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正驾驶着新能源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突然间,车辆动力系统毫无征兆地停摆,方向盘锁死,刹车失灵——这不是科幻电影的桥段,而是可能在现实中上演的恐怖一幕。
2025年7月3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规定,约谈了英伟达公司,目的就是要求英伟达公司就对华销售的H20算力芯片漏洞后门安全风险问题进行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这次约谈并非是小题大做,据美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透露,英伟达算力芯片”追踪定位””远程关闭”技术已成熟,且埋藏在固件更新或联网验证里,用户压根发现不了。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英伟达想要通过远程手段来瘫痪输华芯片,国内现阶段还没有可行的手段进行阻止。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英伟达的算力芯片不仅被运用于大型企业的机房,在新能源汽车、家用PC等领域也都有进行大规模的应用。
8月1日,官媒人民日报怒批英伟达,发布名为《英伟达,拿什么信你?》的一篇文章。此后,这篇文章被数十家权威媒体引用,在国内引发热议。这不仅是对一家企业的质疑,更是对整个美国科技霸权的控诉。
而要理解这场风波的本质,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华盛顿。
美国国会提出的《芯片安全法案》(Chip Security Act)要求商务部强制美国芯片企业在受出口管制的芯片中加入位置验证模块,以确保这些芯片不会被转运。
这项法案的主要推手之一,是来自伊利诺伊州的众议员比尔·福斯特(Bill Foster)。
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在会议中他强调,这种方案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实现起来并不困难。
这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美国试图给每一颗出口的高端芯片装上”电子脚镣”。一旦芯片被认定流向了美国不喜欢的地区,就可以远程关闭或损毁。
为什么说英伟达的芯片问题,会导致新能源汽车面临失控风险?让我们看看以下数据。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传统燃油车单车平均搭载938颗芯片,新能源车单车平均搭载1459颗芯片,预计2025年将分别搭载985颗、1605颗芯片。
智能电动汽车对芯片的需求量,将在短期内提升至3000颗以上。
想象一下,如果这数千颗芯片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后门”,那么对于每一辆行驶在路上的智能汽车而言,随时都有可能被远程操控成为移动的”定时炸弹”。
这次事件,不禁让笔者想起去年9月17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发生寻呼机爆炸事件。
那次事件共计造成9人死亡,约有2800人受伤。
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先不说美方是否会违背国际公约,对特定的芯片产品实施远程操控,进而制造与黎巴嫩类似的事件。
仅仅有这个风险,我们就应当提前进行杜绝。毕竟,中美博弈的背景之下,谁也说不准对方会在有关问题上做出如何选择。
面对中国的质疑,英伟达在8月1日凌晨回应称:”网络安全对我们至关重要。NVIDIA的芯片不存在’后门’,并不会让任何人有远程访问或控制这些芯片的途径。”
在没有拿出任何切实证据的前提下,这样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
之前,在斯诺登曝光棱镜门之前,美国曾向外界保证自己不曾窃听全球。
而英伟达的困境,恐怕在于它被夹在了中美之间。
一边是美国政府的强制要求,一边是价值巨大的中国市场。
据悉,截至今年4月,英伟达已经收到了约180亿美元的H20订单。如果,中国市场彻底对其关上大门,这些订单以及未来的营收,都将付诸东流。
从官媒的态度来看,英伟达这次很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事关国家基础设施的安全性问题,我们注定会调查到底。至于对方能否给出我们满意的答卷,是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英伟达是否能够顺利回归到中国市场的重要因素。
换句话来说,国产芯片虽然性能远不及英伟达的高端芯片,但好久好在自主、可控。
且不会出现大范围的安全问题,加上国产AI芯片已经做到了与H20芯片类似的性能,只是产能还没有更上来。英伟达的产品如果不能保障芯片的安全,那我们完全有必要将其拒之门外。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出处:头条号 @于公子好物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