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智能汽车

  • 法拉第未来IPO计划曝光

    法拉第未来IPO计划曝光

    据美国彭博社报道,广受关注的美国共享智能出行生态公司Faraday Future(FF)通过特殊目的并购(SPAC)方式IPO的详细计划曝光。该报道称,FF将与一家名为Property Solutions Acquisition Corp.的公司合并,估值约为30亿美金,目前正在通过路演方式力图完成超4亿美金的PIPE融资的目标。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广泛关注,此前一直受困于现金流问题的FF有望通过本次成功融资上市筹到FF 91交付所需的资金,这家备受关注并且经历太多波折的公司有望上演一出逆境反弹的“大戏”。 其创始人贾跃亭的债权人信托也可以借此实现快速增值,从而有望更快地彻底完成百亿债务偿还,回国推动FF中美双主场战略落地,成立FF中国合资公司。  FF成华尔街争抢“最具投资价值标的” 据透露,FF路演已经持续了一周多,已经有大量投资机构参与了线上路演。一位参加FF近期PIPE路演的投资机构人士透露,由于FF拥有行业公认的先进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和治理架构,以及目前相对较低的估值,目前路演进行的十分火爆,多家美国和全球投资机构对FF形成“哄抢”的态势,很可能出现PIPE融资超募的情况。 2019年,在胡润研究院公布的《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中,FF以30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成功入选,位列全球独角兽榜单57位,仅次于估值350亿元人民币的美国电动皮卡初创公司Rivian。 根据FF的量产计划,FF 91将在完成新一轮融资约12个月以后正式启动交付工作。FF 81电动汽车以及未来车型和下一代核心技术的开发准备工作将在FF 91推出后进行。 据知情人士透露,FF除全力推进IPO上市工作之外,也在跟多家合作方洽谈多层次的战略合作,目前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上周,FF宣布任命有着丰富美国IPO经验的资深财务高管Zvi Glasman为其首席财务官(CFO),负责公司财务、投资者关系和资本管理。Glasman拥有30多年的专业经验和近20年担任CFO的经验,高端人才的陆续加盟,也为FF融资、产品量产交付起到了有利的保障,并大大提升了投资者的信心指数。  四大原因促使FF成近期最热投资项目 据悉,FF在美国近期的路演非常火爆,华尔街投资者非常踊跃,有投资人表示,“这是近期最热的一个投资项目。” 业内专家分析:其一,在当前造车新势力中,FF可能是遗落的明珠——在技术、产品、供应链以及团队上都具备成熟的积累,准量产车下线,意味着FF距离市场就差临门一脚,所以在资本获利周期上看最短。对于资本市场而言,FF也将成为美股市场最受关注,也是最具增长潜力的公司之一,相对于特斯拉以及其他新兴EV公司的市值,FF的市值增长空间巨大。 其二,在空白的高端电动汽车市场,FF大有希望。可以看到,目前低价电动汽车市场已经有了头部玩家,但是高端电动汽车势力却还在培育期——FF旗下的FF 91虽然已经发布4年,但在性能上在市场还没有可对标的对象。 其三,新能源汽车的新窗口期正在展开。2020年新能源汽车进入高速发展期,但更多的“热”在资本端,而非产品端。这意味着,真正的“以产品拿下市场”还未开始,FF产品够过硬,依然有很大的空间。 第四,新能源之上,互联网化、智能化、自动驾驶概念开始真正爆发。很多舆论焦点都集中在了新能源概念,但忽略了FF在智能汽车技术上的积累价值——而智能电车技术开始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新宠,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蔚来、小鹏都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发力。 中美双主场助力FF多维度抗衡特斯拉 有分析人士指出,无论从产品和技术实力及创新,用户生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施行合伙人制的顶层治理架构创新,还是从品牌的全球化程度上来看,FF绝对具备成为资本热捧对象的潜力,并成为最有可能多维度与特斯拉抗衡的公司。 在最近的一次分析报告中,专利数据分析公司Randolph Square IP(RSIP)提出,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Faraday Future拥有着多元化专利组合,在同类技术上比许多领先OEM厂商更加强大,尤其在关键技术上,FF的电动汽车专利组合与特斯拉不相上下。 RSIP认定,FF不断扩大的电动汽车专利组合在关键技术上与特斯拉不相上下。研究还发现,FF的专利组合已经获得了许多领先的OEM厂商的大量引用,这表明FF已经获得专利的相关技术是广为接受的。FF在全球范围内正在申请或已获授权的实用和外观设计专利约有880项,其中已获授权专利530项,对于一家成立仅5年的初创汽车公司来说,这个数量是同类公司中最多的。 此外,中美双主场一直是FF有别于特斯拉和蔚来、小鹏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家典型的美国高科技公司,创始人是中国企业家贾跃亭,因此天生对中美两大市场都保有敏锐的判断力和“主场”优势。 众所周知,上海工厂和中国销售的火爆是特斯拉股价狂飙的核心驱动因素,一旦FF中国落地成功,中美双主场的威力将会逐步显现。据了解FF中国落地项目正在全速推进中。 另外,创新型治理架构也给FF在公司文化和人才体系上奠定了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和成功基石。FF合伙人项目的落实,FF已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和美国科技行业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采用合伙人治理架构的公司,这一架构也得到了投资人的广泛认可。 FF如上市成功  贾跃亭还债承诺更进一步 经过一年的努力,2020年6月26日FF创始人贾跃亭在美国申请的个人破产重组程序完成,重组方案正式生效,同时债权人信托也正式设立并开始运营。如果FF如期IPO成功,意味着贾跃亭的债权人信托资产快速增值是可以预期的事情,这将会帮助贾跃亭债权人更早受偿。 上个月,贾跃亭债务处理小组一位负责人透露,贾跃亭债务处理小组已经完成第二批债权人守约证明书的全部签订,共涉及56家,其中涉及8家债权人向法院申请解除或删除贾跃亭为双限或失信被执行人的案件,该批所有涉及执行案件的债权人全部已经向法院提交解除材料。 据悉,接下来三个月,贾跃亭债务处理小组将与第三批债权人分别签署守约证明书,共涉及22笔合同。“一旦全部完成,之前向法院申请贾总双限或失信被执行人的债权人案件将有望大部分解除,这将为贾总未来回国推动FF中美双主场战略,包括助力国内融资都是大利好!” 该负责人说。 如果FF最终成功上市并且实现产品如期交付的话,那贾跃亭借此将实现“惊天大逆转”,这对于提升国内创业者信心和精神激励的作用巨大,而且贾跃亭个人坚持持续投入十亿美金用于FF的产品研发,这种产品技术创新方面不惜投入的尝试对于改善创业环境甚至商业环境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read more

  • 带着轻奢潮趣的灵魂!Smart拥抱纯电

    带着轻奢潮趣的灵魂!Smart拥抱纯电

    不同于燃油引擎的轰鸣和汽油味,纯电车型如今给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标签,是没有尾气的绿色环保、自动驾驶的智能科技、极限加速的运动快感——人们对电动汽车的期待,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出行工具。 面对这样的期待,汽车厂商们对电动产品的定位和规划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智能配置更丰富、外型设计更潮流、品牌调性更年轻、充分满足城市出行需求……总之一句话,厂商们希望把握电动机遇,打造差异化的产品和品牌,去吸引更广泛的年轻用户。 于是,除了生来年轻和主打智能科技的特斯拉和造车新势力们,传统厂商的电动转型也呈现出一个有趣的趋势——原本小众、个性的大厂”副牌”,纷纷抢先一步纯电新生。大家熟悉的沃尔沃的Polestar极星、福特的MUSTANG”野马”、捷豹路虎的捷豹I-Pace就是典型代表。 不过细心的小伙伴们不难发现,以上品牌原本都是主打运动操控。它们转型电动的逻辑显然是着眼电驱动天然的高性能优势,延续对性能的追求。 然而,年轻消费者在购车时真的只是单纯地追求性能吗?零百公里5秒内的极限加速,对城市用车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的Z世代年轻消费者们,更熟悉和追求的是随时在线的互动交流、健康环保的生活态度和个性独特的自我表达。对他们继续单纯地”秀肌肉”,强调产品性能,显然只是停留在传统汽车的逻辑之中。 那么,电动转型之后,汽车品牌究竟该用什么样的表达来满足年轻消费群体对未来都市生活的想象? 12月12日至16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另一个充满独特个性的汽车品牌smart,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名为”超可能DE研究所”的未来出行互动体验展。继北京站之后,此次品牌全国巡展将登陆南京、上海及成都。下一站南京站将在12月31日至1月4日于景枫KINGMO商业购物中心举办。在这一系列的展览中,将展示面向纯电时代,smart在前瞻设计和技术创新领域中创建的”smart等式”。 破解smart等式 都说中国人普遍数学能力比较强,所以邦老师这次在研究所现场就尝试破解了一下smart针对未来出行给出的这道smart等式。四台不同时期的概念车,代表着smart品牌对于未来出行探索的四个方向,那么我们就按照时间顺序看看smart认为在未来出行中,哪些要素是最为关键的。 Concept Car 2011——Science 最早的一台概念车是Concept Car 2011,这是smart联合化工巨头巴斯夫共同打造的特种材料概念车,这台车上搭载了全球首款能够通过阳光产生能量的透光车顶,为车内多媒体设备和温度管理装置提供足够的电力。 对科学有所了解的同学应该都知道,材料科学是科学世界里最艰难的领域之一,每一种新材料的诞生都要付出难以估量的时间与精力,而Concept Car 2011在材料上的尝试表明了smart品牌对于科学的重视,每台车蕴藏的科技含量与车的大小无关,Science应该是每一台smart都拥有的灵魂。 Concept Car 2011车顶由可转化太阳能的材料构成 而这台概念车采用新材料的功能更让邦老师感兴趣,可充电车身材料的想法传达的是smart对电动汽车补能方式的思考,不能只是简单粗暴的扩大电池,而是要寻找更多元更巧妙的方法来为未来的纯电出行工具进行补能。所以,等到未来smart真正的量产产品上市时,邦老师非常期待smart会提出怎样的补能方法。 Concept Car 2012——Stars 这款特调”Alubeam Rouge”金属红的Concept Car 2012,被邦老师赋予了Stars的称谓,因为如此闪亮又前卫的设计,足以让她成为最闪亮的那颗星。巧妙的设计将大灯和进气格栅勾勒出了一张个性的前脸,极具运动感的车身曲线则时刻提醒着人们,都市出行就应该充满乐趣。车前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投影功能,配合车身两侧自带的扬声器,让车辆化身一个小巧的”移动影音室”。车顶配置的全透明玻璃穹顶,则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也能仰望星空。 前脸可爱的Concept Car 2012,引擎盖中央黑色部分就是投影仪 抬头仰望星空,低头享受影音,最浪漫的体验莫过如此了吧,未来的城市出行就不应该是单纯的出行,而是一种出行与美妙体验的结合,一种浪漫与惊喜无处不在的经历,这台Concept Car 2012就是你透过玻璃穹顶看到的那颗最闪亮的Star。 Concept Car 2013——Slick 取消车门、车窗、车顶,配备电动滑板和电动头盔,这是一台2013年就推出的smart概念车玩出来的高度。看到这台车之后,邦老师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场景就是在堵成一锅粥的马路上,邦老师停下车,拿出电动滑板和头盔,变身拥堵道路中的闪电侠,在无数人艳羡的目光中穿梭自如。这传达的就是第三个S,Slick,灵活、聪慧,又带着一丝丝狡黠味道的机智,是那种瞬间夺目的光彩。 而在这种Slick的风格中,传达的其实是smart对于产品设计的开放度,在7年前的概念中,就有放弃车门、车窗与车顶的大胆想法,这种开放的态度在传统主机厂身上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特质,反而是现在的很多新势力所擅长的领域,在对手擅长的领域击败他,邦老师非常期待这种开放的态度在未来的量产车上会得到怎样的体现。 Concept Car 2017——smart 最后是最新,也是最重要的一台概念车Concept Car 2017,邦老师将smart品牌本名用在了对这台概念车的评价上,因为这台车的确称得上smart,用最前沿的自动驾驶技术,描绘未来都市出行的蓝图。 具备L5级自动驾驶能力的Concept Car 2017 在当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这款造型充满未来感的smart可谓轰动一时——它具备了L5级完全自动驾驶技术。得益于集群智能和自动驾驶,车辆能够自动找到乘客并完成接驳。车内并没有传统的方向盘等操控设备,取而代之的是一块智能显示屏,让车内空间成为社交的第三空间。 smart用这款概念车勾勒了一副完整的2030年纯电共享出行的蓝图。除了自动驾驶之外,共享将成为未来出行的另一大特征,车辆将更多地扮演出行工具,而非私人物品,车辆的财产属性将逐渐消失,而共享属性将得到放大。当然,工具并不一定就是冰冷乏味的,未来的工具也会充满乐趣。 在车外,LED显示器取代了传统的大灯,可以变换多种情绪表达,而车前格栅屏幕能够显示不同信息,让车辆与行人进行拟人化交流。 这是邦老师最后决定用smart来评价这款车的重要原因。虽然这个功能并不复杂,但是让每一台车都拥有和人进行交流的功能,真的很赞。也许看到这块LED屏幕上显示出来的信息之后,不少人都会宠溺地称赞这台车真的very smart。而这种拟人化交流也在传达未来出行的一项重点内容,人机交互。随着深度学习的机器实现人格化,人与机器的交互将变得便捷而有趣。 […] read more

  • 造整车,才算真苹果吧?

    造整车,才算真苹果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BT财经 电动汽车无疑是当下全球最热门的话题。 行业龙头特斯拉突破产量瓶颈后,股价已经突破6000美元,市值超过全球9大车厂加起来的总和。蔚来、理想、小鹏等新造车势力和传统车企,也纷纷加入战局,虽然目前更多只是赚吆喝,但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也一路飙升。 而据最新消息,全球科技巨头苹果公司也正式加入了造车队伍,提出要在2024年量产自动驾驶汽车,并使用自行研发的具有突破性的电池技术。 目前,苹果已经完成了Apple Car原型车的组装,几十辆原型车正在测试,可能明年9月亮相。 苹果正式入局后,会像当年用iPhone4颠覆手机行业一样颠覆整个汽车产业吗?   造车战略几经摇摆 苹果造车的话题可谓由来已久。 乔布斯在世时,他就吐槽过汽车的设计非常糟糕,认为苹果有平台去设计好一辆汽车,“汽车有电池、电脑和机械结构,iPhone上也有这些东西”。 iPod之父Tony Fadell透露,2008年乔布斯曾讨论如何打造一辆汽车、仪表盘或座位如何设计、通过何种方式启动汽车等。在去世前一年,乔布斯还曾与主打轻便和廉价车型的制造商“V-Vehicle”进行过磋商。 但苹果真正进军汽车领域是在乔布斯去世后。 2013年,苹果推出了“iOS in the Car”车载系统(后更名为CarPlay),合作伙伴包括法拉利、沃尔沃和奔驰,这是苹果首次把自己的软件搭载在其他公司的硬件产品。 第二年,又提出“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立志要打造一款完全颠覆汽车行业的智能汽车。为此,财大气粗的苹果大肆从克莱斯勒、大众、特斯拉等车企挖人,很快成立了规模千人的研发团队,研究范围包括机器人、动力电池、金属和材料学。 由于不满被挖墙角,特斯拉创始人兼CEO马斯克(Elon Musk)曾公开回怼说,苹果挖走的都是在特斯拉干不下去的,苹果是“特斯拉的墓地”。 但设计汽车的复杂程度显然远远高于设计手机,苹果造车项目进展并不顺利。 而且,在研发方向上,公司内部形成了“整车派”与“系统派”:前者以“泰坦”项目负责人Steve Zadesky为首,主张自行组装车辆;后者以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维为代表,认为应专注于电动车的核心技术自动驾驶系统,而不是整车。 由于内部意见分歧严重,缺乏清晰思路,“泰坦”项目一直磕磕绊绊。直到2016年Steve Zadesky离职后,库克才公开表态称,苹果将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 2017年至今,苹果的自动驾驶系统已经获得了100多项专利,仅2020年就有近40项。 这些专利涉及自动驾驶,智能车身、智能座舱、安全等方面,其中包括可以让前挡风玻璃变成大屏幕的AR-HUD技术,挡风玻璃上可以标注街景的名称和号码,车机上点选就能准确导航。 苹果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资金投入也很大,仅2020年的投入就多达190亿美元,而全球汽车业一年的研发经费也不到1000亿美元,苹果一家就占了1/5。 在业内看来,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的趋势不可逆转(虽然困难重重),而且各种新技术已经开始重塑汽车业,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升级需求。 苹果的消费电子产品,无论软硬件都有独到造诣,总能给消费者带来非同凡响的体验。加入造车队伍后,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积累、强大的品牌力、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以及庞大的服务生态系统(包括Apple TV、Apple Music、App Store和iCloud),苹果有希望像特斯拉一样重新定义汽车,并让Apple Car与其他产品截然不同。   代工还是自造? 此前苹果造车的消息传出后,一些研究机构和媒体分析认为该公司不大可能制造整车,而是通过出售自动驾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赚钱。 但种种迹象表明,苹果并不想之扮演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因为未来电动汽车就是一个装着轮子的大号智能手机,能够创造出更庞大的订阅和服务产品矩阵。 换言之,只有独立向市场提供整车,苹果才能把这个生态系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更何况,苹果是一家极度重视控制权的企业,不会甘愿将掌控权交给其他公司。 不过,任何加入整车制造队伍的科技巨头都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确保产量能跟上订单的需求。 此前特斯拉被量产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并迟迟不能盈利,就是前车之鉴。目前提出下场造车的科技公司,通常是与其他车企组建合资公司联手造车。比如百度,就传闻正与吉利汽车、威马等数家车企进行接洽,商谈合作造车。 当然,对苹果而言,要在几年内搭建独立的汽车生产线并生产整车,显然不现实。前期,它更可能将车身制造外包给原始汽车制造商,在上面搭载自己开发的自动驾驶系统、电池等关键零部件,这样才能确保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并在与其他电动车制造商竞争中保持优势。 据知情人透露,富士康和裕隆汽车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鸿华先进科技,正与台湾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寻求合作,目的就是为组装苹果汽车做准备。包括富田、和勤在内的多家台湾汽车零部件厂商,也已经被纳入苹果首批供应链,并准备最早在明年第二季度增加苹果汽车的零部件生产。 与此同时,苹果在美国的汽车生产线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已经初步敲定了技术路线、生产计划和产品参数,目前已经开始与汽车电子供应商展开初步的合作洽谈,包括和台积电合作开发自动驾驶芯片。 长期而言,苹果注定会像特斯拉一样,自建多个工厂,独立生产整车。   特斯拉的最强对手 对于电动车、自动驾驶和互联汽车系统的供应商来说,苹果的造车计划意味着新的商业机会、一系列投资的速度和规模的重大变化、以及更高的利润和市场估值。 比如,获比尔·盖茨支持的电池新创公司「QuantumScape」,在苹果造车消息传出后,股价连续飙涨,涨幅超过80%,十分惊人。 但对大众、丰田、通用这些正努力提升电动化的传统造车大厂而言,苹果的入局,却意味着它们在特斯拉之外又多了一个强敌。 大众集团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就表示,苹果这种手握雄厚资金的科技巨头发布自己的汽车,将会给汽车行业带来更大的挑战。 […] read more

  • 百度在造车?梁静茹给的勇气?

    百度在造车?梁静茹给的勇气?

    百度计划开拓造车业务”,这则新闻成为了近期汽车圈、科技圈、投资圈等关注的热点。 和同期“路边社”一年一度的小米造车谣言不同,百度造车的消息来自路透社。尽管百度方面表示:“对市场传闻不作评论“,但市场却给出了最为直接的回应,消息曝光当天,百度股价飙涨近14%,一年半来百度市值重回600亿美元。 消息显示,百度计划代工或与一家传统汽车制造商组建由持有多数股权的合资企业生产自己的电动汽车,目前已经与吉利汽车、广汽集团和一汽集团就相关可能性进行了洽谈,尚未达成任何协议。 对此,广汽表示已与百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有更进一步合作的消息会向市场披露;吉利方面表示不了解详情;一汽则未予回应。 百度的汽车矩阵早有布局 一则语焉不详的新闻,没有得到任何的官方确认的消息,却能在资本市场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投资者的信心来自百度多年来在汽车板块的大举布局,“百度造车”的消息让人 们看到了深耕多年的百度Apollo计划有望落地开启商业化运作的希望。 作为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之一的百度,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明显没能跟上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步伐,自2013年开始,整体营收和市值与阿里、腾讯渐行渐远。在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在内的AI人工智能领域布局,成为了百度重回巅峰的重要赌注。 此前,我们在《百度的汽车矩阵 一场错过移动互联的绝地反击?》一文中已经详细介绍了百度在汽车及未来出行领域的全面布局,百度的汽车矩阵相较阿里和腾讯布局更早,体系也更为完整。 在百度Apollo官网上,我们可以看到Apollo开源平台提供了包括“Robotaxi(无人出租车)、Minibus(微循环公交)、Valet Parking(自主泊车)、智能信控智能交通、车路协同智能交通、小度车载OS车联网、车联网智能车云、5G云代驾服务”等品类繁多的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相关的解决方案。 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架构,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自动驾驶开源平台。据官方消息,百度Apollo在2020年初拥有全球36000名开发者,177家生态合作伙伴,56万行开源代码,1237件智能驾驶专利数。测试车辆测试里程超300万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各地累计发放的两百多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中,Apollo已经拥有路测牌照数超过150张,覆盖北京、长沙、沧州、武汉、重庆、天津、保定、雄安等多个城市。 而在高精度地图、车路协议、智能信控、云服务器等智能交通领域百度也已经有相当规模的布局。 根据百度Apollo官网显示,包括一汽、吉利等与百度达成合作的OEM整车企业已经有三十余家。 此次与百度传出绯闻的一汽、吉利、广汽中,一汽与百度的合作最早,也最深入。 早在2017年7月,中国一汽就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汽车+互联网”的合作模式展开探索。百度DuerOS、CarLife等智能网联解决方案与中国一汽车载系统融合,同时一汽也深度参与百度Apollo计划。 随后,百度与一汽联手打造了L4级的红旗EV测试车辆,获得了5张北京自动驾驶牌照和45张长沙可载人测试牌照。这批红旗EV也成为了中国首批L4级自动驾驶量产乘用车;中国首批获得路测牌照的量产自动驾驶乘用车;中国首个正式Robotaxi落地运营的量产自动驾驶车队。 2019年7月Baidu Create 2019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在李书福和李彦宏见证下吉利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就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家居、电子商务等AI技术在汽车、出行领域应用展开全面战略合作。同时宣布,从吉利博越PRO开始,吉利汽车将开始全面搭载融合小度车载交互系统的GKUI19系统。 而百度和广汽的合作来的最晚,以至于百度Apollo官网上甚至还没有更新与广汽的合作。2020年12月,广汽集团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进行智能驾驶、智能车联、数字化营销方面相关技术及产业的开拓。 在路透社曝光“百度造车”计划后,刚刚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的广汽回应最显暧昧,但并没有涉及合作造车的相关信息。早已与百度深度合作的一汽以及吉利汽车则没有回应。 百度Apollo计划本身是一个开源的架构,前不久Apollo与威马合作的首款量产车型也已经发布。不过百度亲自下场造车的消息,目前仍迷雾重重。 百度造车究竟怎么玩? 在12月8日举办的“2020 Apollo生态大会”上,威马汽车带来了与百度Apollo平台深度联手开发打造的第三款量产车型,并表示新车将会在2021正式上市。 该车是此前威马EVOLVE概念车的量产版本,将在威马汽车黄冈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车生产基地生产。该车将率先搭载威马与百度Apollo联手研发的全球首个“云端智能无人泊车系统”(Cloud AVP),具备特定场景下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 而在此前,采用百度高精度地图解决方案的蔚来NOP高速领航功能也已经正式推出。不算相对成熟的车联网项目,百度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布局,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商用落地的阶段。 除了在自动驾驶方面布局还相对“零散”的阿里和腾讯,接连推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独立品牌HI和自动驾驶开源架构的华为,也是百度将面临的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不过,华为从开始涉足汽车版图之初就不断强调:华为不造车! 1、华为模式:深度参与助力车企“造好车” 即便这样,在整车领域我们还是看到了华为的身影。11月14日央视《第一发布》节目中,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宣布,长安汽车将联手华为、宁德时代,打造出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该品牌旗下高端智能产品也即将推出。 早在今年9月就有媒体爆料,华为或有意入股长安蔚来。此前,长安汽车已经通过增资将蔚来股份稀释至仅剩4.62%,蔚来退居幕后。此次曝光的长安旗下高端智能产品或借该企业而来。 虽然目前消息有限,尚不明确长安、华为及新加入的宁德时代的具体合作模式。不过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曾表示:“华为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 结合已有信息,华为预计将作为长安高端智能产品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通过与长安的深度合作助力新车在智能化方面提升产品力。 2、智己模式:阿里入股打造全新品牌 11月26日,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高调发布,同时宣布落户浦东新区张江智能园区。其中上汽股权占比54%,浦东投资占18%,阿里占18%,其他占10%。 在“斑马系统”与上汽深度合作之后,阿里巴巴与上汽的合作更进一步,共同出资打造了全新品牌智己汽车。 在拥有斑马智行、达摩院、高德、千寻位置等在汽车及智能出行领域的布局后,智己汽车成为看阿里巴巴汽车版图上的一块新的拼图。 上汽拥有长时间的整车制造、销售经验,在智能化方面也有不少的积累。而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智慧城市等领域有较深的积累。双方合作可以快速的让阿里巴巴在智能座舱、车联网以及自动驾驶方面的技术落地,同时也能让车融入到阿里巴巴在智能交通的布局中。 在汽车电气化的浪潮下,造车新势力雨后春笋般爆发后逐渐进入稳定蓄力的阶段,而传统车企的全新智能高端品牌开始大量浮出水面。随着岚图、埃安、智己等一批新品牌问世,新一轮全新品牌潮来袭。 特斯拉实现国产化以来,对于国内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培养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国内涌现出的新兴高端智能电动品牌,将进一步壮大国内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在产业链逐步完善的当下,打造全新智能电动品牌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3、滴滴模式:定制专用车型 11月16日,滴滴官方宣布比亚迪专为滴滴公司所开发的网约车专用车型D1正式发布,新车专为共享出行市场设计。 此外,滴滴还宣布将在2025年发布D1的换代车型D2。届时D2将会普及100万台并搭载自动驾驶系统。到了2030年,滴滴发布的DX将不再设置驾驶舱,完全做到自动驾驶。 滴滴作为国内共享出行市场的龙头老大,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自动驾驶相关的研发工作。不过目前定制的D1车型还属于更加务实的设计,针对出行市场的用车需求做了设计上的优化,而自动驾驶等目前尚不成熟的技术还处于规划中。 前文我们也已经提到,百度Apollo与一汽合作推出的红旗EV自动驾驶测试车队已经开始实验性的Robotaxi落地运营。百度未来如果经营无人驾驶出行平台,打造针对性的专用车型就显得很有必要。而滴滴与比亚迪合作,针对性开发出现市场专用车型便是可选的方案之一。 不过,百度Apollo计划中有开放的Robotaxi解决方案。未来百度是否会运营自己的Robotaxi车队与客户车队展开竞争尚不明确。 4、蔚来模式:代工(合资)生产自有车型 按照路透社得到的消息:“百度计划代工或与一家传统汽车制造商组建由持有多数股权的合资企业生产自己的电动汽车”。则明确指向了百度造车将会是生产百度自己设计的自有品牌车型,合资公司主要是“借用”对方生产资质等资源,甚至可能如蔚来一样选择代工生产。 目前,索尼、戴森(已放弃造车)等品牌都曾发布过自己设计的智能电动车型。同时大量消息指出苹果也有意推出自己设计的全新智能电动车型。 虽然当下尚没有看到百度有开始设计自己的“百度牌”电动车,但也并非全无可能。 百度Apollo开源,有必要自己造车? […] read more

  • 特斯拉的成功会是泡沫吗?

    特斯拉的成功会是泡沫吗?

    2020年,特斯拉股价一飞冲天,马斯克也打败盖茨,成了全球第二大富豪。然而,对于特斯拉的质疑,却始终萦绕:特斯拉到底是不是泡沫?5000亿美金的市值,不能用PE、PS估值,只能用PD拼胆率了。那么,特斯拉到底值不值?还能不能买?监测点是什么呢? 研究圈对特斯拉有个比喻,车轮上的iPhone,这句话,既对,也不对。特斯拉的确很像苹果,比如苹果的三大宝:终端、系统、芯片,特斯拉如今也都有了。这也是特斯拉过去十七年的三大战略主线:“产品-软件-芯片”。 围绕这三大战略,这17年,特斯拉一共推出了标志性的三代产品, 第一代Tesla Roadster 第二代Model S, X 第三代Model 3,Y 以这三代产品为基石,基本上以每5年为一个周期,特斯拉在每一代产品上分别建构了“产品力、软件力、芯片力”。而且,这三场战役特斯拉都打赢了,是非常成功的上半场。 但仅凭前三场战役,特斯拉只能说是半个苹果。如果要成为汽车圈苹果,挺近万亿美金俱乐部,那么特斯拉还需要打赢最后一战:生态之战。 特斯拉第一个让人惊艳的产品是2008年推出的Roadster跑车。这是特斯拉生产的第一辆纯电动零排放跑车。 Roadster由英国莲花汽车的Elise改装而来,特斯拉用了现成的底盘和车身结构,借鉴和引用其设计理念。它的外部车身采用了碳纤维材料构造,而底盘则由模压铝构成。这样赋予了Roadster 一个超级时尚的外观造型,还确保了车身的坚固性。 这辆车不仅外形够靓,性能也不错。特斯拉为Roadster设计了全新的电气动力系统,保留驾驶乐趣的同时,动力性能显著优于Elise,当时第一版可以在4.4s内完成零百加速。 2.0版本加速仅需1.9 秒,除超强加速性能外,升级版电动超跑搭载200千瓦时电池,续航达到620 英里(1000公里),“里程焦虑”的问题大大缓解。 在当时电动车还是个新鲜事物,Roadster的营销策略也独树一帜,它瞄准了美国的精英阶层和社会名流,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兼具科技感和社会责任的网红科技产品。比如大明星马特·达蒙就是Roadster的忠实粉丝。 这部分人典型特征是:爱环保、追潮流、不差钱。但有钱人的玩具也不是想当就能当的。Roadster能爆红,还跟起家位置脱不了干系,总部位于加州硅谷,而CEO马斯克又把家安在了洛杉矶,一个是极客胜地,一个是娱乐天堂,坐拥两个顶级流量天堂,可谓是出生就自带buff。 2018年2月,埃隆·马斯克把自己的红色特斯拉Roadster放在猎鹰火箭里成功地送入了太空,那张Roadster太空遨游的照片成了汽车营销史上的巅峰,前无古人,后面也很难见来者。对此,威马创始人沈晖曾表示,特斯拉不是不打广告,只是它的广告你学不了而已,特斯拉是真·凡学鼻祖了。 Roadster是特斯拉进军电动车领域的开山之作,也是埃隆·马斯克入主特斯拉第一个比较能拿出手的成熟汽车终端。Model 3大放异彩之前,Roadster算是独撑特斯拉的孤独战士。到2012年停产时全球累计销售了2450辆。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这么评价Roadster的历史地位:“Roadster让特斯拉掌握了自己开发一个终端的能力。” 但Roadster开局之战背后也是不小的代价,整个开发过程耗时4年半,研发投入达1.4亿美元,2000多辆的销量,连丰田的小数点都赶不上。接下来要上场的第二代产品Model S和X,不仅要在产量、综合性能上更加突出,他们还肩负特斯拉更重要的一个任务:做汽车软件集成。 2012年特斯拉交付了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汽车——Model S。提起Model S,不少老车主会首先想到那个17寸的中控大屏,全液晶仪表盘,触屏操作……这些都颠覆了以往对汽车内饰的认知,这背后依赖于它的软件系统Version。 汽车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OS)被比喻为“汽车的大脑”,而足够智能的操作系统,是汽车下半场的竞争的重要战场。过去功能车是一块板砖,往后智能车是一个机器人。 特斯拉的操作系统 Version 基于 Linux 内核深度改造而成。这是一款开源系统,因此,特斯拉可以不再依赖于软件供应商,而是自己掌握堆栈开发,一旦发现问题即可通过 OTA 进行快速修正与升级,提升用户体验。 特斯拉的操作系统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探索——绽放——竞争。 第一阶段:V4-V6(2012—2015) 第二阶段:V6-V7(2015——2018) 第三阶段:V8-V10(2018——至今) 有趣的是,2012年第一版软件系统并不叫做V1,而是V4。V4-V6可以看作是特斯拉软件进化史的第一阶段。2015年,特斯拉首次在Model S上使用了Version5,并通过 OTA技术对其操作系统进行了多次重大升级。 接下来一个关键点是2015年10月特斯拉推出的V7.0版本,可谓一箭双雕。不仅起到了给1个月后发布的新车Model X造势的作用,并且V7版本加入了新的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包含自动车道保持、自动变道和自动泊车三大辅助驾驶功能。 软件功能的推出,也让特斯拉的硬件设备有了用武之地。其实在V7.0推出之前,每一辆Model S就已经配备了前视摄像头、雷达、360度超声波传感器,只欠V7.0这个东风。 过去,整车厂就是一个制造业公司,加上软件系统后,现在逐渐向“出行服务公司”靠拢。比如,2020年和 2025年特斯拉软件收入预计分别为19 亿美元、216亿美元,分别占汽车销售业务营收的7%、18%[2],软件收入赋予特斯拉远超同行的盈利能力。 以OTA为例,Model […] read more

  • 智能汽车的下一仗 ~ 激光雷达(LiDAR)

    智能汽车的下一仗 ~ 激光雷达(LiDAR)

    智能汽车 最近资本市场,新能源“三傻”在大闹华尔街,互联网上也十分热闹,马斯克何小鹏两位创始人在社交平台上吵了起来。 11月20日,在广州车展上,小鹏汽车发布了一款“鹏翼版”全新P7,其CEO何小鹏透露明年将推出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汽车。当晚马斯克就在Twitter上嘲讽小鹏汽车软件模仿特斯拉,随后何小鹏则在微博强硬回怼,声称要将特斯拉打得找不着东。 去年马斯克还吐槽“激光雷达就像人身上长了一堆阑尾,阑尾本身的存在基本是无意义的”,“任何依赖激光雷达的公司都可能无疾而终”。按理说,激光雷达已经不在马斯克的视野范围内了,为何却在这个时候因为激光雷达而亲自上阵怼小鹏汽车呢? 有趣的是,在汽车圈子之外的华为也开始密集释放关于量产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消息。在今年广州车展期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华为的激光雷达已经成为车企抢购的爆品,并考虑在近期做一个激光雷达产品的整体发布。 为何马斯克要因为激光雷达打口水仗,为何巨头们纷纷盯着激光雷达?这都要从汽车的智能驾驶说起。 在《速度与激情8》中,大反派查理兹·塞隆为了抢夺核武器发射装置,用高科技黑入汽车智能驾驶系统,使得上千辆无人汽车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僵尸车”军团,在街头拦截俄国国防部长的专车,汽车巨浪在街头汹涌前进,画面震撼。 那智能驾驶究竟怎样实现的呢? 简单的说,就是给常规车加上智能驾驶模块,再连上通信网络。这个模块主要有三大核心功能:环境感知—计算决策—控制执行,分别对应于人的“眼睛-大脑-神经”。 它们的功能执行逻辑也很简单,非常像人类:走在路上,首先眼睛发现对面走来了一个人,然后大脑去决策怎么躲避这个人,最后是神经驱动肢体去绕开这个人。 智能汽车的眼睛主要是由摄像头、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GPS定位等构成,主要负责收集车身周边信息,确定车辆的位置。 智能汽车的大脑是在收到了眼睛传来的数据信息后,通过计算芯片+感知算法,去识别交通状况,然后分析计算出最优的路线。 智能汽车的神经是基于大脑给出的决策结果,对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电机系统等下达指令,控制车辆运行状态,执行驾驶路线。 而马斯克和何小鹏的争论点在于:应该主要用什么来当眼睛,激光雷达还是摄像头? 视觉方案模仿的是人眼,主要是靠“看”,相当于一个二维照相机。雷达方案模仿的是蝙蝠,是立体的“扫”,相当于一个三维照相机。 视觉方案的好处在于,已经相对成熟。以摄像头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等低成本元件,构成纯视觉计算,可以满足当前L2级自动驾驶的需求,典型代表就是特斯拉。 但摄像头拍下来的毕竟是二维图像,相比三维信息更难挖掘,需要更强大的算法、大量数据的训练和更长期的研发投入,并且会存在精度、稳定性和视野等方面的缺陷,暂时无法满足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要求。 雷达方案可以创建出清晰的3D图像,通常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晰,抗干扰能力也更强,可以满足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要求,但成本也更高。通常以激光雷达主导,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元件,典型代表为谷歌Waymo、国内的百度Apollo。 根据结构,激光雷达分为机械式、固态式和混合固态式三种,可以说是传统版、高配版和市场版三种路线。 机械式激光雷达当前技术最为成熟,通过机械旋转360°扫描的方式收集信息,所以转得越快,收集的信息越多。但因为里面机械部件太多,调试装配复杂,生产周期长,成本很难降低,并且机械部件在真实路况下比较容易损坏,难以符合车规的要求。 固态式激光雷达属于“高富帅”版,分为OPA和Flash两种,都不需要机械部件,但当前技术都不成熟。前者技术原理和战斗机的相控阵雷达类似,量产成本很高。后者原理是快闪,可以一次性完成对整个场景的3D绘制。两者都是明日之星,现在汽车还高攀不上。 当前,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是最有希望快速落地的方案,它把所有的机械部件集成到单个芯片上,通过电路来控制旋转,所以雷达本身不需要大幅旋转,真实路况下不容易损坏,量产能力大幅提高,在芯片摩尔定律助力下,未来量产成本有望降低至数百美元。 随着未来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咨询机构Yole预计,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出货量约470万个,销售额约61.9亿美元。 激光雷达看起来这么美,为何各家车企却并不见得对此有多狂热呢? 说白了,现在车上装激光雷达,账还是有点算不过来。 马斯克曾说“激光雷达,免费他都不用”,他想从算法上解决视觉信息的处理问题。 马斯克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马斯克认为车和道路都是为人类设计的,人的视觉加大脑处理信息的模式可以安全行驶,那么自动驾驶也可以做到。雷达是人都不具有的感官,干嘛要装,这不是正常人拄拐杖,多此一举吗? 但更可能让马斯克看不上的原因是当前激光雷达成本高昂,是视觉解决方案的十倍以上。以Velodyne的激光雷达为例,16线束的激光雷达需要约4千美元,64线束的更是高达8万美元,相比之下,摄像头自动驾驶的硬件成本才几百美元。 一个激光雷达价格顶的上两辆Model3,这种烧钱玩意,马斯克自然不感冒。 小鹏则在考虑打安全牌来和特斯拉竞争。小鹏声称之后要采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的融合方式来搞自动驾驶,简单来说就是加满装备跑得更快更稳更安全。 可即使激光雷达能满足L3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要求,高昂的成本,小鹏汽车又该如何应对呢? 小鹏自己的答案是其一直在培养自己的供应商,通过提升订单量可以大幅降低制造成本,也可以增强自己的议价能力。但除了这个答案之外,显然华为的入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变量。 就在小鹏和特斯拉互怼之际,华为也透露在研究激光雷达,目标是短期内开发出100线的产品,并在未来将成本降至200美元,甚至100美元。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还声称,“特斯拉现在能做到的事情,我们都能做到”,正在将华为的兵团作战应用于激光雷达。 简单的说,小鹏直接挑战低价激光雷达可能有点悬,但华为的入局让这场争论出现变局。 此外,今年8月大疆宣布可以量产千元级别车用激光雷达,适用于L3、L4级别自动驾驶。Horizon和Tele-15的价格分别只要6499和9000元,相比于Velodyne的几万、几十万元已经非常便宜了,这可能也是小鹏的底气来源。 如果未来一两年激光雷达价格大幅下降,“免费也不用”的特斯拉仍然继续坚持自己的视觉方案,可能真够马斯克喝一壶的。 当然激光雷达也不是完美的,应用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大雾和大雨会减弱激光信号的强度,精度会下降,并且现在的激光雷达的点云是基于几何呈现的,虽然能分辨出形状,但却不能辨别颜色和纹理等,这意味着激光雷达还无法区分纸袋和石头的不同。 激光雷达配合其他传感器的整体方案可能才是应用方向。 在智能驾驶产业链的三个层面中,环境感知主要对应的是摄像头、雷达(包括超声波、毫米波、激光雷达);计算决策主要对应的是计算芯片、感知算法、高精地图、通信技术等方面;而控制执行则是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电机系统等方面。 海外厂商存在先发优势,国产势力也正逐步崛起。美国Velodyne一马当先,今年已经成功上市,国内市场也在百花齐放,竞相准备IPO。 智能汽车是硬件+软件的结合,当前世界的头号玩家就是中美两国。特斯拉与中国新势力的竞争,也是中美硬件、软件科技人才的竞争,也是美国开放合作和中国大兵团作战的竞争。 围观一场CEO直接的口水战,固然乐趣十足,但背后的技术路线之争,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深远的改变。 撰文:贾桂翀、许沁佩 read more

  • HiPhiGo又升级,智能汽车离我们越来越近!

    HiPhiGo又升级,智能汽车离我们越来越近!

    广州车展火热的高合HiPhi X以亮眼的前沿科技,给新能源豪华电动车市场带来了一场革命,似乎就是一夜之间,很多业内人士和车迷发现,原本如日中天的特斯拉Model X开始有些黯淡无光,甚至一度处在了高合HiPhi X的阴影之下。在新能源纯电动汽车领域,我们似乎更加关注智能化科技的应用,虽然高合HiPhi X依旧有着超跑级别的性能表现,但是真正让人惊叹的,还是其搭载的情感化人工智能伙伴HiPhiGo。 华人运通和微软联合打造的HiPhiGo已经不能以传统车机系统去定义,它是具备可持续进化的前沿科技。从实际表现来说,它已经重新定义了车载智能系统,而就在前不久,微软中国与小冰公司在北京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推出的解决方案将覆盖人工智能金融、人工智能汽车及人工智能内容生产等三个垂直领域。我们由此可以预判,可进化超跑SUV高合HiPhi X又将会迎来再一次的”进化”,变得更加聪明。就现有阶段来看,高合HiPhi X也已经是智能汽车发展的标杆级产品,我们必须要认清的是,所谓智能汽车不是科幻片里炫酷的电影桥段,而是能够落实到日常用车生活中的实际感受,智能化汽车的核心要素就是——人性化。人性化是高合汽车区别于传统汽车的关键点,高合HiPhi X以TECHLUXE®科技豪华全新品牌体验为用户开启未来出行新境界,其所探寻的发展之路是陪伴和包容。 在集成了前沿智能化和云计算技术之后,”创作”、”情感”、”场景”成为了HiPhiGo三大核心引擎,它们相当于高合HiPhi X里面住着的”贾维斯”,通过H-SOA超体电子电气架构,动态使用车辆各种传感器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经过HiPhiGo强大AI技术的计算和处理,为用户生成声音、视频、场景卡等形式多元的内容。 有了这些多元化的内容,车主就可以得到人性化的汽车服务,以语音控制为例,”情感引擎”会让高合HiPhi X在语音服务中,带上其他智能系统所没有的情绪波动,给人的感受不是和机器说话,而是和一个朋友聊天;”创作引擎”可以和车主一起写诗、绘画、并且主动帮助车主记录旅途上的珍贵时刻,在行驶途中就能制作出精美高清视频。”场景引擎”真正实现了千人千乘的用车构想,HiPhiGo可以实现多种车载系统定制化,将高合HiPhi X的NT展翼车门、Meridian英国之宝音响、华奇顿香氛等系统的具体功能细分到每一个座位,让任何一个乘客都能体验到专享的乘坐服务。 HiPhiGo是解决了传统车机系统所无法覆盖的出行服务的全新智能方案,在小冰公司和微软中国再次达成合作之后,我们已经可以畅想高合HiPhi X更聪明,路更互联,城更智慧的未来人类出行场景。 出处:头条号 @跑车Race read more

  • 华为的激光雷达方案上车实测了

    华为的激光雷达方案上车实测了

    车载激光雷达的竞争,已经进入量产化阶段。近期,华为开始密集释放关于量产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消息。这意味着华为对于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的量产已经做好了准备。 今年广州车展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在接受车云采访时表示,华为的激光雷达已经成为车企抢购的爆品,并考虑在近期做一个激光雷达产品的整体发布。 车云菌了解到,华为希望打造一个业界领先的一站式智驾传感器产品系列,其中包含采用第五代技术的毫米波雷达,96线起步的激光雷达,以及5.4MP起步的高清摄像头。 华为的激光雷达定位为中距激光雷达,最远可达到150米的探测距离,其水平视野可达到FOV120度的视角,具有真正可量产商用的车规级能力。 “我们标准的高阶自动驾驶采用了3颗激光雷达,未来需要采用多少,和性能提升以及平台算力的要求有关。”王军透露。 根据华为的规划,其智能驾驶平台采用的是灵活可伸缩的平台架构。其标准的支持L3级自动驾驶的平台,将采用MDC600 Pro的计算平台,其算力可达300TOPs以上,最多可接入8颗激光雷达。在增加算力及传感器之后,将升级为MDC 900 Pro平台,将可以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能力。 而其减配算力和传感器之后,就可以变为MDC 300 Pro平台,支持L2+级辅助驾驶,并且也可以配备1颗及多颗激光雷达。 华为的量产激光雷达,体积很小,并不会像目前市面上用于L4级自动驾驶测试车那样顶在头上的那种360度环视激光雷达一样放在车顶。 根据车云的推测,华为智能驾驶标配的三颗激光雷达,将分布在车头前格栅处和车前左右两侧轮眉上方。 根据消息人士提供的图片显示,这套激光雷达已经搭载在一辆蔚来ES8上进行测试。这辆测试车上的是苏州牌照。 而根据华为方面的消息,华为智能驾驶的很多测试工作都在苏州完成,未来大部分汽车零部件领域业务将会在苏州布局。 价格具有竞争力 华为自研激光雷达的消息,最早出现在一年前。 2019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全面阐述了华为在智能汽车方面的业务布局。其中,徐直军透露,“华为也会利用自己的 5G 技术来开发毫米波雷达,实现全天候的成像,同时也会充分利用全球领先的光电子技术,开发激光雷达,真正解决激光雷达面临的成本问题与性能问题。” 华为在激光雷达方面,可不只是说说而已。传感器生态的打造将是华为智能驾驶平台的重要一步。 今年8月份,在武汉的蓝皮书论坛上,王军对激光雷达进行了剧透。“华为在武汉有一个光电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就正在研发激光雷达技术,目标是短期内迅速开发出100线的激光雷达。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 不过,接近华为的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华为的激光雷达还无法做到这么低的成本,但是基本上在数百美元的区间。跟市面上动辄数万甚至几十万的32线、64线或128线机械式激光雷达相比,这个价格可谓非常便宜。 根据华为内部人士透露,激光雷达已经成为了主机厂抢购的爆品。 王军告诉车云网,为了实现更高阶的自动驾驶,大部分汽车主机厂都开始考虑采用激光雷达。“具体用几个不一定,但大部分都会用。激光雷达肯定是未来的大趋势。” 很多汽车主机厂也在近期公布了激光雷达上车的方案。 今年广州车展上,小鹏汽车公布了下一代自动驾驶架构的软硬件升级计划,并称将在2021年,率先在全球推出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电动汽车。此消息也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但小鹏汽车并未透露其激光雷达的供应商。 就在广州车展前,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宣布,将携手华为、宁德时代,一起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在其公布的长安方舟架构中,将预留36个传感器,其中包含5个激光雷达。 北汽新能源更是直接官宣。11月27日在寰球汽车主办的“互联网汽车乌镇夜话”论坛上,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ARCFOX BU总裁于立国透露:“我们和华为联合打造了ARCFOX极狐最新款产品HBT。新车搭载3颗96线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3个超声波传感器,华为提供的芯片算力达到352万亿次每秒。”这番言论更是坐实了华为激光雷达上车的传言。 车云小结: 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表示,“激光雷达即将进入成熟期,比拼的就是成本优势、规模优势,也就是量产能力。” 谁能够造出更符合车规级标准、成本更低的激光雷达,谁就将更快占领市场。 目前激光雷达的竞争,主要有Velodyne、Ibeo、Innoviz、Leddar Tech等国际厂商,国内的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初创公司也在这个领域颇有建树。 但在进入量产商用竞争的角度,显然,华为多年积累的全栈自研能力和交付能力,以及低成本精密制造的能力,是这些国外厂商和创企业无法比拟的。 不过,同样来自深圳的无人机独角兽大疆,也在今年推出了价格在数百美元的激光雷达产品,这可能是华为激光雷达最主要的对手之一。 read more

  • “软件定义汽车”的潘多拉魔盒已开启

    “软件定义汽车”的潘多拉魔盒已开启

    马斯克从加入特斯拉的那天起,就开始了一条与传统车企发展截然不同的路,除了软件必须是自研外,其他的能合作都合作,如果市面上实在没有合适的产品,再自己研发。软件(电池管理、整车OTA、电控系统、自动驾驶)才是特斯拉的重点,甚至包括很多硬件的调用,都是特斯拉自己来做好接口和管理。 想象一个场景,如果特斯拉达到了自动驾驶的Level 4级,其他厂商没有达到,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具体到Level 4级这个级别,意味着我们在大部分环境下,再也不需要对车辆进行监控,车子完全具备自主行为能力了。可以自己去充电,可以自己规划导航,带你抵达目的地。是不是大部分人就需要这么一辆车? 特斯拉把电动汽车带到了自动驾驶的竞争快车道上 意味着未来的竞争其实只是在自动驾驶层面,就像我们坐飞机一样,从来没人管过飞机怎么飞来飞去的,甚至波音跟空客是谁并不重要。不管堵车与否,不管是否高速,总之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智能盒子,除了那些很想要体验驾驶感觉的那部分人,相信大部分人都愿意使用这种车辆。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特斯拉的竞争对手: 比亚迪:差不多算是传统车企了,虽然做电动汽车很多年了,但是软件技术上面应该还需要继续进步。这也是马斯克说的:比亚迪不是特斯拉的竞争对手。 华为:华为虽然在5G、芯片、手机上有不少领先,但是在车联网想做的太宏大了,想利用鸿蒙OS一统天下,这样带来的难度也很大,因此短期内也算不上特斯拉的竞争对手。 腾讯:是蔚来的幕后股东,还有自己的自动驾驶实验室,而且有足够的实力去冲击Level 4级的自动驾驶,也申请了很多自动驾驶的专利。 阿里:阿里巴巴专项投资于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暂定名智己汽车),而且也参与了小鹏汽车的投资,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国内也算是领先的了 百度:自动驾驶起步很早,基于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也一直在试验中,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特斯拉在国内的对手主要就是BAT,比亚迪和华为暂时还算不上特斯拉的主要对手,国际上估计还是苹果、谷歌,这些企业才是自动驾驶界的大玩家,而造车,其实只是借用了百年车企的经验。其他的造车新势力,说实话目前还是在追赶中,软件这一课得先补上吧。 特斯拉首先完成并发布了“软件定义汽车”,把电动汽车的快车道打造成了自动驾驶竞争的快车道,而且还凭借其软件体系暂时处于领先位置。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 深度试驾比亚迪汉EV:续航越开越多是怎样一种体验?

    深度试驾比亚迪汉EV:续航越开越多是怎样一种体验?

    车内“吃鸡”,随下随玩不卡顿。   摄:未来汽车日报 往返超400公里,驾驶时长超9个小时,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在海拔落差超1000米的滇藏线,深度试驾了比亚迪全新旗舰轿车车型汉EV的超长续航版尊贵型(前驱)以及四驱高性能版旗舰型两款车型。   摄:未来汽车日报 此次试驾路线是从云南省丽江市至香格里拉市,全程路线涉及高速、隧道、国道以及盘山公路等道路场景,经历了晴天、雨天以及大雾天气。试驾车型汉EV超长续航版尊贵型以及四驱高性能版旗舰型补贴后售价分别为25.58万元、27.95万元。   试驾车型关键参数摄:未来汽车日报 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EV续航表现究竟如何?车内智能网联系统的交互体验怎样?实际驾乘体验如何?请跟随未来汽车日报一起体验一下。 全程空调开启,续航里程越开越多 试驾行程开始前,比亚迪官方介绍其NEDC续航里程即实际续航里程,“NEDC的标准是全程不开空调,我们可以全程开空调”。 未来汽车日报在试驾长续航两驱版车型时发现,车辆行驶里程和表显消耗里程基本为1:1。其中全程空调温度19-22℃,导航功能开启,动能回收开至较大,行驶过程中还曾试验百公里加速性能、智能语音、娱乐应用等。   摄:未来汽车日报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我们驾驶四驱高性能版从丽江市(海拔约为2459米)行至玉龙雪山甘海子(海拔约为3100米)时,表盘显示电量仅剩8%还可行驶28公里。但甘海子距离丽江市区约31公里。 回程在车载4人及9件行李(3个行李箱,4个背包)的情况下,开启ECO模式(节能模式)及较大动能回收进行驾驶,续航里程不降反增,最高增至49公里。在开启空调以及导航的情况下到达目的地后,剩余里程显示为38公里。   摄:未来汽车日报 比亚迪方面表示,这得益于其动能回收功能,汉搭载的博世IPB集成制动控制系统比普通制动系统多回收10%制动能量。并且在ACC自适应巡航开启时,也同样具备制动能量回收能力,其配备的低拖滞卡钳,每百公里可减少0.2kWh能量损失,“所以下坡路基本不耗费里程”。 比亚迪汉EV搭载的动力电池为比亚迪自研的刀片电池,其空间利用率比传统电池包提升50%以上,电池容量达76.9kWh。据此前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副总经理孙华军介绍,刀片电池33分钟可将电量从10%充到80%,支持电动汽车百公里加速达到3.9秒、循环充放电超3000次,可保证电动汽车行驶120万公里。 此外,据比亚迪介绍,汉采用的双银镀膜玻璃,可以阻隔99%以上的紫外线和85%以上的红外线,太阳能阻隔率可达50%以上。   摄:未来汽车日报 整体来看,长续航版本续航表现较为稳定,四驱高性能版加速快、动能回收效果明显。较强的动力储备能力让整个驾驶过程较为轻松,试驾过程中除爬坡电量下降较快外,没有其他部分电动车速度越快掉电越快的里程焦虑问题。 四屏联动,车内“吃鸡” 语音控制被视为智能汽车车内交互的主要方式,比亚迪汉EV搭载的DiLink 3.0智能网联系统相比以往主要升级了智能语音系统,使用科大讯飞语音识别技术,实现多人互动、童声识别、声源定位。 当主驾发出开窗、座椅通风及座椅加热等指令后,智能语音会打开主驾侧的窗户、座椅通风及加热功能,副驾反之亦然。在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的试驾过程中,声源定位功能表现零失误。   通过语音查找附近餐馆摄:未来汽车日报 四驱高性能版整车内部共有4块可以控制的屏幕,分别为仪表盘、15.6英寸超高清8核自适应旋转悬浮PAD、前排座椅扶手下的空调控制屏以及后排座椅扶手上的7寸全液晶PAD。长续航前驱版有3块屏,没有后排扶手上的PAD屏。   前排座椅扶手下的空调控制屏 摄:未来汽车日报 令未来汽车日报印象深刻的是,后排BOSS座驾的7寸全液晶PAD基本可以调动除主驾外的所有车内设置。包括全车空调、氛围灯颜色及亮度、音乐切换及音量大小调节、副驾及后排座椅的位置和通风加热、天窗及遮阳帘的开关等。   后排座椅扶手上的7寸全液晶PAD摄:未来汽车日报 四驱高性能版中,前排15.6英寸自适应旋转PAD的触屏灵敏度较为优秀。未来汽车日报现场下载了和平精英游戏,下载速度约为2.1MB/s。在游戏显示设置画面品质为流畅、帧数设置为高、画面风格为经典的条件下,游戏体验十分流畅,没有卡顿和延迟的现象。   和平精英游戏试玩摄:未来汽车日报 考虑到车主的个性化需求,前排的15.6英寸PAD及仪表盘均有换肤功能,全新DiUI以中国传统元素为主,共有超20套主题皮肤,ECO模式与SPORT模式色调不同,前者为青蓝色调,后者为红色调。新增的负一屏可直接查看行驶里程、行驶时间、耗电量以及剩余流量等。   主题皮肤 摄:未来汽车日报 此次试驾随车配备了定制版华为P40,目前能实现对车门及车窗的控制。较为遗憾的是未能体验HiCar系统,比亚迪方面表示:华为HiCar预计9月份开始OTA至量产车型。   华为P40控制界面 摄:未来汽车日报 PAD大屏支持分屏显示,有1:1、1:2、2:1三种显示选择。行车过程中使用分屏模式一边显示导航一边显示娱乐类应用,可以很好地避免对主驾的驾驶干扰。   分屏显示 摄:未来汽车日报 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方面,此次试驾车并未开放所有功能,我们主要体验了ACC-S&G停走型全速自适应巡航系统及车道保持系统。该功能通过方向盘左侧的按钮及拨轮即可开启调节,自适应巡航系统开启后,可选择希望与前车保持的距离。车道保持系统则会在未打转向灯偏离车道的时候,震动方向盘以提醒驾驶员。   […] read more

  • 别急,互联网造车还没死

    别急,互联网造车还没死

    对于所有号称“互联网造车 ”的团队来说,这半年应该都是无比漫长的,虽然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跑了五公里。 read more

  • 董事长和CEO分道扬镳,博泰造车或已失败

    从今年8月开始,由于融资不到位,博泰在整车制造方面就已处停滞阶段。沈晖和应宜伦之间,开始酝酿分家。直到消息如今传出来,已经过去近4个月。 read more


吉ICP备2020006555号

diandong123.cn

⌜ 免 责 声 明 ⌝
本站仅为纯分享中国人民在节能减排、人类实现碳中和地球环保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网页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网友上传分享,站内短期缓存均为免费/无偿,无商业目的。
遇有侵害您合法权益之处欲申诉删改,可联络站务电邮处理(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