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宝马
欧洲动力电池厂商Northvolt跟中国电池厂商抢客户失败
Northvolt会被中国电池制造商“生吞活剥”了? 今年初,当宝马对外招标160GWh电池订单时,肯定考虑过一家欧洲本土的明星电池企业。 这家企业正是电池独角兽Northvolt。 两名特斯拉前高管2016年创办了Northvolt,随后在大约7年时间内完成8轮融资,并从包括高盛、大众汽车、ABB在内的投资者处筹集了82.6亿美元。 这家估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欧洲动力电池国家队”——8月中旬生效的欧盟《新电池法》强化了这一角色。 甚至早在两年前,宝马就和Northvolt签订了价值20亿欧元(约21亿美元,当前汇率)的动力电池长期供货合同。 据称这能减少欧洲车企对亚洲电池供应商的“依赖”。 但近日的消息却显示,这一次宝马抛出的价值960亿人民币(按每瓦时0.6元价格计算,约合131亿美元)的电池大单,却跟Northvolt无缘。 据称来自中国的蜂巢能源、宁德时代分食了这块肥肉。 产能可能是Northvolt错失宝马订单的一个潜在因素。 直到2022年5月,Northvolt才向一个未披露名字的汽车制造商提供了电池产品,成为第一个实现商业交付的欧洲电池公司。 这次交付的规模同样没有披露。 该公司的计划是到2030年,在欧洲动力电池市场占据约25%份额(150GWh)。 迄今为止,Northvolt没有公开过电池装机数据。 包括SNE Research在内的行业机构,发布的电池装机榜单中也从未出现Northvolt的名字。 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浸淫电池超过20年的巨头级玩家相比,Northvolt想要打出的本土化和“绿色电池”优势,还没有兑现成市场竞争力。 绿色电池成为救星? 基于现实,宝马也很难在一桩迫在眉睫的交易中选择Northvolt。 今年上半年,宝马纯电动车销量达4.49万台,同比增长283%。 宝马自己也预见了电动车销量爆发的趋势,并于今年初把电芯采购量从原计划的120亿欧元(约合127亿美元),增加至超过200亿欧元(约211亿美元)。 宝马的采购量达到了160GWh,这已经超出了Northvolt到2030年150GWh的规划产能。 技术是另一个大问题——甚至Northvolt刚成立时就被一位车企高管质疑,称其会被中国电池制造商“生吞活剥”。 但还是有车企给了Northvolt机会。 2018年初,Northvolt才在来自日本的“外部合作伙伴”帮助下,制造出了第一个“测试电池”。 当时这家公司的全部员工只有100多人。 同期的宁德时代,研发技术人员为4217人,其中光是博士就有112人(2018年报数据)。 发展到现在,Northvolt有5500多名员工,不过宁德时代的研发技术人员也已经膨胀到了 17998 人,博士和硕士加起来也有3255人(2023半年报数据)。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甚至还布局了锂矿。 因为开采一个新矿山需要5-25年,没有多少欧洲企业愿意投资这种项目。 但在Northvolt创始人的彼得·卡尔森(Peter Carlsson)看来,这都不是问题。 彼得·卡尔森(Peter Carlsson) 他认为(当前)动力电池生产会造成大量碳排放。 所以他的公司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电池,同时推进电池回收业务,Northvolt得以生产出世界上最环保、(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锂电池。 Northvolt在瑞典和北美的生产基地,都设在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 在大众汽车集团2021年的Power Day(电力日)上,彼得·卡尔森表示Northvolt的一家工厂甚至会把融化的雪水收集来,为工厂发电。 彼得·卡尔森相信,在欧盟《新电池法》对电池碳足迹严格要求的情况下,他生产的“绿色电池”更有优势。 这地确让一些车企印象深刻。 但一位汽车制造商客户表示,“对车企来说真正关心的是:我什么时候能拿到电池?” 彼得·卡尔森也承认,客户对电池短缺的不耐烦情绪已经加剧,因此2023年对欧洲最大的工业初创企业来说是决定性的一年,“今年将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 规模难抵竞争对手 “我们的电价只有中国工业用电的五分之一。”彼得·卡尔森说。 他想向车企和投资者传达的信息是,Northvolt能把绿色和成本统一起来——车企当然欢迎环保,同时也对成本更敏感。 目前动力电池在电动车的成本中占到40%左右,车企并不希望这一比例继续上升。 但在Northvolt的产品只是小批量出货、难以实现规模效应的情况下,其在电价方面的单一成本优势难以体现到最终的电池产品中。 根据Northvolt官网提供的信息,目前其在瑞典有4家工厂(3家电池工厂和1家材料工厂),不过其中只有“Northvolt labs”和“Northvolt Ett”小批量投产。 位于波兰的工厂出货了储能系统,德国工厂2025年投产。 今年9月份,Northvolt又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规划了一个超级工厂,设计年产能60GWh。 […] read more
比亚迪2023年上半年的营收达到2601亿元,毛利率超特斯拉!
8月28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实现营收2601.24亿元,同比增加72.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9.54亿元,同比增加204.68%。上半年,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率为20.67%,较去年同期提升4.36个百分点,超过了特斯拉今年二季度的18.2%,同时也明显超过中国汽车行业10%左右的平均水平。 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比亚迪汽车业务实现营收2088.24亿元,同比增加91.11%;在比亚迪总营收中占比进一步上升至80.28%,较上年同期的72.55%提升近8个百分点。 2023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达125.56万辆,同比增长94.25%。同时,上半年比亚迪海外累计销量为7.43万辆,同比增长95.8%。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在国内整个汽车市场的市占率为10.6%,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市占率已经高达33.5%。 此外,根据调查公司MarkLines的数据,比亚迪2023年上半年全球新车销量实现同比近一倍的大幅增长,销量超过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和德国宝马,首次进入全球汽车品牌销量前十。 在研发方面,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研发投入高达142.4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4.7亿元增长120.2%。对比来看,造车新势力当中蔚来、理想、小鹏去年全年的研发投入基本保持在50亿至100亿元之间。 比亚迪表示,研发费用的增加主要是本期职工薪酬和物料消耗增加所致。据了解,截至目前,比亚迪拥有11个研究院、超9万研发人员,研发投入累计超千亿。曾有数据表明,比亚迪目前平均每个工作日递交19项专利申请,获得15项专利授权。 此外,比亚迪还强调,将继续深化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7月,比亚迪发布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以自研硬件、软件以及算法构建全栈自研整车系统级解决方案,被外界视作比亚迪发力智能化赛道的开始。 对于下半年,比亚迪表示,今年上半年,各品牌发展稳步推进,多品牌策略初见成效。财报介绍,依托于本集团核心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创新,本集团乘用车业务逐步形成由“比亚迪”品牌、“腾势”品牌、“仰望”品牌及“方程豹”品牌所构建的多品牌梯度布局,覆盖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全面满足用户多方位全场景的用车需求。 同时,比亚迪还强调了加速推进新能源车出海的战略。财报援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称,202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234.1万辆,同比增76.9%,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79.5万辆,同比增长1.2倍。新能源汽车业务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正逐步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销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比亚迪也加快了海外设厂步伐。刚刚过去的7月,比亚迪宣布将在巴西设立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加速新能源汽车在当地的普及与应用。 基于以上业绩增长及销量数据带来的良好预期,业内预计,比亚迪今年大概率能够突破300万辆的销量目标,并冲刺360万辆的翻倍增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8月28日早间,比亚迪还公告了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并购。 比亚迪及其控股子公司比亚迪电子在A股和港股同时公告称,比亚迪电子与捷普新加坡签署框架协议,以约158亿元人民币(等值22亿美元)现金,收购卖方位于成都、无锡的产品生产制造业务,包括现有客户的零部件生产制造业务。 据悉,目前卖方已于新加坡新设成立法人实体Juno Newco Target Holdco Singapore Pte. Ltd.(以下简称“目标公司”),并拟将目标业务重组至目标公司,比亚迪电子及其所属子公司(以下简称“买方”)将收购目标公司100%股权。比亚迪电子及捷普新加坡双方已于同日完成框架协议的签署。 出处:微信订阅号 @电动汽车时代 read more
特斯拉收购Wiferion,无线充电技术受关注!
据德国媒体Teslamag7月31日报道,特斯拉完成对德国无线充电公司 Wiferion的收购,收购价格高达7600万美元(约5.43 亿元人民币),该公司网站左下页脚现已显示“Tesla Engineering German GmbH 2023”,确认特斯拉为母公司。 Wiferion是一家专注于“非接触式充电和能源系统”的公司,为仓储等工业环境中的自动驾驶运输系统提供感应充电解决方案。 被收购后,该公司将充电、电池系统以及无电缆“智能机器人充电”列为产品,并自称“业内自动化、非接触式能源传输的领先提供商”。 在今年3月的特斯拉投资者日上,特斯拉全球充电基础设施负责人Rebecca Tinucci提出了适用于家庭和工作场所的潜在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6月有美媒报道,特斯拉要收购无线充电公司Wiferion,已经向德国有关部门登记了文件。 特斯拉二季度财报显示,在“业务合并”上花费了7600万美元,有人推测这7600万美元就是用来收购Wiferion。 Wiferion成立于2016年,2018年才正式推出产品上市,主要做ToB业务,凭借着低损耗无线充电,五年里拿下了上百家企业,售出8000多套设备。 Wiferion产品的能量利用率在93%左右,而且充电设备安全耐造,基本免维护。同时Wiferion还开发了一款数字能源管理系统——etaHUB,该系统可以访问无线充电板和电池的所有数据。 从公开信息来看,其技术更多应用于工业设备和机器人。因此无线充电技术可能会先被应用于特斯拉的造车设备或者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上。 能链研究院院长曹增光表示,特斯拉在电动汽车补能、超充桩建设方面比较领先,收购无线充电公司,与其战略比较契合。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董事长殷承良认为:“无线充电对于特斯拉,我想车是一个方面,既然买了这样的无线充电公司,将来给车提供无线充电的可能性是绝对有的。” 同时他也指出,马斯克既有车,也有储能,还有 Space X,所以对于无线电力传输这样的技术,不要一听到特斯拉,就只想车,在他的其他业务里,其实多多少少都能找到无线充电的用武之地。 就此事,汽车商业评论还咨询了提供直流和交流充电服务的瑞典巨头以及大众作为股东的开迈斯。ABB对汽车商业评论表示,无线充电和直流、交流充电业务不同,集团对待新技术也一直持鼓励态度,这次不方便发表任何企业观点。而开迈斯则对汽车商业评论表示,无线充电业务比较少被提及,暂不发表观点。 虽然Wiferion的无线充电技术可能暂时不用在特斯拉车上,但有其他公司已经在打现有车上是增加无线充电功能的主意。 7月12日,无线电动汽车充电公司WiTricity宣布推出面向汽车制造商的FastTrack集成计划,可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初始车辆集成,从而大大加快汽车制造商在现有和未来电动汽车平台上进行无线充电测试的速度。 无线充电将使用WiTricity Halo™接收器和WiTricity Halo™ 11kW充电器在OEM的电动汽车平台上全面启用和运行。WiTricity的FastTrack集成计划还可以帮助OEM开发经销商安装无线充电选项,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生产计划正在开发中。 2022年2月,该公司推出了特斯拉Model 3的改装系统。在欧洲,该公司正在与ABT e-Line合作,从2024年开始为大众 ID.4提供无线充电套件。 对于给现有汽车后装无线充电功能,殷承良并不看好。他认为,如果这样改装,整车结构、驾驶特性、安全性会发生变化,整车厂可能会将多年质保等售后服务废掉,出了任何事情,整车企业也将不再负责,相关的车辆保险可能也不会管,这种商业模式是行不通的。 如果该公司和车企合作,车企会把它作为一个零部件供应商,且技术上绝对不可能让第三方单独加一个什么,车厂一定要控制管理安全体系,将其完完全全与整车做整合。在他看来,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有可能成功的,但实际当中不太可能实现。 无线充电行不行 汽车无线充电补能,其实已经不是新鲜事,目前技术相对成熟,但商业化规模不大,支持无线充电的车型还比较少,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多。 从无线充电原理划分,主要有电磁感应电力传输(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 ICPT)、磁谐振电力传输(ElectromagneticResonance Power Transfer,ERPT)、微波电力传输(Microwave Power Transfer,MPT)和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Electric-field Coupled Power Transfer,ECPT)。用于汽车领域的多为电磁感应式和磁场共振式。 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通常分为供电和受电两部分。通常将一个受电线圈装置安装在汽车的底盘上,将另一个供电线圈装置安装在地面,当电动汽车驶到供电线圈装置上,受电线圈即可接收到供电线圈的电流,从而对电池进行充电。 磁场共振式无线充电系统主要由电源、发射面板、车载接收面板以及控制器组成,如图所示。当电源发送端电能感应到共振频率相同的汽车接收端时,由共振效应对电池进行充电。 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方式来看,又分为静态无线充电和动态无线充电。 静态无线充电是在电动汽车停驶过程中对其充电,而动态是在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对其进行充电。 动态无线充电技术主要是通过埋于地面下的供电导轨,以高频交变磁场的形式,将电能传输给运行在地面上一定范围内的车辆接收端电能拾取机构,进而给车载储能设备供电,可使电动汽车搭载少量电池组,延长其续航里程。 曹增光告诉汽车商业评论,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原理类似手机,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技术比较成熟,已经存在很多年。相较于插拔充电枪的有线充电方式,无线的优势是比较方便,甚至未来可以建成无线充电道路,边行驶边充电,与自动驾驶的适配性更强,同时避免了接触式充电需考虑统一接口的麻烦。 相较于有线充电,无线充电更安全,因为无线充电都是自动充电,用户不需要手动插拔充电枪,接触带电体的概率大幅度降低,触电风险也随之降低。 […] read more
王兴:中国高端车市场“BBA”即将被“理蔚华”顶替
2022的10 月第一天,各大车企纷纷公布了自己的最新「战绩」,其中理想汽车 9 月交付新车 11531 辆,蔚来交付 10878 辆,小鹏交付 8468 辆,赛力斯问界系列交付 10142 辆,「蔚小理」仅小鹏未破万。 作为理想汽车股东,美团 CEO 王兴也发表了自己对于国内造车新势力的看法:未来三年内看好理想、蔚来、华为,并且会打破奔驰、宝马,奥迪对国内高端车市场的领导地位。 截至目前,已公布 9 月成绩的车企包括:埃安 30016 辆;哪吒 18005 辆;理想 11531 辆;零跑 11039 辆;蔚来 10878 辆;问界 10142 辆;小鹏 8468 辆;极氪 8276 辆;岚图 2519 辆;智己 1019 辆。 来源:中关村在线 read more
宝马将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展开百亿欧元的合作
北京时间 2022 年 9 月 9 日,据宝马集团官微消息,宝马集团宣布将从 2025 年起率先在「新世代」车型中使用圆柱电芯。全新的电芯技术与基于全新架构的纯电车型完美匹配,不仅大幅提升能量密度、续航能力和充电速度,并在电芯制造中减少碳足迹和资源消耗。 据介绍,宝马集团已向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两家合作伙伴授予了价值超过百亿欧元的电芯生产需求合同。另据 CATL 宁德时代微信号消息,9 月 9 日,宁德时代与宝马集团宣布达成一项长期协议,从 2025 年开始,宁德时代将为宝马集团「新世代」车型架构的纯电车型供应圆柱电池。 根据协议,宁德时代将为宝马供应标准直径为 46 毫米的新型圆柱电池,这些产品将在位于中国和欧洲的两座电池工厂生产,每座工厂供应宝马的年产能高达 20GWh。此次合作宁德时代将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和再利用材料生产高性能电芯。 来源:网易科技 read more
传闻苹果将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Canoo
有报道称,苹果可能会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 Canoo。彭博社2022年5月15日报道称,苹果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 Kanu 的可能性很大。 Canoo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由宝马工程师创立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自主研发了滑板形式的电动汽车平台。它采用高度灵活的线控转向设计,可以开发更广泛的电动汽车,从电动汽车到货车、货运卡车和小巴。 虽然尚未推出商业化产品,但其技术实力正在获得现代汽车投资的认可,并影响现代E-GMP电动汽车平台的发展。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正通过并购积极参与商业模式开发,例如2019年自动驾驶技术初创公司Drive.AI被苹果收购,自动驾驶电动汽车项目初具规模。 此外,Canoo的业务连续性受到近期财务困难的威胁,也增加了收购苹果的可能性。 据评估,Canoo的电动汽车概念与苹果非常契合。Canoo去年发布的“MPDV(Multi-Purpose Delivery Vehicle)”多功能电动送货车平台是一个高度灵活的电动车平台,标配电池、电机和转向系统。Canoo 推出了一款配备 300 马力电动机和 80 kWh 电池组的 7 座电动货车和电动送货卡车的原型。它还提供了 L2 级自动驾驶,比自适应巡航控制高出一步。 最重要的是,它的特点是支持车型订阅型服务,而不是一种购买或租赁车辆的形式。消费者注册成为会员,每月支付一定金额租车。不必担心充电、保险或维护,只需在需要时使用车辆即可。 这不是Canoo第一次接触苹果。 2020 年,苹果在进行电动汽车开发项目的同时,还与 Canoe 讨论了技术合作和投资。当时,虽然没有达成最终协商,但苹果对Canoo的电动汽车平台技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出处:头条号 @郑谊 read more
Apple Car有最新消息:鸿海代工,售价10万美元起!
苹果Apple Car有重磅新消息。5月3日,据国外科技网站Notebook Check援引LeaksApplePro爆料称,苹果Apple Car可能将鸿海集团操刀生产,产品定位豪华级别、定价可能高于10万美元(约66.08万元),锁定与特斯拉电动车Model S车款竞争,预估最快2024年底亮相。 国外网友设计的Apple Car假想图,图片源自网络 国外网友设计的Apple Car假想图,是不是有点眼熟?图片源自网络 这样的Apple Car你喜欢吗?图片源自网络 众所周知,鸿海集团旗下富士康公司就是苹果iPhone最大的组装代工商,而鸿海集团自2021年以来已经在快速布局纯电动汽车领域,就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在为代工苹果Apple Car而做准备。 国外媒体还写道,Apple Car可能采用高阶钛金属材料制造车体,并且计划使用iPhone作为汽车钥匙。实际上,苹果的Car Key数字钥匙功能已与宝马、起亚等车企进行合作。因此,这一猜测并非空想。 苹果的Car Key数字钥匙功能已与宝马、起亚等车企进行合作 不过,3月份时曾有苹果产业分析师撰文爆料称,Apple Car团队已解散。此次又传出由鸿海集团代工,真是让人看得云里雾里,苹果造车,咋就这么神秘呢? 撰文:魏微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开舱方式犹如机械战警!林肯发布纯电车“Lincoln Star”
日前,林肯全新纯电动概念车Lincoln Star正式发布,其定位为中型SUV,将成为林肯未来量产的首款纯电车型。 新车整体风格科幻十足,不过考虑到目前渲染图中车辆没有门把手,C柱几乎弱化为一条线,预计离最终的量产车会有一定差距。不过从前脸勾勒的纹路,飞翼式大灯,以及LOGO来看,新车依然延续了目前林肯家族的某些设计元素。此外,不得不说林肯这款纯电概念车的造型与凯迪拉克的lyriq有一定相似之处,或许未来美系豪华纯电车型会流行这一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新车车头上方有一个凸起的小犄角造型,笔者预测未来或许会搭载激光雷达,可以对林肯纯电SUV的自动驾驶能力拭目以待。 从新车侧面来看,采用了对开门设计,同时前后备箱都能打开,尤其是车头前舱的开关方式非常前卫,整体视觉效果犹如“机械战警”。而车尾则采用钓鱼座造型,类似劳斯莱斯的经典设计。 Lincoln Star的内饰同样极具科幻感,除了方向盘意外,车内几乎取消了所有实体按钮,仪表和中控连为一体,延伸至副驾,形成贯穿式带鱼屏,与前段时间上市的林肯Z有一定相似之处。同时新车采用了类似宝马iX的水晶旋钮换挡。A柱和门板甚至加入了可亮点的菱形元素灯带。 目前来看,林肯的电动化脚步相比竞争对手们来说并不算快,当其他对手均已将产品投放市场,其首款将量产的纯电动概念车才刚刚亮相,而且从图片来看距离最终量产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所以,这款新车发布的最大意义,或许是让我们了解未来林肯纯电动的设计语言、产品特征,以及主打科技调性。 出处:头条号 @买车家 read more
理想的新款车型“L8”的效果图曝光
就在大家对于理想最新的全尺寸SUV理想L9议论纷纷的时候,理想的另一款新车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理想的第三款新车内部代号为X02,亮相后将取名为L8,也就说这款车的定位将小于理想L9,应该为中大型SUV。 目前已经有媒体通过网络上面曝光的谍照绘制出了理想L8的效果图。 从图片上面来看,整车在造型上保持着理想家族的设计,不过并不太清楚前脸信息如何。不过根据个人猜测,既然叫做L8也就意味会跟L9在前脸设计上保持一致。车侧的门把手进行了隐藏式处理,前翼子板会有两个突出的摄像头或者雷达来服务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车尾的尾灯进行了贯穿式处理,并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设计。 根据理想内部信息来看,L8的整车长度在5030mm,轴距为3000mm,所对标车型为豪华品牌的奔驰GLE、宝马X5和奥迪Q7等车型。个人估计售价在35万左右,来补充家族车型的价格区间。 动力方面,还是根据理想L9来猜测,L8大概率会采用理想第二代增程式平台,也就是宝马的4缸发动机和长城电机的组合,综合续航可以达到1315公里,同时还有全自研的旗舰级增程电动系统和底盘控制系统。除此之外,理想L8应该也会配有全自研的中央域控制器和一些智能娱乐系统,不过相比定位更加高端的理想L9来说,定位较低的L8应该不会有空气悬架、按摩座椅等配置。 目前关于这款车的上市时间,从有人爆出的理想汽车未来新车规划表来看。如果各项工作推进正常的话,理想L8将于今年10月亮相或者上市。按照理想的调性,上市之前肯定会一点一点地露出新车的相关信息。值得一提的是,理想将会把L8作为家族的主销车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款车很有可能会替代现在的理想ONE。 总的来说 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影响着产品迭代更新的速度。蔚来即将亮相的ES7就有不少人猜测会去接替家族的SUV车型,因为新车从外观和技术都进行了全面升级。以这个角度来看理想L8,定位中大型SUV,已经跟理想ONE有一定的产品重叠。更新的外观和更新的动力,都可以让其成为比理想ONE更好的存在。 那么你们觉得理想ONE有被淘汰的必要吗? 出处:头条号 @FlatOut嗜驾 read more
阿维塔11开始宣传了
去年11月15日阿维塔11亮相,时隔只有4个月,这台车就出现在了工信部产品公告上了,这个速度实在是让人觉得有点传神,不过同时也证实了,强强联手果然高效。 而欢呼声更大的还是网友,仅三张实拍带来的回应就是:有它何必Model Y。 虽然客观来说,Model Y确实是韭菜高手,那么阿维塔11又是什么地方引发了大家的兴趣? 这里先抛开阿维塔后背的三大资方,直接看产品。 细节决定身份 其实从这次公开的目录上能注意到几个细节: 首先是很少有汽车品牌将备案目录的车型拍摄得如此考究,优势是角度清晰,能有高级感,缺点是如果设计上有误差,会提前暴露无遗。 其次,从比例上看,量产的阿维塔11十分协调,宽体设计,略显低趴,特别是侧面线条有点阿斯顿马丁DBX的意思,此外超大轮毂、短前悬、车身的肌肉膨胀感,都预示着这台车不太简单,和去年发布会上看到的车一样,从形态上就会发现它起点不低。 都知道阿维塔最强的就是资源整合能力,外观由海外德国设计,并挖来宝马前设计师操刀,整体风格虽然保留着SUV的姿态,但极其有冲击力的轮廓,让它在SUV前面足以加上轿跑甚至超跑的形容词。 车长4.88米,轴距2975mm,算得上很实用黄金的尺寸,属于兼顾空间和灵活性的定位,比特斯拉Model Y的体量要大,和蔚来EC6比较接近,但不一样的是,这台车的性能却奔着保时捷Taycan而去。 还有更关键的是,Model Y为了刻意强调实用,然后在Model 3上去实现“整容”,相比阿维塔11这种原汁原味的野生美感,多少有点差距。 性能决定地位 数据显示,阿维塔11前后配置超大功率电机,前265匹、后313匹,叠加最高可达578匹,百公里加速轻松进入3秒俱乐部。 同时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离子电池,容量90.38kWh,能量密度高达180Wh/kg,让续航能达到600公里,而此后还有超过700公里续航的后续车型。 并且与保时捷相似的具备超高压750V及240kW充电,从30%充到80%只有15分钟,换句话说就是充电15分钟就够跑300公里。 此外今年大家都在卷的激光雷达,阿维塔11一来就配3颗,同时还配置了6颗毫米波、12颗超声波以及全车13颗摄像头的硬件,在400Tops的算力平台下,构建了十分顶级的感知系统。 所以,一串数字下来,直接会让人将这台车放在与蔚来的ET7、理想L9以及小鹏G9这样的档次上,属于那种当下配置满分的存在。 当然,目前来看,只能看出它炫富的一面,真在能否带来预期的驾驶质感和更高级的快乐,只有等到产品真正落成才能判断。 资源整合才是关键 不过话说回来,这点本事对于阿维塔11来说,太过于轻松,三大资方:长安、宁德时代、华为,每一家都是独角兽,随便整合一点优质资源就足以轻松立标。并且高管团队无论是设计制造领域还是营销和网络布局,都已经具备完整的生态链。 蔚来当年出道让无数巨头站台的现象,我相信大家可能并不陌生,而这次阿维塔可以说做得更加极致,三家母公司均为车圈龙头,虽然尚不了解阿维塔11驾驶姿态如何,但完全可以断定,它绝对拥有娘胎里最好的营养。 比如CHN智能电动车技术平台、宁德时代新一代CTP电池包,全系搭载华为HI(Huawei Inside)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智能座舱平台CDC、自动驾驶域控制器ADC…… 相较于目前的高端格局来看,阿维塔11明显更突出其全局性,无论是智能还是性能、品味还是个性。但恰恰是这样,又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例如高端市场也有像Model X这种虽然炫酷但水土不服的车型,但也有像高合HiPhi X这样能凭借炫酷受到好评的产品。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台车会卖多少钱? 如果仅从产品力的角度来看,放在传统德系豪华品牌上,至少是Taycan的水平,但国产高端不谈务虚,大家的认知是,有哪种实力就定哪种价格。 而阿维塔11无论背景如何强大,但毕竟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新势力,所以应该直接抛开溢价层面,根据车闻社判断,阿维塔11预计售价在40多起或许是比较理想的预期。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因为即使是高标准下,我们依然期待它带着一定的性价比,但可以预判的是,如果只拿来和特斯拉Model Y对标,那绝对是降维打击,估计它已具备碾压性的优势。 目前官方称第二季度上市,第三季度交付,这节奏对于阿维塔来说越来越快,没准好戏真的在后面。 出处:头条号 @车闻社 read more
特斯拉的行李箱前置的根本原因剖析
同样是纯电动汽车,只有小鹏P7和特斯拉的前机舱中间有个坑能放行李,但是特斯拉前机舱坑明显大很多,其他纯电动汽车前机舱都是有设备的,有的设备很小,很浪费空间,但也是占用着全部机舱。为什么特斯拉能把设备分散放置进前机舱空间,而绝大多数国产纯电动车就不能呢? 这其中不得不说到特斯拉的设计理念:因为特斯拉不是纯家用车,与是否是纯电平台无关。 设计前备舱,主要为了让汽车拥有一个相对协调的比例造型。这种审美来自燃油车的长期养成—引擎舱越长越大,姿态越优美,定位越高级。比如Mustang 2.3T限量版和宝马Z4 电气化之后,更小引擎有更大自由,选择不同的排布方式。为了延续燃油车时代的优美传统,以前备舱代替引擎舱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换句话说,这类车型都不太追求极致空间。 特斯拉Model S、Model 3(Model Y)采用前备舱的设计,更低的车身高度,营造了跑车、运动的外观,后果是侵占乘员舱的空间,尤其是将电池布置在底盘上,后排乘客头部空间表现不好。如果提高车身高度,灵动感就会消失,Model Y看起来就特别面包。 同样的例子有很多,福特Mustang Mach E也采用了前备厢。代入Mustang,福特会认为Mustang一直以来都是后驱、PonyCar的设计风格,所以Mustang Mach E也要有这种姿态。 要让人看到Mustang Mach E就能联想到这是Mustang,所以前备舱也是为了造型而存在的。 只是,Mustang Mach E要更聪明一些,为了照顾后排空间,设计了非常巧妙的车顶弧线,使肉眼看到的和实际存在的并非同一条。 同理,小鹏P7也是如此,至于那些既没有设计前备舱,又在造型上的妥协的车子,属实不知道到底在追求啥子。 那么,是不是没有前备舱,就不是纯电平台呢? 诞生于奥特能纯电平台的凯迪拉克LYRIQ也没有前备舱,将空调等零部件放置在原发动机舱位置,尽可能缩短车头,做到极致化的空间利用率。 美国人的思路是,把一个整体空间切割成几小份,会降低实用性,所以最大化了后排和后备厢。 通用打造第一台纯电平台车型Bolt时也是这种想法。因为正常人的思路就是,既然纯电可以做到纯平地板,电动机又非常小巧,那么缩小发动机舱,做一个空间非常大的家用车该多好?因此,Bolt没有前备舱,只是看起来非常面包就是了。 事实上,欧洲也有这种思路的土壤,大众在开发MEB平台,没有采用前备舱的做法,毕竟大众主要做的还是纯家用车。 与微蓝7思路几乎一致的ID.4,只是因为更长了,所以更高的车身高度和更短的发动机舱让这台车比例看上去还好。大众ID.4实现了,同级纯电动汽车远超同级燃油车的空间实用性。 前备舱到底实用不实用,其实没有争执的必要,本身就非常鸡肋,空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开启方式又不如后备厢感应式方便。福特认为前备舱有些鸡肋,在前备舱里开发了许多玩法,比如你可以放满冰块,塞一些饮料进去,完全不用担心浸水的问题。 出处:头条号 @66号汽车工坊 read more
新电机技术将电动汽车推向“下一层级”
《CarScoops》by Brad Anderson on February 3, 2022 YASA轴向磁通电机 当汽车工业迅速迭代、汽车厂家快速推出新的电动汽车的时候,并不只是电池包在进步,电机本身也在快速发展。 很多业界专家相信,在今后几年时间,电动汽车效率的提高不会仅仅是由新的电池包技术带来的,而同样会从电机和电力电子的技术进步得到提高。现在,有的汽车厂家如奔驰和雷诺相信电机的未来是轴向磁通电机,就像很多人相信动力电池的未来是固态电池一样。奔驰公司去年表示,电机不是一种大宗商品,而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技术,其中创新和专长将推动性能和细分。奔驰已证实将使用AMG品牌内部开发的轴向磁通电机。 对电机开发的一个疑虑是电机需要用到稀土金属。现在80%的电机使用永磁体,其中用到钕、镨、镝和铽等稀土金属。开采这些金属会产生有害废弃物,而且稀土的开采、加工大部分都在中国。雷诺和宝马使用的同步电机不使用这些稀土金属,但是不是每家车企都像这两家一样,比如沃尔沃的XC40 Recharge上的永磁体电机就有稀土金属。沃尔沃表示,该公司选择这样的电机是因为在目前,这个技术具有优异的效率、扭矩和能量密度。大众公司称,它在减少稀土金属的用量,并在研发不用稀土金属的电机。 雷诺ZOE电机 电机的开发不仅仅是影响到汽车的效率,还影响到汽车工业的职位数量。一个电动汽车的电机往往比一个通常的内燃机少用50%的零部件和30%的人工,而为了留住工作岗位,很多车企都在内部生产电机,雷诺已经在生产自己的电机,而奔驰、Stellantis、沃尔沃也都在开始自己生产电机。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