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2024-11-28 01:28 1)日前,有国内专家宣称,如果特斯拉不开放电池技术专利的话,所有的中国电动汽车企业都会死掉。此话一出,立即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2)2014年,马斯克宣布开放特斯拉的相关专利。但是,据统计,特斯拉一共有3000多项专利,最终开放出来且真正有效的大概也就200多项,涉及到电池、电机、电控等方面。这些专利一开始可能对其他企业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但是,这些技术放在十几年后来看已经比较老旧,仅仅靠着这些老旧的技术不可能实现电动汽车产业的不断更新和迭代。要知道,中国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是一项国家级的战略决策,不管有没有特斯拉,中国国家、车企和中国汽车产业都在不断努力,都在不断地探索和积累技术和经验。 时至今日,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已经积累起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和产业发展经验,并逐步建立起了全球领先的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这绝对不是靠着特斯拉十几年前开放的一些技术可以做到的。更何况,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一些技术路径选择跟特斯拉根本不同,何来依赖之说?何来抄袭之说? 3)今天,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几乎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本土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已经基本实现了自主可控,不存在严重的卡脖子问题。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不仅可以支撑特斯拉的发展,还可以支撑其他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发展。不管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中的企业还是整车企业,都不存在需要依靠特斯拉的某些专利技术才能活下去的问题。 4)我们还需要搞清楚的是,2014年特斯拉开放部分专利技术并不是在做慈善,这实际上是一种商业竞争策略。特斯拉是全球电动汽车产业中的一个先驱,一开始在面临为数众多的全球燃油车企业的时候,是非常“孤独”的。特斯拉希望通过开放这些专利技术,吸引更多企业来加入到电动汽车产业中来,与特斯拉一起不断完善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加快全球汽车产业从燃油车时代向电动车时代转型的步伐。 5)特斯拉与中国牵手实际上是一种双赢的选择。特斯拉一开始受产能限制持续出现亏损,一度处在破产的边缘,正是因为上海“超级工厂”的建立,让特斯拉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套用网友的话说,正是因为中国、正是因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成功投产,特斯拉命运的齿轮才开始转动。同时,中国通过引入特斯拉,也在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甚至是中国汽车行业创造了一种“超级鲶鱼效应”,刺激了中国汽车产业向电动车时代转型的创新与探索,最终让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整体上处在了目前这样一种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全球领先地位。 6)近年来,一些专家在公开场合发言非常不严谨,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网友戏谑地称他们为“砖家”。专家为什么会变成“砖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些所谓的专家其实对相关行业和领域的了解并不深入,调研也不细致。他们只是根据自己一些模模糊糊的个人经验和认知,就开始在公开场合发言,这样的发言最后“翻车”也是必然的。 7)专家变成“砖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一些人心中,“西方的东西就是比中国好”,“国外的月亮就是比中国圆”。虽然他们嘴巴上不会说出这种反常识的话,但是,他们的思维模式、认知框架和看待世的出发点,就是如此。无论什么时候,说起中国有什么创新、有什么东西处于全球领先,他们首先流露出一种不相信的态度,然后,要么断言“这是中国抄袭西方的结果”,要么又摆出一副所谓的理性态度,说“中国在哪些方面还是比西方落后很多”。说到底,这还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还是一种对自己国家、对自己国家的产业、对自己国家的技术缺乏自信的表现。 8)我们一直在说,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一个世界科技强国。我们的“自然指数”排名、我们的专利数、我们的研发投入,在全世界绝对都是名列前茅的。当然,我们强在增量和加速度,而美西方一些国家则强在存量。我们当然还要继续去追赶、继续去努力,但是,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如果一说就是“美西方这也好、那么强”,一说就是“中国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这不仅是对现实的一种错误认知,更是严重缺乏四个自信的表现。 9)这些年,一些专家的发言屡屡引发争议,有关专家自己也要进行反思。专家也是正常人,他们也应该有敬畏心,不要随意跨行去说自己不了解、不懂的问题,更不要高高在上,在没有经过严谨的调查和研究前,就随意地发表一些“雷人的言论”。 10)专家因为顶着专家的身份,他们的发言不仅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着他们所在单位的水平和素质,更代表中国社会对于某一问题的专业分析和研判。如果专家发言不慎重,不仅会对他们的个人声誉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对他们所在的单位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让一些网民整体上不再信任专家,让专家整个群体失去公信力,这最终会助长社会上一种反智的倾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强调,专家发言要慎重,专家要多说自己专业内的事情,要多说自己了解的事情,要多说自己经过调研之后非常清楚的事情,专家要少跨行、少越界、少越位,少说一些不靠谱的话。这既是对于专家个人声誉的一种维护,更是对专家这个群体社会公信力的一种维护。 作者:微信公众号 @明叔杂谈

Read More

📅Published: 2024-11-23 22:53 作者|芳超 2024年可以说是车圈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先是比亚迪丧心病狂的将秦PLUS的价格打到7.98万元,由此打响了本年度油电大战第一枪,紧接着在3月底小米SU7迎来正式上市,就像一颗重磅炸弹一样,瞬间引爆市场,在5月底比亚迪又推出了王炸车型秦L/海豹06,彻底改变了行业竞争格局。 随着2024即将结束,各大车企为了应对更加残酷的2025年,将纷纷推出全新车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2025各大车企的新车规划。 #01 鸿蒙智行 鸿蒙智行2025年将会推出问界M8、享界S9增程版(包含加长版和旅行版)、尊界S800、尊界第二款车型。同时,现有车型也将推出改款车型。另外,智界也有望在2025年推出全新车型。 具体来看,问界M8将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对标理想L8,售价可能会与理想L8有重叠,目前L8的售价为32.18-37.98万元。从已经曝光的谍照和专利图来看,新车会采用全新的环形前车灯,车尾也是全新样式的贯穿式尾灯,车辆整体仍然会注重空间实用性,并配备有激光雷达。车内配备三块贯穿式的三联屏,但屏幕的尺寸明显小于问界M9,新车还会拥有抬头显示和华为专属音响。 享界S9增程版谍照也有曝光,新车设计与纯电版车型保持一致,动力方面,目前尚不得而知。同时,新车还将会有加长版本和旅行版本车型推出。 关于尊界S800,鸿蒙智行官方发布了首张尊界的预告图,并计划于11月26日正式发布。新车此前曾在广州车展上进行了私密鉴赏,其定位百万级大型轿车,对标迈巴赫S级。根据此前消息,新车会在2025年春季之前上市,尊界的第二款车型则将会在2025年底推出。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曾表示新车将会“很尊、很大、很亮”,从预告图来看,尊界S800车尾确实够亮,它采用贯穿式灯组设计,并在玻璃罩内加入了大量点状式光源,同时尾灯外部还镶嵌了MAEXTRO标识。据了解,新车车长将会在5.5米左右,而迈巴赫S级的车长为5470mm。 #02  小米 此前,网络上曝光了一张小米汽车的规划图,展示了小米汽车接下来的产品发布节奏。图片第一行展示了小米今年推出的SU7,第二行MS11-P是小米SU7 Ultra,该车将配备三电机,最高时速超过300km/h,量产版本已在刚刚开幕的广州车展上正式亮相,预售价81.49万元,并将在2025年3月上市。 第三行MX11是小米汽车首款SUV车型,图片显示新车将搭载两个电机,配备后轮转向,将在2025年推出。此前,已经曝光了小米首款SUV的外观、内饰谍照。新车外观采用溜背式轿跑SUV设计,尾灯与SU7相似。同时,小米第二款车将与SU7共享平台和部分零部件,预计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方面有出色表现。 另外,据第一电动11月21日消息,小米汽车内部人士透露,小米第二款纯电SUV车型MX11计划于明年2、3月上市,与雷军此前透露的小米SU7 Ultra量产版2025年3月发布时间相吻合。

Read More

📅Published: 2024-09-11 10:40 要说现在纯电轿车市场最热门的车型,那肯定要属小米SU7。 小米SU7不缺销量,也不缺声量。数据显示,小米SU7在7月份的销量超过了1.3万台,成为20万以上纯电动车销量的第一名。同时这款车从亮相、到上市,再到交付,都一直有着大量的争议。最大的争议点肯定是要论设计。 关于这款车,在设计上是否抄袭了保时捷,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前阵子,上汽乘用车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接怒喷小米汽车,“我直接喷一下小米,这个抄啊,真不要脸。抄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很多人不认识那个叫保时捷的车对吧?那当然保时捷怎么会难看呢?” 而对于小米SU7是否抄袭了保时捷,保时捷的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Michael Kirsch)曾回应称:“对于小米SU7和保时捷的相似之处,我认为或许是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这种高情商的回应,在当时也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保时捷中国总裁似乎没有批评小米,但是却在另一方面承认了小米和保时捷在很多地方存在相似之处。 那么对于这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小米汽车的创始人雷军是怎么说的? “我的平板里面应该有小一万张的图片,我发现,你所有的想法,这140多年都有人做过了,哪怕是特斯拉的Cybertruck,也有原型车,(小米SU7)这每一个细节我们都推敲过了,没有一个细节是抄袭的,因为这些设计师是非常CARE的,说是不是原创” 不知道大家对雷总的这些言论如何评价,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小米SU7的设计,到底是不是和保时捷类似,大家都能看到,也不需要过多去争论这个话题,作为新势力品牌的第一款车,小米SU7的设计为什么能够做到广受好评,遭到年轻人的追捧,不就是因为它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吗? 但是,为什么保时捷的高管这么大度,说小米的设计和保时捷是心有灵犀呢?主要原因还是,小米SU7的设计做的很巧妙,如果从专利角度或者从法律来说,小米SU7的设计,并没有侵权,所以即使愤怒,保时捷也对小米SU7没有办法。 小米汽车在设计上非常聪明的第一地方就是,它想办法规避了侵权的风险,怎么规避的?简单来说,它的轮廓和保时捷的车型非常类似,但是在细节方面做了区别设计。这就是雷军所说的,细节方面都不是抄袭的。 比如说,无论是前脸、侧面还是尾部,两款车的轮廓都非常相似,比如说侧面,都是溜背的车身设计,车窗的轮廓腰线的设计,都很类似,但是小米SU7是前门有钣金凹陷,保时捷Taycan是两个车门都有凹陷,侧面底部的黑色线条,保时捷是完全平直的,小米SU7有弧度。 前脸的设计,两款车都是低趴的造型设计,机舱盖线条都很类似,但是保时捷的大灯是镰刀形状的,小米是鹅卵石形状的。 尾部设计,都是贯穿式的尾灯,小米的LOGO在尾灯的上面,保时捷的镶嵌在中间,包括下方扰流板的设计也有所不同。 所以小米SU7的设计,非常巧妙,乍一看,这款车怎么这么熟悉,怎么这么像保时捷,但是如果你起诉小米抄袭,大概率胜诉不了,因为细节做了很多不同的设计,来去规避这种侵权的风险。 2017 年 10

Read More

📅Published: 2023-12-27 17:27 固态钠离子电池技术研发又有新进展。 2023年12月19日,美国的马里兰大学宣布,该校能源创新研究所教授Eric Wachsman领导的团队开发出一种性能优于当前钠离子电池的新型固态钠离子电池架构。 它使用了更稳定的陶瓷固态电解质,相较于液体电解质,这种电解质不易燃,安全性更强。其采用了钠金属作为负极,使得电池能够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相较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储备量丰富、成本低等优势,但在能量密度方面落后于锂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多采用液态电解质,容易出现漏液、燃烧等问题,而使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易燃的有机液态电解液,可有效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这类电池也被称为固态电池。固态电解质的开发是此项技术的主要难点。 马里兰大学称,上述固态钠离子电池特殊的负极和电解质材料使得其负极界面的电阻有效降低至3.5 Ωcm2,有利于钠离子的快速传输。 该电池每平方厘米的表面上能够创纪录地通过40 mA的电流,满足高速充放电的需求。同时,它还能够在每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储存和释放10.8 AH的电荷,能够满足电池长时工作的需求。 为验证该新型固态钠离子电池架构的性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将软包电池外壳、磷酸钒钠正极与钠金属负极和陶瓷固态电解质组装在一起,在室温下实现了2C速率循环,这意味着电池能够在半小时内充满或放完电。 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都被视作下一代电池技术,两者的组合此前也已进入国内电池研发人员的视野。 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公布了一款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等特点的全固态钠离子电池,由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等人共同研制。 该款软包钠离子电池在平铺和弯折状态下循环535次后,仍可保持355 Wh/kg的能量密度。软包是电池的三种封装方式之一,其他封装方式还包括方形和圆柱。 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胡勇胜团队发现了一类新型粘弹性无机玻璃固体电解质,克服了有机聚合物固态电池界面化学稳定性较差、无法与高电压正极兼容等问题,使得固态钠离子电池能够耐受高压,并保持良好的循环率。

Read More

📅Published: 2023-08-29 09:53 8月28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实现营收2601.24亿元,同比增加72.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9.54亿元,同比增加204.68%。上半年,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率为20.67%,较去年同期提升4.36个百分点,超过了特斯拉今年二季度的18.2%,同时也明显超过中国汽车行业10%左右的平均水平。 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比亚迪汽车业务实现营收2088.24亿元,同比增加91.11%;在比亚迪总营收中占比进一步上升至80.28%,较上年同期的72.55%提升近8个百分点。 2023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达125.56万辆,同比增长94.25%。同时,上半年比亚迪海外累计销量为7.43万辆,同比增长95.8%。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在国内整个汽车市场的市占率为10.6%,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市占率已经高达33.5%。 此外,根据调查公司MarkLines的数据,比亚迪2023年上半年全球新车销量实现同比近一倍的大幅增长,销量超过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和德国宝马,首次进入全球汽车品牌销量前十。 在研发方面,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研发投入高达142.4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4.7亿元增长120.2%。对比来看,造车新势力当中蔚来、理想、小鹏去年全年的研发投入基本保持在50亿至100亿元之间。 比亚迪表示,研发费用的增加主要是本期职工薪酬和物料消耗增加所致。据了解,截至目前,比亚迪拥有11个研究院、超9万研发人员,研发投入累计超千亿。曾有数据表明,比亚迪目前平均每个工作日递交19项专利申请,获得15项专利授权。 此外,比亚迪还强调,将继续深化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7月,比亚迪发布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以自研硬件、软件以及算法构建全栈自研整车系统级解决方案,被外界视作比亚迪发力智能化赛道的开始。 对于下半年,比亚迪表示,今年上半年,各品牌发展稳步推进,多品牌策略初见成效。财报介绍,依托于本集团核心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创新,本集团乘用车业务逐步形成由“比亚迪”品牌、“腾势”品牌、“仰望”品牌及“方程豹”品牌所构建的多品牌梯度布局,覆盖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全面满足用户多方位全场景的用车需求。 同时,比亚迪还强调了加速推进新能源车出海的战略。财报援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称,202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234.1万辆,同比增76.9%,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79.5万辆,同比增长1.2倍。新能源汽车业务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正逐步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销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比亚迪也加快了海外设厂步伐。刚刚过去的7月,比亚迪宣布将在巴西设立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加速新能源汽车在当地的普及与应用。 基于以上业绩增长及销量数据带来的良好预期,业内预计,比亚迪今年大概率能够突破300万辆的销量目标,并冲刺360万辆的翻倍增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8月28日早间,比亚迪还公告了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并购。 比亚迪及其控股子公司比亚迪电子在A股和港股同时公告称,比亚迪电子与捷普新加坡签署框架协议,以约158亿元人民币(等值22亿美元)现金,收购卖方位于成都、无锡的产品生产制造业务,包括现有客户的零部件生产制造业务。 据悉,目前卖方已于新加坡新设成立法人实体Juno Newco Target Holdco Singapore

Read More

📅Published: 2022-11-08 15:58 据英文媒体报道,苹果公司申请的「用于自主车辆的基于手势的控制的方法和系统」专利获得授权并公布。 根据摘要描述,该发明在检测到基于手势的交互会话触发条件后,显示器会展示相关操作的一个或多个选项,通过分析驾驶人员的一个或多个手势信号,可选择特定选项并实施对应操作。 此前有报道称,郭明錤预计苹果汽车将在 2025 年至 2027 年之间推出。苹果可能与起亚合作制造这款汽车,该公司已与日产和现代等其他汽车制造商接洽。 编译:IT 之家

Read More

吉ICP备2020006555号

diandong123.cn

⌜ 免 责 声 明 ⌝
本站仅为纯分享中国人民在节能减排、人类实现碳中和地球环保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网页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网友上传分享,站内短期缓存均为免费/无偿,无商业目的。
遇有侵害您合法权益之处欲申诉删改,可联络站务电邮处理(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