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沃尔沃
10月欧洲纯电动车销量榜:名爵大降40%被比亚迪首次超越
10月欧盟新车销量866,397辆,下降趋势扭转,同比增长1.1%。 read more
国产新能源撕下了“二线豪华品牌”的“遮羞布”
在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BBA的销量都出现了大幅的下滑,二线豪华更是溃不成军了。先看之前二线豪华的销量领头羊凯迪拉… read more
试驾领克Z10:“青春版EMEYA”,零百仅需3.5秒,配备双腔空悬!
2021年年初,一款名为领克ZERO的概念车,引起了车迷的关注,被业内视为领克翻开纯电新篇章的产品。 read more
2025款 Tesla Model Y “Juniper” 即将登场
你没看错,Tesla准备为我们熟知的Model Y画上句号,但别急着遗憾,因为埃隆·马斯克揭晓了2025款Model Y代号“Juniper”。这不仅是简单的升级,而是一场彻底的变革!你是否好奇这款全新车型将如何颠覆电动车市场?想知道它能带来哪些突破性的技术和改变?别走开,因为电动跨界车的未来刚刚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y一、2025款Model Y项目代号Juniper,为什么现在? 首先,自从2020年Model Y问世以来,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已经变得更加激烈。Tesla曾经在电动车市场上占据显著优势,但随着主要汽车制造商和初创公司纷纷竞相推出最前沿的电动SUV,这一差距正在缩小。 中国品牌如比亚迪(BYD)的ATO 3和唐EV不仅在中国市场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获得了显著的影响力。事实上,比亚迪的全球电动车销量在2023年猛增了21%,对Tesla在关键市场如欧洲和亚洲构成了压力。 同时,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如大众和宝马也推出了具有竞争力的车型,如ID.4和i3,提供了可比的续航里程、功能和定价。Model Y在跨界车细分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正受到各方挑战,而马斯克本人也曾暗示,Tesla必须始终快速行动,否则就会被抛在后面。欧洲市场预计到2025年电动车销量将增长30%,Tesla深知它需要提供的不仅仅是增量更新,以保持其领导地位。 此外,新进者如Rivian的R1S和Lucid Motors的Gravity SUV正瞄准Tesla曾几乎独占的高端电动车市场。Rivian和Lucid都押注于提供豪华内饰、坚固的越野能力和创新技术,以吸引潜在的Tesla客户,它们的车型单次充电续航里程超过300英里,并且具备顶级性能。 虽然Tesla在软件和充电网络方面仍然领先,但竞争对手正在迅速追赶,承诺提供全新的电池技术。考虑到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Tesla决定淘汰现有的Model Y不仅仅是一次刷新,而是一场必要的进化。 2025款Model Y Juniper不仅仅是一次更新,它是对Tesla已经成功的跨界车的彻底重新构想。Tesla全力投入这一版本,不仅引入了全新的设计,还融入了最先进的技术,将车辆的性能和效率提升到新的高度。 这次转型的核心是Tesla革命性的4680电池单元,预计将提供比现有车型高出15%的续航里程提升。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点,当前的Model Y长续航版本单次充电可行驶330英里,而搭载新的4680电池单元的2025款Model Y Juniper可能会超越380英里的续航里程。 这意味着长途旅行时充电次数减少,对于那些优先考虑续航和效率的电动车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游戏规则的改变。4680电池不仅提供了续航提升,还承诺降低30%的生产成本。这是令人兴奋的地方,通过削减制造成本,Tesla有可能使Juniper的价格更具竞争力,而当前的Model Y起价约为47,740美元。价格的降低可能使2025款Model Y的起售价接近45,000美元,这在一个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中使其更具吸引力。 2025款Model Y Juniper还在设计方面进行了显著升级,内部和外部都有所改善。Tesla不仅专注于提升美学,还专注于提高效率,结果是一款更时尚、更具空气动力学的车型。重新设计的前后端不仅是为了美观,它们还帮助汽车更有效地穿透空气,可能进一步提高其续航里程。与竞争对手相比,Juniper预计将在空气动力学方面表现优异,这将进一步增强其续航优势。 Juniper的内部将比以往更豪华和高科技。Tesla将采用高端材料,如环保皮革座椅,并且显示屏尺寸将比现有的15英寸屏幕更大。Tesla以其极简主义的内饰设计闻名,Juniper将进一步完善这一风格,融入更好的连接性、升级的娱乐系统和更高的舒适度。 报告称,之前在Model S Plaid和Model X上使用的Yoke方向盘可能会在2025款Model Y上出现,取代传统的方向盘。这种独特的Yoke设计颇具争议,有些驾驶者赞扬其未来感,而其他人则偏爱经典的圆形方向盘。 但除了外观,技术和用户体验也将得到提升。预计空中升级(OTA)功能将继续,这意味着您的车辆软件、驾驶性能,甚至用户界面在您开车离开展厅后还能不断改进。Tesla的全自动驾驶(FSD)技术也将得到更深度的整合,使Juniper在越来越竞争激烈的半自动驾驶世界中脱颖而出。 现实问题是,您准备好迎接Yoke方向盘了吗?您觉得它是未来的升级,还是更喜欢传统方向盘的经典感?请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二、Tesla的市场主导地位将如何受到影响? 2025款Model Y Juniper的发布时机至关重要。Tesla面临来自福特和Rivian 等汽车制造商的竞争,这些车型在电动SUV市场上掀起了波澜。与此同时,Polestar作为沃尔沃的子公司,继续通过其Polestar 3 SUV挑战Tesla,该车型在豪华和性能之间取得了强劲的平衡,并且定价具竞争力。即使是传统汽车巨头如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也在加速推出它们的电动车型,提供了如宝马iX和梅赛德斯EQB等替代产品。 尽管这一市场变得更加拥挤,2025款Model Y Juniper将帮助Tesla保持其市场地位,主要得益于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性能方面的改进。正如前文提到的,15%的续航里程提升将使Juniper单次充电估计可行驶380英里以上。 这种延长的续航里程使得Model Y Juniper成为长途驾驶时最实用的电动车之一,提供卓越的续航能力而不牺牲性能。而且,别忘了成本。随着4680电池单元的引入,Tesla预计生产成本将降低30%,这可能会导致Model Y Juniper的起售价低于当前的Model Y。但凭借4680电池带来的成本节约,新的车型起售价可能会低至45,000美元。 这一定价策略将使其比主要竞争对手如Rivian R1S和宝马iX更具吸引力,同时还提供更长的续航和更快的充电能力。 […] read more
极越可能会超越特斯拉?
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战场在中国,这里一年有数百款新车上市。如今选择虽前所未有地多,但市面上产品的趋同程度也在飙升。为“对标”而生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像了。 当生存周期短、死亡率高成为行业常态,甚至已经有消费者被内卷式恶性竞争导致的快速迭代所伤害,一直低调耕耘的极越汽车凭借自身独特价值和设计哲学,为汽车行业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即充分从产品本身、用户需求、未来交通形态为思考原点正向研发,做AI驱动的真正智能汽车。 外界对这个品牌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其背靠的百度、吉利和宁德时代无疑都是智能电动汽车核心领域的巨头企业。人们常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也许极越这家公司注定要走上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在浮躁时代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投入、更长的时间验证、更高的解释成本,但大浪淘沙,极越强大的产品力终将说服市场。 主力产品极越01的销量激增证明,长期主义又一次胜利了。至此,这家汽车制造商不再收敛。最新发布的极越07,目前包含1万元限时现金减免的购车优惠价为19.99至28.99万元,宣告行业内的颠覆时刻已经到来。 极越07,“最美7系”之争的终结者 放眼百年汽车工业发展史,许多传统豪华品牌推出的经典旗舰车型命名都与7有关,如宝马7系、奥迪A7和Q7等。伴随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壮大,命名含7的车型更是如雨后春笋涌现,但大量相似的电动产品,似乎宣告想象力的黄昏时刻已经到来。 一个有担当的品牌,应该逃离“致敬”怪圈,为中国汽车设计赋予具备时代意义的独特韵味。 也正因此,当极越07以简洁的未来感美学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时,外界才会感到如此惊喜。 其灵感汲取自罗马神话女神维纳斯雕像,绝佳的车身比例和轮廓,为“最美7系”之争交上终极答卷。 颜值之外,人们能够深刻体悟,极越07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不止外观。 作为百度、吉利、宁德时代三巨头千亿投入合力打造的首款AI时代智驾轿车,极越07首搭百度最前沿的ASD阿波罗高阶智驾,为用户带来丝滑流畅的智驾体验。 一位已经抢先试驾过该车的媒体人士向笔者如此评价:“没有尝试过极越07,你就不知道开车能够有多简单。”配合自动换挡、自动转向灯等功能,极越让用户上车即走。 极越的智能驾驶能力能做到什么程度?以智驾系统中最前端的感知环节为例,其3D精度能达到厘米级,能识别200m内的矿泉水瓶,对运动障碍物速度的识别精度也控制在0.1米/秒误差范围内。即使在雨雪雾霾,或者在夜晚、隧道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中,依然可以准确地感知和识别。 在感知层的精准工作基础上,智能驾驶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ASD可以实现A点到B点的自由移动,轻松应对高速高架、城市道路上各种复杂场景。尤其超强避障能力,精准把握避让时机,决策更类人。到2024年底,有百度导航地图的地方就能使用ASD,实现全国都能开。 在电动汽车的基本属性上,背靠吉利和宁德时代的极越07,搭载麒麟电池以及与极氪、沃尔沃等品牌同款的浩瀚架构。可以说,只要对汽车行业稍有了解,就能深刻意识到极越07在三电和操控上的优势无与伦比。 从被质疑到被所有人模仿 三年前,对智能驾驶议题的讨论曾达到一个高峰。人们憧憬未来,但更多的质疑在于没人知道这条路能否走通,又或者需要多久才能走通。 纯视觉技术路线尤其饱受争议。当绝大多数汽车公司都选择激光雷达的时候,国际上只有特斯拉坚持着纯视觉技术方案,而国内也只有极越这一家汽车品牌奉行这条技术路线。一度有观点认为,极越选择的前进方向太过激进。 直到电动化的迅速普及,轰然拉开智能化的下半场帷幕。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今年7月和8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连续突破50%,市场对新能源的认可,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伴随大模型带动AI极速进化,技术突破、算法优化、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共同为纯视觉智能驾驶的落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纯视觉成为公认的最优解时,整个行业才惊觉极越的战略眼光如此超前。 激光雷达之所以曾经成为主流,原因在于算法不够先进时,可以通过分辨率高、稳定性好、三维数据更可靠的传感器,协同高精地图一并完成大部分场景下的感知决策环节。但由于硬件结构的原因,激光雷达主要提供感知距离和检测异形障碍物相关信息。相较于视觉摄像头,它所带来的信息密度仅有前者的1%左右。 换言之,如果想要实现更类人的智驾,车企需要摆脱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的掣肘,借助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布局纯视觉方案。事实证明,以AI大模型为主要驱动力的纯视觉+端到端大模型,已经成为智能驾驶下半场的核心胜负手。 率先押注于此的极越,已让行业难以望其项背。极越CEO夏一平预测,“2025年是非高阶智驾车淘汰元年,没智驾的车将完全失去竞争力”。蔚来乐道L60、小鹏MONA M03等新车,正在跟随转向极越和特斯拉引领的赛道。 放眼全球,作为全球唯二率先奔向自动驾驶“终极领先”的车企,极越难免常被与特斯拉相比较。但二者也许很快就不会再并列,当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在华落地不断遇阻延期,智能驾驶更具本土特色的极越,自然更适合中国市场。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复杂道路能够提供更多的智驾数据,案例积累对于提升能力、获取优势至关重要。笔者从智能驾驶资深从业人士处获悉,平均而言中国道路的复杂程度是美国的3至5倍,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运营端到端必须用在华数据支撑,但在中国运营成熟的算法拿到美国仅需稍加训练,即可适应自如。 在关键战役上,极越和特斯拉孰优孰劣不言而喻。与萝卜快跑“同根同源”,背靠百度Apollo L4级自动驾驶技术能力优势,极越的未来自然无可限量。 极越07发布会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以及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等一众行业大佬纷纷现身撑腰,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发布祝贺视频为新车上市助力。要知道,这些行业一把手大多非常低调,此番现身发布会力撑极越,可见业内大佬对极越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精益求精,极越固守江山 走在前沿的极越,在AI时代已经领先同行一个代际。常言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取得领先优势的极越并没有掉以轻心。 这是一家高度重视用户价值的企业。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公司CEO夏一平跑到一线销售门店卖车,只为了解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有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为智能驾驶功能付费的意愿较低。《2024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指出,在价格战影响下,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接受程度上升,但支付意愿却出现下滑。受访者中愿意对智能驾驶支付的用户占比,从2022年的42%下降到了28%。 度过技术尝鲜体验期,消费者更关心智能驾驶实际使用体验。换言之,人们不是不需要,而是在尝试极越以前找不到好用的智能驾驶,这一深耕纯视觉的品牌有望将全民智驾变为现实。正因为从一把手到每位员工对用户实际感受的重视和对需求的洞察,支撑极越将智能驾驶越做越好,加速带领产业迈向高阶智驾终局。 外部环境变化、行业格局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汽车产品的定义不断变化,但对好开、好用、安全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正如夏一平所言,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极越稳住节奏不跟风,回归理性、从用户感受出发,向着最好的用车体验迈进。 极越07发布当晚,外界已经能够感受到消费者对这款新物种的狂热。他们终于等到了心目中真正的智能汽车,而行业中仍在坚持正向研发、长期主义和用户导向的制造商,也终于等到了榜样。 极越也终于可以不再客气地说,这家公司主宰AI智能汽车行业的时代已经开始。 出处:头条号 @界面新闻 read more
整个汽车行业在裁员
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行业全在裁员,首当其冲的就是燃油车企,我只是简单搜集了几家,其裁员情况就已经很夸张。 2023年7月,英国路特斯汽车宣布裁员,给出的理由是为了应对经济困境。 2023年8月,美国通用汽车宣布裁员,并关闭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信息技术中心。 2023年9月,瑞典沃尔沃汽车宣布就把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员工裁员10%。 2023年9月,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宣布裁员。 2023年10月,美国福特汽车宣布裁员。 2023年12月,曾公开承诺“2029年前不裁员”的德国大众汽车,宣布启动“提前退休”计划,希望自家员工在申请“遣散费”后可以自愿“退休”。 在欧美巨头车企纷纷裁员的时候,合资车也扛不住了,毕竟母公司都赚不到钱要裁员,合资的子公司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无法完全统计所有数据,简单选几家中外合资工资给大家看一看。 2023年上半年,福特中国启动裁员。 2023年6月,广汽三菱宣布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工厂开始“临时停产”,所有人员“放假”。 2023年7月,广汽丰田传出大规模裁员新闻,对此广汽丰田紧急辟谣,说开除的都是劳务派遣工,是因为广汽丰田在根据市场形势合理、适时的调整生产安排。 2023年10月,奇瑞捷豹路虎启动裁员,新闻大幅报道后奇瑞捷豹路虎官微发布消息称不是裁员,只是“岗位优化”。 之所以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燃油车不行了。 2024年3月,中国新销售汽车中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首次超过一半,也就是新卖出去的汽车里燃油车的比例已经低于一半了。 即便汽车行业总规模不变,短短几年之内从燃油车占比100%变成低于一半,那也代表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没有了,对应的燃油车企那肯定要裁员啊,这个是不可避免的,理论上说裁员比例低于一半甚至都算胜利。 但其实裁员的不止是燃油车企,新能源车企也在裁员。 全世界最出名的新能源车企特斯拉,于2024年4月宣布启动大裁员,全球员工裁员10%,大约1.4万人,特斯拉中国一些部门的裁员比例超过30%。 马斯克在发出的全员信中称特斯拉在裁员前对组织进行了彻底的审查,以确保裁员的合理性,但《财经》记者采访的特斯拉员工都表示裁员非常匆忙,没有任何交接和通知,裁员更像是随机选人,很多绩效高和年限长的员工也被裁了。 但在特斯拉裁员前,美国的其他造车新势力就已经启动了裁员。 2024年2月,美国造车新势力Rivian宣布了裁员6%以减少成本的计划。 2024年3月,美国造车新势力Lucid表示将裁员18%,以削减成本。 2024年4月,美国的特斯拉才开始裁员。 裁员时,特斯拉总裁马斯克对于同行Rivian和Lucid两家美国造车新势力的评价是:除非接下来发生技术路线的大调整,否则只有破产一条路。 燃油车企裁员,合资车裁员,新能源车企特斯拉裁员,造车新势力也裁员,全在裁员。 不是说汽车行业蒸蒸日上吗,怎么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的企业都在裁员? 甚至好多家中国的本土车企也在裁员。 但上市车企是需要公布年报的,从这些公开的年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东西,因为有家企业特别的扎眼。 比亚迪,2021年员工数高达28.8万,但2022年比亚迪的员工数达到了57万人,一年之内扩招了28万人,其他所有车企的数据合在一起都没这么离谱。 特斯拉裁员10%搞的惊天动地,也就裁员了1.4万人而已,比亚迪一家在2022年就扩招了28万人。 两家合起来算账之后,净招聘人数可以达到27万人。 把欧美企业这两年的净裁员数量全部加在一起,和比亚迪2022年的招聘数量合并后,净招聘也至少有20万人那么恐怖。 但这还没完,2023年比亚迪的年报显示员工数达到了70.3万人,也就是说2023年比亚迪又净招聘了13.3万人。 整个欧美车企以及合资车在2023年度的所有裁员人数全部加起来都没有13万那么多,所以和比亚迪的数据合并后,可以得出汽车行业整体欣欣向荣的结论。 根据比亚迪的年报,2022年比亚迪的平均年薪为10.47万元,2023年平均年薪为12.71万元,在扩招的同时全公司平均薪资大幅上升超过20%。 其中的核心原因就是2023年比亚迪招聘的人里有3.3万是研发人员,其平均年薪达到了21.2万元。 招几十万人还开那么高的薪水,比亚迪不会亏钱吗? 不会,因为2020年的时候比亚迪的销量才不足50万辆,而2023年的时候销量就暴涨到302万辆。 2020年底的时候比亚迪的员工数是22万人,和2023年的70万人相比有3倍多的差距,但比亚迪的销量暴涨了6倍。 所以比亚迪不仅没亏钱,还赚钱了。 根据公开财报,2023年比亚迪净利润为300.41亿元,同比增长80.72%,意味着在开出那么多工资的同时,比亚迪每天还能净赚8000多万元。 除了内销,还有外销。 2024年1~3月,比亚迪对外出口销量达到了9.78万辆,同比涨幅高达152%。 能卖那么多车,比亚迪的核心法宝就是降价,疯狂的降价,甚至2024年把比亚迪秦的价格打到了7.98万元一辆,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一种说法,叫: 今日降三万,明日降五万,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但根据公开财报,2023年比亚迪的毛利率高达23.02%,而号称高溢价割智商税的特斯拉其毛利率才18.2%,也就是疯狂降价的比亚迪毛利率其实比特斯拉还高。 所以比亚迪才敢疯狂招人,才敢疯狂降价。 在比亚迪疯狂招人的同时,其他中国的新能源车企也在疯狂招人。 至于其他的新能源车企每年招多少人我就不统计了,因为没有公开财报不好统计。 但几年前小米汽车的人数是零,如今已经拥有了3700名员工。 新杀入车圈没几年的华为车bu,其员工数也达到了7000人。 零跑员工接近1万人,小鹏1.3万人,理想3.5万人。 而裁员人数最多的特斯拉,也就裁了1.4万人而已。 在特斯拉这种新能源巨头要裁员1.4万人的同时,中国非巨头的小鹏汽车,反而要新招聘4000人,双方形成鲜明对比。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双方制造成本的巨大差别。 […] read more
欧洲动力电池厂商Northvolt跟中国电池厂商抢客户失败
Northvolt会被中国电池制造商“生吞活剥”了? 今年初,当宝马对外招标160GWh电池订单时,肯定考虑过一家欧洲本土的明星电池企业。 这家企业正是电池独角兽Northvolt。 两名特斯拉前高管2016年创办了Northvolt,随后在大约7年时间内完成8轮融资,并从包括高盛、大众汽车、ABB在内的投资者处筹集了82.6亿美元。 这家估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欧洲动力电池国家队”——8月中旬生效的欧盟《新电池法》强化了这一角色。 甚至早在两年前,宝马就和Northvolt签订了价值20亿欧元(约21亿美元,当前汇率)的动力电池长期供货合同。 据称这能减少欧洲车企对亚洲电池供应商的“依赖”。 但近日的消息却显示,这一次宝马抛出的价值960亿人民币(按每瓦时0.6元价格计算,约合131亿美元)的电池大单,却跟Northvolt无缘。 据称来自中国的蜂巢能源、宁德时代分食了这块肥肉。 产能可能是Northvolt错失宝马订单的一个潜在因素。 直到2022年5月,Northvolt才向一个未披露名字的汽车制造商提供了电池产品,成为第一个实现商业交付的欧洲电池公司。 这次交付的规模同样没有披露。 该公司的计划是到2030年,在欧洲动力电池市场占据约25%份额(150GWh)。 迄今为止,Northvolt没有公开过电池装机数据。 包括SNE Research在内的行业机构,发布的电池装机榜单中也从未出现Northvolt的名字。 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浸淫电池超过20年的巨头级玩家相比,Northvolt想要打出的本土化和“绿色电池”优势,还没有兑现成市场竞争力。 绿色电池成为救星? 基于现实,宝马也很难在一桩迫在眉睫的交易中选择Northvolt。 今年上半年,宝马纯电动车销量达4.49万台,同比增长283%。 宝马自己也预见了电动车销量爆发的趋势,并于今年初把电芯采购量从原计划的120亿欧元(约合127亿美元),增加至超过200亿欧元(约211亿美元)。 宝马的采购量达到了160GWh,这已经超出了Northvolt到2030年150GWh的规划产能。 技术是另一个大问题——甚至Northvolt刚成立时就被一位车企高管质疑,称其会被中国电池制造商“生吞活剥”。 但还是有车企给了Northvolt机会。 2018年初,Northvolt才在来自日本的“外部合作伙伴”帮助下,制造出了第一个“测试电池”。 当时这家公司的全部员工只有100多人。 同期的宁德时代,研发技术人员为4217人,其中光是博士就有112人(2018年报数据)。 发展到现在,Northvolt有5500多名员工,不过宁德时代的研发技术人员也已经膨胀到了 17998 人,博士和硕士加起来也有3255人(2023半年报数据)。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甚至还布局了锂矿。 因为开采一个新矿山需要5-25年,没有多少欧洲企业愿意投资这种项目。 但在Northvolt创始人的彼得·卡尔森(Peter Carlsson)看来,这都不是问题。 彼得·卡尔森(Peter Carlsson) 他认为(当前)动力电池生产会造成大量碳排放。 所以他的公司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电池,同时推进电池回收业务,Northvolt得以生产出世界上最环保、(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锂电池。 Northvolt在瑞典和北美的生产基地,都设在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 在大众汽车集团2021年的Power Day(电力日)上,彼得·卡尔森表示Northvolt的一家工厂甚至会把融化的雪水收集来,为工厂发电。 彼得·卡尔森相信,在欧盟《新电池法》对电池碳足迹严格要求的情况下,他生产的“绿色电池”更有优势。 这地确让一些车企印象深刻。 但一位汽车制造商客户表示,“对车企来说真正关心的是:我什么时候能拿到电池?” 彼得·卡尔森也承认,客户对电池短缺的不耐烦情绪已经加剧,因此2023年对欧洲最大的工业初创企业来说是决定性的一年,“今年将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 规模难抵竞争对手 “我们的电价只有中国工业用电的五分之一。”彼得·卡尔森说。 他想向车企和投资者传达的信息是,Northvolt能把绿色和成本统一起来——车企当然欢迎环保,同时也对成本更敏感。 目前动力电池在电动车的成本中占到40%左右,车企并不希望这一比例继续上升。 但在Northvolt的产品只是小批量出货、难以实现规模效应的情况下,其在电价方面的单一成本优势难以体现到最终的电池产品中。 根据Northvolt官网提供的信息,目前其在瑞典有4家工厂(3家电池工厂和1家材料工厂),不过其中只有“Northvolt labs”和“Northvolt Ett”小批量投产。 位于波兰的工厂出货了储能系统,德国工厂2025年投产。 今年9月份,Northvolt又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规划了一个超级工厂,设计年产能60GWh。 […] read more
特斯拉收购Wiferion,无线充电技术受关注!
据德国媒体Teslamag7月31日报道,特斯拉完成对德国无线充电公司 Wiferion的收购,收购价格高达7600万美元(约5.43 亿元人民币),该公司网站左下页脚现已显示“Tesla Engineering German GmbH 2023”,确认特斯拉为母公司。 Wiferion是一家专注于“非接触式充电和能源系统”的公司,为仓储等工业环境中的自动驾驶运输系统提供感应充电解决方案。 被收购后,该公司将充电、电池系统以及无电缆“智能机器人充电”列为产品,并自称“业内自动化、非接触式能源传输的领先提供商”。 在今年3月的特斯拉投资者日上,特斯拉全球充电基础设施负责人Rebecca Tinucci提出了适用于家庭和工作场所的潜在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6月有美媒报道,特斯拉要收购无线充电公司Wiferion,已经向德国有关部门登记了文件。 特斯拉二季度财报显示,在“业务合并”上花费了7600万美元,有人推测这7600万美元就是用来收购Wiferion。 Wiferion成立于2016年,2018年才正式推出产品上市,主要做ToB业务,凭借着低损耗无线充电,五年里拿下了上百家企业,售出8000多套设备。 Wiferion产品的能量利用率在93%左右,而且充电设备安全耐造,基本免维护。同时Wiferion还开发了一款数字能源管理系统——etaHUB,该系统可以访问无线充电板和电池的所有数据。 从公开信息来看,其技术更多应用于工业设备和机器人。因此无线充电技术可能会先被应用于特斯拉的造车设备或者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上。 能链研究院院长曹增光表示,特斯拉在电动汽车补能、超充桩建设方面比较领先,收购无线充电公司,与其战略比较契合。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董事长殷承良认为:“无线充电对于特斯拉,我想车是一个方面,既然买了这样的无线充电公司,将来给车提供无线充电的可能性是绝对有的。” 同时他也指出,马斯克既有车,也有储能,还有 Space X,所以对于无线电力传输这样的技术,不要一听到特斯拉,就只想车,在他的其他业务里,其实多多少少都能找到无线充电的用武之地。 就此事,汽车商业评论还咨询了提供直流和交流充电服务的瑞典巨头以及大众作为股东的开迈斯。ABB对汽车商业评论表示,无线充电和直流、交流充电业务不同,集团对待新技术也一直持鼓励态度,这次不方便发表任何企业观点。而开迈斯则对汽车商业评论表示,无线充电业务比较少被提及,暂不发表观点。 虽然Wiferion的无线充电技术可能暂时不用在特斯拉车上,但有其他公司已经在打现有车上是增加无线充电功能的主意。 7月12日,无线电动汽车充电公司WiTricity宣布推出面向汽车制造商的FastTrack集成计划,可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初始车辆集成,从而大大加快汽车制造商在现有和未来电动汽车平台上进行无线充电测试的速度。 无线充电将使用WiTricity Halo™接收器和WiTricity Halo™ 11kW充电器在OEM的电动汽车平台上全面启用和运行。WiTricity的FastTrack集成计划还可以帮助OEM开发经销商安装无线充电选项,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生产计划正在开发中。 2022年2月,该公司推出了特斯拉Model 3的改装系统。在欧洲,该公司正在与ABT e-Line合作,从2024年开始为大众 ID.4提供无线充电套件。 对于给现有汽车后装无线充电功能,殷承良并不看好。他认为,如果这样改装,整车结构、驾驶特性、安全性会发生变化,整车厂可能会将多年质保等售后服务废掉,出了任何事情,整车企业也将不再负责,相关的车辆保险可能也不会管,这种商业模式是行不通的。 如果该公司和车企合作,车企会把它作为一个零部件供应商,且技术上绝对不可能让第三方单独加一个什么,车厂一定要控制管理安全体系,将其完完全全与整车做整合。在他看来,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有可能成功的,但实际当中不太可能实现。 无线充电行不行 汽车无线充电补能,其实已经不是新鲜事,目前技术相对成熟,但商业化规模不大,支持无线充电的车型还比较少,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多。 从无线充电原理划分,主要有电磁感应电力传输(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 ICPT)、磁谐振电力传输(ElectromagneticResonance Power Transfer,ERPT)、微波电力传输(Microwave Power Transfer,MPT)和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Electric-field Coupled Power Transfer,ECPT)。用于汽车领域的多为电磁感应式和磁场共振式。 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通常分为供电和受电两部分。通常将一个受电线圈装置安装在汽车的底盘上,将另一个供电线圈装置安装在地面,当电动汽车驶到供电线圈装置上,受电线圈即可接收到供电线圈的电流,从而对电池进行充电。 磁场共振式无线充电系统主要由电源、发射面板、车载接收面板以及控制器组成,如图所示。当电源发送端电能感应到共振频率相同的汽车接收端时,由共振效应对电池进行充电。 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方式来看,又分为静态无线充电和动态无线充电。 静态无线充电是在电动汽车停驶过程中对其充电,而动态是在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对其进行充电。 动态无线充电技术主要是通过埋于地面下的供电导轨,以高频交变磁场的形式,将电能传输给运行在地面上一定范围内的车辆接收端电能拾取机构,进而给车载储能设备供电,可使电动汽车搭载少量电池组,延长其续航里程。 曹增光告诉汽车商业评论,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原理类似手机,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技术比较成熟,已经存在很多年。相较于插拔充电枪的有线充电方式,无线的优势是比较方便,甚至未来可以建成无线充电道路,边行驶边充电,与自动驾驶的适配性更强,同时避免了接触式充电需考虑统一接口的麻烦。 相较于有线充电,无线充电更安全,因为无线充电都是自动充电,用户不需要手动插拔充电枪,接触带电体的概率大幅度降低,触电风险也随之降低。 […] read more
国产沃尔沃纯电C40量产了,预售定价26.7万元起!
首台国产沃尔沃纯电C40下线 [懂车帝原创 产品] 近日,沃尔沃汽车官方宣布,全新纯电C40在沃尔沃汽车台州工厂下线,该车目前已开启预定,提供3款车型,预售价格区间为26.70-32.80万元,新车将于7月初正式上市销售。该车采用溜背式SUV造型,视觉效果更加个性,提供综合续航530公里和550公里两个版本。 提供CLTC续航530公里和550公里版本 车头设计采用了沃尔沃家族式风格打造 沃尔沃全新纯电C40在设计上与XC40 Recharge具有极高的相似度,车辆的前半部分与XC40几乎完全相同,不过从B柱开始车辆顶部线条开始下探,使其形成了类似轿跑的溜背造型。尾灯造型稍有变化,同时还增加了一个小尺寸尾翼。 溜背式车顶,让车辆显得更具个性 沃尔沃全新纯电C40与XC40纯电版尺寸大体相同,轴距也保持一致。常规状态下,该车的后备厢空间为413升,车头发动机舱下方还提供了31升的前备厢。 车内布局和XC40 RECHARGE保持一致 车内部分延续了沃尔沃品牌的设计理念,简洁大气的布局搭配各种环保材质。车机系统提供谷歌安卓操作系统,支持科大讯飞智能语音识别、4年免费数字服务包(高德地图、华为智能助手、华为应用市场、天猫精灵、腾讯爱趣听)、OTA空中软件升级等,配备12.3英寸数字仪表、9英寸触控显示屏、手机无线充电、蓝牙连接功能及配置,高配车型装备了哈曼卡顿尊贵级音响系统。 全新纯电C40座舱 沃尔沃全新纯电C40首次导入的沃尔沃100%-Leather Free理念,其方向盘、挡杆和其他内饰件,均未采用动物制皮,更加强调环保理念。舒适性配置方面,该车还配备了方向盘加热、绒面+皮质座椅、电动调节前排座椅带电动腰靠、前排座椅加热、遥控钥匙等。黑色地毯及门板内饰为标准配置,可选蓝色地毯及门板内饰。 长续航车型为单电机驱动;高性能版采用双电机四驱 全新纯电C40提供单电机和双电机版本: 单电机车型(长续航版、长续航版PRO)电动机最大功率170千瓦、最大扭矩330牛·米,电池容量为69千瓦时,CLTC预估续航里程为550公里,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预估为7.4秒。 双电机车型(四驱高性能版PRO)最大功率300千瓦、最大扭矩660牛·米,电池容量为78千瓦时,CLTC预估续航里程为530公里,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预估为4.7秒。车辆采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独立悬架系统。 新车背景、竞品分析: 福特Mustang Mach-E 特斯拉Model Y 沃尔沃全新纯电C40车型可以看作是在售XC40 Recharge的补充车型,整体造型更加运动,适合追求个性与时尚的用户。从其价位区间来看,用户以同样的价格还可以买到福特Mustang Mach-E(约27-39万元)、特斯拉Model Y(约32-42万元)入门车型等,可能会被消费者拿来与之比较。 撰文:懂车帝 @陈旭明 read more
吉利奔驰的“SMART 精灵 1”的预售价公布
吉利收购戴姆勒奔驰旗下的SMART一半的股权后,终于推出了第一辆合资汽车,这辆车起了个挺奇怪的名字,叫作「精灵#1」。 除了名字略显奇特以外,车辆的设计感也挺另类。 #1的车身尺寸为4270*1822*1636,轴距2750毫米,这是一台典型的小型SUV,车辆的设计还是走呆萌可爱的路线,车身略显低矮,离地间隙很低,很显然追求的不是通过能力而是操控品质,但操控感究竟如何还无法确定;视觉效果见仁见智,侧面和尾门看起来还不错,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有点欧拉”,车头采用了封闭式进气格栅,大灯连为一体,配合SMART的标志,怎么评价呢? 内饰部分也是“二次元”的感觉,中控台设计很简单,悬浮车机屏幕和液晶仪表盘带来一些科技感,配合D型方向盘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19.0、23.0万,这个预售价高吗? 单纯从车辆的设计感、空间水平和品牌价值而言,这个价格不低,毕竟小型SUV本就是小众车型,运动型多用途车的卖点主要是空间,其次则是高高大大的车身给人带来的安全感;所以#1就只能依靠“运动性能”来体现竞争力,客观评价其动力表现倒是能给出好评。 后置后驱 200kw/343N·m 永磁同步电机 对于一辆小型SUV而言,这个标准确实不算低了,200千瓦相当于优秀的2.0T或3.5L-V6,扭矩也与后者的标准相当;虽说比高标准2.0T差一些,可是电动机恒扭矩(起步即可爆发最大扭矩)的优势能让加速变得更快。 #1的百公里加速成绩为「6.7s」,算是小钢炮喽。 车辆使用的动力电池是三元锂,这没有什么好吐槽的,电池组容量均为66kwh,但续航里程分别为低配535公里、高配560公里;平均百公里的耗电不足15kwh,这个数据有些“保守”,以这两台的动力储备和尺寸为参考,平均耗电量能控制在12-14kwh/100km之间略有些难度,在使用冷风的时候预计难以突破500公里,使用暖风的损耗当然会更大一些,这是通病。 这台车目前并没有了解到有使用什么特殊的节能技术,比如宽裕热泵或者脉冲加热等。 综上所述,精灵#1的特点目前看来是设计足够个性,性能比较强劲,前麦弗逊、后五连杆式独立悬架也应当能带来不错的体验;续航里程中规中矩,配置比较丰富,如果车身能够大一些则算是性价比挺高的选项了。 反之就要能接受这种小型车的空间,至于品牌算不算卖点则见仁见智。 精灵smart并不是“奔驰汽车”,Benz梅赛德斯奔驰是戴姆勒旗下的品牌,梅赛德斯没有什么典故,只是在戴姆勒奔驰经营困难的时候,前奥匈外交官给了奔驰汽车大订单,但提出了使用其小女儿的名字给汽车命名的要求,彼时的奔驰只能接受,所以才有了这个奇怪的名字。 smart则是戴姆勒奔驰和瑞士的一个时装表制造商合资创立的品牌,也就是斯沃琪,这是个挺一般的品牌;所以精灵汽车的定位其实一直都很低,在全球三大汽车市场里只能混迹欧洲市场,而在欧洲市场里也只是“不求人、老头乐”的定位,属于欧系大洋、欧系雷丁、欧系朋克多多之类的品牌,其实挺尴尬。 竞品分析 精灵#1走的是个性时尚路线,能与其竞争的选项当然也要个性一些。 1.AION V)(埃安),这辆车虽然是前置前驱,但加速能力还是挺强的, 普通版为7.6-7.9秒、旗舰版为6.9秒,尺寸标准为紧凑级;精灵#1的预售价是19-23万,在这个价格区间段里,AION V已经有纯电续航600公里、旗舰版702公里的选项,实用性不是精灵#1可比,车子看起来也很个性。 2.威马W6,同样为前置前驱紧凑级代步车,加速成绩为7.9秒,续航里程最低为520公里、最高为620公里,主打的也是实用。 3.欧拉朋克猫,预计起售价会重合精灵#1,中高配的价格会更高,因为这辆车的两驱版本也是后驱,其次多出了四驱选项;车辆必然会具备相当不错的性能,四驱版的操控感也会更理想;大马力后驱车其实并不容易操控,加之电机恒扭矩的优势,没有一定的驾驶技术是难以适应的,所以四驱很重要,驾驶技术差一些不如选前驱。 观点: 精灵#1的卖点还是“蹭奔驰的热度”,可是smart、戴姆勒奔驰和斯沃琪的关系早已经被汽车爱好者熟知,这些二三线外国品牌的价值不是那么容易包装出“高级感”喽,沃尔沃亚太就是个例子。所以吉利押宝精灵汽车其实又是个挑战,在国潮风掀起后,这些品牌能带来利好还是利空只有等待市场来评判了。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沃尔沃的纯电C40开启预售,26.70万元起!
沃尔沃 全新纯电C40 [懂车帝原创 产品] 2月14日,沃尔沃汽车官方宣布,全新纯电C40开启预定,提供3款车型,预售价格区间为26.70-32.80万元,先期以进口方式销售。该车采用溜背式SUV造型,视觉效果更加个性。据悉其预售时间为2月14日至4月20日,从发布节奏来看,有望在北京车展前后正式上市销售。 全新纯电C40 官方预售价(单位:万元) 纯电 智雅版 26.70 纯电 智尊版 28.60 纯电 四驱 智尊版 32.80 车头设计采用了沃尔沃家族式风格打造 沃尔沃全新纯电C40在设计上与XC40 Recharge具有极高的相似度,车辆的前半部分与XC40几乎完全相同,不过从B柱开始车辆顶部线条开始下探,使其形成了类似轿跑的溜背造型。尾灯造型稍有变化,同时还增加了一个小尺寸尾翼。 碍于车顶造型,新车的头部空间会受到一定影响 沃尔沃全新纯电C40尺寸与XC40 Recharge大体相同,轴距也保持一致。该车的后备厢空间为413升,车头发动机舱下方还提供了31升的前备厢。 车内布局和XC40 RECHARGE保持一致 车内部分延续了沃尔沃品牌的设计理念,简洁大气的布局搭配各种环保材质,不仅有着良好的空气质量操作起来也十分方便。此外,根据此前的信息来看,新车将会内置一套Android Automotive信息娱乐系统,而来到国内之后预计将适配更适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的车机系统。 全新纯电C40座舱 沃尔沃全新纯电C40首次导入的沃尔沃100%-Leather Free理念,其方向盘、挡杆和其他内饰件,均未采用动物制皮,更加强调环保理念。 根据此前沃尔沃发布的消息来看, 旗下所有纯电汽车将全面弃用真皮材料,所以沃尔沃汽车专门研发了Nordico材料,其中织物便是由PET塑料瓶等回收材料,以及从酿酒行业中回收的软木塞等材料制造而成,还有一部分生物基材料来自瑞典和芬兰的可持续森林。 新车预计将采用前后双电机布局 车辆提供单电机和双电机版本,单电机车型电动机最大功率170千瓦、最大扭矩231牛·米,电池容量为69千瓦时,CLTC预估续航里程为550公里,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预估为7.2秒;双电机车型最大功率300千瓦、最大扭矩408牛·米,电池容量为78千瓦时,CLTC预估续航里程为530公里,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预估为4.7秒。 新车背景、竞品分析: 福特Mustang Mach-E 特斯拉Model Y 沃尔沃全新纯电C40车型可以看作是在售XC40 Recharge的补充车型,整体造型更加运动,适合追求个性与时尚的用户。从其价位区间来看,用户以同样的价格还可以买到福特Mustang Mach-E、特斯拉Model Y入门车型等,难免会被消费者拿来与之比较。 撰文:陈旭明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新电机技术将电动汽车推向“下一层级”
《CarScoops》by Brad Anderson on February 3, 2022 YASA轴向磁通电机 当汽车工业迅速迭代、汽车厂家快速推出新的电动汽车的时候,并不只是电池包在进步,电机本身也在快速发展。 很多业界专家相信,在今后几年时间,电动汽车效率的提高不会仅仅是由新的电池包技术带来的,而同样会从电机和电力电子的技术进步得到提高。现在,有的汽车厂家如奔驰和雷诺相信电机的未来是轴向磁通电机,就像很多人相信动力电池的未来是固态电池一样。奔驰公司去年表示,电机不是一种大宗商品,而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技术,其中创新和专长将推动性能和细分。奔驰已证实将使用AMG品牌内部开发的轴向磁通电机。 对电机开发的一个疑虑是电机需要用到稀土金属。现在80%的电机使用永磁体,其中用到钕、镨、镝和铽等稀土金属。开采这些金属会产生有害废弃物,而且稀土的开采、加工大部分都在中国。雷诺和宝马使用的同步电机不使用这些稀土金属,但是不是每家车企都像这两家一样,比如沃尔沃的XC40 Recharge上的永磁体电机就有稀土金属。沃尔沃表示,该公司选择这样的电机是因为在目前,这个技术具有优异的效率、扭矩和能量密度。大众公司称,它在减少稀土金属的用量,并在研发不用稀土金属的电机。 雷诺ZOE电机 电机的开发不仅仅是影响到汽车的效率,还影响到汽车工业的职位数量。一个电动汽车的电机往往比一个通常的内燃机少用50%的零部件和30%的人工,而为了留住工作岗位,很多车企都在内部生产电机,雷诺已经在生产自己的电机,而奔驰、Stellantis、沃尔沃也都在开始自己生产电机。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