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这哥们儿又开始”搞事情”了。自从今年5月从华盛顿回到特斯拉总部,他就像给公司按下了加速键,尤其是在无人驾驶出租车这块儿,进展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6月22日,特斯拉在奥斯汀正式推出了Robotaxi服务,刚开始还只是小范围测试,结果短短几个月,服务区域直接扩了4倍,连Waymo在当地的地盘都被比下去了。
马斯克更是放出豪言,说要到2026年底让几百万辆特斯拉Robotaxi跑在路上——这目标听着有点像画大饼,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敢想敢干的劲头确实是他的风格。
更猛的是,特斯拉最近刚拿到内华达州的测试许可,扩张节奏明显加快。消息一出来,资本市场立刻沸腾,特斯拉股价当场就涨上去了。
这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术支撑: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已经积累了45亿英里的行驶数据,得州超级工厂的算力集群更是达到了6.7万块H100等效算力。
不过激进扩张也有代价,财报显示关税给特斯拉带来了3亿美元的额外成本,其中三分之二都砸在了汽车业务上。
特斯拉的无人出租车
就在特斯拉自己埋头”造轮子”的时候,Uber正忙着织一张更大的网。这家当年把”路边招手打车”变成”手机点一点”的公司,现在又想靠无人驾驶再来一次颠覆。
但Uber走了条完全不同的路——不自己搞技术,而是拉着一群伙伴一起干。
早在2019年,Uber就把自家自动驾驶部门卖了,专心当”平台中介”。到2025年,它已经和15家自动驾驶公司达成合作,Waymo、中国的文远知行、Momenta这些玩家都在它的朋友圈里。
文远知行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这种”搭积木”模式扩张速度惊人:和Waymo在亚特兰大上线的无人车服务,现在每周能完成数十万订单;跟文远知行的合作不仅覆盖了迪拜,还要未来五年进军15个国际城市;
更绝的是和Lucid、Nuro搞的三方合作,计划未来6年投放2万辆无人车,直接瞄准几十个国际市场。
两种模式的效果现在就能看出差别。特斯拉靠全栈自研,技术上完全掌控,但扩张速度受限于自身产能和各地监管;Uber这种轻资产模式虽然不掌握核心技术,却能快速铺开
从2023年5月到2025年4月,Waymo通过Uber完成的订单量暴涨了110倍,在奥斯汀更是占到了Uber总订单的20%。
实际体验上,Uber平台的无人车已经相当成熟了。
打开App叫车,要是匹配到无人车,页面会直接显示车型和到达时间,价格和普通网约车差不多,有时候甚至更便宜,毕竟不用给司机分成了。
亚特兰大的用户反馈说,无人车比人类司机稳多了,不会疲劳驾驶,也不会路怒,安全性确实更高。
waymo新一代无人车上路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Waymo的车每天完成的行程数,已经超过99%的Uber人类司机。
分析师预测,2025年Waymo可能会完成1800万次行程,到2030年这个数字可能冲到4.65亿,占全美网约车市场的10%。
当然,这事儿没那么容易。现在无人车还只能在特定城市跑,各地监管是最大的拦路虎。
美国这边审批严,欧洲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中国又特别重视数据安全。UberCEO也坦言,2025年只是无人驾驶主流化的开始,离全面普及还有段路要走。
有意思的是,这两种模式各有各的算盘。特斯拉靠着”自己盖楼”,每块砖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旦成功能吃最大的蛋糕,但前期投入巨大;
Uber搞”搭积木”,虽然利润要分出去一些,但扩张快、成本低,风险也更分散。
从趋势看,Uber这种平台模式可能更符合未来五年的发展节奏。
未来的出行场景可能是这样:城里随处可见无人车,就像现在的共享单车一样方便。它们既能缓解拥堵,又能降低事故率,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但人类司机也不会完全消失,Uber 的 “人类 + 无人” 混合模式会长期存在,复杂路况、特殊天气还是需要老司机出手。
重庆“黄色法拉利”
最后想说,如果你有朋友正在开网约车,真该提醒他早做准备了。未来五年会是转型的关键期,与其担心被取代,不如关注怎么和新技术配合。
五年后你更愿意坐特斯拉的自研无人车,还是Uber平台上的合作无人车?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出处:头条号 @笔杆先生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