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行业
宁德时代发布钠离子电池
北京时间2021年7月29日下午,宁德时代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其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在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就可以达到80%,具有快充能力。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称,钠离子电池在低温性能、快充以及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互兼容互补。 出处:头条号 @界面新闻 read more

从8个维度比较一下:特斯拉 vs 理想、蔚来、小鹏
八大维度深入比较: 一、创始团队及融资历程比较 二、企业愿景及企业文化比较 三、品牌理念及用户运营比较 四、电动智能技术布局比较 五、渠道投放思路比较 六、生产方式及供应链比较 七、产品车型分析 八、财务分析比较 报告领取方式见文末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比亚迪拒绝了“苹果的橄榄枝”?
2020年12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发推文表示,曾希望苹果收购特斯拉,但是苹果掌门人库克连一个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不久后,有媒体爆料表示,苹果公司打造的首款纯电动汽车Apple Car或将于2021年9月份正式发布。 苹果造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记得在2013年,苹果就宣布了“iOS in the car”计划,吹响了进军汽车领域的号角。紧接着苹果公司又推出了“泰坦计划”,旨在打造颠覆汽车行业的全新车型。据坊间传闻,苹果每年投入到造车计划中的资金就高达1300亿元。 对此,大众集团CEO赫伯特·迪斯曾表示,与丰田等传统竞争对手相比,苹果这种手握雄厚资金的科技巨头发布自己的汽车,将会给汽车行业带来更大的挑战。 比亚迪或拒绝合作 据DigTimes最新报告显示,苹果计划在美国制造用于其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的动力电池,而不是从其他国家的供应商采购。有业内人士透露,苹果有可能与中国台湾制造商进行合作,而中国台湾富士康和Advanced Lithium Electrichemistry(Aleees)都传出计划在美国建厂的消息,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发汽车电池的意图不言而喻。 对于苹果公司的动力电池制造计划,不少人感到好奇,目前全球有那么多著名的电池制造商,比如说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为什么苹果公司不选择和大多数车企一样,直接向这些电池供应商采购电池,或者选择与比亚迪合作开发电池,而是传出与富士康合作的意图呢? 事实上,苹果并不是没有找过比亚迪或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动力电池。6月曾传出苹果正在与中国企业和比亚迪公司就电池的供应进行了初步谈判。值得一提的是,苹果方面对磷酸铁锂电池更加青睐,不仅成本低,而且安全性也优于三元锂电池。然而,苹果“坚持为Apple Car配备美国制造电池”的原则,要求比亚迪、宁德时代在美国建厂的要求,让比亚迪、宁德时代与苹果公司之间的合作彻底告吹。 相比之下,作为苹果公司的“御用”代工厂,刘扬伟于2020年10月中旬曾表示,富士康将会在的2024年推出第一个电动汽车固态电池,这是一个能够改进现有电池的大容量储存设备,被外界认为是解决电动汽车缺陷的最佳方案。加上富士康已经计划在美国建厂,导致大家在猜测苹果会选择谁作为电池开发合作方的时候,认为富士康是最有可能成为苹果的合作方。 降本增效,苹果野心有多大? 至于为什么苹果公司会选择与电池供应商合作开发新电池,不少人认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Apple Car。据目前获得的信息,苹果自主研发的电池将采用全新的电动车电池技术—Monocell技术(将所有的电池芯封装在一个电池包之内),在没有传统电池模组封装的情况下,同一个固定空间可以装下更多的电芯,不仅能够让产品成本更低,而且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将会大幅度提升。 从电池的成本和技术来看,这一观点确实是苹果公司选择自研电池的关键因素。汽车行业内流传着一句话“一个电池半台车”,这是大家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成本高的一种描述。虽然从某种程度来看,这一说法有些夸张,但是动力电池成本高是毋庸置疑的。从车企的角度出发的话,动力电池成本高以及重要性等特性,都是驱使他们自主研发电池的动力。 不过,动力电池存在技术积累要求高、成本压力大、颠覆性技术出现的可能性较低等特点,导致不少车企不得不选择放弃自研电池这一条道路,改为向电池供应商采购电池。不过,对于拥有上千亿美元现金储备的苹果公司来说,开发新电池的压力并不大。再加上富士康的助力,自研电池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实现电池的研发与制造完全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回归主题,苹果公司之所以选择自主研发动力电池的关键因素,并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希望能够紧握电池的供应链,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回顾过去十多年的电动汽车发展历史,在电动汽车发展初期,几乎所有的主机厂完全依赖于外界的电池供应,比如说LG化学、松下、比亚迪等等。 然而,在2014年前后,车企们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斯拉率先结束与松下的合作,于2014年开始计划自建超级电池工厂,理由是松下电池供货能力不足。随后,大众集团、奔驰、通用等公司也在2017年之后纷纷加入到自建工厂的行列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均认为车企是为了降低成本才选择自研电池。但是,事实上,大多数车企之所以选择自研电池,主要原因在于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不足。 2020年,全球汽车市场产销量均出现了下行。对此,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受到了疫情的影响。疫情蔓延确实是影响汽车市场的关键因素,但是除了疫情以外,电池供应短缺也是影响汽车行业良性发展的原因之一。据相关信息显示: 1月23日,奔驰EQC的产能规划从60000辆/年削减至30000辆/年; 2月10日,捷豹奥地利格拉茨工厂的I-PACE产线停车; 2月21日,奥迪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e-tron产线停产 2月26日,起亚Niro纯电动车生产进入限制状态。 这些电动汽车产品对于所属车企的意义不言而喻,几乎都是各家车企向电动化转型的先锋产品。对于他们来说,停产意味着它们向电动化转型的速度将会放缓,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苹果公司提前布局电池领域,可以看作是它大规模进军电动汽车行业的一个“号角”。从中也可以看出,苹果造车计划的“深度”和“广度”或许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总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苹果公司在拥有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并没有盲目的跟风官宣造车计划,而是选择先部署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降低造车风险。在造车浪潮再度掀起的背景下,苹果公司的这份冷静让人不得不感到吃惊。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公司进入电池领域之后,是否在实现自身造车的同时,向Tier 1供应商的方向发展,为整车厂供应电池、自动驾驶系统等零部件或技术还有待考究。如果真的如此,那么苹果公司势必会对现如今的汽车行业造成极大的影响。 (撰文:李兴辉) read more

百度华为争着合作的车企,居然是极狐
华为自动驾驶7分钟无接管的视频播出之后,百度倍感压力。百度自动驾驶的8年投入、超500辆测试车队、超1200万公里测试里程……在舆论场中,似乎一下被华为比下去了。 百度显然要做出反击。6月17日,百度在北京Apollo Park发布新一代量产共享无人车Apollo Moon。Apollo Moon搭载百度第五代Robotaxi技术,并且以量产商业化应用为目标,预计年内在北京开始投放运营。 Apollo Moon 有意思的是,Apollo Moon是以高端智能纯电SUV极狐阿尔法T为基础打造而成的。而华为7分钟没有接管的自动驾驶车型,则是极狐阿尔法S HI版。 为什么极狐阿尔法车型能让百度、华为都倾力合作呢? 新任北汽新能源总经理代康伟说,“4年前我们开发极狐这个平台的时候,就打下了兼容自动驾驶的基础。” 代康伟在APOLLO MOON发布会后的媒体恳谈会上发言 极狐阿尔法T产品总监曹琛在Apollo Moon发布会上介绍,由于ARCFOX极狐的智能化IMC平台架构,极狐阿尔法T才能支持第五代Robotaxi无人驾驶技术实现。 百度Apollo Moon想要做什么?极狐品牌能不能从此合作中获得势能,顺势而上呢? 1 Apollo Moon展示百度雄心 与业界所说的Robotaxi不同,百度将Apollo Moon称为共享无人车。 但Apollo Moon搭载的就是百度的第五代Robotaxi技术。如果套用现在的自动驾驶分级,Apollo Moon已经接近L4级。不过,Apollo Moon带有驾驶冗余设计,车内有紧急按键,一旦自动驾驶失效,“5G云代驾”就会介入代替车辆驾驶。 从第四代Robotaxi开始,百度和车企联手打造前装量产车。Apollo Moon继续前装量产模式。“除了定制的激光雷达和计算平台,所有的传感所有的设备都集中在集成的车身之内,前端的量产程度非常高。”百度副总裁、自动驾驶技术部总经理王云鹏介绍说。 Apollo Moon的感应设备是13C5R2L,即13个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和2颗激光雷达。车端的感应器,都具备自检能力和自清洗能力。 Apollo Moon的车顶激光雷达还是后装的 在计算平台上,Apollo Moon搭载百度自研的中央计算平台,算力达到800TOPS。“也实现了主计算系统和备份安全系统一体化设计,同时采用了水冷散热,不仅体积变得更小,而且会更加的简单,更加的安全,整体的噪音也极低。” 王云鹏说。 基于计算平台、感应设备、Apollo GO APP以及此前百度Robotaxi的运营经验,Apollo Moon提出了59项出行服务功能设计。包括,通过自定义的车顶接驾屏来识别车辆;乘客上车时人脸解锁;APP控制车窗及空调;语音交互影音系统等等。 电动性能方面,Apollo Moon 0-10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为4.6s,NEDC续航里程为653km。 “目前我们做到了每两年无人车的成本降一半、能力提升10倍,而今天发布了阿波罗MOON我们再一次做到了上面两点。”百度资深副总裁李震宇说。 此前,百度第四代Robotaxi可以稳定运行2000个小时,Apollo Moon提升到了20000个小时。 成本方面,百度首次透露了价格。Apollo Moon成本价为48万元。 百度IDG副总裁魏东在发布会上介绍,Apollo […] read more

关于F150纯电版和美国电池供应链
这个周比较重要的是,美国总统拜登到访福特汽车位于密歇根州的Rouge电动汽车中心,这基本和奥巴马时代去通用汽车的工厂去开通用的EREV Volt是相似的,只不过这次去开的是纯电动皮卡F150,这是确认了要和中国竞争,加速电动汽车的发展,其言辞还是非常咄咄逼人的(但是没啥用)。 图1 Trump的四年,美国的电动汽车除了特斯拉Model 3 带了一波,就是一蹶不振 拜登语录:“中国现在领先电动汽车竞赛,这是事实。他们还想在未来继续领先,但我要告诉他们,他们不会赢的,我们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第一部分 F150纯电动皮卡 这一轮美国电动汽车的主要竞争特点,就是从纯电动皮卡领域开始的,其实从很早开始美国三家GM、Ford和FCA主要的利润都是来自皮卡和全尺寸SUV。特斯拉的Cybertruck和Rivian的R1T都是意图在三家美国车企的背后做背后的颠覆。福特的F150 EV和通用的悍马EV还有后续系列的皮卡产品都是为了这个赛道上的剧烈变化所准备的。 图2 美国马上在2022年进入了纯电动皮卡的竞争时代 在拜登现场参观的地方,福特摆了一个皮卡的纯电动底盘,由于皮卡的特性,电池系统其实架在很高的地方,而且在Z方向的空间也是足够的。 图3 F150的电池Pack 上下两张图都比较粗略的让我们看到这个电池系统的结构,这是一个非常长的电池系统,而且后部明显采用了双层的结构以增加电量。从设计来看,选用类似福特野马的长模组设计,分成6排,一共9个大模组来放置电池。 图4 F150的动力总成渲染图 图5 目前只有一张图显示了福特这个电池系统的粗略面貌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按照50kW充电65%SOC的电量来估算,这个电池系统在120kWh和160kWh左右,计算方法为充电时间*平均充电功率/SOC区间,由于在这个过程中50kW和150kW的充电桩分别有一些折算。 图6 F150的充电时间 第二部分 美国的动力电池供应链 在拜登的演讲里面,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动力电池产业链,目前美国的电动汽车还是受制于电池产能。目前主要是特斯拉(和松下合作)、通用和LG合资厂、LG的自建产能和SK的自建产能在美国提供电池。 图7 美国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而随着拜登参观所带来的,是福特宣布了到2025年的220亿美元电动汽车投资计划。这里面旧包含着国外媒体报道的,韩国电池制造商 SK 创新和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汽车将在美国成立一家电池合资企业,以确保电动汽车电池的稳定供应。SK 创新已经在乔治亚州投资 26 亿美元建设一座电池厂,为福特 F-150 电动汽车提供电池,预计2021年晚些时候完成乔治亚州工厂的建设,并在旁边建设第二家工厂,该工厂预计将于 2023 年开始电池生产。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在通用和LG准备第二座电池工厂的继续,在拜登的支持下美国车企都开始直接参与了电池生产环节,确保美国的动力电池产业的独立性(实际上是依赖于韩国三家动力电池企业)。早些时候,Rivian选择三星SDI,本质上这些车企将来都有竞争关系,都是要找紧密的合作伙伴进行站队的。 备注:Rivian估计也会找中国的电池厂家,但是这里有很大的风险 图8 美国的动力电池产业将来是高度依赖于韩国的 小结:在去年欧洲电动汽车上量打爆发以后,2022年开始美国也要掀起一轮小高潮,这对于电动汽车这个赛道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但是确实围绕美国、欧洲甚至是韩国和日本,都是要自建一套完整的基础电池产业链来支持长期发展的,变成另外一种替代能源基础产业链,这个方面和我们当下准备锂矿资源的供给是相似的逻辑。 出处:头条号 @汽车电子的设计 read more

特斯拉在中国建了数据中心,用于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
特斯拉官方微博2021年5月25日发布消息称:已经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以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并将陆续增加更多本地数据中心。所有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车辆所产生的数据,都将存储在境内。 全文: 特斯拉很荣幸与业内专家就《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展开研商,我们坚定支持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我们已经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以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并将陆续增加更多本地数据中心。所有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车辆所产生的数据,都将存储在境内。 同时,我们将向车主开放车辆信息查询平台。此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详情及进展将陆续向大家汇报。感谢各位车主的支持,我们会努力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汽车数据安全非常重要,我们坚信,统一规范管理,将更有利于智能汽车的有序长远发展。 责编:罗甜 read more

苹果汽车的无人驾驶车队增至68辆
据报道,苹果近日增加了其在加州路测的无人驾驶汽车数量,同时将负责运营汽车的持证驾驶员数量缩减了一半。 根据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V)数据显示,目前进行路测的苹果无人驾驶汽车共有68辆,该数字自2019年8月以来首次有所增加。 自2019年至今,苹果自动驾驶技术进步相当明显。苹果今年2月提交给DMV(加州车辆管理局)的报告显示,公司2020年的路测里程增加一倍,其中需要人工介入的情况较一年前有所减少。新数据也显示,苹果的测试员数量减少到76人。而在2020年10月,这一数字曾达到154人。 2020年,苹果自动驾驶汽车在加州自动驾驶行驶里程累计达到18805英里(约合30263公里),较2019年的7544英里增长了149%,但远低于2018年的近8万英里。 作为对比,特斯拉提交给DMV的自动驾驶报告显示,2019年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累计行驶里程意外地仅有12.2英里(约合19.6公里)。 相比之下,华为对于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巨大。华为目前有200-300辆自有的路测用车,都是在开放道路上测试,每年积累的路测数据大约在千万公里级别。此外,在“ADS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项目上,华为投入了至少2000名工程师。 现阶段,苹果约有数百名工程师通过“泰坦项目”(Project Titan)从事无人驾驶汽车开发,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员工从事汽车生产等硬件工作。 按照苹果此前规划,公司或将把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用于自家“Apple Car”,并于2030年之前推出;如果失败,苹果也有可能直接放弃这项计划,转而将无人驾驶技术打包出售给其他车企。 撰文:潘梓春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Canoo的蝴蝶效应:一通电话会,搅浑电动造车和SPAC两潭水
如果说2020年以来创投圈有哪些长盛不衰、“越挫越勇”的热门话题,应该就属造车和SPAC了。要是造车和SPAC这两大财富密码结合到一起,碰撞出来的冲击波威力就更大了。 2020下半年以来,一波造车新势力扎堆通过SPAC上市,比如Lordstown Motors、Fisker、Nikola等等,一度把饼画得又大又圆,似乎人类的科幻梦想马上就要实现。几个月过去,这些公司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实绩,股价一直处于下跌状态。最近,又有一家造车公司引发了一场啼笑皆非的巨大争议——电动车厂商Canoo。 Canoo的前身Evelozcity,由Stefan Krause和Ulrich Kranz创立。两人职业生涯都颇为辉煌:Krause曾担任宝马和德意志银行首席财务官,Kranz则更是在汽车界赫赫有名,为宝马开发了Z3、首款SUV X5,并且领导了MINI的复兴、创立纯电动产品线i系列。两人还都曾服务于法拉第未来,Krause是CFO,Kranz是CTO。 两人就任时间都不超过半年,就与法拉第未来裂穴,这又是另外一个大瓜了。 2019年,创始人及CEO Krause被妻子起诉,在工作中有歧视、骚扰等行为,卸任CEO并离开Canoo,由Kranz接替其位置,直至今天。Canoo的投资人Tony Aquila在公司完成并购上市前夕加入,担任执行董事长一职。 图源:canoo.com 你看这饼,又大又圆 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讨论,通常要么是“苏格拉底”的,要么是“反苏格拉底”的。 在造车界也是一样。如今的造车新势力讲故事,要么是“特斯拉”的,要么是“反特斯拉”的。而Canoo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讲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故事,为资本市场摊了一张非常有吸引力的“饼”。 Canoo最显著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产品外观。不同于许多车企追求的流线型、科技感,Canoo的车长得像胖胖的面包。尤其是Canoo大力鼓吹的乘用车,因为内部极大的使用空间,被称为“后SUV的革命性体验”、“车轮上的loft”。消费者还可以自由定制车辆的外观喷漆和内部的设备。 图源:Canoo Investor Presentation, August 2020 如此宽敞的空间来源于Canoo独有的滑板式电动车底盘技术专利。Canoo宣称这一底盘是市面上首个真正的线控转向底盘,是行业内最平、最低调的底盘,因此不仅能给车内留出最大化的空间,还能使整车高度模块化,提升新车开发速度的同时降低开发成本。 据称,Canoo基于他们的通用款底盘,在18到24个月之内就能开发出一款新车,而传统车厂研发一款车的周期在3到5年。正因如此,Canoo的时间表里已经早早地排上了生活款车型、运动车型、货运车型、皮卡等多条产品线。 Canoo研发的不同车型,均基于同款底盘 图源:Canoo Investor Presentation, August 2020 目前为止,这块饼看起来还不够吸引人。更猛的调料是Canoo的商业模式。 Canoo在B2B和B2C市场都有布局。 在B2B市场,除了发售货运车辆之外,Canoo还着重开展工程承包业务。基于Canoo的研发技术,面向科技公司、OEM和自动驾驶领域的供应商提供设计、新车制造、车辆销售服务,以及最重要的,车辆底盘技术授权服务。 其中最令人振奋和期待的,就是2020年初Canoo和韩国现代汽车的合作。双方计划基于Canoo的底盘技术打造一款“适用于自动驾驶和大规模生产”的电动车底盘,提供给集团旗下的现代和起亚两个品牌使用。 对于一家成立仅2年的创业公司来说,达成这样的重磅合作可称得上重大成就——要知道,很多造车新势力都试图与知名传统车厂合作,但成功者寥寥无几。 对Canoo来说,这种B2B的业务不仅可以验证其技术、获得品牌背书,更能带来可观的收入。根据其上市前的预计,工程承包业务将为Canoo在2021年带来1.2亿美元的收入。 图源:Canoo Investor Presentation, August 2020 在B2C市场,Canoo创造性地提出了“卖订阅”的商业模式。不同于租车或者共享出行,Canoo的订阅更像是一种D2C模式。消费者在Canoo的APP上申请订阅,审核通过后即可提车,之后只需按月付费就能正常用车,并且可以随时取消订阅,无需押金和其他繁杂的手续。 在Canoo看来,订阅模式对人对己都是好处多多。对于消费者来说,传统的买车、租车成本不仅包括车本身的价格,还包括抵押、保养、保险、充电、上牌照的费用,而订阅一辆车则无需专门付出这些隐形附加成本,全包在月费里,在Canoo的APP里就能一站式解决。对服务提供方Canoo来说,订阅模式按需生产,既能降低制造成本,又取消了销售代理商从中抽成,生产制造一辆车的利润高达普通一次性售车的4倍。 目前看来,这是一块几乎完美的饼:研发和生产成本低、利润高、回报快、团队资深,还有知名车企背书,Canoo似乎确实走在康庄大道上了。于是,2020年圣诞节前夕,成立不到3年的Canoo与SPAC公司Hennessy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 IV完成反向收购,登陆纳斯达克。 大饼难烙,另起炉灶 与大多数在这一波SPAC热潮中上市的造车新势力相同,Canoo上市时并无任何量产的车型。 靠着振奋人心的故事,尤其是“韩国现代”和“卖订阅”这两大梦幻泡泡,投资者们把Canoo的估值抬高到40多亿美元。而最近的一场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电话会,则几乎完全戳破了肥皂泡,使Canoo的投资人出离愤怒,股价崩溃式下跌。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这次电话会的主要内容,那就是“啪啪打脸”。可以说,Canoo几乎撕碎了之前画的所有饼。 首先,与韩国现代合作终止(未公开声明),不再强调工程承包。 […] read more

上海车展纯电动“之最”
在今年上海车展上我们可以发现,新能源俨然成为了车展C位主角,不论是新车数量还是各品牌发展的新能源规划以及新势力品牌展台的大小,新能源已经无处不在。而在五花八门的新能源车型中,又有哪些产品力出众、值得我们关注的纯电动“之最”?今天《车壹圈》就来跟大家盘点一下。 续航最长:蔚来 eT7 1000公里续航里程 作为消费者选择纯电动车型最看重的指标之一,续航里程很大程度的决定了消费者是否最终会买车。在本届车展上,各个车企也带来了不少长续航纯电动车,而在众多长续航车型中,最长的还是续航里程达到1000公里的蔚来eT7。 此次上海车展上,蔚来正式公布了eT7的内饰设计,其内饰造型依旧走的是极简科技风,新能源身份相当凸显。但聊回eT7的续航,就要先看蔚来的新电池。在今年的蔚来NIO Day上,蔚来发布了全新的70千瓦时、100千瓦时和150千瓦时电池包。其中,采用纳米级包覆工艺、正极材料使用高镍、负极采用硅碳、原位固化工艺的固液电解质等黑科技的150千瓦时的电池包,能够实现360Wh/kg的电池能量密度。在各项黑科技的加持下,搭载150千瓦时电池包的eT7也能实现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这也让eT7成为了本届上海车展续航里程最长的纯电动车型。 阵容最齐全:恒驰汽车 全系9款车型齐亮相 要说本届车展关注度最高的展台,恒驰汽车绝对算之一。恒驰汽车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出身恒大的背景外,其强大的参展阵容也是原因之一。在本届上海车展,恒驰汽车一共亮相了9款车型:包括今年2月10日发布的恒驰7、恒驰8、恒驰9三款新车。加上去年8月3日恒驰汽车发布的恒驰1到恒驰6的6款车型,共计9款车型。而且整体来看,恒驰汽车不仅参展车型数量众多,而且9款车型也覆盖了轿车、轿跑、SUV、MPV、跨界车等多个细分领域。所以从产品数量和产品类别来看,恒驰汽车的纯电产品阵容无疑车展最齐。 最豪华内饰:奔驰 EQS 全覆盖式中控屏 豪华,一直都是奔驰汽车的重要标签之一,特别是在S级这样的旗舰轿车车型上。在本届车展上,奔驰又带来了旗舰的纯电动轿车:EQS。在外观造型上,EQS采用了更具流线型的车身设计,其不仅看起来比普通的S轿车更有轿跑范儿,而且整车风阻系数也仅为0.20Cd,是目前风阻系数最低的量产车。 当然作为奔驰,EQS的内饰设计也没有让人失望,新车采用了三块OLED屏幕组成的贯穿式“中控屏”设计,整个屏幕完整的环抱了整个中控台,包括仪表盘、中央娱乐屏以及副驾娱乐屏,整体的视觉效果极富科技感。同时,在中控系统上,EQS也是首款搭载奔驰MBUX Hyperscreen系统的车型。所以在内饰的豪华感和科技感上,EQS也无疑给其他旗舰纯电车型打了个样。 最快纯电跑车:Aspark Owl 百公里加速:1.72秒 相信大部分人看到Aspark这个汽车品牌都会非常陌生,这个来自日本的纯电动超跑品牌的确是相当的冷门。虽然品牌不被国内消费者所熟知,但Aspark推出的纯电动超跑Owl却有着极强的实力。Owl整车共配备了4台电动机,综合最大输出马力超过了2000匹,其百公里加速时间仅1.72秒,最高时速可以达到400公里/小时。相信看到这些炸裂的数据,就足够让人“震惊”了。 当然,作为当下全球加速最快的纯电超跑,Owl的价格自然也不便宜。Owl目前已经在欧洲市场上市销售,价格为29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200万元。这样的价格买一台百公里加速1.72秒的纯电动车,你觉得值吗? 在全国排名前十的《车壹圈》看来: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厂家,都为我们带了产品力出众的纯电动产品。而本届上海车展,我们也能明显感受到纯电动车型领域百花齐放的态势,各款产品除了满足续航、充电、安全等基本需求外,也能在设计、动力、豪华感等方面满足消费者更多具体化的需求。 出处:头条号 @车一圈 read more

特斯拉Roadster或将搅乱全球纯电动汽车市场
在很多人眼里,马斯克犹如怪物。不管在航天领域,还是汽车领域,马斯克总有不同的见解,他也总能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今天笔者为大家带来的,正是在国内市场开放预订的特斯拉Roadster,拥有强大外在的它,又能向世人交出怎样的答卷? 外观 特斯拉Roadster的前脸设计颇具亮点,犀利狭长的LED头灯,加上夸张的进气口以及前机盖上数根隆起的线条,一同勾勒出一副凶悍的前脸造型。 侧面的设计则更多地传承家族化的设计思路。溜背造型,大尺寸熏黑轮毂,向前俯冲的车身姿态……一切的一切,都在向世人昭示着,它绝不是一台普通的纯电车。 尾部的设计则简单许多,最具标识性的,莫过于造型小巧的尾翼,尾灯也十分精致。不得不说,特斯拉Roadster在设计层面,还是让人十分着迷的。 内饰 和往常一样,特斯拉Roadster的内饰也极尽简约。车内没有一丝多余的线条,也没有一个多余的按键。一切的功能,均被集成在硕大的嵌入式中控屏上,方向盘的造型更是一反常态,说它是从F1赛车方向盘移植过来的,想必也没有人会提出意见。更让人惊讶的是,厂方竟然赋予了特斯拉Roadster4个座椅,为一台追求性能的跑车,保留实用性,也只有马斯克能干得出来了。 续航 在电池上,特斯拉Roadster将会使用一套200kWh的动力电池组,放眼望去,几乎找不到可匹敌的对手。官方公布的续航能力,更是达到了1000km,对于当前的纯电市场来说,有如“行业天花板”一样的存在。我们暂且不去深究特斯拉Roadster纯电续航能力的真实性,光“骇人听闻”的续航参数,便可让同行惊愕不已。 机械 特斯拉Roadster在机械上,使用的是三电机的布局。根据原厂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三台电机的合力下,特斯拉Roadster的最大轮上扭矩,甚至达到了10000N·m的水平。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这很明显是个文字游戏,在正常情况下,汽车厂商所公布的扭矩,一般指的是驱动单元所产生的扭矩。而大部分纯电车采用单齿比的变速箱,所以,也可以通过公式换算出驱动电机真实的扭矩输出水平。公开的资料显示,特斯拉Roadster的变速箱与驱动电机的减速比为1:9左右。通过换算,得出特斯拉Roadster的电机峰值扭矩在1100N·m上下,这个输出水平,也算是十分夸张了。 所以,在如此狂躁的动力系统加持下,特斯拉Roadster的加速成绩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零百加速时间,仅为2.1s,是不是觉得不够看?别急,特斯拉Roadster在0-400米的加速成绩,仅为8.8s,测试的极限车速,甚至可以达到400km/h以上。看到这里,相信有不少车友已经热血沸腾了。而事实证明,特斯拉远不止此。特斯拉还会提供一个原厂的选装件Space X。对于选装了这个配件的特斯拉Roadster,会有十个额外的冷气推进器被安置在车后不显眼的地方,在全力加速时为车辆助力,所以,已经不能用“暴殄天物”来形容它了,“丧心病狂”似乎更合适些。 市场 那么,纯电超跑在未来,会取代现有的燃油/混动超跑吗?从特斯拉Roadster的表现来看,确实有这种趋势。但离真正取代,仍需要一定时间。以当前的电池材料技术,200kWh的动力电池组所带来的维护成本,可以说非常昂贵。假以时日,动力电池行业出现颠覆性变革时,纯电跑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占据主导地位。 价格 目前,特斯拉Roadster已在国内开放预订。分为两个版本,普通版本车型的订金为332,000元;而在创始人系列版本上,订金达到了1,659,000元,且车辆的生产时间在2022年左右。为何相差如此之大?原因在于,若是选择创始人系列版本,需要缴纳全款作为订金,而普通版本则不需要。不过,就算是选择了普通版本,33万元+的订金,也注定和普通人无缘了。 写在最后 不得不说,这又是“科技狂人”马斯克的又一杰作,尽管特斯拉成立时间并不长,但其推出的产品,却总是能让一众燃油车企措手不及,特斯拉Roadster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这也导致很多传统汽车企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转向新能源阵营,生怕在新能源的赛道上,败下阵来。一起静待特斯拉Roadster的到来吧! 出处:见配图水印 read more
曹光植已离开小鹏汽车,跟特斯拉达成和解!
4 月 16 日下午消息,前特斯拉工程师、小鹏汽车前“感知负责人”曹光植的辩护律师周五发表声明,特斯拉已同曹光植达成和解协议。 达成和解协议后,曹光植需要为其行为向特斯拉道歉,承认受雇于特斯拉期间,他把特斯拉的 Autopilot 源代码上传到他的个人、基于云的存储账户中。曹光植本人表示,他在离开特斯拉之前试图删除源代码,对源代码的任何保留都是无意的,并且他没有向小鹏汽车或任何其他第三方披露源代码或为其利益使用源代码。 曹光植的辩护律师在声明中表示,曹光植对这一结果非常满意,他很高兴和解协议最终驱散了特斯拉在提交此案时对他的怀疑。他对特斯拉的诉讼给小鹏汽车造成的不必要的伤害表示歉意,并对在这场诉讼中支持他的同事表示感谢。不过和解协议的条款是保密的,不过曹光植是需要向特斯拉支付赔偿金的。 对于和解协议的相关信息,特斯拉方面暂时未予表态。小鹏汽车方面暂未表态。不过一位小鹏汽车内部人士表示,小鹏汽车并非本案的当事方,达成和解的是特斯拉与当事人曹光植,该员工早已从小鹏汽车离职,当前在小鹏汽车也不担任任何职务。 2019 年 3 月,特斯拉起诉其前工程师曹光植涉嫌窃取与 Autopilot 相关的商业机密,暗指曹光植将机密信息带给中国电动车创业公司小鹏汽车。小鹏对此回应称曹光植没有任何违规行为。“这是一起关于员工日常离职的诉讼,”曹光植的律师如此回应,“特斯拉本可以也应该通过自身的人力资源或信息技术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3 月 22 日,特斯拉正式对曹光植进行了民事诉讼,控诉其窃取了特斯拉自动驾驶的源代码。 同年 7 月 8 日的一份法庭文件中,曹光植承认在 2018 年底向个人的 iCloud 账户上传了包含 Autopilot 源代码的 zip 文件,当时他还在特斯拉工作。但同时他否认了窃取了特斯拉的敏感信息。曹光植的法律团队则为其辩护称,“在离开特斯拉之前,曹光植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删除关于特斯拉的文件”。 出处:IT之家 read more
Selecting Good American indian Lady Brides
Pitt African Music and Dance Ensemble, based in 1983 by a Ghanaian ethnomusicologist Doctor Willie Um. Anku, specializes in music and dances coming from Africa. S i9000. Kofi Gbolonyo, it positions a variety of African creative expressions together with music, dance, theatre and visible arts. Pitt Band, based in 1911, is the varsity marching wedding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