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志趣享

a website dedicated to electric vehicles only.

又下一城!Waymo获准进入纽约,也给中国Robotaxi敲响警钟

2025年8月22日,纽约市长宣布,Waymo被允许在纽约核心区开展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的商业化运营。这个消息,还是比较值得关注的。

又下一城!Waymo获准进入纽约,也给中国Robotaxi敲响警钟 - Image 1

为什么呢?纽约的交通跟美国其他大城市的交通有些不一样,尤其是曼哈顿,更拥挤更复杂。一旦Waymo在纽约展现出了良好的表现,能融入这里的混乱交通之中,就充分证明了其技术的成熟度,也为后续更广泛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

而这也给中国自动驾驶产业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还不尽快解决产业内部的各种问题,就有可能让自己在这场有关交通出行竞争的终局落于下风。

地狱级考场

首先,Waymo能在纽约开展Robotaxi业务,为什么如此重要?

从直观上,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这相当于允许萝卜快跑在上海核心区域进行商业化运营。

我生活在纽约郊区,深感复杂的纽约交通堪称自动驾驶的“终极考场”。

这里的社会文化就是效率优先,车辆和行人更是寸土必争。道路每天都拥挤不堪,你走得稍微慢一点,都会被后方的行人超越。驾驶更是堪称野蛮,每一个车位,道路上每一个并线机会,司机都会毫不犹豫地去争取,急加速、急刹车、突然的变道都是常态,稍有迟疑就会被其他车辆加塞儿到怀疑人生。

又下一城!Waymo获准进入纽约,也给中国Robotaxi敲响警钟 - Image 2

纽约交通一撇

在这样的环境中,Waymo的Robotaxi如果还为了保证安全而过度保守,就一定会寸步难行,被卡在车流中动弹不得。但如果要追求效率,又可能增加发生事故的风险。

因此,纽约的这种野蛮驾驶环境,将成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训练场和试金石。

过去十余年,Waymo虽然积累了上亿公里的测试数据,但对极端场景覆盖度仍然不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去对极端场景数据进行筛选。

而Waymo在纽约这种复杂的驾驶环境里运营一天,所能遇到的挑战,可能比在奥斯丁或加州的郊区运营一个月还要多。

Waymo从而可以借此机会不断优化自身的算法,使Robotaxi做出近似人类老司机的果断决策,并通过在曼哈顿的街头活过一个早高峰,来证明自己的技术能力。

警钟已鸣

然而,反观国内,我们却不敢在这种环境中测试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也就带来了一种安全和规模化的幻觉。

我们曾反复强调,如今自动驾驶领域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解决罕见的极端场景(Corner Case)。

例如突然滚落的石头、误入道路的羊群、前方货车意外掉落的货物等等,这些场景出现的可能性或许不高于0.1%,但能自如应对这些突发状况才标志着自动驾驶系统已经成熟可靠。

目前,中国Robotaxi的测试和运营大多还集中在路况良好、车辆行人较少的示范区。在这些地方,Robotaxi或许能跑出漂亮的数据,看起来很安全,但一旦暴露在市区拥挤混乱的交通环境中,这些车就将不知所措。

再说说规模问题。

“Scaling Law”(规模法则)无疑是近年来AI领域的基石,其核心就是大力出奇迹,即通过模型参数、数据量的不断扩大,来提升模型性能。

这个定律在自动驾驶领域也适用,只是模型性能的提升更多来自于数据规模。

表面看,中国已经有四十多个城市开展了Robotaxi的测试和试运营,并积累了大量测试数据。但规模的表象下,是极度的分散和碎片化。

我们之前就做过统计,绝大部分城市的车队规模在百辆级别,即使是作为头部示范区的武汉,其Robotaxi车队总规模也仅在700-800辆左右。

更关键的是,当前中国的自动驾驶数据生态,可以用“七国八制”来形容,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数据标准,而任何一家企业都难以形成有效的数据飞轮。

它们无一不是陷入一个死循环:运营规模小,导致无法积累覆盖极端场景的多样化数据,算法就无法得到有效优化;系统能力提升缓慢,且由于缺乏测试标准,安全性无法得到充分证明,反过来又使监管部门不敢批准更大规模的商业化运营。

就像科幻小说《三体》中,外星文明投向地球的“智子”阻止了人类科技进步,我们的数据分散问题正在将庞大的中国汽车产业锁死在“电动化”的阶段,难以朝“智能化”和“出行服务化”的高维阶段发展。

又下一城!Waymo获准进入纽约,也给中国Robotaxi敲响警钟 - Image 3

所以最后,我认为,这次Waymo在纽约的突破,包括此前特斯拉在各地布局Robotaxi业务,对中国Robotaxi产业将带来强大冲击。

中国汽车产业从来不缺销量领袖和技术尖子。比亚迪已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华为也在自动驾驶领域展现出了较强实力。此外,自动驾驶方案供应商Momenta也有不俗的实力,获得了包括奔驰、宝马、奥迪以及丰田、比亚迪等众多车企的认可。

但是,我们的产业领袖在哪?现在看,还没有哪个企业站出来指出行业面临的问题,并振臂一呼,引领整个产业共同解决共性问题。

当然,换个角度看,Waymo和特斯拉带来的外部压力也可能成为推动变革的契机。

当外部威胁足够大时,内部就更容易形成合作。一旦我们行业内的有识之士开始正视各个关键问题,特别是数据孤岛这一核心症结,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就有可能一举突破发展瓶颈。

我们曾呼吁,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法,中国应当举全国之力聚集数据资源。

具体来说,可由几家领军车企牵头,联合监管部门、自动驾驶企业和数据平台,共同制定极端场景数据标准,并将所有相关数据汇聚到一个共享平台。

在保护用户隐私和企业商业机密的前提下,这个平台的数据应对全行业开放,用于算法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次极端场景的发生,每一次事故,甚至每一次接管,都成为全行业共同的财富。

除了数据外,自动驾驶测试标准的制定、车队规模的扩大以及算力资源的聚集也同样非常关键。

出处:头条号 @王煜全

Comments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吉ICP备2020006555号

diandong123.cn

⌜ 免 责 声 明 ⌝
本站仅为纯分享中国人民在节能减排、人类实现碳中和地球环保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网页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网友上传分享,站内短期缓存均为免费/无偿,无商业目的。
遇有侵害您合法权益之处欲申诉删改,可联络站务电邮处理(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