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del S Plaid成为首款四分之一英里提速在8秒内的特斯拉汽车
最新消息,乔治和克里斯蒂娜·多德沃思夫妇已经成功地将一辆 Model S Plaid 带入了 8 秒的记录。该记录是本月早些时候在马里兰国际赛车场举行的《热棒》杂志拖动周期间实现的。 该车没有对动力系统或车身进行改装,甚至没有完全剥离,但他们确实拆除了乘客座椅以减轻重量。他们还使用了一些更注重性能的车轮和轮胎。通过这些修改,他们能够在8.994秒内完成155.1英里的速度。 特斯拉 Model S Plaid 在 6 月推出后,被打上了最快量产车的标签–尽管有人说它在技术上已被 RiMacNevara 所取代。虽然技术上是正确的,但 Nevara 是一辆 200 万美元的超跑,产量有限,而 Model S Plaid 是一辆 13 万美元的车,已经有数千辆在路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首款实现四分之一英里低于 9 整秒的“量产车”。这里引号,主要看用户对“量产车”的定义。有些人认为,应该是一辆出厂时没有经过任何改装的库存车,而另一些人认为,只要你没有任何动力系统的改装,就可以被认为是一辆”量产车”。对于后者,不同的轮胎、轮毂和一些减重会被认为是可以的。 编译:cnBeta.com read more

从零破百仅需3秒!雷克萨斯发布了全新纯电动SUV
雷克萨斯,作为丰田旗下的高端汽车品牌,它在我们国内市场可以说是备受追捧,旗下个别车型即便需要加价购买,也丝毫不影响喜爱它的粉丝,但是小编个人觉得,这是不是我们国人给“惯”出来的毛病呢?接下来,小编就带你们来聊一聊雷克萨斯全新纯电动SUV LF-Z概念车,据悉,新车有望在明年正式量产,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雷克萨斯LF-Z或将会基于e-TNGA架构打造而来,第一眼看过去,该车给人感觉就是十分的科幻,由于是纯电动SUV车型,所以前脸采用了封闭式格栅的设计,看上去和家族式纺锤形进气格栅非常的相似,加上两侧狭长犀利的钩状大灯,从而让人感觉非常的前卫激进。侧面车型线条非常的流畅且简洁,并且,新车还采用了数字后视镜的设计,以及隐藏式的门把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体的高级感。 进入车内部分,雷克萨斯LF-Z同样也是充满了惊喜,悬浮式的一体式大连屏,十分吸引人的眼球,看上去极具科技感,造型独特的方向盘,进一步增强了整体的科幻感,并且,新车或将会搭载人工智能(AI)系统,至于新车未来量产后是否如同概念车一样,小编个人认为不是非常的可能,尤其是内饰设计方面,或将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不知道你们怎么看?车尾部分,雷克萨斯LF-Z概念版看上去非常的敦实,贯穿式的尾灯设计,点亮之后具有不错的辨识度,下方的字母标识,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的高级感。 动力方面,新车或将会搭载一台最大功率为400千瓦,峰值扭矩为700牛·米的电动机,WLTP工况下续航里程为600公里,并且还将支持150千瓦充电功率,0-100km/h加速时间为3秒。综合来看,雷克萨斯LF-Z概念版不管是外观设计还是内饰氛围以及续航里程上,看上去各方面都还较为出众,至于未来正式量产之后,实力究竟如何,我们还需拭目以待,你们看好它的到来吗?欢迎在下方一起交流探讨。 出处:头条号 @优视汽车 read more

起亚发布全新纯电动SUV“Concept EV9”
当地时间2021年11月25日,起亚在“2021洛杉矶车展”前夕举办的预热媒体活动“Auto Mobility LA”上发布了首款大型电动SUV概念车“起亚Concept EV9。 与EV6一样,Concept EV9基于起亚电动汽车专用平台E-GMP(Electric-Global Modular Platform,电动化全球模块型平台)打造,遵循了起亚全新设计理念“Opposites United(对立统一)”,可根据行驶或停车的状态改变座椅布局的三种模式,并以自然元素的色彩为灵感和使用可持续资源作为材料。 Concept EV9全长4,930mm,宽2,055mm,高1,790mm,轴距长达3,100mm。在电动性能方面,Concept EV9在使用350kW超高速充电的情况下,将电量从10%充电到80%大约需要20至30分钟,一次充满电最多可行驶482公里。 内饰部分同样天马行空,Concept EV9还可以根据驾驶或停止的状态而改变车内布局,可以满足不同乘客的不同需求,进而带来与众不同的用车体验。 Concept EV9配备了可以根据行驶或停车的状态改变座椅布局的三种模式。 车辆在驾驶时启用常规座椅布局的“主动模式(Active Mode)”,第一排、第二排和第三排的所有座椅都朝向前方。 停车时启用“暂停模式(Pause Mode)”,第一排座椅旋转180度并最大化地向车辆前方移动,第三排座椅保持原样,第二排座椅折叠起来作为桌子使用。 在这一模式下,乘客可以面对面坐在第一排和第三排,像在休息室里一样聊天或欣赏窗外的风景。 “享受模式(Enjoy mode)”是将第三排座椅旋转180度并打开车尾门,让乘客可以坐在第三排欣赏车外景色的休闲模式。 起亚在第三排座椅侧面安装了一个可以粘贴杯套、蓝牙音响等各种物品的磁轨和一个可以为电子设备供电的电源插座,让乘客可以多样且方便地利用空间。 出处:头条号 @搜狐汽车E电园 read more

续航达530公里的悍马纯电动皮卡即将交付
据英文媒体“autoevolution”报道,通用汽车旗下纯电动版悍马皮卡GMC Hummer EV Pickup Edition 1将于12月开始交付。这款皮卡从开始设计到亮相仅用时不到2年时间,目前已经收获了超过125,000份的预售订单,这款车的起价约为112,595美元(包括运费),续航里程为530公里。 别克和GMC全球副总裁Duncan Aldred表示,“这款电动皮卡从一开始到送达客户手中仅用两年时间。这使得悍马EV成为通用汽车有史以来最快的交付车型之一,同时也是第一个使用Ultium电池车型。”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车重量约4,100千克,但是可以实现百公里加速3秒,综合性能较为强悍。 编译:网通社 @尹建伟 read more

全球多个国家押注镁电池技术研发
如今各种锂电池已经成为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设备,无论是手机、电脑、可穿戴设备还是新能源汽车,它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但随之而来的是外界对锂电池资源的担忧,尤其是今年以来锂电池相关原材料价格出现飞涨,逼迫各国纷纷加快布局“后锂电池”时代。 锂电池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多国押注镁电池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20日以《锂电池何时被超越?》为题报道称,英国剑桥大学、丹麦及以色列的知名工科大学以及德国、西班牙的研究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E-Magic”在欧盟的资金支持下,正以2030年为目标,加快开发突破性的高容量、环保性更好的镁电池和锌电池。 报道称,锂电池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日本索尼公司实现商用化,它比之前的镍氢电池、铅酸电池能存储更多电能,如今已经在新能源汽车、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产品上得到普及,相关研究还在201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锂电池的最大缺点就是成本高。报道举例称,如果将锂电池作为大规模储存太阳能或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储能电池,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资料显示,想将其成本降到跟水力发电相当的每千瓦时2.3万日元的水平“是白日做梦”。 因此“后锂电池”时代的主要目标是压缩成本和提高耐用性。“E-Magic”瞄准了成本更低的镁电池。镁离子可以携带2个正电荷,而锂离子只能携带1个,因此理论上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比锂电池更大。目前实验室的镁电池已经能反复充放电超过500次。研究人员将致力于改进电解液及开发新的电极材料。同时丰田的北美研究所和美国休斯敦大学也在开发新型镁电池,它的电极正极材料采用有机化合物,电解质采用硼。虽然这种镁电池目前只能充放电200次,但研究团队称“已经找到了开发出高稳定性、高性能电池的方向”。 除了镁电池外,报道提到日本东北大学的小林弘明助教和本间格教授也在开发新型锌电池,他们用水溶液取代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降低了火灾事故的风险,由于其成本低,未来有望用于储蓄可再生能源电力。 替代技术尚不成熟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2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当前正在发展的锂电池替代技术而言,除了日本媒体提到的镁电池、锌电池,还有相对更成熟的钠电池。事实上,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均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它们的工作原理也高度相似。只是受制于没有合适的电极材料,钠电池一直到2000年之后才取得突破。当前技术最先进的钠电池是中国宁德时代今年7月发布的,具备全球最高的能量密度(160Wh/kg)和超快充特性(15分钟可充电80%)。预计宁德时代下一代钠电池能量密度可突破200Wh/kg;计划于2023年形成基本产业链。 墨柯认为,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镁电池、锌电池还是钠电池,其成熟度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相当差距,甚至只是处于实验室阶段,性能也有不少缺陷。他表示,外界对于这些锂电池替代技术如此热心,核心原因不在于它们的性能更好,而是资源更丰富、原材料价格更便宜。 正如《日本经济新闻》提到的,锂电池原材料——锂、镍、钴的产地分布极度不均。相关资料显示,近80%锂资源产量主要集中在美洲四湖以及澳洲六矿,中国需要的锂资源80%以上都要靠进口;镍资源多数集中在印尼、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古巴和菲律宾等地区,这六国的镍储量占比全球储量近78%;全球已探明钴资源由约51%分布在刚果(金)。相比之下,钠、镁、锌的储量要高得多。例如锂在地壳中的储量为0.0065%,全球储量仅有8600万吨,而钠在地壳中的储量为2.74%,仅中国柴达木盆地的钠盐储量就达到3216亿吨。 但另一方面,镁电池和锌电池在技术和材料上仍有相当多障碍有待克服,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较合适的电极材料,更谈不上大规模应用。墨柯预测,考虑到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研制到量产再到大规模应用的过程,这些替代技术可能需要等待二三十年才能发展成熟。他还表示,即便是相对成熟的钠电池,由于钠离子半径和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在能量密度提升上受到限制,可能更适合储能电池、二轮电动车等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领域。宁德时代透露,已经开发出了钠电池和锂电池共用的体系,彼此可以“取长补短”。 锂电池还可以再“挖潜” 如果锂电池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被取代,那么它的未来又如何呢?墨柯认为,今年以来锂电池相关原材料价格的飞涨存在人为炒作的成分,单就锂资源的储备量而言,虽然远不如钠镁锌,但在未来三五十年内是绝对够用的。 同时锂电池的潜力还远没有被挖掘干净。墨柯表示,锂电池理论能量密度最高可达到700Wh/kg,目前高镍811电池(即电池正极材料中镍占比80%、钴占比10%、锰占比10%)的能量密度能达到260-270Wh/kg,而日韩头部电池企业在2021年都推出镍含量在90%以上超高镍电池产品,再加上负极采用硅碳材料,有望将能量密度提高到400Wh/kg,相当于锂电池的储电能力提升了50%。此外,多国还在研究将锂电池的液态电解液替换为固体电解质,可以同时提高其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撰文:环球时报 @马俊 @晨阳 read more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预测“苹果汽车”将颠覆行业
据AppleInsider报道,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向客户建议,它预计即将推出的 “苹果汽车”将成为 “最终的电动汽车熊市案例”,并影响竞争对手的汽车公司股票。 继预测苹果将成为增强现实领域的“游戏改变者”之后,摩根士丹利的研究人员认为 “苹果汽车”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但速度要慢一些。根据AppleInsider看到的两份独立的投资者说明,摩根士丹利将苹果描述为“最终的电动汽车熊市案例”。摩根士丹利的总体观点是,苹果进入自动驾驶市场的可能性对其大部分汽车市场都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支持彭博社最近的说法,即苹果将在2025年推出完全自主的汽车,分析师认为当年的初始销售量很少,然后再大幅增长。 分析师亚当·乔纳斯在描述整个市场,而不仅仅是苹果时说,他预计”L5″,即完全自动驾驶汽车,需要一些年才能成为主要的销售者。 他说:“我们预计……由于一系列技术和道德/法律/监管方面的考虑,车辆的渗透率会非常缓慢。到25财年,我们预测L5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销量大约为10万辆,绝大多数在美国以外。” “到2030年,我们预测L5汽车的销量将超过1.8万辆(占销量的2%),占全球停车场的0.4%,占全球行驶里程的0.5%,”这位分析师继续说道。“到2040年,我们预测L5的渗透率将达到全球旅行里程的7.6%。到2050年,我们预测L5将接近行驶里程的47%。” 摩根士丹利还认为“苹果汽车”不太可能是一个由个人购买的汽车。相反,它将以某种方式被共享。 “我们认为,一辆没有方向盘或踏板的汽车必须是‘共享服务’,而不是’自有汽车’,”乔纳斯说。“明确地说,我们不相信消费者会拥有一辆完全自主的汽车的所有权……但会作为一种订阅或运输工具参与服务。” 摩根士丹利再次提到整个市场,而不仅仅是苹果,他预测全球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 “到2030年将增长到15万亿英里(与现在的12万亿英里相比)”。当年的投资估计“到2040年将达到20万亿英里,到2050年将达到29万亿英里”。 摩根士丹利估计,汽车司机和乘客加在一起,“每年在汽车中度过的时间超过6000亿小时”。 “人类在苹果汽车中旅行一小时的时间价值是多少?”乔纳斯问道。“我们不知道。但6000亿小时乘以任何东西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另外,摩根士丹利的乔纳斯和凯蒂-休伯蒂此前曾预测,苹果将参与“苹果汽车”每个细节,而不是外包。 出处:cnBeta.com read more

轻松户外露营…… 车身可一分为二的创新电动皮卡房车
工业设计师Jerrick Chow设计了一款可以在城市内行驶,也可以户外露营的电动皮卡——Anyroad,这款车的设计是为了帮助用户在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享受户外越野生活。 Anyroad沿袭了Canoo电动皮卡的模块化设计,集城市汽车、运动休闲车和现代皮卡的功能于一身。整车分为前面的汽车和后面的可折叠帐篷两部分,可折叠帐篷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组合或拆卸。 车身分离后,Anyroad变成一个小型皮卡和一个小型两轮车。车尾的电动折叠尾门自动上翻后,小皮卡就独立出来,可用于日常代步,也可以载货使用。 与后面的两轮帐篷组合后,Anyroad就成了一款露营车。露营时,后方的两轮帐篷可以与汽车组合为一体,也可以通过折叠支架固定。打开帐篷的升顶结构,可以看到内部配有一张供休息使用的床,可通过尾部爬梯上下。帐篷前面可以存放折叠桌,作为旅行餐桌使用,两侧还设有储存空间,用于存放旅行用品。 车灯设计也是Anyroad的一个亮点。为方便日常使用,Anyroad的前大灯可以从汽车前部分离,作为日常手电筒或落地灯使用,这极大的方便了户外照明。 目前,这款Anyroad电动皮卡尚处于概念阶段,不过以当前的制造技术,这款皮卡距离上市也只是时间问题。那么,这款电动皮车上市后,你会开着它去体验露营生活吗? read more

特斯拉的Powerwall已售出25万套
特斯拉日前宣布了其Powerwall的一个新里程碑–该公司现在已经安装了25万套家用电池组。在过去的一年里,特斯拉似乎正在加快Powerwall的部署。特斯拉在2016年推出了Powerwall 2,它以领先的每千瓦时能源容量成本在家庭储能业务中掀起了风暴。 该汽车制造商收到了数以万计的设备预订,但由于特斯拉将精力和电池供应集中在Model 3的生产以及Powerpack和Megapack等其他储能产品上,所以该产品在过去几年的生产速度一直很慢。 不过去年,特斯拉设法开始加大生产力度。 虽然除了每季度的整体储能部署外,特斯拉并不经常分享Powerwall部署的最新情况,但它还是有分享了一些里程碑: 2020年5月,特斯拉证实,它安装了首批十万套Powerwall,这花了他们近四年的时间; 一年后,也就是2021年5月,特斯拉证实,它已经安装的Powerwall已经达到20万套; 现在是在2021年11月,特斯拉称它现在已经安装了25万套Powerwall。 报告显示,在过去六个月里,特斯拉安装了约5万台Powerwall,这跟每年10万台Powerwall的速度保持一致。 10万个Powerwall代表了1.4GWh的部署能源容量。 特斯拉报告称,在过去12个月里,已经部署了超400GWh的储能能力。 因此,Powerwall仍占部署的存储容量的少数,Megapack预计将是其中的大部分。 今年早些时候,特斯拉发布了Powerwall+并透露其积压了超8万个Powerwall的订单–并且还在增加。 该公司一直在努力提高产量,但它也明确表示,电池片供应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它正在优先向其电动汽车供应。 出处:cnBeta.com read more

号称“美国小鹏”的Lucid来中国后能打败蔚来吗?
2021年7月,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美国高档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 Motors登录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Churchill Capital IV Corp合并后,新公司以240亿美元的天价成为资本圈内热议的话题。 就在美股上个交易日,Lucid Motors的市值升至900亿美元,超过了福特汽车,只比通用汽车低10亿美元。 原因是该公司宣称其第三季度的汽车预订量增至1.3万台,并有信心在2022年生产2万台即将推出的Lucid Air轿车。 在接受外媒采访时,Lucid Motors首席执行官Peter Rawlinson表示,这家电动车初创公司的目标是在十年内完成对中国市场和中东地区的扩张,有在美国以外国家建厂的详细计划。 这家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在位于亚利桑那州的卡萨格兰德自建了他们的旗舰工厂。上个月末,Lucid首款量产车型Air轿车开始交付,这是该公司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动车市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所在地,电动车先驱特斯拉于2019年在中国开设了一家工厂。一些中国的电动车初创企业,如蔚来、小鹏和理想,也在努力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Peter Rawlinson的评论是在Lucid公布其作为上市公司的首个季度业绩后的一天发表的。其市值在周二超过了福特汽车,因为投资者对管理层确认2022年的生产计划并表示大受鼓舞。 Lucid预计明年将生产2万台Air轿车,这是该公司在7月首次提出的目标。然而,Peter Rawlinson对产能有些担心,亚利桑那州工厂目前的产能是每年34,000台。 “我们正在将亚利桑那州工厂的规模扩大四倍,建设一个285万平方英尺的扩建项目,年产能提升至9万台,该厂三期完成后的产能将达到40万台”他说,“然后我们就要进军海外市场。” Peter Rawlinson称,Lucid公司有“超过17,000个”意向订单。自第三季度末以来,仅在过去六周内,这一数字增长了30%以上。 Lucid Air Dream Edition R是一款933马力的电动豪华轿车,一次充电可以行驶500多英里。还有一款Air Dream Edition P(P代表性能,R代表范围),1111马力,续航里程超过450英里。价格一样,侧重不同。 Lucid Air的速度快得令人震惊,它的转向系统速度快、重心高,很难不把它看作是一辆四门五人的豪华电动版GT-R。量产车会更好,牵引力控制更自由,前悬架将被重新调校。Lucid汽车底盘和车辆动力学总监David Lickfold说,在量产前,减振前部弹簧率将减少10%,防滚架将被加强,主动减震器将会细化调校。 Lucid Air有三种驱动模式,分别是Smooth,Swift和Sprint。Smooth模式将发动机限制在670马力,是一种舒适的巡航模式。Swift模式是804马力,在动态上强化一切。Sprint是全功率模式,有933马力,驾驶前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对待续航,Lucid Air有一个巨大的113千瓦时电池包,续航能力为500多英里。 撰文:头条号 @李文博 read more

Rivian和Tesla在共同颠覆汽车行业?
未来的电动汽车,会不会变成在同样的底盘上扣不同的车壳? 如果考虑到汽车会朝高集成度、自动驾驶、智能移动空间的方向发展,这种猜测完全可能发生。所以,如果有哪家企业宣称已经在这个方向上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并且这件事情还发生在美国,那么纳斯达克爱听故事的投资者们,一定会为此而狂热。 这就是上市仅一周的Rivian,市值已经达到1,467亿美元最朴素的解释。一辆车还没有交付,却成为仅次于特斯拉的美国市值第二高车企,合理与否我们暂且不谈,但是这种潜在的技术走势,深层次来看会影响到整个汽车行业的运营模式与商业逻辑,会向当下所有汽车制造商磨刀霍霍。 也许,这种模式的畅想还有些遥远。但当它真正发生的那天起,一定会以极快的速度扩张、迭代、席卷。 Rivian造的其实不是汽车 说起Rivian的品牌历史,创立时间其实不算晚。早在2009年,创始人R.J. Scaringe就创立了其前身Mainstream Motors,随后第二年更名为Rivian。而且直至上市,Rivian都还没有获得实质性收入,并面临着巨额亏损,2019年、2020年运营亏损分别为4.09亿美元、10.21亿美元,2021年上半年运营亏损为9.94亿美元。 所以,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还如此追捧Rivian,只能说明一个问题:Rivian造的车和以往任何一台都不一样。或者说,Rivian造的根本不是车。 事实的确如此。 在汽车产业历史上,特斯拉第一次实现了汽车设计的软硬件解耦,从而开启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并且用前瞻的产品定义和极强的工程能力,将智能电动车彻底与传统汽车分化,让市场重新认知了汽车。这是特斯拉获得高市值的原因。 而Rivian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用“滑板式底盘”实现了上下车体的设计解耦。如果特斯拉追求的是极致的标准化,那么Rivian就是彻底分离了标准化与个性化的部分,再追求各自部分的极致。 简单来说,所有关于驱动与行走的部分,包括车架、悬架、电池、电机,都集成在一个类似于滑板的底盘上,然后在上面安装不同的车身和座舱即可。 非要类比一下,这种理念很像四驱车,或者很像商用车。在向工信部申报时,很多商用车只申报底盘,然后不同的厂家拿这个底盘,根据需要的场景扣上不同的车壳。换言之,如果这种汽车模式铺开,所有的车都会变成非承载式。 技术的改变,带来的是整个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首先,滑板式底盘技术的普及,会让汽车的商业模式与产业分工发生根本变化。现有汽车制造商的数量预计将大幅减少,全世界可能只会留少数几家具备底盘能力的企业,同时会衍生出数量众多的“造壳企业”。底盘企业可以自己造壳,可以授权造壳,可以合资造壳,可以定制造壳。而传统模式的车企,会因此遭遇被全盘颠覆的风险。 其次,上下车体分离后,买车的诉求会从“需要什么车”转化为“需要什么场景”。一个底盘可以快速衍生出完全不同的车型,去满足不同的需求。而一个底盘下因为软件定义,又可以在同样的机械结构下衍生出完全不同的行驶感受。这会让汽车彻底从出行工具变成出行空间,进一步提升数字化给汽车带来的价值。 如果说传统车企和特斯拉,还在为是不是需要模块化平台衍生数量繁多的车型而争执,那么Rivian的滑板式底盘技术,则可以让这一争议盖棺定论——既满足了制造对于平台标准化的需求,又满足了市场对于个性化、场景化的需求。 更进一步讲,这是动了全世界所有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奶酪,甚至可以让所有的传统汽车制造商都变成自己的供应商。核心在于,滑板式底盘技术,代表了汽车的定义权,而谁拿到了汽车的定义权,谁就能主导汽车产业。 Rivian不会忽视中国市场 Rivian目前推出的两款车型,一个是皮卡R1T,一个是大SUV R1S,显然这是为美国市场准备的。Rivian目前在伊利诺伊州的工厂,虽然规划年产能为15万辆,但是到今年底,Rivian只能生产大约1200辆R1T和25辆R1S。而另一边,两款车型的订单量已经超过5万辆,亚马逊甚至还有一笔10万辆电动货车的订单。 显然,Rivian会遇到与特斯拉当初同样的产能难题。也难怪马斯克会表示:“我希望他们能够实现高产能和盈亏平衡。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但即便如此,作为一个潜在的汽车行业颠覆者,Rivian绝不会会忽视中国市场的存在。而Rivian的模式,又决定了它其实对于市场的区域性并不敏感。 在美国,皮卡和大SUV广受欢迎,但在中国尺寸更加主流的轿车与SUV更加适合。Rivian也表示针对中国和欧洲市场,会销售体型较小的紧凑型SUV车型。 如果技术上没有问题,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Rivian会以怎样的方式进入中国。 Rivian当然可以选择像特斯拉一样独资建厂,但如果考虑到时间成本,Rivian还有合资、授权等众多商业模式。比起特斯拉的高度垂直整合,Rivian的选择要灵活很多。 比如在合资公司或者授权生产的公司中,由Rivian提供底盘方案,由合作伙伴进行车壳的设计与安装,去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甚至因为不同的场景没有直接竞争,哪怕是使用同一个底盘,不同的合资公司的利益影响也很小。这有会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的价值链分配。 当很多人已经发现,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三电系统、不是智能驾驶,而是传统车企最引以为傲的工程能力时,那么对Rivian的认知周期相应也会缩短很多。技术的创新,可以在实验室完成,而真正面向市场的创新来自于工厂,来自于商业场。 在这点上,Rivian的模式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在全球范围内,押注滑板式底盘的企业,除了Rivian,还有美国的Canoo、英国的Arrival、以色列的REE以及来自中国的悠跑科技。就算Rivian最终不能成功,但只要这个趋势在,最终总会有人接棒,成为那个颠覆者。 写在最后 高市值,代表了市场对企业改变世界能力的一种认可。特斯拉的高市值,在于它向传统车企们割下了第一刀,这一刀是对汽车认知体系、评价标准的重塑。而Rivian则下了第二刀,这一刀是彻底颠覆汽车产业价值链与商业模式,再造汽车产业体系。 特斯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Rivian可能一个也不会少。对于特斯拉来说,最艰难的时候不是技术研发,而是在规模化生产阶段如何产生正毛利率。但是,即便Rivian以后面对的问题还很多,即便Rivian现在的市值有巨大的泡沫,可哪个改变世界的想法,不是从泡沫开始的呢? 所以,传统汽车制造商们尽管嘴上并不会说什么,甚至会冷嘲热讽,但是经历了特斯拉之后,相信它们一定不会再放过对一种潜在颠覆模式更深入的了解。 出处:头条号 @童济仁汽车评论 read more

特斯拉Model 3在美国的致命事故调查报告出炉:人为因素造成撞车!
2020年8月发生的特斯拉加州车祸致死案件最新调查来了! 据媒体报道,当地时间周二,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表示,已经完成了对2020年8月发生在加州萨拉托加的一场特斯拉汽车致命事故的调查。 2020年,在加州的萨拉托加,一辆特斯拉Model 3电动车发生撞车事故,车辆发生起火,车主与妻子均在此次事故中丧命。事发时,这辆电动车撞上了一辆货车,随后冲出了公路。 NTSB称,事故发生时,车主开启了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但是人为踩下油门踏板导致汽车进入了超驰模式,追尾一辆小型货车。 然后,汽车又以每小时大约110英里(约合177公里)的速度撞上了一辆卡车,起火对车主及其妻子造成了致命伤害。车辆数据显示,在撞击小型货车之前,驾驶人把加速踏板的压力增加到了95%。 同时,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还表示,这名车主驾车过程中没有将手放在方向盘上,而这辆特斯拉Model 3曾多次向他发布了视觉和听觉警告。 来源:快科技 read more
Lucid打算2025年前后在中国建厂
美国电动车企Lucid Group首席执行官Peter Rawlinson美东时间2021年11月16日对媒体表示,计划在2025年(Mid-decade)左右,在中东和中国开设工厂。 出处:财联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