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2020-12-19 19:20 百度计划开拓造车业务”,这则新闻成为了近期汽车圈、科技圈、投资圈等关注的热点。 和同期“路边社”一年一度的小米造车谣言不同,百度造车的消息来自路透社。尽管百度方面表示:“对市场传闻不作评论“,但市场却给出了最为直接的回应,消息曝光当天,百度股价飙涨近14%,一年半来百度市值重回600亿美元。 消息显示,百度计划代工或与一家传统汽车制造商组建由持有多数股权的合资企业生产自己的电动汽车,目前已经与吉利汽车、广汽集团和一汽集团就相关可能性进行了洽谈,尚未达成任何协议。 对此,广汽表示已与百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有更进一步合作的消息会向市场披露;吉利方面表示不了解详情;一汽则未予回应。 百度的汽车矩阵早有布局 一则语焉不详的新闻,没有得到任何的官方确认的消息,却能在资本市场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投资者的信心来自百度多年来在汽车板块的大举布局,“百度造车”的消息让人 们看到了深耕多年的百度Apollo计划有望落地开启商业化运作的希望。 作为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之一的百度,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明显没能跟上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步伐,自2013年开始,整体营收和市值与阿里、腾讯渐行渐远。在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在内的AI人工智能领域布局,成为了百度重回巅峰的重要赌注。 此前,我们在《百度的汽车矩阵 一场错过移动互联的绝地反击?》一文中已经详细介绍了百度在汽车及未来出行领域的全面布局,百度的汽车矩阵相较阿里和腾讯布局更早,体系也更为完整。 在百度Apollo官网上,我们可以看到Apollo开源平台提供了包括“Robotaxi(无人出租车)、Minibus(微循环公交)、Valet Parking(自主泊车)、智能信控智能交通、车路协同智能交通、小度车载OS车联网、车联网智能车云、5G云代驾服务”等品类繁多的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相关的解决方案。 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架构,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自动驾驶开源平台。据官方消息,百度Apollo在2020年初拥有全球36000名开发者,177家生态合作伙伴,56万行开源代码,1237件智能驾驶专利数。测试车辆测试里程超300万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各地累计发放的两百多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中,Apollo已经拥有路测牌照数超过150张,覆盖北京、长沙、沧州、武汉、重庆、天津、保定、雄安等多个城市。 而在高精度地图、车路协议、智能信控、云服务器等智能交通领域百度也已经有相当规模的布局。 根据百度Apollo官网显示,包括一汽、吉利等与百度达成合作的OEM整车企业已经有三十余家。 此次与百度传出绯闻的一汽、吉利、广汽中,一汽与百度的合作最早,也最深入。

Read More

📅Published: 2020-12-18 22:52 说起百度,大家从直觉里的第一反应就是搜索引擎。“有问题,百度一下”或许是很多人在互联网记忆中最深的一句广告词。另外的印象或许就是近年来引起巨大争议的不规范广告了,比如医疗广告、赌博广告等等,还因此遭受了不少行政处罚和网友们“口诛笔伐”。就这么一家公司,和造车隔着十万八千里,突然间传出将和吉利汽车合资生产电动车,一般人绝对想不到。电动君刚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虽然也有惊讶,但也觉得是情理之中。 搜索引擎曾经是百度的主要业务,在互联网时代可谓是称王称霸。但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搜索引擎业务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高层动荡和股价不断下跌。可以这么说,搜索引擎业务已经没有什么盼头了。在事关企业生死的转型中,百度将未来押注在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上。 在无人驾驶领域,国内的领头羊恐怕就是百度了。百度的无人驾驶项目(Apollo)在2013年就开始研发了,是国内最早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Apollo包括了高精度地图、定位、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四大模块,并于2015年首次推出了无人驾驶测试车辆。要说目前最大的成果和应用,当属在北京地区推出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今年9月10日,百度宣布已获得相关批准,将在北京试点地区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北京用户可以在百度地图及Apollo官网上预约体验。随后,百度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将逐步在广州、上海、深圳等地陆续推出。除此之外,Apollo已经有了很大的应用规模,分别与广汽、威马、长城等品牌展开了深度合作。 在刚刚过去的12月8日的第二届百度Apollo生态大会上,百度集团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李震宇表示:“交通产业和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一遇的大变革。Apollo将聚焦‘智能’,通过智能化帮助车企造好车”。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帮助车企造好车”,这不正是前段时间任正非在华在为内部文件中提到的话吗?任正非在文件中还强调,华为不造车,但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但需要注意的是,华为不造车有“三年”的时间限制。那么三年期满之后呢?恐怕是真的要造车了。 巧的是,11月份长安汽车宣布将与宁德时代、华为共同打造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华为虽然自己不造车,但不妨碍利用ICT技术参与造车。 由此可见,此次百度传出将与吉利合资生产电动车也并非空穴来风。正如文章提到的:交通产业和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一遇的大变革,电气化和智能化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面。在这种历史条件之下,拥有数据和智能化优势的百度、华为跨界造车也不足为奇。 结语:在传统燃油车的时代,自主品牌确实比外国汽车巨头落后很多。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家几乎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未来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Read More

📅Published: 2020-12-10 09:39 早年间,电动汽车还被挂着“不靠谱”的标签,续航低、廉价感强是普遍现象。但近几年,随着我国电动汽车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传统品牌的电动汽车不光续航里程显著提升,产品品质也是步步高升。作为销量最高的两款中高端电动车,比亚迪汉与特斯拉Model 3成为更多消费者的首选。那么今天,牛车实验室就从安全结构和工艺水准的角度,看看NEDC续航里程550km的比亚迪汉EV(四驱高性能版)和445km特斯拉Model 3,到底谁的安全结构和工艺水平更加出众。 一、前后防护结构特点 1.比亚迪汉 让我们先看比亚迪汉,拆开比亚迪汉的前杠皮,露出的是和车身同色的红色防撞钢梁,钢梁中部有一道较深的凹陷设计,强度相比于普通的平面材料更高,抗扭性更强。 比亚迪汉的前拖车钩设计在了前纵梁上,在拖车时可以保证整个车身受力。前不久某品牌车型在拖车时直接将防撞钢梁拽下,这就是拖车钩没有安装在纵梁上,只有防撞钢梁受力的结果。 在前防撞钢梁后部设有吸能盒,吸能盒同样直接与纵梁相连。比亚迪汉在吸能盒上还设置了两道压溃诱导槽,在发生碰撞时,吸能盒可以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形状形变,从而更好得吸能,降低对纵梁和车体的损伤。 在左右吸能盒的外侧,我们还分别发现了一处金属盒,这是为防撞钢梁两侧特别加装的加强装置,是比较少见的设计。 2.特斯拉Model 3 拆开特斯拉Model 3的前杠皮,防撞钢梁采用了铝合金材料,是比较不错的设计,但与防撞钢梁连接的吸能盒无任何压溃诱导设计,在发生事故时会大大增加纵梁受损的几率,从而增加车主的维修费用。 Model 3的后杠防撞梁同样采用了铝合金材料,但防撞梁依旧没有吸能盒设计,取而代之的是一对金属底座。结构本就有设计缺陷,但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两个金属底座都各少了一颗螺栓。底座有螺栓孔,白车身却没有,这样的设计完全透露着“粗糙”二字,实在是让人不可理解。 二、机舱结构特点 1.比亚迪汉

Read More

📅Published: 2020-12-10 03:09 2020年,特斯拉股价一飞冲天,马斯克也打败盖茨,成了全球第二大富豪。然而,对于特斯拉的质疑,却始终萦绕:特斯拉到底是不是泡沫?5000亿美金的市值,不能用PE、PS估值,只能用PD拼胆率了。那么,特斯拉到底值不值?还能不能买?监测点是什么呢? 研究圈对特斯拉有个比喻,车轮上的iPhone,这句话,既对,也不对。特斯拉的确很像苹果,比如苹果的三大宝:终端、系统、芯片,特斯拉如今也都有了。这也是特斯拉过去十七年的三大战略主线:“产品-软件-芯片”。 围绕这三大战略,这17年,特斯拉一共推出了标志性的三代产品, 第一代Tesla Roadster 第二代Model S, X 第三代Model 3,Y 以这三代产品为基石,基本上以每5年为一个周期,特斯拉在每一代产品上分别建构了“产品力、软件力、芯片力”。而且,这三场战役特斯拉都打赢了,是非常成功的上半场。 但仅凭前三场战役,特斯拉只能说是半个苹果。如果要成为汽车圈苹果,挺近万亿美金俱乐部,那么特斯拉还需要打赢最后一战:生态之战。 特斯拉第一个让人惊艳的产品是2008年推出的Roadster跑车。这是特斯拉生产的第一辆纯电动零排放跑车。 Roadster由英国莲花汽车的Elise改装而来,特斯拉用了现成的底盘和车身结构,借鉴和引用其设计理念。它的外部车身采用了碳纤维材料构造,而底盘则由模压铝构成。这样赋予了Roadster 一个超级时尚的外观造型,还确保了车身的坚固性。 这辆车不仅外形够靓,性能也不错。特斯拉为Roadster设计了全新的电气动力系统,保留驾驶乐趣的同时,动力性能显著优于Elise,当时第一版可以在4.4s内完成零百加速。 2.0版本加速仅需1.9

Read More

📅Published: 2020-12-08 14:26 汽车圈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无论是比亚迪还是长安都经常说自己要做汽车界的华为,似乎汽车圈的苹果已经牢牢被特斯拉占据。事实也确实如此,特斯拉无论是产品力还是单车销量都稳居龙头,暂时没有人能够在品牌上打败它。 但是品牌溢价强,是否就意味着产品也同样出色呢?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在国产之后,特斯拉Model 3出现了大量的问题,比如被人诟病的品控,中控、车门以及各种开关处都充满了异响,甚至很多缝隙都不平整,完全不像一辆豪华车。 客观来讲,目前10万级别的国产车都很少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各大汽车论坛和车主群里,我们能够看到无数的车主在抱怨和吐槽,但似乎也只能无奈了之,即便是进行返修最后的效果也不尽人意。 如果是这些品控问题还能暂时忍受,那么电池问题就真的是击溃车主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更换了磷酸铁锂之后,Model 3再次降价,看似是利好车主,但是在进入寒冷的冬天后,无数车主反映,NECD468km的续航里程直接打了对折,真实的续航甚至只有200公里上下。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磷酸铁锂在冬天的缩水问题,这个原本是很难解决的,车主只能忍气同声,但是好巧不巧,比亚迪今年发布的刀片电池也同样是磷酸铁锂电池,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比亚迪汉高续航版(605km)在冬季的实测续航为390km-420km,要远远高于Model 3的磷酸铁锂版本,这也惹得很多车主不满。 最初因为品牌和相信特斯拉选择了Model 3可偏偏用了没多久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反观国内的比亚迪、小鹏、理想和蔚来反而是越来越强大,车主的心情自然不好受。可是令人诧异的是,这些问题频发之后,是完全没有影响到特斯拉的销量,反而是蒸蒸日上。 笔者认为,现阶段消费者已经逐渐理性,但是仍然有很多不愿意相信国产品牌,导致特斯拉的高傲和问题的不断爆发,希望消费者和车企都能认真思考,为新能源发展做出更过的贡献。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Published: 2020-12-03 12:01 智能汽车 最近资本市场,新能源“三傻”在大闹华尔街,互联网上也十分热闹,马斯克何小鹏两位创始人在社交平台上吵了起来。 11月20日,在广州车展上,小鹏汽车发布了一款“鹏翼版”全新P7,其CEO何小鹏透露明年将推出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汽车。当晚马斯克就在Twitter上嘲讽小鹏汽车软件模仿特斯拉,随后何小鹏则在微博强硬回怼,声称要将特斯拉打得找不着东。 去年马斯克还吐槽“激光雷达就像人身上长了一堆阑尾,阑尾本身的存在基本是无意义的”,“任何依赖激光雷达的公司都可能无疾而终”。按理说,激光雷达已经不在马斯克的视野范围内了,为何却在这个时候因为激光雷达而亲自上阵怼小鹏汽车呢? 有趣的是,在汽车圈子之外的华为也开始密集释放关于量产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消息。在今年广州车展期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华为的激光雷达已经成为车企抢购的爆品,并考虑在近期做一个激光雷达产品的整体发布。 为何马斯克要因为激光雷达打口水仗,为何巨头们纷纷盯着激光雷达?这都要从汽车的智能驾驶说起。 在《速度与激情8》中,大反派查理兹·塞隆为了抢夺核武器发射装置,用高科技黑入汽车智能驾驶系统,使得上千辆无人汽车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僵尸车”军团,在街头拦截俄国国防部长的专车,汽车巨浪在街头汹涌前进,画面震撼。 那智能驾驶究竟怎样实现的呢? 简单的说,就是给常规车加上智能驾驶模块,再连上通信网络。这个模块主要有三大核心功能:环境感知—计算决策—控制执行,分别对应于人的“眼睛-大脑-神经”。 它们的功能执行逻辑也很简单,非常像人类:走在路上,首先眼睛发现对面走来了一个人,然后大脑去决策怎么躲避这个人,最后是神经驱动肢体去绕开这个人。 智能汽车的眼睛主要是由摄像头、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GPS定位等构成,主要负责收集车身周边信息,确定车辆的位置。 智能汽车的大脑是在收到了眼睛传来的数据信息后,通过计算芯片+感知算法,去识别交通状况,然后分析计算出最优的路线。 智能汽车的神经是基于大脑给出的决策结果,对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电机系统等下达指令,控制车辆运行状态,执行驾驶路线。 而马斯克和何小鹏的争论点在于:应该主要用什么来当眼睛,激光雷达还是摄像头? 视觉方案模仿的是人眼,主要是靠“看”,相当于一个二维照相机。雷达方案模仿的是蝙蝠,是立体的“扫”,相当于一个三维照相机。 视觉方案的好处在于,已经相对成熟。以摄像头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等低成本元件,构成纯视觉计算,可以满足当前L2级自动驾驶的需求,典型代表就是特斯拉。 但摄像头拍下来的毕竟是二维图像,相比三维信息更难挖掘,需要更强大的算法、大量数据的训练和更长期的研发投入,并且会存在精度、稳定性和视野等方面的缺陷,暂时无法满足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要求。

Read More

📅Published: 2020-11-30 21:06 车载激光雷达的竞争,已经进入量产化阶段。近期,华为开始密集释放关于量产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消息。这意味着华为对于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的量产已经做好了准备。 今年广州车展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在接受车云采访时表示,华为的激光雷达已经成为车企抢购的爆品,并考虑在近期做一个激光雷达产品的整体发布。 车云菌了解到,华为希望打造一个业界领先的一站式智驾传感器产品系列,其中包含采用第五代技术的毫米波雷达,96线起步的激光雷达,以及5.4MP起步的高清摄像头。 华为的激光雷达定位为中距激光雷达,最远可达到150米的探测距离,其水平视野可达到FOV120度的视角,具有真正可量产商用的车规级能力。 “我们标准的高阶自动驾驶采用了3颗激光雷达,未来需要采用多少,和性能提升以及平台算力的要求有关。”王军透露。 根据华为的规划,其智能驾驶平台采用的是灵活可伸缩的平台架构。其标准的支持L3级自动驾驶的平台,将采用MDC600 Pro的计算平台,其算力可达300TOPs以上,最多可接入8颗激光雷达。在增加算力及传感器之后,将升级为MDC 900 Pro平台,将可以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能力。 而其减配算力和传感器之后,就可以变为MDC 300 Pro平台,支持L2+级辅助驾驶,并且也可以配备1颗及多颗激光雷达。 华为的量产激光雷达,体积很小,并不会像目前市面上用于L4级自动驾驶测试车那样顶在头上的那种360度环视激光雷达一样放在车顶。 根据车云的推测,华为智能驾驶标配的三颗激光雷达,将分布在车头前格栅处和车前左右两侧轮眉上方。 根据消息人士提供的图片显示,这套激光雷达已经搭载在一辆蔚来ES8上进行测试。这辆测试车上的是苏州牌照。 而根据华为方面的消息,华为智能驾驶的很多测试工作都在苏州完成,未来大部分汽车零部件领域业务将会在苏州布局。 价格具有竞争力

Read More

📅Published: 2020-11-30 18:16 前有特斯拉步步紧逼,后有国产造车企业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后来居上,在新能源市场的新一轮厮杀下,被媒体誉为”新造车势力2.0″的ARCFOX极狐品牌却在广州国际车展期间备受关注,一是斩获2020国际CMF设计奖等9大奖项,二是下一代产品极狐激光雷达车,代号HBT或将明年量产。 汽车市场的年末压轴大戏第十八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29日在广州拉下帷幕。作为中国三大国际车展最具影响力之一的车展,在距北京国际车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开展,同时又作为今年收官阶段国内最大型的汽车展会,可以说是”肩负重任”,成为车市”收官”与”走向”的风向标。 前不久,ARCFOX极狐首款车型αT正式上市,NEDC续航里程高达653km。新车共推出五款车型,售价区间在24.19万-31.99万元。作为ARCFOX极狐旗下首款量产车,上市仅仅一个月,凭借新合资模式、麦格纳百年豪华制造品质、著名设计师德席尔瓦亲手操刀的高颜值,一时间成为行业专家、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仅在2020年广州国际车展期间ARCFOX极狐αT 捧得了2020 最受关注高端纯电动精英座驾、年度年度创新车型奖和2020国际CMF设计奖等国际国内9大奖项。 其中,在2020国际CMF设计大会上,ARCFOX极狐 αT荣膺”2020国际CMF设计奖”,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期间,ARCFOX极狐αT获得”年度创新车型”大奖,ARCFOX BU总裁于立国还透露:”ARCFOX极狐最新款产品HBT将于明年上市,新车搭载3颗96线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3个超声波,算力达到352万亿次每秒”,引发了不仅汽车圈,也包括科技圈的广泛关注。 亮眼的整车品质和色彩 ARCFOX极狐αT诞生于蓝谷麦格纳智造基地,由拥有超过370万辆奔驰、捷豹等豪华车型制造经验,代表着世界顶级造车工艺水平的百年企业——麦格纳亲自打造,严格执行全球统一的”MAFACT”生产体系标准,在制造技术与在硬件层面为ARCFOX极狐αT进行世界高端水平的品质赋能。ARCFOX极狐αT采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式独立悬挂,50:50 的前后轴荷比以及全铝合金中空封闭截面副车架,由奔驰大G团队进行底盘调校。采用了完美平衡轻量化与安全性的”上钢下铝”混合车身结构,整车抗扭强度达5.5万Nm/°,欧盟认证最高安全车身标准,可谓欧范十足,横向对比来看,在同级别纯电SUV中的也是佼佼者。 ARCFOX极狐αT车身颜色的灵感,来自于大自然奇妙的变化,同样的物质却会因为不同的环境温度会创造出不一样的色彩。整车的颜色设计包含七种不同的颜色,有北欧格陵兰的冰灰,热烈奔放的熔岩红,海水冲刷过沙滩的冰河蓝,挪威森林晨曦时的迷雾棕,斯瓦尔巴的朗伊尔城,零下50°雪片的极狐白,极夜天空的星钻黑以及极光掠过后留下那点微光的极夜黑…正是因为北极所特有的极寒环境以及从零下59℃到0℃左右温度的变化,造就ARCFOX极狐αT独特的颜色灵感。 先进的IMC架构和智能座舱 ARCFOX极狐αT基于全球首个商业搭载5G技术的IMC智能模块标准架构打造,该架构获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认证,拥有超级拓展、超级智能、超级交互、超级进化四大特征。IMC智能架构的使用,让ARCFOX极狐αT科技感尽收眼底,后续也能够通过持续的OTA升级不断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不仅”智”在一时。 举个例子,ARCFOX极狐 αT从视觉、听觉、触觉、知觉上也能给驾驶者带来不一样的科技体验,是乘客在路途中也能感受未来科技。其中在”触”觉科技,使乘客身处于α-Cockpit全息座舱里,NAPPA真皮材质打造的零重力座椅可自动调整最舒适位置,完美的包覆感甚至让你能感到略微失重,就像陷入到客厅里的真皮沙发里一般完全放松。ARCFOX极狐 αT搭载一块全球最大的20.3英寸哈曼超宽 4K大屏,触手可及的科技感和智能感扑面而来,犹如科幻大片里的未来座驾一般,在长途旅程中可以享受完整的电影体验。同时,ARCFOX极狐

Read More

📅Published: 2020-11-28 17:53 马斯克从加入特斯拉的那天起,就开始了一条与传统车企发展截然不同的路,除了软件必须是自研外,其他的能合作都合作,如果市面上实在没有合适的产品,再自己研发。软件(电池管理、整车OTA、电控系统、自动驾驶)才是特斯拉的重点,甚至包括很多硬件的调用,都是特斯拉自己来做好接口和管理。 想象一个场景,如果特斯拉达到了自动驾驶的Level 4级,其他厂商没有达到,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具体到Level 4级这个级别,意味着我们在大部分环境下,再也不需要对车辆进行监控,车子完全具备自主行为能力了。可以自己去充电,可以自己规划导航,带你抵达目的地。是不是大部分人就需要这么一辆车? 特斯拉把电动汽车带到了自动驾驶的竞争快车道上 意味着未来的竞争其实只是在自动驾驶层面,就像我们坐飞机一样,从来没人管过飞机怎么飞来飞去的,甚至波音跟空客是谁并不重要。不管堵车与否,不管是否高速,总之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智能盒子,除了那些很想要体验驾驶感觉的那部分人,相信大部分人都愿意使用这种车辆。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特斯拉的竞争对手: 比亚迪:差不多算是传统车企了,虽然做电动汽车很多年了,但是软件技术上面应该还需要继续进步。这也是马斯克说的:比亚迪不是特斯拉的竞争对手。 华为:华为虽然在5G、芯片、手机上有不少领先,但是在车联网想做的太宏大了,想利用鸿蒙OS一统天下,这样带来的难度也很大,因此短期内也算不上特斯拉的竞争对手。 腾讯:是蔚来的幕后股东,还有自己的自动驾驶实验室,而且有足够的实力去冲击Level 4级的自动驾驶,也申请了很多自动驾驶的专利。 阿里:阿里巴巴专项投资于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暂定名智己汽车),而且也参与了小鹏汽车的投资,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国内也算是领先的了 百度:自动驾驶起步很早,基于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也一直在试验中,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特斯拉在国内的对手主要就是BAT,比亚迪和华为暂时还算不上特斯拉的主要对手,国际上估计还是苹果、谷歌,这些企业才是自动驾驶界的大玩家,而造车,其实只是借用了百年车企的经验。其他的造车新势力,说实话目前还是在追赶中,软件这一课得先补上吧。 特斯拉首先完成并发布了“软件定义汽车”,把电动汽车的快车道打造成了自动驾驶竞争的快车道,而且还凭借其软件体系暂时处于领先位置。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Published: 2020-11-21 10:56 近来网络上有一个话题讨论得非常激烈,那就是别人想方设法断我们芯片,我们却大力支持他们的电动车,到底是因为什么? 要说新能源汽车那个比较靠谱,大家一定会认为是A股的比亚迪和美股的特斯拉,本来比亚迪主攻的是中低端市场,现在要向高端市场进发了,特斯拉本来在高端市场,现在要降维,打击了原本不同赛道的选手,未来肯定要同台竞技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特斯拉却得到了中国的极大支持,在上海的落地用得几乎全是中国贷款,行政审批也是一路绿灯,享受了超高级的待遇。 很多朋友不理解,认为这就是胳膊肘往外拐的操作,但其实是有原因的?特斯拉的倒贴引进表面上是慷慨,但背后其实是国家下的一步棋,众所周知新能源是大势所趋,而很不幸在汽车这个行业依然是外国品牌的天下,进口的程度仅次于半导体。 国家不是没想过扶持国产的,太希望国产品牌崛起了,但结果大量电动汽车公司利用政策来获取利益去骗取专项补贴,而对整个产业的推动作用却非常小,这样做不行,发展速度太慢,想要拉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怎么办? 所以就想到这么一个办法给产业注入爆发力,招一个能引爆大众消费热情的品牌,而符合这个标准的放眼全球,只有特斯拉,特斯拉先国产再降价,国内的一滩死水就会彻底爆发。 的确特斯拉的引进给国产车带来了压力,但也倒逼了他们的成长。还记得10年前的手机市场吗?正是国家引进了苹果才倒逼了华为今天的地位,而且就像苹果吃不完整个手机市场一样,新能源的市场一个特斯拉也是吃不完的。 当我们复制到国产汽车并带动了一整条产业链的时候,市场的投票权可都在我们自己手里了,到时我国就建立了完整的新能源体系,主动权就完体在我们自己手里了,当然外资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只是我国给的甜头够多,心甘情愿各取所需罢了。 大家可还记得我们改革开放之前,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制造水平特别低下,很多日常用品都是从国外买来,买来的东西在命名的时候,都要加个洋字,我们那时就经常听到就有了”洋火”、”洋马儿”、”西洋镜” “西洋菜”、”洋葱头”、”西洋画”、”西洋服”、等等带洋字的货物,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几十年后,我国成了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这次的新冠也向世界展现了我国的强大制造力。

Read More

📅Published: 2020-07-20 14:27 车内“吃鸡”,随下随玩不卡顿。   摄:未来汽车日报 往返超400公里,驾驶时长超9个小时,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在海拔落差超1000米的滇藏线,深度试驾了比亚迪全新旗舰轿车车型汉EV的超长续航版尊贵型(前驱)以及四驱高性能版旗舰型两款车型。   摄:未来汽车日报 此次试驾路线是从云南省丽江市至香格里拉市,全程路线涉及高速、隧道、国道以及盘山公路等道路场景,经历了晴天、雨天以及大雾天气。试驾车型汉EV超长续航版尊贵型以及四驱高性能版旗舰型补贴后售价分别为25.58万元、27.95万元。   试驾车型关键参数摄:未来汽车日报 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EV续航表现究竟如何?车内智能网联系统的交互体验怎样?实际驾乘体验如何?请跟随未来汽车日报一起体验一下。 全程空调开启,续航里程越开越多 试驾行程开始前,比亚迪官方介绍其NEDC续航里程即实际续航里程,“NEDC的标准是全程不开空调,我们可以全程开空调”。 未来汽车日报在试驾长续航两驱版车型时发现,车辆行驶里程和表显消耗里程基本为1:1。其中全程空调温度19-22℃,导航功能开启,动能回收开至较大,行驶过程中还曾试验百公里加速性能、智能语音、娱乐应用等。   摄:未来汽车日报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我们驾驶四驱高性能版从丽江市(海拔约为2459米)行至玉龙雪山甘海子(海拔约为3100米)时,表盘显示电量仅剩8%还可行驶28公里。但甘海子距离丽江市区约31公里。 回程在车载4人及9件行李(3个行李箱,4个背包)的情况下,开启ECO模式(节能模式)及较大动能回收进行驾驶,续航里程不降反增,最高增至49公里。在开启空调以及导航的情况下到达目的地后,剩余里程显示为38公里。

Read More

吉ICP备2020006555号

diandong123.cn

⌜ 免 责 声 明 ⌝
本站仅为纯分享中国人民在节能减排、人类实现碳中和地球环保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网页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网友上传分享,站内短期缓存均为免费/无偿,无商业目的。
遇有侵害您合法权益之处欲申诉删改,可联络站务电邮处理(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