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泰坦
新卷王?30万级大六座纯电SUV,昊铂HL值不值?
昊铂是谁?可能还有人会说是广汽埃安的子品牌,但昊铂作为举广汽集团“全家之力”打造的品牌,有着更重要的定位。今年1月1… read more
比亚迪拒绝了“苹果的橄榄枝”?
2020年12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发推文表示,曾希望苹果收购特斯拉,但是苹果掌门人库克连一个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不久后,有媒体爆料表示,苹果公司打造的首款纯电动汽车Apple Car或将于2021年9月份正式发布。 苹果造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记得在2013年,苹果就宣布了“iOS in the car”计划,吹响了进军汽车领域的号角。紧接着苹果公司又推出了“泰坦计划”,旨在打造颠覆汽车行业的全新车型。据坊间传闻,苹果每年投入到造车计划中的资金就高达1300亿元。 对此,大众集团CEO赫伯特·迪斯曾表示,与丰田等传统竞争对手相比,苹果这种手握雄厚资金的科技巨头发布自己的汽车,将会给汽车行业带来更大的挑战。 比亚迪或拒绝合作 据DigTimes最新报告显示,苹果计划在美国制造用于其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的动力电池,而不是从其他国家的供应商采购。有业内人士透露,苹果有可能与中国台湾制造商进行合作,而中国台湾富士康和Advanced Lithium Electrichemistry(Aleees)都传出计划在美国建厂的消息,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发汽车电池的意图不言而喻。 对于苹果公司的动力电池制造计划,不少人感到好奇,目前全球有那么多著名的电池制造商,比如说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为什么苹果公司不选择和大多数车企一样,直接向这些电池供应商采购电池,或者选择与比亚迪合作开发电池,而是传出与富士康合作的意图呢? 事实上,苹果并不是没有找过比亚迪或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动力电池。6月曾传出苹果正在与中国企业和比亚迪公司就电池的供应进行了初步谈判。值得一提的是,苹果方面对磷酸铁锂电池更加青睐,不仅成本低,而且安全性也优于三元锂电池。然而,苹果“坚持为Apple Car配备美国制造电池”的原则,要求比亚迪、宁德时代在美国建厂的要求,让比亚迪、宁德时代与苹果公司之间的合作彻底告吹。 相比之下,作为苹果公司的“御用”代工厂,刘扬伟于2020年10月中旬曾表示,富士康将会在的2024年推出第一个电动汽车固态电池,这是一个能够改进现有电池的大容量储存设备,被外界认为是解决电动汽车缺陷的最佳方案。加上富士康已经计划在美国建厂,导致大家在猜测苹果会选择谁作为电池开发合作方的时候,认为富士康是最有可能成为苹果的合作方。 降本增效,苹果野心有多大? 至于为什么苹果公司会选择与电池供应商合作开发新电池,不少人认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Apple Car。据目前获得的信息,苹果自主研发的电池将采用全新的电动车电池技术—Monocell技术(将所有的电池芯封装在一个电池包之内),在没有传统电池模组封装的情况下,同一个固定空间可以装下更多的电芯,不仅能够让产品成本更低,而且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将会大幅度提升。 从电池的成本和技术来看,这一观点确实是苹果公司选择自研电池的关键因素。汽车行业内流传着一句话“一个电池半台车”,这是大家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成本高的一种描述。虽然从某种程度来看,这一说法有些夸张,但是动力电池成本高是毋庸置疑的。从车企的角度出发的话,动力电池成本高以及重要性等特性,都是驱使他们自主研发电池的动力。 不过,动力电池存在技术积累要求高、成本压力大、颠覆性技术出现的可能性较低等特点,导致不少车企不得不选择放弃自研电池这一条道路,改为向电池供应商采购电池。不过,对于拥有上千亿美元现金储备的苹果公司来说,开发新电池的压力并不大。再加上富士康的助力,自研电池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实现电池的研发与制造完全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回归主题,苹果公司之所以选择自主研发动力电池的关键因素,并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希望能够紧握电池的供应链,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回顾过去十多年的电动汽车发展历史,在电动汽车发展初期,几乎所有的主机厂完全依赖于外界的电池供应,比如说LG化学、松下、比亚迪等等。 然而,在2014年前后,车企们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斯拉率先结束与松下的合作,于2014年开始计划自建超级电池工厂,理由是松下电池供货能力不足。随后,大众集团、奔驰、通用等公司也在2017年之后纷纷加入到自建工厂的行列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均认为车企是为了降低成本才选择自研电池。但是,事实上,大多数车企之所以选择自研电池,主要原因在于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不足。 2020年,全球汽车市场产销量均出现了下行。对此,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受到了疫情的影响。疫情蔓延确实是影响汽车市场的关键因素,但是除了疫情以外,电池供应短缺也是影响汽车行业良性发展的原因之一。据相关信息显示: 1月23日,奔驰EQC的产能规划从60000辆/年削减至30000辆/年; 2月10日,捷豹奥地利格拉茨工厂的I-PACE产线停车; 2月21日,奥迪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e-tron产线停产 2月26日,起亚Niro纯电动车生产进入限制状态。 这些电动汽车产品对于所属车企的意义不言而喻,几乎都是各家车企向电动化转型的先锋产品。对于他们来说,停产意味着它们向电动化转型的速度将会放缓,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苹果公司提前布局电池领域,可以看作是它大规模进军电动汽车行业的一个“号角”。从中也可以看出,苹果造车计划的“深度”和“广度”或许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总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苹果公司在拥有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并没有盲目的跟风官宣造车计划,而是选择先部署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降低造车风险。在造车浪潮再度掀起的背景下,苹果公司的这份冷静让人不得不感到吃惊。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公司进入电池领域之后,是否在实现自身造车的同时,向Tier 1供应商的方向发展,为整车厂供应电池、自动驾驶系统等零部件或技术还有待考究。如果真的如此,那么苹果公司势必会对现如今的汽车行业造成极大的影响。 (撰文:李兴辉) read more
苹果汽车的无人驾驶车队增至68辆
据报道,苹果近日增加了其在加州路测的无人驾驶汽车数量,同时将负责运营汽车的持证驾驶员数量缩减了一半。 根据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V)数据显示,目前进行路测的苹果无人驾驶汽车共有68辆,该数字自2019年8月以来首次有所增加。 自2019年至今,苹果自动驾驶技术进步相当明显。苹果今年2月提交给DMV(加州车辆管理局)的报告显示,公司2020年的路测里程增加一倍,其中需要人工介入的情况较一年前有所减少。新数据也显示,苹果的测试员数量减少到76人。而在2020年10月,这一数字曾达到154人。 2020年,苹果自动驾驶汽车在加州自动驾驶行驶里程累计达到18805英里(约合30263公里),较2019年的7544英里增长了149%,但远低于2018年的近8万英里。 作为对比,特斯拉提交给DMV的自动驾驶报告显示,2019年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累计行驶里程意外地仅有12.2英里(约合19.6公里)。 相比之下,华为对于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巨大。华为目前有200-300辆自有的路测用车,都是在开放道路上测试,每年积累的路测数据大约在千万公里级别。此外,在“ADS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项目上,华为投入了至少2000名工程师。 现阶段,苹果约有数百名工程师通过“泰坦项目”(Project Titan)从事无人驾驶汽车开发,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员工从事汽车生产等硬件工作。 按照苹果此前规划,公司或将把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用于自家“Apple Car”,并于2030年之前推出;如果失败,苹果也有可能直接放弃这项计划,转而将无人驾驶技术打包出售给其他车企。 撰文:潘梓春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苹果汽车的更多细节曝光,或用磷酸铁锂电池
【苹果汽车假想图】 苹果汽车的细节正在陆续曝光。 据路透社1月5日报道,美国IT巨头苹果计划在2024年推出首款电动汽车,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尽管之前说苹果要采用下一代电池,但该媒体却引用该公司内部人士的表态说,苹果公司将采用一种使用了“独特电池技术”的磷酸锂铁电池,这可以降低价格并扩大续航范围。在报道中,路透社称磷酸锂铁电池为一种“老旧技术”,显然这是颇为令人意外的选择。 但这种电池被称之为是一个独特的“单体电池”。苹果公司内部人士称他们的目标是实现比传统多节电池设计更长续航范围的高密度电池。另外,作为常规锂离子的替代品,似乎他们正在对不易过热的磷酸铁锂电池进行实验。Apple并未为最新的iPhone和iPad Pro开发用于自动驾驶的某些组件,例如LIDAR,而是由外部合作伙伴提供。 像手机和ipad一样,该人士称,预计电动汽车生产将外包给制造合作伙伴。它计划于2024年推出,但苹果消息人士告诉路透社,由于大流行的影响,它可能会推迟到2025年。该项目由最初是苹果硬件工程师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领导,他在特斯拉(Tesla)担任了五年工程职位后于2018年重返苹果。 彭博社1月5日也报道这一消息。在报道中,彭博社指出,如果苹果确实认真考虑推出自己的汽车,那么它几乎肯定会决定像iPhone一样外包。在苹果手机上,这家公司设计了手机及其操作系统,但聘用富士康将组件组装到手机中。而在汽车时代,苹果也似乎正在寻找代工商,目前加拿大的麦格纳和富士康都是有力的竞争者,而两者都在为此准备。 富士康富士康目前约有一半的收入来自其为苹果所做的合同制造工作,进行多元化的合作将是必要的。《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指出,“富士康的目标是最终为苹果和亚马逊生产电动汽车。”这包括发布电动汽车平台,投资拜腾并与FCP集团建立合资公司生产电动汽车。 苹果汽车的计划已经持续了多年。从2014年开始,苹果公司开始从事“Project Titan(泰坦计划)”的工作,有1000多名员工在库比蒂诺总部附近的一个秘密地点从事电动汽车的开发工作。在过去的几年中,内部冲突,高层变动和其他问题影响了汽车项目的进展。在2016年,有消息说苹果公司搁置了汽车计划,但现在看来苹果公司克服了发展难题,仍然计划开发面向消费者的汽车。 苹果汽车项目已多次改变领导层,在开发过程中也裁员数百人,但现在由苹果公司AI和机器学习负责人约翰·贾南德里亚(John Giannandrea)领导。他在鲍勃·曼斯菲尔德(Bob Mansfield)与2020年退休之后接任。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传言称苹果已将重点转移到自动驾驶软件上,但苹果于2018年8月重新聘请了特斯拉工程师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导致外界猜测苹果将再次探索开发汽车整车。 在2020年12月,苹果公司被证实确实在研发一款完整的汽车,并且目前计划在3-6年内发布一款汽车。路透社曾表示,苹果的目标是2024年,但一位熟悉苹果公司的分析师Ming-Chi Kuo认为,汽车最早要到2025年至2027年才能推出。苹果可能会与制造合作伙伴合作生产车辆,并正在开发下一代电池技术以扩大范围和效率。 Ming-Chi Kuo认为,这款汽车将成为苹果的“下一个明星产品”,与台积电(TSMC)生产而苹果设计的芯片相比,苹果能够提供比汽车市场潜在竞争对手“更好的硬件,软件和服务集成”,这将可能对特斯拉的市场产生致命的威胁 。Kuo认为苹果汽车将在2025年发布。 【富士康电动车平台】 在关于谁最终能获得苹果汽车代工上,外界认为麦格纳目前看起来可能性会比富士康更高一些。富士康的优势是零部件制造,它现在希望为电动汽车制造商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来使用,并成为电动汽车的Android。但显然,苹果是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像苹果,甚至甚至是亚马逊,富士康都不愿投资数十亿美元来建立和运行新的电动汽车装配线。富士康想做的就是在价值链中向上移动,这就是类似Android的平台所要做的。如果该平台被广泛采用,那么富士康可以大规模构建该平台的组件,并获得比生产iPhone更高的利润。 尽管苹果可能希望利用富士康的组件制造专业知识,但“一刀切”的平台可能并不是苹果有兴趣采用的平台。那不是苹果的方式。路透社认为,麦格纳目前看来希望很大。即使苹果公司不与麦格纳(Magna)打交道,该供应商也已经在为希望进入汽车业务的大集团和初创企业提供建议。一些投资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自2020年三月份以来,麦格纳的股价几乎翻了三倍,市值达到210亿美元。 【麦格纳的电动车平台宣传片】 麦格纳(Magna)是全球第三大汽车供应商,2019年通过变速箱,车辆摄像头,后视镜和座椅等产品产生了近400亿美元的收入。麦格纳子公司麦格纳·斯太尔(Magna Steyr)在奥地利格拉茨的一家工厂生产高档车,产品包括梅赛德斯-奔驰G级,电动捷豹I-Pace,宝马Z4跑车及其平台兄弟丰田Supra。这些产品数量较少,汽车汽车不愿意投入资金建立生产线。 2019年,麦格纳生产了近16万辆汽车——这笔比许多汽车制造商生产的汽车还要多,它并从这些活动中产生了67亿美元的收入。麦格纳最近与合资伙伴北京汽车集团(BAIC)一起在中国增加了另一家工厂,该工厂每年可生产18万辆汽车,它已开始为北汽的电动汽车分支生产Arcfox。而下一步可能在美国建立北美工厂,并且将两家公司联合研发的电动汽车平台销售给其他公司。 当然,麦格纳的客户范围已经超出了传统汽车制造商。亨利克·菲斯克(Henrik Fisker)的电动SUV也将由麦格纳(Magna)制造。与麦格纳(Magna)建立制造和车辆工程合作伙伴关系是菲斯克轻资产战略的关键。菲斯克通常将这与苹果与富士康的关系进行比较,并希望这可以避免困扰特斯拉的生产噩梦。麦格纳的其他项目中,还有诸如包括帮助Alphabet的Waymo子公司将自动驾驶技术集成到车辆中,以及与索尼合作生产具有未来感的Vision S原型车。 另外,有消息称苹果汽车最终将采用iCar这个名称,不过在中国这一名称早在2014年就被一家中国车企注册。这意味着在进入中国之后,苹果汽车将面临着和特斯拉当年一样被迫改名的困境。 出处:头条号 @明镜Pro read more
造整车,才算真苹果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BT财经 电动汽车无疑是当下全球最热门的话题。 行业龙头特斯拉突破产量瓶颈后,股价已经突破6000美元,市值超过全球9大车厂加起来的总和。蔚来、理想、小鹏等新造车势力和传统车企,也纷纷加入战局,虽然目前更多只是赚吆喝,但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也一路飙升。 而据最新消息,全球科技巨头苹果公司也正式加入了造车队伍,提出要在2024年量产自动驾驶汽车,并使用自行研发的具有突破性的电池技术。 目前,苹果已经完成了Apple Car原型车的组装,几十辆原型车正在测试,可能明年9月亮相。 苹果正式入局后,会像当年用iPhone4颠覆手机行业一样颠覆整个汽车产业吗? 造车战略几经摇摆 苹果造车的话题可谓由来已久。 乔布斯在世时,他就吐槽过汽车的设计非常糟糕,认为苹果有平台去设计好一辆汽车,“汽车有电池、电脑和机械结构,iPhone上也有这些东西”。 iPod之父Tony Fadell透露,2008年乔布斯曾讨论如何打造一辆汽车、仪表盘或座位如何设计、通过何种方式启动汽车等。在去世前一年,乔布斯还曾与主打轻便和廉价车型的制造商“V-Vehicle”进行过磋商。 但苹果真正进军汽车领域是在乔布斯去世后。 2013年,苹果推出了“iOS in the Car”车载系统(后更名为CarPlay),合作伙伴包括法拉利、沃尔沃和奔驰,这是苹果首次把自己的软件搭载在其他公司的硬件产品。 第二年,又提出“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立志要打造一款完全颠覆汽车行业的智能汽车。为此,财大气粗的苹果大肆从克莱斯勒、大众、特斯拉等车企挖人,很快成立了规模千人的研发团队,研究范围包括机器人、动力电池、金属和材料学。 由于不满被挖墙角,特斯拉创始人兼CEO马斯克(Elon Musk)曾公开回怼说,苹果挖走的都是在特斯拉干不下去的,苹果是“特斯拉的墓地”。 但设计汽车的复杂程度显然远远高于设计手机,苹果造车项目进展并不顺利。 而且,在研发方向上,公司内部形成了“整车派”与“系统派”:前者以“泰坦”项目负责人Steve Zadesky为首,主张自行组装车辆;后者以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维为代表,认为应专注于电动车的核心技术自动驾驶系统,而不是整车。 由于内部意见分歧严重,缺乏清晰思路,“泰坦”项目一直磕磕绊绊。直到2016年Steve Zadesky离职后,库克才公开表态称,苹果将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 2017年至今,苹果的自动驾驶系统已经获得了100多项专利,仅2020年就有近40项。 这些专利涉及自动驾驶,智能车身、智能座舱、安全等方面,其中包括可以让前挡风玻璃变成大屏幕的AR-HUD技术,挡风玻璃上可以标注街景的名称和号码,车机上点选就能准确导航。 苹果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资金投入也很大,仅2020年的投入就多达190亿美元,而全球汽车业一年的研发经费也不到1000亿美元,苹果一家就占了1/5。 在业内看来,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的趋势不可逆转(虽然困难重重),而且各种新技术已经开始重塑汽车业,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升级需求。 苹果的消费电子产品,无论软硬件都有独到造诣,总能给消费者带来非同凡响的体验。加入造车队伍后,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积累、强大的品牌力、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以及庞大的服务生态系统(包括Apple TV、Apple Music、App Store和iCloud),苹果有希望像特斯拉一样重新定义汽车,并让Apple Car与其他产品截然不同。 代工还是自造? 此前苹果造车的消息传出后,一些研究机构和媒体分析认为该公司不大可能制造整车,而是通过出售自动驾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赚钱。 但种种迹象表明,苹果并不想之扮演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因为未来电动汽车就是一个装着轮子的大号智能手机,能够创造出更庞大的订阅和服务产品矩阵。 换言之,只有独立向市场提供整车,苹果才能把这个生态系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更何况,苹果是一家极度重视控制权的企业,不会甘愿将掌控权交给其他公司。 不过,任何加入整车制造队伍的科技巨头都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确保产量能跟上订单的需求。 此前特斯拉被量产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并迟迟不能盈利,就是前车之鉴。目前提出下场造车的科技公司,通常是与其他车企组建合资公司联手造车。比如百度,就传闻正与吉利汽车、威马等数家车企进行接洽,商谈合作造车。 当然,对苹果而言,要在几年内搭建独立的汽车生产线并生产整车,显然不现实。前期,它更可能将车身制造外包给原始汽车制造商,在上面搭载自己开发的自动驾驶系统、电池等关键零部件,这样才能确保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并在与其他电动车制造商竞争中保持优势。 据知情人透露,富士康和裕隆汽车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鸿华先进科技,正与台湾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寻求合作,目的就是为组装苹果汽车做准备。包括富田、和勤在内的多家台湾汽车零部件厂商,也已经被纳入苹果首批供应链,并准备最早在明年第二季度增加苹果汽车的零部件生产。 与此同时,苹果在美国的汽车生产线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已经初步敲定了技术路线、生产计划和产品参数,目前已经开始与汽车电子供应商展开初步的合作洽谈,包括和台积电合作开发自动驾驶芯片。 长期而言,苹果注定会像特斯拉一样,自建多个工厂,独立生产整车。 特斯拉的最强对手 对于电动车、自动驾驶和互联汽车系统的供应商来说,苹果的造车计划意味着新的商业机会、一系列投资的速度和规模的重大变化、以及更高的利润和市场估值。 比如,获比尔·盖茨支持的电池新创公司「QuantumScape」,在苹果造车消息传出后,股价连续飙涨,涨幅超过80%,十分惊人。 但对大众、丰田、通用这些正努力提升电动化的传统造车大厂而言,苹果的入局,却意味着它们在特斯拉之外又多了一个强敌。 大众集团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就表示,苹果这种手握雄厚资金的科技巨头发布自己的汽车,将会给汽车行业带来更大的挑战。 […] read more
苹果汽车研发继续难产?传闻有高管离职!
-「Hey,Siri!刹车(brakes)!」 -「我好像不明白。提示:想知道我能做些什么吗?只需问“你能做什么?”或者说“帮我”。」 -「我找到以下有关刹车的网页,请看:——」 -「好的,在你的 AirPods Max 上播放 Migos 的 Bricks。」 这是苹果智能语音助手负责人 John Giannandrea 接管苹果无人车项目 Project Titan (以下简称泰坦)后,来自网友的调侃。 12 月 8 日,彭博社报道,苹果无人车项目泰坦负责人 Bob Mansfield 二次退休,泰坦团队转向苹果机器学习与 AI 战略高级副总裁 John Giannandrea 汇报。苹果官网的管理层介绍显示,John 在苹果负责苹果机器学习框架 Core ML 和 Siri 技术的开发。 从 2014 到 2020,苹果无人车项目几次经历一把手或执行负责人的更迭,发展方向也随之不断调整。 如今,泰坦迎来了新一任负责人。这一次,John 会给汽车行业带来惊喜吗? 三位一把手,两个副总裁 或许是身处硅谷,受特斯拉影响所致,苹果泰坦项目的启动时间早于绝大多数中国的新造车公司。 《华尔街日报》首先报道,苹果 CEO Tim Cook 于大约 2014 年 2 月前后批准了苹果的泰坦项目,该项目由在苹果任职 16 年的老兵、时任苹果产品设计副总裁 Steve […] read more
苹果公司要造车了?疯狂挖人呢
在特斯拉的发展过程中,曾数次传出苹果公司要收购或者被“要求”收购特斯拉的传闻,当然在马斯克的强势之下,以及库克本身对于苹果的创新疲弱下,是难以有这样大手笔的。不过,有意思的是,苹果却一直在“挖角”特斯拉的专业人才,难道苹果真的要建造属于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吗? 钱多就是硬道理,100倍的诱惑足以“挖墙”任何人? 或许也不尽然。毕竟造车一直是一个重资产行业,无论是传统汽车行业还是代表未来的新能源车产业。对于苹果来说,或许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多个环节,而不仅仅是造车这个“一锤子买卖”。苹果在意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更多应用场景,包括系统、应用、AI、操控等等。近日,特斯拉对于苹果频频挖角自己的技术人员,也是表现得非常无奈。 据国外媒体报道,2018年迄今为止,大约有46名特斯拉员工被苹果公司挖走。面对苹果的“疯狂挖人”,特斯拉回应称,对方比其有钱100倍。之前,有报道称,苹果前硬件工程副总裁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在特斯拉短暂任职后又重回苹果公司。 迄今而至,从特斯拉跳槽到苹果的员工包括工程师、供应链经理、实习生,以及被特斯拉解雇的员工。当然,也不是所有从特斯拉挖来的员工都参与到了“泰坦”(Project Titan)汽车项目中,许多人还为苹果开发显示器、光学和电池技术。有意思的是,今年,苹果还从特斯拉挖来了Autopilot自动驾驶系统、质保(QA)、动力传动系统、机械设计和固件工程师等职位的员工,以及几位全球供应链经理。 特斯拉表示:“我们希望员工的未来会更好。在特斯拉工作不容易,苹果的钱是我们的100倍,所以他们当然可以支付更多的工资。我们正与一些传统汽车公司展开极其艰难的竞争,去年这些公司的汽车产量也是我们的100倍,因此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甚至没有钱做广告、没钱请代言人或提供大量折扣,所以我们必须要靠产品的质量来生存。” 开发汽车,苹果真的要“再向虎山行”? 有消息称,苹果公司向技术员、软件和制造工程师支付的薪酬是特斯拉的1到1.5倍,这恐怕也是有大量的特斯拉技术人员要另择高枝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还有消息称,苹果可能还会给予员工一些股票期权,苹果的股票期权比处于艰难时期的特斯拉股票期权也更有吸引力。有意思的是,马斯克也曾评论过苹果的挖角行为,称苹果是“特斯拉墓地”。 一度时间市场对于苹果“造车”还是非常期待的,但是苹果一直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造车的意向,当然苹果的研发结构也确实一直在布局新能源车,虽然更多的或许并不是在造车本身,而是对于整个未来车联网AI系统的渗透,以及尽可能地打通自己已经根深蒂固的产业生态链,这或许才是苹果公司的目标所在。尤其是在系统应用层面的掌控,其实对于未来新能源车的发展无疑也是重中之重的,毕竟新能源车的操控,包括无人驾驶,更加智慧的AI应用才是关键所在。 当然,苹果也有自己的汽车行业规划。众所周知,苹果正在开发的汽车项目名叫Project Titan, 据悉,尽管苹果将大部分产品制造外包,但是该公司似乎正采取措施更加紧密地控制其产品的制造过程和设备。随着美国制造业的收缩,苹果也有意在这样做。不过,对于制造汽车而言,苹果没有丝毫的优势。即使特斯拉已经耕耘市场多年,如今依然步履维艰,产能和产量一直是困扰特斯拉的焦点所在,甚至迫使着马斯克都要计划私有化特斯拉。其实在iPhone4之后,苹果对于硬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就一直是亦步亦趋,包括全面屏、OLED屏幕的旗舰版iPhone X出现,都是跟随着行业其他先行者的步伐。对于新能源汽车这个新兴事物,相信以库克的魄力还难以真正成行,或许研发机构的确实,更多的是在生态链方面的布局,而并非真正地建造一辆苹果牌汽车。 出处:头条号 @刀马物语 read more
专家称谷歌苹果或将后程发力 主导电动汽车领域
据汽车新闻网站Autoblog报道,摩根斯坦利分析师最近发表文章称,基于在高科技方面的实力,谷歌以及苹果公司可能将主导未来电动汽车市场,引领发展潮流。 read more
摩根斯坦利:内燃机时代面临终结 电动车产业将再造一个“丰田”
摩根斯坦利研究报告指出大众汽车排放丑闻不仅将结束柴油车的历史,可能会有助于将内燃机的时代彻底终结。 read more
代号Titan:苹果iCar能否成为下一个iPhone?
苹果对于汽车市场的投入越来越专注,目前已经为其项目代号为“泰坦” (Titan) 的汽车开发项目聘请了工程师和高管,并将 600 人的团队规模扩大至 1800 人。 read more
Apple Car要在2019年亮相?先搞定这三个问题再说
苹果公司要造车这件事不论是在汽车圈还是IT圈,已经不是新鲜事。近日据美国媒体报道,苹果正在加速其电动汽车的研发进程,并计划于2019年正式推出其首款电动汽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