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特斯拉
盖掉特斯拉了?华为黑科技首秀
“这款车能够在市区做到1000公里无干预自动驾驶,这比特斯拉的好多了。” 在前日举办的2021年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关于智能汽车业务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 新近发布的自动驾驶演示视频,却给上面的表态提供有力证据。这段汽车媒体“42号车库”发布的内容显示,使用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已经可以在城市开放道路中顺畅驾驶,面对红绿灯、路口左转、行人两轮车侵入、对向来车、夜间行车等复杂路况,都能给出妥当处理。 在投入大量物力人力,耗费近8年研发时间后,华为带来了包含联网能力、自动驾驶、动力平台、座舱体验和车云管理在内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在自动驾驶技术展示出与“全球自动驾驶新标杆”口号相匹配的实力后,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又可能走向何方? 完全自动驾驶就在眼前 这次的自动驾驶演示车辆,基于华为和北汽合作的极狐阿尔法S打造,北汽进行整车生产销售,华为提供诸如自动驾驶等智能汽车方案解决。受邀请媒体都在华为上海研究所附近的道路进行体验,虽有主场作战之嫌,但出现的各种路况都有极高不确定性,绝非打小抄就能应对。 演示路线中出现了大量无保护的路口左转环节,最魔鬼的是,中间还有对向来车+后方出现电动车+前方行人“鬼探头”的可怕情形,车辆做出了借道避让并低速通行的决策,而这恰好是自动驾驶一直不被看好的地狱级场景。这操作,连有多年驾驶经验的老司机看了都要感叹。 从技术名称上,就能看出华为相当有信心,和目前主流的辅助驾驶划分界限,直接冠以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Autonomous Driving Solution、ADS)名号。此前引得媒体争相报道的小鹏NGP,一直自称“自动驾驶辅助”,更别提只在美国测试没有进入中国的特斯拉FSD Beta。 这套技术一旦落地,驾乘体验将有质的进步:离开车位驶上公路,选择目的地后就能把整个行程托管给车辆,它会自动完成导航、行驶、避障等过程,而且不区分城市道路或者封闭道路。当然,你必须得拥有驾照并持续监管车辆,但怎么都比只能在高速使用辅助驾驶轻松。 自动驾驶技术所属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是华为近几年重点投资的一大方向,今年更是投资超10亿美金。不过华为并非亲自下场造车,而是推出面向智能汽车的Huawei Inside(HI)品牌,与正在转型的传统车厂合作生产,有Intel Inside那味了。 在极狐阿尔法S HI版上,共使用了三颗激光雷达、六颗毫米波雷达、九颗视觉摄像头,挡风玻璃处另有双目+长焦+超广角共四颗摄像头,在热火朝天的军备竞赛中依然是相当豪华的存在。雷科技从来没想到过,定位主流价位段的电动汽车能在自动驾驶技术堆料上如此不留余地。 即使是造车新势力中自动辅助驾驶技术推进得最为激进的小鹏,其最新发布的激光雷达“全球率先量产上车”产品小鹏P5,也不过是使用了两颗激光雷达、五颗毫米波雷达。现在已有Waymo等激光雷达方案车型上路试运行,但成本高企,不是进入千家万户的车型用得起的。 华为这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含AI算力达到400TOPS的芯片,也在同时期大幅领先。作为对比,特斯拉市售车辆的HW 3.0为144TOPS(两颗72TOPS芯片互为备份),英伟达计划在2022年上市的Orin芯片为254TOPS,Mobileye计划在2023年上市的EyeQ6只有67TOPS。 这套技术预计在2022年下半年面世,但现阶段就已经用高传感器规格、高算力和算法研发,换来了自动驾驶感知与决策能力的惊人表现。华为已实现96线激光雷达等部件自研,有望降低方案整体成本,支持城市道路自动驾驶的极狐阿尔法S HI版的高阶版定价为42.99万元,相较非HI版的顶配提升了近10万元。 在与20万到30万级别主流中高价位车辆深度整合,进入大众出行生活之前,看起来已经摸到L4级别水准的华为自动驾驶技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找到合适解决方法。 比如车辆路线规划,演示车辆行驶路线依赖高精度地图数据,优先级高于传感器采集的道路标志线、信号灯、其他车辆行人等信息。未来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大面积高精度数据采集,提供同样高质量的长期维护和决策策略优化,显然将影响到华为自动驾驶能力的泛用性。 再比如面对复杂路况的预测与决策。这番演示能吸引各方关注,就在于其表现出了更接近于人类司机的决策路径,不过也出现过面对突然出现的行人、跟车路线进行低效决策的情形。想要在现行交通法规下达成兼顾安全性、效率的自动驾驶,就得为之配备足够强大的判断能力。 就现阶段放出的演示内容而言,我们有理由相信华为具备保持技术领先的实力,与整车厂商合作的商业模式也是推动力之一。 华为和车企各取所需 在特斯拉的影响下,中国造车新势力的行动同样轰轰烈烈,一大批企业涌现出来而后又大浪淘沙,最头部的几家也经历过关乎生死存亡的跌宕起伏。如今蔚来、小鹏、理想销量攀升,资本市场信心充足,似乎重新激活了这片蓝海,还吸引到几乎所有传统车企试图参与其中。 此时远不能和彼时同日而语,快速充电、电池容量以及背后的里程焦虑仍被关注,但电能驱动本身早就不是市场兴奋点。更重要的是,从燃油切换到电力等新能源后,汽车本身可以有怎样的变化。最有价值的当然是智能驾乘体验,往前再推一步,则是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技术。 如何将人类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始终是科技进步的主要命题,汽车自动驾驶也不例外。不只是华为,百度、Waymo、特斯拉、小鹏等厂商都在投入城市开放道路自动驾驶研发,使用场景不再是过去的试验场、高速公路等封闭道路,覆盖到更多人的日常驾乘需求。 但是,城市开放道路自动驾驶意味着高研发投入。相比目前有不少市售产品实现的固定车位停车和高速公路行驶,城市开放道路的道路环境、交通参与者都更加复杂难以预料,厂商不得不投入同样大量提升的人力物力,去解决可能影响到正常驾驶的潜在问题。 高昂研发成本暂且不提,有没有研发实力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细数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最大的几个合作伙伴,北汽、长安、广汽,无一不是有过明星燃油车产品的传统车企,在造车这件事上有自己的理解与积累,却没有像上面提到过的企业那样,在自动驾驶领域有投入和产出。 车企选择华为技术,甚至主动标榜Huawei Inside为其背书,毫无疑问是一种技术赋能。无需大量增加研发成本,在现有产品规划上植入已经得到验证的技术,就能带来足够应付市场需求的自动驾驶体验。再加上电动平台、座舱体验等,简直是在说“我负责智能,你只管造车”。 对华为而言,与车企合作将整车设计生产交给后者,也分散了进入汽车市场的潜在风险。售价动辄五位数六位数的汽车,研发成本高还与安全关系重大,一旦失败便意味着巨大损失。小米宣布进入智能汽车领域时,雷军就将十年100亿美元投资,以及千亿级现金储备视作最大实力。 就豪华硬件和惊艳软件算法表现,再结合华为商业产品过往定价来看,华为自动驾驶使用成本不会很低。高端自动驾驶向来都伴随着高售价,翻看其他声称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产品,其各项配置最完善的顶配版本,往往有超越主流价位段的定价。 合作伙伴受限于产品力天花板,只能在中低端市场上分得蛋糕。车辆售价随着技术一同水涨船高,光靠“超模”的华为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支撑而存在综合表现短板,这类产品最终能不能获得相应市场表现,或许还要打个问号。 华为亲自造车还要等多久? 不只是自动导航,华为在数年发展中已经构建起了联网能力、动力平台、座舱体验和车云管理共五大智能系统,号称是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既然技术储备趋于完善,华为真的没可能自己下场,打造出一辆亲自设计生产,采用自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整车产品吗? 尽管任正非一再表示华为不造车,华为也一直口风严实只做T1级别供应商,为整车厂商服务不参与直接竞争。可华为也曾表态不做手机,而在其正式入场短短数年间,手机就带动整个消费者业务成为过半营收来源,智能汽车难免有“真香时刻”。 相比借道整车厂商,直接制造智能汽车并销售会是最高效的竞争方式。华为可以更有效地把控外观设计、驾乘体验、整车组装、渠道建设等环节,打造产品力更为突出的智能汽车。实际上华为手机业务早就上演过这一幕,从运营商市场脱身后,智能手机业务获得了惊人的进步。 更何况,华为已经是一家有消费者认可的企业,单说中国消费者想要在产品上获得的产品力、技术创新、品牌价值,华为都会是更好的标的。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只要华为表达出了进入汽车市场的态度,在市场上获得关注和销量这件事,比女追男还要简单。 与希望快速转型的传统车企合作,可能只是华为参与汽车行业的第一阶段,并且已经展现出了不可小觑的实力。而消费者体验更加优秀,综合产品实力大幅提升的下一个阶段,相信华为不会让消费者和整个行业等太久。 撰文:雷科技 read more
曹光植已离开小鹏汽车,跟特斯拉达成和解!
4 月 16 日下午消息,前特斯拉工程师、小鹏汽车前“感知负责人”曹光植的辩护律师周五发表声明,特斯拉已同曹光植达成和解协议。 达成和解协议后,曹光植需要为其行为向特斯拉道歉,承认受雇于特斯拉期间,他把特斯拉的 Autopilot 源代码上传到他的个人、基于云的存储账户中。曹光植本人表示,他在离开特斯拉之前试图删除源代码,对源代码的任何保留都是无意的,并且他没有向小鹏汽车或任何其他第三方披露源代码或为其利益使用源代码。 曹光植的辩护律师在声明中表示,曹光植对这一结果非常满意,他很高兴和解协议最终驱散了特斯拉在提交此案时对他的怀疑。他对特斯拉的诉讼给小鹏汽车造成的不必要的伤害表示歉意,并对在这场诉讼中支持他的同事表示感谢。不过和解协议的条款是保密的,不过曹光植是需要向特斯拉支付赔偿金的。 对于和解协议的相关信息,特斯拉方面暂时未予表态。小鹏汽车方面暂未表态。不过一位小鹏汽车内部人士表示,小鹏汽车并非本案的当事方,达成和解的是特斯拉与当事人曹光植,该员工早已从小鹏汽车离职,当前在小鹏汽车也不担任任何职务。 2019 年 3 月,特斯拉起诉其前工程师曹光植涉嫌窃取与 Autopilot 相关的商业机密,暗指曹光植将机密信息带给中国电动车创业公司小鹏汽车。小鹏对此回应称曹光植没有任何违规行为。“这是一起关于员工日常离职的诉讼,”曹光植的律师如此回应,“特斯拉本可以也应该通过自身的人力资源或信息技术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3 月 22 日,特斯拉正式对曹光植进行了民事诉讼,控诉其窃取了特斯拉自动驾驶的源代码。 同年 7 月 8 日的一份法庭文件中,曹光植承认在 2018 年底向个人的 iCloud 账户上传了包含 Autopilot 源代码的 zip 文件,当时他还在特斯拉工作。但同时他否认了窃取了特斯拉的敏感信息。曹光植的法律团队则为其辩护称,“在离开特斯拉之前,曹光植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删除关于特斯拉的文件”。 出处:IT之家 read more
一位特斯拉model3车主开了1.2万公里后的10条总结
作为纯电动汽车的中流砥柱,特斯拉model3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并且每个月的销量都维持在高位。虽然卖的不错,但在广大三四线及以下城市,那里的消费者对这台车依然存有很多疑问。今天我们请来一位特斯拉model3车主,并且已经驾驶了超过12000公里,让他来聊一聊这辆车的优缺点。 购买电动车是因为燃油车开腻了,并且家里有电车指标,于是动了买电车的心思。特斯拉的服务流程很完善,但是服务体验很差,从贷款、保险、装潢、提车、上牌···每一个步骤都有专人联系,并且没有任何强制消费。但每个人的职能都是做好自己的事,其他的不会过多干涉,问也问不到。 车子做工太差了,尤其是打胶部分,很粗糙,不过很多特斯拉车友都不太重视,毕竟买之前都知道,所以只要不影响使用,也就无视了。 新车味道很大,每天晚上开窗通风,还弄了活性炭、柚子皮等等,过了2周左右味道终于好一些了。 开起来很爽,尤其是120公里/小时以下的速度,家里还有一台宝马一台沃尔沃,都不如它爽。但是乘坐的人会头晕,尤其是激烈驾驶的时候。 电池很坑,官方450多的续航,实际上根本到不了,而且厂家建议充电至80%-90%,再算上低于20%就要充电,实际上能用的也就一半多一些,也就是能开200公里不到,一周充电2次肯定要的。 用车成本很低,因为即便是外面充电1.8元一度电,一个月的充电成本也只有300元,而如果用家里的市电,才0.5元一度,那就更便宜了。 后排空间表现不错,储物空间挺大,没有太多不满意的地方。 导航非常难用,必须要买手机支架,还是手机导航好用。 路上同款车太多,和出租车差不多。 网络信号很差,经常收不到信号,但又不能给车机系统换卡。 总体上车还可以,这个价格买也不算吃亏,如果你在限牌城市,那么买这台车就更划算了。但是如果你在小城市,并且对油车不限行,那么并不建议你买特斯拉model3,一台更便宜的国产品牌会更适合你。 出处:头条号 @新车新技术 read more
汽车还将如何进化?特斯拉取消换挡杆
今天的智能汽车离大家共识中的汽车越来越远了,经常会带来新奇的设计,而用户实际使用后又会发出“嗯!确实应该如此!”的惊叹,我们以往认知中的汽车正在逐步“进化”成一种全新设计,全新体验的新物种。 在这些智能汽车品牌中要数特斯拉最为是别具一格,不仅首开先河的取消了被传统汽车用来吸睛炫耀的组合仪表,还率先启用大屏幕控制整车功能,并将原本属于跑车的车门装到SUV上,今天它又有“逆天”设计,取消了传统的换挡机构,改为屏幕控制换挡。 这个技术首先应用到今年发布的美国版Model S/X上,通过前后滑动屏幕图标,实现车辆的前进和后退,这难道不怕大屏死机吗?根据国外的测评视频可以看出,除了大屏控制以外,还有两种控制方式,第一种是通过方向盘上的滚动旋钮来控制档位,第二种是车辆根据现实情况自动控制前进后退,不久这项技术将会应用到全部的车型上。 很多人担心这项技术能否适用国家的法规,美国道路安全局就站出来说了,“这项技术非常靠谱,不存在合规问题,可以在美国合法上路”。此外,Model S不仅取消了换挡杆,连转向拨杆也取消了,真是把北欧极简风格发挥到极致。 看到这里,大家觉得以后还有那些配置和功能将会被“进化”掉呢? 出处:头条号 @汽车之之家 read more
“永不充电”的超级三轮电动车
国外初创公司“Aptera”就推出了这样一款车,没有超前的自动驾驶技术,可单凭超“酷”外观和“永不充电”这两点,就足够引人注目。 并且,人家玩电动车的时间,比特斯拉早了七年。 说到这,相信有人会问:不是初创公司吗,咋会比特斯拉早呢?咳咳,极果君没犯糊涂,其实,Aptera算是“死而复生”…… 且听极果君道来。 2015年,Aptera成立了,当时公司两位创始人——steve Fambro和Chris Anthony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他们想生产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车较轻,只有3个轮子,车顶有太阳能电板收集太阳能,为汽车提供动力。 请记住,在2005年,电池技术并没有现在这样先进,一些充电基础设施基本上不存在!也就是说,在当时到处都是燃油suv的世界里,Aptera对车的设想非常超前。 正因如此,Aptera之后赢得了一些科技公司的支持,例如谷歌就通过其慈善机构为它提供了数百万美元的资助。 当两位创始人拿了钱要开始大展拳脚时,董事会却花了“一大笔钱”招了一位名叫Paul Wilbur的新首席执行官。而steve Fambro的权力被削弱了。 更意外的是,新领导上任后不久,美国能源部拒绝了Aptera的先进技术汽车制造(ATVM)贷款项目申请。理由是,当时电动汽车更多被视为科学实验,而不是经过验证后的产品,它们不太信任Aptera 这样的小初创公司能做好这件事。 后来,在Paul Wilbur努力下,2009年10月,美国能源部终于同意将三轮车纳入ATVM项目。 2011年,Aptera获得美国能源部1.5亿美元的承诺,但条件是这家初创公司必须在私人市场筹集到8000万美元。对于一家汽车初创企业来说,这非常困难,再加上当时通用汽车等巨头破产,私人融资环境变得更加不容乐观。 于是那一年,Aptera因资金短缺倒闭了。 公司倒闭后,原创始人Chris Anthony和Steve Fambro就离开了。公司知识产权在2011年2月被出售,一些其他资产也被拍卖,其中中国汽车制造商“浙江永源”赢得了对该公司车辆、设备以及知识产权的竞标。 2013年,浙江永源有意成立另一家名为Aptera USA的独立公司,并打算生产燃油版汽车,后杳无音讯。 2019年,不死心的原始创始人Chris Anthony和Steve Fambro,又重组了公司,并研发新产品。这次他们向一家名为WeFunder的众筹网站,筹集了约20万美元,并在2021年初完成了4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经过一年多研发,最近,Aptera推出了一款名为Aptera EV的新型太阳能三轮汽车。就是极果君开头说的那辆! 世界上第一个“永不充电”的电动汽车 Aptera联合创始人Chris Anthony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每辆Aptera汽车都采用了永不充电技术,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那么,这“永不充电”是如何实现的呢? 靠太阳能提供动力啊! 新车车顶上有太阳能电池板(光伏能源采集面积超过3平方米),能收集足够的阳光,将其转化为电,以达到为车内电池充电的目的,其效率几乎是原始Aptera的两倍。也就是说,只要一直晴天,那车就是永久续航。 难怪Aptera敢给它冠上“永不充电”的称号了。不得不说一句:牛bi啊! 同样牛的还有外观。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三蹦子”,该车车轮设计是前面有两个,后面只有一个,有点像一辆没有机翼的飞机一样,再以炫酷的黑做配色,整体科技感十足! 由于车身采用“水滴”设计,并且正面区域和车身重量极低,再加上车身使用了轻质复合材料(比钢强很多倍),所以车辆启动后遭遇的空气阻力非常小。 按官方说法,车阻系数仅有0.13。(特斯拉Model3的阻力系数有0.23哦) 同时,这也意味着它比普通的纯电动汽车要更加省电。 对了,车门也很有特点,完全打开后像大剪刀似的。 由于造型限制,所以车内只有两个座位,当然,两个人外加一个宠物也是可以坐下的。 车内装饰很现代时尚,不规则方向盘,旁边还有一个电动汽车标配的中控智能屏幕,风格类似特斯拉。 配色上,黑橙的撞色,大胆且时尚,非常符合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人。 续航超1600公里,吊打特斯拉 前面说了,该车是通过吸取太阳光转化电,从而提供动力行驶的,那跑起来效果如何呢? 嗯,动力方面,该电动汽车每天只是太阳能充电,能提供超过72公里的续航,仅需3.5秒就可达到每小时60英里(约96公里),最高时速能达每小时110英里(约177公里)。 此外,Aptera表示续航里程有250、400或600英里等好几个版本的车辆,电池组也能选,有25kWh、40kWh、60kWh和100kWh,如果选择100kWh电池组,续航能达到“变态”的1600公里! 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S的最高续航为600公里。 这里补充说明,搭载60kWh电池组的Aptera汽车重量仅为800公斤,比内燃机汽车标准还要轻哦。 预计明年量产1万台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太阳能汽车在成本、技术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限制,但Aptera依旧存有美好期待,并造出了原型车。 按照该公司时间表,到2022年,将在多个版本中每年量产1万台;到2024年,每年将生产4万台Aptera车型。车的价格也非常诱人,低端款在26000美元左右(约17万人民币),高端款接近50000美元(约33万人民币)。话说,大家觉得这台车值得买吗?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奥迪发布顶级高性能纯电动汽车
当奥迪发布e-tron GT的那一天,所有就期盼着它会不会为我们带来RS版本,终于,众望所归,奥迪正式发布了RS e-tron GT,这是奥迪品牌历史中最强的电动车,没有之一,当然RS e-tron GT的目标很明确, 除了自家兄弟保时捷Taycan Turbo S Cross Turismo外,好像没有并没有把特斯拉放在列表里。 如果说你被奥迪e-tron GT惊艳到,那么RS版的e-tron GT就仿佛天神下凡一般地来到我们面前,我相信很会有疑问,特斯拉2021款Model S Plaid Plus才配得上恐怖,综合功率达到了809kW,0-100km/h加速成绩仅为2.1秒,没有任何一家汽车品牌敢于它做直线加速的比较。没错,如果单从直线加速的表现来说,特斯拉没有任何对手,但对于一辆车,欧洲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奥迪深知这点。 极为讽刺的是,当年在纽博格林赛道上特斯拉Model S试图挑战电动车圈速的时候出现故障,而同样在测试过程中的保时捷Taycan从身边擦肩而过时,仿佛略带微笑,像欧洲的绅士般优雅的安静划过。这也许就是百年大厂对于产品理解的不同, 尽管电动车是未来的方向,但是沉淀下来的教训告诉他们,安全/稳定/可信赖才是关键。 此次发布的RS e-tron GT是基于e-tron GT打造,我可以责任地说,RS e-tron GT是目前为止,奥迪品牌打造的最为优雅的车型,它融入将力量和美学融合在一起,让你挑不出一丝瑕疵,这就是设计的力量,是上百上千次的推敲而成的产品,心急不得。 在优雅的外表下,奥迪为RS e-tron GT装备了目前奥迪品牌所有看家技术,全轮转向,三气室空气悬架,电动全轮驱动和后桥差速器锁等技术,可以说是武装到寒毛,你难以想象奥迪对于RS e-tron GT的重视,这就是在炫耀,炫耀奥迪的技术储备。 极佳的空气动力学表现,仿佛雕塑艺术品般的存在,阻力系数仅为0.24 Cd,低阻力可以带来静谧的乘坐感受,还可以为提升续航做出贡献。经典的Gran turismo车尾造型,乘员舱坐姿极低,后排乘员并没有受到D柱的影响,仍然可以提供了舒适的头部空间。 如果说奥迪e-tron SUV和e-tron Sportback SUV是奥迪先驱者,而奥迪e-tron GT轿跑车增像世界宣言,这将是一辆伟大的汽车,它反映出奥迪开发和制造汽车的所有热情。 前保险杠下方的进气口起着重要作用,将空气引导到轮拱中,使空气靠近车轮然后沿侧面流动。20英寸和21英寸轮圈搭配轻质的航空叶片,厚度仅为2-3毫米(0.08-0.12英寸)。这些叶片进一步提高了空气动力学效率。 在前大灯下方的开口后方都有一个可控制的冷空气入口,这是主动的空气动力学功能。两个可控制的冷气入口尽可能保持关闭状态。当它们以动态驾驶方式开启时,将空气输送到冷却器并进入前轮拱,以冷却那里的制动器。 主动空气动力学概念中的第二个部分就是后扰流板,它根据不同速度可以呈现出不同的位置。这样一来,空气就可以干净地从后端流出,几乎完全抵消了在后桥处产生的升力,使得车辆的高速性能更加出色。当自适应空气悬架降低车身时,将会进一步提升下压力。 RS e-tron GT在噪音控制方面也是一流的,它的挡风玻璃是由隔音玻璃制成的,侧面前后车窗也可以选装成隔音玻璃。 RS e-tron GT车身尺寸为4989x1964x1414mm, 轴距为2900mm,行李厢容积405L,而配备Bang&Olufsen音响系统的车型为366L。车头还配备了第二个行李厢可提供85L的空间。 从车身尺寸和结构来看,奥迪RS e-tron GT和特斯拉Model S几乎处于一个水平。 e-tron GT提供三种大灯选择,奥迪标配LED矩阵大灯,Matrix […] read more
苹果公司在研发自动驾驶?
据外媒2021年4月6日消息,日前,苹果CEO蒂姆·库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暗示了该公司正在从事自动驾驶汽车方面工作。 蒂姆·库克称:“在我看来,自动化是一项核心科技。从许多方面看,汽车就是一台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也是如此。我们正在探索苹果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前景。”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苹果正在试图开发自己的汽车。对此,蒂姆·库克表示,苹果热衷于整合硬件、软件和服务,发现他们的融合点。“因为我们认为这就是奇迹发生的地方,而公司也乐于拥有与这一领域相关的核心技术。” 他说。 另外,采访谈到了特斯拉此前找到苹果谈收购一事。蒂姆·库克称,“我从没跟埃隆·马斯克谈过,但我十分尊敬他的公司。我认为特斯拉的成就无与伦比,它在电动汽车行业不仅引领时代,还远远领先于时代。所以我很尊敬他们。” 编译:环球网 read more
库克和马斯克终有一战?干掉Tesla的只有Apple
造车新势力未来的竞争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智能化。至于续航里程,则是属于供应链的事。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将来苹果汽车比特斯拉更具优势。也许苹果汽车是特斯拉的掘墓者——题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2007年,iPhone问世,苹果颠覆了手机。 2008年,Roadster问世,特斯拉开始了颠覆汽车之路。 从2003年成立,经过十多年发展,特斯拉已经风生水起,成了世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没有之一。这两年,借助在中国市场产销的强势表现,特斯拉一举成为华尔街宠儿,汽车领域的王者存在,其市值相当于全球十大汽车品牌后九者市值总和。 特斯拉的成功,让资本和其他创业者眼热心跳,争相效仿,希望复制奇迹。 可谁能复制特斯拉的成功呢?答案是否定的。 但特斯拉是不是一直都是王者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特斯拉不可以被复制,却可以被颠覆。 到底谁能颠覆特斯拉呢? 当然不是那些船大难调头的老牌汽车企业,而是蠢蠢欲动的造车新势力,他们在中美两国都有,如美国的苹果、谷歌;中国的华为、恒驰和百度。 也许有人会提FF和中国造车新势力的三驾马车蔚来、小鹏、理想。但高飞锐思想认为,中国造车新势力的三驾马车只能是模仿,不会是超越。 中国造车新势力一直对标特斯拉,叫得很凶,有点成绩就觉得是特斯拉第二了。这只是一种臆想,他们没有那个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基因和雄厚实力,过过嘴瘾,捆绑强者,做做市场推广可以,可要阳光照进现实,是没有这种可能的。 苹果和华为颠覆特斯拉的可能性很大,他们既是软件的强者,又是硬件制造的强者。但华为已经表态自己暂时不造整车,现在我们只来谈谈苹果汽车。 尽管苹果造车还是只听到雷声响,不见雨下来,但苹果造车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儿了。苹果汽车已经拥有一支6000人以上的队伍,拥有了很多相关专利。据传苹果汽车将在2024年推向市场。 现在距离2024年只有两年多时间了。造车是一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系统工程,需要的周期一般很长。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要实现上市,那说明苹果汽车现在已经准备得七七八八,就差临门一脚了。 在软件开发和硬件制造上都有过人之处,这是苹果有可能颠覆特斯拉的底气所在。 特斯拉汽车之所以引起市场疯狂追捧,不外乎三个方面:美丽时尚的外观,持续领先的续航里程,智能化的车载系统,尤其是无人驾驶功能。 其实,前两点都不难,已经有汽车实现了对特斯拉的超越。高飞锐思想认为即将上市的恒驰和一直强调量产的FF,将来都是特斯拉的梦魇。难就难在智能化的竞争上,这是全球造车新势力的今后的焦点和突破瓶颈。 苹果汽车显然是看到了问题症结,把自动化作为突破口进行着重打造,且成绩不错。虽然还没有公开,苹果也是一直讳莫如深,当作核心商业机密进行保护,但不用怀疑,苹果的相关技术是全球领先的,要远超特斯拉。将来只要苹果汽车上市,苹果与特斯拉之间,就可以高下立现了。 如此说来,将来苹果汽车超越特斯拉,就只是时间问题,而且这个时间不用太久。也许苹果汽车就像iPhone一样,出世即巅峰,秒杀同行。所以,苹果将来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迎头赶上,甚至超越特斯拉,在销售和资本市场上把苹果推向一个更高的境地。 不用否认,将来苹果和特斯拉之间,库克和马斯克之间,不可避免地必有一场恶战。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当初特斯拉找苹果合作,希望苹果收购特斯拉,但被拒绝的原因了。也许战争已经开始,2018年苹果从特斯拉挖走了高级副总裁道格·菲尔德、迈克尔·施韦库茨等人的原因。 当然,也有可能出现苹果汽车、谷歌汽车、特斯拉和华为汽车、恒大汽车“春秋五霸”的混战局面。至于其他造车新势力,可以成为狼,却很难成为狮子,包括最近宣布造车的小米。 2021年4月7日 北京右安门内 read more
硬汉归来?悍马EV SUV抢先评测
10000+N·m是不是觉得这是在“天方夜谭”,但现在他就实打实的发生在一辆SUV上。没错,他就是那台最适合喊“I’mBack”的悍马(HUMMER EV(询底价|查参配))纯电SUV 。 简单来概括这台车,可以用“残暴”来形容。“不拘小节”的硬汉形象与“口无遮拦”的纯电动力完美进行融合,从而打造出我认为是至今为止“最野”的一台SUV。那么今天就来跟着笔者我一起来看看这台车究竟野在哪? 外观:就是“硬汉” 说到悍马,很多人就会想起H1、H2和H3,它们作为21世纪初悍马的当家产品,方正霸气的外观、强悍的动力、“bigger than bigger”早已成为了它们的名片。而在悍马归入GMC旗下后,HummerEV虽然丢掉大排量燃油发动机,但该有的视觉特征全部保留了,无论是车身尺寸、离地间隙还是越野轮胎都贯彻了“大”这一中心思想。而且在电动化外观下,悍马EV得以拥有更多更具科技感的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Hummer EV的中网格栅支持整条点亮,夜晚辨识度十足。 Hummer EV车身尺寸(mm) 车型 长 宽 高 轴距 Hummer EV 5506 2202 2060 3218.18 凯迪拉克凯雷德 5697 2045 1880 3302 车身尺寸上,新车的长宽高分别为:5506/2202/2060mm,轴距为3218.18mm;如果你对这个数据没概念,我们就与典型的全尺寸SUV凯迪拉克凯雷德作比较。可以看到Hummer EV的长宽高已经完全超越凯雷德,可以说尺寸惊人! 内饰:美式奢华 如果你觉得外观还是太过于简单的话, Hummer EV的内饰绝对会让你眼前一亮。 整个内饰由大量笔直线条构成,而12.3英寸液晶仪表盘和13.4英寸触摸屏就如同两个大水坝立在驾驶员前头。有人说这影响视线,但是悍马EV这么大的车本身视野盲区都挺大了,还为什么在乎多那一点点盲区呢?况且GMC已经想好了解决办法了。 同时空调面板下方还设有一排基础物理按键,可随时开启/关闭前后差速锁、ESP、双闪、方向盘加热、雷达等常用功能。不过这里需要吐槽的一点事,空调出风口竟然被设计在中控台的最下方。难道这是要拿来吹肚子用的?这个设计逻辑我就真没看懂! 动力:10000N·m+ 动力上,新车搭载了三台电机组,其中总输出功率为619kW(842PS),峰值扭矩15592N·m(变态级参数),可在3.5秒内完成0-100km/h的加速。 是不是觉得这个最大扭矩有点变态,但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已经外媒的测试数据来看,官方公布的最大功率/峰值扭矩参数指的是电机在被输入本身能承受的最大功率时可输出的最大功率和扭矩,但是它在悍马EV上究竟能输出多少,还得看它匹配的电池。 根据外媒的实测,悍马EV在实际驾驶时可输出的最大扭矩达到了1085N·m,虽然不至于15592N·m的数据这么夸张,但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而当车辆识别在高速公路行驶时,悬挂会自行降低,从而改善空气动力学性能;在越野模式下,悬挂则分为两个等级,第一级可将离地间隙调整为330mm,第二阶段则会升高约152mm,达到482mm的离地间距,这样数据足以通过任何复杂地形。 值得一提的是,当车辆停放时,悬挂会自动降低,以方便车主上下车内。 HUMMER EV 越野参数 车型 离地间距(mm) 接近角 通过角 离去角 HUMMER EV 257 41.5 32.2 […] read more
特斯拉在2021年Q1交付量达到蔚来、小鹏、理想总和的4倍!
2021年第一季度已经过去,各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也都交出了Q1的成绩单。单独从交付的车辆数据来看,特斯拉依旧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王者,即便是国内三家造车新势力加起来都不是特斯拉的对手,一季度的总交付量只有特斯拉的四分之一。 具体来看,第一季度,特斯拉生产了18万辆汽车,交付了近18.5万辆汽车。其中,Model 3/Y产量180338辆,交付量182780辆;Model S/X交付量2020辆。 今年一季度,蔚来累计交付量达20060辆。三月份,蔚来ES6、蔚来ES8和蔚来EC6三款车型共交付了7257辆车,其中,蔚来ES8交付1529辆,蔚来ES6交付3152辆,蔚来EC6交付2576辆。 一季度,小鹏汽车累计交付量为13340辆。三月份,小鹏G3和小鹏P7交付量为5102辆,其中,小鹏G3为2247辆,小鹏P7为2855辆。 理想汽车目前仍只有理想ONE一款车型,三月份交付量为4900辆,前三月交付量为12579辆。 就智观察在北京街头的观察来看,最新上牌的新能源车是越来越多,而国产特斯拉的“能见度”更是越来越高。对比国内三家造车新势力,特斯拉的在售车型最多,从价格和空间上来看,覆盖20多万到百万级别,供消费者选择的余地更多,并且特斯拉自带的品牌效应,消费者也更乐意去消费。当然了,大部分人买特斯拉更多的也是为了品牌,可能自动驾驶选装的都很少,毕竟价格相对来说较实惠。 而国内三家造车新势力来说,蔚来目前仍处于领先位置,在售型号以及交付数量都位列第一。而蔚来也是一直主打的中高端市场,价格基本在三十万以上,卖得最好的也是性价比相对最高的ES6,兼顾空间和体验。估计等到未来蔚来的轿车正式量产交付之后,也将会迎来一波销售高潮。 至于小鹏,则是在较为稳健的发展中,P7的设计和性能以及自动驾驶的确很惊艳,但是相比较特斯拉和蔚来,还是差了一些事儿,这种差距更多的还是在品牌上。另外,理想汽车还是快点推出纯电车型吧,毕竟在北京这种城市,购买理想ONE还是需要油号指标,而这时候,理想的竞争对手就不是特斯拉和蔚来了,而是众多燃油车。 总的来说,国内造车新势力仍需要继续加油,相比较特斯拉的差距还是挺大的,尤其是在品牌上,消费者的选择已经说明了一切。不过,就像手机市场一样,特斯拉就是苹果,虽然很优秀,但并不是不可替代,当国产品牌崛起后,必然会抢夺更多的市场。 撰文:头条号 @智观察 read more
丰田和特斯拉都搞不定的太阳能汽车,这家创业公司搞定了!
电动汽车靠什么补能?充电?还是换电? 也有一些人坚信,用太阳能为电动汽车充电才是未来。 网友想象中的特斯拉太阳能充电 最近,美国加州初创公司Humble Motors推出了一款纯电动SUV Humble One。 这款5米长的SUV,安装了7.6平方米的太阳能板,每天最多可以增加96公里续航里程。 为了容纳更多太阳能板,Humble One不仅充分利用了车顶、窗户、侧门,还设计了可折叠的太阳能翼板。 Humble One起售价为10.9万美元,预计要到2025年交付。 一直以来,车企都在尝试用太阳能为汽车补能。 早在2012年,丰田就在普锐斯顶配车顶搭载了京瓷代工的太阳能板,但是因为面积太小,光电转换效率太低,这块太阳能板主要用来为车载通风系统供电,在高温天降低车内温度,并不能为动力电池充电。 2020款现代索纳塔也在车顶放置了太阳能板,而且可以为动力电池充电,但这套太阳能充电系统平均每天只能充电6小时,预计每年能为车辆增加1300公里的续航里程,平均每天才3.5公里左右。 由此可见,要用太阳能为车辆补能,至少先要解决两个问题,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尽可能增加太阳能板面积。 丰田就试过双管齐下。 2019年,丰田在一辆插电混动版普锐斯的整个车身覆盖了夏普太阳能板,并将最理想状态下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到了34%,结果这辆支持边走边充的普锐斯,在大晴天一天增加了大约56公里续航里程。 值得一提的是,增加的太阳能板,让这辆普锐斯的车重增加了足足80公斤。 总之,丰田对测试结果不太满意,所以这一技术至今仍未量产。 丰田搞不定的事,换成特斯拉能搞定吗? 要知道,特斯拉不只造电动汽车在行,还收购了光伏企业SolarCity,光伏业务一直搞得有声有色。 早在2017年,特斯拉就曾计划在Model 3上安装太阳能板来为动力电池充电,但是由于充电效率太低最终作罢。 官方放弃了,但特斯拉车主却一直在做实验。 油管The Tech of Tech频道的Up主,曾经在自己的Model 3上放了12块Bluetti的120W太阳能板,充电一个半小时后,他发现Model 3只增加了7英里(11公里)的续航里程。 “我永远不会建议大家这么做,因为还要准备那么多东西。” 另一个油管Up主则为Model 3安排了一辆大拖车,拖车上放了八块太阳能板,可以边开边充电。 可惜天公不作美,太阳能板在阴天产生的电量,最后只能为手机充电,小哥不死心,最后还用咖啡机成功冲出了一杯咖啡。 为了准备8块太阳能板和电源转换器等设备,这位Up主花了2500美元,但据他估算,至少要在大太阳下暴晒80个小时,太阳能板才能为一辆Model 3充满电。 考虑到云量影响,实际条件下为一辆Model 3充满电可能要花上整整10天。 尽管太阳能充电看上去既不经济也没太大实际意义,但是考虑到用户的热情,特斯拉还是在Cybertruck上提供了太阳能选装配件。 去年,Cybertruck设计师斯拉夫·波波夫斯基发布过选装效果图,除了车身的太阳能板,车后还可以打开一扇折叠式太阳翼板,在太阳翼板非展开状态下,太阳能每日可以额外提供约24公里续航里程,展开状态下可增加到约64公里。 太阳能板供电能力有限,一些初创公司都在试图通过降低能耗去增加续航里程。 比如Humble One的设计重点就是减重,5米长的纯电SUV只有1.8吨重,比特斯拉Model S Plaid足足轻了348公斤。 另一个要点则是降低风阻系数。 不久前,美国Aptera公司宣布将在今年年底前推出首款量产三轮太阳能汽车。 这辆车的风阻系数只有0.13Cd,虽然车身太阳能板只有3平方米,但是每天可提供72公里续航里程,如果将太阳能板延展到引擎盖和后舱,还可以额外增加39公里的续航里程。 也就是说,只要天晴,这款车的续航里程已经接近五菱宏光MINI EV的120公里,足以满足日常短距离通勤所需。 Aptera的价格也相对亲民,起售价为25900美元(约合17万元人民币),去年开售后不到24小时便告售罄,目前已累计了7000多辆订单,总销售额已高达2.5亿美元。 问题来了,换成你,愿意花17万元买一辆太阳能汽车吗? 参考资料: InsideEVs:Humble […] read more
曾火爆全球的老爷车复刻发!续航600公里的大众首款自动驾驶电车来了
要说大众最经典的两款车型,一款是绰号甲壳虫的大众1型,而另一款则是厢式车多功能车始祖的大众2型。#数码科技趣闻# 大众2型有多经典,应该不用多说,它曾出现在无数电影当中,也成为嬉皮士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火爆全球的它甚至连销量都没有个确切数字,无论是版本数量,生产、销售国家,时间跨度,都太多太长了……。 如今它已经出到了第六代,里里外外,早就没了当年“内味儿”,当然这也是大众顺应时代发展的一部分,毕竟从第一代到现在,已经过了70多年了。 这辆车的特点之一,就是特别能“改”,它既可以是一辆普普通通的面包车,也可以是一辆房车。 这辆经典的 MPV 将会重新“复活”,2017年,大众集团发布了这款纯电微型巴士的概念车 ID. Buzz ——没错,它将会以纯电的形式再次出现在大街小巷。 而在近期,有关它的参数配置信息也被曝光,极果君抢先带着各位小伙伴来看看这款新车吧。 在了解 ID. Buzz 先带大家认识一下它的“祖宗”,大众2型。 1950年,大众2型的第一代 T1 开始量产,车前大众的“VW”标志有很高的辨识度。最早起的 T1 采用后轮驱动,搭载一台水平对卧气冷四缸引擎,马力24.5ps,最高速度仅80km/h。 这辆车在世界各地推出了各种版本,除了普通的“面包车”外,还有“皮卡版”。 带有侧窗的 Kombi 版本,在南美十分常见,车内的易拆卸的座椅让这款车客货两用都很方便。 还有全车带 23 扇窗户的 Samba 版。 这款 Samba 版不仅有那么多的窗户,还带一个帆布天窗。 甚至装上火车轮子,就能上铁轨跑的“铁路版”也有……。 还有人为这台车装上保时捷 993 的引擎,去跑赛道,马力高达530hp。 1967年,T1 在西德停产,而在巴西则持续生产到1975年。其在德国本土的产量就高达196万多辆,在巴西的产量更是不计其数。 第二代 T2 也于1967年推出,在动力、操纵性与设计上进行了升级。 而到了第四代 T4 时,就已经完全没了最初的模样,从当初的后驱变成了前驱。 但能改这个特点,还依然存在,外国一家公司还专门为 T5 设计了房车用的延展箱体,一键就能变身大房车。 目前最新一代为第六代 T6 ,在国内最新的这几代都被称为迈特威,第七代 T7 也即将问世。 而纯电化的 I.D. Buzz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