:贾桂翀、许沁佩 read more
纯电动车不需要保养?可别盲目信这句!
对于新能源车型在冬季如何保养这事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2018年电车逐渐兴起,汽车媒体的同行们便对电车冬季如何使用进行较为全面的解析,而我对于电动车如何在冬季使用也已经写过很多次,但随着新能源逐渐成为车企发展的大趋势,新增电动车主成几何倍增长,其中,很多新晋车主仍对电动车有所误解,不敢跑高速、不敢开暖风,就怕续航掉的猛。同时在保养方面也根本不太清楚如何做。 毕竟新能源车型不同传统燃油车,因为没了传统的内燃机,所以很多车主并不会对它进行有效保养,即使保养也仅是首保5000公里的充电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冷却系统、空调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车身及底盘部分的八项常规检查,但实质上真是如此吗?今天就带着我们群内新晋车主的问题,教给大家几招电动车的用车技巧,聊一聊各新能源车企为解决续航焦虑问题带来的解决办法。 三个实用妙招!你用过几条? 1.预充电做到预加热! 其实对于用车来说,纯电动车与燃油车的冬季使用情况,差别并不是很大。毕竟随着气温的降低,燃油车开车之前需要热车,而电动车由于电池物理特性,低温会导致电池能量降低同样“需要”,但相对燃油车点火后发动机升温不同,电动车在行驶前对车辆进行短暂的预充电,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慢充进行充电,随着充电过程,电池温度会逐渐升高,电池的活性也有所提升。在电池温度升高后,放电行驶的影响并不会有多少差异。 相反,如果没有家用慢充,在充满电后与传统燃油车的方法趋同,在启动后低速行驶提速,这样电池包内的冷却液会逐渐升温,从而达到热车的效果,但毕竟因为电池的物理性能,续航折扣还是存在的。 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冬季充电才是续航“折扣”的关键,毕竟电池温度高、充电效率便会增快,但冬季快充SOC数值数字成个位数提升,不过随着目前车辆普遍均有充电预加热系统,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充电功率提升的比较明显,也更能够让充电更实诚。不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尽量减少电池的充电频次。 毕竟高频次充电会给电池带来高强度的损伤,而电池也是有充电次数的,建议如果不是硬性需要满电状态,建议车主根据第二天行驶里程进行衡量。 2、空调恒温很重要!实在不行暖宝补齐 其次,再说缓解“掉电”的另一招,按照北方天气来说,温度远没有东北地区来的寒冷,所以空调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一些。而这一项往往是电池“折扣”的另一点。尽量避免上车时空调的高温使用,电动车与燃油车不同在于 燃油车发动机的升温便可带动空气进行加热从而达到车内升温,但电动车则采用加热器进行升温,所以很大程度上恒温状态的用电情况要更加经济节能。 3、“对症下药”!实在不行棉被凑 这最后一条用车建议便是——棉被车衣。同样更适用于北方的同志们,若条件有限,那冬季的棉被车衣就是一个比较靠谱的选择,虽然不能完全保证电量“折扣”,但总得来说,保温效果以及御寒效果还是有目共睹的,但对于目前的新能源车型普遍拥有温控系统,所以车衣还是留给早期电动车主们。 看看车企提供了哪些“解决思路”!蔚来挺走心 既然说完了普通的用车技巧,我们再来看看车企们的冬季解决续航“折扣”的思路。 蔚来汽车—蔚来家族 推荐理由:换电在手!续航我有 首先要说的便是蔚来汽车,对于它而言除了租售最新的100千瓦时电池组外,它的换电模式则是大家称好的地方;虽然100千瓦时的大电池组,能够让新款ES8的续航里程可以到580公里、ES6续航可以到610公里、EC6续航则提升至615公里,但实质上仍没有换电来的方便,而相对用比较低的价格更换折损率比较低的电池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最小的代价减少低温对日常通勤的影响。 威马EX6 Plus 推荐理由:柴油辅助加热系统! 这第二个提及的品牌便是威马,目前威马汽车的主力车型EX6 Plus拥有“柴油辅助加热系统”,这事就好比随身携带暖宝,通过消耗柴油为电池适度加热,从而有效抵御低温的情况,虽然油箱仅为9升,但实际加热的使用情况可达一个月左右,整体的使用频率还是比较高的。 小鹏汽车—P7 推荐理由:硬抗型!续航高无“畏惧” 最后一位便是最近在风口浪尖的小鹏P7。作为一款号称最高续航706公里的车型,在用户心中算是高续航车型的代表了,而超长续航表现也是目前小鹏汽车手中最大的“筹码”。 诚然,小鹏P7的后驱超长续航版,采用容量为80.9千瓦时的电池组,NEDC综合工况续航为706公里,而且在与小鹏P7的车主聊天过程中,近似于开玩笑的表示,假定冬季续航里程打7折,小鹏P7仍然有500公里的续航里程,但综合来看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太科学。 小鹏P7搭载电池热管理系统,具备高温冷却、低温加热等功能,可有效将电芯温差控制在3℃以内。而这样的热管理系统也是普遍纯电动车型上所搭载的,所以很大程度上小鹏P7也属于普遍“硬抗”的车型之一,所以小鹏P7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还是需要车主来现身说法才好。 编辑点评: 综合来看,冬季电动车保养手段千千万,但真正实用的也就那么几招而已;虽然各车企通过换电、燃料保温等措施止“损”,但冬季纯电动车确实会出现“掉电”现象,实际能够获得市场认可的方式并不多,相对应,小鹏P7这样的超高续航车型采用的智能温控系统仍是目前主流的配置,但只要掌握其用车技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小电量的散失。 read more
五菱宏光“MINI EV”在2020年11月卖出了33,094辆
12月1日,上汽通用五菱官方发布11月销量数据,其中宏光MINI EV再度突破,达到了33094辆,更有单日销量最高突破2000辆的壮举。截至目前,宏光MINI EV是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中唯一单月销量破三万辆的车型。 详情解码: 宏光MINI EV 9月销量为20150辆,10月销量为 23762辆,加上刚刚过去的11月,已经连续三个月蝉联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榜单销冠,用实际成绩印证了其产品口号——“这就是人民的代步车”。 还有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那就是宏光MINI EV 11月销量中个人用户销售占比96%以上,企业采购占比微乎及微,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大约1100位个人用户成为宏光MINI EV 车主。 宏光MINI EV如此成功,我个人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大部分个人以及家庭都消费得起。宏光MINI EV价格区间仅为2.88-3.88万元,且不用交购置税,让许多有车一族们可以不必纠结地增购一辆来丰富日常出行方式。而哪怕是低收入人群,稍微攒一阵子,也能享受到合法四轮(按正常乘用车上牌)带来的出行升级。车内那方空间虽然远远谈不上豪华舒适,但起码可以遮风挡雨,也可以降暑防寒。 第二,出自根正苗红的正规军。上汽通用五菱是位列国内销量TOP 10的国内主流汽车厂商,拥有着强大的供应商整合能力,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拿到质量不错的零部件,再加上自身成熟的生产能力,以及8年16万公里的质保承诺,于是消费者们购买宏光MINI EV时比较放心。 第三,定位清晰至极。上汽通用五菱没有赋予宏光MINI EV长续航、快充以及各种花哨功能,不去过度标榜它的能力,也没有嚷嚷着要取代谁,只是非常本分地做一台“低能却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短途代步工具,让消费者们买不了吃亏。 第四,廉价却跟low不沾边。宏光MINI EV虽然价格很低,却有着一副清新夺目的外观,在洞悉潮流的官方营销团队以及富有创意的年轻用户合力之下,甚至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车圈新时尚。先是五菱宏光与喜茶、YOHO!等品牌跨界合作,掀起了针对宏光MINI EV的潮改氛围,随后许多年轻用户也自发加入其中。在我看来,这样的圈层共鸣,也许有望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汽车文化。 read more
HiPhiGo又升级,智能汽车离我们越来越近!
广州车展火热的高合HiPhi X以亮眼的前沿科技,给新能源豪华电动车市场带来了一场革命,似乎就是一夜之间,很多业内人士和车迷发现,原本如日中天的特斯拉Model X开始有些黯淡无光,甚至一度处在了高合HiPhi X的阴影之下。在新能源纯电动汽车领域,我们似乎更加关注智能化科技的应用,虽然高合HiPhi X依旧有着超跑级别的性能表现,但是真正让人惊叹的,还是其搭载的情感化人工智能伙伴HiPhiGo。 华人运通和微软联合打造的HiPhiGo已经不能以传统车机系统去定义,它是具备可持续进化的前沿科技。从实际表现来说,它已经重新定义了车载智能系统,而就在前不久,微软中国与小冰公司在北京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推出的解决方案将覆盖人工智能金融、人工智能汽车及人工智能内容生产等三个垂直领域。我们由此可以预判,可进化超跑SUV高合HiPhi X又将会迎来再一次的”进化”,变得更加聪明。就现有阶段来看,高合HiPhi X也已经是智能汽车发展的标杆级产品,我们必须要认清的是,所谓智能汽车不是科幻片里炫酷的电影桥段,而是能够落实到日常用车生活中的实际感受,智能化汽车的核心要素就是——人性化。人性化是高合汽车区别于传统汽车的关键点,高合HiPhi X以TECHLUXE®科技豪华全新品牌体验为用户开启未来出行新境界,其所探寻的发展之路是陪伴和包容。 在集成了前沿智能化和云计算技术之后,”创作”、”情感”、”场景”成为了HiPhiGo三大核心引擎,它们相当于高合HiPhi X里面住着的”贾维斯”,通过H-SOA超体电子电气架构,动态使用车辆各种传感器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经过HiPhiGo强大AI技术的计算和处理,为用户生成声音、视频、场景卡等形式多元的内容。 有了这些多元化的内容,车主就可以得到人性化的汽车服务,以语音控制为例,”情感引擎”会让高合HiPhi X在语音服务中,带上其他智能系统所没有的情绪波动,给人的感受不是和机器说话,而是和一个朋友聊天;”创作引擎”可以和车主一起写诗、绘画、并且主动帮助车主记录旅途上的珍贵时刻,在行驶途中就能制作出精美高清视频。”场景引擎”真正实现了千人千乘的用车构想,HiPhiGo可以实现多种车载系统定制化,将高合HiPhi X的NT展翼车门、Meridian英国之宝音响、华奇顿香氛等系统的具体功能细分到每一个座位,让任何一个乘客都能体验到专享的乘坐服务。 HiPhiGo是解决了传统车机系统所无法覆盖的出行服务的全新智能方案,在小冰公司和微软中国再次达成合作之后,我们已经可以畅想高合HiPhi X更聪明,路更互联,城更智慧的未来人类出行场景。 出处:头条号 @跑车Race read more
蔚来&理想们,要如何与“Model Y”争锋?
题图 | Motortrend 国产版特斯拉Model Y终于要来了。 前两天,工信部发布了今年第12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推荐车型目录,国产特斯拉Model Y(TSL6480BEVBA0)被纳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 这除了意味着国产Model Y将免征购置税,也说明国产Model Y距离交付近在咫尺了。按照特斯拉中国官方的说法,2021年第一季度就能正式开始交付。 中国官网Model Y长续航标称的505公里(WLTP标准),零百加速5.1秒,最高时速217km/h,根据工信部的消息,前后电机共能提供431匹马力。 注:美国官网Model Y长续航版本续航326英里(EPA标准),换算过来521公里续航;理论上应该是一样的电池配置,不清楚后期会不会更改。 近几年各大新老车企每每推出纯电动车型时,总喜欢以“特斯拉杀手”自居,然而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真正要“刺杀”的对象,不是Model 3,而是Model Y。 车型还挺重要 “对不起,这车再好,它不是一台SUV。” 这是诸多特斯拉消费者买不起Model X,又不想买Model 3时,经常出现的一句话。 去年5月底的时候,笔者写过一篇关于国产Model 3官网公布售价的文章。在整理材料横向对比市场竞争对手时,感到颇为尴尬,因为大批新老车企推出的纯电动车都是SUV。理论上说这样的横向对比有点缺乏点科学性,因为在如今消费者非常注重实用的前提下,车型几乎能够在购车时起到“一票否决”的地位。 之所以各家车企在推出电动车时,选择SUV作为“开局者”,应该与前几年SUV销量突飞猛进有关。2014年-2019年,SUV销量节节攀升,虽然近两年增速有所减缓,但是SUV占据乘用车销量的比重仍在增加。 一方面市场中接受和喜欢SUV的用户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很多车企从技术角度选择SUV作为纯电动“试水作”比较容易实现。所以市场中大量“特斯拉杀手”都是SUV车型,当然这么做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先天避开与特斯拉Model 3在市场中硬碰硬,从而在SUV分支市场中夺得先机。 所以很多称之为“特斯拉杀手”的车,压根就没有和特斯拉在同一赛道上比,动辄70-80w的Model X也无法作为比赛对象。更有趣的是,尽管不少纯电动车避开了特斯拉Model 3的“围追堵截”,也没能获得预期的成绩。 (2020年新能源车累计销量排名,图/乘联会) 不说别的,仅按照售价划分,目前能称得上与特斯拉正面交锋的,也就蔚来和理想还能一战;其余的无论从产品力还是目标用户角度来看,不属于同一个对比类别。另外,随着Model Y在北美交付,除了Model 3继续霸榜,Model Y的销量也呈现出极强的增长势头。 (美国上半年纯电动销量排行,2019-2020年对比) 当然有些人可以酸“特斯拉只是品牌响亮,其他的都是垃圾”,认为那些“跟风”购买特斯拉的只是为了牌子。但是别忘了,品牌力的背后是硬实力长时间积累的体现,就算再多人去挑BBA的小毛病,也没人会去质疑这些车企巨头的技术实力,这些“大佬”每年动辄400多亿人民币的研发费用,才是品牌力的核心基础。 当然特斯拉还没有如此体量,但是每年动辄近100亿人民币的研发费用,也为特斯拉换来了大量黑科技和行业领先技术。如果说北美的销量还只是因为对手太少,那么在竞争最激烈的中国市场拔得头筹,足矣说明消费者对其产品力的认可。 他们只是长得像 从外观上看,特斯拉Model Y虽然长得像Model 3的放大版,但实际上Model Y较之3年前推出的Model 3,改变升级了许多。 当年Model 3横空出世后,2018年Munro and Associates的老板Sandy Munro因为批评Model 3诸多设计不合理,导致的“过度设计”以及“装配难度增加”等导致的生产成本增高,引起众多特粉的疯狂抨击。 但是同时被很多人忽视的是,Munro当时对特斯拉的驾驶感受、电机的性能/成本、温控系统等都非常欣赏,尤其对电子电器部分称赞不已。 “Everything here smack the […] read more
10年或100万公里,其实没问题的!
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对于汽车而言,其行驶里程可以决定其寿命。过去,在加油车时代,某些加油车可以行驶,当电动车可用时,许多人质疑其耐用性。但是,在国外,有人将电动汽车的里程增加到了100万公里,并且它驱动的模型是特斯拉的纯电动版本。 最近,国外媒体报道说,私人“特斯拉Model S P85”在5年内累计行驶里程超过100万公里,“吉尼斯世界纪录”工作人员见证了这一情况。据报道,这辆特斯拉Model S P85于2014年由汉斯·格明根(Hansjrg Gemmingen)购买,续航里程约为502公里,最高时速可达到210公里/小时,当时作为电动汽车爱好者,格明根决定亲自驾驶验证是否可以将电动汽车用于日常旅行。Gemmingen不断更新Model S P85的行驶里程,并在5年内完成了100万公里的行驶里程目标。 在达到100万公里行驶距离的目标过程中,这款Model S P85更换了三个电池,四个电动机,两个12V电池,一个后减震器,一个前轴,一个触摸屏等。最后一次保养是在900,000公里处进行的,100,000英里后没有进行任何保养,该车仍在保修期内,实际保养成本为13,000欧元(约合100,000人民币)。当然,即使Model S P85行驶了100万公里,仍然会有疑问。毕竟,这只是一个例子,特斯拉并不一定代表所有的电动汽车,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虽然这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但至少可以证明特斯拉或电动汽车具有实力达到一百万公里。 尽管在以前的燃油汽车中,许多汽车产品已经行驶了100万公里以上,但这也是一种更个别的现象。毕竟,在家用车的过程中,家庭版的加油车非常好。如果您可以将自己的加油车开到100万公里以上,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个帐户。如果我们以每年20,000公里的里程数计算,则需要30年才能达到60万公里。因此,我们要驾驶一辆汽车,行驶超过100万公里的里程实际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已超过300万。尽管家用电动汽车的耐用性可能不及特斯拉,但如果撇开电动汽车的耐用性,它只能用于家用。汽车的耐用性不会像燃油汽车的耐用性那样丧失。原因很简单,也就是说,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燃油汽车,当其完成生命周期时,不一定达到500,000公里,更不用说5年了。李驾车超过100万公里。 同时,大里程的车辆或多或少存在诸如零件老化和电池寿命不足之类的问题。但是燃油汽车也有这些问题。尽管燃料汽车不需要更换电池,但燃料汽车的发动机也应定期维护。就车辆的成本而言,还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维护和其他费用。在一线城市,电动汽车仍然具有相对较大的车牌优势。以北京为例,纯电动汽车没有时间和地点,也不需要办理彩票程序。在汽油成本不断上涨的趋势下,还需要一次充电,成本仅为几十美元,不仅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且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到目前为止,这位特斯拉车主的里程仍在不断突破,他的出发点是看用电动汽车应对日常生活的感觉,事实证明了他的想法,甚至被打破了质疑电动汽车能否像汽油车一样满足日常需求。通过这次活动,也可以证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将变得越来越完善,电动汽车的耐久性也将得到更大的保证。不仅在电池寿命方面,而且电池将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同时,安全性和耐用性将得到全面提升。曾经认为电动汽车缺乏耐用性的人将逐渐改变他们的想法。 read more
华为的激光雷达方案上车实测了
车载激光雷达的竞争,已经进入量产化阶段。近期,华为开始密集释放关于量产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消息。这意味着华为对于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的量产已经做好了准备。 今年广州车展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在接受车云采访时表示,华为的激光雷达已经成为车企抢购的爆品,并考虑在近期做一个激光雷达产品的整体发布。 车云菌了解到,华为希望打造一个业界领先的一站式智驾传感器产品系列,其中包含采用第五代技术的毫米波雷达,96线起步的激光雷达,以及5.4MP起步的高清摄像头。 华为的激光雷达定位为中距激光雷达,最远可达到150米的探测距离,其水平视野可达到FOV120度的视角,具有真正可量产商用的车规级能力。 “我们标准的高阶自动驾驶采用了3颗激光雷达,未来需要采用多少,和性能提升以及平台算力的要求有关。”王军透露。 根据华为的规划,其智能驾驶平台采用的是灵活可伸缩的平台架构。其标准的支持L3级自动驾驶的平台,将采用MDC600 Pro的计算平台,其算力可达300TOPs以上,最多可接入8颗激光雷达。在增加算力及传感器之后,将升级为MDC 900 Pro平台,将可以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能力。 而其减配算力和传感器之后,就可以变为MDC 300 Pro平台,支持L2+级辅助驾驶,并且也可以配备1颗及多颗激光雷达。 华为的量产激光雷达,体积很小,并不会像目前市面上用于L4级自动驾驶测试车那样顶在头上的那种360度环视激光雷达一样放在车顶。 根据车云的推测,华为智能驾驶标配的三颗激光雷达,将分布在车头前格栅处和车前左右两侧轮眉上方。 根据消息人士提供的图片显示,这套激光雷达已经搭载在一辆蔚来ES8上进行测试。这辆测试车上的是苏州牌照。 而根据华为方面的消息,华为智能驾驶的很多测试工作都在苏州完成,未来大部分汽车零部件领域业务将会在苏州布局。 价格具有竞争力 华为自研激光雷达的消息,最早出现在一年前。 2019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全面阐述了华为在智能汽车方面的业务布局。其中,徐直军透露,“华为也会利用自己的 5G 技术来开发毫米波雷达,实现全天候的成像,同时也会充分利用全球领先的光电子技术,开发激光雷达,真正解决激光雷达面临的成本问题与性能问题。” 华为在激光雷达方面,可不只是说说而已。传感器生态的打造将是华为智能驾驶平台的重要一步。 今年8月份,在武汉的蓝皮书论坛上,王军对激光雷达进行了剧透。“华为在武汉有一个光电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就正在研发激光雷达技术,目标是短期内迅速开发出100线的激光雷达。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 不过,接近华为的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华为的激光雷达还无法做到这么低的成本,但是基本上在数百美元的区间。跟市面上动辄数万甚至几十万的32线、64线或128线机械式激光雷达相比,这个价格可谓非常便宜。 根据华为内部人士透露,激光雷达已经成为了主机厂抢购的爆品。 王军告诉车云网,为了实现更高阶的自动驾驶,大部分汽车主机厂都开始考虑采用激光雷达。“具体用几个不一定,但大部分都会用。激光雷达肯定是未来的大趋势。” 很多汽车主机厂也在近期公布了激光雷达上车的方案。 今年广州车展上,小鹏汽车公布了下一代自动驾驶架构的软硬件升级计划,并称将在2021年,率先在全球推出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电动汽车。此消息也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但小鹏汽车并未透露其激光雷达的供应商。 就在广州车展前,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宣布,将携手华为、宁德时代,一起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在其公布的长安方舟架构中,将预留36个传感器,其中包含5个激光雷达。 北汽新能源更是直接官宣。11月27日在寰球汽车主办的“互联网汽车乌镇夜话”论坛上,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ARCFOX BU总裁于立国透露:“我们和华为联合打造了ARCFOX极狐最新款产品HBT。新车搭载3颗96线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3个超声波传感器,华为提供的芯片算力达到352万亿次每秒。”这番言论更是坐实了华为激光雷达上车的传言。 车云小结: 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表示,“激光雷达即将进入成熟期,比拼的就是成本优势、规模优势,也就是量产能力。” 谁能够造出更符合车规级标准、成本更低的激光雷达,谁就将更快占领市场。 目前激光雷达的竞争,主要有Velodyne、Ibeo、Innoviz、Leddar Tech等国际厂商,国内的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初创公司也在这个领域颇有建树。 但在进入量产商用竞争的角度,显然,华为多年积累的全栈自研能力和交付能力,以及低成本精密制造的能力,是这些国外厂商和创企业无法比拟的。 不过,同样来自深圳的无人机独角兽大疆,也在今年推出了价格在数百美元的激光雷达产品,这可能是华为激光雷达最主要的对手之一。 read more
大众纯电动车“ID.3”在欧洲的10月份销量夺冠了
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格局已开始改写。 大众首款王牌纯电车型ID.3在发售两个月后,于10月份迅速实现月销过万的佳绩,拿下了欧洲纯电销量冠军的位置,而此前长时间霸占这一位置的特斯拉Model 3则直接跌出了前十。 自2019年在欧洲交付以来,Model 3的销量偶尔也会被雷诺Zoe所超过,但后者毕竟是油改电产品,且是一款售价较低的入门级小车,与Model 3并不属于同一细分市场,不会对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但大众ID.3的这次反超,却极具变革意义。 作为大众集团MEB纯电平台上打造的首款车型,ID.3不仅拥有与Model 3比肩的电驱动性能,在自动驾驶和车内交互上也颇具亮点,在竞争中完全拿得出手,并且价格也与Model 3处在同一范围之内。 这也就是说,在电动汽车销量没有大幅增长的当下,ID.3正在抢夺Model 3的市场份额,并且还抢了不少。 另外最重要的是,ID.3上市两个月取得的“胜利”,既说明了大众MEB平台在欧洲市场很能打,又说明了大众品牌在电动汽车时代已然极具号召力。 未来随着ID.4等更多ID.车型的面世,大众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销量还将一路猛涨。 眼下,虽然特斯拉等新玩家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个核心助推因素其实是传统车企集团在电动化上还没有真正发力。 大众ID.3的成功,正说明了传统车企在真正用心造电动车之后依然具备很强的竞争力。随着通用、丰田等更多车企出手,未来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格局肯定又将改写。 一、Model 3在欧洲跌出前十 ID.3首次登顶 在国内市场上,大众刚刚发布了ID.4,国内用户还在拿这款车和特斯拉Model Y进行隔空比划,试图分析出这两款车谁能在国内拿下更大的市场。 但在欧洲市场上,大众已经用实力证明了ID.系列产品拥有战胜特斯拉的能力。 海外汽车分析机构JATO Dynamics在近期公布了欧洲纯电市场销量前十的车型,令人意外的是,曾一直在榜单上占据霸主地位的Model 3不但没能继续延续强势地位,反而跌出了前十名。 10月份欧洲纯电车型销量情况 取而代之的是大众ID.3,这款车在10月份售出了10475辆,这一销量数据也创下了两个新的记录,一是这款车的销量首次过万,二是这款车在欧洲的单月销量首次超过Model 3。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车仅仅交付了两个多月,但其累计销量已经可以进入今年欧洲纯电车型销量榜的前十名了,市场潜力非常大。 大众ID.3 排在第二名的仍是雷诺的畅销小车Zoe,共计售出了9778辆,这款车长期维持欧洲纯电车销量榜前三名的位置,表现非常喜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款车为小型车,跟国内的“占号神器”比较类似。 第三名是现代Kona,这款车共售出了5261辆,第四名也是韩国车型,起亚Niro共售出了3868辆。比较有趣的是,这两款车都属于现代起亚集团,也就是说,现代起亚集团在欧洲新能源市场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地位。 现代Kona EV 但在2019年,在欧洲纯电动汽车销量榜上,特斯拉Model 3绝对是“灭霸”一般的存在,不但依靠着特斯拉Model 3成功问鼎欧洲新纯电市场销量榜首,而且还大幅度的甩开了第二名。 2019年欧洲新纯电市场销量 从上面表格上不难看出,特斯拉Model 3一款车的销量就超过了第二名和第三名的销量之和,与同为前十名的现代Ioniq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在2018年和2017年,特斯拉Model S和特斯拉Molde X的销量之和已经能够排在年度纯电销量榜的前三名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款车还是榜单中最昂贵的车。 从去年的独孤求败,到今年的屡屡被超越,特斯拉在欧洲市场上确实显现出了疲态。 二、大众打响电动反击第一枪 老玩家们还能战斗 虽然欧洲传统车企在销量上超过特斯拉并不是孤例,在今年年初雷诺Zoe就对特斯拉Model 3完成了反击,但上一次的超越远不如这一次有有深远意义。 首先从车型上来看,雷诺Zoe是一款老车型,是传统的油改电产品,这款车的售价在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5.8万元)以内,在欧洲市场上属于低价车,其市场地位与国内的“占号神器”比较类似。所以这样一款车的销量超越特斯拉Model 3没有太大的意义,国内的宏光MINI也完成了对Model 3的超越。 雷诺Zoe 但ID.3超越Model […] read more
极狐αT在广州车展亮相后抢尽了风头
前有特斯拉步步紧逼,后有国产造车企业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后来居上,在新能源市场的新一轮厮杀下,被媒体誉为”新造车势力2.0″的ARCFOX极狐品牌却在广州国际车展期间备受关注,一是斩获2020国际CMF设计奖等9大奖项,二是下一代产品极狐激光雷达车,代号HBT或将明年量产。 汽车市场的年末压轴大戏第十八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29日在广州拉下帷幕。作为中国三大国际车展最具影响力之一的车展,在距北京国际车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开展,同时又作为今年收官阶段国内最大型的汽车展会,可以说是”肩负重任”,成为车市”收官”与”走向”的风向标。 前不久,ARCFOX极狐首款车型αT正式上市,NEDC续航里程高达653km。新车共推出五款车型,售价区间在24.19万-31.99万元。作为ARCFOX极狐旗下首款量产车,上市仅仅一个月,凭借新合资模式、麦格纳百年豪华制造品质、著名设计师德席尔瓦亲手操刀的高颜值,一时间成为行业专家、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仅在2020年广州国际车展期间ARCFOX极狐αT 捧得了2020 最受关注高端纯电动精英座驾、年度年度创新车型奖和2020国际CMF设计奖等国际国内9大奖项。 其中,在2020国际CMF设计大会上,ARCFOX极狐 αT荣膺”2020国际CMF设计奖”,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期间,ARCFOX极狐αT获得”年度创新车型”大奖,ARCFOX BU总裁于立国还透露:”ARCFOX极狐最新款产品HBT将于明年上市,新车搭载3颗96线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3个超声波,算力达到352万亿次每秒”,引发了不仅汽车圈,也包括科技圈的广泛关注。 亮眼的整车品质和色彩 ARCFOX极狐αT诞生于蓝谷麦格纳智造基地,由拥有超过370万辆奔驰、捷豹等豪华车型制造经验,代表着世界顶级造车工艺水平的百年企业——麦格纳亲自打造,严格执行全球统一的”MAFACT”生产体系标准,在制造技术与在硬件层面为ARCFOX极狐αT进行世界高端水平的品质赋能。ARCFOX极狐αT采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式独立悬挂,50:50 的前后轴荷比以及全铝合金中空封闭截面副车架,由奔驰大G团队进行底盘调校。采用了完美平衡轻量化与安全性的”上钢下铝”混合车身结构,整车抗扭强度达5.5万Nm/°,欧盟认证最高安全车身标准,可谓欧范十足,横向对比来看,在同级别纯电SUV中的也是佼佼者。 ARCFOX极狐αT车身颜色的灵感,来自于大自然奇妙的变化,同样的物质却会因为不同的环境温度会创造出不一样的色彩。整车的颜色设计包含七种不同的颜色,有北欧格陵兰的冰灰,热烈奔放的熔岩红,海水冲刷过沙滩的冰河蓝,挪威森林晨曦时的迷雾棕,斯瓦尔巴的朗伊尔城,零下50°雪片的极狐白,极夜天空的星钻黑以及极光掠过后留下那点微光的极夜黑…正是因为北极所特有的极寒环境以及从零下59℃到0℃左右温度的变化,造就ARCFOX极狐αT独特的颜色灵感。 先进的IMC架构和智能座舱 ARCFOX极狐αT基于全球首个商业搭载5G技术的IMC智能模块标准架构打造,该架构获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认证,拥有超级拓展、超级智能、超级交互、超级进化四大特征。IMC智能架构的使用,让ARCFOX极狐αT科技感尽收眼底,后续也能够通过持续的OTA升级不断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不仅”智”在一时。 举个例子,ARCFOX极狐 αT从视觉、听觉、触觉、知觉上也能给驾驶者带来不一样的科技体验,是乘客在路途中也能感受未来科技。其中在”触”觉科技,使乘客身处于α-Cockpit全息座舱里,NAPPA真皮材质打造的零重力座椅可自动调整最舒适位置,完美的包覆感甚至让你能感到略微失重,就像陷入到客厅里的真皮沙发里一般完全放松。ARCFOX极狐 αT搭载一块全球最大的20.3英寸哈曼超宽 4K大屏,触手可及的科技感和智能感扑面而来,犹如科幻大片里的未来座驾一般,在长途旅程中可以享受完整的电影体验。同时,ARCFOX极狐 αT配备了音乐发烧友挚爱的哈曼音响系统,这套源自哈曼的全套剧院影音系统,让你仿佛置身于维也纳金色大厅之中,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四个字——”如此美妙”。 综合来讲,ARCFOX极狐虽是新但实力厚重,拥有超过30项国内、国际领先技术,合资工厂豪华车精益制造水平,华为5G科技互联加持。极狐 αT 拥有653km超长真续航、全系标配长度超过2米全景天窗、L2.5自动驾驶、整车轴距2915mm,在30万级别高端市场竞争力非常强劲,如果说蓝转绿是未来车市趋势,那选择一款心意的纯电动汽车就是必备功课,ARCFOX极狐 αT未来可期。 出处:头条号 @买车公社 read more
特斯拉旗下的神经元电动汽车(Neuron EV)也挺赞的!
特斯拉无疑是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头兄弟”,相当于苹果的智能手机,它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电动汽车的发展浪潮。最近,特斯拉的另一家电动汽车公司美国已经出现了神经元电动汽车(Neuron EV),汽车友人认为这是另一个“特斯拉”。让我们今天开始吧!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电动汽车已经基本确定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新车公司和传统汽车公司都希望加强电动模型的部署,以抓住机遇!但同时,所有汽车公司都将面临选择,无论走高端路线还是低端路线?由于电动汽车仍不成熟,走高端路线将面临短期实现困难,以及初期投资大的风险;如果采用低端路线,投资少,短期实现相对容易,但定位是固定的,后来高端发展就难以为消费者所认可。 Neuron EV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道路,那就是走高端电动多用途车的道路。目前,主要产品是皮卡车和大型半挂卡车。尽管皮卡车在美国更受欢迎,但在美国对电动汽车的需求并不高,而且美国的国情并不急于转变为电气化。低油价也使美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期望值较低。 这款T型车在不久前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博览会上也曾亮相,它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毕竟,中国目前是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最大需求。但是,国内皮卡车的听众很小,而且中国的交通环境对这种大型车辆并不“友好”,因此该车并未引起太多关注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之后。 虽然Neuron EV选择的道路并不容易,但冒险和创新的精神值得认可。相比之下,国内对电动汽车的政策支持导致许多汽车公司将眼光投向了直接利益,并急于推出中低档汽车高端补贴模式,以至于没有像样的高端电动品牌,因此也有很多人对政策支持提出异议!亲爱的朋友,您对政策支持有何不同看法?欢迎发表评论,关注我们的粉丝,并感到惊喜! 出处:头条号 @杯中汽车 read more
Tesla拿得出手的可不仅是自动辅助驾驶技术
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待人和善才能招财进宝。特斯拉却独树一帜,不仅不“善待”产品和消费者,还四处抢话怒怼竞争对手,活脱脱成了汽车圈的“全民公敌”。可就是这个成立不到20年的造车新势力,超越丰田、大众和通用等老牌大厂,成为全球第一家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的车企。 为啥特斯拉能逆袭前辈们?按照行话来说,资本市场看好它的未来、消费市场认可它的现在。 1.做工粗糙还爱“割韭菜” 特斯拉其实不像个车企,更像一个软件公司。大家都在汽车质量上狠下功夫,毕竟这牵扯到企业生存问题。特斯拉却聚集资源研发软件系统,多多少少忽视了汽车品质投入。当然,不能说一塌糊涂,只能说一言难尽。特斯拉旗下车型一直存在车身缝隙大等做工粗糙问题,前段时间还因车顶装饰条可能脱落,在美国召回超5000辆问题车。 另据美国《消费者报告》最近发布的年度可靠性调查报告,特斯拉排在上榜26个品牌的倒数第二,其Model Y车型被曝光存在多项质量问题。最令国内车主气愤不已的,是特斯拉随心所欲“割韭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特斯拉Model 3降价次数已高达5次。与此同时,特斯拉规定某一期限内不能重购原车型。于是下了订单的车主只能含泪提车,坊间也就流传着“你永远买不到最便宜的特斯拉”的戏言。 2.马斯克桀骜不驯四处怼人 或许是因为极度自信,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总是对竞争对手不屑一顾,甚至不惜在社交媒体上打嘴仗。早些年,马斯克称丰田的氢燃料战略“难以置信的愚蠢”,丰田以“算了吧”淡淡回应。最近丰田公司总裁丰田章男指特斯拉只是在卖“食谱”,马斯克这次倒没有回应。还有大众、福特和奔驰等国际主流车企,都遭遇过马斯克怒怼。 国内车企自然没能幸免。蔚来董事长李斌接受采访时表示,蔚来汽车均价超过特斯拉15万元左右,两家车企客户群不是同一类。马斯克直接以两家市值做文章:“420是42的十倍。”另一家上市车企小鹏汽车,广州车展上宣布将在明年推出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汽车。这一消息遭到马斯克炮轰,称这是建立在特斯拉旧版软件之上。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怒不可恕,直言明年在自动驾驶领域要把特斯拉“打得找不着北”。 3.综合品质成就“全民公敌” 但正如开篇所说,我行我素的特斯拉市值汽车圈第一,并且在全球售卖超过100万辆车型,还成功实现了盈利。可能有朋友会说,依托自动辅助驾驶技术,特斯拉才得以称霸市场,这话只对了一半。不可否认特斯拉的技术品质,但从实际操控及专业机构测评来看,其表现并非业界第一。其实特斯拉最可怕的地方,恰恰是“全民公敌”的地位。 苹果手机经常被中国乃至世界的同行,在新品发布会上拿来“批斗”。从外观设计、硬件品质及软件技术,竞品都具备碾压式的优势。结果呢?苹果手机上市后依旧备受追捧,公司市值及业绩也是独占鳌头。竞品品质明明吊打苹果手机,为何还是没能抢过它的风头?事实上很多人忽略了苹果手机的全面性。苹果的IOS系统、软件生态链及芯片硬件水准等,综合品质绝对是行业的老大,没有之一。 特斯拉也如苹果手机,尽管在续航、软件及充电等方面不如竞品,但整体综合品质绝对业界第一。先进的辅助驾驶系统、大功率超级快充及出色的动力性能,这一套集中在特斯拉车型上,就能满足绝大多数消费者需求。买车不就图个舒坦嘛,更何况特斯拉技术品质十分过硬,还有先入为主的优势。 其他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往往只能在某一项(或几项)胜过特斯拉车型,但综合品质真不能相提并论。并且基于“全民公敌”的地位,坊间也有“大家在追赶特斯拉”的认知。所以购买品质新能源汽车,特斯拉往往都是消费者的首选项。后起之秀想要撼动特斯拉,就看能不能创造震撼世界的技术了。 出处:头条号 @车市聚焦 read more
纯电车型那么多,为何都偏爱特斯拉?
在国家对纯电车型大力补贴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多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造车新势力,纷纷加入这场新能源战斗中来。排除一部分只想骗骗补贴、浑水摸鱼的车企除外,还有挺多拥有顶尖技术以及研发经验的车企,但是为什么,人们提起新能源都想买特斯拉? 在特斯拉面前,很多自主品牌都变成了”替补”。买不起特斯拉,凑合买辆国产品牌用一用,也是不错的。但是有部分网友却不这么觉得,特斯拉为什么会在中国成为豪华品牌,并与BBA齐名的车企,有网友提出了下面不同的意见,你同意吗? 品牌效应 如果小编没有记错,特斯拉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应该不到3年。而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特斯拉的名声几乎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制造新能源汽车的豪华品牌。凭借着Model X 的鸥翼门深入中国市场,营造豪华品牌的形象的策略,特斯拉这一步做得非常成功。尽管现在Model 3只要20来多万的起步价,但是特斯拉豪华品牌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造车技术 尽管我国的新能源造车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是人们还是会把国产车划为一类,与特斯拉做对比,其主要原因就是:电池。特斯拉的电池真的就高等一级吗?同样都是采用三元锂电池组,特斯拉的电池组能达到100Kw·h,而目前或者只有比亚迪唐、汉以及小鹏P7、广汽Aion系列能与之抗衡,但在相同价位下对比,特斯拉的Model 3确实有更有性价比。 民间口碑 面对特斯拉对消费者反复的”割韭菜”手段,特斯拉在民间的口碑居然还不错?不少消费者都表示:”特斯拉降价是促进国内新能源市场的良性竞争”、”特斯拉才是国货之光”,但为此也有:”割韭菜”类似等说法,一个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被称为国货之光,你认可特斯拉吗? 疯狂打折的营销手段 特斯拉采用”无底线”降价的手段,来打击自主品牌新势力的发展,但也因此收获到了不少的支持以及销售绩效。凡是买过车的朋友都知道,很少有车企是公开降价的通知。在中国买车,只能通过砍价、讲价的方式,去4s店搏一搏几率,而特斯拉则选择公开的方式,向各大消费者表示自己的优惠力度,虽然得罪了老车主,但不少潜在车主还是愿意为之买单。 无论是特斯拉还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将注定成为未来时代的潮流,要不然国家为何还要大力支持这些造车实力的兴起呢? 出处:头条号 @车早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