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戴姆勒
特斯拉收购Wiferion,无线充电技术受关注!
据德国媒体Teslamag7月31日报道,特斯拉完成对德国无线充电公司 Wiferion的收购,收购价格高达7600万美元(约5.43 亿元人民币),该公司网站左下页脚现已显示“Tesla Engineering German GmbH 2023”,确认特斯拉为母公司。 Wiferion是一家专注于“非接触式充电和能源系统”的公司,为仓储等工业环境中的自动驾驶运输系统提供感应充电解决方案。 被收购后,该公司将充电、电池系统以及无电缆“智能机器人充电”列为产品,并自称“业内自动化、非接触式能源传输的领先提供商”。 在今年3月的特斯拉投资者日上,特斯拉全球充电基础设施负责人Rebecca Tinucci提出了适用于家庭和工作场所的潜在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6月有美媒报道,特斯拉要收购无线充电公司Wiferion,已经向德国有关部门登记了文件。 特斯拉二季度财报显示,在“业务合并”上花费了7600万美元,有人推测这7600万美元就是用来收购Wiferion。 Wiferion成立于2016年,2018年才正式推出产品上市,主要做ToB业务,凭借着低损耗无线充电,五年里拿下了上百家企业,售出8000多套设备。 Wiferion产品的能量利用率在93%左右,而且充电设备安全耐造,基本免维护。同时Wiferion还开发了一款数字能源管理系统——etaHUB,该系统可以访问无线充电板和电池的所有数据。 从公开信息来看,其技术更多应用于工业设备和机器人。因此无线充电技术可能会先被应用于特斯拉的造车设备或者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上。 能链研究院院长曹增光表示,特斯拉在电动汽车补能、超充桩建设方面比较领先,收购无线充电公司,与其战略比较契合。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董事长殷承良认为:“无线充电对于特斯拉,我想车是一个方面,既然买了这样的无线充电公司,将来给车提供无线充电的可能性是绝对有的。” 同时他也指出,马斯克既有车,也有储能,还有 Space X,所以对于无线电力传输这样的技术,不要一听到特斯拉,就只想车,在他的其他业务里,其实多多少少都能找到无线充电的用武之地。 就此事,汽车商业评论还咨询了提供直流和交流充电服务的瑞典巨头以及大众作为股东的开迈斯。ABB对汽车商业评论表示,无线充电和直流、交流充电业务不同,集团对待新技术也一直持鼓励态度,这次不方便发表任何企业观点。而开迈斯则对汽车商业评论表示,无线充电业务比较少被提及,暂不发表观点。 虽然Wiferion的无线充电技术可能暂时不用在特斯拉车上,但有其他公司已经在打现有车上是增加无线充电功能的主意。 7月12日,无线电动汽车充电公司WiTricity宣布推出面向汽车制造商的FastTrack集成计划,可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初始车辆集成,从而大大加快汽车制造商在现有和未来电动汽车平台上进行无线充电测试的速度。 无线充电将使用WiTricity Halo™接收器和WiTricity Halo™ 11kW充电器在OEM的电动汽车平台上全面启用和运行。WiTricity的FastTrack集成计划还可以帮助OEM开发经销商安装无线充电选项,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生产计划正在开发中。 2022年2月,该公司推出了特斯拉Model 3的改装系统。在欧洲,该公司正在与ABT e-Line合作,从2024年开始为大众 ID.4提供无线充电套件。 对于给现有汽车后装无线充电功能,殷承良并不看好。他认为,如果这样改装,整车结构、驾驶特性、安全性会发生变化,整车厂可能会将多年质保等售后服务废掉,出了任何事情,整车企业也将不再负责,相关的车辆保险可能也不会管,这种商业模式是行不通的。 如果该公司和车企合作,车企会把它作为一个零部件供应商,且技术上绝对不可能让第三方单独加一个什么,车厂一定要控制管理安全体系,将其完完全全与整车做整合。在他看来,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有可能成功的,但实际当中不太可能实现。 无线充电行不行 汽车无线充电补能,其实已经不是新鲜事,目前技术相对成熟,但商业化规模不大,支持无线充电的车型还比较少,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多。 从无线充电原理划分,主要有电磁感应电力传输(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 ICPT)、磁谐振电力传输(ElectromagneticResonance Power Transfer,ERPT)、微波电力传输(Microwave Power Transfer,MPT)和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Electric-field Coupled Power Transfer,ECPT)。用于汽车领域的多为电磁感应式和磁场共振式。 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通常分为供电和受电两部分。通常将一个受电线圈装置安装在汽车的底盘上,将另一个供电线圈装置安装在地面,当电动汽车驶到供电线圈装置上,受电线圈即可接收到供电线圈的电流,从而对电池进行充电。 磁场共振式无线充电系统主要由电源、发射面板、车载接收面板以及控制器组成,如图所示。当电源发送端电能感应到共振频率相同的汽车接收端时,由共振效应对电池进行充电。 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方式来看,又分为静态无线充电和动态无线充电。 静态无线充电是在电动汽车停驶过程中对其充电,而动态是在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对其进行充电。 动态无线充电技术主要是通过埋于地面下的供电导轨,以高频交变磁场的形式,将电能传输给运行在地面上一定范围内的车辆接收端电能拾取机构,进而给车载储能设备供电,可使电动汽车搭载少量电池组,延长其续航里程。 曹增光告诉汽车商业评论,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原理类似手机,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技术比较成熟,已经存在很多年。相较于插拔充电枪的有线充电方式,无线的优势是比较方便,甚至未来可以建成无线充电道路,边行驶边充电,与自动驾驶的适配性更强,同时避免了接触式充电需考虑统一接口的麻烦。 相较于有线充电,无线充电更安全,因为无线充电都是自动充电,用户不需要手动插拔充电枪,接触带电体的概率大幅度降低,触电风险也随之降低。 […] read more
吉利奔驰的“SMART 精灵 1”的预售价公布
吉利收购戴姆勒奔驰旗下的SMART一半的股权后,终于推出了第一辆合资汽车,这辆车起了个挺奇怪的名字,叫作「精灵#1」。 除了名字略显奇特以外,车辆的设计感也挺另类。 #1的车身尺寸为4270*1822*1636,轴距2750毫米,这是一台典型的小型SUV,车辆的设计还是走呆萌可爱的路线,车身略显低矮,离地间隙很低,很显然追求的不是通过能力而是操控品质,但操控感究竟如何还无法确定;视觉效果见仁见智,侧面和尾门看起来还不错,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有点欧拉”,车头采用了封闭式进气格栅,大灯连为一体,配合SMART的标志,怎么评价呢? 内饰部分也是“二次元”的感觉,中控台设计很简单,悬浮车机屏幕和液晶仪表盘带来一些科技感,配合D型方向盘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19.0、23.0万,这个预售价高吗? 单纯从车辆的设计感、空间水平和品牌价值而言,这个价格不低,毕竟小型SUV本就是小众车型,运动型多用途车的卖点主要是空间,其次则是高高大大的车身给人带来的安全感;所以#1就只能依靠“运动性能”来体现竞争力,客观评价其动力表现倒是能给出好评。 后置后驱 200kw/343N·m 永磁同步电机 对于一辆小型SUV而言,这个标准确实不算低了,200千瓦相当于优秀的2.0T或3.5L-V6,扭矩也与后者的标准相当;虽说比高标准2.0T差一些,可是电动机恒扭矩(起步即可爆发最大扭矩)的优势能让加速变得更快。 #1的百公里加速成绩为「6.7s」,算是小钢炮喽。 车辆使用的动力电池是三元锂,这没有什么好吐槽的,电池组容量均为66kwh,但续航里程分别为低配535公里、高配560公里;平均百公里的耗电不足15kwh,这个数据有些“保守”,以这两台的动力储备和尺寸为参考,平均耗电量能控制在12-14kwh/100km之间略有些难度,在使用冷风的时候预计难以突破500公里,使用暖风的损耗当然会更大一些,这是通病。 这台车目前并没有了解到有使用什么特殊的节能技术,比如宽裕热泵或者脉冲加热等。 综上所述,精灵#1的特点目前看来是设计足够个性,性能比较强劲,前麦弗逊、后五连杆式独立悬架也应当能带来不错的体验;续航里程中规中矩,配置比较丰富,如果车身能够大一些则算是性价比挺高的选项了。 反之就要能接受这种小型车的空间,至于品牌算不算卖点则见仁见智。 精灵smart并不是“奔驰汽车”,Benz梅赛德斯奔驰是戴姆勒旗下的品牌,梅赛德斯没有什么典故,只是在戴姆勒奔驰经营困难的时候,前奥匈外交官给了奔驰汽车大订单,但提出了使用其小女儿的名字给汽车命名的要求,彼时的奔驰只能接受,所以才有了这个奇怪的名字。 smart则是戴姆勒奔驰和瑞士的一个时装表制造商合资创立的品牌,也就是斯沃琪,这是个挺一般的品牌;所以精灵汽车的定位其实一直都很低,在全球三大汽车市场里只能混迹欧洲市场,而在欧洲市场里也只是“不求人、老头乐”的定位,属于欧系大洋、欧系雷丁、欧系朋克多多之类的品牌,其实挺尴尬。 竞品分析 精灵#1走的是个性时尚路线,能与其竞争的选项当然也要个性一些。 1.AION V)(埃安),这辆车虽然是前置前驱,但加速能力还是挺强的, 普通版为7.6-7.9秒、旗舰版为6.9秒,尺寸标准为紧凑级;精灵#1的预售价是19-23万,在这个价格区间段里,AION V已经有纯电续航600公里、旗舰版702公里的选项,实用性不是精灵#1可比,车子看起来也很个性。 2.威马W6,同样为前置前驱紧凑级代步车,加速成绩为7.9秒,续航里程最低为520公里、最高为620公里,主打的也是实用。 3.欧拉朋克猫,预计起售价会重合精灵#1,中高配的价格会更高,因为这辆车的两驱版本也是后驱,其次多出了四驱选项;车辆必然会具备相当不错的性能,四驱版的操控感也会更理想;大马力后驱车其实并不容易操控,加之电机恒扭矩的优势,没有一定的驾驶技术是难以适应的,所以四驱很重要,驾驶技术差一些不如选前驱。 观点: 精灵#1的卖点还是“蹭奔驰的热度”,可是smart、戴姆勒奔驰和斯沃琪的关系早已经被汽车爱好者熟知,这些二三线外国品牌的价值不是那么容易包装出“高级感”喽,沃尔沃亚太就是个例子。所以吉利押宝精灵汽车其实又是个挑战,在国潮风掀起后,这些品牌能带来利好还是利空只有等待市场来评判了。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Smart首款纯电SUV细节曝光
为了用更低的成本开拓豪华小型纯电动市场,同时帮助Smart品牌脱离目前一直亏损的状态,2020年初梅赛德斯母公司戴姆勒集团将Smart品牌一半的股权转卖给了吉利汽车。吉利接手后,Smart品牌将推出一款采用吉利SEA平台打造的全新纯电动SUV车型,新车或于2022年上市。 新车的外观设计将由梅赛德斯-奔驰全球设计部门负责,从曝光的渲染图上看, 整体设计风格与此前法兰克福车展上亮相的Smart EQ非常相似;采用了封闭式的蜂窝大嘴进气格栅,并且能明显感觉到进气格栅的尺寸有所增大,会给人一种电动车配传统燃油车中网的错觉。经典的椭圆型前大灯组,内部光源则采用了三竖杠的造型,点亮后视觉效果更为明显。 车身侧面,采用了Smart家族标志性的C字型彩色轮廓装饰,上扬的车身腰线,都让新车增添了几分灵动。值得一提的是,新车虽然是Smart旗下最大的车型,但毕竟是款紧凑型SUV ,所以整体车长也就在4米左右。尾部设计则与现款Smart保持一致,回纹形尾灯,微微上翘的小尾翼,显得格外呆萌活泼。 除此之外,新车基于吉利的SEA浩瀚平台架构下打造而来。这个平台来头可不小,像沃尔沃XC40、极星Polestar 2等车型都是出自于此平台。如果新车基于此平台打造而来,那么就意味着尺寸可以扩展到最大化,放置更大的电池组,并且其续航表现至少都是在400km,甚至更高;完全可以满足你的日常通勤。 当然,大众最关心的还是新车的售价。毕竟是Smart品牌,价格应该不会太便宜;并且吉利有意向高端市场发展,这就代表价格肯定会上涨,大概率会超过十万。 目前国内微型电动车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大有长城欧拉、宝骏、长安奔奔E-Sart以及五菱宏光MINI EV等销量不错车型在,并且也看得出来都是来自咱中国自主品牌。而五菱宏光MINI EV更是凭借着超低的售价迅速走红,甚至打败特斯拉Model 3,摘得2020年电动车领域销量桂冠。相比之下,奔驰和吉利联合打造的全新Smart车型,在品牌上确实占有很大的优势,定位也会更高端,产品也会更豪华;但如果打价格战,似乎会非常吃力,毕竟花十万买一款微型代步车,似乎有点“奢侈”,国内的消费者还是更在意其性价比高不高。至于消费者到底愿不愿意为此买单,还得看其市场表现。 出处:头条号 @EV新动力 read more
充电8分钟跑1000公里?新能源汽车是真未来?
2020年,是新能源集体狂欢的一年。 蔚来的股价涨了20倍;特斯拉,10倍;比亚迪,5倍;电池龙头宁德时代,3.5倍…… 很多和新能源汽车沾边的企业,无论业绩是有多差,股价也都是鸡犬升天。 很多人开玩笑,买新能源车是亏的,但买新能源股票不仅不亏,甚至还能赚一套房。 新能源汽车究竟是未来,还是泡沫,我们一探究竟。 1 趋势 汽车的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 现在有人说,新能源汽车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如今,以蔚来为代表的中概股造车新势力,一路高歌猛进,短短两年,市值就已经超越了宝马奔驰,还有丰田。 几年的公司,干掉了一百多年的公司。 索尼的CEO吉田宪一郎曾预测,下一个十年的风口,就是新能源汽车。 相较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有诸多优点:节能、碳排放量小、电机效率高,安静…… 很多人在驾驶过新能源,都感觉操作如玩具一样简单,感受似德芙般丝滑。 另外,无论是欧洲,还是国内,均给出了扶持新能源的大政方针。 总结起来,就是“扶持新能源,打压旧能源”。 2019年4月,欧盟发布史上最严碳排放标准《2019/631文件》。 挪威、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设定燃油车禁售时间分别为2025、2030、2040、2040、2040年。 基于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成唯一出路。 中国这几年,对电动车的发展,更多的是采用扶持办法。 免购置税+企业补贴+绿牌不限行…… 多重利好,倒逼消费者,尤其是北上杭深这些特大城市的消费者购买新能源。 这样的政策让国内的新能源厂商笑得合不拢嘴。 一方面,过去十几年来,国产车一直在追赶,但一直被诟病。 根本原因就是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汽车部分,赶不上欧美日的传统车企,毕竟人家积累了一百多年的技术优势。 现在有了新能源,强行把对方和自己拉到同一起跑线上,自然是美滋滋。 另一方面,国家也把新能源当作重大科技项目,能给的优惠都给了。 有人开玩笑:现在的新能源车企,就是靠补贴赚钱…… 在此背景下,国内的车企纷纷立项,重点转向了新能源,试图“新道超车”。 传统欧美车企也纷纷寻找出路。 戴姆勒、福特、通用、本田、日产、大众等主流跨国车企,在全球进行新能源车型的研发。 百年大众跑到中国合肥来谈电池项目合作,放在过去十年,人们想都不敢想。 2 质疑 即便新能源汽车雷鼓喧天,但现实中,传统燃油车还是占据主流。 股价的“大跃进”,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有的投射。 相关的质疑也一直不断。 主要的质疑有三: 1.新能源真的环保吗? 2.电池技术安不安全? 3.车企急功近利,骗补造假。 去年12月,丰田掌门人丰田章男大声疾呼,他对当前正在兴起的“电动车革命”感到不满,而且电动车生产越多,二氧化碳排放越严重。 同时,章男还指出,如果日本政府全面禁止燃油车,会导致目前日本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大崩溃,导致数百万人失业。 其实说到新能源,丰田是走在特斯拉前面的。 早在上世纪,丰田就尝试过锂电池汽车,和氢能源汽车。 但因为技术不成熟,成本太高,丰田一直没大力推广。 […] read more
带着轻奢潮趣的灵魂!Smart拥抱纯电
不同于燃油引擎的轰鸣和汽油味,纯电车型如今给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标签,是没有尾气的绿色环保、自动驾驶的智能科技、极限加速的运动快感——人们对电动汽车的期待,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出行工具。 面对这样的期待,汽车厂商们对电动产品的定位和规划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智能配置更丰富、外型设计更潮流、品牌调性更年轻、充分满足城市出行需求……总之一句话,厂商们希望把握电动机遇,打造差异化的产品和品牌,去吸引更广泛的年轻用户。 于是,除了生来年轻和主打智能科技的特斯拉和造车新势力们,传统厂商的电动转型也呈现出一个有趣的趋势——原本小众、个性的大厂”副牌”,纷纷抢先一步纯电新生。大家熟悉的沃尔沃的Polestar极星、福特的MUSTANG”野马”、捷豹路虎的捷豹I-Pace就是典型代表。 不过细心的小伙伴们不难发现,以上品牌原本都是主打运动操控。它们转型电动的逻辑显然是着眼电驱动天然的高性能优势,延续对性能的追求。 然而,年轻消费者在购车时真的只是单纯地追求性能吗?零百公里5秒内的极限加速,对城市用车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的Z世代年轻消费者们,更熟悉和追求的是随时在线的互动交流、健康环保的生活态度和个性独特的自我表达。对他们继续单纯地”秀肌肉”,强调产品性能,显然只是停留在传统汽车的逻辑之中。 那么,电动转型之后,汽车品牌究竟该用什么样的表达来满足年轻消费群体对未来都市生活的想象? 12月12日至16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另一个充满独特个性的汽车品牌smart,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名为”超可能DE研究所”的未来出行互动体验展。继北京站之后,此次品牌全国巡展将登陆南京、上海及成都。下一站南京站将在12月31日至1月4日于景枫KINGMO商业购物中心举办。在这一系列的展览中,将展示面向纯电时代,smart在前瞻设计和技术创新领域中创建的”smart等式”。 破解smart等式 都说中国人普遍数学能力比较强,所以邦老师这次在研究所现场就尝试破解了一下smart针对未来出行给出的这道smart等式。四台不同时期的概念车,代表着smart品牌对于未来出行探索的四个方向,那么我们就按照时间顺序看看smart认为在未来出行中,哪些要素是最为关键的。 Concept Car 2011——Science 最早的一台概念车是Concept Car 2011,这是smart联合化工巨头巴斯夫共同打造的特种材料概念车,这台车上搭载了全球首款能够通过阳光产生能量的透光车顶,为车内多媒体设备和温度管理装置提供足够的电力。 对科学有所了解的同学应该都知道,材料科学是科学世界里最艰难的领域之一,每一种新材料的诞生都要付出难以估量的时间与精力,而Concept Car 2011在材料上的尝试表明了smart品牌对于科学的重视,每台车蕴藏的科技含量与车的大小无关,Science应该是每一台smart都拥有的灵魂。 Concept Car 2011车顶由可转化太阳能的材料构成 而这台概念车采用新材料的功能更让邦老师感兴趣,可充电车身材料的想法传达的是smart对电动汽车补能方式的思考,不能只是简单粗暴的扩大电池,而是要寻找更多元更巧妙的方法来为未来的纯电出行工具进行补能。所以,等到未来smart真正的量产产品上市时,邦老师非常期待smart会提出怎样的补能方法。 Concept Car 2012——Stars 这款特调”Alubeam Rouge”金属红的Concept Car 2012,被邦老师赋予了Stars的称谓,因为如此闪亮又前卫的设计,足以让她成为最闪亮的那颗星。巧妙的设计将大灯和进气格栅勾勒出了一张个性的前脸,极具运动感的车身曲线则时刻提醒着人们,都市出行就应该充满乐趣。车前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投影功能,配合车身两侧自带的扬声器,让车辆化身一个小巧的”移动影音室”。车顶配置的全透明玻璃穹顶,则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也能仰望星空。 前脸可爱的Concept Car 2012,引擎盖中央黑色部分就是投影仪 抬头仰望星空,低头享受影音,最浪漫的体验莫过如此了吧,未来的城市出行就不应该是单纯的出行,而是一种出行与美妙体验的结合,一种浪漫与惊喜无处不在的经历,这台Concept Car 2012就是你透过玻璃穹顶看到的那颗最闪亮的Star。 Concept Car 2013——Slick 取消车门、车窗、车顶,配备电动滑板和电动头盔,这是一台2013年就推出的smart概念车玩出来的高度。看到这台车之后,邦老师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场景就是在堵成一锅粥的马路上,邦老师停下车,拿出电动滑板和头盔,变身拥堵道路中的闪电侠,在无数人艳羡的目光中穿梭自如。这传达的就是第三个S,Slick,灵活、聪慧,又带着一丝丝狡黠味道的机智,是那种瞬间夺目的光彩。 而在这种Slick的风格中,传达的其实是smart对于产品设计的开放度,在7年前的概念中,就有放弃车门、车窗与车顶的大胆想法,这种开放的态度在传统主机厂身上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特质,反而是现在的很多新势力所擅长的领域,在对手擅长的领域击败他,邦老师非常期待这种开放的态度在未来的量产车上会得到怎样的体现。 Concept Car 2017——smart 最后是最新,也是最重要的一台概念车Concept Car 2017,邦老师将smart品牌本名用在了对这台概念车的评价上,因为这台车的确称得上smart,用最前沿的自动驾驶技术,描绘未来都市出行的蓝图。 具备L5级自动驾驶能力的Concept Car 2017 在当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这款造型充满未来感的smart可谓轰动一时——它具备了L5级完全自动驾驶技术。得益于集群智能和自动驾驶,车辆能够自动找到乘客并完成接驳。车内并没有传统的方向盘等操控设备,取而代之的是一块智能显示屏,让车内空间成为社交的第三空间。 smart用这款概念车勾勒了一副完整的2030年纯电共享出行的蓝图。除了自动驾驶之外,共享将成为未来出行的另一大特征,车辆将更多地扮演出行工具,而非私人物品,车辆的财产属性将逐渐消失,而共享属性将得到放大。当然,工具并不一定就是冰冷乏味的,未来的工具也会充满乐趣。 在车外,LED显示器取代了传统的大灯,可以变换多种情绪表达,而车前格栅屏幕能够显示不同信息,让车辆与行人进行拟人化交流。 这是邦老师最后决定用smart来评价这款车的重要原因。虽然这个功能并不复杂,但是让每一台车都拥有和人进行交流的功能,真的很赞。也许看到这块LED屏幕上显示出来的信息之后,不少人都会宠溺地称赞这台车真的very smart。而这种拟人化交流也在传达未来出行的一项重点内容,人机交互。随着深度学习的机器实现人格化,人与机器的交互将变得便捷而有趣。 […] read more
北方冬天,给火热的电动车市场浇“冰水”!
冬天电动车续航里程缩水所引起的市场不满,在笔者看来只是电动车行业的一个具体问题,但透过这个问题看,火热的电动车的市场,或许该到了降温的时候了。 中国电动车市场今年有多热?特斯拉仅一款Model 3在1-11月的销量就高达11.3万辆,比亚迪“汉”上市即成爆款,如今已月销过万,其中纯电版的占比在70%多;蔚来1-11月累计交付高达3.63万辆,同比上涨111.1%;小鹏汽车1-11月交付2.13万台,同比增长87%…… 资本市场,电动车企更是受到了全球资本的疯狂追捧。特斯拉市值几乎相当于丰田、奥迪、戴姆勒、通用四大车企市值总和。中国新能源龙头比亚迪的市值,也在全球车企中仅次于特斯拉、丰田、大众,高居第四名;造车新势力蔚来市值冲到全球第五,并与理想汽车、小鹏汽车一起,将奔驰、宝马等传统燃油车巨头甩在身后。连电动车产业链上的电池、电机、充电桩等相关企业,今年股价也连连上涨。 在去年年初新能源补贴政策大退坡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2019年销量同比下降了4%,是近十年来的同比首次下降。但今年后疫情时代,新能源市场却快速上涨,迎来了一个大爆发。以刚过去的11月份为例,国内新能源车零售16.9万辆,同比增量9.7万辆,同比增速136.5%,乘用车零售市场渗透率8.0%,已成为乘用车零售增长核心动力。 之所以出现一个V字形的大翻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一是明星车型特斯拉Model 3价格连续下降,撬动了更多的市场;二是国产精品电动车如比亚迪“汉”、小鹏P7上市后,对市场拉升明显;三是出现了一批定位精准,契合市场需求的电动车,比如A00级电动车宏光MINI EV 、瞄准女性用户的长城欧拉系列;四是相对于即将落幕的燃油车,代表未来的电动车,受到了媒体更多的关注,市场声量非常大。 在多重利好因素之下,目前的电动车市场可谓一片火热。不过这种火热,如今开始受到天气的考验。 随着最近天气的持续降温,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动车主吐槽电动车续航缩水的声音。一位石家庄比亚迪“汉”车主吐槽说:“真后悔买比亚迪“汉”!坐标石家庄。当初看中了他的刀片电池,25万多提的长续航版,NEDC号称续航605公里,结果现在天冷了实际续航只能跑300公里,差的太离谱了!” 一位特斯拉Model 3车主,其车辆充满电显示可以跑370公里,但是在行驶130.4公里之后,仅剩余90公里续航,其间还无缘无故掉过30公里续航。按照这位用户的实测,他的Model 3的真实续航可能都不到200公里。 知名汽车媒体人韩路也发微博表示:“北方冬天,基本都过零下了,电池又得自加热,车内还得吹暖风,是电动车续航的噩梦季节……基本上,大概看的话:50度左右电池的,实际也就能跑200,甚至不到,70度电池的实际能跑个280,不到300,80-100度的能跑个300-350。能跑到350以上已经挺了不起了,我Model3P,冬天基本也就300左右,剩那点里程就不敢跑了。” 寒冷的天气无疑会造成电池能量的快速衰减,并导致车辆续航能力的急剧下降。而续航问题又是电动车大规模普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虽然今年的上市的多款明星电动车,都以长续航为卖点,但其能否经得住这个冬天的考验,将关乎着这些车型明年的市场表现。而目前来看,并不乐观。 冬天续航里程缩水所引起的市场不满,在笔者看来只是电动车行业的一个具体问题,但透过这个问题看,火热的电动车的市场,或许该到了降温的时候了。这是因为,一方面电动车目前的产品力与燃油车差距依然巨大;另一方面,电动车企的火热程度,与其实力与能力并不匹配。 笔者从不否认,“燃油车时代即将落幕,新能源汽车时代来临已不可逆转”这一时代潮流。但即便是历史的潮流,走得太快,发展的过热,也一定不是一件好事。事情的发展,还应建立在其自身的能力成长的基础上。而电动车目前显然被过于高估,而传统燃油车又被严重低估。特别是在产品力上,电动车与燃油车相比,依然差距很大。 比如电动车虽然可以享受政策补贴,在一些大城市还有上牌优势,外加绿色环保,使用经济等特点,但相比燃油车几分钟加满油可以跑五六百公里,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长则十几个小时,短的也要1-2个小时。 而且,充电设备也不完善,很多小区的车库都不匹配充电桩。驾驶新能源汽车时,需要浪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在寻找充电桩的问题上。此外,燃油车完全没有里程焦虑的问题,但电动车主则需要经常提醒自己注意续航里程。 燃油车的技术经过百年来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驾驶体验也更为舒适,但电动汽车如今技术难言完美,一些电动车所谓的加速线性、刹车不晕等方面还在努力向燃油汽车看齐。另外电动车还夏天怕热自然,冬天怕冷续航里程缩水…… 种种问题,让电动车与燃油车相比,在使用体验上,有着巨大的差距。而这种切切实实的差距,会最终体现在市场之上。比如这个冬天,最冷的时刻还没到来,已经爆发了如此多的不满之声,这种声音,必然会影响到很多消费者的购车决策。 另外电动车企现在的火热程度,与其能力与实力并不完全相符,比如特斯拉年销量不足丰田汽车的三十分之一,收入不足丰田的十分之一,但市值却是丰田的近三倍;产品上市不到3年的蔚来、小鹏汽车,市值竟然碾压奔驰母公司戴姆勒……但仔细审视这些公司,包括特斯拉在内,其很多关键性的核心部件依然采购自第三方,其所建立的企业护城河并不是足够宽、足够深。 市场一时火热,可以遮盖很多问题,但如果带着问题快速发展,其结果很可能是对市场形成更大的杀伤力,因为早先获取的客户,会成为产品的反面传播者。而且一旦“风”停了,“潮水”退了,整个行业及市场会变得更糟。 或许从资本市场、到电动车企、到消费大众、到媒体……整个电动车行业,都该到了一个“降温”的时刻了。 撰文:汽车新纪元 @张磊 read more
德国在2020年前3个季度,纯电动车销量接近10万辆
数据报告显示,在政府电动汽车补贴政策下,德国2020年前9个月的纯电动汽车销量为9.8万辆,首次超过特斯拉所在的美国加州。欧洲和加州都在采取措施,逐步停止销售燃油车型。 图/大众汽车 据相关媒体报道,总部位于柏林的施密特汽车研究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德国今年前9个月的纯电动汽车销量为9.8万辆,比加州高出约三分之一。 德国的电动汽车销量今年预计将首次超过加州,一系列政府刺激措施将推动这个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领先于特斯拉所在的加州。 德国政府为每辆电动汽车提供高达9000欧元的补贴,此举推动德国的电动汽车销量达到挪威的两倍,而挪威则是人均电动汽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 德国市场超越加州对该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大众、戴姆勒和宝马来说是个利好消息,因为它们都在试图赶上特斯拉。 作为曾经的全球汽车创新领域的领头羊,这三家德国制造商的市值加起来还不到其美国竞争对手的一半。而特斯拉正在柏林附近建立一家工厂,以在德国本土挑战这三家公司。 欧洲正在采取前所未有的措施来逐步淘汰汽油和柴油汽车,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已颁布禁令,禁止英国从2030年起销售燃油车型。 德国也在上个月表示,该国将把购买电动汽车的现金激励措施延长至2025年,以扩大充电网络并减轻充电费用负担。 加州州长加文·纽森早在今年9月曾表示,为应对气候变化,加州将在2035年前逐步停止汽油动力汽车新车销售。 出处:中国能源报 read more
首台纯电版奔驰G亮相!启用全新专属车标,零百加速仅需3.6秒
说到经典的硬核越野车,可以说是北汽勇士,东风勇士,哈弗H9,北汽BJ212的新国产品牌,还是经典的吉普牧马人,铃木吉姆尼,丰田普拉多和三菱。帕杰罗,可以说他们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胜利。它受到许多车手的喜爱,并且说到最霸气的四轮驱动越野车,无疑很多人会想到经典的梅赛德斯·奔驰G级核心越野车。近日,梅赛德斯-奔驰G级硬核越野车的首款纯电动版本发布,新车的首次亮相给人以明亮的感觉。新车不仅使用了全新的专属车标,而且在更换纯电力后的性能也大大提高。它的零百加速时间仅用了3.6秒,可以说是充满了亮点。 “奔驰”计划增加一个电池供电的“ G级” BEV模型。这款纯电动G级EV将来将帮助梅赛德斯应对日益严格的车辆排放法规,并且固有地在SUV车型中使用,它更重,效率更低,污染更严重,并且预计将受到更多环保人士的批评。未来,可以继续确保这种经典的越野车的存在。 G-Class会排放多少碳?以当前改装的W 463汽车系列中最强大的AMG G 63模型为例。每公里的碳排放量为304克(304克/公里)。 梅赛德斯品牌母公司戴姆勒首席执行官奥拉·克莱伦纽斯(Ola K?llenius)在上届Automobilwoche大会上向媒体确认了G级电动汽车模型计划。“我们将为G级汽车实施电气化措施,同时升级该产品,我们将大大改善其碳排放性能之间的平衡。” 坚固而强大的G级汽车系列采用“车架式”结构,自1979年问世以来一直保持其Founder设计,由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斯太尔生产线生产。 当前的W 463改装G系列汽车系列于2018年初在北美国际汽车展上亮相。主要原因是美国仍然是G系列最大的消费市场,而新的G系列并非不仅更大,而且更轻。奢华感并没有消失。 由于G-Class仍然是非常利基的产品,自汽车系列发布以来,戴姆勒已经多次讨论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奥拉·科勒尼纽斯(Ola K?llenius)表示,只要他仍然在该集团中占主导地位,G-Class就会继续存在。“过去,我们一直在讨论离开或离开G-Class的决定,但是根据我目前的观察,我可以说,如果梅赛德斯有一天会制造出最后一款车型,那辆车就是G级轿车。 但是,Ola K?llenius没有提及G级电动汽车模型的发布时间表的详细信息以及有关动力传输系统的相关信息,并且这种纯电动G级模型预计将在未来提供。推出专门用于梅赛德斯电动车型的“ EQ”品牌。 出处:头条号 @汽车点点阿 read more
特斯拉、理想、小鹏、蔚来,到底哪家强?
2020年是新能源汽车开始大规模走向市场的一年。科技特训营的同学王巍,试驾了特斯拉、理想、小鹏、蔚来的电动汽车,在我们的私享群里分享了他的试驾感受。自己的亲身体验+深刻洞察,值得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思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 以下为王巍的驾驶体验分享。 今天全部试驾完了Tesla Model X,理想one,小鹏P7,蔚来NIO ES8。 感受一: Tesla定义了电动车驾驶操控的基本范式,其他品牌都在跟随,并尝试在细节和生态上超越Tesla。 感受二: 现阶段中国市场最大的赢家不是这四个品牌。是他们的电池主供应商宁德时代。Tesla在Model3低配版上用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据说在低温环境下电池衰减很大,不适合北方冬季),其他品牌均宣称用宁德时代的三元锂。 感受三: 四个品牌各自定位的市场和目标客户不同。 1. Tesla布局全球市场,产品覆盖中高奢Model3、Y、X、S、Roadster。 2. 小鹏G3P7主要布局中国,G3车型试探欧洲市场。G3三档,P7七档价格,以此锚定两档主销配置,价格策略效果明显,直杠Tesla的主销车型Model3。 3. 蔚来仅布局中国市场,NIO ES6,NIO ES8两档SUV车型,多种选配,价格在30多万到50多万之间,定位在中高人群。争夺的目标客户是该价位的油车换车族。这个价格区间利润相对丰厚,也必将是各大品牌争夺激烈的战争。 4. 理想one是油电混合动力SUV,只布局中国市场,给自己的定位是电增程,满电理论上可纯电行驶180KM,基本满足市内行驶需要,油电混合理论行驶800公里,满足远游需求,挂绿牌,不限号(北京除外)。结合30多万的车价,应该对于车牌照稀缺,限号的城市中端用户有吸引力。 感受四: 四个品牌除保险轮胎外使用成本不同。 1. 理想one使用成本有油车的保养费小保500多,大保1100多,油费,家充电费。整车除易损件终身保修。 2. 蔚来除易损件整车终身保修,家充电费,每月6次免费换电。 3. 小鹏电池,电机终身保修,其他除易损件5年或12万公里内保修。每年在小鹏充电站送3000度电,家充电费。 4. Tesla免费充电已经没有了,质保期终身是没有的,超充站价格已上调过了。 5. 厂家的所有美好承诺兑现的前提是厂家能长久有质量的活着。 感受五: Tesla的App注重功能与隐私,无社交功能。理想,蔚来,小鹏社交生态功能多。 在车载网络方面,除Tesla以外,理想三年内每月送20G流量;蔚来终身每月送8GB的4G流量,超量降速;小鹏终身每月送5G流量。这无疑是希望通过解除车主的流量焦虑,让自己品牌的车能成为车主除手机以外的第二信息中心。 而蔚来更与京东合作,使蔚来汽车可以在无人状态下接收车主的京东快递,成为车主的智慧移动快递箱。 感受六: 关于自动泊车。自动泊车Tesla没试。三个国内品牌中小鹏最棒,操作界面简洁,识别车位,倒车入位一次成功。 蔚来操作界比小鹏复杂,识别车位没有第一次就成功,倒车入位一次主动提醒人工接管,一次自动成功入位。 理想One反复多次尝试无法找到空车位。销售人员表示在加紧研发。 试驾之外,对新能源汽车的感受: 一、关于纯电动车推广的阻力。 蔚来的换电模式,Tesla也曾经尝试过,目的就是解决充电时间长的问题,对于充电时间不敏感的家用车,换电模式是否有广阔前景,要看国家是否会出台换电标准,或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或蔚来等的换电模组是否能成为行业事实标准等。 但在运营车辆的细分市场上,蔚来宣称的3—5分钟的换电时间或许有潜在刚需(蔚来的价格不是这个购买群体的菜,且换电站布局的数量和便利性也是重要门槛,与加油站汽车维修店合作是否是可行的方案?)。 前段时间出差,走过南昌,杭州,上海,海口,三亚。或许是巧合,我所乘坐过的网约车无一例外都是油电混合动力车,纯电续航50—100公里上下,价格都在10多万元人民币范围内,每公里行使成本比纯油车低30-50%不等。询问车主:为什么不选纯电车,毕竟运行成本更低呀? 车主们的经典回答如下: 1. 便宜的纯电车里程不够跑,里程够的太贵不划算。 2. 纯电车续航公里数太虚,实际跑了50公里,公里数掉80。(对此我有同感,Model X充到显示500KM,实际也就能跑350KM左右) 3. 充电站少,充电时间长,而加油时间短,不用绕太多路,有哪个客人愿意陪我绕半天路再充几十分钟电? […] read more
4款10-20万元电动车冬季续航能力测试
10-20万元电动车一直以来都是新能源汽车里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价格不高续航不错是这个定位交给我们的答卷,本文针对相对关注较高的4款车型作一下电池续航能力及耐用性测试。 read more
腾势中高端电动车市场启动在即
12月18日,比亚迪戴姆勒合资的腾势品牌,在北京建成第三家4S店。腾势在渠道拓展开始改变保守态度,预计明年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扩网,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read more
“钢铁侠”自白:特斯拉也曾经差点完蛋
别看特斯拉如今风光无限,其实从最开始,钢铁侠Elon Musk就曾预想过公司完蛋的那一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